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0: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独特之处,就是人门所熟知的一些传统方式中,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造性地产生了有鲜明学科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以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为工具和媒介,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些,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合作学习)、自主交互式、社会实践式(包括现场观摩式、研究性学习)、网络广播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本上派生出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此对其中几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集体讲授式

这在传统教学中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本课程却已赋于了新的内涵。首先教学环境一般都与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设备相联系,其次演示内容又往往与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相关,因此,这儿的“集体讲授式”实际上早已是计算机数字化了的电化教学课。

优点: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能同时面对大量学生上课。

缺点: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弥补的办法有:

1、避免“照本宣读”,应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处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识问答或抢答竞赛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目的。

2、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将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系统时,可结合实物展示或现场参观(与现场观摩式结合)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得对所学的知识便于理解,做到与实物对号入座。

3、对新应用软件介绍,可结合对比学习法,注重软件界面组成、功能及一些专业俗语含义的讲解,老师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给出一、二个例子后,任由学生去思考、发挥,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最后作个归纳即可。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正在探索的新方法。任务驱动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

1、任务驱动法的定义与优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节课要求学习的新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也建构了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的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继续学习知识,但效果常常令人失望,学生记住了又忘记、不会应用、知识零碎、继续学习有新的障碍等。任务驱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培养学习者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具有许多优点:

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成任务的策略、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需要用到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组织,需要的资源由学生自己来寻找和筛选,不会完全跟着教师的思想来行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利用Photoshop制作一张新年贺卡,虽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究竟用什么素材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各种效果及其程度由学生自己试验、选择,是否用动画、使用怎样的动画由学生自己决定,还有色彩、背景等一系列的问题全有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②有利于学生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之前,学生大多已经听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但他们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即使通过阅读教材或听教师讲解还是对信息技术具有一种神秘感,当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后,其神秘感就会逐步消除。

例如,以往教师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通过画图或幻灯片讲解,学生听了还是云里雾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己对照教材和说明书,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组装一台计算机,通过2课时的学习,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识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掌握了计算机的组装,同时消除了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③有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听教师讲解往往无法真正体会知识的真实含义、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应用知识完成任务,不但需要掌握知识的真实含义,而且需要知道应用知识的背景、应用知识产生的效果等,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知识有完整的理解。

例如,在Word中的图文混排,图形的位置有各种式样,究竟采用哪一种与整体的的布局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全了解,真正地掌握。同时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确切的理解和掌握。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既然任务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生有一种希望做好它的一种冲动,他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而且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其他同学和教师所认可,所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或独到的方法,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力求作品的新颖性。

⑤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完成任务,学生必须分析任务可能的解决方法、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解决、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等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要让学生完成一个名为“设计并装修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多少钱”的任务,学生需要根据房子的结构自己设计房子的装修平面图(或三维图),估计用多少木料、油漆、瓷砖和地砖、涂料水泥、沙、砖、钉子、玻璃等,以及泥工、水电工、木工、垃圾处理的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获取这些资料等,当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犹如装修了一套房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知识的应用能力等。

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最大提高

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如果采用教师统一授课,势必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采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每堂课设置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秀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以后,可以继续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较高要求的任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推动个性的发展,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理论,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⑦有利于突破教材框框的限制

由于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和相对滞后性,所以学生应用的知识往往超过教材所规定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以尝试采用课本以外的知识来解决,实现学以致用、随学随用,同时对新产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教材中的知识做比较,它们究竟有什么差距,既突破了教材的框框,又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

2、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务驱动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置任务,因为任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用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最感困难的问题,教师设计任务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①任务设计必须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任务的设计必须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运用教学内容完成任务应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的应用,同时能突破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按“支架式”结构设计,把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的子任务,以便于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对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考虑分解子任务,并寻求解决的策略。一般地,一个任务必须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能力。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定制一个屏幕的背景(教学目标),其图案是把屏幕保护程序中的“达芬奇”图片经过编辑,加上艺术字“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任务包括(1)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2)图片的获取;(3)图片和艺术字的编辑(重点和难点);(4)文件的另存为(重点和难点);(5)屏幕背景的设置(通过浏览查找背景图案是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分成5个小任务让他们分别完成,而对水平高的学生可以由他们自己分解任务。

