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素质的作用范文
浅谈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素质的作用
论文摘要: 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有效手段,美术作为教育的一种媒介,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强化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美术教育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证明它是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 美术史一种造型艺术,他通过构图,造型,设色等表现手法,创造形象,给人以美感。美术对人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术形象打动人的灵魂。因此要重视和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中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在对学生审美情趣上的重要作用
人是社会的人,因此,只有人对生活、社会、自然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在欣赏时完全陶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内在美,这种内在的美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眼光”,以审判的眼光改变视觉态度。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阶段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质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中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学美术教育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大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高校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就显的尤其重要。美术是视觉形象的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运用直观教具,范画,录像,幻灯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1、在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方面,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要认识绘画对象,观察就是主要的途径之一。合适的观察并且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正确的表现对象、展现对象。在美术教学中,像临摹、写生、创作、欣赏等课业形式,都不能离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并且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观察。所以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无形的影响。为学生其他能力的更好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美术教育在记忆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学习绘画时的观察不是随便的看看,而是有目的有意向的观察,并在脑中产生相应的记忆。绘画中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中的视觉记忆,就是由直接观察得来的。如对事物的大小、色彩、空间、表情等的“识记”、“保持”、“恢复”。美术教学中运用的是直观、形象的教材,运用的方法是不断的观察比较和描绘,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就比较深,比较清晰。“保持”的牢固,“恢复”也就变得容易。所以绘画在对学生记忆的培养上有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默写、记忆等的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好方式。让学生在绘画的享受中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也体现了美术教育的作用之一。
3、美术教育在对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学习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观察和记忆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将绘画对象在纸上生动具体的展现出来。对于想像力就是把观察、记忆的东西,再添加一些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和性格品质等因素,提炼成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尤其是画家、文学家、诗人等。奥地利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齐泽克说:“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有成人达不到的更大更强的感受性。”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失误绘画过程中不可能和实物画的一模一样,也不要求画的一模一样,这样才能更好的配药学生的想象能力。按照这一观点,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随想创造,这样会使学生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想像能力的提高是思维能力的强化,是创造能力得以生存和增强的必要手段。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国内重点中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老师要求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叹,因为他画的和墙上的一模一样。可是老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是,他却是半天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更是看出了创造能力的重要性。美术教育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了。
四、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
人的品格不是独立的发展起来的,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社会环境中才能逐渐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人格塑造强调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积极地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中学生人格塑造的优质条件,美术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努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做事认真仔细,乐于体验生活的个性特征。在美术教育中,应当针对知识、教育的内容给予学生艺术的训练,是学生智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感情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学美术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绘画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美术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是完善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报美术教育引用到德智体美劳当中去。中学美术教育在对中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能力培养和人格发展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艺术概论》
《教育学》
《教育论文集》
《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浅析》减福军
第二篇:美术教育对智障儿童教育的作用
美术教育对智障儿童教育的作用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解脱教育对象身心的双重缺陷,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残而不废的新人,使其适应社会需要,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生力量。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并能与全体社会成员融洽交往的健全的心理品质,而我校特教的美术课,对提高智障儿童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使其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直接作用。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偏低,间接学习到的知识少,思想单纯,看事物比较简单,加之有的学生缺乏早期教育,心理年龄较之实际年龄至少小5—6岁,在学习中如何开启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自强、自立、自信,蓬勃向上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学校的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怎样上好每一堂美术课,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对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人,但是可以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这就是我们要努力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很重要的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是审美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启蒙必不可少的辅助教育。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规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而启发兴趣是对智障儿童开发的一把钥匙。教师在学生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适时适度地给予不同的帮助。鼓励学生自己确定绘画的主题,自己选择题材,探索如何表现题材。同时为学生创设美术教育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必要的表现条件。为他们提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为学生进行广泛的美术活动,提供条件。
二、通过评价强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心情,才能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对于绘画没有兴趣的学生,每次我都以亲切的口吻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画,支持他们画完。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评画时,我把他们的画拿给学生看。每次作业后,我选出最好的和最有进步的作品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欣赏,使学生产生希望成功的动机。他们每次都会争先恐后地问:“老师,这次我画得好不好,能上黑板吗?”“能”。我鼓励他说“因为你有进步了。”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增强了自信心。随着学生美术活动兴趣的增强,美术知识的增加,我适当地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三、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我们老的传统是传授绘画基础知识,把培养学生绘画基本技能作为绘画教学的主要目的。而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一传统,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绘画教学的重要的目的,创造性地规定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重视技能技巧,过多的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大多以临摹为主,缺乏趣味性,容易使学生陷于被动和乏味氛围之中。而今我们的目的是对智障儿童教育、开发,什么都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智力障碍的儿童。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我总是衣着整齐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把自己作为他们的大朋友,比如讲《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视觉功能,仔细的观察,啊!海底世界这么漂亮呀!来,让我们把它们画下来。讲《人物动态》我就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扭动头、颈、四肢,摆出各种姿势,让同学们轮流上台做模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四、利用美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学生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由于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学生的作品惟妙惟肖,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夸大,因此,常常夸大了事情的某一部分。针对智障儿童,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多次重复,反复启发,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维。比如《冬天的回忆》一课,先让同学们回忆、想象一下,冬天是什么景色?一年有几季?四季有什么不同?冬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活动?
