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hD 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
PhD 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
PHD申请总结及一些看法
本人普通211学校电子工程专业应届本科,今年申请英国电子工程专业博士。
拿到OFFER情况是: EE PHD @ Bristol University EE PHD @ Edinburgh University EE PHD @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EE PHD @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被拒的学校有一所:
EE PHD @ Southampton University
最后接受OFFER: EE PHD @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全奖(FEE+12940磅/year),导师是QUB的电子与计算机科学院院长,皇家科学院院士,皇家工程学院院士,IEEE FELLOW。
填写申请表时其实我也很彷徨,申请了五所都是专业排名TOP10的学校,很怕最后一所都没有要我。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我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大牛”背景,毕业学校一般,GPA 80分左右,也没有任何论文发表,雅思6.5,刚好过线,我只是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和自己在做的事。和我一同申请的还有我女朋友,她不跟我同校,毕业学校比我好,她最后接受了Cambridge的PHD OFFER,也是全奖,不过薪水比我高些,每年大概2W英镑。也许,我只是说也许有人会觉得申请PHD有点难,拿到全奖也有点难,但其实我们都不是什么所谓的大牛。我女朋友的学院也有不少申请到哈佛,耶鲁,杜克,普林斯顿的PHD,其实,他们也都是普通人而已。
其实读英国读书还是去美国读书,确实有所不同,但很难说好坏,只能说那一种适合自己。就PHD而言,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一般所说的申请英国的PHD,就是指三年制的研究型博士学位,不包括课程,如果不能顺利毕业不会颁发任何硕士学位。申请美国的PHD,更确切得说是申请五年硕博连读,因为包含两年的硕士课程,如果不能顺利毕业可以颁发硕士学位。其实三年和五年的差别,体现在申请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美国5年制的PHD更适合本科生申请,这是很显而易见的。因为本科生往往没有自己的学术观点,没有工程背景和科研经历,所以需要一个过渡,才能进入PHD研究阶段,2年的硕士课程就是这个阶段。在英联邦国家读书的学生会先读MSC,或者澳大利亚的荣誉学位,再进入PHD阶段,这是大体情况。所以,在美国申请PHD会比较强调GPA,比较强调G/T,因为申请PHD的大部分本科生还没有真正的学术观点,甚至不需要递交RESEARCH PROPOSAL(这点是我昨天和女朋友交流才知道,让我很惊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学校会有一个申请人的LIST,根据GPA,G/T,学校背景等筛选一批人。前面一两年时间是培养,后面几年开始真正做PHD研究,美国人强调的是research potential,好的成绩(专业基础),良好的英语能力,确实能体现潜力,至于能力,有时间培养你。而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PHD,都是和硕士独立的。没有这个培养阶段,所以要求申请人达到学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才可以进入PHD阶段。这里强调的是学术能力,而不是GPA,不是语言成绩,更不用递交GRE(GRE是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申请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不需要提供的)。一般来说,申请PHD的都是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在申请英国PHD的时候,虽然同样强调potential,但光有potential可能还是差一点,因为没有时间培养你,所以需要有一定的ability。我前面说了,很难讲英国好还是美国好,只有适合不适合。对我而言,我没有好的GPA,没有大家常说的背景,但四年来,我对专业的热情让我全身心得投入到这门学科中,我翻阅了几百本国内外专业教材,看过很多论文,参加过很多工程实践,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清楚如何去实现这些想法,这种能力同样靠的是积累。关于论文,我想说一点就是不发表不代表不会写,作为一个学术人,论文就代表着你,我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我个人认为电子工程的舞台在工业界,我更喜欢工业界,喜欢工作。在工作之前我想充实自己,但不想花太多时间在学校,所以我觉得直接申请英国的PHD是一个适合我自己的选择。我很难说我去申请美国,是不是能申请到OFFER,但也很难说那些申请到美国PHD的OFFER的本科生,是不是能在英国申请到全奖。因为有区别,应该作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选择。
刚才已经说到了学术能力,我想就这个问题稍谈一下。见解浅薄,望见谅。首先我读的学科名称是电子工程,所以我无论是做本科生,做硕士生,还是做博士生,都是围绕工程。而工程和科研(学术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有联系紧密。作为一个工程师来说,应该最大程度的借鉴已有的成果,不太需要自己独创性的东西。例如,根据算法编程,并在某一特定的处理器上运行,来实现数字信号的处理,这是属于工程。首先,算法不是你提出来的;其次,你使用的编程语言和编译环境是现成的;再次,处理器也是现成的。所以,你做的东西都是利用前人的东西来做,来获得某一实际的应用价值,这个属于工程。而科研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这种算法不够高效,你提出了一种更高效的算法,这属于科研。你认为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不适合这种算法的运行,你想要改变处理器原有的微体系结构,加入新的特殊功能指令,这也属于科研。科研是原创性内容,失去了原创性就失去了科研的意义,这是工程和科研的区别。但是,工程和科研的紧密联系之处在于,首先,科研问题来自于工程(因为我是学工科的,数学这些我就很抱歉不懂了)。如果没有工程需求,就不会有人提出新的算法。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如果你不去做一个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你从根本上就不会意识到一个算法的不足之处,你也不会去改进这个算法。所以,工程背景对做科研来说是很必要的。没有工程背景的人是做不好科研的。其次,科研最后是为了应用于工程。你提出更好的算法,是为了更快捷得解决这个工程问题。你提出新的处理器微体系结构,最终是为了解决工程问题。
以上内容,其实和申请PHD是很相关的。申请PHD你必须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你要做什么。第二,你要怎么做。你想做的东西要很实际,天方夜谭不能吸引你的导师。你想做的东西也应该是前沿和创新的,如果是很陈旧的东西同样不能吸引你的导师。如果没有工程背景,你写出来的东西会很空,很浮,让人一看就漏洞百出,因为没有是实践就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书上讲的东西,只是书上的,不做你是不会真懂,也发现不了问题。我个人很强调的是直觉性,知道什么是问题所在。第一点,你要做什么,就是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发现这个问题,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敏锐的洞察力。第二点,你要怎么做,需要你很广泛的阅读和切身实践。首先你必须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集成电路设计讲究设计方法学,虽然说要创新,但一个设计方法学的形成,不是一个人的作为,而是千千万万工程师共同的总结。你必须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你懂之后,你还要自己去做过。当然,你肯定是没有做过博士课题,但你一定不能对怎么做一无所知。博士是科研,但科研的内容是应用于工程的。* ?-b.i: [7 Y" ~/ t)e
你要做什么,你要怎么做,这是在research proposal中必须阐述的两个方面。我始终认为,research proposal是申请PHD的核心材料。成绩单,PS,CV,RL都是辅助性材料。可以说,我拿到全奖最主要靠得是research proposal,但这一两千字背后,是几年来的热爱和追求。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一些申请技巧性问题的看法。
首先,申请PHD,是申请导师,而不是申请学校。你想做什么,应该是你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想法去找相关的导师,怎么找我想不用我说了。和导师的方向一致是重中之重。我想SOTON并不是因为比BRISTOL和ED学术要求高才据我,而是应为我当时确实没有找到在SOTON方向很合的导师,但我想去SOTON,所以就找了一个方向有偏差的导师申请。
