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1
读这部著作就可以说是相当有意思了,简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好吗?果然伟人就是伟人,写来的东西都是这么有深度这么有见解。
读这文章之前我一直觉家庭之类的东西就从古至今应该都不会有很大变化,而且家庭的结构变化应该也是独立的、和外界关系不大的,而且我最觉得家庭的组建应该是以爱为基础的。结果以上观念全都被这本书打破了,基本上我认为的没有一个是准确的,本人还是太幼稚了。
这本书从家庭入手,从家庭的演变讲起,把家庭与私有制和国家串联在一起,让人觉得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虽然本人还没有看到这本书讲国家的部分,但是前两个部分已经是让人觉得逻辑缜密、叙述严谨、极有见地的了。如从某些现存家庭制度中家庭成员的称呼、成员亲近程度就可以推出一种早已不存在的家庭结构的存在。应该说是直觉敏锐好呢,还是说注重观察、方法科学好呢?我觉得应该是两者兼有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这种社科类的研究就相当看重研究者的素质,面对这种细微又难解的似是而非的线索,能把握到多少真相,能够把结论推到多远多深,真的就全靠研究者自己的本事。
还有在说说恩格斯文中的一句话“我以为,只要还戴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便永远都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理解。”这句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啊。带着偏见去研究是绝对不行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会把人引上歧途。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2看完本书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科学的分析了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作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氏族在蒙昧时代中产生,伴随的是群婚制。氏族内部没有统治和奴役,这是它的伟大之处也是它的局限性。在这个时代,人类还要为食物的匮乏而殚精竭虑。人口是极其稀少的,甚至说人口的增多是一种负担,两性之间的分工是自然纯粹产生的:男子出外打猎,女子从事家庭起居。财产是共有的,也因为如此,妇女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家中的地位比男性要高。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兴起,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众分离出来,男子能够提供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女子还是局限在家庭内部,慢慢的男性的地位提升,形成了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野蛮时代伴随的婚姻制度是对偶婚制。
然而,也因为畜牧业的发展,食物出现了剩余,这就出现了交换的可能。同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同时兴起,产生了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这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主人和奴隶。阶级也就慢慢产生了。男子在财产方面的极大控制权进一步提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女子因为在家庭中的早期优势,后面反而无法脱身慢慢成为了男子的财产。也由此,对偶婚制慢慢的逐步过渡到了一夫一妻制。可以说剩余财产的急速膨胀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商人,作为第三次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也同期产生。作为一个连接者慢慢的在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货币,这个神奇的社会资源分配中介也应运而生。但是商业文明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周期性的商业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另外,国家也并非是特立独行,她是伴随着财产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必然产生的,她有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作为一个社会工具(公共权力),既可能帮助社会生产力提升,也有可能变成社会发展的阻碍,那么以生产者为基础发展的自由平等的自由联合体就有可能成为在国家之后的新的工具。
那么这也产生了另一个设想: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是否有可能复活?但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复活,而是更加富足,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本书即便历经百年,却对现代社会还是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3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来,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男性统治,以父系然后以父权制的形式,仅仅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之前的阶段,特点是:开放性关系与其它关系并存、爱情不纯粹、受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下的开放性关系,特点是:纯粹的爱情、无外因影响。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会一直存在,《共产宣言》“消灭家庭”,消灭家庭是因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但却必须为这个家庭付出义务,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为彼此负责,子女由社会统一教育,不由个人管理。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可以充分自由,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一方不愿意,就不再有关系,这就像现在的自由恋爱关系。
其次
自古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也有开放的。未来男子不再必要女子来做家务,女子也不必要依赖男子生存,双方没有必须结合的必要。
最后
维持婚姻的并不完全是爱情,更多是经济利益。当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争,也无非是害怕丈夫的财产被瓜分而已。过去我们强调在一段恋爱中,婚姻中要身体和精神的忠诚,但是几十年来,现实一次次告诉人们,这基本上不可能。
相反,在开放性关系中,维持关系以爱情为绝对主导。第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伴侣关系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双方的全部需求了。简单来说,伴侣对伴侣关系的需求分成三个大类:物质,精神,性。单一的伴侣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令伴侣关系产生矛盾,导致伴侣分开。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自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在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之后,社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系模型:开放式关系。原理很简单,一位伴侣很难同时满足三类需求,但是满足单一需求却简单的多。
需要强调的是,开放性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和坦诚。否则就会出现压迫。《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资本主义公妻制,"家庭是必然会消亡的,既然家庭(还包括国家)必定消亡,人类注定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自由联合体,那么再强调封闭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4《起源》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谓史家之绝唱。我看了之后收获很大。
其中有些观点还是挺精彩的:
1。最初的家庭是群婚制
2。现代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维持性秩序
3。野蛮时代的人并不野蛮,只是比起现代人,那时的人类还不自知。结婚红包祝福语
4。不能带着妓院的眼光观看原始社会。
5。一夫一妻制绝不是性爱的结果
6。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
7。共产主义实现后,国家机器也会消亡。国家是个历史范畴,随着阶级的消失,终究也会被放到古物陈列馆去。。真!
