第一篇: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上传: ***021 更新时间:2013-11-27 10:11:5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学,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相一致的。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等。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独子女而缺乏兄弟组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又不能弥补这种缺失和不足,从而会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我们的教育实施却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的。“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同龄交往与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和的情况下,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人间的友谊,反而是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补充同龄人间的交往。”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部分幼儿园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如“部分混龄”或“完全混龄”,“间断性混龄”或“连续性混龄”等,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
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幼儿园编班是混龄的,却很少见到混龄教育研究的文献和成果,理由非常明确,因为混龄编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做法,它的价值在许多有关社会的、认知的研究文献中已经包含了。同样在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中,赫然呈现出一项混龄教育的国际合作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传统的混龄教育年龄跨度小,仅仅局限于3岁之前的混龄和3—6岁的混龄,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的是年龄跨度更大的混龄教育模式。
本课题借鉴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以幼儿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为导向,打破幼儿园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混龄班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丰富我园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呵护幼儿心灵健康成长,让幼儿学会理解、助人、文明;懂得谦让、合作、分享,促使人格和社会性全面发展。
2、探索以混龄编班教育管理为特点,幼儿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幼儿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爱孩子、有钻劲、能创新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科研能力,富有科学精神的教师队伍。
3、采用混龄活动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形成我园的办园特色,使幼儿园在内涵、精神、特色、氛围上洋溢着时代特征和科学精神。
预期效益:
1、让混龄教育成为办园的特色,组织幼儿混龄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幼儿园带来生机和活力。
2、摸索出全园混龄教育经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让混龄活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会让成人吃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不同年龄的同伴群体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能巩固并重新思考已有的经验,而且还能发展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混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良好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开展混龄活动不仅能提供给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而且还能解决同龄儿童间的冲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混龄编班,幼儿的年龄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他们进行交谈时,彼此就能注意倾听,弟弟妹妹很自然地能接受哥哥姐姐的建议,他们尊重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借助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起 “小老师”。异龄儿童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良好途径。
(3)利用混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异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混龄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首先,能力强的大龄孩子用自己的学习顺序、学习方法,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语言用心地教弟弟妹妹,担任着领导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其次,能力弱的大龄孩子和小龄孩子在一起,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维护了自尊;第三,能力强的小组孩子能和大组孩子一起活动,能解决原来“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认为自己有时可以超过哥哥姐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第四,能力弱的小组孩子在大组孩子的细心帮助下,没有太大的压力,放松地看和学,反而轻松地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掌握了游戏方法,他们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3、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1)提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能力。开展“混龄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及时观察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及时给予幼儿以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反思预成课程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课程内容,教师们生成新课程的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2)教师提供、把握材料能力的提高。混龄教育中区域化游戏活动是较能体现混龄特点的学习形式之一,而以往投放活动材料、设置活动区域都是以教师为主,实施混龄教育以后,教师们能及时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并及时高速和生成新的材料体系,使活动能不断生成新的内容,不断延伸下去,同时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多样性、操作性也日趋科学合理。
二、主要内容和最终成果
主要内容:
1、开展全园混龄晨间活动。体育活动是幼儿喜欢并且参加最多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我们以“大带小、小促大”进行混龄晨间活动,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克服困难,学会本领,让他们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很能干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们要有计划的安排晨间活动的内容,如民间游戏,集体舞,各类比赛游戏等,形式要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自由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提供4-5个不同年龄要求的游戏同时进行,幼儿可按兴趣选择游戏,这样不仅能有助于幼儿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也能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
2、开展全园混龄合作区域化学习活动。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开展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适应不同儿童个性需要发展水平的教育形式,根据本园的特点,各班围绕一个内容设置多个活动区域,如围绕科学常识内容,设置保龄球馆、钓鱼台、它喜欢吃什么、恐龙馆、变色区等,围绕生活活动内容,设置美食城,食品加工场等,还有刺绣、纺织、缝制、结构、模型、剪纸、穿彩珠、棋类、ok表演等,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表现出创新意识,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新型的、趣味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幼儿积极操作,反复实验,自由交往,不懂的、不会的就主动去请教同伴,不管是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都会乐意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相互适应,相互欣赏,在相互磨擦中解决矛盾,达成一种构识,正是由于这各学习和磨擦使幼儿学会了适应,学会了社会公德,逐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幼儿变得聪明,能干变得自信,大胆。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咨询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又是幼儿愿意交流、愿意倾诉的亲密朋友,孩子们在这样的宽松和谐的大家庭式的混龄环境中,不仅主动获得了多种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3、开展混龄主题活动、节日活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民间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具有纪念意义的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渠道。三八妇女节活动,可让小朋友们合作制作“光荣花”到街上、商店、银行等给阿姨们送花,让哥哥姐姐嘱咐弟弟妹妹:看见了阿姨要说阿姨辛苦了,祝你节日快乐。中秋节,组织幼儿带着月饼去慰问武警叔叔,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为武警叔叔表演节目,和叔叔一起唱“八月十五月儿明------”一起吃月饼,看叔叔表演军体操,参观军营,摸摸叔叔的机枪,和叔叔一起游戏,有的孩子问叔叔,你的家在哪里?你想妈妈吗?你到我家去玩玩,好吗?叔叔我喜欢你,在孩子们心中萌发了一种亲情,学会关心他人,把叔叔当成自己心目中的崇拜偶像。六一儿童节的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表演混龄游戏,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参加游戏,充分地展现孩子们的才华和家长们的关心。除了节日活动外,全园混龄活动经常开展,如:哥哥姐姐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陶冶孩子们的身心,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4、混龄教育的社区延伸。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混龄教育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配合,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在家庭和社区中延伸更富有教育活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利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家教讲座、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耳闻目睹,使家长对混龄教育中有于独生子女的成长优势有更深的理解,对混龄教育充满信心。有效地配合幼儿园的混龄教育,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结交的兄弟姐妹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节假日家长相互邀请相互作客,结伴去社区、郊外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在社区宣传栏里定期展示混龄教育的成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教师、幼儿、家长之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教育氛围。
