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0: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第一篇: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模式要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实行“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课型单元教学模式,或“预习、展示、反馈”三层次课时教学模式。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2、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正确处理这一现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的关系,即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既要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

3、大力推广学案教学。为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有教师都要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

四、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4、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5、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

2、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

3、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

4、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

5、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

6、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

六、加大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力度

1、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个组6—8人,每个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一般按学习成绩编号排序,一般让后几位上黑板展示,前几位进行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5分钟。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3、加大学生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让学生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4、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力度。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5、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的观念。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晚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

6、加大检查落实的力度。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目标设计,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力度。

七、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

1、教学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

价值观:将“教育就是为了升学”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课程观:将“课程是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转变为“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可变化的生态系统。”

教学观:将“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是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观: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师是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督导者”。

质量观: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

学习观:将“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阶段目的性”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终身受益性”。

人才观:将“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为宗旨”转变为“人才是‘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为宗旨,人人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才”。

评价观:将“评价是评判、是监督、是检查、是选拔与淘汰”转变为“评价是了解、是促进、是提高、是完善的过程”。

2、教学结构:从“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教学过程突出主体意识,要调整到50%以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和效果,大于50%才算基本符合要求,小于等于50%都应该视为不符和要求。

3、师生关系:从“独白”走向“对话”。教师与文本及解读文本理性话语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4、教学过程: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教师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必须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些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5、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应是经验信息和即时信息的统一体。作为经验信息,它具有确定性、惟一性、静止性的特征;作为即时信息,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封闭式教学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

6、教学手段:从“手工”走向“电化”。

7、在教学任务上突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体现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目标,还要突出能力目标。既要重视“双基”,又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在教学活动氛围上突出情感意识。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①和谐(感到安全、温暖、亲切、相互接纳、有归属感);②活跃(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③民主(尊重学生,不搞一言堂,不让学生感到为难,);④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不是哄着学生去学习,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

9、在教学效果上突出效能意识。

点:任何一堂课,必须有明确教学点,而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和非智力因素点,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非智力因素点是动力点,能力点是落脚点,这几点要点点明确,点点到位,否则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量:课堂教学应着重调控以下三量:一是授出量,二是训练量,三是活动量。授出量要保证重点足够的教学时间;训练量要围绕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注意其典型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无效劳动;活动量要增加多边活动,增加思维力度,减少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活动,确保围绕重点知识、重点技能的活动量。

度:是指程度、密度和速度。程度包括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综合度;密度就是教学容量的大小;速度要根据教学点的难易、教学容量的多少、教学进度的要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灵活调整。

序:即课堂教学遵循的程序,一是知能的固有序列,二是学生的认知程序,三是课堂的结构序列,这几个序既相对稳定,又非一成不变。

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主要有三类方法,即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技能活动的方法、情感活动的方法,其中教法,主要是教师教授、训练、调动、检测等方面的办法;学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法进行引导、纠正的方法。

情: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情境下,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学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情也包括三点,一是情境,即课堂氛围;二是情感,即心理反应,是特定教学内容和情境所引发的诸如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为此,教师要展现、演绎教材内含的情感,教师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三是情绪,即心理状态,是师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保证,是兴奋还是沉闷、热烈还是冷漠、主动还是被动、稳定还是跳跃、持久还是短暂,都将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为此,教师一开始组织教学,就要激励学生的情趣,启发学生勇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集中专注、稳定持久的状态中。

时:即时间的利用率,一是时间的分配,二是时段的联系,三是时段的效率。

率:课堂有效时间对无效时间的比率,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一般说,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的综合指数,是在75%-85%这个区间,也就是说用75%-85%的时间、使75%-85%的学生、接受75%-85%的信息、达成75%-85%的教学目标。大于这个区间为优,位于这个区间为良、小于这个区间为差。不同学段也应有所区别。

10、在个性特色方面要有创造性增值意识。要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创造精神与探索勇气进行鼓励与支持。一节好课,应该是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是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要允许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的探索有所失误、有待完善。

