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0:3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第一篇: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编号:

21910074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文章摘要: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生活在现今世界上,了解计算机知识并进而使用计算机是至关重要的。人们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总之,人们必须面对计算机的挑战。因为,计算机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日益深远。

2000年秋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被列为必修课和高考科目,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都开始高度重视起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而言,分析一下汽车设计师和司机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一位汽车设计师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但可以不会开车;一位驾驶技术娴熟的司机,却不一定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当然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最理想。但是,信息技术课还是应把操作技能作为重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二个特点是内容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几乎每十八个月就要发生一次大的升级换代,软件更是种类繁多,发展速度让人难以适从。就是许多内容速成学习效果明显。试想一下,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每星期只花两个小时学习,对许多软件的应用技巧来说,是不是还没学完就已经过时了呢?

透过信息技术的特点,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我们直接教他学习如何上网去浏览一个网站,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这样手把手的一教,他几下就学会了。

信息技术课应该如何学呢?建构主义的理论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了指导,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也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不懂的就问。问谁?首先查阅资料,浏览帮助系统。再不懂的就问老师、问已经懂了的同学。

那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主流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注意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一、情景:学习环境中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造问题,并把情景的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协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它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

三、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对知识的期待,学生通过获取知识前的自主学习带来的疑问来学,也带着对知识、信息的渴望来学,使学习充满求知欲与表现欲,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习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形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意义建构;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内容的选择: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首先,可随意选择信息技术知识塔上的知识进行学习。传统的学科强调打好基础,如语文、数学,必须从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步一步进阶到高级知识的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很强,可以不学DOS学Windows,不学Windows学上网,未必要从数制、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开始学习。就像汽车设计师未必会开车,司机未必要掌握汽车的工作原理一样。

其次,“用啥学啥”,“学啥教啥”。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信息技术课程遵循“用能生巧”的原则。就像学开车一样,如果你学会开车之后,一直不开车的话,慢慢地也会生疏以至忘掉。因此,任何技能都是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真正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从传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角度分析,在一个用的环境下,按照“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能迅速地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除了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外,还应着重技能训练上的指导。

三、课外服务系统:信息技术课程的配套服务系统比其它学科更广,除了老师的研究、交流平台外,还包括面向学生的综合实践设施与项目。其出发点是:学生学会用电脑,学会上网后能做什么呢?很多学校电脑都安排在特定的电脑教室里,上课时轮流用短暂时间,课后,关起门来谁也不能用。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配套服务体系中,需要一个开放式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后,有参与或者从事综合实践和实际应用的机会。

因此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一系列实践中心。让已经掌握了一些电脑知识的学生,有一个环境去实践,去讨论,去发挥,去创造。这样一个配套综合服务,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即使你拥有家庭电脑,或者你的电脑技能提高之后,你的实践需求依然存在,你需要其它的交流,需要共同的探讨。

杨芙清教授曾经说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由兴趣到能力,先动手后明理,由熟练到创新,先起步再放眼”。信息技术课是新的东西往往需要新的方法来驾驭它。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与众不同——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选自《智慧之源教育服务网》,发表时间:2002年6月18日

2、《教材体系建设》选自《智慧之源教育服务网》,发表时间:2002年6月18日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选自《智慧之源教育服务网》,发表时间:2002年6月18日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选自《智慧之源教育服务网》,发表时间:2002年6月18日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选自《智慧之源教育服务网》,发表时间:2002年6月18日

6、作者:初娜娜,《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材(配套光盘)》,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数:第一版,出版时间:2001年6月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江铃学校 万德华

[内容摘要]:新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其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关键字:任务驱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展开,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那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的收获,有思索,也有对新课程的困惑。我觉得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其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必竟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它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如操作性强,形象、直观,是学生们很喜欢学习的一门学科,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牢牢抓住这股吸引力,使之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1.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的“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学习中,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以往避免教材中单纯的技术传授的现象。我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通过师生的层层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

还有一点我认为学习的任务不一定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完全可以是师生学习过程互动产生的,教师在学习时要注意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同时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我觉得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教师,不能一味迷信书本,要花苦功钻研教材,一定要有凌驾教材之上的能力,设计出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画美丽的地球家园,美丽的星空,保护青蛙的广告牌等,一个个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爱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所担任的学科才会为学生所喜欢。当然我们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作品。

2.“主题化课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线,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以主题化课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通过学生与电脑开展人机探险式对话,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例] 学习版面设计时,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奥运专刊(刚好奥运会在不久前召开),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以6人为一组,考虑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和组间平衡,每组既有优秀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成绩好的一名任组长,组长及各成员一起讨论具体内容及设计方案,组长负责版面设计,其它组员从网上资料收集,老师在一旁也可作一些指导。制作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比较、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当板报合作完成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比较、讨论,评出优胜小组。最后让优胜小组长讲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操作技巧,并且给予操作演示的机会,使学生间能互相学习。

