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混龄教育在农村幼儿园的实践研究
混龄教育在农村幼儿园的实践研究
——以马堡村幼儿园为例
内容摘要
随着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全世界学前教育机构的广泛传播,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混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混龄教育对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个性化有独特的功能,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将混龄教育理论运用到农村幼儿园中,有利于促进农村幼教改革,有助于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本研究运用混龄教育理论,选取了一所混龄编班的农村幼儿园——马堡村幼儿园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幼儿园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深入农村进行教学实践,然后进行教学反思,为农村实施混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混龄教育 农村幼儿园
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英文题目居中,3号加粗,推荐使用Arial体,上下各空一行;“Abstract”用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字,推荐使用Arial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Key words”用4号字,内容用小4号字,推荐使用Arial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7个,词间空一格。标点符号用英文形式。
The action research about mixed age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kindergarten ————take Ma Bao village for example Content abstract:
With the Montessori teaching method’s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unceasingly thorough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reform, the mixed age educational pattern draws more and more social attention.The mixed age education not only has a unique function on promoting baby’s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but also be helpful in baby’s development in an all-around way.It is propitiou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untrysid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improve its quality.With the usage of the mixed age education theory, this research selects a countryside kindergarten-----Ma Bao village kindergarten which divides children into classes with mixed age to be the object of the study.It makes the teaching desig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is kindergarten, goes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n makes a teaching reflection.All of these provide the practice of mixed age education in countryside with reference.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混龄编班的理论基础
(一)德国对混龄教育的研究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认知冲突理论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背景
(二)教学活动及其反思
(三)教学总结
五、农村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实施混龄教育的优势
(二)农村实施混龄教育面临的挑战
混龄教育在农村幼儿园的实践研究 ——以马堡村幼儿园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分年级的教育已成为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法国、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都对混龄教育进行了尝试并做了相关研究。今年来,随着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全世界学前教育机构的广泛传播,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混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我国幼儿园也开始了混龄教育的尝试。部分大城市的幼儿园以“大带小”的形式在部分时间或部分领域里进行一些混龄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种遗憾。此外,个别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幼儿园,由于其课程的需要,也实施混龄教育。
许多研究指出,混龄教育为儿童创设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对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个性化有独特的作用,其精华在于在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异龄互动。2000年,学前教育组织(OMEP)柯蒂斯主席访问中国时,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城市幼儿园对混龄教育的实践证明了混龄教育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许多研究者发现,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推广,我国农村幼儿园面临着生源缺乏的问题,同时由于师资、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园被迫实行混龄编班。但是,由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限制及传统观念的阻碍,农村幼儿园在混龄编班形式下仍然按照传统的分龄编班实施教学。这样的幼儿教育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在农村幼儿园实施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真正意义上的混龄教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关于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几乎没有。笔者通过去年在农村幼儿园的半年实习,深切体会到农村幼儿园在实施混龄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混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有助于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幼教改革,有助于避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有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概念的界定