最终成果:
㈠实践报告
1、深化混龄教育,推进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
2、反思实践与教师自我成长(人格完善、专业水平提高等)的研究
3、建立教师和家长良好关系,提升家园互动质量的行动研究
4、以混龄自主活动满足幼儿多元发展需要的实践研究
㈡案例集:
1、幼儿混龄自主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解读与回应策略的案例
2、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典型个案
3、主题混龄自主活动实施方案汇总
4、教、学具的设计与应用实例
5、混龄自主活动中会说话的环境创设实例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广泛收集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指导混龄实践。到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关注报刊杂志和媒体报道,运用电脑与网络上的各大搜索网站,大量收集国内外有关混龄教育的经验,并作去粗存精的整理。与周边地区有混龄班的幼儿园互联互动,资源共享,多角度多渠道地吸取外界信息和最新动态,加强本园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良好环境,形成一种宽容、和谐、富有弹性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氛围,获得多种有益的知识技能,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混龄班所提供的弹性化环境都尊重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兼顾到他们的个别发展需求,使幼儿在充满温馨和爱心的家庭式的教育环境中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真正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人。
3、教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3)、从服从到自主(或强制到合作)的转变。为此,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园本师资培训:通过听、读、看、写、画、谈、说、思、学(听专家报告和专题讲座,读理论杂志和瑞吉欧教育思想,看图片、录像及观摩活动,写教育笔记、论文、教学方案,画宣传栏、主题墙,读混龄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说混龄教育在当前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思在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学积极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增强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识。让课题组教师都自觉地投入到混龄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的舞台。
4、实施新的课程模式,探索混龄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接受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理念,把生成和预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成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策划活动,把课程设计成富有弹性的项目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注重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过程充满大量不期而遇的偶然性,把幼儿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内化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中心,产生方案主题,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设想孩子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想法,设计编制综合性的主题网络,活动前教师精心计划,作好充分准备。为幼儿的参与、课程的发展和那些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主要特色和成果效益
主要特色:
1、尝试在主题背景下按时段开展混龄自主活动,以充实单一的园本化课程形式——按传统年龄段分班实施的幼儿教育,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改善幼儿的社会化问题,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协调发展,发挥团队整体效应,是当前面临教师群体现状,求得最大化发展的快速通道;惟有满足幼儿优势智能的发展,才能使教育成为幼儿的当前需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个性化发展推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实践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成果效益:
1、尝试用文化取代制度,为教师提供一个持续、有效、开放、自主的园本研修环境,凝聚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打造合作型学习共同体。
2、植根于常态化教学活动,扎实推进“幼儿混龄自主活动”的实践研究。创新教研模式,加强专业引领,让每个教师都成为主动研究者,高质量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主动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探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完成本项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课题基本经费来源)
(1)我园有一支热心搞好课题研究,进行教科研的师资队伍,有进行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肖有琴同志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多年担任幼儿园德育教育,对德育教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全国教研课题《注重日常生活渗透,培养幼儿品德教育》的课题组组长、是江西省级课题《民间泥塑园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课题组组长。发表和交流了《发挥集体凝聚力,树立团体新形象》、《以民间泥塑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等学术论文多篇,组织的省级课题《早期阅读的课程设置及方法探讨》已结题,此课题研究下撰写的论文《带领孩子走进阅读世界》获得省级幼教论文二等奖,并在市、区幼教学会上交流、宣读,并于2003年6月为全市开设早期阅读观摩推广课。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作为主管领导,具有组织和实施课题研究的诸多便利条件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幼儿混龄晨间活动的组织》、《让幼儿在混龄活动中获得发展》、《混龄活动给孩子带来快乐》等等。尤其是课题组顾问,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钟芳华、章贡区教育科王燕英老师,她们曾主持或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成果颇丰,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有她们的加盟和指导,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2)经费有保证。为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正常、顺利、有效地实施,我园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须的研究经费,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主要用于课题的调查、实验材料的添置、师资培训等方面,以保证课题顺利有效进行。
五、本项研究实施的步骤、时间
(一)本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6年2月—5月):从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入手,广泛深入地调查在幼儿园实施、开展混龄教育的可行性,做好课题实施前的幼儿前测工作,调查报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2)第二阶段:(2006年6—12月):在准备阶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明确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目标体系、课程与内容体系,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每年段实验班与对照班各2个,通过一系列的实施方案调整计划,观察调查测试实验情况,搜集有关材料和依据并进行分析,外出观摩,进行中期论证,邀请专家点评,撰写阶段性实验工作专题小结,成果报告,成果展示,补充所需工具和材料,做好课题实施中幼儿成长的跟踪记录;
(4)第四阶段(2008年1月—2008年8月):综合整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实施后的幼儿后测工作。整理个案材料,撰写专题总结并力求推广应用。
第二篇: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摘 要: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
关键词:混龄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12-0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等。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姊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又不能弥补这种缺失和不足,从而会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同时,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同龄交往与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和的情况下,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人间的友谊,反而是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补充同龄人间的交往。”因此,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如“部分混龄”和“间断性混龄”,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缺憾。
一、开展全园混龄合作区域化学习活动
