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19-05-13 00:1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

第一篇: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

《经济社会的起源》

读后感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学科,是当今学术界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学好这门课,阅读有关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的名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选择了一本经济学的好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阅读。读毕之后,收获感想颇多,故有感而文。

我阅读的书目是《经济社会的起源》,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和威廉·米尔博格所合著。这本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当代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系,同时也是美国部分大学商业社会学的课程教材,至今已经出版十三个版次。

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分别为经济问题、前市场经济、市场社会的出现、工业革命、工业技术的影响、大萧条、公关部门的兴起、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社会主义的兴衰、全球经济社会的出现、历史视角下的“大衰退”和问题与可能的结果。简而言之,本书在开篇提出生产与分配这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随后以时间地理等要素为线索,从古代到今世,从欧洲到美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系统地阐述了经济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以及复苏的问题。下面我将逐一讲述每一章节,并附上自己的感悟。

第一章经济问题。作为全书的开篇章,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核心问题,即经济社会的任务,一是组成一个系统,以确保能生产出生存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二是安排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以进行更多的生产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生产并分配的问题。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难的问题,用作者的话来说,“大多数社会的尝试都是部分失败的”。具体说来,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如何调动人力投入生产,二是在生产中怎样配置人力,三是用何种方法分配产出。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三种解决方案,这也是人类社会力求解决这一问题所使用过的唯一三种方案,分别是传统,以某种身份连续统来解决生产和分配,以血缘关系之类的社会制度来分享报酬;命令,通过“治理权威”强制性分配人力或报酬;市场,通过一种能“自发地”产生秩序和效率的复杂的社会组织来解决问题。这一论述,让我觉得与波兰尼的互惠经济、再分配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章前市场经济。这一章探讨的是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出现之前,欧洲大地上普遍存在的前市场经济。在古代,也是存在市场的,但这是与近现代的市场不一样的,这种市场是以农民耕种的农业为基础,当中存在的城市是寄生性的消费中心而不是积极的生产中心,并且主要的劳动形式是奴隶制。在这样的社会里,财富与权力的关系是前者追随后者。随着时间移动到中世纪,封建主义产生。在封建社会里,领主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的中心,统领拥有并束缚大量的农奴,建立起一种所谓的庄园制度。正是由于庄园的出现,产生了与之并存的集市,而又是因为集市以及跨区域商贸的发展,行业协会也随之产生。这一切,表明一种“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而要正式完成变革,还需要做到这三点:一是需要一种针对经济活动的新态度,二是经济生活货币化必须发展成型,三是市场“需求”的自由作用的压力必须取代社会的经济任务管制。

第三章市场社会的出现。顺承前一章的内容,时间来到了中世纪末期。行商的出现以及所发挥的贸易货币与精神获取的作用,城市化的发展,十字军东征而引入的新思想,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大航海探险时代的到来,使得封建主义逐步瓦解,市场社会不断建构,经济生活开始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到17世纪,近代最深刻的一次转型出现了,那就是圈地运动,农奴成为自由劳力,行会雇主成为企业家,领主成为地主,正是这一漫长而又充满血腥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词汇。在这之后,生产要素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也随之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一种以“有偿劳动”为核心的关系,工人用劳动换取工资,而资本家则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财富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炫耀或权威的对象转变为必须拿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因而,在我看来,这一时期,利润动机,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上上下下。在这期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了其著作《国富论》,在这本书中,斯密描述了这种社会的两个属性,一是增长趋势,二是市场机制。这两个属性,是理解那个社会的核心概念。

第四章工业革命。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对工业革命这段历史还是了解不少的。在我眼中,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是欧美历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变革,给欧美翻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同时也给广大亚非拉地区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工业革命起始于英国,这是由于英国在贸易、思想、科学等方面领先于欧洲大陆。工业革命带来了三点最重要的变化,它使工业社会摆脱了古老的贫困,使工厂成为工作和生活的新环境,导致了新型的“社会虐待”,但同时也大大加深了社会对经济条件的普遍认知。总而言之,工业革命产生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它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形成的过程,也正是资本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资本的产生,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储蓄、投资和消费,即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对资本的创造和供给,起着主导作用。在我的理解中,储蓄是资本的源泉,投资是资本的使用,消费是资本的再生产,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第五章工业技术的影响。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其最基本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技术的进步,这是实实在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蒸汽机、内燃机、火车、汽车等的发明,让人们感受到了无比震撼的力量。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社会组织制度的变化。在这样近现代化的社会里,社会分工程度空前提高,社会内部个人的经济相互依赖性程度积累性地增加。也正是这一时期,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的有关社会发展的思想中,提出社会分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可以推断,那一时期,社会分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技术及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大规模的生产,随之便形成了规模经济,在强盗式资本家的破坏性竞争下,公司、企业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集中与合并,最终出现了垄断,即所谓的“托拉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府与托拉斯之间不断地相互角力。在美国,政府相继颁布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等法律以打击托拉斯,但始终无法触及托拉斯的实质——内在增长——因而收效甚微。

