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模块三学习 学习理论的新进展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三学习学习理论的新进展3
1、简述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简述布鲁纳的四条教学原则。
加涅累积学习理论
1、基本论点
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2、加涅累积学习理论的八层次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
3、加涅累积学习理论的五类学习结果:
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1、基本观点
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
2、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同化: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顺化: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3、认知发展的阶段(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前运演阶段(儿童从2-7岁左右) 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约在7-12岁) 形式运演阶段(儿童在12岁左右)
4、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简述布鲁纳的四条教学原则。
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结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因此他强调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4)发现学习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其特征有: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知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模块专题三
1、简述泰勒原理及其意义(1)、“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它被称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2)意义
“泰勒原理”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预设的、决定主义的课程模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遏制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忽视不同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在课程开发和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工具化的知识观与社会效用标准观,使课程扮演着社会适应及社会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责任意识及使命感。
2、简述课程研究的两大趋势
一、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1、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一直是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观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也有时将这种研究取向称为“程序主义”。此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为代表,旨在提供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课程开发原理。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象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3、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但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赋予课程事件新的意义。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必然要求课程研究的方向趋于将课程开发与课程研究相整合。
二、从研究方法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1、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即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2、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质的研究”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论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质的研究”包括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理论研究。
第三篇:生物教学论学习理论归纳
@earth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含义: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2.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3.分支理论要点: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即个体行为变化的一种预期。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在斯金纳看来,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在行为后呈现一种强化,此即所谓的强化原则;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作出系统的安排,以期达到最好的强化效果。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㈠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㈡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㈢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㈣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4.对教学的启示:一,学习是从原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建立新的刺激-反应关系,表示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二,刺激-反应联结理论说明将概念和图表等联结起来有利于概念的学习,教具的使用有利于教学。三,频因律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必要性。四,近因律则是提示我们如何让合理地安排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五,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过度学习和集中练习。
5.不足: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采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㈠含义:把学习看做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和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运用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和辨别,以至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㈡代表人物:布鲁纳 奥苏泊尔 ㈢分支理论要点: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①强调学习过程。②强调直觉思维。③强调内在动机。④强调信息提取。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讲解式教学是由教师将教材详细规划,使之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然后条理分明的向学生讲述。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两个阶段:①提供先行组织者②呈现学习材料 ㈣启示: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
㈤不足: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的。建构主义理论:
㈠含义: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㈡代表人物:皮亚杰 维果斯基 杜威 ㈢分支理论要点: 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容器,在以往是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它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并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②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③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④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教学观: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论和学习观之上的,学习者必须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知识,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把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中。强调以下几点:
①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②角色的调整
③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④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⑤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㈣对教学的启示: ⑴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⑵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⑶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⑷把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⑸生物学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品质为最高目标 ㈤不足:
1.把心理过程看成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心理发展不是既成社会历史一方、一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使对象变化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变化,不仅是对象的获得,不是对象的创造 2.维果茨基把儿童看成是客观的存在,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儿童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
3.没有给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以足够的重视
4.过分强调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忽视了人的遗传素质 5.偏重认知的发展,没有从人格的总体上进行把握。概念转变理论
㈠含义: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㈡代表人物:鄱斯纳 ㈢启示: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明确地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述自己观点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理解并可能接受他们没有考虑的观点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
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
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
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作控制对象、把知识看作满足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过程模式主张通过发现法、探究法而不是通过传授法教学。
4、教学设计的模式。认知取向的模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行为取向的设计模式:是基于行为控制而设计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人格取向的设计模式:以人本主义心里学为理论基础,把“完美人格”作为教学的追求。
5、在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上:首先知道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三个概念的区别;其次,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四种不同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最后还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与确定环节。
6、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并且了解了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
7、通过“选择人物”式学习,我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我大体了解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与理论。
(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我认为以前的接受式被动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发现式的、围绕问题的主动的学习。我们所面临的是“海洋”式的知识库,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围绕我们研究的问题从这一海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我们真正的成为知识的主人。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与别人的交流,注重各种不同观点的存在价值,因为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面对不同观点我们更容易受到启发、进行深入思考。再次,在学习中养成了批判态度的自觉性,这使我得以更准确地把握各种观点的价值,不再是简单地迷信权威。最后,学习中应该多读原著,那里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本意,才更有启发性!