第二篇: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一、一般性的教学评价

1、评教学目的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教学目的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应该“识记”、“理解”、“应用”的地理知识;应该“初步学会”或“学会”的基本技能;应该“懂得”、“受到”、“树立”、“形成”的思想教育,都作了具体说明。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要超纲,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要达不到大纲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的缺漏。(2)教学要求适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教学要求。学生素质好,要求可适当高些;学生基础差,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兼顾优秀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收获和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是衡量一节地理课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志。教学目的决定着授课的方向,贯穿全课的始终,全课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通过教师课堂地理教学活动的安排,可看出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适当。

2、评教学内容和结构

(1)教学内容系统、科学、无知识性错误。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应该了如指掌,明确教材中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本节课教材在全章节的地位与作用,对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能理顺并融会贯通。教学内容正确,无知识性错误,与大纲和教材内容相符合。如果教师知识水平太差,在课堂上信口开河,那么或多或少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这是绝不允许的,也是最忌讳的。(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在使用教材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关键抓住。

对重点内容,分析时要“点”透,练习时时间要给够,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得准确、牢固、熟练。

对难点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举出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接受。

关键是指对理解和掌握本章、本节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在讲解、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确实理解其地理意义,明确掌握关键对建立知识间联系的重要作用。

(3)注意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

地理知识教育是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基础,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也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轻视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脱离教学内容的空洞说教都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寓能力的培养于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寓思想教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

(4)教学环节清楚,安排合理,衔接紧密。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导入、讲授、反愧练习、总结等)连续活动的整体,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过程的优劣,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衔接是否紧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师生的活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否则容易引起教学上的随意性,出现思路混乱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5)教学容量适度、思维密度适宜、学习负担适当。

课堂教学进展、知识容量、思维密度既要考虑提高课堂效率,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地理作业练习要精练,内容和分量适当,最好能基本上在当堂完成。

3、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坚持启发式教学。

首先要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和教师特长择优选用教法,并能根据课堂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合理地将几种方法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学过程处于良好状态。其次,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可用是否有“启发性”这个总思路去衡量是否实行启发式教学。(2)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协调。

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思维的主人,而教师则是课堂的“导演”,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演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和学得到和谐统一。

(3)加强直观教学,选用直观教具得当。

教师应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并能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在课堂上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5)重视学法指导。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具体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记笔记,如何记忆和回答问题,如何读图和绘图等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4、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5、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6、评教学技能

(1)教态亲切、自然、文明、大方。(2)语言准确、规范、流畅、生动。

(3)板书、板图、板画简明扼要、布局巧妙、工整美观。(4)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使用娴熟、自然、恰到好处。(5)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学生同步配合不上,或者是学生提出一些古怪、超本超纲的问题,或者是课堂突然受到一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者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无理取闹„„,这些都需要及时、妥善地处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或僵局,从而反映该教师组织教学中的应变和调控能力。

7、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8、评教学效果

(1)基础知识掌握情况。(2)基本技能训练效果。(3)发展能力活动的完成情况。(4)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5)课堂教与学气氛的优化程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或获知教学信息传输是否畅通,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堂好课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程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整个课堂教学印象鲜明、深刻。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基本视角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课,对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具体案例谈谈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视角。

1、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程度 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之前的课堂教学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更多关注“怎么教”的问题,现在则更多关注“怎么学”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教师要把新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中,体现在教学行为中,高中地理新课程先进的理念,要靠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我们在评课时,应以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视角,审视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程度。(1)学习目标多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以乡土地理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在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的成因,分析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联系实际分析世界上众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进而让学生比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不仅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通过对工业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有利于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加强了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本节课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不仅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怎么学”、“为什么教”的问题。(2)教材内容灵活

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引领者。在新课程标准统一规定下,对所使用的教科书,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取舍、补充、完善,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树立“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厦门翔安火炬开发区规划布局图,创设问题情境:这种布局是属于哪种工业联系?这样,联系具体区域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厦门翔安这片极具发展前景的土地也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很容易激发学习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又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导入新课时,教师借助课件展示《厦门市入口发展报告》等资料,同时设问“资料中前面部分提到2005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0.45%,自然增长率为0.6%;后面部分又称2005年厦门市人口增长率为1.63%,这前后两种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联系厦门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以上案例,教师将教材知识结合本地案例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3)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并发现结论或规律,并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中,感受到课堂教学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创设如下活动情境:某人祖传糖果和糕点制作手艺,听说世界上有很多钢铁、汽车生产而形成的“钢城”、“汽车城”等,于是此公狂言要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发展建成“糖果城”、“糕点城”,你认为可能吗?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工业地域的形成按发育程度分为:

l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l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以上案例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利于学生对工业地域的成因这一重点问题进行剖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之经历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4)关注学习过程

