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目的和毅力对中学生的作用
学习目的和毅力对中学生的作用
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推动力量。一般地说,学习目的越明晰,推动力就越强;推动力越强,学习兴趣就越浓。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就缺少永恒的动力;
(1)为谁而学的问题 如果要问:“我们为谁而学才有力量?”无须避讳:“为了自己。”如果学生一旦感到自己的学习首先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为老师,那么父母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导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反感。因此,要解决好为谁而学的问题,必须首先坚定“为自己”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为他人”、“为祖国”,才是一种高层次的、无功利色彩的学习动力。确立“以苦为乐”的认知观。
(2)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个“苦差事”,“苦”也是混灭学习兴趣的一个罪魁。生活中总是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意志薄弱,心理素质极差,稍微“苦”点儿就反复心理强化,连连叫“苦”。当“苦”叫到十声时,就会果真苦不堪言,当“苦”叫到二十声时,也就身心交瘁了。这种心理上的负强化是必须要剔除的。我们要确立“以苦为乐”的认知观,把“苦”看成是“甜”的入场券,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东西。“苦”得其所,“苦”得值得,“苦”中有“乐”。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观,“苦”后的咀嚼就会有无尽的甘甜。
(3)接受“无难无易”的认知规律。“难”与“易”是相对存在的,没有“难”也就没有“易”,不首先接受“难”就很难达到“易”。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随时接受难题、挑战难题的期待。有些同学刚遇到一两道难题就退缩、就厌倦,这是不应该的。学习是为了“得”,突破难题的“得”要比解决几道容易题的“得”具有更多的超值性。有了一个乐于接受难题的心态,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4)不少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智力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由于学习毅力差,贪玩、怕苦、畏难,难以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而有的学生虽然智力1般,学习环境也不好,却凭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取得良好甚至优异的学业成绩。由此可见,顽强的学习毅力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毅力是指学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顽强的学习毅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
第二篇:毅力的作用
毅力的作用
当自己面对一件事时,初期得打算总是那么的美好,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不在有那种自信和毅力去做了,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美好的,他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所在。当自己把所处的位置摆正之时,也同时是自己努力之日啊!
在上大学之前,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大学有施展的空间。上了之后,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样,现实与自己的差距是越来越大,逐渐的我没有了毅力,没有坚持的信心,没有追求的方向。不是现实太残酷,只是自己太无能。自己总会这样想,如果自己怎样,就会怎样……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现在怎样将来不会怎样呢?
不错大学我没有毅力好好学习,没有彻底掌握专业知识,那现在我必须有毅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啊,而不是自甘堕落。自己没有选好单位,不是别人的错,是自己的啊,不是被人耍了,是自己不争气啊,不是没有前途,是自己不努力啊。现实就是这样的,没有被安排出路的人必须自己闯出一条来。对于刚出茅庐的学子,根本不会体会到现实的残酷、无情、黑暗。我们必须不断与其斗争,才能成长。这样,毅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不管是做任何事都必须坚持,低调做人,高点做事。
第三篇:目标有导向作用
目标有导向作用(调查)一个班级中
3%目标清晰且有长期目标的人(25年后成为各界顶级创业行业的精英)
10%有清晰且短期目标的人(成为社会中、上层专业人士)
60%目标模糊的人(成为社会中下层没有成绩的人)
27%没有目标的人(是社会最低层,生活不如意,抱怨社会,抱怨别人)
设立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
• 不能没有目标不能同时有很多目标不能总去改变目标方向目标要分层次、分阶段、由远及近近期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要量化、可操作目标需要定时评价
人的伟大是因为目标的伟大。现在,我们来为自己做一份大学生涯目标规划
人生目标金字塔:人生终极目标
总体目标人生高级
远期目标10年实现
中期目标3---5年实现
近期目标 1—3年实现
日常目标(学期 月、周、日)
大学三年目标规划需注意: • 设定目标要从高级向低级一步步分解,而实现目标要从低级向高级一步步去前进。目标的内容和性质,可以涉及生活的任一方面,如财富、专业、学习、健康、交友等
• 每个目标都要从积极的角度认真去评判
(1)这真是我的目标吗?我真热切希望得到吗?
(2)它与其他目标有矛盾冲突吗?
(3)我是否乐意全身心投入?
(4)能否想象达成这个目标的情形?