混龄教育,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指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内进行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打破了过去以幼儿年龄为界限的班级组织形式,把不同年龄的孩子编制成班,每个年龄的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与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混龄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完全混龄分班、部分混龄分班和间断性混龄分班。有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模式有三个同样的要素:不管能力如何,把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同一个年级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怎样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坚信发展事宜性方案和整体发展观即发展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而且包括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
本文所指的混龄教育,是指我国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幼儿园由于师资、生源、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被迫实行完全混龄编班、混龄教学的办学模式。班级内幼儿年龄层次不齐决定了教师面临的是混龄教学。但是农村幼儿园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农村混龄教育应该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混龄教育。
三、混龄编班的理论基础
(一)德国对混龄教育的研究
在国外,已有部分发达国家对幼儿实施混龄教育。德国混龄教育研究者指出,一个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学习“强者”发展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混龄教育为幼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使得幼儿身心同步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一种认识发展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得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欣赏和认同。在混龄教育中处处充满着异龄互动。在异龄互动中,年长幼儿为年幼幼儿提供了最近发展区。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学校的经验表明了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年龄小的儿童可以看年龄大的儿童做事并请他们说明解释。他们是很乐意这样做的;这样的教学才有价值,因为5岁儿童有比我们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幼儿很容易学会我们认为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们在成人与幼儿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有很多东西教师是不能传授给3岁儿童的,但5岁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将人的学习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在观察学习中,交往的榜样和强化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混龄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模仿,如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的相互模仿,某方面能力弱的个体模仿比自己能力强的个体„„在活动中,教师对互助行为的鼓励与表扬,孩子们因为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而受到间接强化(替代强化)从而自然地习得了这些好的行为。在混龄班中,模仿和观察学习发生在生活、教学和游戏的各个环节中,儿童从中得到了成长。
(四)认知冲突理论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冲突理论。皮亚杰认为,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儿童需要与同伴互动以促进学习。混龄班中有多种类型的同伴关系:同龄幼儿之间形成的同伴关系,异龄幼儿之间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同伴的互动为幼儿提供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会,儿童产生认知冲突后,通过与同伴的争论,重新组织自己的认识架构,从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背景
笔者以山西省晋中地区介休市绵山镇的一个农村幼儿园——马堡村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该园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全园有幼儿18人,教师1人。幼儿年龄结构为:大班幼儿3人,中班幼儿9人,小班幼儿6人。该园幼儿教师初中学历,曾接受过市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的短期培训,从而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该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只有两间教室,一架电子琴,户外有一个跷跷板,自制的动物头饰,一些跳绳和一个大垫子。在该园幼儿教师的帮助下,笔者将该幼儿园的幼儿根据其年龄与能力分组,以求在混龄教学中实现“大带小”“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异龄互动。
(二)教学活动及其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经验”,《纲要》还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笔者遵循《纲要》的要求,针对该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结合该村可利用的资源,将大班科学活动与小班认知活动进行整合,设计教学活动,并亲自进行实践。下面笔者从教学设计意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三个方面对其中的三个活动进行分析。
活动一:豆子大集合
