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戴娟娟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而古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古诗的字词翻译上,学生在枯燥乏味、支离破碎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优化古诗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一、创设情境,感知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也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豁达;有的含蓄典雅„„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给学生提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1、画面展示美景。诗是诗人的感情的即兴抒发,而此种感情一定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骆宾王的《鹅》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教师的“纸上谈兵”是难以给学生一个丰满的形象认识的。因此,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有一位老翁正笑嘻嘻地捋着白白的长胡须,一个少年正在不断地扬臂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随着白鹅的颈部、脚掌部的运动,湖面上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着掌,欢快地引颈高歌。湖面上水波微微荡漾,荷叶轻轻摇晃,荷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音乐渲染氛围。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而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李白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融合在了水天一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让那凄婉、轻灵的动人旋律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泻千里,涌向天际,奔向苍穹,而载着孟浩然的船帆的影子渐渐消失在了苍茫的天水之间,使人遐思无限,“送别图”景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田。
二、赏析词句,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却是囫囵吞枣又趣味索然。而多媒体能通过形、声、光、色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概括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柳絮如烟、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很快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学生在接受春的信息的过程中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思维,真正让学生学会品味、鉴赏古诗中的精妙词语。
三、示范朗读,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即富有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古诗虽然意境深邃、寓理含蓄,但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低吟浅唱。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技术,那形象直观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将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他们的共鸣。
比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媒体画面,让学生从瀑布跌入山谷的壮丽景象中,感受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经典古筝曲伴奏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音,语速放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袅袅上升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是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这一句的时候吐字要有力、响亮;而“三千尺”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可以适当拉长音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的“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以重读来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赞叹。
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启发想象,运用语言表达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由于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景色,那凌空而下、飞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泻而下,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如此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香炉峰上弥漫的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那是多美的景象啊,我仿佛飘渺在这烟雾缭绕的仙境之中了。”有的学生说:“这长长的瀑布真像天宫里的仙女手中挥舞的雪白银纱,美极了。”还有的学生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能够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进行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开展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古诗教学增辉。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音形兼备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化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学习效率倍增。同时,运用多媒体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培养语文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有很大的提高。”多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弥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由于插图是静止的,学生观察后缺少动态的感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利用交互图片,并集播放声音、录像、图片于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使学生身临其境,犹
如荡漾在漓江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缺乏想象的人不会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打下基础,而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积累有关事物的表象,然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训练学生创造想象。泸定桥险峻的地势,生活在都市里的学生大都没亲眼见过,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更深切地体会红军夺桥的艰辛,我搜集了有关泸定桥的图片,并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如“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似的”、“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倾泄下来”“震耳欲聋”“心惊胆寒”等,让学生边看图,边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体验,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那又险,水又急的泸定桥上,使他们形象、直观、深入地感悟到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为后文红军如何奋力“夺天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多媒体可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此时多媒体就成了学生朗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听音中注意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可提高朗读水平。如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识字1》是一首诗,节奏感很强,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再模仿、跟读、表演读,学生就很容易读出课文的节奏感、韵味美,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的效果,并给今后的朗读打下一定的朗读基础。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狡猾的狐狸、愚蠢的老虎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他们的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读起来惟妙惟肖。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泸定桥的“险”,我出示相关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和敌人说的那句话:“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学生准确地读出了敌人的骄傲和嚣张,从侧面衬托了红军夺桥的不易。
另外,在教学红军如何“飞”,如何与敌军抢时间时,我出示表示时间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以及出示红军雨夜赶路的图片,体会红军当时的困难重重。提出问题:同样的自然环境,同样多的时间,为什么红军能赶到泸定桥?你觉得他们是一支什么样队伍?
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化解答,明白了红军具有那种不畏艰险,勇敢机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红军战士
五、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教学《花木兰》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花木兰向家人提出替父从军后,父母愁容满面、犹豫不决的场景,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花木兰,你怎样说服你的家人呢?” 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多媒体展现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的情景同步出现,学生不仅能感受蚂蚁勤劳工作的场景,更能理解课文语言“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的很通顺、很丰富。我想说的是,教学这些,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
总之,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小学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
第四篇:试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试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而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片直观、音像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跨越时空的特点。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 多媒体 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情感共鸣 审美情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片直观、音像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跨越时空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优化语文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由于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同步,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更直接有效,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幻灯图片,把课文的插图放大演示,当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蝌蚪的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尾巴的可爱样子。自然而然地就很想读课文,很想体会小蝌蚪的可爱样子。此时,我又用课件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过程,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始终对所学得课文保持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由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知识面不宽,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过程等方式降低想象和理解上的难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学生一方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琢磨,一方面将各自的理解画出示意图进行演示。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能使火车顺利爬上陡坡的过程还不理解,不能正确演示,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一起演示火车爬“人字形线路”的过程,不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又如教授《开国大典》一课,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呢?我用多媒体展示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又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电影。以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仅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三、巧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语文课堂上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之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就越透彻。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惨遭破坏的画面,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的意识,我先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描述地球惨遭破坏的文字,然后在悲情的音乐中出示一组触目惊心的地球遭破坏的图片,教师配以煽情解说,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情绪激动,纷纷发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感慨,他们还在课后积极行动起来,成立环保小分队,展开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活动。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运用多媒体技术放了这个故事,把学生带到刮着大风,下着鹅毛般的大雪的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饿,在大街上叫卖着火柴。小女孩一次次的擦燃火柴,一次次产生美好的幻想,又一次次的希望破灭。美好的幻想和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同情小女孩并对旧社会黑暗制度的痛恨,从而和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又如在教授《长征》这首诗前,学生对长征知识缺乏了解,更缺乏真实感受,单凭讲授,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尤其是学生不能很好感受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巧用多媒体再现红军飞夺庐定桥的惊险悲壮,连绵起伏的无岭山脉,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情景。通过演示,把学生带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学生被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精神所感染了。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诗句,也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适时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课文《荷花》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涵在图画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景的美和情趣的美。
为了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生长美,我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设计了一幅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丛中冒出的情景动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并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同学们说出了“长出来”“钻出来”“伸出来”……这时我再让同学们跟作者的“冒”字作比较,说说这个“冒”字好在哪儿?学生答道:“说明白荷花的生命力很强。”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欣赏课件仔细品味“冒”字,学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命之美。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的集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信息,制成大容量、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巧用多媒体教学给人轻松,让人快乐。经过自己精心设计制作课件,让教师在灵活多变中教学,游刃有余中应用;让学生学习中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态,这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对其运用不当,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负面效应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到相机适宜,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而盲目使用多媒体。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优势互补。教师在课前必须花大量时间仔细研究、精心设计、合理制作,做到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歌丽、张亚莉;制课件,优化教学[J],青年心理,2006,(11)(2)黄重芝;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FTYCRFSY,2006(12)
第五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多媒体技术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 作用
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深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再现形象,使学生受到“情”的触动。
怎样把语文课文讲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的心灵。如上星期我在学校讲授第十册中的《丰碑》公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具体指什么?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我继续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
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了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二、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文学艺术中的世界展现在论文格式学生面前,既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第八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
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四、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一堂课是否优质,主要是看重点和难点能否突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自身的优势为我们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的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但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的含义。这样,学生就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教学第六册《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
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
五、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如我们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总之,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黄秋生《 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2.李晓媛“浅析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语文教学》,2004.刘育涛、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