不错不错,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一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5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探析了人类历史的起源,专业性较强,文字稍显枯燥,尝试很多次都读不下来,今天耐着性子读下来,在阅读中始终从唯物史观视角进行理解,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人类发展至今,文字可考的不过五千年。关于史前史的著作越来越多,但能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史前史,恩格斯这本小册子当属经典。唯物主义总是能自觉地从当时的生产力、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等方面来判断、审视人类生存史上每一寸艰难的前进,读后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因此,唯物主义者,如作者恩格斯,在文中随处可以发现其对于史前发展的客观评价与崇敬之情。
是的,从最初的语言(蒙昧时代低级阶段主要成就),到以鱼类为食物及火的使用(蒙昧时代中极阶段标志)、再到弓箭的发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标志,从制陶术的开始(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标志)、到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种植(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开始,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东西两个大陆发展进程开始分化)、再到铁矿石的冶炼、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仅限于东半球),恩格斯在此根据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中描绘了这幅人类经过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开端的发展图景。
而其中蕴含着的最重要的讯息是:它们(以上所有划时代的进步)都是直接从生产中得来的。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神造,也不仅仅是传说,它们都是先人经历漫长的生存探索和难以想象的艰辛实践才创造出来的。对,我想强调的是,这是创造,一如我们今天任何一项惊天动地的发明和变革。甚至,它们对于彼时的史前人类的意义超过了今天多数伟大创新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意义。历史没有捷径,生存从来不易,人类从始至终都在做一个命题: To be or not to be.尊重历史,尊重每一位曾经为了生存而奋斗不息的先人,尊重每一次历史的重大突破、人类的小小进步。
本月还尝试读了两本哲学书,一本康德的小册子——《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未读下来;一本托马斯。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十讲》,正在阅读。另外,听了一场不错的儒学讲座《儒学的价值系统与当代挑战》。以上这些读或未读下来的,都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东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选择的差异,更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的发生、发展、走向独特、包容与融合。总得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十一月,除了阅读哲学专业书外,我计划阅读一本与和君第六次大课以及本月跬步阅读小组主题相关的书籍,根据预习书单,暂定《一本书读通金融史》。阅读时间至少每日抽出一小时,安排在一天闲时尽早的时候,并花半小时回顾、思考、写读书笔记。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朴素小记,纪念在跬步读书小组十月的成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读后感】相关文章:
1.家庭成就孩子读后感
2.《家庭教育》读后感
3.家庭教育读后感
4.《家庭官司》读后感
5.书香家庭读后感
6.和美家庭读后感
7.《和美家庭》读后感
8.家庭为话题的作文:我与家庭
9.家庭趣事作文:家庭“战争”
第二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试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座丰碑。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的历史真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进行了解读,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读本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恩格斯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对于历史材料的详尽的发掘和阐述,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恩格斯在《起源》中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如何推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也是一种启迪。
关键词:家庭;私有制;氏族制度
一、关于作者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工业城市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恩格斯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
二、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正普遍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与革命等重大问题上跟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激烈论战的情况下产生的[1]。
由于对于成文史之前的社会状态的研究的匮乏,特别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这样的问题上,人们几乎是一无所知[2]。由于国家的问题是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蒙蔽人们的双眼,这个问题尽可能地被他们搞得混乱不堪。当时的资产阶级,无疑将其当成一种思想的武器,来为维持自己的剥削统治地位。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与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个问题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尤为突出,为了揭开人类社会初期历史的本来面目、资产阶级的本性,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志而写作了本书。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科学的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不仅着重讲了原始社会, 还对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指出了无限美好的光辉前景。本书分为9章,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即史前文化阶段、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四大部分。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