1、教学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活动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应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笔者以农村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操作性较强的东西豆子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笔者根据混龄班中幼儿的不同兴趣和不同的生活经验,确定了多元化的层次目标:让小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豆子,学会将豆子分类,练习用豆子数数;大孩子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对豆子进行排列;大孩子为小孩子提供示范,培养其关爱精神。目标设计的多元化有助于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发展。
2、教学过程
环节1:教师向幼儿呈现四种豆子,引导小孩子认识不同种类的豆子及其特征(大小、形状、颜色)
环节2:教师按“黑豆黄豆黑豆黄豆”“绿豆黄豆蚕豆绿豆黄豆蚕豆”等规律对豆子进行排列,请小孩子描述豆子的排列顺序,引导大孩子发现排列规律并继续排列
环节3:将豆子发给每个幼儿,告诉幼儿对豆子可以进行分类、数豆子、排列豆子等操作,请大小幼儿对豆子进行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4:请幼儿将豆子分类放回盘子中
3、教学反思
环节1中,以教师与小孩子互动为主。教师在引导小孩子认识各种豆子的过程中,大孩子对豆子的认知得到巩固。另外,在这个环节中,大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到“黄豆可以做豆腐”“做豆腐干”“做豆芽”。这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大孩子的行为说明教师在以小孩子为主实施教学时,大孩子也在思考,他们也在思维;而且大孩子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为小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近发展区”。基于大孩子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这一互动,教师引导小孩子对豆子的用途展开了认识,这样小孩子不仅认识了豆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还对豆子的用途有了初步的认识。
环节2中,以教师与大孩子互动为主。教师在排列豆子这一个演示活动中,同时进行了异龄互动。一方面,小孩子在描述排列好的豆子的过程中,巩固了对四种豆子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师引导幼儿说出“一颗黄豆,一颗黑豆„„”时,帮助大孩子发现豆子的排列规律。这样,在一个活动中,大小孩子互相促进得到了发展。
环节3中,以大小幼儿互动为主,教师给于指导。在操作之前,教师对幼儿提出可弹性化的要求——幼儿可以对豆子进行数数、分类、排列等操作。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小孩子对豆子分类时,将每种豆子排成一行,这充分说明小孩子对豆子的排列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操作活动中,异龄之间、同龄之间的互动更是丰富的。例如:⑴小孩子将豆子分类后,观察大孩子,从而模仿大孩子对豆子进行简单的排列,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几个下孩子排出了具有简单规律的豆子;⑵大孩子将豆子排出新的规律时,向小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⑶大孩子就一个幼儿排列出的“黄豆绿豆黄豆绿豆”这种规律的豆子展开了讨论,当他们争论不止时,教师进行了指导。对小孩子的行为给于了鼓励。
总之,在“豆子大集合”这个教学活动中,大小孩子对活动都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层次目标完成较好。在活动中,同伴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孩子获得发展的同时为小孩子提供了示范,小孩子通过模仿大孩子,获得了个体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所以每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教师看到幼儿出现问题时给予了及时的指导,使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活动二:挑水:力的平衡
1、设计意图
提水、挑水是农村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笔者观察到幼儿跟在大人后面模仿大人挑水的形象。因此。笔者结合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力的平衡”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将幼儿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兴趣。笔者结合混龄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即提水与挑水。
2、教学过程
环节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家长挑水、提水时的情景。猜想父母是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
环节2:让小孩子提水,体验平衡。教师将易拉罐里的水装的稍满,当小孩子将易拉罐里的水洒出来的时候,引导大孩子来帮助小孩子解决问题。
环节3:小朋友们学会了用一只手提水,咱们大朋友长大了,要像大人一样挑水。请一个大孩子挑水。教师将易拉罐里的水装的稍满,当水洒出来时,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引出平衡的话题。环节4:用自制天平探索物体如何保持平衡
环节5:分组游戏:提水与挑水:大小孩子分组,小孩子用一只易拉罐提水给大孩子,并保持身体平衡(不让水洒出来)。大孩子用木棍挑两易拉罐水,体验平衡。
3、教学反思
环节1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将教学活动与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
环节2中,以教师与小孩子互动为主。教师请小孩子提水,当小孩子将谁洒出来时,教师将小孩子出现的问题抛给大孩子,引导大孩子说出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大孩子会为解决小孩子遇到的问题而思考,这样大孩子既帮助小孩子解决了问题,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教师请大孩子为小孩子示范提水,大孩子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会被小孩子重复,做得非常认真,这时大孩子变成了“老师”,小孩子成为模仿者。
环节3、4中,以教师与大孩子互动为主。教师让大孩子挑水,当水洒出来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大孩子用自制天平探索力的平衡时,小孩子虽然不懂怎样可以平衡,但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当他们看到水洒出来时,表现得非常紧张。大孩子则跟着教师在探索中发现:当两边水桶里的水一样多,扁担左右一样长时,水就不会洒出来了,这时就平衡了。
环节5中,以大小幼儿之间的异龄互动为主。在游戏中,教师采用“大带小”的方式,将大小孩子进行分组,大孩子与小孩子站两边,让两个小孩子为一个大孩子提水,大孩子再把小孩子提过去的水挑回来。小孩子提水过程时把水洒出来,大孩子给予小孩子指导告诉小孩子“要平一点”“慢一点”,有的大孩子帮小孩子提水。大孩子与小孩子在游戏中配合得很好,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大孩子在游戏中充当了组织者和指导者。总之,大小孩子在活动中都获得了发展。
总之,在“挑水:力的平衡”这个教学活动中,大小幼儿都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活动。小孩子对用自制天平探索力的平衡也非常感兴趣。另外笔者发现,在分组游戏中,部分大孩子代替小孩子提水,从而超出了指导的范围,使得小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此时,教师应该进行指导,要求幼儿要各司其职,合作完成任务。活动三:蔬菜的平衡
