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研讨会学习有感:构建理想课堂 感受写作魅力
作文研讨会学习有感:构建理想课堂
感受写作魅力
作文研讨会学习有感:构建理想课堂感受写作魅力
11月24日,我们有幸在日照目睹了张z、宋z两位特级教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不同一般的教学风格。听他们讲课真是一种享受,他们虽然上的都是作文课但是教学安排、课堂组织却不相同。正如徐锡华老师说的“理想课堂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这些执着的追求者们永远走在追寻的路上。
是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怀揣着这样美丽的梦,并在追寻的路上且歌且行。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
祖庆老师的关于看新闻图片写故事的作文教学课;著名特级教师,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中学高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愁女的故事》指导与讲评课。这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颇多。
一.名师们的用心让我颇有感触。
同样的一堂课,张祖庆老师的看新闻图片写故事,我也刚刚才跟孩子们讲过,但是相比张老师的用心,我的用心就显得渺小多了。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在教学上很用心的老师,可是听了张老师的课才知道,在备课这条漫漫路上,我还是需要上下求索。张老师的课分成了五个板块:板块
一、要看懂漫画,分享自己的理解。这一板块让孩子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第二板块、头脑风暴,展开故事。这一板块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选择最优想象空间的几幅图片自由联想,并通过即兴表演、头脑风暴等手段,丰满故事内容。板块
三、转换角色,创意表达:在这一板块中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作训练;环境心里描写训
练;学生创作故事片段;风向故事当场评改。第四板块、取舍素材,凸显主题。第五板块、拓展延伸,引发思考。经过这一些列的板块训练,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就已经非常充分了,思路也被打开了。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自然作文就不再是老大难了。
二、名师们的创新精神让我也深受感触。
可能很多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为人师的激情慢慢的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慢慢的被磨平了,当初的创新精神也在一次次的“被纠正”中慢慢走上“正轨”,也就不再想着创新了,走在大多人走的道路上,走在被领导放心的行列里了。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课,这种激情再次被点燃了。张老师的“班级写作新计划”,宋老师的“童漫作文”,连我都被激起了写作的兴趣。是呀,多么有趣,多么让人有话可说啊!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可说呢?怎么会愁着写作文呢?我曾经在日记中,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孩子们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的语言真的是妙趣横生,让我这个看日记的也忍俊不禁。
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值得我们研究。由这几节作文课恰如一场及时雨,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今后,我应该脚踏实地,细心琢磨,从点滴做起,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徜徉于学习情境,感受于课堂魅力
徜徉于学习情境之中, 感受课堂魅力所在三里屯小学 王宇荣
执笔人 王宇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提起呢?因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它符合学生爱好新奇、喜欢有趣事物的这种心理特点,以及符合学生甴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学生徜徉于这种学习情境之中,视野已不禁锢在教室里,而是放眼于大千世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境,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所在,使学生爱学,使学生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学习知识与享受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1、结合实例,理解学习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领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不深刻,但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我联系国际政治形势,这样创设了情境:列举当时国际上的一些争端,是在一定范围内民族关系恶化的反映。想象一下那里的战火,那里百姓的灾难,民族之间的纷争给人民造成多么大痛苦,难道不应该很好地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吗?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能顺利进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把课文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贴近,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感受其课堂学习的魅力所在!
2、运用“实物”,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快捷方法。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事物。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颜色、形状。很多同学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过,书上写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指那个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很难理解,于是课前,我特意采了些爬山虎,分别发给每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实物,看看,读读,指指,说说,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指哪个位置,作者为什么说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借助“图画”,深入学习情境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深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通过绘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蕴的理解,利用美术手段促进语文教学。这也是把美术课请进语文课堂、进行科学渗透的新尝试。譬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中,学生对京口、瓜州、钟山之间是什么位置关系,与作者思乡有什么关系?学生弄不清楚,如果老师通过边画图,边解释,使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了这三个地方的位置关系以及诗所描写的长江两岸的美丽春色。又如老舍的《草原》也可以采用这种绘画形式进行教学,如课文第一段关于草原美景的描写。不过这次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描绘的美景自已来画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草原的美景。当然学生在画之前必须充分读课文,明确景物的位置、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善于运用绘画技法,生动形象的把景物摹写出来。事实证明,这种学科渗透教学甚佳,真可谓一举两得。
4、播放“乐曲”,渲染学习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与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通过“乐曲”来渲染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听过这种罕见的声音。在学习这一课“潮来之时”一段,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5、“角色”表演,体验学习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例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学生对晏子这个人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人物的品质,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习《晏子使楚》第一课时后,我组织学生把这一课写成了小剧本,上了一节活动课。课前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排练,再次上课时,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场景和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进行了活灵活现的表演。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人物、分析人物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
6、巧用“课件”,展示学习情境
上述创设情境的方法都可以用课件展示。课件是对上述创设情境的综合反映。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文字、语言、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手段用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是最方便快捷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运用者、课程的构建者。课堂教学应该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境界里,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徜徉于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易”、“趣”、“活”,适应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其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教与学策略暨学习者分析研究成果
徜徉于学习情境之中, 感受课堂魅力所在