[分析]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之间能主动展开对话,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认识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应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众所周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总有一小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因此,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中,喜欢让一些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与大家一起对话、交流、探讨,而自己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4.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既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需要,又有来自于外部的要求,而且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内部需要有机整合时,才可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师生在对话中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后,教师对学生信任的期望,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因此爆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在一次次学有所获的成功体验中,学生兴趣倍增,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教例]我在讲Excel的函数与排序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各人的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老师示范一结束,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快最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分析] 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常识、语文等学科的整合,也迫切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晓各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深入开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必须面对着这种变化,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而努力。

第三篇: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

认真回顾《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出课程中一到两个可以借鉴的做法?

答:通过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我学会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也学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还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明白的理论知识,比如:(1)、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2)、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交流、通讯、协作 练习、测试、评估 最后,在进行信息整合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到信息学科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生更加喜欢我的物理课了,当然,信息技术融入物理学科教与学还需要很多问题和探讨,需要累计经验并进行理论的思考。我希望能在此次的培训中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浅谈信息技术“教”与“学”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中学成为一门必修课,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技术,本文对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作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观念 模式 主体 自学 动手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技能也更新得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各种软件版本不断地更新,而其更新的速度更可谓日新月异,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给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世界,应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呢?下面我就从教师〝教〞与学生的“学”来谈谈本人的观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在当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去教呢?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

变传递型为引导型。教师将由事件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刺激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做“领航员”,提供变换学习跑道的建议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指导和援助。

其次,学中想教。

教师在参加培训做学生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的巨大影响,自会更加努力的学,同时可设计将来如何去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最好?哪些最需要掌握,哪些可调动学习兴趣等等。一

方面汲取知识,一方面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不墨守成规,积极探索,创造出符合实际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第三,信息技术课我们应采取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一般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适合于软件操作的教学教程,如WINDOWS、WORD。

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

2.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马上可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

3、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借助CAI和软件嵌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关键是合适的课件和软件。我们一般用金山打字通中打字游戏让学生练习指法,而练习鼠标一般让学生玩WINDOWS自带的纸牌或扫雷游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键盘、鼠标的使用技巧,可谓效果良好。

第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讲的是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计算机课尤其如此。在电脑的教学中努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想他们所想,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计算机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掌握技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方法,发现方法,不要把他们的思维框

死在一条路上。如利用WORD做板报时,我们可以规定板报的大致内容,而细节问题可以放给学生来处理,这样学生就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也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的海洋中遨游。

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又该如何学习这门课呢?

首先、学好信息技术的基础--自学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几乎被完全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quot;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如何自学,可以从两方面去培养:

一、课前的预习,即对教材的

自学。学生学习新授内容之前,把将要学的内容去看懂,读懂,能基本明确操作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至于成为死板的灌输式。

二、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教师应倡议学生订阅各种计算机刊物,让学生能主动去学、去看、去学习,掌握更多地知识技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及向老师的指教来逐步掌握。

其次、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动手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识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课余开放电脑房,学生可按班级轮流上机实践,内容不限,完全自由。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动手。

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我们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不断改良教法,提高自己,使信息技术课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同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端。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关系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教轻学,即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教,学围绕教转。新课程倡导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要为学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也要定位在关注学生的学上,教要转化为学生的学,要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教学与学的关系?怎样才算促进学生的学?其表现形式和考量标准又是什么?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又如何才能做到促进学生的学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考量指标 教与学关系 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教育专家林华民老师指出:“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主动地学,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会让自己拼命地教。”传统的教学本末倒置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生为本,把教的本质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教为学服务。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其落脚点也要落到学生的学习上,要体现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上。那么怎样才算促进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又如何才能做到促进学生的学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促进学的表现形式和考量指标

教是促进学的,这种促进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促进,直接促进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生马上就掌握了某种技能。另一种是间接促进,指的是通过老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悟出了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更长效的教。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衡量教促进了学生的学呢?有二个指标作为考量参考:

第一个指标指是学生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是指学生以什么样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的,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心理学把它称为“过程兴趣”,这时如果老师引导得当,会取得很好的学习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没那么有趣,但是学完以后觉得很有价值,心理学把它称为“结果兴趣”,如果这些兴趣伴随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学生获得的学科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对学科的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强。