五、在美术教育中多鼓励、多表扬,给学生留下充满希望的美好的回忆我们每个小教工作者都要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的创造,大胆的想象,反对用各种框套束缚学生,使学生拘泥于机械的临摹某种具体画法。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喜欢画,无拘无束地创造是他们童心的表现,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展开联想,我们成人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标准,不应是像不像,而是应是有无创造性。智障儿童本身智力低下,又因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遗传因素不同而产生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行为表现及操作中会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景象,有的只能简单的画一些呆板的图案。
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你画的画儿真棒!” “你这个地方画的好极了” “你的色彩真漂亮”;学生会从教师的赞许中得到鼓励,燃起希望,更增加自信的力量,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给他们留下成长中美好的记忆和激励。
总之,美术教育对特殊儿童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面对的是智力低下,对他们交流都成问题的智障儿童,他们面对的世界,相对而言,更加不完整。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精神生活更丰富,在美的寻找,创作中不断陶治着美的情操。要想他们逐步成长为独具个性,能对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简单一个字“爱”。
重庆九龙坡区滩子口小学
何学力
2005—5—14
第三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学习美术学科对小学生的意义
摘要: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对其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更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天生拥有的,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逐渐形成的。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以成长。因此,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其人格健全及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和思绪得以表现,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对其进行早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包括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个方面,著名英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则提出所谓完整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就是指人格。纵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追求的是其品格教育的功能:着重人的性格的自然完美性,重视精神的熏陶,并使之获得品性高尚。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以正确的早期教育为起点,儿童时期正是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胚芽时期。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性培养。所以,在美术活动中重视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 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令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有恐惧感,这里也反映了一个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我则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鼓起勇气。美术学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评价对与错的标准,允许具有不同风格,鼓励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所以学生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一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进行色彩训练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
画纸填满,最后我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
其次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在美育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成后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关于这一点我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学生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意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了。从小事中对学生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责任感这种观念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环。
学生美术学习有一个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却有些学生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情况,我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我又不可以孰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半途而废的态度。所以我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我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和提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你们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带不齐,没法救人了,你们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学生们听后都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了画笔。从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学生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以后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的现象。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依赖的性格,让学生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互爱的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我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我让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画、剪、粘、修改完善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小劳手把关。由于是比赛形式进行,学生们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成果不如理想。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互相配合,群策群力。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溶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一已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
三、小学生学习美术学科能够培养其综合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据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学生将来长大后才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学生学习美术学科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在过程中逐渐 形成和发展。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施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学生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小学美术教育最成功之处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精神与人格在每一特定阶段的完整性。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我们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股培训班热欲发膨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新的时期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的,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扩大其视野,丰富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促进他们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此外,美术教育也将有助于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各项工作。
下面简述一下它的意义:
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术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审美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其它意识活动不可能相互割裂,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生活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诸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期,来自同一区域和民族的人,由于所受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影响,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审美活动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等特征。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同样离不开他所处的环
境 和教育的影响。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成长的学生来说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青少年中实施美术教育。他们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认识之后对美的追求就会更加迫切。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审美教育的具体反映。
二、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活动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材料,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觉 到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及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它是眼、手、脑共同参与并很好地配合进行的活动。手的活动影响着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脑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美术学科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又动手的条件,当他们动手画画或者做手工的时候,很自然的,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形象思维活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三、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在学生幼年的时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没有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但幼年涂鸦的天性是他们及大的兴趣,所以我结组幼儿对美术涂鸦的天性可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并且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继而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良好的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和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