大学生涯规划施工图:
一、希望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己的价值、理想、成就动机,确定自己的目
标取向)
二、适合向哪一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经历、学历等客观条件,确
定自己的能力取向)
三、能够向哪一条路线发展(找对差距、思想观念差距、知识差距、心理素质差距、能
力差距)
探
究自身的优势、劣势
实现目标的公式
目标施工图:
大学生涯规划实现的途径
大一年级训练基础能力,提高适应性和抗挫性
大二年级训练业务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大三年级训练职业素质能力,尽量靠近自己的专业,为就业打下基础
第四篇:课时目标的作用
课时目标的作用
课堂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在短短40分钟内,什么都落实、什么都突出,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要确定课时的核心目标。所谓核心价值目标,是指在这一课时中最可实现、而且只能在这一课时实现的目标。课时目标的确定过程是构建教学框架结构的过程,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对课时目标不断分解细化的过程。课时核心目标一旦确定,就是合理选择学习材料。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用一个思想去统率一组材料,选材的原则有:与目标相关、有挑战性、有趣好玩、简洁,易操作,等。要学会取舍,不要把好东西都放在同一节课里。
朱乐平老师在相关的文章中,讲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评价时,也指出:不要对一节数学课求全责备。对于数学教育的目标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学,一个一个单元的教学,一个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每一节课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一节课是对整体目标的达成做出某一方面的贡献。在涉及到一节课时,可能会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侧重,这节课可能会更强调过程,强调经历,强调体验,这样的课常常是探索性比较强的课。而另一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练习与巩固,或者是更注重学习某种数学的思想、方法。但从总体上说,学生的“营养均衡”,这就达到了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用来阐述目标的动词是两大类:一类是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目标的动词,另一类是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这两类动词着手,我们可以把课分成两类:一类更侧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另一类则更侧重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更侧重”,事实上,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过程目标两个方面。这两类目标从理论上说是辩证统一的,在一个单元或更长的一个教学时间内也是没有冲突的。但在一节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有时会有矛盾。因此,我们在考虑课时目标时可以有“更侧重”,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两类目标实现得都不够好的现象。朱乐平老师的这些观点,在全省数学教研员会议上也作了强调。
讲座结束后有一名学员向王老师提问:在《烙饼的策略》一课中,王老师设定课时目标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统筹思想的渗透,即“资源充分利用时所花时间最省”。那么如何看待关于烙饼的最省时间的规律方法的教学呢?
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对课标的多元理解,造成教师对课时目标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多元选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思考,都能对自己的设计自圆其说,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最根本的、最必要的课时目标呢?当然,可以拿专家的意见做权威,但身边没有专家或者对专家意见有存疑时,谁是权威?这时,教师会如何把握课时目标的价值取向?
提问的教师实际上提出了自己对确定核心价值取向的态度:考虑现实性。以《烙饼的策略》为例,烙饼问题的最省时间的计算方法属于知识技能目标,是考查的基本内容,在设定课时目标应该考虑到。在提问教师的眼中,王老师在该课确定的核心价值取向则可能理想的成分多一点。我的看法是两者都很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一堂课的时间资源是最宝贵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令人困惑的问题。朱乐平老师的观点恰恰就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朱乐平名师工作站学员朱志敏 严佩红)
如:“平均分”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平均分的本义;“烙饼的策略”的核心目标是统筹思想的渗透——资源充分利用时所花时间最省等等。
第五篇: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探讨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探讨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构成之一,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而身心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本论文在此基础上,从阳光体育运动出发,研究了中学生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促进中学生更加健康向上的发展,具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身心健康;影响
0 前言
随着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高智商低体能、沉迷网络、青少年犯罪,而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科学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群体运动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中学生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解脱出来,融入一个阳光的、富有朝气的大自然或户外体育运动场所,感受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快乐,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与内涵
“阳光体育”这个名词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学生参加体育热情不高,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心理素质不够全面的状况,旨在鼓励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进行锻炼。这里的阳光不知是指处于阳光下,同时也是指中学生群体运动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的阳光。
其内涵主要是体育锻炼,这里的主体是中学生,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与部门,工作的重点与重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比学校体育更宽泛、更宽松,侧重让于让学生们动起来、练起来,在保证学习时间,控制如网络游戏等的娱乐时间,部分兴趣转移到体育运动上来,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等口号深入中学生内心与平时学习生活中去。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
2.1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课内的体育课,以及鼓励中学生课外参与社区、家庭等小团体式体育运动,创建体育运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以实现以下作用效果:
一、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每天一小时锻炼”,给予中学生正在持续发育的体内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
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体质虚弱、肥胖症、心肺功能不强、用眼过度等身体问题,均可利用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良好的控制,以保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
二、合适的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保持体质良好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进行有计划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准确协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在单位时间内流经脑细胞的血液增多,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加快新陈代谢,有效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2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良好作用。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通过广泛、定期、适度的校内外、课内外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如下:
一、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正常的智力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项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定期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中学生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者的注意力、反应力、判断力等进一步提高,在刺激多变的环境中开发自己的智力等。
二、有利于情感和情绪的调节和改善。阳光体育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如在学校,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偏重,加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会让他们产生不良的精神状态,如果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对这一不良情绪的反应点,变成积极愉悦的精神状态。
三、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能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品质。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动作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懦弱畏惧的心理、疲劳,对某事某物的沉迷与过度进行等),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培养这样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进行,因此,中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当大家相聚在同一场所时,彼此通过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交流心声,产生默契。结识更多的朋友,克服孤独感,增强心理能力,发展社交能力,身心舒适,从而增加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以消除心理障碍。结语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解释分析,并从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和心理两个角度,阐述合理、适度、定期、广泛的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诸多良好作用,可见,我们应当提倡多开展这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从校内课内,校外课外、社团家庭等环境中,构造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条件、运动内容与形式、群体合作运动意识、空间条件等运动环境,对今后中学生身心发展从体育运动角度进行提倡,具有一定的进一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纪烈维.新编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唐炎、宋会君.体育教师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2006.[3]左海燕;;探析开展“阳光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