恩格尔根据摩尔根的分期法,将史前文化阶段分为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认为,人类在真正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经历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这两个过渡的阶段。并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将这两个阶段中的每个时代都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的特征为人类住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果实、坚果根作为食物,语言还没有产生,人类之间互相交流只是借助单一的发声来进行。慢慢的,到了中级阶段,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火了,并且开始采用鱼类作为食物。恩格斯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了人类学会取火和人类食物种类的扩大、人类的迁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就是人类究竟是怎样学会钻木取火的?恩格斯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发现了新的事物,鱼类,因为只有用火才能将这类水生动物烤熟来吃,这样人们才学会了使用火。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自古“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很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和食物有关。但是我又不禁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早期的史前时代,人类面对的威胁有很多,最大的威胁就是大自然的气候,在极端寒冷的气候中,如果人类发现了钻木可以产生火,他们的首先的反映应该是感受到温暖,所以我认为人类学会取火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取暖。在高级阶段,人类发明了弓箭,狩猎从而成为了获取食物的一种常规方式。当然,发明这种复杂的工具需要人类对于生活经验的长期的积累,同时也是和人类的智商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制作很多工具的能力,例如木制的容器和用具、用韧皮纤维做成的手工织物,用芦苇变成的篮子及磨制的石器。由于这些工具的出现,人类开始出现了定居而成村落的萌芽状态。人类已从之前的简单、分散的、以解决自己的温饱为目的生活状态逐步转变为集中的,有目的分工的群居的生存方式,这也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形成的萌芽[3]。
随着进入到野蛮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恩格斯认为,学会制陶术是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划分点。作为野蛮时代的标志,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栽种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界限。在东大陆,几乎适于驯养所有的动物和种植所有的谷物,但是在西大陆,只适于驯养羊驼一种动物,种植玉蜀黍一种植物。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东大陆和西大陆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条件来生产,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生产文化。进入到中级阶段,东西大陆的居民又有了新的发现。西大陆的人们已经知道,除了种植玉蜀黍,还有南瓜、甜瓜及葡萄的方法,住上了用土坯或石头造成的类似城堡的房屋,并学会了驯养动物。而在东大陆,这一阶段体现在驯养供给乳核肉的动物开始。由此形成了畜群,并产生出了游牧生活,那些之前居住在森林里的居民一旦习惯了中级阶段的游牧生活以后,就不会愿意从水草丰富的沿河平原回到祖先居住的森林中了。在高级阶段,产生了铁矿石的冶炼,由于人类掌握了这项技术,大量的铁制的生产工具开始出现,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耕种土地,并使森林变为了耕地和牧场。由于种植物和牲畜的大规模扩大,人口的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至此,人类已经具备了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基本条件了。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那样: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时期。
(二)家庭发展史
在叙述这一部分中,恩格斯首先提到了两个概念——家庭和亲属制度。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只是把家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是在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根本的变化。恩格斯详细地阐明了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庭是一个一直发生内部变化的要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庭从最初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对偶制”家庭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各个阶段的家庭的组成形式中,家庭的含义也有所不同。然而,亲属制度只是由于确立了家庭的形式以后,家庭成员之间随之确定的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的亲属之间的各种制度,它可以说是见证了家庭发展的整个过程,就如同一个记录者,它是静止不变的。并且只有当家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时候,亲属制度才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为了证明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关系,恩格尔指出了家庭的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这种家庭的进步就在于,它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但是对于同辈分的家庭成员来说,他们之间的性关系的界限依然没有清晰的划分。这种家庭虽然已经绝迹了,但是这一种家庭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作为必然的最初阶段决定着家庭后来的全部发展的,可以说,这是家庭发展历史的开端。而普那路亚家庭相比血缘家庭的进步就在于,兄弟姊妹之间也排除了相互的性关系,使兄妹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恩格斯所阐述的群婚制度,摩尔根把这种形式看作是必然先于对偶婚存在的一个发展阶段,并认定它在较早的时期普遍流行的,普那路亚可以说是群婚形式的最高级别。这种群婚的制度,在南澳大利亚曾存在着其低级阶段。和普那路亚家庭的高级群婚阶段相比,这种群婚阶段是同漂泊不定的蒙昧人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后者已经是以有了比较牢固的共产制的居民为前提,并且直接导向下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对偶制家庭要求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这个男子对她来说也是最主要的丈夫。随着氏族的日益壮大,这种不许相互通婚的兄弟和姊妹级别的日益增多,这种制度也就随之日益巩固了起来。制度的巩固也必然伴随着婚姻禁规的增多,由于婚姻禁规的日益错综复杂,群婚也就越来越不可能,群婚也就被对偶制家庭排挤了。随着人类社会过渡到专偶制家庭,人类开始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对偶制家庭,开始了文明时代。
(三)氏族制度和私有制