第六章大萧条。正当有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的前200大公司若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将在不久之后拥有整个世界的经济,一场大危机就打破了这一预言,随之打破的,是整个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幻梦。在1929年之前的时候,美国是一片空前繁华的景象,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一场突如其来,却又是“意料之中”的大萧条,摧毁了这一切。大萧条从股市疯狂的“跳水”开始,瞬间波及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整个经济社会,就好像一个大泡泡,在那一刻化为飞沫。对于大萧条的到来,作者认为原因是多样的,但无外乎这几点:一是投机性的、不稳固的信用结构;二是农场购买力的下降;三是技术性失业;四是糟糕的收入分配体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在我们现在看来漂浮于空中的当时的繁荣经济,瞬间跌落谷底。这一切,也导致了资本无法有效地形成,进而投资也被迫迅速下降。没错,就是这样一条残酷的锁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说来,作者认为投资是决定繁荣水平的关键要素,投资支出相对较少的下降也会蔓延至整个经济,导致经济下滑,这就是著名的乘数效应。读完这一章,我不由得感慨,现代经济拥有种种前所未有的优势,可以飞速地发展,却也因为这些优势而不得不具有极强的脆弱性,繁荣还是衰落,有时就是一夜之隔,一线之间。

第七章公关部门的兴起。面对如洪水般汹涌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几乎毫无建树,任由危机蹂躏着人们。就在这危难关头,罗斯福站了出来,开始了新政。新政其实并非罗斯福首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以提出,只是由于当时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而被忽视。罗斯福新政,概括起来,有三大政策,分别是市场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市场政策下,国家介入运行不佳的市场结构,农业和工业市场被重组。在货币政策下,政府加强对货币供给的管制。在财政政策下,政府使用税收和支出的权力,向停滞的经济提供动力。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措施多种多样,其核心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干预。具体而言,就是限制自由市场,发挥国家政府的作用,建立公共部门作为直接的干预。这一系列举措,是对几百年来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颠覆。读罢此章,我认为,罗斯福新政,不仅拯救了当时的美国,还拯救了当时欧洲,更是拯救了将来的资本主义,因为他针对了资本主义最薄弱的一环,那就是它过于自由的一面,在那里将权力注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要庆幸,罗斯福这一举动,没有像以前自由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会毁灭资本主义,而是把它从悬崖底拉了上来。

第八章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在这一章,视线从美国转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要知道,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殖民主义的发源地,在18、19世纪,欧洲尤其是英法等国的实力是远高于美国的。然而,进入20世纪,却落后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迅速发展赶超了欧洲,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的封建残余,作者称之为“封建遗产”,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政治问题和激烈的国家竞争,这在仅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是不存在的。再加之一战和二战的严重冲击,欧洲的资本主义陷入了泥潭。为了改变这一切,欧洲在战后开始了改变。改变的核心,是保守党普遍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革家的方案,包括慷慨的社会福利计划,建立没有关税壁垒的共同市场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欧洲明显地恢复了增长和福利。这一章说明了封建残余的危害,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我国来说,尤其是反腐败的问题上,有着借鉴和警示意义。同时也体现出改变的重要性,要不拘泥于自我本身,积极地向外学习。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迎来了一个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战后的近30年,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国际力量得以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联合国外,在经济方面,建立了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TAA)等国际组织,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不过,在我看来,这可能更多的是美国等国控制世界的一种手段。而说到美国,作为战后资本主义的老大哥,它引领了新的改变。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助力国民经济,资本——劳动协调,工人与管理层共同分享生产率上升的利益,政府找准角色,在诸如福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因素,造就了黄金时代,仿佛梦回20年代。而黄金时代最后也终结在了70年代的中后期,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是引发终结的根源。价格上涨与经济弱化结合起来,产生了所谓的“滞胀”,滞胀取代了有活力的增长,导致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更可怕的是,收入在这期间的空前转移,中低收入家庭转移到高收入家庭,金字塔越来越尖,收入的差距在快速扩大。这一章的内容,对如今的我国,同样有着启示性的意义,同时也引发我对政府与经济间的思考:二者在相互作用中,究竟该如何行动,才能够共同发展?