1、设计意图
物体的平衡是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科学活动。因此,笔者结合农村实际,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以蔬菜为操作材料,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的基础上,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教学过程
环节1:老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平时吃什么蔬菜,向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蔬菜。环节2:引导小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大致认识不同蔬菜的不同特征。环节3:教师引导幼儿猜想这些蔬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教师演示把蔬菜放水里,请幼儿观察蔬菜的沉浮,引导幼儿对“沉浮”感知。
环节4:操作:大小幼儿分组。把蔬菜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
环节5:结果展示,教师总结。
3、教学反思
环节1、2中。以教师与小孩子互动为主,引导小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蔬菜。教师在向幼儿出示辣椒时,大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道“老师,我不爱吃辣椒,辣椒太辣了”,在认识其它蔬菜时,大孩子会联想到一种蔬菜的不同颜色。这样通过大孩子,小孩子对蔬菜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环节3中,以老师与大孩子互动为主。在教师做实验演示时,请小孩子选一种蔬菜,说出蔬菜的名称,教师先让大孩子猜蔬菜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然后请小孩子将蔬菜放入装有水的透明塑料桶中,然后,教师引导大孩子观察。在实验过程中,小孩子也参与了活动,表现的很兴奋。
环节4中,以大小幼儿互动为主。大小幼儿合作进行实验并请大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大小孩子分组实验时,教师强调由小孩子先说蔬菜的名称并有大孩子检查,小孩子将蔬菜放入水中,由大孩子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教师依然采取“大带小”的方式。笔者观察到当有一个小孩子说“黄瓜沉上来了”,同组的大孩子立刻纠正“应该是浮上来了”。由于幼儿是第一次进行实验记录,所以几乎每组幼儿在实验已经快要结束时,记录表都没有填好。总之,在“蔬菜的沉浮”这一活动中,幼儿对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幼儿的积极性较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大小幼儿之间的异龄互动较好,大孩子给小孩子提供了适合小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但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教师准备的蔬菜大部分是能浮起来的,不利于幼儿对沉浮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以后组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另外,在实验操作中,幼儿只是关注实验的操作,忽略了实验记录。教师也未给于及时的指导,使得实验记录这一环节形同虚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幼儿实验记录的机会,使幼儿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
(三)教学总结
笔者在进行混龄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混龄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混龄教学中的异龄互动、师幼互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该村的自然资源,将农村幼儿的学习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与事物的兴趣。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为主体通过探索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在混龄教学中,教师必须将个体差异摆在提出的位置,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使得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由于在在混龄教学中以幼儿为主体,经常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机智。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中,自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五、农村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实施混龄教育的优势
1、农村实施混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①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独生子女也在不断增多,混龄教育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为他们学习与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提供了机会。幼儿之间通过异龄互动,获得了社会性的发展。②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混龄教育中,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进行互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幼儿通过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个体认知的发展。③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混龄教育中,分组获得较多,在分组中大小幼儿进行合作,长期的分组教学有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④混龄教育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混龄教育中,教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这样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赋有个性的发展。
2、农村实施混龄教育能充分利用同伴资源。农村实施混龄教育,在教学、游戏和生活中都可以充分利用同伴资源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另外,农村依然保持着淳朴的交往风尚,几乎每一户居民都是相互熟悉的。这种自然风尚使得幼儿之间的交往也是相对广泛的。所以农村在实行混龄教育的同时,可以成立“家庭混龄游戏小组”,为孩子的互相交往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不同年龄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异龄之间孩子互相促进对孩子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3、农村实施混龄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农村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陈鹤琴指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自然的物品都是幼儿园可以利用的特色资源。所以农村幼儿园不必机械模仿城市,广大农村幼教工作者应提高认识,打开思路,办出农村幼儿教育的特色。
