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课堂教学评课
华师大江晔的“地理课堂教学评课”(摘选)
一、地理好课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应对高中结业考试、高考而教学。
要求:在引导学生认知的同时,给学生送去快乐和愉悦。
2、强调主动参与
广度:全部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来了。深度: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
3、加强地理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5W原则 指导学生用地理学习方式:图表法、比较法、观察法…
4、体现动态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和达成的过程,是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因而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5、彰显实用价值
实用性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是否能应用到今天和将来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6、追求实在效果 问题
教学目标过多过高,不切实际
要求
结合学生能力、教学进度、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实施
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师生真诚的对话,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课堂教学做秀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学:学习情绪,参与交流,思维过程,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教学设计,角色把握,环境营造,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一:学生的学
主因素 子因素
1.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 2.学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3.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悦
参与交流 1.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2.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否多样 3.师生、生生间是否积极交流协作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思维过程 2.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流畅、有条理
学习方式 1.学习是否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2.学生是否积极运用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评析内容二:教师的教
主因素
目标
教学 设计 内容 过程
角色把握 子因素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关注生活、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新颖
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环境营造 是否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是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技术运用 是否恰当教学媒体的选择 是否能熟练、准确运用,规范操作
教研员临场培训: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编写案例的基本要求):
1、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2、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3、正确把握内容标准
4、科学运用课程资源
5、教学方式适切
6、富于创造性和特色
第二篇:经典地理评课
经典地理评课
2010年暑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修高中地理研修主题是“评好课”专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老师主讲的《怎样观课议课》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充满人文关怀,不少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几段讲座视频和文本,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2010年11月25日,周四,应淮南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邀请,陈大伟老师又亲临淮南开设全天讲座,上午半天的主题就是《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老师的讲座注重现场互动,娓娓道来,擅长故事寓意,视角独特,不少建议朴实、中肯,听他的讲座令你不觉得时间难熬,即使讲座中的有些话我耳熟能详,而身处讲座现场的我却迟迟舍不得离开。陈大伟老师身上值得学习之处甚多,而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之路中,陈大伟老师能够坚持真正深入一线,身体力行,敢于说:只要有机会,观察老师上课,与老师讨论课,偶尔也给中小学生上上课,以此感受课堂、研究课堂,检验和完善观课议课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敢说更不敢尝试的危险行为。太多的教育专家和教师同行很会批判,而曾担任过地理教师的陈老师更善于“建设”。于是,2010年底,我决定网购此书,收藏一本。2011年元月,抽了两周时间细读了《怎样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尤其喜欢作者写的“致力解结(序)”和最后的附录“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书中罗列的案例多数是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例,以小学的课例偏多。阅读链接部分呈现了域外体育课例,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没有见到高中课例和初高中的地理课例,这是我感觉奇怪的地方,陈老师曾经是地理教师出身,原本以为他的书中会选择地理课例的。不过,天下万事,本同一理,对于教育同样如此,开卷有益,殊途同归,我决定以陈老师的著作为指导,来梳理工作九年来地理学科一线教研活动中听评课的心得和感悟。
第三篇:地理评课稿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关于《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冯剑敏老师的地理课-----《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我认为这节课采用了六环节教学: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学习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具体要求,重视地图的运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 发展特色。”“标准”强调图文资料的运用。学习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多媒体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写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提高的方面
1、学生讨论分组应更明确,优等生带动差生,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篇:地理评课记录
地理评课记录
授课教师:张建辉 学
生:高二年级
课
型:气候类型的判断
时
间:07年5月15日下午第二节课后 地
点:二楼报告厅
刘军荣主任:优点:1.总体上本节课讲的自然,没有做秀的成份在里面。
2.讲课环节上层层相扣,学案运用非常好,基本上算是一节成功的课.缺点:1.从老师自身来说,声音要大,字体要清晰,教师要以自身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2.从教学模式上来看,需让学生更好的自己探究总结,而不能停留在“师问生答”或“集体回答”上。
3.学案安排上应更合理,设置应更严密,应更加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
樊耀辉主任:优点:1.本节公开课从学生吸收知识方面,已基本达到目的.2.从结构上来说,整体结构比较完整。
不足方面: 1.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趣味性。
2.在上课技巧方面,在最后总结部分应需再次强调知识重点。3.课堂上练习的习题比较单一,应再拓展延伸,挖掘学生的潜能。4.教师们应在继续研究怎样探讨,如何把本枯燥的课上成激情高涨的课。
王鹏程主任:优点:1.所有的课都是内容决定形式。
2.单从本节课来说,首先教师能较好的使用学案,但仍需继续探究如何更好的使用。
3.从教学模式上来说,教师的自主教学很好,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体现的不够强,需继续加强。
4.从学业上来说,本节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但教师的专业需再加强提高。
刘
建
伟: 优点:
本节需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已掌握,课堂上学生练习方面很好。
缺点:
在最后画龙点睛的总结方面需加强。
杨
秋
红: 优点:
本节课的效果不错,课件运用很恰当、合理。
缺点:
如能把个别知识点的顺序调整一下,在总结部分让学生自行总结,效果会更好。
总
结:
总体上本节公开课基本上算是一节成功的模范课。首先从模式上说,基本上符合我校提出的“双自主,双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各个环节层层相扣。其次,教师的教态大方,使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学案不但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生合作比较好。另外,从学案设计方面,学案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师生互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反馈及时,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者,课堂开始时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重点突出,适时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能启发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另外它也有需提高之处。第一,从整体步骤上来说,总结部分稍显欠缺,仓促,若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做出总结,效果会更好。第二,课堂气氛较沉闷,不活跃,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从教学模式上来看,需让学生更好的自己探究总结,教法较单一,不能总停留在“师问生答”或“集体回答”上。另有,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多样化一些,尽量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有,学案本身像是教案之简写,内容不详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自学,学案安排上应更合理,设置应更严密,应更加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逐步促使我校推广的“双自主,双发展”的教学模式上升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评课稿
一、八年级(上)地理教案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
厚德中学 陈红梅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1、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地势与地形评课稿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