第十章社会主义的兴衰。这一章,视线又一次的转移,来到了社会主义,投向了苏联。社会主义经历了无数尝试与失败之后,终于在1917年的秋天实现了,建立了苏维埃联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人都很关注它,关注它的发展、繁荣、改变、衰落,直到1991年的解体。这一章里,作者分析了70年来苏联走过的道路。苏联的经济以及它的一切,是通过命令建立起来的,这与自由的资本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命令系统在强权之下,发展为集权结构。在二战以前,苏联尚未完成工业化,命令系统还是能够运行的。而在战后,随着工业体系等的重构,命令系统开始显示出严重的困难,它擅于调动,却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严重束缚了苏联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切,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主张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彻底打乱了苏联的一切,也客观上给资本主义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并最终引发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而最后,作者提出,尽管社会主义遭到重创,却还有一些国家仍保留着社会主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的确,这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一方面中国既然没有像东欧和苏联那样改弦易帜,那就肯定有独到的治国理政之策,将我们的社会主义演绎得和他人不同,这是我们要发扬光大的。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和东欧苏联的社会主义在本质是一样的,至少是相类似的,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也会遇到;资本主义入侵了他们,资本主义也会入侵我们,这一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存在的,这是我们需要无比警醒的。

第十一章全球经济社会的出现。这一章的视角扩大到了全球,涵盖了不分制度,无论贫富的世界所有角落。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以美国及其控制的体系为主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冷战对立,很少有经济往来。这种情景,在黄金时代终结的时刻,一并消失了。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70年代奔溃,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就此开始。作者在这一章,给出了新时代的一些特征和改变,包括相互联系的市场、活跃的跨国公司、技术与组织的发展壮大等等。而全球化也是存在弊端的,它一方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不平衡。全球化促进了不平等,这一局限性带来了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了当前高收入的工业化国家(占全球人口不到20%)占有了世界上70%以上的财富。读完这一章,我思考到,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抵御各种显在与潜在危机,保护我们的精神不被侵蚀,保护我们的财富不被掠夺。

第十二章历史视角下的“大衰退”。1929年的大萧条还会不会降临?很多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70年代的“滞胀”、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很多人可能想不通,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还会存在危机。作者解释了这一疑问,他认为,工资停滞与家庭债务、房地产泡沫、金融管制放松与“金融化”以及宏观经济的不平衡,是现在危机仍然潜伏的根源。这些“隐藏”在人们视野外的危机因素,其“作用”却不可小视。作者认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已经动摇了资本主义的根基,还引发了经济思想的危机。

第十三章问题与可能的结果。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失业与收入停滞,二是不平等,三是全球化,这是关乎未来全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次,作者介绍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着重阐述了中国的“另一种路径的尝试”。作者将这种路径形容为“政治虔诚和经济自由放任的特殊混合体”,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给予了全世界许多借鉴意义。在最后,作者描绘了资本主义的前景,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道路,资本主义仍将在一个或几个世纪里占据支配性地位,但以后的“资本主义”这个词,会有不一样的意涵,会是一个包含许多类型的社会。

全书到此结束。当读完的时候,我更加能体会到,前人对这本书的这番评价: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史书,而是一本包括万象的社会科学的华章。是的,在区区200页的篇幅里,详尽地讲述了从远古时代到千禧年的故事,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经济社会的产生、运行、上升与失败等问题,对于一本书来说,这是不易且伟大的。

此外,读罢全书,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诸多社会学以及经济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在书中出现。如传统经济形态里的交换行为,前市场社会里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涂尔干的社会分工思想,韦伯的理性主义思想以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控制等思想。这即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本书,还能促进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习。

经济是变幻莫测而又有据可循的,社会是稳定和谐而又不断发展的。一本好书读完,我这样要求我自己:不仅要了解体会书中的理论,更要利用所思所感去发现和创造。经济社会学,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它更是一个世界,一个那么大的世界,值得我们去看看。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廉·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2]亚当·斯密.国富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3]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00.[4]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第二篇: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读后感