氏族制度是恩格斯在本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的原始社会的基社会形式之一,氏族制度的发现与他根据亲属制度恢复原始家庭形式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知道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国家产生以前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规律。
书中以北美印第安易洛魁人的氏族为典型, 概括了氏族的特征有氏族名称, 民主选举的首领有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议事会;有共有的土地, 死者对财产只能在氏族内承继严禁族内婚, 氏族成员有互助和互相保护的义务;有共同的宗教节日活动;有共同的墓地等。从而探索了氏族的起源, 氏族制度的普遍意义, 氏族制度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地位及其解体。恩格斯通过对希腊、罗马、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的考察证明, 氏族制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普遍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以血缘为纽带, 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氏族制度, 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制度。恩格斯通过对家庭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阐述, 说明在阶级社会以前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
在谈到希腊人的氏族制度时,恩格斯认为,希腊人在史前时代就已经按照美洲人的那种有机的序列组织起来了。在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根据格罗特的《希腊史》,雅典的氏族是建立在以下的基础上的,即:把共同的宗教祭祀为供奉神明的一种特权;拥有共同的墓地;相互继承权;在受到侵害时提供帮助、保护和支援的相互义务;在一定情况下,在氏族内部通婚的相互权力和义务;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拥有共同的财产,有自己的一位酋长和司库。从以上可以看出,希腊人的氏族制度已经开始体现出某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和义务,这种规定的权力和义务使整个氏族制度逐渐地变得规范和具有权威性,并富有活力。
但是恩格斯认为由于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这种氏族制度已经开始瓦解。父权制促进了财产在家庭中的积累,并且使家庭变成一种与氏族对立的力量。财产的差别,通过世袭贵族和王权的最初萌芽的形成,对社会制度发生了反作用[4]。财富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所以古代的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缺少保障单个人新获得财富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的这样一个机关或者权威机构,可以不仅使以前被轻视的私有财产神圣化,并宣布这种神圣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不仅可以永久地将社会分裂为阶级,而且可以使有产阶级永久统治无产阶级。国家的出现就扮演了这种机关的角色。
(四)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究竟怎样产生的?恩格斯在这一部分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国家依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机关,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掉氏族制度,然后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机关来取代他们。恩格斯以古雅典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雅典人的四个部落在这一时期中,氏族制度是怎样逐步被国家所代替的。雅典人处在氏族制度和人民生活正在不相适应、发生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氏族制度已经不能够帮助有产阶级来剥削无产阶级了,所以,国家——这一剥削机关的最高形式,就开始被人们所期待。可以说,古代雅典国家的产生是源于氏族制度本身内部的变革。罗马的国家形成与雅典国家的形成有所不同,罗马依靠征服其他地区来增加自己的人口规模,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罗马地区以外的居民增加了罗马的压力。所有这些新的国民,都处在旧的氏族之外。本来的罗马的人民是自由之人,他们可以占有地产,但是必须纳税服兵役,但是却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他们相当于被剥削了权力的公民。随着这类人群规模的壮大,就形成了一种同这时根本禁止增加外人的相对抗的力量。这股新生力量对贵族反抗斗争的胜利,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罗马国家。德意志国家是在征服外国领土的基础上直接产生的。日尔曼人入侵罗马之后为了统治罗马,便将他们的管理机构迅速转化为国家机关,使军事首长演变成国家首脑,于是德意志国家形成了。
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在发生变革,当这种变革产生了根本性的质变的时候,社会就被分裂为相互对立的阶级。然而,两种或多种阶级是不可能在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下一直稳定得持续下去的。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会想法设法来通过全社会普遍承认的制度来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定下去,进而来永久地对其他阶级进行剥削。这就是国家产生的意义,国家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这时,就必须产生一个可以凌驾各社会成员之上的机构,来控制阶级矛盾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国家就是这种产生于社会,但是又高于社会的力量[5]。
四、《起源》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
本书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阐述了阶级、国家的起源。然而它的社会意义就在于给了人们这样一种启示,我们的世界是怎样来的?并且以后将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正如国家的起源是由代替了氏族制度开始的,那下一个代替国家的又是什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类似于欧盟的这样的超国家组织,在国际社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紧密性的加剧,地域的界限逐渐变得融合,国家的概念也相应的变得模糊,超国家的组织可能会继续发展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非常重要。同样,恩格斯在本书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克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背景[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1):27-28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3. [4]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人民出版社,1996.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M].人民出版社,1961:15
第三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系别:教育系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张嘉豪
