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总结
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 历史系
赵立彬、何文平、邱捷、吴义雄、曹天忠、谷小水
摘要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近年来,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课程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专业理论,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性教学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本科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与1919-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课程统筹起来建设(在学术界这两门课程统称为“中国近代史”),继承传统,重视实践,大胆创新,发挥师生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理念
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在新时期焕发生机,是当前所有大学历史系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无论从大学的价值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学科必须存在和发展,历史学的本科教育也不可放弃或削弱。
历年来,我们系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历史学硕士的有较高比例,也有一定数量去报考相关专业(如中文、法律、人类学),另一些则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我们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在历史学专业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但这种训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钻故纸堆,更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现成的资料和结论。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专业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在社会实践方面予以适当的训练,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严密思考的能力,既了解过去,也了解现在,那么,无论他作为史学研究的后备军,还是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都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系主干本科课程,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国情观的形成尤其重要。中国近代史在广东翻开第一页,广东又是近代西方新事物首先传进中国的窗口,19世纪末叶以来,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广东近代纪念遗址之多是其他省区所少见的。我们在广东工作,在孙中山手创的大学从事历史教学,有责任、也更有条件教好这门课。
这几年,我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重点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课是广东省重点课程,已往曾由著名学者陈锡祺、陈胜粦主讲;在学术传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图书资料、电脑网络、研教经费等方面条件优越;同时,我系同孙中山故居等文博单位有几十年的合作、共建关系,在本科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得到较多的资源和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搞好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理念,我们把教学队伍的建设视为首务。参与本项目建设的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5人有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课程由两名教授(博导)从头到尾主讲。任课的每位教师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这是课程得以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基本保证。同时,我们强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保证时间、资源等向教学有足够投入,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整支教学队伍共识明确,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把科研优势体现于课程建设中。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意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主要做法
1、重视专业理论。我们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将相关经典文献放在本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的“教学参考阅览室”中,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对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及进展,我们也重视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讨论。如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论著,是指定的必读书。对近年西方学者比较关注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问题和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视野,我们都会适当介绍,开拓学生的思路。
2、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在课程的每一章,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最主要的学者和成果,并启发学生自行检索。我们着重要求学生了解该课题或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以及近年引起重视甚至争议的新成果。例如,讲授“两次鸦片战争”时,我们让学生讨论茅海建的《天潮的崩溃》,学生认真阅读这本书和有关史料,并与其他著作比较,展开争论,从而对研究鸦片战争的学术史获得较多的了解。讲授“五四运动”时,既介绍彭明、周策纵等学术前辈的著作,也介绍一些近年的新著。我们还建议学生阅读每期的《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逐步明白,学术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随时了解学术的进展和动向。利用珠海校区专的文科基地阅览室以及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度阅读有关原始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每个重大事件的主要资料,我们都会在讲授中简略介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文献汇编。对新资料,例如1990年代俄罗斯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及时予以介绍。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对“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以新资料研究新问题”的观念有基本的了解。专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课程,进行史料学方面的系统讲授。在《中国近代社会史》、《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中,都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原始资料进行课程报告,锻炼学生找史料、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讨论提纲、小论文等训练中,我们很强调原始资料注引规范的训练。
3、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重点。配合中国近代史主干课程,我们开设了实践性选修课《口述史的训练与实践》,多次举办口述史的讨论,请人类学家向学生介绍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与珠海市平沙镇建立口述史教学实践基地,结合课程组织本科生进入基地开展“记忆平沙”的口述史实践,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已收集第一批平沙口述史料,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并为将来建立“记忆平沙”口述资料库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申报珠海市社科项目《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将社科项目与本科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本科生分别在珠海各地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此外还进行一个主题为“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的平民百姓”的口述史计划,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这一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我们还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地方,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多个,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口述史方面,我们建立一个口述史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近代史课程的教师都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我们还重视近代史遗址、纪念地的考察,与珠江三角洲多家文博机构签定合作协议,定期开展考察和实习。我们要求学生除了了解遗址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周边环境的变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新面貌,以从近代到当代的大视野认识这些遗址、纪念地的意义。2004年3月,我系学生主办珠海校区首届“历史文化节”,我们帮助学生确定以“珠海校区周边的历史”作为主题,对内容也作了一些提示,并提供一些经费,此后完全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设计陈列大纲、联系制作展板,终于办了一个出色的“历史文化节”,不仅受到师生的赞许,还被《珠海特区报》报道。我们还利用“中国近代史”重点课程的经费支持历史系学生学术刊物《学行》的编印,学生用这个园地学习写作论文,以及进行思想、学术交流。
4、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以往近代史的教学,注重事件的讲述、观点的灌输,考试则以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这些做法虽不必一概否定,但的确有使学生习惯于定势思维、满足于记忆和重复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一再提醒学生不要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要独立思考。我们将总课时的1/5---1/4用于讨论,讨论课的方法是由师生根据近年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结合实际,共同提出论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拟出提纲,再进行讨论。更多是利用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中的“历史教学
讨论区”随时进行讨论。学生提出的话题既有学习中的疑难,也有关于近代史研究理论、方法,以及关于事件、人物、资料、论著的问题。学生多数能根据资料,有分析、有见解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往往一个话题带出更多的话题。通过网络讨论,解决了了珠海校区与广州校本部距离太远、师生面对面交流不易的困难,密切了师生关系,学生在专业上得到训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专门举办“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本科生学术研讨会”,采用国际规范的学术研讨会形式,让同学们在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学会开展正式的学术研讨的方法和规程。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同学们钻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又经常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学生在报告后提出问题,与作报告的学者进行讨论,这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宽。对于考试内容,我们也作了改革,我们在中段考、期末考基本不再出“名词解释”这类传统题目,而会出一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独立见解的题目,以及一些对史料进行辨识的题目。以上这些基本做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初见成效