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开展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适应不同儿童个性需要发展水平的教育形式,根据本园的特点,我园设置多个专项活动室,如围绕生活活动内容,设置超市、建构室、美食城、蛋糕坊、图书阅读室等,围绕科学常识内容,设置科学发现室,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表现出创新意识,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新型的、趣味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
二、开展混龄主题活动、节日活动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如民间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具有纪念意义的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渠道。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表演混龄游戏,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参加游戏,充分地展现孩子们的才华和家长们的关心。
三、混龄教育的社区延伸
家长对混龄教育中有利于独生子女的成长优势有更深的理解,对混龄教育充满信心。有效地配合幼儿园的混龄教育,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结交的兄弟姐妹得到家长的认可,节假日家长相互邀请相互作客,结伴去社区、郊外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在社区宣传栏里定期展示混龄教育的成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教师、幼儿、家长之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教育氛围。
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混龄活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会让成人吃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不同年?g的同伴群体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一种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孩子不仅能巩固并重新思考已有的经验,而且还能发展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混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良好品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开展混龄活动不仅能提供给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而且还能解决同龄儿童间的冲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混龄编班,幼儿的年龄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他们进行交谈时,彼此就能注意倾听,弟弟妹妹很自然地能接受哥哥姐姐的建议,他们尊重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借助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起 “小老师”。异龄儿童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良好途径。
3、利用混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异龄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混龄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首先,能力强的大龄孩子用自己的学习顺序、学习方法,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语言用心地教弟弟妹妹,担任着领导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其次,能力弱的大龄孩子和小龄孩子在一起,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维护了自尊;第三,能力强的小组孩子能和大组孩子一起活动,能解决原来“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认为自己有时可以超过哥哥姐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第四,能力弱的小组孩子在大组孩子的细心帮助下,没有太大的压力,放松地看和学,反而轻松地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掌握了游戏方法,他们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五、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1、提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能力
开展“混龄教育”研究,需要教师及时观察捕捉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并及时给予幼儿以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反思预成课程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课程内容,教师们生成新课程的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2、教师提供、把握材料能力的提高
混龄教育中区域化游戏活动是较能体现混龄特点的学习形式之一,而以往投放活动材料、设置活动区域都是以教师为主,实施混龄教育以后,教师们能及时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材料,并及时高速和生成新的材料体系,使活动能不断生成新的内容,不断延伸下去,同时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多样性、操作性也日趋科学合理。
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
第三篇:开展混龄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模版]
开展混龄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摘要:随着对混龄活动价值的认识,混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和认可,特别是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她们的社会性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我们通过在幼儿园内开展混龄活动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幼儿们的亲社会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促进了幼儿的交往技能的提高。因此在园内让幼儿进行混龄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关键词:混龄活动
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初步了解社会,为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会与人共同生活,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
当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家长对幼儿关注较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忽视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幼儿园几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大部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有安排去培训班,很少有时间和异龄的孩子接触,就算有些时间,现在的数码产品颇多,这些色彩鲜艳、动画形象生动的动画片、电脑游戏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而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愿意、不伤健康,自己反倒图个清净。结果每个月只有46%的孩子会有机会和自己相差2岁以上(包括2岁)的异龄孩子相处1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胆小、自私、孤僻、独立性差等,严重影响了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幼儿园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鉴于这点,我们幼儿园经过努力探索,寻求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途径,通过实践我们觉得开展混龄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混龄活动的组织方法。
在我国以前的混龄班大多是由于条件有限、师资生源不足等现状而造成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和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而我们开展的混龄活动就是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活动,让3——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彼此合作、模仿、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小孩子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赞赏、互相合作、共同进步、表现出真正的手足之情,让年长的孩子和年幼的孩子彼此之间形成沟通与和谐关系,实践证明,混龄活动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二、混龄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在幼儿园大都是采取同龄编班的制度,而我们的混龄活动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的组织方式,采用多形式,恰到好处的开展混龄活动。
(一)混龄户外活动。
在户外活动中采用全园开放式活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区域的活动,并准备丰富多彩的材料,如翘翘板,羊角球、高跷等,为幼儿确定大带小的对子。鼓励幼儿参加活动,幼儿有充分选择机会,为他们和异龄同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活动中体现出幼儿之间合作、交往、关心、谦让等的良好素质,锻炼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能力。
(二)混龄区域活动。
在混龄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混龄区域活动,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如:语言区、生活区、娃娃家、美工区、益智区等,各个区域里都准备好各种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完全打破以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到活动区去活动,自然地交往合作,大胆尝试,相互帮助,亲密无间。
(三)混龄跨班活动
我们可以不定期的开展跨班活动,如开学初,大班幼儿到小班的大带小活动,又如体育游戏“运西瓜”、科学活动“连一连”、艺术活动“我们的地球”等等,从而加强了大带小,小促大的能力,是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探索,共同进步。多种形式的混龄活动同样也使全园班级、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和谐,增加彼此的团队精神
(四)混龄自由活动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可老师们通常为了统一管理很少有让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我们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大带小的任务,让孩子自由地去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到小班带弟弟妹妹们看书、散步、玩玩具等等,在孩子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孩子是自由的,他们有自己想去的地方,有自己喜欢方式。等孩子完成任务时,可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个过程。
