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0:5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

《木兰诗》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⑴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⑵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

(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

(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

(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

(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

用心

爱心

专心

歌《木兰诗》。

(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

(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

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用心

爱心

专心

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读)

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1: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2: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

(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

(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

(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

(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

(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生讨论,气氛活跃)

(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七年级下《木兰诗》课堂实录

七年级下《木兰诗》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叙事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木兰建立赫赫战功,辞官归乡的故事。

师:把过程和结果都概括的很好。老师给大家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图配上诗句。

生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生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生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生4:“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

师:大家讲出的诗句和图片十分的吻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木兰的形象。请大家自由阅读诗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板书:木兰是————女郎)

生1:第一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出了木兰的担当和勇敢,因为国家危难时期,木兰挺身而出。

师:国家的危难时期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可见可汗大规模征兵。

师:国家大规模征兵紧张、急迫,可见她是在为国而战,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一个是国家方面,还有什么?

生1:因为爸爸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所以她要替父从军。

师:从这一句看出上战场杀敌应该是谁的事情呢?

生齐:男子。

师: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勇于承担了男子的责任。不仅是国家,而且是家庭的责任。她勇于承担责任,你读出了担当,很好。(板书:担当)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当木兰看到军贴知道可汗大规模的征兵之后,她立刻就做出了代父从军的决定了吗?

生1:没有,从“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可以看出木兰在犹豫。

师:她在犹豫些什么呢?

生1: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古往今来没有女子上战场。犹豫自己要不要去。

师:她在犹豫,因为要上战场,要做出女办男装的装扮,自古以来,都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外的封建礼法,代父从军不是一般女子所能为,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敢为的事情。你在这里看到了木兰的犹豫,很好。哪几句在写木兰叹息的呢?谁来读读看?

生2:“唧唧复唧唧……惟闻女叹息。”

师:哪里表示她的叹息声的?

生2:“唧唧”

师: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2:叠词。

师: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木兰的声音,还写出木兰的什么呢?

生:忧愁。

师:叹息的样子体现出她的忧愁。(板书:忧愁)谁能为大家读一下,读的时候读出木兰的忧愁、犹豫、担当呢?

生1:“唧唧复唧唧……从此替爷征。”

师:大家说说她读的怎么样?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1:从“唧唧复唧唧到女亦无所忆”因为木兰在忧郁一声又一声的叹息所以要缓慢。“可汗大点兵”写出军事十分紧迫所以要较快一点。最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出了木兰的决心,所以要读的坚绝。

师:是愿为市鞍马,为读四声,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表现她的坚定、担当。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生齐:停顿……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首诗基本是由五言构成,那么五言诗阅读节奏,三个节拍。唧唧/复/唧唧的二一二式,还可以是木兰/当户/织的二二一式,除了停顿我们在朗读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齐:重读……

师:比如在第一节中,为表现木兰的叹息声我们就应该怎么样?应该重读她的叹息声来表现她的忧愁,实际上我们在重读中就体会到了她的情感和性格。我们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在语速的快慢适中,反应在语调上高低讲究,还要注意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的词语要重读。好,请同学们说一下你还读出了木兰哪些性格?

生1:“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从这里读出她思念家乡的情感。这从“不闻爷娘唤女声”中可以看出来。

师:此时此刻木兰为什么要在征战途中思念家乡?

生1:因为他明白出征是危险的,并且可能几年时间不能见到父母才会对家乡产生特别的思念。

师:此时此景勾起了她思乡、思亲之情,那么是何时何景呢?

生1:是“暮宿黄河边”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暮宿黑山头”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否概括一下,从中写出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生1:对家乡的思念,这是女子所特有的细腻的情感。

师:(板书:细腻)我们一起看一下从“旦辞”“暮宿”“旦辞”“暮至”句法结构有点相似的句式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生1: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既有声音又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师:夜晚宿营地的凄凉景象勾起她无尽的思念。

师:你还注意到了“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示声音的词,她听到的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她想听得是什么声音呢?萦绕在木兰耳畔心头的就化作了“爷娘唤女声”,这几句应该怎样读?

生齐说:重读。

师:谁能把重读加上去,再来朗读一遍?