学号:2011025126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篇文章是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解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客观规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他的实质,阐明了国家将随着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呢?这是由于十九世纪70-8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和理论斗争的需要。
十九世纪70-80年代,国家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除了加强他们的国家机器镇压工人和劳动人民之外,还在理论上尽量美化资产阶级的国家,企图使工人阶级放弃争夺国家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革命道路。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还曾经宣传过国家起源的“契约论”,承认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当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后,就把国家说成是永恒存在而不可侵犯的了。恩格斯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要彻底打破这种迷信,决定从理论上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相辅相成我们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阶级压迫的机关,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管理机构的客观要求,是控制社会冲突,使社会有序发展的客观力量,但是国家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社会性。任何脱离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去认识国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但这又不等于说国家就有“两个本质”。只能说在这对矛盾体里,阶级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社会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这对矛盾统一体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一个现实的国家,他的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体现。我们都知道,一个阶级要对社会进行统治,那么就要以这
个阶级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来作为统治的前提,或者说是统治阶级在他完成、实现国家的公共职能的这个过程中完成他的阶级只能的。否则阶级统治就会失去他的社会依托。
恩格斯曾经在《马恩选集第三卷219页》中说过:“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他执行了他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不担当社会的正式代表,他就无法登上统治的宝座,也就无法为自己的阶级服务;如果国家不反应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么国家将最终不成其为国家。所以,我们总是在一个具体的政治现象中,看到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双重影子。
也许大家会问了,既然阶级性是国家和氏族区别开来的标志,那么国家与政党、地方政权这些也具有显著阶级性的组织相区分的标志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国家的社会性。政党虽然也代表了本阶级的利益,也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是他却不是社会的正式代表,不是公共权力。他们和国家一样存在于社会之中,但他们区别于国家就在于他们不凌驾于社会之上。可见,要正确理解国家这个概念,是必须把社会性与阶级性相联系起来的。
三、社会主义国家应重视国家社会性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政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要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我国接二连三的出现过阶级斗争扩大化、反右扩大化之类的问题?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过多的关注国家的阶级性,甚至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而忽视了国家的建设呢?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理论的片面性即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而忽视了国家的社会性这样的理论密切联系的。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再出现这样的失误,我们应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研究。
就国家的本质而言,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过去曾出现过的国家形态是一样的,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在国内外保障自己的利益而必须采取的政治组织形式。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又与任何一种剥削阶级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不是一种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而是一种日益同社会相融合的力量。他的总趋势是国家的阶级性日趋减弱而社会性不断增强,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半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各种不属于阶级关系范畴的群体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到突出位置。我们的政策要改变,我们的观念要转变。在社会矛盾大多数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情况下,民主无疑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目标,民主的范围无疑要扩大,而民主范围的扩大就必然带来专政范围的缩小。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此之外,恩格斯站在当时他所生活的环境的高度,批判了婚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并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中婚姻存在的问题。恩格斯认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没有自由婚姻而言,婚姻是随着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随着男性统治地位的确立而出现的;是丈夫统治下的婚姻,充满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是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是杂混制以及它最极端的形式-卖淫,这是第一个矛盾;同时,在一夫一妻制内部存在着第二种矛盾-即使加以禁止而严惩,但终不能根除的通奸。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平等的婚姻是虚伪的是由夫妻双方的地位决定的,因此总是衡量利害的婚姻,是不稳定的婚姻,依旧克服不了一夫一妻制的根本矛盾。针对婚姻总是对利害的衡量这个问题,恩格斯指出,由爱情而结合的婚姻是人的权利,买卖婚姻形式从表面上已不多见,但实际上却在愈来愈大的范围内推行,以至于不仅妇女,连男子都被标上了价签。这种价格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谈到当事人是在自由的条件下缔结的婚姻的;真正的婚姻自由只能表现为双方当事人把相互的倾心爱慕当作他们唯一结合的动机。
