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以及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0 | 评论
2011-11-16 13:08 千猎献言 一,学习培训定基础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研究,既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
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教学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化的提升,以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如果能不断提高教师对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改进的水平,那教学质量就不难得到提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强化科研方法的培训
我们发现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缺乏科学的方法,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是导致教师的研究成果常常局限于教学事例的例举或教学经验总结这一层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让教师能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研究的规范程度和理性水平,我们多次聘请市教科室的领导和有关的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为教师作科研讲座,如“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等等。这一系列培训为教师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增强科研理论积淀
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科研工作需“静思”,科研文化需“学习”。读书活动能有效推进校园科研文化的构建,让读书成为全校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增强教师人文底蕴,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校园成为养育教师精神文化的家园。教科室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根据
| 二级 开展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主要理念和相关理论,学校教科室精心选择了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以及上网查找相关理论书籍打印成册发给老师学习,鼓励教师采用重点内容精读和其它内容浏览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学习和内化,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二本教育著作,写一篇读后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畅谈自己的感受。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并每月组织评奖,在语文教师中开展下水文比赛,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提升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既让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对课题理论的理解日渐深刻和丰富。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分组学习制度,我们把课题组按低、中、高年级段分成三组,各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主题搜集相关的有益的学习资料,利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既使资料更加丰富,也使学习资料更贴近教师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多层面的读书和交流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纠正了认识的偏差。
二,狠抓课堂促深入
1、落实课堂调研,发现问题
课题启动后,如何构建研究平台让我校数学教师都能参与进来,在行动中提
高科研水平,成了我们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往开展教育科研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对教师研究的的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构建适合教师实际,能让教师接受的研究方式,才能让教师在研究中全身心地投入,并获得舒心、愉快、充实的体验。带着这样的思考,2002年9月-10月,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分为随堂听课、师生谈话、问卷调查……
调研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变化是明显而可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提高,习作方法的传授,读书习惯的养成。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化、习作批改随意化,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缺乏方法。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的课题研究找到了切入点。
2、关注有价值的问题,以教促研。
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往往是研究的起点。我们每学期都在广泛听课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在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及遭遇的困难。在对这些问题、困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属于共性的或关键性的问题作为下学期重点研究的内容,发动教师集中精力进行重点突破。
“螺旋滚动研究”是我校把科研和教研结合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以“共同研讨→方案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提高”为基本流程,在优点共享中发扬个性创造,在他人智慧中融入自我见解,扎实有效地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上“螺旋滚动”研究课的过程,既是围绕课堂教学的优化而进行的深入研讨的过程,也是对围绕研究中重点问题突破而进行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我们每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螺旋滚动研究,备课组内教师人人参与教学设计的讨论,依次进行上课。后一位老师要在前一位老师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更好的突破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整个螺旋滚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日渐深入,对教学中难点突破的处理逐步细腻,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处理日益恰当的过程。
为了增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研究、让研究扎根于日常教学的常识,我们强化了对平时课堂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重点抓备课质量的提高,采用教师个体独立备课和备课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质量,实现优秀教案、作业设计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研究的深度。
三、加强交流求提高
1、走出去,请进来,搭建多元学习的平台。我们教科室协同教导处组织教师观摩于永正、孙双金、刘德武、吴正宪等特级教师的录像课,听课后组织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学校邀请市教研室原主任姚兴耕指导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安排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和邀请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结对,使专家能面对面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高度,同时也激发了老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另外,我校还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去南京、无锡、盐城等地参加教学观摩和培训活动,掌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搜集丰富的课改信息。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通过讲座、上课等形式对其他教师进行辐射性培训,为教师后续的教学研究注入活力。另外,我校通过专家讲座、书目推荐和下发各种教科研杂志,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资料,帮助教师提高“从阅读中吸收营养,以学习促进研究”的能力。多层面的读书和交流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纠正了认识的偏差。