生:读。(读时重读了鸣溅溅和鸣啾啾。)

师:加上重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木兰思亲的情感。请大家自由散读并思考一下,这几句话它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生(全体):自由的、出声朗读。

生:从五个字到七个字再到九个字,因为《木兰诗》是北方民歌,这样写体现了语言的琅琅上口。

师:你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九言,长的短的句式交替的转换体现诗歌语言的`琅琅上口的特点。这就是诗歌的音韵美。你还从哪些诗句读出木兰的形象?

生:我从“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她是个重情义的人,体现木兰并不要求什么战功,只要求能回到故乡和父母团聚。

师:她不要官位赏赐,可见她对高官厚禄极其的……

生:淡泊。(板书:淡泊)

师:她觉得情义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情义?

生:亲情。

师:从还故乡中,可见家庭是最中重要的。结合轻重缓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木兰不用尚书郎”写出她轻权利的个性,所以重读。“送儿还故乡”写出木兰对故乡的思念,所以要重读。

师:谁再来说说看。你还读出了木兰哪些形象?

生:“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这几句写出了木兰身为女子的爱美之情。

师:爱美(板书)从这几句你看出了木兰是个爱美的女子,那你们说一说木兰美不美?

生:美。

师:你从哪里看出木兰美?

生:“出门看伙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伴们看到木兰的女儿装都很惊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很美的女子。

师:分析很好,谁再来说一下木兰美不美?

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她像云一样的的头发可以看出来。

师:爱打扮、爱美丽的姑娘在恢复女儿装的心情?

生:喜悦。

师:结合朗读的技巧,你来再读一下这几句诗。

生:读。

师:读得很好,从这几句诗中,我们还能看出木兰的什么?

生:“同行十二年”十二体现了时间之长,同伴没有发现她是女郎体现了她的智慧。

师:大家设想一下,木兰看到惊惶的伙伴,木兰的心里会怎样?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回答我的疑问呢?

生:“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为什么说是这一句?

生:这几句诗用雄兔暗喻了男子,用雌兔暗喻了木兰,可以看出木兰就是和男子一起出征打仗,你们也不能看出我是女子。

师:这里你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木兰的高度的赞美,也可以看做是伙伴们疑惑的解答。我们如果把它当做木兰的解答,木兰再说这番话时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骄傲。

师:你在刚刚的朗读中有一些重读的处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重读了“安能辨我是雄雌!”从这句话看出木兰的……骄傲,体现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我是女子的自豪。

师:这一句没有运用问号,而是运用了感叹号,更加强调了她的骄傲,自豪。所以这一句我们要重读,哪个词语我们更要重读?(雄雌)我们再情景再现一下,男生读“出门……女郎。”

女生就读木兰的解答。

生:男生读“出门……女郎。”

生:女生读“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没重读)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最后一节,把雄雌读的再有力一些,读出木兰骄傲的心情。

生:齐读。

师:好,谁还读出了木兰的其他的形象?

生:我从“旦辞……鸣啾啾”可以看出行军速度之快,可以看出木兰上战场的坚决。

师:你从哪里看出行军速度很快?

生:“旦辞……鸣啾啾。”

师:你就读一下“旦辞……暮宿……”这两句,给大家读出她日行千里的感觉。

生1:读。(没有注意语速、语调)

师:大家觉得读的怎么样?(学生中有几人表示一般)谁觉得读的比他更好一些?

生2: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中有几个人说好)大家的好字很勉强,谁觉得读的比他更好一些?

生3: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学生齐说好)你说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尽管写征途的快,但也要读得有感情。这几句既要读出行军的快,又要读出她的思乡。

师:奔赴战场的木兰是怎样的形象呢?谁来读读看?

生:读。“万里……铁衣”看出了木兰的勇敢。从“朔气……寒光”写出北方的寒气,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木兰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刚刚的同学有没有读出木兰的勇敢和坚强呢?这几句我们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没有,语速要稍快一些。

师:为什么呢?

生:写出了军事的紧急。

师:战场上的的危险,哪里能表现战场的危险?

生:“将军……十年归。”

师:语调应该怎么处理?老师为大家读一下。大家觉得老师是否读出她的勇敢和坚强呢?老师是怎样读的?

生:有重读。

师:那些字我重读了?

生:赴、度……

师:为什么这些字要重读?