其次是“陶瓷”。我个人很讨厌这件事,因为我讨厌带着目的讨论学术。我也不认为我写的是陶瓷信。但申请博士,和导师取得良好联系是很必要的。所以我在申请前给我申请的每个导师都发过EMAIL,内容是一致的,表达我的申请愿望,附上PS,CV,research proposal。没有回复我的导师最后没有要我(SOTON)。所有回复我的导师最后都要我了。而且,给我带来了一些奖学金的机会。Loughborough的导师给我打过好几个电话,也很努力为我争取奖学金,虽然最后没去。
关于组织材料,也是很重要的。PS,CV,research proposal,RL内容不能重复,要相互辅佐。PS虽然为非学术性的材料,但主要应该阐述影响你学术道路的事情,毕竟申博不是申本,乱七八糟的事完全可以不提。CV是对PS的补充。包括你做的大大小小的课题项目,都该列上去。真正做过事,是非常重要的。research proposal我已经重点讲过了。RL可以自己写,但内容一定要真实。中国教授的英文能力不一定很好,你可以代笔写由他来签名,但你一定要了解他怎么看你,自己胡编乱造绝对不行。这几份材料应该相互佐证。PS里提到的事,可以由RL中来证明。缜密的逻辑思维,完全可以体现在你的材料里,这对做科研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老说什么GPA才是重点,材料没用人家不看,这个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最后谈下奖学金。其实拿奖我个人认为有三个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你导师的地位。因为英国的奖不多,所以只有有权利的人才能够支配这些钱。第二是你个人实力,这是废话。牛导选择的余地很大,如果你一无是处,他不会看上你。第三是运气,没什么好说。
我不想多谈申请技巧,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太表面化。申博,一定要关注实质。英国的PHD全奖竞争是很激烈的,我个人认为靠着表面文章比较难拿到的。教授们从事几十年这个行业,带过很多博士,看了无数份申请材料,他们拥有从你的材料中看到本质的能力。
最后一点,很恶俗,就是英美之争。我说了,我是个普通人,我也深感到在这个论坛会让留英的人倍感窘境。但我想说,提出“去英国是不是比去美国差多了”这样的说法,就很缺乏逻辑性。首先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如果你常常听到你去的地方就是一个烂地方,只要有钱就能去,有本事的人都不去,作为谁都不会高兴。说这些话的人本身很幼稚,不懂最基本的尊重。论坛上常说牛剑也不如美国的大学,有钱就能去,言下之意,其它英国学校无非是垃圾之流。我们先假定招生要求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的指标(这个观点太“中国式”,本身还有待商讨),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事实。我之前提到过,我女友收到剑桥全奖OFFER。她所在学院几年有8位申请剑桥的学生,有三位获得面试资格,她是唯一录取的。我女友是复旦大学的,GPA3.75,托福660,GRE1430。和她一起申请剑桥的几位同学,都有收到耶鲁,杜克等美国牛校的OFFER,但都被剑桥拒了。他们也有和她一样优秀的GPA和G/T成绩,甚至还有比她成绩更高的。她的剑桥面试是本土面试,要经过五个教授的分别的单独面试,时间长达几个小时。只有经过这样的筛选,最后才能拿到剑桥大学全奖PHD的OFFER。如果要比较,拿MIT的博士生和剑桥的本科生比,有什么意义?该比的东西,上交排名已经比过了,大家完全可以看现成的作为参考。去什么地方,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进了MIT也不是一辈子靠这个牌子吃饭。我在论坛常回复的一句话是:重要的是学什么,而不是在哪里学。
第二篇:CS PhD, Master申请总结!Northwestern+Duke CS PhD
CS PhD/Master申请总结!Northwestern+Duke CS PhD(世毕盟学员)
【申请结果】 AD:UIUC CS Master Offer:Northwestern CS PhD,Duke CS PhD 【背景】
本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GPA:3.75/4,排名前1/3 G&T:GRE 321(153 + 168 + 3.5), TOEFL 103(speaking: 22)实习:Microsoft ARD Intern for 3 months 暑期科研:UIUC DB Group Summer Research Intern 科研背景:Two Submission to VLDB/SIGMOD(数据库顶会)as second and fourth author respectively 推荐信:UIUC数据库实验室老板 + 清华数据库实验室老板 + 任课老师
整体情况
说起出国申请,现在回想起来同样还是感觉如梦初醒,因为一切实在发生的太快。相比起很大一部分贵校同学从一入学或者大一大二就计划出国,我最终定下选择出国读PhD是在大三上结束后的那个寒假,之前我都是以系内保博的目标在准备。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至于为什么做出了这种转变,个人家庭以及周边环境的因素都掺杂在一起,这里我就不详述了。因为决定做的晚,而且针对于出国的种种确实是什么都没有准备(G&T,暑期科研,实习什么的完全是从0开始),所以一开始心里确实非常慌,不过这也是我找到GGU的最根本原因。。
在选择咨询机构这件事情上,我根本就没有耽误时间,直接就选择了GGU。一来确实是时间紧迫,已经完全没有心思再去选择机构。二来就是对GGU实力的一种完全信任,我相信他们敢于选择清北学子作为自己的最大客户群以及大多数贵校同学的选择就是这种实力最好的印证。在今年CS PhD申请整体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在GGU的指导帮助下能拿到这样的申请结果也是倍感欣慰。
于是,3月初一战GRE,考试前一周疯狂刷了一遍要你命3000,结果152+163+3。其实当时考出这个成绩我心里是长舒一口气的,毕竟在只有一周的复习时间里拿到这个分数已经很开心了,要不是数学犯脑残搞的这么低,这个分数对于我申PhD来说也应该足够了。然后,一个月时间准备TOEFL,5月初一战103,口语22,心满意足的完结。虽说考GT的过程还算顺利,但是在5月份的时候大家都开始办签证准备出国暑研了,我还没有找到要我的老板,这才是最揪心的。我当时一度想放弃暑研的机会,不过好在有GGU Mentor的督促,我还是顺利的在5月底拿到了UIUC Database Group的实习机会。至此,我才算是真正的放下了心里沉重的包袱,感觉终于追赶上了大家的节奏。
之后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顺利的暑期科研,如愿拿到老板推荐信;二战GRE,圆满完结;准备申请,网申,修改文书;苦逼等待结果,一大波连拒,濒临崩溃。。以及最终的offer,申请季完结。
以下我就针对PhD申请从各个方面分享一点我的心得感受,非苦逼PhD申请者就不要被误导了。。
关于G&T
我当时准备申请的时候就坚信一点:我要申PhD,所以我GT没必要考太高,过线就行(G:320+,T:100+)。而这一点确实在我慌乱的申请初期减缓了我不少的压力。现在回头看起来,这一点还是相当有道理的。对于PhD来说,相比起你的科研经历,Publications & Submissions以及推荐信,G&T应该真的轻如鸿毛。所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以我建议有较好英语基础以及执行力过硬的PhD申请者,可以参考我的GT备考经验:考前一周疯狂突击,平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突击的强度:(G)一周认真背完要你命3000,(T)刷TPO十套以上。当然,大家不要因为这一点就对GT消极怠考,听说某些神校(如UW,UPenn,Brown)也是会卡PhD的GT成绩的。考试成绩这种东西当然是越高越好,不过我们还是要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关于科研/海外暑期科研
我的科研经历都比较完整,从大二下的末期到大三结束的一年多时间里都在我们自己的数据库实验室,参与一个比赛以及两篇paper的工作。海外署研跟着UIUC数据库实验室的教授做一个project,三个月之后回国又继续远程的推进了2个月。相关领域的科研经历真的是太重要了,这是你申请/套磁/面试等等环节中国最最重要的一环!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点。第一个例子,我拿到Northwestern和Duke的offer都是因为教授看到了我的资料,感觉我的研究兴趣以及科研经历跟他们很契合,而主动联系到我。(没错,就是被教授套磁的感觉。。而我自己并没有主动跟他们套磁)第二个例子,我也拿到了Dartmouth的面试,但是交流沟通之后,发现大毛那边并没有跟我科研方向很契合的教授,而最终也是不出所料的收到了Rej。所以说,明确的科研方向以及相关经历就是你最好的名片和敲门砖。科研这一点是谁也帮不了你的,而真正决定了你申请高度的我觉得也恰恰就是它。
关于海外署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选导师。首先,一定要和自己的方向相同。一定要按照选PhD导师的标准来选署研的老师。其次,关注导师的圈子。包括从哪里毕业,师从哪个导师,跟谁有过合作等等。国外的学术圈子真的非常微妙也非常重要,所以这一点是你在选择署研导师时一定要特别关注的。我在UIUC的署研导师是Stanford毕业的,而我现在Duke的导师就是他的Stanford同一届的同学,所以大家懂得。。最后,我觉得才是学校的名气和排名了。最后,有一点提醒后来的申请者,对于暑研一定要重视,尤其是那些去了大牛校跟着大牛教授的同学们,我已经听说好几个因为大牛教授给了黑推而导致全盘皆输的情况了。
关于套磁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这一点我真是没有经验了。在申请中,我陶瓷过的学校基本都给了rej,但是没套磁过的学校倒是被教授反套而最终拿到了offer。总之,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实力吧。不过套个磁又不会怀孕,所以大家还是勇敢的套吧!