2、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苹果的交换只能得到同等的苹果,但思想的交换却可得到多种思想。我们学校通过科研沙龙,评课等活动,搭建起教师间思想碰撞的平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策略因结合着教师真实的教学故事而显得具体而鲜活,一点点教学感悟因缘自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而显得亲切而生动。这一个个教学故事和教学案例把教师带进了感性的教学情境之中,这点点滴滴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感悟又把教师带进了理性的教学思考之中。学校成立了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的教育沙龙活动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组内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教学沙龙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的常规内容主要是:①汇报每周的课题研究进展和提出课题研究中的困惑。②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作文教学理论,讨论怎样把这些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③自我导向学习教学策略的交流和总结,课题组确定下一周的课题研究重点。有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就针对一个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多次学术沙龙,这样的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空对空,如果离开了实践,光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理论和实践就会形成两张皮;只有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完善管理促长效
(1)、注重实践和积累的结合。为有效确保课题研究正常有序进行,教科室坚持在课题主研人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填写一份“课题研究情况表”,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③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④主研人员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一堂研究课(和学校一人一堂好课结合起来,同课题研究的老师要参与听课、评课,教科室将根据研究课上课情况进行评分,实现了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⑤课题组成员每人每月写好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教科室每月组织评奖。
(2)、实现考核与奖励的结合。教育科研制度化是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形成教育科研运行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科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期末,教科室对每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认真考核、正确评价,根据学校教科研奖励条例进行评估,如对教科研手册记载情况和上研究课等情况进行打分,对奖励进行上浮或下调,做到加分有理,扣分有据,做多做少不一样,做好做坏不一样。每学期,教科室要求各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并根据子课题组的民主推荐和校长室和教科室的审核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教科研先进小组。
(3)、抓好点、线、面的结合
由于课题组教师自身科研素养和教学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开展科研
工作不能搞一刀切。
抓点。我们选择一些业务水平好,上进心强,有一定教科研经验的教师做子课题组组长,请他们率先尝试,带头前进。抓好实验班,课题组先以实验班为试点,进行尝试。连线。在子课题组组长的带动下,其他课题组成员紧紧跟上,大家互相听课,看资料,案例分析,互动交流形成了浓浓的科研氛围。在实验班的基础上,一些成功的经验向年级组辐射,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形成一个整体,拥有一股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成面。教科室通过课题组之间相互听研究课,通过课题教育沙龙活动协调好各子课题组之间研究的交流和活动。这样,集“点”成“线”,集“线”成“面”,构成立体的研究网络,使参与面更宽广,使研究活动更有效。
第二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设计技能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它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个人认为教学设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表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上好一节课关键。在教学中,教学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密不可分。
一、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想很好的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设计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二、有利于教师在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是很重要的,一堂课的好坏就看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强不强,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看你的教学设计新不新颖,够不够吸引人,好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在整个教育教学后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总之,教学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前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桥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如何理解认识你自己
如何理解“认识你自己的含义”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它来规劝世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曾提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句。可见,“认识你自己”是自古以来先哲们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又应如何来理解这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呢?箴言本来的意思,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白人只是人,并非诸神。从它铭刻的地方便可知,它传达的是一种神对人的要求,一种对人不越级,做好自己本分的要求。这种理解最传统,同样也是最权威的。
曾经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他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的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从中我们可见苏格拉底为“认识你自己”这句哲言的理解做了最原始、最基础、同样也是一种普遍认为最权威的理解。
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在我们认真思考自己,重新试着去认识这个一直陪伴我们的朋友时,我们在认识到自身局限、不足的同时,必然也会发现自身的一些闪光点,一些长久以来可能一直被你忽略的亮点。若仅从“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角度理解,可能在发现这些亮点时,你会自动忽略、跳过它们,觉得这并不是这句箴言需要你寻找的。相反的,我觉得这些亮点同样重要。它们都是真实的你自己,都能帮助你更好、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你自己。我们又怎么可以抛弃这些呢?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如果用矛盾的原理来认识这个问题,相信会清晰很多。
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是我们身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自身的闪光点同样也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是人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在“认识我自己”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世界上存在的两种人,一种是过分自卑,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陷、不足;而另一种人则是过度自信,过分放大自身的闪光点,盲目自信。显然,这两类人都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而造成的结果。
在矛盾的哲学原理中,有一条矛盾的特性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这对于我们来更好地理解“认识你自己”的内涵也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现今社会,有一种十分盛行的风气,即“趋同”,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从众”。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或者说是不习惯表现出与他人的不同。就像心理学中提到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那样,大部分人的意见想法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小部分人的意见。10个人投票,若有9个人投了赞成,那么剩下的那个人即便内心是想反对的,他也更倾向于投赞成票,原因很简单,他并不想表现得与大众不同,他更倾向于把自己隐藏在群体中,而非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再想得远一些,就好比当今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家都一窝蜂地报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非把自己的兴趣放到第一位。原因也简单地惊人,因为社会评价这个专业的前景好,因为选择它的人多,就必然有它的优势在。