(二)农村实施混龄教育面临的挑战
混龄教育的实践价值已得到证明,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与此同时,混龄教育在农村的开展也会遇到一些挑战。
1、混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的不再是同龄班上水平相对齐整的孩子,而是有着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发展需要的孩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设计多元化的教育目标,注重活动的过程。②教师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师需要了解、观察每一个孩子,并促进每个孩子获得发展。教师既能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又能照顾全体,教师还必须能够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幼儿间的异龄互动。
2、教育在农村的实施需要幼儿家长的配合。农村幼儿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幼儿上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所以混龄教育实施前应该使家长懂得幼儿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让家长了解混龄教育的价值。从而使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开展混龄教育。
3、开展混龄教育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混龄教育在农村的实施,探讨适宜的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成为研究者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滨.幼儿园混龄教育背景中的幼儿异龄互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2]李颖,赵海燕.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混龄教育[M].淄博师专学报,2008年2期.[3]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科学教育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M].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6期.[5]聂劲松.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目标与资源分析[M].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7-9期.[6]张小芬.幼儿混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M].研究与探索,2005年7、8月.[7]陆春燕.幼儿园混龄教育初探[M].经验荟萃,2006年四月.[8]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M].理论建设,2005年第二期.[9]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赵菁.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11]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M].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一期.[12]叶蔚青.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M].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11期.附录
活动一:豆子大集合 活动目标:
1、小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豆子,学会将豆子分类,练习用豆子数数。
2、大孩子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对豆子进行排列。活动准备:黄豆、黑豆、绿豆、蚕豆四种豆子 活动过程:
1、幼儿呈现四种豆子,引导小孩子认识不同种类的豆子及其特征(大小、形状、颜色)
2、师按“黑豆黄豆黑豆黄豆”“绿豆黄豆蚕豆绿豆黄豆蚕豆”等规律对都豆子进行排列,请小孩子描述豆子的排列顺序,引导大孩子发现排列规律并继续排列
3、豆子给每个幼儿,告诉幼儿对豆子可以进行分类、数豆子、排列豆子等操作
4、将豆子分类放回盘子中 活动二:挑水:力的平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受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并知道平衡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加平衡活动的兴趣,感受平衡带来的快乐。
3、小孩子感知如何在单手提水时保持平衡,大孩子感知挑水时的平衡。活动准备:
观察父母挑水、提水的情景、自制天平一个、易拉罐若干、水、木棍。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家长挑水、提水时的情景。猜想父母是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
2、让小孩子提水,体验平衡。教师将易拉罐里的水装的稍满,当小孩子将易拉罐里的水洒出来的时候,引导大孩子来帮助小孩子解决问题。
3、小朋友们学会了用一只手提水,咱们大朋友长大了,要像大人一样挑水。请一个大孩子挑水。教师将易拉罐里的水装的稍满,当水洒出来时,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4、用自制天平探索物体如何保持平衡。
5、分组游戏:提水与挑水:大小孩子分组,小孩子用一只易拉罐提水给大孩子,并保持身体平衡(不让水洒出来)。大孩子用木棍挑两易拉罐水,体验平衡。活动三:蔬菜的沉浮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小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
3、大孩子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活动准备:各种蔬菜,一盆水 活动过程:
1、老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平时吃什么蔬菜,向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蔬菜。
2、引导小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大致认识不同蔬菜的不同特征。
3、教师引导幼儿猜想这些蔬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教师演示把蔬菜放水里,请幼儿观察蔬菜的沉浮,引导幼儿对“沉浮”感知。
4、操作:大小幼儿分组。把蔬菜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
5、结果展示,教师总结。
第二篇:农村学前班混龄教育初探
农村学前班混龄教育初探
吕广小学
邓兴军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我班是典型的农村混龄幼儿班,这个班里的孩子有的成熟老练,有的还显得很稚嫩。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能力也有很大差异,这就使得有些活动中部分幼儿得不到良好的锻炼和教育。因此,突破传统的农村学前班顾大不顾小的活动形式,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各年龄层次幼儿的活动形式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怎样在农村学前班开展各项活动呢!