最后
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GGU!一个靠谱的好伙伴~申请那段时间正是有了培训师以及Mentor的各种帮助和指导,我才能放心的去微软实习了3个月。尤其是CV和PS什么的真的修改的很棒(至少在我看来。。)赞一个!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三篇:PHD申请过程分享(EE)
http://www.jiemo.net/
PHD申请过程分享(EE)
惯例,本人背景:本科985 电气工程国内TOP5,均分惨不忍睹 77%,做过国创,毕业设计校级优秀。MSc诺丁汉Electrical Engineering for Sustainable and Renewable Energy.均分74%。工作经验某电业局不到一年。
接下来就是申请结果,申请的方向大概就是power electronics for renewable energy 方向,目前拿到Warwick 半奖和诺丁汉全奖,基本决定选择诺丁汉全奖。下面开始。
第一,奖学金。
首先明确几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半奖和全奖。看过几个帖子,貌似很多有意申请PHD的同学对奖学金的额度不是很了解。半奖就是cover国际学生学费的奖学金,而全奖就是cover国际学生的学费和国际学生的生活费。这里提到国际学生,也就是我们,因为英国学校的学费存在严重的不平等,UK/EU的学费大概5000pounds左右,而作为international的我们,需要每年交掉17000-18000pounds的学费。
明确了奖学金额度之后,那么就说说这两类奖学金的来源。首先,全奖一般导师是无法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一般是学校设立的专门针对international students的奖学金。cover额度基本上是上面提到的17000+pounds的学费和每个月
http://www.jiemo.net/
900pounds的生活费。这样,全奖一年的总额度大概有30000pounds,也就是30万人民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全奖的机会非常少,通常所有学院的申请者去竞争5到10个名额,所以作为没有paper均分不高的我们,不应该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这类奖学金上面。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我们还有CSC,这个我们下面再说。其次就是半奖,可以说大部分带奖读博的同学都是拿的半奖。半奖一般是导师提供的,而且这类奖学金一般不会放在学校发布全奖信息的网页,而是往往放在各个学院网页里。需要注意的是半奖实际上是导师手上的项目提供的针对UK/EU学生的全奖,也就是5000pounds的UK/EU的学费+每个月900pounds的生活费,也就是大概16000-17000pounds,但是由于international和UK/EU的学费存在差额,那么对于我们international的学生来说,此类奖学金基本相当于我们的学费,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出生活费。对于工科来说,此类奖学金数量不少,可以说如果MSc的均分在70以上,申请到一个半奖应该问题不大。)接下来,就是之前提到过的CSC,在我看来,对于在英国读MSc申请PHD的同学来说,CSC的截止时间太早。通常我们拿到第一个学期的成绩之后的一个星期就会截止,也就是二月份。那时候我们刚刚拿到第一学期成绩,想要在一个星期里陶瓷导师,做好网申,拿到offer,基本是不可能的。(CSC要求申请者至少是offer holder),那么我们申请CSC就可能面临等一年再入学的情况,相信很多同学都不想浪费这一年。有的同学说,那我们可以提前联系导师做申请啊,在这里奉劝一句,没有第一学期的成绩的时候,不要去联系导师,就算联系
http://www.jiemo.net/
了,邮件石沉大海的可能性也非常的大。而没有导师支持申请,offer也基本没戏。
经过以上分析,那么对于我们这类想不gap一年,以及背景不强的学生来说,半奖成为最大的可能。下面就来分析如何拿到半奖。楼主在华威的半奖,也是无意之中拿到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说。对于我们想要拿到半奖的学生来说,“投其所好”成为最重要的一点。很明显,投其所好,投的就是导师的口味。在我们拿到第一学期的成绩之后,就要大量浏览各个学校的**,找到心仪的导师,仔细看导师的研究方向。这里提到的仔细看,不是仅仅局限于各个学校**上对导师研究方向的列举,而是我们要看导师最近1-2年发表的文献(此类信息也能在导师的personal profile里找到),才能明确目前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在仔细研究过导师的研究方向之后,在套磁的时候就有重点,会让导师感觉你的套磁很真诚。举个例子,楼主在陶瓷华威的导师的时候,读了那位导师去年发表的关于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的文章,这样我在套磁的时候,第一段就提到我读了这个文章,而我的套磁信在一个星期之后就得到了回复,更重要的是那位导师是直接打电话过来的。可见“有的放矢”在申请套磁甚至拿到半奖的过程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后,对于奖学金这部分,我想说的是,全奖靠实力,半奖靠运气。在我们做到了有的放矢之后,就要看我们陶瓷的导师手里有没有项目了。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很多导师第一次回邮件,都会说没有钱,需要你自费,这时候不要气馁,对于给你回复的导师一定要保持联系,同时表达自己家庭支持三年自费比较困
http://www.jiemo.net/
难,在邮件往来3,4次之后,有些有钱有项目的导师就会松口了。本人同学申请到bristol的半奖就是这样耗来的。L;W7 L3 O;c+ N9 u% N 第二,何时开始申请。
这里提到的何时开始申请,其实应该是从套磁开始的。楼主建议,如果你的本科背景很强,比如985毕业,而且85+,各种科研经历的话,你可以在没有拿到第一学期成绩的时候就开始。对于大多数同学,一定要等到第一学期成绩出来以后,开始套磁。这里楼主说一下套磁的技巧。除了上面提到的套磁需要有的放矢,也需要你自己对你自己的情况加以了解。你要发现你自身适合博士研究的特点,然后要清楚地把这个特点写出来。举个例子,楼主在套磁的时候除了着重说了第一学期还不错的成绩(第一学期75%)以外,也着重说了楼主本科国创的经历,已经本科毕业设计的经历。另外,千万不要第一次给导师发邮件的时候只说“您需不需要招PHD”以及类似的话。一般这类没有内容的邮件教授是不会回的。我们的套磁信一定要直接。第一段表达我们对导师研究的兴趣,第二段就开始罗列自己的经历,就像楼主上面提到的。然后在附件附上自己的CV以及第一学期成绩单。最后强调一点,不要群发。虽然我知道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但是也确实有人这样做过。
这里同学们可能就有疑问了,第一学期成绩要多少才能得到导师的回复。在我看来,对于工科来说第一学期成绩在65%以上,就可以发套磁信了。如果有的同学在65%以下,那么你最好在等到第二学期成绩出来之后,再去申请,也就是
http://www.jiemo.net/
六月份左右。这时候也不算晚。如果第一学期成绩在60%以下,那我建议还是不要奢求能拿到奖学金了,但是自费还是有导师会要的。
总结,申请开始时间一般在每年2月份(申请9月入学)。但是第一学期一定要努力学习,至少保证65%。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申请目标的确定。
选择申请目标,也就是目标导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申请结果已经奖学金情况。上面已经提到了奖学金的各类信息。而对于我们选择目标导师的时候,楼主建议遵从以下原则。第一,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你真正感兴趣的方向。第二,不要因为学校而放弃了一个好导师。第三,正确认识各个学校的水平。
这部分可以说是博士申请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对于第一点,导师的研究方向跟你情投意合,你的三年多的时间会非常滋润快乐,相反,就暗无天日甚至无法毕业。所以我们在第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逐渐明确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就拿楼主自己来说,楼主在诺丁汉开始学习之前,对电力电子以及新能源的研究是一无所知的。由于楼主本科学校在电力输送以及高电压方向实力雄厚,所以楼主曾经的兴趣也是在高电压方向的。但是在诺丁汉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楼主对于新能源接入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楼主就针对这类研究方向的导师,大规模的发送了套磁信,目前拿到的两个带奖offer也都是此方向的。但是现在回首看来,其实我们作为学生,对某一方向的兴趣其实大多都源自自己学
http://www.jiemo.net/
校在某个方向比较给力的科研实力。所以我们在做MSc选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此类因素。这点在下一部分再做讨论。
下面就是第二点,不要因为学校而放弃了好导师。我们要知道,PHD申请的时候学校综合排名什么的基本没有参考意义了,甚至各大排名中给出的各个学科排名也是没有参考意义的。我们唯一需要参考的就是RAE学术评估结果。我们在套磁导师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这个学校排名一般而不去考虑,实际上往往这类学校在某些专业确实非常出彩。就拿Nottingham举例,诺丁汉在太傻一直都不火,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宁诺。这些东西我们在下一点再说。诺丁汉的科研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在药学,法学等专业。拿EE来说,诺丁汉在电力电子的科研实力可以说是world-leading的。这一点也得到了楼主套磁的华威的导师的证实。诺丁汉的EE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力电子研究组(PEMC group),上上下下一百余人。另外一个佐证就是全英国第一届power electronics annual conference就在诺丁汉举行,帝国理工科研组的头头Tim-Green,布里斯托退休名誉教授都参与了这个conference。楼主有幸参加其中一天的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诺丁汉电力电子的强大的科研实力。现在回归正题,我们在套磁导师的时候,如果你注意到一个学校大部分导师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在某一方面的时候,那么这个学校一定在这一方面实力很强。实力强的背后就是数量比较多的项目,带来的就是我们拿到半奖更大的可能性。
第三点,正确认识各个学校的水平。其实这一点在上面已经提到了。我们选校务必要从科研实力出发,排名真的不重要。PS:剑桥除外。帝国理工不除外。
http://www.jiemo.net/