通过以上做法,我们在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程的教学质量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一直都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对学生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本课程是二年级的必修课,学生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倍增,到了三、四年级,大部分学生都选了中国近代史方面的选修课。我们系实行学生自己提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题目,然后教师选择学生来指导的办法。这几年,多数学生自选的题目属于中国近代史范围。优秀本科生选择保送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以及报考硕士生的比例也最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讲座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不少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书目以外的论著。
2、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几年,中国近代史范围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不少有较优水平。南开大学主办的重点大学历史系史学论文新秀奖,在国内历史本科教学中受到普遍重视。在2000年以后的三次评选中,我系先后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3等奖2个,优秀奖1个,在各重点大学历史系中,是成绩最优者之一。在7篇本科优秀论文中,有5篇的内容同中国近代史有关。2004年3月举办的“历史文化节”,也反映了我系本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上的扎实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举办的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同学们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参加会议的老师们的高度评价。2000年,我系主办教育部委托的“海峡两岸青年学生追寻孙中山足迹夏令营”,本系学生丰富的近代史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给台湾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东京大学的滨下武志教授、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黄宇和教授等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在为我系本科生开讲座时,对我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所提的问题的深度予以很高评价。
3、多数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由于在本科受过严格训练,我系学生在进入硕士生阶段后都很快适应。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几位同学(专业均同中国近代史有关),受到接收学校导师的好评。在本系继续攻读的同学,在学术史、学术规范、资料收集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口头表述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基础。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对工作也很快适应,据了解,毕业生在广东省文博系统(省、市博物馆,孙中山故居,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等)从事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有关工作,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其他系统,如党政机关、公安(安全)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Talents Cultivating
第二篇:近代史课程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详细的了解。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涌现出像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中日甲午战争中,邓士昌、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反侵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倡导富国强兵,创办军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 总结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
中国近代史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更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样的时期里当然出现了许多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有时我会常常在想一个题外话“到底是时代需要他们,还是他们需要时代”在我的思想中近代是一个令我感到沉重的时期。让我总想着无数人的死亡,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了今天。
我想首先说几个人物:
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17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广州成为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但是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洪秀全: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洪秀全作为金田起义的带头人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两次建立领导核心。颁布革命纲领,前期,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表现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 烈愿望。纲领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历代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平分土地的施政方案,显现出改革社会制度的进步思想。与此同时,他尚致力确立天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力图建立起一个符合其阐释改造了的基督教神学精神的新型社会。1859年颁布了洪仁玕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写的《资政新篇》一书。这说明他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较同时代的地主统治阶级思想开明,眼界开阔。
但是由于指挥失误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腐败严重等问题使其失败了。
孙中山1905年时大总统。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 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以上三人算是我看来的代表吧!下面是我对中国近现代的简要概括: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表面上是因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使得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了,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接着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曾国藩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的运动。提出了(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军(3)创办新式学堂。的眼界变得开阔。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从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带来了新的认识。失败是因为(1)具有封建性。(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管理具有腐朽性。
戊戌维新运动:为了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内,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局限性(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让人们知道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周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形成,骨干力量出现。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意义在于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乱了阵脚。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 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盱眙阿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探求新的出路。
五四运动:发生的条件是:新的社会力量在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特点在于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抗日战争:使得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同时积累了经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 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总结
一)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魏源 :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林则徐
:1839 年 6 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包括:
1、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
4、中国海关税应于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
火烧圆明园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争
《天津条约》 :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内容如下: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5)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 200 万两白银 ,赔偿英商损失 200 万两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 1860 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
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近代沙俄共侵略中国领土约 150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
1858 年《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多 60 万平方千米;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40 万平方千米; 1860 年,1864 年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万多平方千米; 1881 年,《伊犁条约》中国西北部 7 万多平方米。
(二)太平天国
1.太平天国的兴衰
金田起义:1851 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领导农民起义,从此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拉开序幕。
洪秀全 :
天京变乱: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军事上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原因:主要原因是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弱,腐朽思想日
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经过:韦杀杨;洪杀韦;石出走 影响