一、不分年龄,根据不同知识水平开展分层教学活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知识水平、情感等方面的需要组织各项活动。
农村学前班里的孩子一般可分为三个年龄段,因此他们的知识能力差异很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精心设置出不同的要求。如美术课中绘画京剧脸谱,要求首先画出对称的脸谱,再涂色。很显然,这对于中小年龄的幼儿来说要求太高。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让大一些的孩子按要求完成内容,为中等年龄的孩子画出脸谱的一半,为小一些的幼儿画出完整的脸谱,让他们进行涂色练习。这样,每个孩子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作品,获得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当然,教师还应该关注活动中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有效的应答和指导策略,给予幼儿适宜的个别指导或帮助。
二、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
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混龄幼儿班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混龄幼儿班教育不宜过多采用集体活动方式。比如说,同样是听故事,小一些的幼儿他们的注意集中时间短,就会产生厌烦或嗜睡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地为他们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消极的等待。如大的听故事,小的就可以看书、折纸等,专注于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各有所得。
三、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材料
混龄幼儿班中幼儿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提供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活动的需要。如:将小一些幼儿的玩具放在低矮处,将大一些幼儿的玩具放在高处;为年长幼儿提供益智类活动材料,为年幼的提供简单的攀爬材料。
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开放的、能以多种方式活动的材料,便于幼儿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探索,便于相互模仿与学习。如简单的建构型玩具,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很喜欢,但他们的创造和构建能力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但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相互学习,而且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以大促小,共同提高
农村学前班由不同年龄的幼儿组成,这有助于培养儿童对彼此差异性的尊重,学会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鼓励大一些的孩子给年纪小的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帮助、关心弟弟和妹妹。因为大一些的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自制能力,可以在矛盾中学习自主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充当游戏的发起者、活动的组织者、矛盾的解决者,从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他们常常以哥哥姐姐自居,关心小的,同情弱的,懂得关爱。小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在大孩子的影响下习得交往的规则和策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如玩游戏《占圈》,在遇到两人同时占到一个圈时,大孩子就提出:可以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来决定谁能留在圈内。如果其中有一个年纪小的,大的必须让小的,原因是他们年龄小,跑得慢。在这个游戏过程中,组织活动的大孩子自觉地制定出了相应的规则,从而解决了游戏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小一些的幼儿则会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则,使得游戏得以顺利、愉快地进行。
五、重视良好个性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友好交往。混龄幼儿班中幼儿的自理、自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些年长的幼儿会因为长期充当游戏的发起者、矛盾的解决者而自以为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而一旦他们与比自己能力强的同伴交往就可能不适应。个性强的可能会不甘示弱,采取过激行为。个性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有挫折感。小一些的如果习惯听从哥哥姐姐的安排,就可能缺乏主见,丧失自信心。因此,对混龄幼儿班里的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寻找典型树立良好榜样、让幼儿听故事《孔融让梨》、玩游戏《今天我当小班长》等方法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重视教育评价
《纲要》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对混龄幼儿班的每个幼儿作出正确的评价,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村学前班教师面对的不是同龄班上水平相对整齐的孩子,在组织活动时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儿童的个性化特点,多角度地观察每个孩子,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活动方案。这就对农村学前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农村学前班的每个孩子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愉快地成长。
第三篇: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之必要性
引言:
混龄活动在我们幼儿园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开放轻松的社交活动让幼儿充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案观察与分析,一课多上的机制下,每次幼儿的表现都不一样的,彼此的友谊也逐渐加深,互动的效果越来越好。坚持了几年下来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活动中幼儿的群性特征也对应的提高了。
之前我对课题一无所知,课题组选拔人员的时候我努力的准备课和笔记,当时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任务而做观察记录,现在我欲深入的了解混龄教学方法对幼儿认知与群性发展有什么帮助?以及与平常分年龄教学相比较的优劣。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和大家进行一下探讨。
混龄教学乃是将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处在一起教学,除了常规主题教学和分龄教学外,其它时间的活动则将不同年龄段德儿童聚在一起进行学习和游戏等活动,活动形式自由开放。在这环境中,幼儿可以彼此观察,彼此自由学习,好象一个大家庭式的环境,也似一个小社会的模式,在欧美及台湾等国家都会采用此教学方法。
混龄教学对幼儿的认知与群性的发展有何帮助?