三、开展混龄活动的效果
(一)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亲社会力的发展
亲社会力时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能力,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等。1~2岁的幼儿就表现出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亲社会性不断发展。如何抓住这个不断发展的关键期,就取决于幼儿的交往环境。混龄的活动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环境。混龄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就像在进行跨班混龄活动时,一些平时比较孤僻、交往能力差的大班幼儿,老师会经常提醒他们:我们是大孩子了,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了。所以在混龄活动中,这些大孩子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们也愿意和他们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这样的良好的交往总是能促成交往,使之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转化为一种稳定的能力,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促进了幼儿的亲社会力的发展。
(二)、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使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在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活动,我们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树立了自信心。
案例:中班的萱萱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孩子,她胆小、却有一定的表现欲。每次请她为同伴表演节目时总是扭扭拧拧,缩手缩脚的,而且表演中途中时常会停下来,望望老师,抓抓头发,表现地十分没有信心。后来萱萱在混龄自由活动中有机会和两个小班的孩子一起玩,老师特地吩咐,你是个能干的大姐姐,要做好榜样,要当弟弟妹妹的小老师。她也非常认真地和我点点头。起先当萱萱和弟弟妹妹们玩时,时常把自己熟悉的儿歌教给弟弟妹妹。但当她发现时有人在看她时,就显示出不自信的表情并不自主地低头、小声。这时老师总是给予眼神或动作上的肯定,有时就干脆离开,让萱萱有自由发挥的机会,经过了多次的带小班幼儿的活动后,我能听到萱萱大声地教弟弟妹妹一字一句地念儿歌,十分有责任心,会照顾弟弟妹妹,为他们拿毛巾、穿鞋子;会教他们画画、唱歌、跳舞,胆量和能力得到飞跃性提高。可见,萱萱在和弟弟妹妹的交往中,不仅促进了她自身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树立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那两个小班的孩子也有了很大进步,虽然他们都会不自觉去学姐姐的样子,学她跳舞,学她念儿歌,并且语言能力明显比同年龄幼儿好了很多。他们在和姐姐的交谈中学会了使用连词,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姐姐那学到的小本领能向姐姐的一样大胆地在班级表演给同伴们看,在幼儿园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时像姐姐呵护他们一样去帮助,爱护他们。
(三)、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
区域混龄活动中,大孩子具有真实身份的哥哥姐姐清楚地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要求,主协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幼儿会自我控制,克制自己的感情、约束自己的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大带小的活动情境能克服幼儿行为中的冲动性,对幼儿的活动动机具有支持作用,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萌发。
案例:开学了,大班的孩子变成幼儿园里最大的孩子,每一件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甚至会模仿大人说话的口气。
有一天,当大班的孩子正在区域活动,一群小班的孩子散步来了,只见几个哭鼻子的孩子专注地看着“医生”“护士”在看病打针,这时小班的孩子被游戏吸引,而大班的孩子看见自己有“施展”自己本事的机会,就会越发地投入。这时我就请小班的弟弟妹妹参与到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去。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爱捣乱的谢同舟也当起了一名很不错的哥哥,拉着妹妹的手,带妹妹去娃娃家里做客,而且很有礼貌地和主人问好、交谈、吃饭,这是平时很少看到的情景。活动结束时,大班的孩子还教小班的孩子如何整理各种材料,那天的区域角格外地整齐。这使我感受到了在混龄活动中,孩子们格外地懂事,混龄活动给了他们一个更加丰富的自主、自律的环境。
(五)混龄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关爱情感的发展
关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品德。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如果来我们能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不失时机地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就会使幼儿形成比较稳定的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我们的户外混龄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幼儿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各有千秋。当我们采用以大带小的方式组织的幼儿的户外活动时,幼儿在这样能力悬殊的情况下,大孩子不自觉地就学会了关爱比自己能力差的孩子,而能力差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学会了关爱身边的人了,因为他们也曾被这样关爱过。
案例:大班的孩子明明来到幼儿园看见同伴老师们再操场上进行运球的比赛,高兴极了,放下书包就冲了过去,因为这是他的强项,他最喜欢得第一的感觉了,可这时小班的弟弟妹妹也来了,我们要进行大带小的混龄户外活动了,明明和一位叫阳阳的小班弟弟是一组,当老师的哨子一响,明明着急地冲了出去,小弟弟摔倒了,明明看着对手超过了自己,着急啊,可这时老师看到明明的脸上更多的是担心,他连忙扶起小弟弟,关心地问:“弟弟有没有摔疼,哥哥不好,哥哥应该慢点的。”看着明明关切的样子,活像一个小大人,老师欣慰地笑了,在这样的户外活动中,大孩子甚至会愿意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从帮助小孩子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孩子在环境中看到较大孩子的表现时,会期待自己能赶快长大,并视长大为一件光荣的事。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能力帮助他人,就成为长大的象征,而这样的孩子经常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较大的孩子或能力较好的孩子,会主动关爱照顾较弱的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不再是恶性的竞争,而是较多的相互支持,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在混龄活动中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更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实混龄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许远不止于此,因为在混龄中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地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期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至于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和挖掘其优势,掌握列适宜其发展的程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房阳阳.对幼儿园混龄教学的思考【J】幼儿教育
2004(4)12~13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9 [3]张虹.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混龄教育【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3(1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
第四篇: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最终版)
以混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简言之,社会性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1979年6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奖励只生一个孩子。这标志着中国人口中一个特殊群体---现代独生子女的诞生。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也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严重危害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环境,帮助幼儿克服成长中的不良方面、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重要任务。
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也是制定社会性教育目标的依据,它体现了社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与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全面培养时,应该突出一下几个方面的教育:让幼儿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旺盛的兴趣和自信心。
我幼儿园在2000年开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到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前的混龄班大多是由于条件有限、师资生源不足等现状而造成的一种无奈的举措和幼儿教育组织形式上的权宜之计。今天,我们却是针对现代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幼儿无兄弟姐妹的现状,思考试图通过混合的组织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近似家庭组织方式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开辟的研究和尝试。
试验班开设到现在近两年了,我们对混龄教育倾注极大的关注,以下我就在混龄班级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混龄班中幼儿们的亲社会力的发展:孩子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情、助人和宽容
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例如,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抓住了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伴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调查表明:约有60%的亲社会行为来自同龄人。幼儿心理发展由被动到主动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结果。幼儿期心理发展是逐渐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最初完全无意的本能反射到心理活动的自觉提高,经过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主要是通过实际生活的熏陶和生活经验的无意体验与积累而促进社会性发展的。