第三篇: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创造了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让学生感知到“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如——陈潇纬:我给妹妹打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亓祥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姚雯婕:我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帮妈妈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张晨曦:我帮妈妈擦桌子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大,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李美涵:我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大,因为我和大人一样吃饭;我过马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小,因为需要家长领着我。……于是,和学生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里的我,深深领会了:深度学习要靠教师来引领,要靠提升思维质量来促进深度学习。要从文本出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
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涵泳体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更是我的坚守。如我们进行了《弟子规》的诵读,每天的早读,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几句,采用示范读、找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朗读策略,再谈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记忆。于是,在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创造,例如诵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后,学生创造了:“诚信是生命的根本,绝不可以欺骗,因为它带来的必定是毁灭。”诵读“话说多,不如少”后,学生创造了“很多时候,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诵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学生创造了“博爱之人,才会有未来”……于是,和学生陶醉在优美传统文化课堂里的我,深深领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芬芳馥郁,学生沉浸其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思考,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才能让学生散发思想的魅力。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还要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生命热情飞扬,让师生的幸福感溢满心田,溢满每一寸,奔跑的流光。
第四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参会感受(范晶新)
“魅力教师 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感受
范晶新
距离上一次“魅力教师 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不到半年的时间,再一次感受魅力与经典的完美结合,真是倍感荣幸。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珍惜每一次这样难得的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魅力教师近距离接触,感受着他们奉献出的经典课堂。
这次的观摩会,听了三节经典课,也学到了在小学数学课上的三大法宝。首先,从来自北京小学的于萍老师身上,或者从她的课中体会到,将数学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可以为数学课增色不少。于老师上的是一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课,我看到这个课题还依稀记得当初我在讲这节课时的情境,就是随便拿一个小数为例上了一节普普通通的课。可是,于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数学日记的情境,让学生从感兴趣的日记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的形式,无疑是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整节课的始终,最终对知识的掌握也非常到位。我想,以后我会试着将这种学科整合的形式逐渐引入到我的数学课上。
第二节课是来自河南洛阳的席争光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一节《认识速度》的经典课。从席老师的课上,我学到了将生活中一些重要元素加入到我们的数学课里那将会是数学课上非常棒的调味剂,同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见多识广,体会数学的无处不在。例如,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刘翔的速度、猎豹的速度、蜗牛的速度等),一些生活常识(从电闪雷鸣的自然现象中让学生了解光速和声速),还有一些科普知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等等这些原本从数学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席老师却恰如其分地将这些元素与速度建立了联系,放进了数学课的课堂中。我想,以后的我会逐渐尝试这种做法,将时事、自然界等元素与我的数学课产生关联。
第三节课是来自江苏南京的张齐华老师带来的一节《平均数》,整节课其乐融融,氛围相当融洽,因为张老师用自己做了这节课的情境人物,学生相当感兴趣。在课后张老师的说课环节,从张老师为我们举出的每一个鲜活的课例都将自己放到了数学课的情境中,有时还把自己的儿子也放入其中,老师以及与老师有关的一切事物对学生都应该是极具吸引力的,张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将自己的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也正是他口中诠释的那八个字“创意、情趣、挑战、矛盾”。对于张老师整个的说课环节,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话莫过于他说的“数学课是一门‘勾引’的艺术,要让你的学生欲罢不能”。这句话,说得虽然露骨了一些,但仔细琢磨,却字字入理。谁若能完成这样的艺术,那必然已经是数学大家了。
多听,多看,多思考,我想我的数学课也会精彩纷呈。
范晶新
2013.4
第五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总结吴茜
语言的魅力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总结
吴茜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魅力不言而喻,优雅激情的朗诵、唇枪舌剑的辩论、幽默诙谐的打趣等等,都让我们感叹语言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声音的符号,它更是表达情感意义的工具。语文课就应该是语言的魅力展现的地方,通过语文老师的各种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言的魅力感染下,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在语文课上有所收获。
陈金龙老师的《月之故乡》、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张龙老师的《怀念母亲》都是需要学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前提下理解的,但这些情感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相去甚远,所以,老师们用了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老师的语言。例如,陈老师在刚开始讲《月之故乡》时,语言轻松幽默,再加上这首诗的反复、对应的特殊结构,让学生感到非常有趣,学生在朗读时节奏很快,显然没有理解作者对故乡思念的深刻之情,此时,老师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沉了下来,说:“我们来看看彭邦桢的一生„„”,老师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完了彭邦桢的生平简介,当他请学生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已经很自然地模仿着老师的语调、缓慢地朗读了。作者生平简介无疑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方法,但老师若只是见字发音地念出来,我想学生不会那么快速、深切地获得情感的体验。这时,老师的语言便是课堂气氛的基调。
蒋军晶老师是我很崇拜的一位老师,在我还没有开始我的教师工作时,我看过蒋老师的录像课《祖父的园子》。最吸引我的就是蒋老师充满魅力的语言,通过变化语气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探究、理解课文,通过有感情的引读告知学生朗读的基调,就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不自觉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一起学,恨不得钻进屏幕,去现场感受一下。这次的听课,让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在现场感受到了蒋老师像圆舞曲一样跌宕起伏的课堂,感受到了他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
有人说,语文老师像疯子一样,毫不掩饰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我看来这正是语文老师魅力的展现,投入情感的语言才是丰满的,投入情感的语言才是能够感染别人的,投入情感的语言才是有魅力的。回顾我的课堂,缺少的恰
恰就是这种投入情感的语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就显得比较平淡、甚至是吃力。究其原因,我想一是放不开,不想像“疯子”一样讲课。另一个原因是总是从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偶尔有些“幼稚”的语言,也不是投入了真实情感的,学生也就无法真正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老师应该是学习的先行者、体验者,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入学生的情感,说出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同时,又不能放下老师的“身份”,用丰富变幻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
在新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在重视学生文字运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运用。朗读、口语交际等都是语言的运用,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情感的地方,老师应该给他们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应该用真实的情感语言引领学生探寻语言的魅力,让语文课散发出该有的语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