“体验”、“经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亮点理念。地理课堂评价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体验和内在的体验方式,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表达,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课例】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如,讲到“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时,教师把地理实验引入地理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支弯曲的玻璃管,一小束松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防止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

②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显地看到烟的运动方向;

③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人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④点燃松香,让松香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⑤观察松香烟的运动方向; ⑥作图: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松香烟的运动情况。课堂实施过程: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动手做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让两位学生代表本组上台画出松香烟的运动情况,其余同学在纸上画出,然后对台上同学的作图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运动原因。接着,教师进行点评并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再深入到“高度、气温、气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的具体体现——城郊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做图方法和实际应用。实验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产生大气运动的一个重要原理,其应用性广,故确定为重点。通过设计参与式实验,能够让学生有效剖析重点、掌握重点,也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实验时,需要精细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松香烟的运动情况;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培养分析和表达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落实教学策略的程度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不仅仅包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还包括教师解决问题情境的行为、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行为等。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及落实程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评价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现状,求真务实,追求有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在落实教学策略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讲实效

情境创设的功能主要是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隐含着学科内涵。

【课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例如,讲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教师针对研究课题“洋流对海洋航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分设6个子课题:

①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

②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③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

④请在空白图上绘出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路线,并分析原因。⑤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因积聚了ddt农药而死亡,请你帮助查找证据、指认凶手。

⑥1991年爆发海湾战争,大量泄漏的原油危及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请你协助查找原因。

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境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

(2)合作学习抓落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应避免放任、随意和低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做到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讨论学习时间适度,学习内容有价值,交流方式、学习结果有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课例】如何利用水资源

例如,讲到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教师把全班分成4组,每组担任一个角色,即农业部门、企业老板、政府部门、普通市民,讨论如何开源与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每个小组确定好本组的小组长及发言人,通过小组的交流与研讨后,教师依次请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各小组发言实录: 农业部门:改变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改变化肥的功能与结构;种植耐旱植物„„

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提高水费;建设水利设施;开发新的水资源,如海水淡化„„企业老板:进行污水净化,再利用;用化学方式净水,合理分配水的使用,不能滥用水„„

普通市民:一水多用;节约用水;邻里之间交流节约用水的方法„„ 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展示材料,如北京市节水措施视频、“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等,及时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3)体验活动重提升

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视活动的开展,这是针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体验,同时也不能忽视结果。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应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学生经历活动后,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地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理等,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课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例如,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开展以下游戏活动:请25位同学作为24个时区(东12区、西12区各一位同学),一位同学作为地轴,这25位同学围绕着这位同学转动,演示地球自转。教师指定一位同学的地方时,请其他同学说出此时自已所处的位置地方时是多少,后总结出计算地方时及区时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对活动后感悟的提升。(4)自主学习需指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在此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课例】山岳的形成

例如,讲到“山岳的形成”时,教师先演示沉积岩地层的形成过程,补充岩层新老关系的内容,然后板书水平岩层示意图,要求学生画出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学生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请学生上台绘出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体现向斜构造,有的体现背斜构造,有的体现断层构造,有的表现出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等等。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所绘作品岩层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向斜、背斜、褶曲、断层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是岩层受到内力作用时的情况,如果背斜、向斜受到外力侵蚀作用,会形成什么地貌类型呢?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后。针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做了一个小实验,拿出细竹竿,手握竹竿两端向里不断弯曲,直致竹竿从中部折断,以此说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由此得出,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反而形成山岭,从而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达到了“能学”、“会学”、“想学”的目标。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促进,学生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燃烧得更加旺盛。

3、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以课程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出发点,把生成性教学的体现程度作为评价一节地理课的重要视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课堂生成氛围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应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课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例如,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一节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情况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中高纬海区的洋流流动也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等等疑问。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学生自己来解答,学生积极发言,甚至出现争论,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集思广益中解决疑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组课堂生成信息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区别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即兴闪现出的火花,应予以引燃。对于学习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内容,应以正确的指引。教师在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始终明确预定的目标,面对课堂上的生成,重组课堂生成的信息,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方向。【课例】地球的圈层活动