混龄的教育模式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的孩子交往环境。在平时的生活中,因为幼小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老师经常会比较关注他们的生活,并教育大孩子要照顾他们,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大孩子则更愿意和他们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
有人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助人观念发展有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在混龄班中,大小幼儿能力相差大,大的幼儿能力强,小的幼儿能力弱,我们利用这种特点,有意识地编排吃饭和睡觉的位臵,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充分发挥大孩子的能力,也让能力弱的小孩子得到帮助,如:将班级的孩子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有大有小,每周评出一个优秀组,奖励每人一朵小红花,一个组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大孩子很自然地关注组中小孩子的表现,如吃饭时,大孩子会不断地推促小孩子要专心吃饭,小的吃得满地满桌子他们也不生气,帮忙擦桌子,甚至喂他们吃;在午睡时,帮忙叠被子,穿衣服等;在其他混合的活动中,较大的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玩好,走好。使得较小的幼儿能体验到被人照顾的情感,看到较大孩子所做的榜样。促进了他们亲社会性的发展。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也能通过帮助小年龄儿童,获得快乐的体验。研究发现,同伴教学对扮演教育者的儿童有正向的影响,他们也慢慢地开始具备了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中的孩子慢慢的学会了帮助别人、宽容别人。
共处分享是幼儿重要的社会品质,这一品质的获得不是成人教的结果,而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伴交往)体验、模仿来的。幼儿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感到与人交往是快乐的,在交往中与他人分享,并为此得到过积极强化(即鼓励、夸奖和愉悦的体验),或者由于强化,而逐渐模仿形成的。有一次,上舞蹈课,我们把活动室的桌椅搬开,腾出一块很大的地方,难得在班级上有这样的宽阔的场地,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课上完了的时候,我们休息5分钟,这时候,我看到班上一个组的共16个孩子,自发地组成一个圈,中间蹲着两个孩子当荷花,玩起“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来。围圈的孩子拉着手不停的转圈,一边转一边说:“荷花,荷花几月开?”,蹲着的孩子答:“一月开。”,转圈的孩子又问:“荷花,荷花几月开?”,蹲着的孩子答:“二月不开三月开。”孩子们一直问、答,到真正荷花开的月份蹲着当荷花的孩子就跑起来抓转圈的孩子,被抓到的孩子就蹲圈子中间当荷花,游戏重新开始。他们一边说,一边笑,一边跑,有时候手拉脱了又接上去,有时候怕被抓住想先逃脱,放了拉着同伴的手自己又拉回来。游戏不断地重复着,在游戏中,我一直在旁观,感染着他们快乐的气氛,可并没有参与他们。只是发表意见说好像荷花不是4月开的啊,他们就将开的月份改为7月。我发现在16个孩子中,有3个跑开自己到一边玩去了,有一个孩子在旁边按着说话的节奏拍掌,剩余的12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了,他们没有谁来当领导去组织他们,只是自发地去玩,在我组织下一个活动让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我看看时间,他们已经玩了10分钟了。这只是一件小事,我却深深地被他们所具有的良好的合作性所感动,就算是大人,有组织有领导地12个人一起玩游戏也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每个人都玩得那样开心。
混龄班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孩子能理解别人、控制自己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生活着、活动着、交往着,逐渐掌握一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由自然人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社会的、文化的、理性的人。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而冲动性时幼儿行为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行为通常缺乏思考。所以,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正如谢军研究所指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儿童的社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是相铺相成的。”
从总体上看,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且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在3~5岁之间。3岁的幼儿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因此,表现位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逐渐完善起来,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同时,随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这就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另外,随着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的延长,一些外在的教育因素、强化手段和训练也使得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不断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规则意识,进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
1.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所以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从培养习惯入手,习惯成自然,长期地、经常地去作,就会形成动力定型,幼儿就能够学会良好的社会规范。Bandura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以及环境教养等因素对儿童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Atwood)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学习理论中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的因素的观点。他们都肯定了榜样是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混龄班级中,在幼儿园里已经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的大孩子就是小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的较小的孩子。所以,我们在平时注意利用大孩子的榜样功能,让他们从小事上做好。例如;“吃饭前要洗手”、“吃完饭要漱口”,“脱衣服要整齐地叠好放在一边”“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要用打人来解决。”等,长期地作,这些良好地社会规范行为就形成了。
在新生入园时,刚刚走进幼儿园,孩子们都要有一段适应时期,同龄小班来的都是新生,孩子们在离开父母的伤感情绪中相互影响,在开学的前一两周,常常是哭声一片。而混龄班中只有一部分是新生,其他都是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老生,新生常被老生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而且得到他们的照顾,很快就适应了园内的生活。如去年我们班上的新生中共近十个只有两个孩子在哭,都是在第三天就不哭了,能愉快地来园。
在一次家访中,Willy家长提到,Willy好动,在上幼儿园前经常与人产生矛盾,不管是比他大还是比他小,谁惹到他了,他就不高兴,照打不误,孩子上了幼儿园,她一直担心他在幼儿园会不会整天跟人打架。Willy到我班近一年了,她惊奇地发现,这类现象竟有所减少,对比他大的孩子他已经有所顾忌,对比他小的孩子也不会轻易去欺负别人。由家长所说的这现象,我们思考和观察了良久,可以说这个孩子的行为的改变和在混龄班级中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班级的小社会中,面对班级中的比自己大的强群体,他算他有什么不满或和别人发生纠纷,他不敢轻易动武,因为他感到了对方的强大,如果打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保护自己的潜意识下,他学会了克制自己,寻求帮助,去报告老师。而面对比他小的孩子,在平时耳染目睹大家对幼儿孩子的照顾和保护影响下,在老师不断的教育下,他也学会了控制自己。而且,小孩子没有还手之力,换来的可能是别人的哭泣和老师的再教育。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更容易发展孩子的自控能力。
混龄教育,我们就是让孩子在我们可以控制的小范围内更多地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社会舞台中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着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位的社会规则。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尚无法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去让幼儿模拟社会生活,预演一些角色,使幼儿在扮演中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们班级中,孩子最喜欢做的就是角色游戏,他们将他们所看过的喜欢的角色都往自己的头上套,“我来当妈妈”“我来当爸爸”“我是阿拉丁”“我要当Jasmine”。他们不用角色分配而发愁,因为总有适合的孩子去担当需要的角色,大的乐于指挥小的,小的喜欢听大的。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比较和沟通,在角色扮演中,他们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将社会要求与社会模式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纳入自我概念中,他们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而且在混龄班级中,一个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角色的转换中,他们能更好地体验别人的感受,更好的理解别人,控制自己。混龄教育为儿童的这种角色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儿童的身心同步发展。
混龄班中幼儿自信心的发展:适合的环境令孩子信心大增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人的整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的支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使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说,幼儿教育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我们混龄班在教具的设臵中:注意面向全体,并能依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在每个操作中,都从易到难的分几种不同程度、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准备不同材料,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儿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主权,能得到自我选择和决策的权利,高水平的小班年龄组的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龄组的材料,低水平的大班孩子可以操作中班年龄组的材料。通过让他们做适合于他们自己水平的活动。他们可以体验到坚持克服困难实现目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产生积极愉快情感体验,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他们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