贺冰冰

在教会里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最近我尝试着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读完以后有一点点感受,特此与大家分享。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感受二:相信上帝是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根据可能是有点说不过去。

这是我的一点感受,如果有任何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该书可以说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达尔文在1831年参加了英国派遣的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后,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本书语言平实,采用了叙述性的、论证举例性的口吻,没有文学语言的那种夸张与华丽,更多的是自然科学所必备的精准与严谨,以清晰的脉络向读者讲述作者心中关于“物种起源”的一切。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作者利用古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比较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他在环球旅行和研究家养动植物时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论证了现存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始类型逐渐进化而来的,揭示出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证明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因。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变异和遗传、生存竞争和选择等。变异是选择的原材料,在生存竞争中,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趋于绝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选择保留下来。有利变异在种内经过一代代选择的长期积累形成新的物种,生物就是这样通过自然选择逐渐进化的。虽然达尔文在完成《物种起源》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要完成该书的决心。不过,如果达尔文知道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实验,就不会在遗传问题上陷入绝境了。孟德尔在1865年就已经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时,一个遗传性状就不会消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优良的基因能够增加其在群体中的频率,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很显然,孟德尔主义正是达尔文所需要的遗传理论。可惜,孟德尔的发现被当时的科学界完全忽视了。

尽管进化论还是存在许多的缺陷,但仍然不能掩盖其所具有的巨大意义: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有力地证明了造物主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各种唯心的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第三,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的科学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就是进化论,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并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

问题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进行更多更详细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

深入的论证。对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

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物种起源》中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论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还有更多的观点,如遗传变异,过度繁殖,适者生存,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研究,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启发。

其中让我触动最深的,恐怕要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主旨句了,这

句话在现在看来,还是拥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位置,这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该可以算是最好的答案。这个社会就好比是自然社会,也许环境会比较恶劣,但我们也不需要太过不知所措,在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范围内去适应它,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相信我们总会在“物竞天择”的社会里做到“适者生存”的。

《物种起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还有关于生存

发展的启发,让我们能够在书海中有所得益,在经典中领悟人生。

第四篇:物种起源读后感

在教会里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物种起源读后感。但有趣的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们所依赖的资料往往都是一些二手的信息。最近我尝试着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以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读完以后有一点点感受,特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争辩的双方都有一定的启发。我本人不是研究生物科学的,不可能完全无误地理解此书的内容,更无意去论证达尔文理论的真伪。如果有任何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物种起源》一书共有六版,我读的是根据第一版由Barnes & Noble Classics, New York于2004年印刷的版本,其ISBN是1-59308-077-8,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据此对证所引用的内容。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把此书命名《物种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第380页,有这样的一个结论,“Therefore I should infer from analogy that probably all the organic beings which have ever lived on this earth have descended from some one primordial form, into which life was first breathed.”

这里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breathed)而来的。

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在该书的最后一句话,也可以说是大结局,同样的主题再次地出现,在第384页我们可以看到,“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大致的意思就是,该书所持的生命观是十分宏伟的,在巨大的能力之下,最初的生命被创造(breathed)成一个或几个种类,然后就在自然规律的管辖之下,美丽的生物世界就在循环往复的无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进化仍在进行着,读后感《物种起源读后感》。

这里描述最初生命的来源的时候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根据第411页的注释,在第二版中,达尔文在“breathed”之后更是加上了“by the Creator”,清楚地说明了他相信有那么一位创造者,是所有生命的起源。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最后有了人这样的一个次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早于他三千多年前写成的创世记在描写上帝创造生物物种的时候,就已经列出了同样的次序。

所以,进化论否定了圣经和上帝吗? 我相信至少达尔文不是这样认为的,其他这样认为的人又是根据什么呢?如果我们因接受了片面的教育而失去了与上帝的关系,及随之而来的生活中的喜乐,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感受二:相信上帝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就拿宇宙和生命的存在为例,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创造,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所谓的创造及起源一说;另一种选择就是宇宙万物是自己来的,也就是说是自己创造了自己。