三至六岁的幼儿乃是学龄前的儿童,也是入幼儿园的时期,在这阶段,最主要是发展幼儿的语言、思想、推理、概念形式(即认知方面的发展)及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即群性方面的发展)。那么混龄教学对幼儿这两方面的发展有何帮助呢?
认知发展方面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岁至六岁的幼儿正正在运思前期的阶段,此阶段的幼儿多会自我中心;直接推理或按自己的自觉及以往的经验去推理,很容易将事实扭曲;在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注意单方面的的特征,而缺乏全面的探究。
混龄教学是配合幼儿不同认知程度,给与适当的刺激,可以减少幼儿感觉无聊和困扰,而且也容许幼儿提早学习;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从中协助年龄较小的幼儿,加强他们的自信。
由于在混龄教学中,容许幼儿自我观察及探索,在最自然的情况下,可从大哥哥和大姊姊我身上学习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因为班中幼儿会在互相刺激学习与模仿之下,幼小的反而能主动的去认写生字,而且大孩子想让自己更厉害,成为榜样,故会主动的让自己更强。另外,与年龄较大的幼儿相处机会很多,也加强了幼小孩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
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混龄教育在发达国家中较为普遍,属于新型的编班形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因此,在我国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应将混龄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其融入区域活动中,以便于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混龄教育 区域活动 应用措施
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使用混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制定完善的教育机制,明确各方面工作问题,创建多元化的管理体系,保证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
一、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分析
在区域活动期间,混龄教育模式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其具备的特点表现为:
1.发展性特点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发展性主要是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幼儿的全面进步,利用自由化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人性化教学优势,予以幼儿一定的理解与尊重,从教育出发点考虑问题,创建和谐共生的教学模式。而混龄教育中最深层次的价值就是注重幼儿教育的人文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在区域活动期间,利用混龄教育方式,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机会,并针对区域活动特点与内容,创建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营造良好氛围。在此期间,可以指导不同年龄幼儿相互帮助与支持,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在互相学习与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期间,利用混龄教育模式,有利于多层次设置问题情境,制定小组合作方案,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相关意识。
2.整合性特点分析
对于混龄教育而言,属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的内容,对于传统幼儿园按照年龄分班教学方式进行批判,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属于人为的隔离,不能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然而,在使用混龄教育区域活动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年龄幼儿融入一个班级,在全面组织的过程中,能够指导幼儿对教学主题进行选择,更好的投放材料,并通过现场指导方式予以幼儿一定的关爱。在此期间,幼儿园可将不同年龄幼儿整合在一起,使其形成整体结构,使得幼儿形成集体价值理念,创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满足幼儿的整体发展要求。同时,幼儿教师还能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与进步[1]。
3.不同年龄互动性特点分析
在幼儿区域活动期间应用混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不同年龄之间幼儿的合作与沟通,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与机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创建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在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够巩固自身知识,意识到年龄较小幼儿会模仿自己的行为,从而督促自己控制学习与活动行为,形成正确的榜样作用,以此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模仿高年龄幼儿的行为,并形成相互学习的观念。同时,在新时期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个性发展较为重要,而不同年龄幼儿相互交往,能够促进其个性发展,在良好氛围中相互学习,转变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自私自利的理念,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2]。
二、混龄教育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措施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需合理使用混龄教育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明确各方面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保证形成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具体措施为:
1.将幼儿发展作为主要内容
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不仅要关注课程改革工作,还要将幼儿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合理融入混龄教育模式。首先,幼儿教师需明确幼儿的兴趣,根据混龄教育要求将不同年龄且兴趣一致的幼儿融入一体,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保证幼儿的发展。其次,在区域活动期间,教师需将所有幼儿的兴趣爱好作为重点,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差异等创建教育机制,使得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发挥现代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最后,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用混龄教育模式,需重点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明确不同年龄幼儿的差异与冲突,并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观察,及时发现教学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总结混龄教育经验[3]。
2.对区域活动环境进行整合规划