(1)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2)清军乘机反扑,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853 年冬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三)洋务运动: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总理衙门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曾国藩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四)民族危急的加深
1.中法战争
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冯子材
台湾行省的建立:1885 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 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2.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分别是驾驶致远舰和经远舰的邓世昌和林永升。
《马关条约》: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 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 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
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
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
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
合军队,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
《辛丑条约》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 9.8 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
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五)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康有为:1895 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天演论》《天演论》是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最著名的译作
2.百日维新:1898 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六)辛亥革命
1.孙中山与同盟会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到 1905 年与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 1905 年 8 月 20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2.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在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七)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白话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新文化运动时
期,胡适首次提出推广用白话文,著有《文学改良刍议》,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相应。狂
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作者鲁迅。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3.中国共产党成立
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意第一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年 7 月 23 日至 31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八)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 1924 年至 1927 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动用军队、武装流氓屠杀中共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工 会等组织,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
(九)国共对峙的十年
1.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暴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 1927 年 8 月 1 日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革命根据地: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
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1934 年 10 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 “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2.日本侵占东北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一二九运动:1935 年的 12 月 9 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 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西安事变:1936 年 12 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扬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于 12 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
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十)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八一三事变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大屠杀: 1937 至 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2.国共合作抗日
正面战场:抗日正面战场主要包括三场大的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徐州会战。其中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正面战场第一次胜利,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胜利。
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3.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1945 年 8 月 15 日抗战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 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
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
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 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
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抗战胜利的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
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
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四)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
(五)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
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领导。
抗战初期,中共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全国性的统一战线,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 因。
(十一)解放战争
1.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1945 年 8 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为
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
协定》。然而,国民政府派出军队进入东北地区及其他原日军侵占区后,不承认前期已经进入该地的
中共军队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双方遂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
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和平、民主的要求,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中国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争取最后的和平,民主,同国民党反动派又展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2.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3.国民党政府覆灭:人 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 20 多年的统治结 束。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学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始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通过这几个礼拜的学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不断遭遇挫折却又顽强斗争直至生命最后一秒的历史。也许它不如古代史那么辉煌和让人骄傲,也不如现代史那么发展迅速,但是它确实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方面,影响都延续至今。政治方面它探讨了不同政党在中国的可行性,最终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走向繁荣的结论;经济方面中国在纺织业,制造业等行业上都有着质的飞跃;思想方面知识分子们既有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民主与科学,也有在后来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指明道路。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
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无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学习中国近代史都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近代史的学习,主要是要求我们能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而爱国主义观念则是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
地树立起来的。放眼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历史的教育,因为这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工程。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
更好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I临艰险毫不畏缩,面对牺牲毫不犹豫,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催人奋进。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学习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和道德情操,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炼为道德高尚的人。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现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历史记载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就可以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和活动范围内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借鉴和知识,吸收多方面的智慧。
中国近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丰富而斑斓的历史画卷。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厘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能够为我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根据,为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加强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凝聚力,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