第四,给各位筒子们的几点建议。
首先就是正在纠结于MSc选校的筒子们,如果你正在纠结MSc选校,如果你打算以后申请PHD,那么务必要明确你拿到offer的各个学校的科研方向。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向对于你以后申请PHD大有好处。不要过分关注排名。排名是买来的你们知道不?除了G5,top30的学校有区别吗? 下面对各个学校在强电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做个大致的分类。
电力电子,电机,新能源接入:首推 诺丁汉,其次,华威,bristol,谢菲尔德,伯明翰。
电网,HVDC:首推 曼彻斯特,其次 斯特拉斯克莱德,巴斯,诺丁汉 电力电子偏向材料的研究:华威,利兹。
其他学校可能名气较大,但是在强电领域不怎么给力,比如南安。另外没有提到的帝国理工,剑桥,因为这些学校排队等着自费的学生一抓一大把,所以暂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
其次,第一学期一定要好好学习。
最后,各位在国内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同学,大部分都梦想进国家电网或者南方电网。所以大多数人也都乐于选择曼大一类偏向电网的学校。其实电网的研究在国外已经不是主流,而对于英国来说,可以说只有电力电子方向的科研实力是可以跟美国匹敌的。另外,HVDC(直流输电)也必然是国内以后的发展方
http://www.jiemo.net/
向,而直流输电主要的技术难点就是电力电子的研究。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国内的形式而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国内这种形势已经在悄悄改变了。这也是楼主辞职的主要原因,楼主之前工作的电业局也是一个直辖市的电业局。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申请顺利。如果有什么疑问,楼主也很乐意回答。最后补充一句,楼主PHD 的topic是 wide bandgap high-frequency conv**er 的topology 和 control strategy 已经他在flywheel energy storage中的应用。另外楼主拿的全奖也不是学校的全奖,而是诺丁汉新建立的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全额奖学金。
第四篇:香港PhD申请心得
香港PhD申请心得
香港的研究生申请基本上圆满结束了,首先非常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特别是父母,大学本科时的老师,留学指导老师Tom和Lily。在这里我想写一篇PhD申请总结,希望能给以后的申请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
XX大学(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成绩:7(雅思),570(大学英语6级);GPA 3.76/4.0;两篇SCI文章(Q2, IF>2);校级奖励10个左右;3个短暂的实习和一些社会服务志愿经历。
申请学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申请课程和类别:土木工程,PhD
申请结果:香港城市大学-PhD录取(次年3月), 其他三所被拒。
申请过程:准备材料-导师套磁-提交材料-补充材料-拿offer-申请visa-注册
下面从准备材料开始到拿offer这段期间讲述我的心得体会。
1.准备材料。个人的申请材料对PhD的申请起决定的作用,所以材料的准备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够粗心对待。一般材料提交截止日期是12月1前,所以我们最好从9月份就开始准备。对于PhD的情况,香港的最低接受条件是雅思6.5和GPA3.5,个别的,城大接受6级英语成绩。此外,自己毕业的学校假如不是211或985的,那么我们必须从别的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说EI,SCI论文的发表,专利的发表或一些特大的国际奖项。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二本的学生就认为自己申请PhD是不可能的事。今年XX(二本院校)的土木学院有两个同学(包括我)就拿到城大的PhD录取offer。所以只要让自己的优势突出,那么申请香港的PhD也是有可能的。总的来说,我们要努力提高3个关键的指标:GPA,雅思或托福,论文。具体的材料有:在读证明,GPA,雅思成绩,论文,奖状证书,推荐信,实习证明,PS,CV,RP等。因为PhD申请竞争激烈,比如今年城大土木在世界范围只招30人,我们要排名前20多才有第一批offer,所以任何可以对你申请有利的材料都要尽量找到。
2.导师套磁。我当时并没有一早就找香港的导师套磁,因为觉得自己的材料还没到打动导师的程度,所以我是在10月底才开始套磁。首先在几个香港的学校网站寻找符合自己意向的老师,然后给他们发简历,陈述自己的求学想法。简历要重点突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但不宜多,4页之内,要简明,让老师在短时间内了解你的条件。如果导师的回复是积极的,可以主动找他见面,这样可以给对方留下印象,而且能展示你的诚意。如果导师愿意跟你见面,那要好好准备你跟他会聊什么内容。一般见过面之后就可以明白导师是否愿意录取你。
3.提交材料。我的材料是在截止日期前几天提交的。截止日期前什么时候提交都没影响,过早提交没有意义,晚提交的材料才充实。提交材料时注意一点是材料的文件大小要尽量压缩,要留点空间给后面可能要补充的材料。城大的文件上传空间较小,而论文往往文件较大,所以要尽量想办法压缩论文的文件大小。另外一点要注意,即使没发表出来的文章,比如还在审稿中的文章也要上传,其实这些没收录的文章也可以加小小的分的。有审稿意见的上传审稿意见,有收录信的上传收录信。我当时上传了8篇论文,都没有一篇收录的,但至少看上去不显得单薄。
4.补充材料。如果后面有新的论文收录一定要及时把它上传到申请系统,一般评审在第二年1月才开始,所以有新的成果要尽量补充。同时还要告诉导师你有新的论文成果,他可以帮助你把论文交给院长。一般offer就是经过院长的审批再发的,前20多名的同学通过院长的打分获得first round的offer,如果你不幸排在后面,那看导师愿不愿意出钱录取你,如果导师愿意出钱,且院长们同意,第二批的offer最早要在4月底到。总的来说,好好地并且长期地准备材料,不要放弃,直到拿到offer。我当时的那8篇未收录的论文在12月底才有了收录消息,我跟导师说了有新成果,之后这两篇文章得到了评审老师的肯定,offer就自然来了。
5.拿offer。我因为是本科生申请,拿的是conditional offer, 研究生可以直接offer。Conditional offer 一般后面还要给研究院看你的学位证书和最后四年的GPA。学位,毕业证书和GPA先给电子版,然后注册前寄GPA复印件和transcript form(城大)。拿到那个offer意味着你已经成功申请PhD了。
另外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拿到VISA和办理内地通行证后不要马上用学生签注去香港,否则签注被激活,当时毕业前可能要延长签注。
2.申请城大学校宿舍一般在申请学校的同时申请。如果录取书上写着第一年Non-UGC study, 那么你很有可能在开学都没有校内宿舍offer, 但会给你waiting list, 在9月或10月有机会住进来。如果你第一年是UGC student, 理论上有校内宿舍的。
3.成功申请到PhD的同学不要被高兴冲昏了脑袋,PhD的学习是很艰苦的,每天要学大量的东西。所以建议在开学前准备好相关技能和基础知识,有利于后面的学习顺利进行。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古话: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无论我们有没申请到香港的学校,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都是在回报社会。
2014-9-13
第五篇:留学美国 传播学PhD申请详细总结
留学美国 传播学PhD申请详细总结(选校、文书、申请、套磁、面试)2011-02-10 11:37:27 来源:一亩三分地论坛 字号:大 | 中 | 小
本文转自一亩三分地论坛,转载只为分享给更多的人,感谢原作者的贡献。
以下是同学申请美国传播学博士的申请经验总结,写得非常详细,包括选校、文书准备、申请、套磁以及面试等,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帮助同样申请美国传播学专业的同学。提醒大家,传播学属于文科类比较热门的专业,申请难度大,对语言要求非常高。
现在我的申请已经告一段落了。虽然最后去哪个学校还没定下来,但我手头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全奖offer。从09年申请的失败到10年的成功,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往事,我总有种不可名状的感慨。我决定把我申请的经历写出来,不仅仅是要记录这段往事,更是想给有志于走这条路的人一点启发。因为去美国读传播学的中国人虽然这几年在不断增多,但总体仍然偏少,我们基本上仍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代人。我走过弯路,撞过南墙,但我希望我的同胞们能走得更平顺,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07年本科毕业,英语专业,母校是一所在新中国光环逐渐褪去的重点大学。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出国读传播学,于是07年秋季我来到了这所现在可以称为我母校的大学。我的专业方向是网络与社会——一个近几年在美国传播学界颇为流行的方向。
我决定读PhD是在08年夏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作很不好找,更重要的是因为我觉得我很适合做个大学教授,我也喜欢在大学里做个老师,所以我就必须读PhD。岔开说一句,我记得百度的CEO李彦宏曾经说过,人应当学着欣赏自己。如果我们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就必须学会趋利避害,学会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限,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劣势对自己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非常困难,只有你自己能看清楚自己,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你。在美国读了文科和社会科学的PhD,将来基本上就是当老师了;如果你无意于做老师,千万不要把四年的青春耗在大量的阅读、写作、教课和研究上。