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要想消除一夫一妻制中的根本矛盾,只有打破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时爱情成为唯一衡量婚姻的标准。那便是人类迈入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所说,拥有很大的合理性,在当时的角度,确实地位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对等确实是阻碍婚姻平等自由的一大瓶颈。因为不平等,导致双方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因为金钱的卖淫,导致,双方在结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是否爱着对方,更要考虑双方是否能养家糊口,那个人是否值得自己依托。当经济因素阶级地位因素不再衡量的时候,爱情,确实成为了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
然而,恩格斯似乎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卖淫中,女方考虑的是经济因素,那么男方呢?男方的动机是什么?更何况,通奸,很多时候,都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而与金钱无关。如同亚瑟王中的兰斯洛与王后,如同西方中世纪中那些骑士与贵妇。在通奸中,更多涉及的,是感情的因素,而扉物质。更何况,在男女地位平等的今天,妇女经济的弱视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是,许多婚姻依旧存在着问题。经济,是制约婚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却不是唯一。即使以爱情而结合又怎么样?爱情,是脆弱的,异变的,让人妄自嗟呀,让人空劳牵挂。以爱情之名结合,同样以爱情之名分手。爱情啊,真的会有永恒不变的爱情么?要么,在日常琐碎日常争吵中消磨殆尽,要么转化为相濡以沫的亲情。维系婚姻的,也许并不只是爱情。维系婚姻的,是人性,是一种感情的纽带吧。一旦纽带断了,婚姻,也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爱情,不过是一个美好却飘渺的爱之梦。的确,恩格斯指出的问题,现在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存在。多少婚姻,真正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呢?太多的铜臭,参杂进了原本应该圣洁的婚姻。这种物质的考虑,使得贫穷的人不敢奢望爱情,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而富有的人,不敢相信爱情。他们,真的不知,那些漂亮的女孩究竟爱的是他,还是他兜里的钞票。而家庭中,由于夫妻双方个体能力的差异,许多都会出现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当然,也就决定了双方的地位。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的因素、由于个体的差异,双方经济地位真正的平等,是很困难的事。当然并不否认,有许多经济地位大致相同的夫妻。也许真的只有到了马恩所说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彻底消除经济对于婚姻的腐蚀
第四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读后感读书报告
一、阅读篇名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简要背景
这本书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 各国工人运为、社会主义运功正普遍展开,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与革命等重大问题上跟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激烈论战的情况下写成的。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恩格斯之所以能在马克思近世一年后, 只用两个月就使战友的遗愿付诸实现,。一方面是他与马克思几十年间共同研究的结果, 另一方面则是他对原始社会问题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结晶。早在1845-1846年间,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中, 首次一起探讨了所有制问题, 指出“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言制” , 研究了私有制在原始公有制中产生的情况,、国家出现的条件、“ 两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内涵等。后来他们也经常交流有关原始公止问题的研究心得。恩格斯十分热悉希腊、罗马的经典, 有关西欧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历史材料, 以及巴霍芬、泰勒、麦克伦南、拉伯克、吉罗一特龙等原始文化研究者的学术情况, 特别是他独自先后写出了《反杜林论》、《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翟中的作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德国古代的历史和语一言》、《马尔克》等论著,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人类起源、氏族组织、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的记生及其阶级实质等重大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恩格斯能自如地充分利用摩尔根的《古代生会》和马克思的有关摘要, 最终得以完成《起源》一书的坚实基础
三、主要内容
1.史前文明。在这一部分中恩格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朋友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为他正名指出摩尔根是一名先驱者是伟大的!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恩格斯将史前文明阶段又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中人们起初过着类似于动物一般的生活靠着野果猎物过活,但是慢慢地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火“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将人与野兽分开”这是恩格斯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人类开始逐渐学会利用火使用火抗争自然。人类开始脱离动物,慢慢有了现代人类的一些特征并且出现了类似于村落的集合。之后人类进入了野蛮时代,如何划分人了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恩格斯提出的分界线是当人类学会制陶时便意味着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了野蛮时代。在野蛮时代中人类进步更加的明显:学会驯养动物种植粮食,游牧,建造类似于房屋的居住地,甚至学会了金属的冶炼。而在文明时期人类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的部落,人们开始大规模的养殖种植冶炼。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蒙昧时代是人类获取现成天然物为主的时期而野蛮时代是学会靠人力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而文明时期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