刚开实验班时,有个别幼儿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往,如Lee,他平时就显得比较腼腆,平时就是问一句答一句,在上课是总是信心不足,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算老师提问,也是不敢回答。而Kevin,她是个好学聪明的孩子,可惜也是不爱表现自己,有一次她妈妈告诉我们,她学了一段舞蹈,很喜欢跳,在妈妈洗澡的时候,她就自己在客厅里自唱自跳,很得意的样子,等妈妈出来了,让她再跳一次给妈妈看一看,她又害羞了,不敢跳。他们两都存在自信心不足,原来他们原来的班级中,有好多其他比他们出色的同龄人,所以他们就算很努力,也只能到班级的中游,周围的人的期望使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越发不敢表现。而在混龄孩子当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有孩子比他能力更弱,在面对比自己更弱的群体里,整个人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了,人变的开朗和和松弛,压力减少了,兴趣反而大增,范围也更广,变得越来越乐与表现自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了。Lee的建构能力好,他带着一些比他小孩子和他一起建构,和他们一起构建一座大王宫。Kevin就特别有爱心,她关心幼小的孩子,教他们做游戏,喂他们吃饭,我们慢慢地发现他们从内向变为开朗,从害羞变得乐于表现。现在在上课时,他们很积极的举手发言,生活上处处带领着小的孩子。Lee还会主动问:“谁喜欢听弹琴?我弹琴给你们听。”Kevin就当众表演她的蛇舞。谁能想象这就是以前那两个腼腆、害羞的孩子呢。像这样变化的孩子在我们班上不止一个。所以说,合适的环境会令孩子信心大增。
混龄是不是真的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
首先,我们了解到,儿童更喜欢和自己年纪有差距的孩子玩。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儿童更乐意与异龄的儿童交往,埃利斯等人(Ellis et al, 1981)对436名1~12岁儿童在家里的活动和在街道活动进行了观察,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儿童与成人、同龄人和其他年龄相差1岁以上的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持续减少,而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则持续增加。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儿童交往的同伴中,他们与年龄有差异的儿童交往比同龄人交往更加频繁。(见表1)
混龄和同龄的编班,哪一种模式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更有优势?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两个测试,一个是发放一份有40个问题的问卷让家长填写。拿回数据后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将社会性发展分成4大因子:亲社会行为、自我意识、情绪和依恋。得表2:
从图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混龄班的孩子比普通班的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更具优势,发展也比较平均,虽然从数据中的Sig值中我们看不出混龄班和普通班有明显的差别,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的差异是存在的。
另一个是测试是,在孩子自由选择操作材料时,对每个孩子观察一分钟,根据操作定义,分为6类包括: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这6种活动类型分别代表了小朋友不同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合作游戏是代表其社会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测试时,判断每个幼儿当时从事何类活动,记录入表,整理后得表3:
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班的小朋友教实验班的小朋友多倾向于喜欢单独游戏,而实验班的小朋友愿意玩合作游戏的百分比教普通班的要多。
另外,我们要看到,混龄班级中存在异龄孩子,他们和可以和他们不同年龄的人去交往,在此同时,他们也有同龄的人一起生活。所以他们是既有同龄的互动学习,也有异龄的相互促进。所以他们在和人交往中比同龄编班的孩子更具层次性。
当然,混龄编班也有其实施的困难,由于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不一样,教育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对3~4岁的幼儿的教育往往集中在自理能力的培养与生活照顾情感需求等方面,4~5岁则更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游戏规则的维护与遵守纪律,同伴关系、游戏时冲突解决等方面,面对5~6岁的幼儿,则往往表现对知识的质疑,对新事物的好奇及游戏冲突的解决方面。这需要老师既要照顾到全体,也要满足具体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设臵适合各种层次需求的游戏与课程。这些方面,在国内的幼儿教育领域里,几乎是空白的,需要我们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研究与挖掘。
通过两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混龄教育模式是有着它独特的优势的,而且,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以上所罗列的只是本人在实施混龄教育中感触较深的几个点,其实混龄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许远不止于此,在其他的领域如认知、健康等方面或者也有它特定的优点。至于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和挖掘其优势,掌握更适宜其运作的程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走出一条能适合幼儿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书籍:
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00年9月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1999年8月 3.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1997年12月
4.E?D?斯米诺娃?T?B?古斯科娃:《学龄前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研究》,《国际社会快报》,1988年11期 5.[日]高桥环:《幼儿自信心形成》,王小英译,《幼儿教育》(杭州),1986年7期。6.Haring,Norries,G,Reply to Fagen Long Self Control Curriculum.Behavioral Kisorders;1979.Feb.Vol.4(2)92~94.7.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5~177页。8.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4期。页:7 9.孟昭兰:《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心理学报》,1984年3期。
第五篇:混龄班活动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混龄班活动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2004心理教育
目录:
1.混龄活动的必要性 2.混龄活动带来的积极效果
2.1混龄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2.1.1 年龄大的幼儿为小班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2.1.2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2.2 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2.3 混龄活动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合作、分享行为 2.4 混龄交往、合作带来的愉快、成功感受 3.在混龄活动中教师的策略和角色 3.1在混龄活动中教师的策略 3.1.1要作为孩子的玩伴。3.1.2教师要注意低龄的幼儿。3.1.3每次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总结。3.2在混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3.2.1行为的引导者
3.2.2创设良好活动环境的人
摘要:改变幼儿性格中的不良成分,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抓住了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混龄活动让幼儿可以在宽容、和谐、弹性的大家庭式的环境中学会分享、助人、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社会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在幼儿园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混龄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成果,在混龄活动中幼儿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养成了负责、合作、尊重、自信、谦让的良好品质,促进了社会性主动和谐地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采取混龄班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 混龄活动 幼儿 社会化
1.混龄活动的必要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就是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技能,成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健康个体。简而言之:社会性发展就是“做人”的教育。
我国现在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的教育也就成为了普遍的社会问题。我们在独生子女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独生子女由于得到家人过多的溺爱,缺少与异龄儿童的交往而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性格。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独身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缺少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缺少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经历,不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同时,幼儿在幼儿园中一般按同龄编班,把年龄相同、发展水平相仿的幼儿编在一班这是幼儿园编班的传统方式。同龄编班的方式能对同一层次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统一的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教育资源,加速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幼儿在同龄班中和自己相近的同伴一起交往,增强了竞争的意识,也有利于相互的学习和模仿。但是在家庭“独子化”和幼儿园同龄编班的情况下,许多孩子很少有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以往“兄弟姐妹”式的亲密的伙伴关系在现在的幼儿中甚为少见。