美国的传播学博士一般只有秋季入学的program,所以08年秋季申请的是09年秋季入学。我记得08年的冬天特别寒冷,这情景似乎应了当时极端低迷的经济形势——用李清照的词来说,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经济不好的直接后果是大批美国人选择进入graduate school。传播学及其相关专业(新闻、广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语言文化的要求特别高,所以当大量美国人涌入这些专业的PhD program之后,对留学生的申请就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另一个影响就是给留学生申请奖学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美国一般只有公立学校才开设传播学的PhD program,而经济低迷会影响到政府收入进而减少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所以很多传播学PhD program都因此减少了对博士生的资助。简单来说,这两年留学生申请传播学PhD program面临的问题就是:
1、申请人数多,2、可录取的人数和提供的奖学金少,3、语言文化要求高。
再说一下我08年的申请条件。说起来惭愧,几乎什么都没有。除了还说得过去的GT成绩和GPA,以及几个尚未做出结果的research project,我一无所有。美国的master program基本是2年完成,2年时间要求学生能拿出一些像样的研究成果来,是比较困难的——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在为自己开脱,而是传播学绝大多数的master学生,特别是留学生,的确什么研究成果也没有。如果放在往年,也许我可以拿到一个一般学校的offer。但在08年的严冬面前,我只收到了一个一般学校的admission。
当时申请失败,我很沮丧;特别是当我听说我老家有一些长舌妇看我的笑话、说我父母的难听话,我更是懊恼。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我的成功是与我的父母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他们从来没给我施加过压力。我并不避讳这段失败的经历,是因为我认为那是我人生中一次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更加坚强、自信、乐观,更有主见和能力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击垮而一蹶不振。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定延期毕业,再申请一次。一年之后,我的resume上有3个conference presentation、1篇conference paper。我已经拿到了一个学校的全奖offer和另一个学校的admission(他们现在还没发奖学金)。前一个学校的program director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去年只给了2个人全奖,但他们对我非常满意,整个委员会给我的打分是最高的,所以他们决定给我全奖offer。能在一个美国人占据绝对优势的专业里取得这样的成绩,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因为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只要经过努力,可以做得比美国人更好。在下面的篇章里,我将按照不同的主题,并联系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申请传播学PhD program的情况。
一、申请传播学PhD program的基本条件
我听说在有些学校的传播学PhD program,招生委员会会首先预审一遍你的材料,主要是你的GT成绩和GPA。如果你这两项达不到标准,有些program(比如USC)会直接扔掉你的材料。
一般来说,对于传播学的PhD,GRE verbal至少要500分,写作4.5比较保险。USC要求GRE最低1450到1500(这可是内部消息哦,USC的网站上根本没有写出来,我是托了内部人士才打听出来的)。
TOEFL一般学校都没有硬性要求,起码不要低于100。有些学校对口语有比较高的要求,比如Purdue(27)、Ohio State(29)、USC(27)。至于说达不到这个要求是不是真的就一点希望都没有,至少Purdue的director给我的回答是“没有可能”。但是,美国也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家,传播学系更是一个讲人际关系的部门;如果你能获得program内部某个教授的青睐,他会去和招生委员会商量。
GPA不要太低。这个一般学校都没有一个硬性标准,一般硕士的不要低于3.7就可以了。
我自己的GT成绩和GPA都属于那种不太高的,在申请之初我还因为这个(特别是我的GREverbal)捏了一把汗。所以,我的经验告诉我:
1、GT成绩和GPA是为了筛掉一批水平过于低的学生,所以一般学校不会把这个看得太重(USC除外);
2、如果可能,GRE尽量考到600分以上就能高枕无忧了,起码不用像我一样整天为此忧心忡忡。
顺便说一句,在美国申请传播学博士,必须要有硕士学位。这和绝大多数PhD program都不同。
过了这一关,你就可以开始选校了,这是申请正式开始前最重要也最繁杂的部分。
二、选校
1、选校前要做的工作
在选校之前,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申请原则大家必须要掌握。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奉行的一个原则是,一般只录取和自己program研究领域一致的学生。这其实是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规则。从招生委员会的角度来讲,如果他们能招到一批符合这个program特点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就会促进program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只有进入一个符合自身研究方向的program,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授和学校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水平。试想如果你去了一个没有哪个教授和你的研究领域一致的program,有谁会指导你写论文,有谁会愿意跟你合作呢?这其实就跟谈恋爱一样,彼此不合适的人在一起只会相互折磨。切记一点,千万别只盯在top school或top program上面,因为那不一定适合你。
确定了这个原则,大家就要做两件事了。首先你得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本科是学这个专业的,找到自己的方向比较容易;但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来说,你必须抓紧时间在第一年确定你的研究兴趣。因为master program只有2年,时间有限;只有先确定了方向,才能做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如果等到第二年才拖拖拉拉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你根本没时间做相关研究,申请时没有研究成果就会非常被动。这也是我去年申请失败的一个教训。
第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后,选学校也就相对容易了。和自己研究方向没有关系的program千万不要申请,因为你不可能拿到admission只会浪费钱(这是我们系主任的原话)。因此,在申请开始前,你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program。
2、选校的过程
美国有传播学PhD program的学校并不是很多,但要是一个一个看下来也能把你累死。所以,借助NCA的专业排名去找学校是个捷径。NCA是美国全国传播协会(National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缩写,是传播学研究的权威组织之一。它把全美的传播学PhD program按研究领域进行排名。目前能找到的最新的PhD program排名是04年的,很老、有些地方的确不靠谱,但能提供一定的索引依据。
找到具体的program之后,怎样确定这个program是否适合自己?我的经验是,program网站上有几个内容是一定要看的: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最近的research project、program的简介。第一项最重要,如果找不到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教授,就放弃这个program。第二项内容有助于帮你了解这个program近期的发展方向以及某些教授近期的动态。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有的教授可能虽然对A很感兴趣,但近期的工作集中在B上面;如果是这种情况,有可能这个教授自己在调整方向。因此了解这些信息对全面把握教授的研究领域很有帮助。至于program的简介,不少学校都是敷衍了事的官方行文。但有些学校的还是可以看一看的,比如Cornell、UCSB、Michigan State,都介绍了自己program的研究领域和特点。
除了专业之外,地域也很重要。经济发达的地区机会多,将来找工作容易(即使是找大学教授的职位也是如此)。而且,经济发达的地区接触新事物也多,对你的思维也有帮助。一般来说,东西海岸和德州是最佳选择。在这些区域内,有一些很不错的传播学program,比如Cornell(新媒体)、Rutgers(新媒体、组织传播)、NYU(大众传媒)、U Buffalo(新媒体)、USC(新媒体)、UCSB(人际传播)、U Penn(政治传播、大众传媒)、Penn State(健康传播、大众传媒、新媒体)、North Carolina — 2 —
(文化研究)、Stanford(政治传播、新闻、大众传媒)、UCSD(批判研究)、UT-Austin(人际传播、大众传播)、Texas A&M(修辞、组织传播、批判研究)。
中西部要差一些,但中西部有很多非常好的传播学PhD program。比如Michigan State(健康传播、人际传播、新媒体)、Wisconsin-Madison(大众传媒)、Northwest(修辞、文化研究)、UIUC(什么都很牛)、Ohio State(新媒体)、IU Bloomington(大众传媒)、Purdue(健康传播、组织传播)。
选校时除了把握研究领域一致的原则,还应当公正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水准。硬性标准无非是你的GT成绩、GPA、研究成果,软性标准就是你的思维水平和理论基础了。你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这是任何人也没法替你回答的,具体怎样评估也说不清。我的经验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现在的program在全美传播学系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然后搞清楚自己在这个program里面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只要不是低于平均水平,申请同等档次的program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Q&A
美国不是随便你什么时候毕业吗,那我为什么不能master读长一点这样准备研究的时间更充分?