2.家庭发展的历史。恩格斯提出了两个概念:家庭制度和亲属制度。家庭从原来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和对偶家庭,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然而亲属制度只是确立了家庭的形式以后家庭成员之间随着确立的亲属关系,从而确立的制度。恩格斯提出了家庭的四个发展阶段:血缘家庭普纳鲁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家庭,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它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但对于同辈之前却没有清晰地划分。普纳鲁亚家庭则是清晰了兄妹之间的关系,而对偶家庭则是男人有一个主妻女人也有一个主夫但是还是可以与他人发生关系。专偶家庭则是规定了一夫一妻。这也是文明时代的一种表现。
3.氏族制度和私有制,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是直到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在国家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原始制度的发展规律。在氏族制中财产是可以相互继承的是以氏族为单位,每一个氏族中的成员都有资格继承氏族中其他成员的财产,然而家庭的形成父子继承的出现慢慢打破了这一格局,财产变的私有制不再是氏族制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4. 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人类缺失保障单个人新获得的财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的一个权威机构,而国家就扮演了这样一个机构,这也正是国家由来的原因。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不知道何为国家的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当这种变革发生了质变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对立的阶级,社会无法在没有统治地情况下同时产生多个阶级,而国家产生的意义就是使得多个阶级共存。这就是国家的起源。
四、典型观点
1.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论述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2.阐述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3.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五、评论体会
“在历史上出现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个体婚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但同时他同奴隶制和私有财富一起,开辟了一个一直继续到今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实现的。”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使得这种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只单方面对妇女产生效用。唯有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妇女才能真正解放。从恩格斯关于妇女问题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问题阐述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恩格斯看到妇女地位的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转变的必然产物,而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妇女成为社会劳动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地位必然会随之提高,社会关系也回发生相应的改变。文明时代,自私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已被奉为最高信条,惟利是图,损人利己之事屡见不鲜,对财富的贪婪和对他人的掠夺无止境地发展起来,人类文明的成果几乎都成了剥削者发财致富的手段,甚至相互残杀的武器。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必然要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就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文明时代是必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已经遍地开花。尽管在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上还会有艰苦的斗争与曲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第五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一)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来,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男性统治,以父系然后以父权制的形式,仅仅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之前的阶段,特点是:开放性关系与其它关系并存、爱情不纯粹、受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下的开放性关系,特点是:纯粹的爱情、无外因影响。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会一直存在,《共产宣言》“消灭家庭”,消灭家庭是因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但却必须为这个家庭付出义务,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为彼此负责,子女由社会统一教育,不由个人管理。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可以充分自由,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一方不愿意,就不再有关系,这就像现在的自由恋爱关系。
其次
自古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也有开放的。未来男子不再必要女子来做家务,女子也不必要依赖男子生存,双方没有必须结合的必要。
最后
维持婚姻的并不完全是爱情,更多是经济利益。当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争,也无非是害怕丈夫的财产被瓜分而已。过去我们强调在一段恋爱中,婚姻中要身体和精神的忠诚,但是几十年来,现实一次次告诉人们,这基本上不可能。
相反,在开放性关系中,维持关系以爱情为绝对主导。()第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伴侣关系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双方的全部需求了。简单来说,伴侣对伴侣关系的需求分成三个大类:物质,精神,性。单一的伴侣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令伴侣关系产生矛盾,导致伴侣分开。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自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在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之后,社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系模型:开放式关系。原理很简单,一位伴侣很难同时满足三类需求,但是满足单一需求却简单的多。