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利用地震波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物质和圈层结构”。之后,不少学生立刻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呢?”。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该问题分解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开展如下问题的探究:(1)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2)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反映了什么?(3)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4)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判断根据是什么?教师讲述有关地震波的知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地震波是如何测出来的,地震波除了纵波与横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地震波等,对于这些超出教学目标之外的问题,教师要表扬学生勤于动脑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3)创设课堂生成对话

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条件。判断教学是不是在“对话”,关键取决于教学过程互动的实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和教材、教师和同学多元对话,思维才能互相碰撞,情感才能互相感染,课堂的生成性才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丰富性。【课例】山岳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

师:教师展示褶曲示意图,提出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生1: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生2:我觉得不一定,但说不上来。

师: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另一褶曲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生2:如果运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就出现了问题,这里岩层向上拱起的是向斜,向下弯曲的是背斜。

生3:地表形态上成为山岭的是背斜,成为山谷的是向斜。师:要求学生读课本图4.10,让学生判断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生4:刚才那位同学的判断依据又错误了,不能以地表形态作为判断背斜与向斜的依据。

师:我们要抓住向斜与背斜的本质区别,从中找出判断的依据。生5:我现在想起来,应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如果以此为依据,以上各种情况都能解决。

以上课堂教学实录展示了课堂教学中一件有意义的教学事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对话中不断促成课堂上的生成。

总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要上出一堂好课确实不容易,要准确评价一节课更不容易,课堂评价与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应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美”

(1)、教态美: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2)、语言美: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3)、示范美:看教师的范唱、舞蹈、伴奏是否到位。

(4)、情境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音响资源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活”

(1)、处理教材活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执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析教师一节课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2)、思路设计活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3)、教学方法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所以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

(4)、学生思维活

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并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走进了音乐,参与音乐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音乐的乐趣,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

(5)、课堂气氛“活”

象合唱、合奏、身势伴奏、歌舞表演等这些相互配合的小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表现的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表现力在轻松、民主、欢乐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

3、“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来感染学生,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体验音乐的美感。正说谓:“老师都没有情,学生何来情”。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所以在评价音乐课堂教学是要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位于首位。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浓厚的音乐兴趣和学习音乐的愿望;(3)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4)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共同合作的集体思想;(5)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态度。

4、“新”

(1)、教学选材新: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看教案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在情感、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

(2)、教学思路设计新: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3)、教学方法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音乐训练活动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教学手段新: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创”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音乐创造能力应作为音乐学科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创造主要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对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可参照《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采用量化测评。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创造能力的评价应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应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积极性。

评课不是教研员的专利,评课是每位音乐教师应有的业务素质!在新课改的春风下,让音乐还给音乐,让音乐还给学生,让音乐还给课堂!

第四篇: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的课?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对一堂课的质量进行评价?这是一般教学论研究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中也不例外。现有评价指标的首要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比如是否使用了信息化手段,是否采取了小组教学,是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等。依据这些指标来对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些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在特定教学理念下产生的,它们也只能适用于特定课堂的教学,如果把它们作为一般评价指标,那就必然会导致表演式的课堂教学,甚至会出现一些课教学实际效果平平,评价得分却很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具有较大普遍性,是当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毒瘤,需要下决心予以根除。

把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指标,是对课堂教学标准的一种偏见,依据它不可能对课堂教学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比如,为什么只有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课才是好的课呢?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课为什么就一定是好的课呢?在课堂教学中,恰恰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因为信息化技术使用不当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比如由于PPT的使用导致课堂教学信息传递速度过快,这是我们早就发现的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其它问题,比如有些课的内容明明主要是由教师阐述清楚重要概念,却也要放在机房中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座位过于分散,且由于电脑的存在而干扰了其注意力,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学生其实已经在渴望教师放弃信息化教学手段,回归传统的教学手段,因为他们感到这样和教师的关系更为亲密。其它方面同样如此,比如小组教学一定是最优的教学组织形式吗?不见得,有些课堂是要求学生人人过关的。