第二个指标就是通过学习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

二、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如何促进学生的学

1、“过程兴趣”重要,“结课兴趣”更重要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促进学生的学,首先要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习体验。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最为有效,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不断积累成功感,那么就会激发“结果兴趣”。否则如果学生没有取得预期进步,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慢慢消失。有“过程兴趣”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得好,而是做好了,“结果兴趣”才会进一步巩固“过程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起来了,而后就学得更好,进入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2、先学后教,以教促学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第二个考量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有成效,不应该只看学生懂得使用了某几种应用软件,使用这些软件完成了多少个作品。还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提出 “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整合才构成发展,也就是说,老师在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与教学关系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的作用也就达到了。根据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的观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把教学分成四个阶段,如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就进入第四个阶段“基本独立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老师硬是教100%,那么学生的75%的独立能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会阻碍学生展。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采用“先学后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当前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杜郎口模式和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等。其共同点就是让处于基本独立阶段的高中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习自学情况进行精讲,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能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特点,真正做到了促进了学生的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保证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结合“先学后教”教改实验的成功经验,确立高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关系为:“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具体的教学模式为如图1所示:

图1:高中信息技术“先学后教,以教学促学”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先学后教,以教促学”教学环节说明:

(1)、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意,激发学生的“过程兴趣”;

(2)、根据高中生“基本独立阶段”特点,让学生“先学”;

(3)、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讲”;

(4)、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的设置依据是任务中新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同,有一定的梯度,体现分层教学;

(5)要加强学生作品情况的监控,激发学生的“结果兴趣”。

三、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如何促进学生的学的教学实例

下面以《中国珍稀动物寻觅之旅――Flash中用按钮控制动画》为例,阐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激趣引入。展示我国珍稀动物图片,引入课题:“中国珍稀动物寻觅之旅――Flash中用按钮控制动画”制作,通过本节,唤起学生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意识。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过程兴趣”。

2、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完成基础任务:在老师提供的半成品作品中,在中国地图的地川位置插入Flash内置的按钮,使用gotoandplay()时间轴控制函数,实现单击文本按钮跳转并显示熊猫图片及文字说明。

3、以教促学。老师精讲,按钮的四种状态和Actionscript的使用。

4、巩固提高。布置三个有梯度的提高任务:(1)建立“西藏”文本按钮,实现单击文本按钮跳转并显示藏羚羊图片及文字说明;(2)建立“东北虎”图形按钮,实现单击图形按钮跳转并显示东北虎图片及文字说明。(3)建立“华南虎”图形按钮,添加音效,实现单击图形按钮跳转并显示东北虎图片及文字说明。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密切注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适当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结果兴趣”。如图2是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开发的教学软件,可以实时观察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四种手形图片代表学生完成任务的数量,单击可以展示学生作业)。

5、作品点评。强调Flash中的按钮实际上也是Flash关键帧动画的一种,其最大的特点是可加入ActionScript代码实现交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进行关联,在此环节中,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同时,展示多个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行分析作品思路和使用的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6、拓展提高。展示拓展任务:制作《中国珍稀动物寻觅之旅》Flash动画封面,添加场景并添加“进入”按钮,单击按钮进入本节完成的动画。此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7、课堂小结。小结本节制作Flash按钮的主要知识点和实现方法,播放姚明《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的公益广告,再次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如图2所示,通过本节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四个学习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教促学的心得和体会,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的。新课程倡导的教要为学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高中信息技术的教要促进学生的学,就要根据高中生阶段的学习特点,落实“先学后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从课前教学资源的准备,还是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针对性教学、三维目标的渗透和学生学习任务监控等方面,我们信息技术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做到教促进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李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自主学习当堂达标教学理论与实践》 主编:吕学江 山东教育出版社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下载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械设计创新课程的教与学

    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王新华 陈彩凤 [摘要] 本文针对以创建精品本科为目标的机械创新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

    信息技术课程

    1. 信息技术课程 2. 信息的概念 3. 计算机概念及组成 4. 初识windows 系统 5. 设置个性化桌面 6. 正确使用键盘 7. 汉字输入方法 8. 维字输入方法 9. 单元测试 10. “写字板......

    如何让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学科教与学之二

    如何让信息技术融入化学学科教与学之二 二、化静态为动态 在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有利于学生领悟更多的化学知识。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给教与学带来了些什么?

    信息技术给教与学带来了些什么? 摘要:本篇旨在强调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是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成分。不仅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根据......

    “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已经成为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探讨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与传统课堂教学及传统教学视频相比较的优势,“微课”在中......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大连34中学 吕肖博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还要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

    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安徽省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目录 第一单元 争做班级小主人 活动一班费收支细打算 活动二班级评比力争先 第二单元 担任健康观察员活动1收集健康数据 活动2关注视力健康 第......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