幼?航淌υ谇?域活动中实现混龄教育,需针对区域活动环境进行整合,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创建现代化的课堂氛围。首先,在对区域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将主题作为重点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情感特点、认知特点、社会经验等创建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情境布置工作,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在对物质环境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按照难易程度、层次等对活动材料进行投放,在丰富区域活动材料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材料单一的现象。在创建精神环境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其开放性与和谐性特点,根据区域活动的主题,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幼儿教师应针对各类区域互动资料进行整合,使得不同年龄幼儿可以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与帮助[4]。
3.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喜欢与非同龄人相互交往,但是,我国在幼儿教育中过分强调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导致幼儿的先天倾向受到抑制性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混龄教育方式,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创建良好的区域活动氛围。在此期间,教师应鼓励不同年龄幼儿之间参与区域游戏,并为其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便于培养幼儿的互动能力[5]。
结语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合理使用混龄教育方式,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互动,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区域活动材料,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转变传统的同龄人教育模式,以此增强教育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夏诗贤,马丽君.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混龄教育的特点及实施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1):226-226.[2]刘清华.幼儿混龄区域游戏开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以大连市A幼儿园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5.[3]李艳仪.试析幼儿园混龄班区域创设与活动指导[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4):29-32.[4]周蓉.幼儿体育区域活动的探索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1):144-144.[5]石红梅.混龄区域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C].//2015年浙江省幼儿体育与健康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147-151.
第五篇: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混龄活动:是指将不同年龄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进行的各种生活、学习、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宽容、和谐、弹性的大家庭式的环境中学会交往合作、友爱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认知智能的发展。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这种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增加了幼儿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尤其是能兼顾到每个幼儿的需要、兴趣与接受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水平和能力有着不同的提高。
对于大孩子来说,能发挥其做哥哥姐姐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自信心和参加活动的兴趣,促进其自知-自省智能的发展。我们观察到:在晨间活动、游戏、外出、画画及看书、玩玩具等混龄实践活动中,年龄较大的幼儿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并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增长,逐步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初步形成了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对自身的评价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幼儿在混龄活动中幼儿的收获:
1、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混龄活动完成一幅画的过程中,大班的孩子发现自己也是从小班只会画简单的画到现在会画复杂和完整的画了。大孩子还会根据弟弟妹妹的能力来设计和想好让他们画什么。大孩子借助于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起了“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大班的 1
孩子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我现在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画完整的画,小弟弟小妹妹不会画,所以我要帮助他们,教他们怎么画。他们的评价不再是单一地参照别人,而是非常明确的评价,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在混龄活动中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混龄活动中,大孩子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优势。能无拘无束地进行活动而且很有信心。还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与小班幼儿的不同。觉得自己比小孩子会看、会说,还认识字。之前,孩子可能认为自己认识一些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觉得这是自己的能力增长的表现,通过活动,幼儿才开始觉得自己认识字也是一个进步,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优势。
3、混龄活动中,幼儿逐步学会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年龄不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同,在同龄中,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混龄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他们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能宽容小孩子的过错,在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中,幼儿逐步克服了自我中心化.新《纲要》中指明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的是幼儿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而在混龄活动中,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有着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幼儿以自我发展的速率满
足自我发展需要的方式参与到日常活动中。在活动中,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又反映出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促进了幼儿的自能认知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