第一,虽然你的确可以延期毕业,但你的I20上有明确的年限。比如,我的I20上写明了是4年,所以我再慢也得在4年内拿到master学位。第二,传播学的master program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奖学金的,比如现在给我offer的学校就明确说他们的master是不给钱的。所以你多拖一年你就要多花一年的钱。而且,作为留学生,为了保持我们的F1签证有效,每学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学分(一般是9个),这又要花掉很多钱。第三,因为一般人都是2年拿到master,如果你读得时间太长,申请的时候你就要对此做出解释,否则对方招生委员会就会怀疑你的能力。因此,综上所述,我的建议是:能2年毕业就2年毕业,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推迟毕业。
我是不是应该放弃自己的兴趣,以迎合一些很好的program?我是选择一个好学校还是好program?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因人而异。以我的例子来说,我是个很难委屈自己的人,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所以我不可能为了一些很好的program(例如Stanford)放自己的研究兴趣。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那又另当别论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自己想学点东西,不想毕业以后只拿个名校的文凭,所以我选择了好的program。当然如果你觉得你只想拿个牛校的文凭装装门面骗骗无知的普罗大众,那也无所谓。
传播学PhD program的排名在哪里能找到?
NCA网站上有一个PDF文件,署名为A study of the reputations of doctoral programsin communication 2004,直接搜就能找到。
申请本校是不是容易点?
Absolutely no!去年我就被本校拒了,今年估计也够呛。我的一个朋友的教授跟她说,我们学校一般不鼓励master学生留本校读PhD。当然是否每个学校都是这样我不好说,但是起码申请本校不是绝对保险的。
三、研究经历
本来是不想写这一部分的,但是考虑到现在的申请形势,我觉得如果想申请传播学PhDprogram,还是有一些研究经历的比较好。我不敢说当经济形势好转了申请是否会变得容易,但是既然生不逢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千万不要拿文化背景作为懒惰和逃避的借口,因为你申请的时候,你是在和美国人竞争;招生委员会不会因为你是留学生就降低对你的要求。如果说美国人做到80分就行了,我们要做到85分90分;如果说美国人付出80%的努力就行了,我们要付出90%甚至100%的努力。去年当我为申请准备论文、套磁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时,我就是这么对自己说的。
做研究对硕士生来说是额外任务,因为硕士生的任务就是修满学分毕业走人,教授也不会主动去找硕士生帮他们做research project。所以,如果想积累一点研究经历,你必须变得主动、积极。这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并不鼓励我们这样做;再加上文化差异和沟通的困难,很多中国硕士生与教授几乎没什么联系。但是美国的文化恰恰要求你积极进取,主动争取。我觉得很多中国学生有能力,缺乏的只是意识和行动力。有时候胆子大一点,脸皮厚一点,手脚利落一点,生活反而会容易许多。
想做出点研究成果来,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前面已经说过了,最好在第一年就能定下来方向,并着手开始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找一个愿意指导你的教授。所谓“愿意指导你”,不仅要求你和他的研究领域一致,还需要让他觉得你的研究有价值,值得让他花时间和精力。我们好像总觉得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指导学生,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应该的事;所谓的职责,也只
是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投资。所以,你的researchproject一定要符合教授的研究方向,要是他现在也想做的东西。另一个能吸引他们与你合作的筹码就是论文发表之后的署名,这招对assistant professor更有用(因为他们还没拿到tenure,所以急于发表尽可能多的论文)。有的教授可能只要挂个名,第几作者他们无所谓;有的则要求必须是第一作者。
另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方法就是加入教授现在的research project。传播学不像理工科program有很多project,所以一般来说教授的research team里是只有博士生的。那么作为一个硕士生怎么能挤进去呢?你要不断地跟他联系,一开始不要提project的事,跟他讨论学术问题。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他应该认可你的能力了,再跟他提加入他的research team的事。硕士阶段跟教授做project就权当是积累经验好了,运气好能拿点钱,但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运气。加入他的research team后,要表现得更加积极。这样将来project做出点成绩来的时候,你也能混上个第n作者了。
除了发论文,参加会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一般来说,论文被会议采纳比起被学术期刊采纳要容易得多,所以对硕士生而言,把论文投到会议上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美国传播学有两大学术机构:全国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CA)和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还有一个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Communication; AEJMC)。一般来说,想要进入这三大协会的年会必须得是完整的论文,也就是说要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这样一来,加上IRB评审的时间,没有大半年是完不成的。所以master学生想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就得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比如,NCA有一个division叫Research in Progress: Roundtable Discussion,参加者只需提供proposal;AEJMC有一个midwinter conference,标准也不高。Master学生可以去参加这些要求相对比较低的会议或division,门槛很低。
另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就是去参加一些级别比较低的会议。这种方法我并不推荐,因为去开会积累研究经验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多认识一些知名教授,多交一些朋友,建立自己的职业关系网。没来过美国的人可能都以为美国人铁面无私不讲关系,其实人际关系在美国也非常重要(只是美国人一般把法律和规则看得更重,不像中国人为了某种“关系”可以无视法律和政策)。在传播学系,人际关系更加重要,因为我们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研究人际关系的。所以,去级别较低的会议不容易遇到知名教授和优秀的学生,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四、申请文书写作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后,就要进入正式的申请阶段了。申请无非包括网申、寄成绩单、寄GT成绩、写申请材料、准备sample essay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申请文书的写作,包括PS和resume,而其中PS又是重中之重。
1、PS
怎样写PS?这是个很头疼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经验,大家姑妄听之好了。
首先,我认为PS需要强调的核心问题是,我的研究方向与这个program的特点非常吻合。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之前已经强调过了。大家应当把这个问题当作是PS的主题,其余内容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要想写好PS,还要先弄清楚PS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Resume记录了你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研究经历和成果,以及其他一些经历。但毕竟篇幅有限,无法展开,也不能全面展现你的能力。所以,PS的作用就是对resume的补充。因此,resume上已有的内容,只要不是非常重要,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绝口不提。Resume上无法展开但又很重要的内容,例如研究方向,就应当大书特书。
再换个角度。从文学写作的角度讲,PS既然是personal statement,便可以看作是一篇简单的个人传记。只不过这篇传记所要表达的核心问题是:我是怎样走上研究之路的,又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所以,你的长远目标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它直接影响到你的研究方向,进而影响到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program,以及你的短期目标、研究经历和成果。因此,在行文中,你应当时刻铭记你的主线(长远目标)和主题(研究方向)。至于这两者的关系,主题是要反复强调的,而主线只需要在开头结尾的时候点出来就行了。
最后再换第三个角度。从申请的本质上讲,申请就是program与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想获取一定的利益。你必须把自己包装起来,用最高明的手段把自己推销出去。从这个角度上讲,PS便是把自己推销出去的广告。你要极力劝说招生委员会的人,让他们确信你是优秀的、符合他们利益的、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因此,你必须牢牢把握住两点:a)我的研究方向与你们program的研究领域是一致的,b)我是优秀的。
那么,PS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大家在PS中应当回答以下问题:
(1)我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2)围绕着这个方向,我有哪些研究思想和理念,做过哪些事?
(3)我为什么选择这个program?它为什么适合我?我想跟哪些教授合作?我又能给这个program做出哪些贡献?
(4)我的长远和短期目标是什么?