二、在小组讨论中个人表现、收获及评价
我们的学习小组由五名成员组成:张宇,张建,赵以涛,周栋媚和我。其中组长赵以涛担任检查角色和时间控制者角色,而另外的五种角色虽然最初也有明确分工,但在具体讨论中是我们所有组员轮流按需要担任。我在小组中最初的角色是概括者,负责对小组讨论情况概括总结并代表小组在班内发言。我在担任这一角色时能够比较全面的概括组内成员的讨论结果,发言时不但能代表本组意见发言,而且适当提出个人见解以及对整个班级讨论发言的建议。在组内讨论中,我根据需要曾经担任过所有角色。在针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认真听取每位组员的发言,并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向不同观点的组员提问,深刻、全面地了解每个成员的观点,争取在小组内做到求同存异。
在小组共同学习中,我掌握了协作的方法与交流的技巧,深刻意识到共同学习、讨论的重要性,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并从交流中产生了对自身的再认识。这一学习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我的积极性,促使我课下更主动地自主学习。另外,通过和各个组员的交流,我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这对我同样有很大帮助。
三.后续学习的思考
我们现阶段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仅仅是入门阶段,要想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要想真正地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更长时间地学习与研究。现阶段我们的学习只是概括性的、了解式的,我们用的教材本身就是这个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根据需要逐个的去深刻了解每个课程论或教学论专家,争取读他们的原著,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
另外,我认为我们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学习与研究应该为自己的专业服务。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与研究才更有价值!“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资源设计”是我们专业的主要任务,“课程与教学论”中的课程开发的思想、教学设计的模式、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个专家的思想都对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其次,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认识,甚至可以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初稿)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我们课程五大方面的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小学任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再课堂教学中专讲枯燥的理论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实际,这样你的教学肯定会失败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要有科学教学论的指导,而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正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为我日常教学工作指明了较为明确的理论目标,可以更好的为我的教学服务。我在学校担任语文教学,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包括学习经验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等等。通常使用的“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使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抑,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学习就会变成一件“苦差事”。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形成的尖锐矛盾亟待解决。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学校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正是适应了未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它的重要作用被凸显出来。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
指不依赖于别人,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要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学生要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现在的各个行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更高要求的技艺,知识越来越多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武器。作为一名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急需要用新的理念来更新自己,因此,我选择的高学历进修,并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如下:
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处于工学矛盾中的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挑战我们的自信心与毅力,这时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建立一个积极上进,乐观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
二、要充分利用好课上和课下的学习资源
因为电大“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特点,所以在认真接受面授辅导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好电大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也可以去BBS上和老师或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经常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小组学习学习交流方式很多:课程论坛、学生社区、E-mail、语音教室、电话等等。我们小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交流,互相鼓励,共同提高,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携手并肩向着胜利得高峰攀登。
四、珍惜面授辅导机会,认真做笔记
这对于像我们这样中高基础薄弱得学员来说更现重要,因为面授辅导可以帮我们假设知识结构全方位框架,并使自己得知识和老师传授得知识融合一体,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得目的。
五、做好作业和练习
教师将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在线作业和离线作业,学生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在线提交作业,完成作业将是参加考试的前提条件。
六、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注意能力,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活动有效果保障。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把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情绪。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名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我的感受和信心是:学习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因为学习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要是没有这盏智慧之灯,将会生活在愚昧之中。爱学习也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它意味着爱知识;它可以燃烧起你创造的欲望;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此,我将继续全身心地投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业,为我的电大学习生活添上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