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抓住了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心理学家哈杜朴(Hartup,1983)研究认为:“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儿童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非常重要。”一些研究也证实让大班、中班、小班异龄幼儿集结在一起,在一个友爱、互助、充满情趣和温暖的环境中,构成一个类似兄弟姐妹的儿童社会团体,进行一系列(社会、学习、游戏、劳动、郊游)的活动能促进幼儿认知、人格、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混龄活动就是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进行的各种生活、学习、游戏活动,采用这种方式的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帮助是巨大的。幼儿可以在宽
容、和谐、弹性的大家庭式的环境中学会分享、助人、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社会性主动和谐地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动能够促进其去除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因为在同伴互动中,儿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有机会了解自己和他人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和相关问题的观点的差异。同时,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儿童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和同伴的观点进行整合,作出妥协。因此这些具有相同地位的同伴间的互动会加快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推动和促进其观点采择和人际理解的发展。
因此,要改变幼儿性格中的不良成分,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混龄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成果。实践证明,采取混龄班活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大多比较任性,而混龄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互动的机会,补偿独生子女在社会化方面的缺憾。在这些活动中扩大了孩子们的接触面,使他们学习了与不同年龄儿童的交往,在一个活动中有不同年龄的儿童,彼此之间如兄弟姐妹一般,孩子们通过帮助弟弟妹妹,获得快乐的体验。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从最小的弟弟妹妹成为最大的哥哥姐姐。在这期间,年龄小的孩子学会服从、合作;年龄大的孩子学会领导和照顾。因此,我们感到混龄活动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了一个较大的促进作用。
2.混龄活动带来的积极效果
2.1混龄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学会了交往才能更好地生活。但是现在高层公寓式的家庭住房、父母繁重的工作迫使孩子经常呆在家中,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开展混龄活动不仅能提供给孩子相互交往的机会,而且还能解决幼儿间的冲突,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们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经过将近两年的实验证明,一个幼儿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如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发展并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混龄活动为幼儿的这种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只有
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你会发现混龄班中的孩子能更多的体现出团结友爱、友善乐群、分享助人的精神。因为混龄的特殊性,孩子们的品德、情感发展乃至个性发展都是比较完善的。
曾记得我们在未实施混龄活动前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孩子们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娃娃家的“妈妈”会很大方地把“饼干”、“点心”,一一分给各个人吃,她可以把“好的”给“爷爷”、“奶奶”、“孩子”,而自己吃那份“不好的”或者是“少的”。然而,在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当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孩子们的行为就和游戏时不一致了。因为,这只是游戏;其次,在游戏中有些孩子的行为往往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混龄活动中,我们不仅仅鼓励孩子们相互交往,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互交往。有人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孩子们的分享、合作、助人等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于是,我们利用这一特点有组织地开展了一些混龄游戏。如:两人三足走,运西瓜的游戏等。在刚开始此类游戏时,孩子们由于只想到了自己快点走,两个孩子就出现了配合不默契而摔交以及争吵的现象。经验者说:有了矛盾才会进步。确实,孩子们在矛盾的激化下,他们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强了,孩子们有了合作的意愿。在两人三足走的游戏中,孩子们说可以中间的两只脚一起走,再外面两只脚一起走。这样有节奏地走就不会摔交了。
2.1.1 年龄大的幼儿为小班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混龄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年龄大的孩子帮助和影响着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如:新生刚入园时,都有一段适应时期,小班来的都是新生,孩子们在离开父母的伤感情绪中相互影响,在开学的前一两周,常常是哭声一片。我们在刚开学时开展了混龄系列的活动,让班上的小朋友在小班弟弟妹妹中找到一个同伴,结成固定的“对子”。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已经适应了幼儿园全托生活的“老生”,新生们每次哭的时候只要哥哥姐姐抱一抱、亲一亲,情绪很快的就安定下来了。新生常被老生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而且得到他们的照顾,很快就适应了园内的生活。每次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就亲切地叫道“哥哥„„、姐姐„„”,相互之间的感情非常融洽。
在混龄活动中,幼小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经常会较积极地
关注他们的生活,并教育大孩子要照顾他们,照顾面对比自己小的孩子。大孩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强化等也则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食物了,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了。逐渐地孩子们通过在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法、情景法等作用下,孩子们的观点采择能力逐渐增强了,孩子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了。
2.1.2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也会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是一种好方法。
2.2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在幼儿园幼儿们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他们也有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愿望。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合作。比如,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活动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组画。
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会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混龄班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混龄班活动恰似个大家庭,不同年龄的儿童如同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游戏。混龄班活动对幼儿社会伦理情操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 混龄活动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合作、分享行为
共处分享是幼儿重要的社会品质,这一品质的获得不是成人教的结果,而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伴交往)体验、模仿来的。“自我中心”本是个体发展在婴幼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心理特征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然而,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
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成人对孩子只求奉献不索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享受,逐渐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心理定势。加之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往来,“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更像一种顽疾驻扎在幼儿心里,成为严重阻碍其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自我中心”反映在幼儿行为上的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分享,这些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极大障碍。而同伴交往需要的恰恰是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是治疗“自我中心”这一顽疾的良药。
大班的幼儿有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但是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事情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者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协助等等。幼儿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感到与人交往是快乐的。孩子们通过在交往中与他人分享,并为此得到积极强化(即鼓励、夸奖和愉悦的体验),或者由于强化,而逐渐模仿形成的。混龄活动的模式就是提供了一种让孩子能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处、分享、交往的环境。
在混龄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和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逐渐孩子们从被动地交往变成了主动的交往,孩子们交往的范围也从自己的班级跨向了其他的班级。这天诗诗小朋友带来了一大包积木,顿时在自由活动中小朋友们都“噔、噔、噔”地一下子围到了她的身边。诗诗一边打开包一边神气地眩耀着,“这是我妈妈昨天买来的,这些玩具能搭飞机,很好玩的。”被诗诗这么一宣扬,孩子们更加羡慕极了。“诗诗,你给我玩好吗?”“姐姐,你给我玩吗?”只见诗诗有条理地在分配着:“李瀚哲,你玩吧!棋棋你给我玩过玩具的,你也来玩吧!黄晨晖,你来玩吧!圆圆,你也来玩„„” 诗诗一一点着名(棋棋和圆圆分别是其他两个小班的孩子)。可见,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已逐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提高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也就看出孩子们的分享意识高了。因此,通过混龄活动,孩子们的交往范围广了,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多了。