我们先分析一下第一种选择,宇宙是永恒的说法,与其说这是一种可靠的理论,还不如说是一个人不愿意相信上帝的借口,因为它是与现有的最新科学证据背道而驰的。现今的科学不但是在研究宇宙的开始,还在探讨宇宙的终结。另外,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宇宙的组成部分,如地球和太阳等等,都是有寿命的,这些有限的东西累加起来,整么又可以成为永恒呢?所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理性也是相矛盾的。当然,宇宙是如此的浩大,有许多东西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至少从我们现有的知识和证据来看,宇宙万物不是永恒的。一个本着科学态度的人,应该承认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宇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说法。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大凡有功用的东西,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一台超级电脑,都一定有其设计,是被创造的,它们不可能自己创造了自己。我们看到一台机器,尽管我们不一定知道是谁造的,但一定会想到是被造的。如果有人认为它不是被创造的,我们一定会说此人不理性。但一个单细胞就比任何的机器的运作复杂且精密的多,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其上的规律更是不可同光年而语。有谁会相信随便堆起来的字符可以成为经典名著呢?又有谁会相信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会自己做成呢?连这些小事都不可以,我们又凭什么认定宇宙一定没有创造者呢?这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结论吗?

在解释万物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麦实维尔、法拉第、爱因斯坦、爱迪生、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根据可能是有点说不过去。

第五篇:《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种起源》读后感1

是谁击破神创论的天空,将世界从上帝的手中挣开;是谁以锐利的双眼,看穿时空的阴霾,寻找物种间的联系与存在;是谁以一句“物竞天择”的呐喊,唤起整个大崛起的时代。也许隨着时代日显其不足,但传承给后人的,并让后人抚卷感叹的始终是那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对科学的严谨与热爱。

少年顽劣,浪子回头。达尔文年轻时用他父亲的话说“除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相对他的兄弟姐妹来讲或者用中国父母常讲“别人家的孩子”来说达尔文可算是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是就是这个常人眼中的败家子却成为英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参加“贝格尔号”舰的全球远航,成为流传后世的的伟大人物,我不禁感叹人的命运是由自我决定的。

大巧若拙,埋头著书。在达尔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理解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主角,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十分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宗教的神环下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于是在这种情景下诞生了。

本书中讨论过的生存斗争,对于变异究竟怎样发生作用呢在人类手里发生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我想我们将会看到,它是能够极其有效地发生作用的。让我们记住,家养生物有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也有程度较差的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记住遗传倾向的力量。在家养状况下,能够确切他说,生物的整个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可塑性的了。正如所讲人类用有计划的和无意识的选择方法,能够产生出并且的确已经产生了伟大的结果。

暗夜磨剑,终露锋芒。达尓文的有如一场席卷世界的海啸,狠狠地撞击在“神创论”的壁垒上,将千百年来的宗教脸上神秘而高贵的面纱狠狠地撕下。从而联接起一个伟大而充满理性的时代,这是只属于人的时代,神的荣耀开始寂灭于尘埃。正是因为《物种起源》出版,人类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而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

改变世界,真理永恒。科学永远是真理与实践的孩子,而非强权与臆测的玩物,“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希腊先哲早在千百年前就有这振聋发聩的话了。当达尔文应对教会的刁难,应对无知者的嘲笑,面强权的胁迫。他没有低头,也不会低头,他以一种“真的勇士”的姿态,艰难的前行,昂扬的前行。他用自我并不坚实肩膀扛了这个世界的明天,孤身一人站到了诸神的对立面。这才是真正科学,真正让人类社会提高的科学。

反观当下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论文互抄,研究成果互窃,科学研究充满了权钱交易与利益制衡,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科研院成了官场,没有学会做人便作学问的人比比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没有一种敢向与不合理存在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静下心来,埋头作学问的毅力,那么何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谈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真的科学是容不是一点杂质的,而真正爱科学的人也不会让它有一点杂质的,所以各位年轻的朋友行动起来吧!用信念与毅力去谱写一首壮丽的科学之歌,为我们祖国正在发展科研事业贡献属于自我的一份力量。

《物种起源》读后感2

“姐姐,你们家的幸福树长得怎样样了?”“好着呢!还育出了‘小宝宝’呢!”“天哪!”我发出了一连串的怪叫。

其实,之前我和姐姐买了两盆“幸福树”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可惜我不是一个好的“花匠”,幸福树枯萎了!我请教了姐姐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诀窍。房间里传来了我们的对话:

“姐,你就说说呗!你怎样把幸福树培育得这么好?有啥诀窍就传授给我点吧!”