生:我想分析赴、度这些字之所以重读,就是为了体现行军速度快、战事紧急,这些字都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有一定的关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这几句诗句虽然很简略但却写得有声(刁斗声)、有色(寒光、铁衣)、有形(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奋勇杀敌的英勇)、有韵味。老师在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想象、感受。

师:我们也带有这样高亢的激情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第三节。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刚刚的品读,我们概括出木兰具有这些特点,哪位同学说一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郎呢?

生1:我觉得木兰是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女郎,从有担当、英勇、坚强、淡泊中可以看出。

师:从她的忧愁、爱美中还读出她的什么呢?

生:2:女儿情。

师:这首诗不仅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更多详细的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正是女儿情的描绘让木兰跨越千古,真实可爱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尊敬去敬佩,我想这也是它代代相传的理由。让我来听一下这首诗的朗读。(可以用阅读符号标注一下)。

生:聆听、运用朗读符号标注。

师: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恰好能和文中的情与事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理解,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绪。的确如此,我们通过朗读,不仅感受到了木兰的英雄气和女儿情。

我想化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特别是诗歌——最凝练、最精确、最明白。让我们倾情朗诵《木兰诗》

生:齐诵《木兰诗》。

师:下课。

第三篇: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去解读这个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

师:《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的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课件展示)

二、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将诗文读通读懂,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师:你能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 课件展示:我会读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金柝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师: 请这一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方式读出屏幕中生字的读音。

生:略。

师:同学你们能说出下列加点词的正确意思吗? 课件展示:我要积累

1.木兰当户织: 2.双兔傍地走: 3.愿为市鞍马: 4.对镜帖花黄: 5.军书十二卷: 6.壮士十年归: 生:略

师:这些古今异义的,活用的,通假的,数字虚指的词我们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另外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师:这里还有一组句子,请同学们尝试着翻译第一句。课件展示: 我来试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生:就是跑到东边的市集买了骏马,到西边的市集买鞍鞯,再到南边买辔头,北边买长鞭。

师:同学们有没有别的译法呢? 生不语。

师:木兰为什么不在一处买呢?

生1:因为她在找哪家的更好一些,货比三家嘛。生2:东市卖完了,她不得不到别处去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我们照这种方法,第二句岂不要译成“将军们都死了,战士们都凯旋归来了。”

生笑了。

师:要是这样肯定没人愿意做将军了,大家都愿意做战士了。很显然这种译法是有问题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修辞----互文,这类句子在翻译的时候需要上下文互相交错补充了翻译。那这些句子的正确的译文应该为-------课件展示1.跑遍了许多市集,够齐了出征所需之物。2.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终于胜利回来了。3.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三.情感体验。

师:古诗文读通读懂是基础,读出情感才是一种境界。下面请同学们选一句或一段自己最能把握住感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生读)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情感体验。课件展示: 情感大体验:

我体会到这里应该读出(苦闷,惊讶,喜悦,自豪)的感情,因为

生:我体会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部分应该读出一种豪迈的气魄,因为这部分写的是木兰征战沙场的情景。

点一名男生起来读。学生评读。

生:我觉得读得还不够豪迈,一是气势不够,声音可以再高亢一些,再则就是读“百战”和“十年”的时候要托音长一些,要有一种回环的味道。全体男生再读。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部分写的是木兰离开父母去从军的途中,她一定很思念自己的亲人,我觉得应该读出思念的味道。

师:那怎样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情表现出来呢?

生:在读“不闻爷娘唤女声”中这个“唤”字时一定要有呼唤的味道。师:那你呼唤一声让找找感觉。

生:“儿呀,快回来,娘想你呀!”(全班哄笑),就要有这种呼唤的味道。生:还有在读“鸣溅溅”和“鸣啾啾”的时候一定要慢,要有一种回荡的感觉。我给大家试试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我们女生一起来试试。(全体女生齐读)

生:我认为在读“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时应该读出木兰内心的苦闷,因为家中没有能去从军的男子,木兰心里一定矛盾又忧郁。

师:那怎样把这种忧郁表现出来呢?