需要强调的是,开放性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和坦诚。否则就会出现压迫。《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资本主义公妻制,"家庭是必然会消亡的,既然家庭(还包括国家)必定消亡,人类注定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自由联合体,那么再强调封闭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二)王旖萱
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探析了人类历史的起源,专业性较强,文字稍显枯燥,尝试很多次都读不下来,今天耐着性子读下来,在阅读中始终从唯物史观视角进行理解,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人类发展至今,文字可考的不过五千年。关于史前史的著作越来越多,但能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史前史,恩格斯这本小册子当属经典。唯物主义总是能自觉地从当时的生产力、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等方面来判断、审视人类生存史上每一寸艰难的前进。因此,唯物主义者,如作者恩格斯,在文中随处可以发现其对于史前发展的客观评价与崇敬之情。
是的,从最初的语言(蒙昧时代低级阶段主要成就),到以鱼类为食物及火的使用(蒙昧时代中极阶段标志)、再到弓箭的发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标志,从制陶术的开始(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标志)、到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种植(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开始,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东西两个大陆发展进程开始分化)、再到铁矿石的冶炼、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仅限于东半球),恩格斯在此根据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中描绘了这幅人类经过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开端的发展图景。
而其中蕴含着的最重要的讯息是:它们(以上所有划时代的进步)都是直接从生产中得来的。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神造,也不仅仅是传说,它们都是先人经历漫长的生存探索和难以想象的艰辛实践才创造出来的。对,我想强调的是,这是创造,一如我们今天任何一项惊天动地的发明和变革。甚至,它们对于彼时的史前人类的意义超过了今天多数伟大创新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意义。历史没有捷径,生存从来不易,人类从始至终都在做一个命题: To be or not to be.尊重历史,尊重每一位曾经为了生存而奋斗不息的先人,尊重每一次历史的重大突破、人类的小小进步。
本月还尝试读了两本哲学书,一本康德的小册子——《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未读下来;一本托马斯。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十讲》,正在阅读。另外,听了一场不错的儒学讲座《儒学的价值系统与当代挑战》。以上这些读或未读下来的,都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东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选择的差异,更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的发生、发展、走向独特、包容与融合。总得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十一月,除了阅读哲学专业书外,我计划阅读一本与和君第六次大课以及本月跬步阅读小组主题相关的书籍,根据预习书单,暂定《一本书读通金融史》。阅读时间至少每日抽出一小时,安排在一天闲时尽早的时候,并花半小时回顾、思考、写读书笔记。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朴素小记,纪念在跬步读书小组十月的成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三)从起源中审视未来
魏灏
看完本书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科学的分析了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作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氏族在蒙昧时代中产生,伴随的是群婚制。氏族内部没有统治和奴役,这是它的伟大之处也是它的局限性。在这个时代,人类还要为食物的匮乏而殚精竭虑。人口是极其稀少的,甚至说人口的增多是一种负担,两性之间的分工是自然纯粹产生的:男子出外打猎,女子从事家庭起居。财产是共有的,也因为如此,妇女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家中的地位比男性要高。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兴起,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众分离出来,男子能够提供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女子还是局限在家庭内部,慢慢的男性的地位提升,形成了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野蛮时代伴随的婚姻制度是对偶婚制。
然而,也因为畜牧业的发展,食物出现了剩余,这就出现了交换的可能。同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同时兴起,产生了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这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主人和奴隶。阶级也就慢慢产生了。男子在财产方面的极大控制权进一步提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女子因为在家庭中的早期优势,后面反而无法脱身慢慢成为了男子的财产。也由此,对偶婚制慢慢的逐步过渡到了一夫一妻制。可以说剩余财产的急速膨胀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商人,作为第三次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也同期产生。作为一个连接者慢慢的在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货币,这个神奇的社会资源分配中介也应运而生。但是商业文明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周期性的商业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另外,国家也并非是特立独行,她是伴随着财产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必然产生的,她有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作为一个社会工具(公共权力),既可能帮助社会生产力提升,也有可能变成社会发展的阻碍,那么以生产者为基础发展的自由平等的自由联合体就有可能成为在国家之后的新的工具。
那么这也产生了另一个设想: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是否有可能复活?但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复活,而是更加富足,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本书即便历经百年,却对现代社会还是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文案:魏灏,2016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