对于教学研究来说,当然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对于通过长期研究取得的成果,我们当然会期望它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们必须把这种探索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区分开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首先必须坚持中立原则,即不对任何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带有偏见,它需要坚持的唯一指标是,在确定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前提下,看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内在逻辑一致性。尤其对于教师所设定的重点和难点,要特别关注教师具体采用了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破解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有评价指标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即主次不分、层级不明,以致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过于关注一些细节,而忽略了对更为重要的指标的评价。比如许多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的仪表仪态作为一级指标。对一位教师来说,保持良好的仪表仪态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把该项内容作为一级指标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教师在仪容仪表上是不会有特别严重的问题的,这就使得该项指标往往形同虚设;有些教师尽管在仪容仪表上存在一些缺陷,却是该教师的个性所在,而且学生不反感,有时学生反而认为这是该教师可爱的一面,情况如此,该怎么评价?其实仪容仪表应归入更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中,即“教师自我形象与师生融洽关系的积极构建”,而该指标的上面应当还有更大的指标,那就是“教学的社会过程”。再比如许多评价指标体系中往往把教师的语言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作为评价指标,而该项内容其实应归入到知识教学这条指标中,而知识教学又是与技能教学、思维教学、职业素养教学相并列的指标,且他们同属于更为上位的指标,即教学的本体过程。过于关注细节性指标,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真正影响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性指标缺乏深入理解。

归纳起来,一堂课应当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的本体过程、教学的社会过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与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教学的本体过程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应占较大权重,评价的内容应当包括教师在知识、技能、思维、素养等方面的教学效果,以及是否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了钻研,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教学的社会过程是教学评价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与学的问题,有效教学必定发生在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中。该指标会涉及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激励、班级公平环境的营造、班级秩序的构建与管理等方面。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涉及教学进程的合理把握、非教学时间最小化、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内容。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如何把课上完,却很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互动过程,这是教学中常见却又极为严重的错误。

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包含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更应关注教学中教师实际做了什么,而不是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结果是由过程导致的,只要教师在符合要求地做,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取得就有了重要保证。然而这个结果又不是过程所能完全决定的,因此一味地根据教学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水平并不客观,在职业教育中这个评价指标尤其不合适,因为它会导致教师不愿意教问题多的班级和学生。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第五篇: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

余林主编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涉及一组相关概念,下面逐一介绍。

(一)测量及其要素

测量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认和描述的过程,如用秤或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或者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史蒂文斯(S.S.Stevens)曾说,广而言之,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即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测量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事物及其属性。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所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性,如学业成绩。但这种测量关注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隐含于所测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的潜在特质水平,如学业能力等。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间接测量,因为它关注的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质,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不注重教学行为,相反,我们只有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测量,才能获得对相应的心理品质的推论。

二是法则。即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它是测量的关键。如公认的长度单位(卷尺等)和标准化的智力量表等,卷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能够用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法则的好坏能够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不准的卷尺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同样,不好的智力量表得到的智力分数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三是数字或符号。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本身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逻辑运算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数字来表示事物属性的类别、大小、多少等。

(二)测验

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测验本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行为样本。我们知道,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字标定,如智力118,要想得到这个118,就需要测量其智力行为;而智力行为是很多的,作为测量的一种的测验就要选取这一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行为来考察其在智力领域中的特征,如果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为的测验中能够获得有关个体这方面属性的信息,那么这些代表性行为──行为样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对象。

其次,标准化。它是指测验这种获取事物属性量化特征的方式在编制、实施、计分及分数解释等方面有一套系统的程序。只有这样,测验才有统一的标准,使不同人的测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也才能够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使之更有效。

第三,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由于课堂教学评价属于间接测量,因此标准化是其客观化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我们在测验时测的是行为样本,而行为样本是很多的(如大家熟知的考试时用的复本),通过这些样本所获得的测验数值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测验没有标准化的话,那么这些测验数据将会差别很大,我们就会失去对测验结果的信任。而事实上,仅仅程序上的标准化是不够的,两个人完全按照标准程序来编制某个测验工具,其测验结果也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还需要判断测验工具客观性的一些指标:(1)对题目质量的分析,包括难度和区分度,这是筛选题目以构成一个好测验的基础;(2)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程度;(3)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程度,这是评价测验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三)评价