“嗯,好吧!”说完便丢给我一本书《物种起源》。

咦?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教我就不教呗!打什么哑谜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是我看了几行就迷上了这本书。这本《物种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写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演变是经过自然选择而来。

突然,我看到上头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黄后的碎蛋壳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给花木根部很多养分,对花木生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树”不是正缺少营养吗?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两个熊猫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树。突然,我的双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惊奇地发现“幸福树”的“腰板儿”十分挺拔!可叶子还是那焉焉的样儿,但这可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来。突然,我发现旁边的蛋壳没有了光泽,仅仅残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杆儿挺得不得了,还散发着一股股灵气,有一种大自然的味道。

也许那办法真的有效!我连续放了几天的蛋壳儿,幸福树满满的“活”了过来,我幸福地触摸着它的枝叶,呼吸着它刚刚制造好的氧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

之后,我们家还养了“爬蔓”“金心吊兰”等植物,都用了这种“蛋壳疗法”来为他们“治病”!

对于世间一切生物来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怎么样?“科学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实吧!

《物种起源》读后感3

《物种起源》这本书几乎无人不知,但读起来真的不好“读”,不明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的确如此,总之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我受到查理芒格“普世智慧”的指引,按照查理·芒格的理论该书应当属于“硬科学”范畴的,再加上《物种起源》这本书的伟大性,是一本真真正正“改变人类”的巨作,带着一份对巨著膜拜敬畏之心,翻开了这本“连思索加写作”用了近27年的作品。

《物种起源》核心理论之一:由于自然选择仅能经过累积微小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来起作用。换言之,自然界会保留物种微小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这种有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的变异为了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适者生存”大家再熟悉可是的大道理。

今日想说说,“适者生存”的背后理论:自然界最终保留了那些微小的、持续的、有利的变异。这也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或组织,都会因为“生存竞争”而需要不断地、持续的进行自我精进,或者称为“自我进化”,这种精进、进化是微小的、持续的,不是巨变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或公司组织的学习、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是依靠于点点滴滴的改善来开展的,而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不要小看每一点滴的学习和积累,从当下事、小事开始,集中精力的去做好,坚持一份匠人精神,心平气和,不急于求成的投入与付出,必须会迎来“自然选择”的“生存的适者”。

有一种观点,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后,并没有完成自我的进化,虽然从生理上携带了父母的基因,但这并不是自我的完整基因,还需要后天的学习、提高、精进、完善来实现自我的进化,最终构成自我的最完整优势基因,直至个人生命终止,才能停止自我进化,把自我完整基因传给后代。想想所有的公司、组织也是一样的,注册成立了以后,还需要持续的经营、改革、改善来完成组织的生存发展。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异常强调了变异的过程是微小的、连续的,这就是说,我们不断地自律、学习、精进;组织持续的优化、调整、改革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永无休止的,不能够停歇。在生活中有那么几次,我心血来潮想学英语,于是买书、报名上课……妄想经过一鼓作气成为英语高手,最终七七八八花了不少钱,没有两个月时间,学习的活力冲动散去,一切回归从前。猜想很多朋友在减肥、健身上是否也会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就是达尔文在书中所说的——“自然界中无飞跃”。

既然“自然界仅能经过那些微小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起作用”,我们为何不坚持专注、安下心来,心无旁骛的投入到自我的学习与工作中,专心致志的提高自我的专业水平呢?

下载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种起源读后感(模版)

    篇一:物种起源读后感我曾今在生物书中见过这本书的名字——《物种起源》,在暑假我读起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有人曾评价这本书说:《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

    《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物种起源》,这本书是达尔文写的。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着作。《物种起源》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作品,达尔文用......

    生命起源读后感[精选]

    生命起源读后感(一)《古生物地史学》是一个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学完前五章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开始“筹备”了起来。如果仅是......

    生命起源的读后感(共5则)

    《古生物地史学》是一个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学完前五章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开始筹备了起来。如果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

    《品牌的起源》读后感(共五篇)

    《品牌的起源》读后感范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牌......

    物种起源读后感(通用)(最终五篇)

    物种起源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种起源读后感,希望能......

    生命起源读后感(五篇材料)

    《古生物地史学》是一个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学完前五章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开始“筹备”了起来。如果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

    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

    读《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仔细地阅读了法国作家莱昂·罗斑的作品《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这一本哲学范畴的书籍。在此之前,我也阅读过哲学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