(1)我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往你申请的program的研究领域上面靠。即使你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只要你想申到这个program,也必须得这么写。但是,这样写风险大成本高。所谓风险大指的是,一旦你进了这个program,你就必须得换方向——只有你去适应program的,没有整个program为了你一个人去改发展方向的。所谓成本高指的是,你得编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与经历,证明你有这个能力去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研究方向是整个PS的核心,也是你申请时的灵魂,与其他内容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旦方向变了,其他内容也要变。
这部分内容也是展现你的研究功底的一个机会。如果你只会老老实实地说“我对ABC感兴趣”,不但读来贫乏空洞,而且过于肤浅。深一层次的是“我对ABC感兴趣,包括……”,虽进了一步,但罗列事实的枚举之法不免仍显空泛。更深一层的是“我对A感兴趣,连带着B和C也都很重要,因为它们之间存在XYZ关系”,这就表明了你对相关领域和知识拥有一种初步的全局性的了解。如何利用文字最大限度地展示你的知识水平,这是一门学问。
(2)围绕着这个方向,我有哪些研究思想和理念,做过哪些事?
这个部分不需要写得太多,因为研究成果已经包括在resume的内容里了。我的做法是,挑出一两个特别重要的研究经历,在讲我的研究方向时作为它的佐证一笔带过。
(3)我为什么选择这个program?它为什么适合我?我想跟哪些教授合作?我又能给这个program做出哪些贡献?
这个问题其实在回答研究方向的问题时就已经给出答案了。我为什么选择这个program?因为它和我的研究方向一致。你要做的便是把前面的长篇大论压缩一下,以最简单的话表述出来。
不过,若是单说这一层,不免有些单薄。这时,你要做的便是展示你对这个program了解颇深。比如,你可以说,“我想和ABC教授在DEF领域内合作”。这是常用的一种策略,也是一般PS中必须包括的内容。
除此之外,你的研究理念(见问题2)也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为什么选择这个program?因为我的研究理念符合这个program的特点。这样一写,既可以表现你对这个program非常了解,又能体现你的理论知识很高深。
最后,如果你能添上一两句,写明你能在哪些方面为这个program做出贡献,那就是锦上添花了。有人可能要纳闷了,这个怎么写呢?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是招生委员会的人,我们想要招什么样的人?首先这个人必须得优秀,水平不行的人不能要,否则做不出成绩来不能给program添砖加瓦。其次,这个人必须得符合program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不吻合的人不能要,否则即使他做得出成果,那也是在我们看不中的领域内。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还是a)我的研究方向与你们program的研究领域是一致的,b)我是优秀的。
(4)我的长远和短期目标是什么?
所谓长远目标,我之前已经讲过了,它是行文的主线。但是,什么是长远目标?以我的例子来看,我的长远目标是个美好而空洞的理想,一般不可能实现。所以这就需要我本着务实的精神,树立一个短期目标。所谓短期目标,就是我在读PhD期间想要达到的一些目标。你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问题3的补充回答。我为什么选择这个program?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实现我的长远和短期目标。
Q&A
PS有没有什么长度限制?
Absolutely!PS千万不要太长了,1000字(或3页纸)之内为上乘。
网上有很多人倾向于这样写PS:“我从小就热爱XX,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XX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因此我立志在XX领域内做出成绩”。
我不好说这种写法到底是好是坏,只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如果这是你的真实情况,那倒无所谓。但如果你是编的,想把自己塑造成竺可桢、华罗庚之类的人物,我就要拜托你真诚一点了。请诸位以正常人的思维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小时候的那些“理想”有多少当真了(我都不说实现了,只说当真)?请大家不要低估了美国人的智商,看你申请材料的不是超市里面那些加减乘除都
算不全的大叔大妈,他们个个都是PhD!所以,不要把自己的PS写成了一个志存高远的少年的决心书,因为小时候的决心只是孩子一时兴起的玩笑罢了;不要走这种琼瑶路线打这种感情牌,因为这实际上是在侮辱招生委员会那些人的智商。
如果像你这样写PS,是不是太多学术研究的内容了?既然是personal statement,是不是应该加入一点个人生活、性格方面的内容?
我的意见是,你必须保证学术研究是主要内容,因为招生委员会不会关心你是喜欢游泳还是打篮球,他们只关心你发了几篇论文参加过几次会议。在保证这个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你可以适当地加入一点这方面的内容。具体加在哪儿、怎么加,个人斟酌。
2、Resume
比起PS,resume更要注意格式。网上有很多resume的格式,大家可以搜一个参照一下,具体的格式就不再多说了。
Resume的内容包括:
(1)你的基本信息
(2)你的研究方向
(3)你的研究经历、发表的论文、参加过的会议
(4)你的工作经历
(5)你的课外活动
(1)你的基本信息
这部分包括:姓名、住址、电话、Email、GPA、教育背景(学校、专业、时间)。
(2)你的研究方向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成一二三四点。
(3)你的研究经历、发表的论文、参加过的会议
按时间顺序,参照APA reference的格式写。
(4)你的工作经历
什么时候、在哪儿、什么职务、工作了多久、主要工作是什么、有什么提高和收获、做出了什么成绩。
(5)你的课外活动
乱七八糟的事就别写了,主要是公益活动。
最后说一句,resume的格式和内容都没有定规,很大程度上视专业而定。所以我在这里写的,是传播学申请时的resume格式和内容。
3、推荐信
如果你是在美国申请,就不用自己写推荐信了。你所要做的是找三个教授帮你写推荐信。一般来说,这三个教授应当是比较了解你的人,所以与你合作过的教授是最佳人选。我们中国人在找教授写推荐信时一般存在以下两个误区。第一,喜欢找名教授,即使他并不很了解你。以我的经验看,名教授大多有些傲慢(当然也不是全部),记不住人,更不要说像我们这种“小土豆”(little potato)。所以除非你真的和他很熟,一般你去找他们都会被拒绝。第二,喜欢找上过课的教授。如果你在课上表现平平,没有积极发言或和他有什么深入的交谈,这些教授课一结束就会把你忘记。即使他的课你拿了4.0,有些人也不会愿意帮你写推荐信。总的来说,找美国教授写推荐信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你和他比较熟,他比较了解你。
当然,也有一些教授好说话,你上过他的课他就会帮你写推荐信。可找这些人写推荐信也有个风险。因为他有可能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刻,所以他给你写的推荐信不能给招生委员会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比如,他可能会说“这个学生人很好”(招生委员会比较关心的是你有没有研究能力)、“这个学生拿了4.0”(你一门课拿了4.0不代表你很牛)、“这个学生有很强的学术能力”(流于表面的评价,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去支持这个论据)。所以,还是要去找那些跟你比较熟的教授。
因此,我给大家的一个忠告是:不管你以后想不想读PhD,从你一进入这个masterprogram起,就要学会和教授们建立起联系。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并不容易。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总能和某一两个教授建立起比较密切的关系;因为人总是讲感情的,只要你们多多沟通,总有开花结果的那天。一般的途径就是和教授们探讨学术问题,参加他们的research team,让他们指导你的research project。像那种请教授吃饭给教授送礼的事,大家还是少做为妙。因为美国人一般比较介意收不太熟的人的礼物,— 6 —
请客吃饭更是不合时宜。当然,适当的礼物是必要的,但是大家必须要把握好分寸,因为只有你们的关系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他们才会收你的礼物(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要因人而异)。给教授送礼并不是为了让他帮你开后门,而是联络感情;如果你以为自己给他送了点什么东西就能怎么怎么样了,请你趁早收起你的那些龌龊的想法。
如果你在中国申请,就得自己写推荐信了。我申master的时候自己写过,也看过一些朋友写的推荐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大家需要注意。首先,推荐信不宜过长,最多400字。其次,推荐信一般需要三封,大家要学会给这三封信安排一个重点。比如,第一封是证明你学术能力的,第二封是关于你实习经历的,第三封是有关你课外生活的。第三,要学会用事例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慎用各种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杜绝任何过头的吹捧之辞。真正的教授写推荐信的时候,不会说“这个学生才高八斗乃人中龙凤”。他们会用具体的事例去证明这个学生如何才高八斗乃人中龙凤。
申请文书写完了就是寄材料了。有人曾跟我说过,材料越早寄出去越好,因为早收到就会早审核、早出结果;而一般program每年招生都有一定的名额,招满了就不再招了。我没和教授们证实过这个说法,但是有句俗话“宜早不宜迟”,所以还是提早把事情办完比较好。
五、套磁