评价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它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评价的过程则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评价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对事物或产品的价值进行评判。

教育评价。关于教育评价的概念,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着眼于信息,强调通过评价收集信息,为教育决策服务;二是着眼于方法,强调评价是成绩考查或调查的方法;三是着眼于效果,强调通过评价判断教育目标或教育计划的实现程度;四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信息收集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五是强调价值,强调教育评价的关键在于价值判断。(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55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尽管教育评价有很多定义方式,但通常在使用时,国内有关教育评价的定义则将其窄化了,把教育评价更多的看作是对学生(受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在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测量和测验是获取量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通常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内容相生相伴。

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它是指为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之间相互有所包含,特别是那些测量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工作通常也会包含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并涉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两个维度,因此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比较丰富。

(一)目标理论

包括泰勒(R.W.Tyler)的行为目标模式和其后布卢姆(B.S.Bloom)的目标分类模式。

行为目标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的,故也称为“泰勒模式”。这种理论强调把学生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教育方案、计划所达到的目标用可以进行观察、测验的学生的行为来表示,认为评价就是判断教育活动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同时,也就是找出教育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信息、反馈使教育活动尽可能逼近目标。

目标分类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评价的基础,而教育目标从整体上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都有相应的目标系列。其中最为成熟的是认知领域的目标,该目标理论的提出,实际上解决了在教育和教学评价中测什么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二)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的智力。多元智力本身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开发性等特征。多元智力理论给教育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评价观来说,它认为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及其组合,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同时带动其他智力的同步发展,因而不存在智力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是什么”;就评价的目的而言,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生的智力特点及其发展状况,而传统评价则以预定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选拔和鉴别;就评价的特征而言,评价是多元化的,这不仅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的多元化。

(三)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评价是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的一种替代方式,由于多数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故又称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等。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传统学生评价中采用的纸笔测验或标准化测验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而非应用能力,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替代性评价就成为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替代性评价被认为是对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测量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海曼(Herman)等人认为,替代性评价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2)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5)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6)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蔡永红:《当代美国另类评量的改革》,载《比较教育研究》,2000(2)。)

(四)有效教学的理论

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初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由此对教师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

伯利纳(D.C.Berliner)等通过研究阅读和数学教学,总结出了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其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建设性地对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作出公开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教师认真听学生在讲什么,谈什么;教师给学生某种指导或警告,并且说到做到;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迹象预测意外事件;教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作业,并对学生课堂作业负责。无效的教学行为有:教师突然改变教学程序,如从教学转向课堂纪律管理;教师当众训斥学生;教师为了打发空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无用的作业;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要表现自己。(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18~2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盖奇(N.L.Gage)等提出了四类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师行为:(1)组织,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它与保持学生的注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信息传递的效果有关,其作用在于发出信号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提示某些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线索;(2)提问,它与学生学习的进行和结果直接相关,它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与当前学习有关的内容,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调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3)探究,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发现性,它有助于保持由组织、提问所引起的学习准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材料进行智慧加工,并通过这一加工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智慧活动的技能;(4)奖励,指在课堂教学中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或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和看法给以肯定性的鼓励,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奖励时,其智慧活动进行得比较持久,效率也比较高。(刘要悟:《教学评价基本问题研究》,155~159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美国的多伊尔(K.O.Doyle)在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各个教学行为特征加以整理、分析和归并,提出了一套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表(如表1-1)。

表1-1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一览表(刘志军:《课堂评价论》,4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帮助学生识别学习中的重点与非重点

下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1实验、动作示范。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讲公开课叫“献课”,准备优质课叫“磨课”,上示范课叫“作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一些精品课成了“淮北的枳”?我认为,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之命脉,也是教师教学之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我认为: 一是教师要高效教。主要从......

    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改

    课堂教学设计与新课改 1.新课改“新”在哪里?新课改从2005年普遍推开,至今已满十年。可是你若问这新课改“新”在哪里,却未必都能说得明白。新课改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地方,除“......

    新课改课堂教学建议100条

    新课改课堂教学建议100条 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本文结合参加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谈谈在新课改下应如何组织和设计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余店中学余崇进“新课改”成了教育改革的前沿用语,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周宏家 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快两年了,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