生:这个很简单,除了把语速放慢,语调放低外,还可以在结尾的地方加一声重重的叹息“哎----”就可以了。

师:这个技术处理很到位,同学们试着读读。

生:我认为“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应该读出满心的喜悦,因为木兰凯旋归来,你说她得亲人该是多么的高兴呀。

师:那这种喜悦又怎么表现呢? 生:读快,音调读高。

生:在读到“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句时还可以做一个杀的动作。师:我们一齐带着这种喜悦来读。(加进去动作)生:我认为在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应读出一种表情来。师:什么表情? 生:惊讶

师:为什么惊讶?

生:因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生:“女郎”还要重读。师生齐读。(读出惊讶)

生: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时应该读出一种自豪之情。因为同行了十几年,火伴都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木兰一定自豪极了。

师:我们一齐把这种自豪之情读出来。

生: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时,也应读出一种喜悦。因为木兰脱下了厚重的铠甲,换上自己喜欢的女儿装,而且对着镜子进行一番精心的打扮。那么她在换装打扮过程中心情能不喜悦激动吗?

师:兴奋、高兴地急于把自己的女儿身漂亮的一面展现出来。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 生:笑着读。

师:谁觉得我还能比她读的更高兴一点?

(一个男生站起来)师:一个“男木兰”!生:读。、师:大家一起来带着喜悦的心情齐读。

师:感情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了语速、语调,采用了移情法,加进去了动作、神态,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融入了课本,苦闷着木兰的苦闷,喜悦着木兰的喜悦,下面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带着我们体味到的情感,和着音乐的节拍,跟着朗诵家一齐来朗诵这篇文章。

课件展示朗读视频。四.品读人物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木兰的形象是否在你的眼前已逐渐清晰。请用下列句式说话。

课件展示

人物评说

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的姑娘。(讨论2分钟)

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木兰。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所以自己去参军,可以代替父亲战死沙场。

师:木兰仅仅是孝吗?对国呢?

生:对国是忠,忠于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

生: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一句我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不羡慕官位的木兰。

生: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特机灵的姑娘,她在男人堆里生活了十几年,同伴们都没有发现她是女儿身,你说她是不是很机智呢?

生: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还可以看出木兰很勤劳。生: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还可以看出木兰很勇敢,奔赴战场她义无反顾。

······

师:对,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忠孝,淡泊名利,机智勇敢的女英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英雄,文章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却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课件展示 评说人物

2·木兰这样一个传奇的女英雄,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为何一笔带过? 生: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因为人们讨厌战争,向往和平生活,作者不想写战争。

生: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的事件。

生:作者只是想表现木兰女人的一面,上战场杀敌是男人的事,作者不想把她写得跟女超人似的。

师:老师想追问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木兰女人的一面呢? 生:她上战场前的心事重重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

生(男):还有她对父母的依恋,一回朝就急于回家见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女子的典型特征。

生(女):我反驳,谁说这是我们女子的典型特征,难道你们男子就不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念家吗?

生:我说的意思是女子要典型一些。

师:哦,那可一定要注意措辞。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五、对话木兰

师:中国不缺顾大嫂之流的女超人,也不缺西施式的标准美女,但既有女儿的柔情,又有男子的刚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却只有她花木兰一个,因此她便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英雄,永远的经典。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英雄,你一定有千言万语,请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说的话。

课件展示

假如我是木兰的伙伴:木兰啊,假如我是木兰的父母:木兰啊,假如我是当朝的天子:木兰啊,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木兰啊,请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生52: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我会说:《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一块璧,木兰呀,你就是这块璧的精魂,你活在诗文里,融在华夏文化的血液里。

师:真棒,你有诗人的文笔,朗诵家的口才。生:假如我是木兰的火伴,我会说:木兰呀,你也太不把我们当兄弟了,欺骗了我们十几年呀。

师:火伴们嗔怪木兰呢。

生:假如我是木兰的亲友,我会说:木兰呀,你这小妮子,别再舞刀弄枪抛头露面了,找个人嫁了,相夫教子是正事。

师: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亲友有这样的劝诫也在情理之中。

生:假如我是《木兰诗》的读者,我会说:木兰,你太棒了,不愧是女中豪杰!你的坚强、你的勇敢、你的机智足以说明我们女子并不弱,你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受我们喜爱,你是我们的榜样!