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每个个体都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认识你自己”中同样存在这层意识的理解。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挖掘出自身的优势缺陷的同时,更要找出自己的特质,即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做出的任何决策,考虑判断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我自己”,一个独立于别人存在的个体,我需要什么?我适合什么?而不是一味地人云亦云,心甘情愿地把“自身的特质”,这一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礼物给无情地埋没了。
就像周国平说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在古今中外,我们也可以举出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济慈,杰出的英诗浪漫作家。你有是否知道早期的济慈是被送去当药剂师学徒的。当了五年学徒后济慈甚至考入了伦敦的一所医学院。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毫无疑问的,济慈应该继续学医,最后变成一名医生。但很显然,济慈最终还是忠于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他没有办法假装自己热爱医学,他没有办法克制自己不去想提笔写诗。济慈一定经历过痛苦的挣扎,而这挣扎的过程便是济慈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他无可遏制地热爱诗歌,这便是真实的他。一年后,济慈放弃了从医的志愿,专心于写作诗歌,这时候,他是开心的、快乐的,因为他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那时的他找到了真的自己。的确,“认识你自己”我们需要探寻的是一个内在的、完整的、真实的自我。这样是不是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哲言所告诉我们的全部含义了呢?我们知道这句话被称为箴言,受到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许多哲学名家的追捧,很显然,它是哲学范畴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哲学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哲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那么“认识你自己”与“认识世界”这两者之间又是否会有联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联系。希腊哲学家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我探寻过我自己。我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是通过深入认识自己来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的。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供研究,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对所处的世界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鲁迅的“弃医从文”相信你并不陌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鲁迅的“弃医从文”来更好地理解“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鲁迅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当时的他认为学医可以救人,他希望通过治愈病人的伤口,通过手术刀来救旧中国。“救中国人,救中国”这是他的愿望,是他分析自身得出的结论。但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他的从医行为并没有使他真正感到快乐,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做到拯救中国同胞,拯救中国。他开始更进一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希望找到一条能够真正实现自身愿望的道路。在这一自我探寻的过程中,鲁迅成功了。他终于明白在当时手术刀已然救不了旧中国,国人躯体上的创伤已远不及国人心灵上的伤痛来得剧烈一万倍。他能做的是拿起他的文笔,用笔杆来旧中国。从《狂人日记》开始,一篇篇针砭时弊文章,把他的愤慨,他的救国心抒发地慷慨淋漓,这时候,鲁迅找到了真的自己。同样的,在鲁迅找寻自己的过程中,他对世界,对当时中国的形式,国人的状态才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他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了世界!
可见,“认识你自己”这简短的5个字包含的内容真的非常丰富,从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到每个人都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身不足,又要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深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独特性;更可以从认识自己出发,更好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一成不变。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以便得出更多、更深刻、更贴切的、更符合世界变化规律的理解,更好地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第四篇: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那么,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呢?下面,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简要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扩大阅读,积累材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把单调的作文课上成作文活动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开阔眼界。如“我为父母献孝心”、“劳动我最棒”等。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做到想得广、写得好。活动要丰富多彩,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日积月累,作文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再次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平时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得点滴小事和自己的感悟,能及时把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同时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随笔练习,开展时评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就是改革作文评改方式,“三分文章七分改”。因此,评改作文成了促进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日常讲评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改自评、小组评改、集体评改相结合的方式。
作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每天的百字日记,组织集体阅读课外书,运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重视课前3——5分钟的演讲等等。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总之,只要教师做作文教学中的有心人,耐心不断的摸索,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的质量定能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结合自己谈谈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
教师必须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师德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做到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呢?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思想,让他们先学后教。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因材施教。当一名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诲人不倦,还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每一位教师只有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的满意效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
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如果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发现他们身上闪烁着很多优点,多一点的鼓励,多一点的赏识,多一点的机会,要在欣赏的目光中,让学生添加自信。一个人只有得到信任,才能充分发挥潜在能量。
是要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懂得宽容,以宽广的眼界对事,以宽阔的胸怀对人,每个学生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优秀的教师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可能用心来交流的朋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培养发展他们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