如我们班有个小男孩他的自理能力和学习的能力都很好。但是却不会关心、同情别人。看到有小朋友摔跤了,他就哈哈大笑;看到别人不会做的事情他就嘲笑着说“真笨”。但经过了混龄班的活动后慢慢地从老师的教育和与小班弟弟妹妹的交往中学会了应该关心、帮助别人,并掌握了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在混龄班的活动中可以经常看到年龄大的幼儿为自己能够照顾弟弟妹妹自豪,认为照顾弟弟妹妹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并且乐此不疲。并且能看到年龄大的孩子帮助和影响着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帮助幼儿逐渐学习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我们看到,大部分幼儿从开始时独占自己喜欢的玩具到以后愿意和他人分享他的玩具、食物了,而且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了。随着一次次活动的深入,大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弟弟、妹妹,照顾他们玩好,走好。同时也使得小的孩子体验到了被人照顾的情感,看到了较大孩子所做的榜样。孩子们共处分享的意识提升了,他们的亲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2.4混龄交往、合作带来的愉快、成功感受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人的整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的支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所以说:幼儿教育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有成功的经验。在混龄活动中,孩子们就是通过互相的交往、互相体验。使得高年级的低水平孩子在与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后逐步产生了积极愉快地情感体验,从而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的合作行为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很重要的。
年龄大的幼儿喜欢与年龄小的幼儿交往,在他们的心中有被肯定、被承认的需求,这种需求仅仅通过成人的评价并不能够满足,他们更喜欢同伴间的赞扬、肯定、追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心理和行为上的承认。同年龄小的幼儿交往,可以充分的展示了自我。如:芹芹是个好学聪明的孩子,可惜不爱表现自己,显得比较腼腆。平时就是问一句答一句,在上课是总是信心不足,从不主动举手
回答问题,就算老师提问,也是不敢回答。分析她的情况是因为班中,有好多其他比她出色的同龄人,所以她就算很努力,也只能到班级的中游,周围的人的期望使她承受的压力很大,越发不敢表现。但在经过一系列的混龄活动后,芹芹整个人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因为在混龄活动当中,有比她更小的孩子,有的孩子的能力更弱,在面对比自己更弱的群体里,整个人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了,人变的开朗和和松弛,压力减少了,兴趣反而大增,范围也更广。变得越来越乐于表现自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了。她在照顾弟弟妹妹的同时也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而且,这样变化的孩子在我们班上不止她一人。孩子们的自信心通过混龄活动都大有提高了。
从混龄班活动中幼儿通过接触更多不同的人、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伙伴,学会了彼此观察,互相学习,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特点。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相互交往、合作、共同活动,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混龄活动中教师的策略和角色
在混龄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老师的策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教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通过两年来混龄班的探索研究,我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性质与水平。
作为幼儿在家庭之外的主要成人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譬如我,不仅要教给幼儿社会规范知识,培养其良好的社会性情感,还随时教给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行为、态度,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社会技能的加强、提高,指导其解决社交矛盾和冲突等。
3.1在混龄活动中教师的策略 3.1.1要作为孩子的玩伴。
教师要作为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们一起交往,一起游戏,只是这个玩伴不同于孩子间的玩伴,教师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以“特殊”的身份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起到一个协调者的作用。幼儿在行为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一旦看见幼儿间产生了问题,应当避免自己包办处理,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尽力的解决。例如:在小朋友争抢时,教师可以把问题摆到大家面前,让
孩子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讨论、商量解决,而非利用自己的权威和指令来处理。
在教导幼儿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自身的情绪情感的投入,还要善于对幼儿进行情感激发。如果离开了老师和孩子二者间积极的情感互动,是不可能有良好有效的教育效果出现的。要真正地对幼儿持有温暖、关爱、支持、接受和尊重的情感态度,努力与幼儿建立相互接纳、爱与关心的情感联系。这正是影响孩子接受教师教导及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无论孩子是否聪明、伶俐、活泼、漂亮,都要积极地接纳,给幼儿以发自内心的微笑,通过自身的点头、鼓励性话语、肯定性手势使幼儿有受尊重感,并以此来感染带动幼儿,对其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3.1.2教师要注意低龄的幼儿。
在混龄活动中,由于年龄差距大,低龄的幼儿分辨能力低,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也极易在班上传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能力,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发展。
3.1.3每次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总结。
教师对于每次的混龄活动都要总结,同时要和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更多适合混龄活动的内容、方法及手段,从而发扬优势得到比较大的收益,引导孩子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2在混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3.2.1行为的引导者
在生活中,由于幼儿受到教师示范性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每一日常行为都可能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教师,应在幼儿生病时适时的关切、询问;在孩子难过时同情、抚慰;当他人处于困境中,能急人之所急,为他人着想;当感到高兴时,可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都会对幼儿的情感与行为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当一位孩子招惹、攻击其他孩子时,用生气、威严的目光注视该孩子,同时坚决地摇摇头,并表示伤心,或用手势制止幼儿的招惹、攻击行为,这比大叫大嚷、拉扯幼儿更有效的多;当孩子做出友好、分享行为时,我们可向该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其肩、头等。这样一来,可使幼儿因得到教师的赞赏及因此带来的愉快更愿发自类似的行为。在我的个案跟踪记
录中,有一位孩子胆小、内向。为了改变这些,我就多留心、多观察。当她默默做出好的行为举动时,我总是把她搂到怀里,摸摸头表扬一番。时间久了,孩子们也都渐渐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了,有效地促使了大家发出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3.2.2创设良好活动环境的人
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应充分注意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可通过塑造环境来更好地塑造人。但也不可盲目创设环境,不可把孩子周围的环境弄的过于五彩斑斓,花花绿绿。这不仅不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更大地积极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分散,有时还会引起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以及其他不适行为。我认为,幼儿园室内外的布置和摆设应以美观、简单、和谐为原则。而对于活动材料可按其经常的功能、用途分为音乐类、美工类、语言类、游戏类、操作类等。尤其游戏及操作类的材料,幼儿可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模仿、协商、指导、互学等交往,且不同的材料还能引发幼儿不同的行为。经过两年来的观察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都低于活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产生的类似行为。
如果把班级作为一个小舞台,那么混龄活动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就是让孩子在我们可以控制的小范围内更多地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在混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接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小朋友,并且与他们进行交往,使孩子们初步学会了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将社会要求和社会模式转为个人的价值观,纳为自我概念中。孩子们通过互相交流、交往,孩子们观点采择能力强了,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多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强了。孩子们的分享意识逐渐地能够从角色游戏中及故事表演中迁移到一个真实的生活中了。混龄教育为儿童的这种角色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混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创设了一个社会角色体验的机会,幼儿通过与异龄儿童一起活动,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养成了负责、合作、尊重、自信、谦让的良好品质,促进了社会性主动和谐地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杨汉麟 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39~44 [6] 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7] 彭晓辉.关于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