生 :假如我是当朝的天子,我会说:木兰呀,你漂亮又能干,做我的妃子吧。

师:木兰会答应吗?为什么呢?,生齐答:不会,因为她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生:略

师:木兰是一个传奇的女子,木兰是一个英雄的名字,最后让我们齐颂一首小诗,表达对木兰深深地敬意。你柔弱的身躯起-----课件展示

生(配乐朗诵)你柔弱的身躯 却负起了剑戟刀枪 为了一个决定

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 为了一个信念

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 你默默不张扬 你隐忍而坚强 你爱武妆,更爱红妆 你是一个传奇

是世上最美的姑娘!师:下课!

第四篇:木兰诗课堂实录

优质课

《木兰诗》教学实录 宝山二中

崔玉玲

一、导入:

打开多媒体。呈现花木兰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女主人公是谁吗?” 生:“花木兰!”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唱一唱花木兰”伴随着音乐,我的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带着语言这把钥匙,开启想象的大门,一起来解读这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3、学习排比、对偶等句式,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谁愿意来读?

有六名同学站了起来准备朗读。

师:老师来分工,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朗读中,全体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我们的朗读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三个: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节奏。师:哪位同学想对我们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分工后开始朗读)

师:他们读完了,谁为评价一下。生1:我认为刚才都把读音读准了。

生2:我同意把字音读准了,但节奏感没读出来。生3:我认为刚才“出郭相扶将”的“将”应该读一声。

生4:我认为刚才读的有点快。

师:你们评价得都很准确,看起来你们真的认真听了。

三、自主学习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非常生动。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故事内容,将不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1)、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木兰的表现哪一个地方最能感动你?

先自己学习,再小组讨论。

(生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边巡视,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自学成果展示

师:自学过程中还有疑难的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你解决。

生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怎么翻译。生6:爹娘听说女儿要回来,互相搀扶着出来迎接。生7:还有“朔气传金柝”的翻译。师:谁来帮他解决,“朔”指北方。生8:北方的寒气传来大更的声音。师:还有问题吗?

生9:“将士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再来读一遍。

生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11: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师:同意他的翻译吗?

生12:我不同意,征战并不是指真正的十年,因为后面说的是十二年。

师:对,这里的十年是虚指。你再来翻译一下。生13: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战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师:这位同学非常有思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的

句子。若按常规的翻译应该是“将军们经过战斗都死了,将士们十年之后胜利归来”这样的翻译符合实际吗? 生:不符合。

师:对,这里用到了一种“互文”的修辞,翻译时将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因此这里就应该翻译成“将军将士们经过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师:还有吗? 生:没有

五、初读诗歌,感知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学的成果,谁能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要注意我的要求: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生14:我觉得应该分为五个故事情节。第一个是替父从军;第二个是战前准备、辞别父母;第三个是从军作战;第四个是战归策勋;第五个是归家团聚。生15:我觉得应该是:木兰织布、决定从军、征战沙场、还朝辞官、师:同学都能概括出主要的情节,但有的同学在根括课文情节时,有的太详细,而有的同学没有抓住重点。老师也总结了几个:代父从军、出征参战

辞官还乡

师:通过朗读,同学们对木兰的性格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形容词把木兰的精神品质。概括到黑板上。

几名学生纷纷上黑板总结“勤劳、善良、淳朴、谨慎、机智、勇敢、刚毅、孝顺”

师:同学们总结的不错,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因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在她的身上,既体现了———— 生:儿女情怀 师:又体现了———— 生:英雄气概

师:一千多年前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其英雄的形象流传至今。那么你从相关的故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老师给大家一个句式:从———这几句诗句中,我读出了木兰的————让我——————。用上这个句式,三分钟的时间,先在小组内讲给你的同位听,分享你的读书成果。我们再全班交流。

示例: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急于还家的木兰,因为这里的“愿””驰”写出了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学生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巡视)

师:下面来展示你的读书成果,老师有一个要求:先来读句子,再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因为

——。同时读到这个句子的同学,你若有补充,起来发表你的观点。

生16:我读的句子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我读出了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木兰。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所以自己去参军,可以代替父亲战死沙场。师:为了父亲,勇于牺牲自己。

生1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我从这一句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不羡慕官位的木兰。师:不慕荣利的木兰。