美术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有着密切、内在、必然的联系。语文、数学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反过来又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从而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无论在德育、智育和体育诸方面都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教育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而且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罗思菲德指出:将美感的成长列为绘画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因为任何组织良好的思考、感觉、感受力以及任何沟通的形式,都以美感的成长为基本条件,绘画艺术教育促进了受教育者的美感成长,而其成长起来的美感必然会内化为他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生活的内在动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社会所有的美感都得到良好的成长,不仅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生活更美、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和人生美不胜收。
第四篇:昌进美术教育对幼儿教育的作用范文
浅析美术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正确培养幼儿的审美心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它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思维等。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在提高幼儿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以美养性,以美辩是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发展,从而使幼儿能完善自我,为幼儿的思想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美术幼儿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与地位,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思维等。是正确培养幼儿的审美心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使幼儿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取材于自然的社会的、人工创造的,它是发展幼儿对美术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在提高幼儿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美养性。“人之初,性本善。”这就说明人性是来自后天的培养,美术教育能正确培养幼儿性格的良好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美术教育能消除人的浮躁心理。在学校教育中,美术科常安排在课中或课后,是因为美术课能调节人的心态。当学生上完了上了前一节课时或几个课时内容时,心神往往感到困倦。此时学生心里会产生“烦”的心情,不利于下一节课的授课。可是当接下来是美术课时,这种心情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持续很长时间直至下课。在视觉的冲击的作用下,把学生的思想带到眼前的“美”竟中来,自然就化解了久困的感觉,使心静下来。
第二,美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毅力。画一幅作品时,不知不觉地过去,有时整天作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由于心理的投入,忘记外界的一切,心里想的是如何把眼前的东西更好地表现出来,创造出自己要表达的效果来,呈现给人们看。由于经常作画,时间长了,人就自然而然培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耐性,坚强的毅力。
第三,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宽容心。美术作品取材很广。贫穷、丑陋、繁荣、美丽等都在美术的取材中。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贫穷、丑陋、也是一种艺术,繁荣、美丽、富贵也是一种艺术,它不分贵与浅,好与丑的,是平等对待的。只有其符合当前的需要,就把其接纳过来,通过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时间长了,人的心理就自然有一种凡遇到的事物都能“容”的心理状态,也就养成了宽容的心理。
第四,美术教育能培养幼儿进取心。美术具有很的感召力,牵动着人心所向。从商的人用其来作广告,招引顾客。从政的用它来作宣传,《林则徐》、《刘胡兰》、《向雷锋同志学习》等作品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在他们心中树立崇拜的偶像,培养幼儿的进取心。
以美辩是非。美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通过观察比骄傲使学生能从中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事物的好坏、美丑和是非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通过人物的不同动作和表情差异,表现出十三个人中有的喷怒、有的猜测、有的心胸坦然、有的询问、有的装模作样等,从而找出叛逆者犹大。因此,美术就成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增强了学生的判断力。使他们在生活中明辨是非,从而减少了青少年的犯罪率,为幼儿的思想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开展美术教育是发展幼儿对美术的爱好与追求,使他们对美有正确的认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发展。使学生能明辨是非、知善恶,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丑恶。从而使幼儿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养成自尊、自强、自知、自信的 心态。
第五篇: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探讨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探讨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构成之一,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而身心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本论文在此基础上,从阳光体育运动出发,研究了中学生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促进中学生更加健康向上的发展,具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身心健康;影响
0 前言
随着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高智商低体能、沉迷网络、青少年犯罪,而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科学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群体运动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中学生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解脱出来,融入一个阳光的、富有朝气的大自然或户外体育运动场所,感受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快乐,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与内涵
“阳光体育”这个名词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学生参加体育热情不高,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心理素质不够全面的状况,旨在鼓励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进行锻炼。这里的阳光不知是指处于阳光下,同时也是指中学生群体运动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的阳光。
其内涵主要是体育锻炼,这里的主体是中学生,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与部门,工作的重点与重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比学校体育更宽泛、更宽松,侧重让于让学生们动起来、练起来,在保证学习时间,控制如网络游戏等的娱乐时间,部分兴趣转移到体育运动上来,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等口号深入中学生内心与平时学习生活中去。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
2.1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课内的体育课,以及鼓励中学生课外参与社区、家庭等小团体式体育运动,创建体育运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以实现以下作用效果:
一、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每天一小时锻炼”,给予中学生正在持续发育的体内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
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体质虚弱、肥胖症、心肺功能不强、用眼过度等身体问题,均可利用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良好的控制,以保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
二、合适的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保持体质良好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进行有计划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准确协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在单位时间内流经脑细胞的血液增多,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加快新陈代谢,有效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2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良好作用。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通过广泛、定期、适度的校内外、课内外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如下:
一、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正常的智力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项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定期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中学生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者的注意力、反应力、判断力等进一步提高,在刺激多变的环境中开发自己的智力等。
二、有利于情感和情绪的调节和改善。阳光体育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如在学校,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偏重,加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会让他们产生不良的精神状态,如果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对这一不良情绪的反应点,变成积极愉悦的精神状态。
三、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能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品质。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动作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懦弱畏惧的心理、疲劳,对某事某物的沉迷与过度进行等),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培养这样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进行,因此,中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当大家相聚在同一场所时,彼此通过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交流心声,产生默契。结识更多的朋友,克服孤独感,增强心理能力,发展社交能力,身心舒适,从而增加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以消除心理障碍。结语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解释分析,并从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和心理两个角度,阐述合理、适度、定期、广泛的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诸多良好作用,可见,我们应当提倡多开展这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从校内课内,校外课外、社团家庭等环境中,构造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条件、运动内容与形式、群体合作运动意识、空间条件等运动环境,对今后中学生身心发展从体育运动角度进行提倡,具有一定的进一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纪烈维.新编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唐炎、宋会君.体育教师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2006.[3]左海燕;;探析开展“阳光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