一般来说,理工科套磁是必须的。理工科PhD学生大部分都拿RA(助研),所以权力掌握在教授手里。而文科PhD学生很多都是拿TA(助教,传播学也是如此),所以权力掌握在招生委员会手里。因此,你就算搞定了一个教授他也没法左右招生委员会的决定。不过,这里面有很大弹性。因为如果某个教授真的很想要你,他会去同委员会说我要这个学生(至于他能不能说服委员会,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起码存在50%的概率)。教授总希望能找到一两个和自己研究领域一致的优秀学生,即使他手头没有项目,这些学生也能和他合作做研究发论文。所以,申请传播学PhD还是要套一套的。
套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绝大多数人都采用的Email套磁,零成本。第二种是去那个学校找教授谈,或者参加会议和某个教授“偶遇”。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比如,前一种你可以慢慢套,跟他套很久,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比较有利。因为我们的沟通能力比美国人弱,所以一般很难在见面的几分钟内就给一个教授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发Email属于长线感情投资,时间长了他也就记住你了。但是用Email存在一个沟通问题,容易产生误解,但如果面对面的沟通,即使存在误解也能及时解释清楚。我两种方法都用过,但也说不好哪种方法更好。
先说说第一种。有人写了一封Email然后群发给某个program里的所有教授,这样做一般是自掘坟墓。我看过一个普林斯顿的教授写的套磁经,他说这样做是浪费所有人的时间。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最相似的一点就是教授之间的明争暗斗。万一你同时套了两个敌对的教授,你就成了一女事二夫的坏女人。碰上个别有神经病的,直接一封Email把你的“劣迹”捅到招生委员会去,到时候你立个贞节牌坊都没人要你了。所以,在选择套磁的对象时,一定要慎重;最好在他明确拒绝你之后再去找下家。
有人第一封套磁邮件就问教授,你现在要不要学生,这样做也不妥当。站在教授的角度上想想,他连你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凭什么要你?你起码得告诉他,我对你的方向很感兴趣,我也做相关领域的研究,我有哪些经验和成果。
套磁的一般做法是,先和教授探讨学术问题。套磁前,你可以先找找这个人的论文,读一两篇(最好是比较新的),然后编两个问题问问。不要提太没水准的问题,有的教授看到这种问题可能都不会回。要学会从一个观点衍生出另一个观点,从一个问题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延长你和他之间的交流。你要慢慢套,别心急,把时间拉长一点,让他慢慢掉进你的陷阱里。等到他觉得你还不错的时候,再问他要不要学生,告诉他你想申请他所在的program。
写Email的时候也有个学问。首先不能太长,控制在4行之内。实在不行也要学会分段、排版,起码让人家看得清爽一点。教授都很忙,没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其次要正式,别出现“how r u”这种词汇,杜绝拼写和语法错误,否则教授会认为你受教育程度低。另外,教授都很忙,等上一两个星期回你是很正常的。我套磁的时候,有个教授给我回邮件的时候,我都忘了我给她发过邮件。如果等的时间超过两个星期,你就可以考虑找下家了。
第二种情况适合在美国的同学。我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在master第二年去参加一次NCA或ICA的年会,找你想合作的教授当面谈一谈。有些教授很傲慢,所以你可以找他们学校的学生带你引荐。你的导师也是个重要的资源,他以前工作过的学校、他合作过的同事、他母校的校友,只要扯上一点关系的你就要用。如果实在找不到引荐的人,就直接上去自我介绍。一般来说,你在去之前也要做足了功课,知道他的研究方向,读一两篇他的论文,准备几个问题。你可以一上来就说“我对你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读过你的XX文章”。和Email套磁一样,你也要学会深入交谈,多提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当然,在大牛面前装逼是很难的,我有一次就在某人凌厉的目光下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当你回到学校后,切不可停止套磁。只要你觉得你和某教授谈得还可以,就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他保持联系。就像你party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漂亮女生回去以后你就加了她的Facebook一样,你不能让你和教授的关系变成早晨的露水和夜晚的流星。Email、LinkedIn都是可以运用的手段,Facebook一般不推荐,因为教授似乎普遍觉得加学生为Facebook好友有点不妥当。
六、电话面试
说来惭愧,这部分没太多好说的。因为我只收到了一个电话面试。现在还有4个学校没出结果,1个学校的奖学金结果也没出来,估计陆陆续续还会收到一些电面。我仅有的那个电面还很搞笑——对方随便问了我几个问题就开始跟我说他们的program怎么怎么好,然后两天后就给我发offer了。不过在准备面试前,我跟我导师咨询过面试的技巧,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如果打电话给你的是program director或者小秘,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他们打电话的目的只是想向你了解点情况,不会问你什么很深奥的学术问题。你所要做的只是准备一下a)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b)你做过哪些研究c)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program。这种面试的主要目的是看看你的口语怎样,沟通能力如何。因为传播学的PhD program一般都会让学生做TA,所以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沟通能力很重要。特别是留学生,美国人当然会担心你的这两项能力。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要紧张,就像平常聊天一样就行了。你表现得越自如,成功的机率就越大。
其次,如果打电话给你的是某位教授,你就要好好准备一下学术问题了。把你以前的论文(特别是你寄给他们的sample essay)拿出来重新看一遍,总结一下你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想想论文的优势在哪里、有哪些不足。你可以再找找那位教授的论文,看看他有哪些学术观点,说的时候尽量避免踩到他的那些“雷区”。
七、比较offer和做最后的决定
我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当然我还在等待下一个offer。我想我会去那个学校看一看再做决定。有个教授跟我说过,选择谁做你的博士生导师,第一要看你跟他的研究方向是否一致,第二要看你跟他这个人合不合得来。因为你要和一个人合作4到5年,如果你们俩合不来会很痛苦。比如,有的教授可能学问做得很好,但对学生要求太严格;有的教授可能不够积极,在program里面地位不高,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当然,比起你之前的工作,这些都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问题。如果有条件,你应当去那个学校,跟教授们谈一谈。
Tip
你的导师很重要!
从我的例子看,我的导师真的帮了我很大的忙。首先,她很乐于帮助我。我因为本科是学英语的,所以刚开始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她几乎是手把手地把我扶上路了。其次,我和她的研究方向几乎一样,所以我能得到她很多的指导。最后,她现在在这个领域里也算小有名气了,而且是牛校毕业的,校友、同事满天飞。所以借着她的名气,我也能认识一些人了。找一个好导师对你的发展真的非常有帮助,不但是学术上的而且是关系方面的。有的教授可能自身条件很好,却不愿帮助学生(绝对有这种人),这种人宁可不要。
结语
申请是六分的实力,三分的技巧,一份的运气。申请是个推销自己的过程。如果把自己看成一件商品,要想卖出去就要具备三个条件:优秀的产品质量,高超的推销技巧,以及适当的运气。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换言之,你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而这恰恰是我在这篇行文中无法教给大家的。怎样读论文、写文献综述、安排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写论文,怎样投稿,怎样与教授建立良好的关系,怎样与教授合作,怎样做会议报告、和同仁交流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这些都是需要高深技巧的学问,需要大家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其次,你需要一些手段,把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我不是精明的包装大师,也不是巧舌如簧的推销员。我只知道,如果你不具备相当的实力却想着通过高明的推销手段拿到很好的offer,这基本上是白日做梦。当然,你可能看到过这样成功的先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成功”的机率可能只是千分之一,而你是否能成为一千个人当中的那个幸运儿呢?漂亮的PS、出挑的resume、成功的套磁,这些全都建立在个人雄厚实力的基础上——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申请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算上前面准备的时间,可能当你刚刚进入master program的时候,就要着手准备了。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翻过去这个山峰只看见一座更高的山峰在前面。我必须再勇敢一点,积极一点,自信一点,乐观一点,刻苦一点。人生来便是要接受磨炼的,与其慨叹命运艰难时运不济,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希望每个申请的人都能拥有六分的实力,都能掌握三分的技巧,都能获得一分的运气。祝你成功!
以上申请美国传播学博士的申请经验总结,包括选校、文书准备、申请、套磁以及面试等,希望能够帮助同样申请美国传播学专业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