师:木兰不用尚书郎,她为什么“不用”? 生18:因为她非常想回家,见她的父母。生19:她不想在乡亲面前摆出很高的架子。师:她想表现一个平凡的木兰。

师:立了战功的木兰与一般英雄的光宗耀祖、富贵还乡恰恰相反,她舍弃的是—— 生:荣华富贵 师:她要的是—— 生:亲情

师:对,亲情、天伦之乐。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家乡、对父母最深切的眷恋。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样一个单薄、朴实的木兰又立在我们眼前。

生20: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柔美的木兰。

师:一个“柔美”的木兰,刚才我们解读的是木兰英雄的一面,原来英雄也柔美,英雄也妩媚!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真的很高,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分组来解决一下下面几个问题?(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体会它的好处。(3)、结尾有何妙处?

(4)、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帼英雄。

师:这一组题我们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看那组能又快又准。

生21:我们组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组认为行军前的准备和还乡是详细写的,而辞官是略写的。生22:我们组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我们认为辞官也是详写。

生23:我组认为从军缘由也是详写。生24:我组认为战争生活是略写

师:看起来你们分析的很准确。那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的的文章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出示课件)师:由此可见,内容的详略是由主旨来定的。

生25: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主要表现木兰的儿女情怀,次要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所以详写的是“从军缘由、行军准备、恋别、辞官、还家,略写的是战争生涯”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一大特色,谁发现了?

生26: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师:举个例子

生2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师:具体说一说

生26: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木兰回家后的喜悦之情。

生2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师:说得不错,这样的句式还有很多,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乐府诗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文章的结尾,又表现出了什么? 生28:这也是比喻,是赞扬木兰的聪明机智。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她宁愿抛弃高官,回到故里去过她的平民生活,她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人生的取舍,她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平民中,她在享受着平凡的人的幸

福。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但有一点就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再大的困难留给自己克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可贵品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这种牺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千古流传,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值得我们后人发扬光大。

然而历史上不独有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生(纷纷说):居里夫人终生追求对于科学的探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刘胡兰面对屠刀无所畏惧;穆桂英、佘老太君等杨家女将;王昭君出塞;秋瑾为了推翻清朝政府而牺牲;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师:看起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这些巾帼英雄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她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赞美传唱。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在这节课中,我们共财感受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最后,让我们再次唱响英雄的赞歌吧!(伴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我进行了一些课堂的达标测评,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期末复习资料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一)一般词语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当:对着。

2、户:门。

3、惟:只。

4、忆:思念。

5、十二:表多数,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确指。爷:指父亲。

7、市:买。

8、戎(róng)机:战争。

9、度:过。

10、朔④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shuò)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

11、策勋:记功。

12、欲:要。

13、用:愿鞭。

做。

14、愿:希望。

15、著(zhuó):穿

16、火伴:同伍的士兵。

17、安:怎么。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①旦:早晨。②溅溅:流水声。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④强:有余。⑤不用:⑤互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不愿做。⑥ 扶将:扶持。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二)通假字 ①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⑥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三)一词多义

市:①买。[愿为市鞍马]②集市[东市买骏马]。

(七)分析木兰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

(四)成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五)重点句子翻译: 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①愿为市鞍马。【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愿意为此去买鞍马。② 问女何所思

(八)按要求默写: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字串5

1、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2.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3.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4.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5、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六)修辞特色

6、全诗中最富有喜剧色彩的句子 ①比喻、反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②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对偶: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课堂实录3 人教新课标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共五则范文)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

    木兰诗王君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实录 王君 1. 作者简介: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2. 如何学习诗歌? 特别重要的是颂背、思考。 3. 作诵背准备 请读准加点字音: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我们应该都听过或者看到过巾帼英雄的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范文一一、教......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期末复习资料(5篇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期末复习资料一、词语解释:(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二)、古今异义:①卷卷有爷名爷:古义:父亲今义:即父亲的父亲②双兔傍地走走:古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丑小鸭》课堂实录5 人教新课标版[5篇范文]

    《丑小鸭》课堂实录 (早自修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理清丑小鸭的流浪足迹。) 师:同学们以前知道丑小鸭的故事吗? 生:小学学过的。 师:学过啊。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已经学习过的文章,是不是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版

    木兰诗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背诵诗歌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诗歌的“四步”阅读法: 一 读 二 品 三 诵 四 背 走近作者 他的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