②任务设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完成任务是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知识的不足,需要扩充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所需即学”的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师一贯教导的“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考虑什么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定势,从而培养其真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前面介绍的“装修房子的任务”,需要学生了解许多信息技术课外的知识,诸如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劳务价格;各种材料的价格和性能、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程度;有关房子设计的美学、生活习惯等。就拿木材来说,还要计算如何裁才能用料最省等数学问题,有些知识可能还没有学过,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

③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可扩展性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具有可扩展的空间,使学习从一个水平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例如,网卡驱动程序的安装,可以设置不同的条件下用若干种不同的方法安装,体现了任务的层次性和扩展性。

条件1:所有的驱动程序所需的文件都在软盘中,系统可以自动找到。安装方法:(1)当计算机启动时自动检测到新的硬件,要求插入驱动程序软盘,系统自动安装;(2)计算机启动时不安装,当计算机启动成功以后,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安装。

条件2:把所需要的驱动程序的文件放在驱动盘的不同位置,系统无法主动找到但会给出找不到什么文件的提示。这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安装,系统都会显示无法找到所

第四个阶段,是纠正错误和进一步优化。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

第五个阶段,评价反馈。学生们汇报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呈现作品,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资源、对新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应用等,使学生认识到任务背后所隐藏的关系和机制。

第六个阶段,对完成任务过程的反思。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②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

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任务。学习过程大致是:首先,学生要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来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不仅要看到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要看到自己知识的缺陷是什么。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的资源(知识)。第三,形成和执行学习计划,以满足学习需要。这需要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有所了解,知道如何找到各种资源,哪些资源最有用等,当然,学生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最后,学生要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而对于较大的任务,虽然可以同学之间的合作,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很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的获取新的知识、对知识的正确理解、知识的合理应用、善于评价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等。

③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合作学习(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learning)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式学习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个阶段中,通过学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分析任务并能理解任务;在分解任务阶段,小组成员的努力可以有效的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阶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最后的三个阶段,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合作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弥补个体未考虑到的缺陷,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1)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境的限制;(2)理解如何把具体策略应用到新的任务中;(3)理解他们使用过的思维和学习策略。通过反思概括,将相关概念、具体技能、策略与当前的问题类别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④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呈现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对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小组)做一些适当的分析,以引导为主。

针对以上四项原则,合作学习的实施步骤包括:

1.合作一开始,就应该发给学生详细的作业说明书,包含题目内容,进行方式,作品的标准或报告的格式及时间表。在第一时间就发下完整的作业说明,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与严谨,对于往后学习将有很深远的影响。

2.分组。一般而言教师会让学生自行分组,但事实上若能由教师分组则成效较佳,因为合作者必须学习与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相处。每组成员不宜过多,防止使部分学生有机可乘,搭上“顺风车”。“合作学习”小组可依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分组:依学生的特质分组:学生的特质大致可分为学习能力、年龄、性别、族群等,教师可采用同质(特性相同者编为一组)或异质(特质差异者参差编组)作为分组的依据。不过,如果要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还是以异质分组较理想。依主题或兴趣由学生自行选组: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喜好;依交情或友谊由学生自行分组:尊重学生的感觉及人际关系。

3.任务的设计须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和挑战性,也就是要学生能动动脑,发挥创意,而非只是抄抄写写。教师还须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4.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合作成员之间须有相当的依赖性,每一位合作者应尽责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要求合作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干什么。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5.合作互补。在合作集体内,合作者在知识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时,成员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合作成员间应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团结是培养成员合作精神的基础,也是成员实现目标的保障。

6.激发竞争。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7.定期检查作业进度,如此要求可避免合作者在最后阶段草草完成作业。8.合作者之间发生人际冲突时,教师应把握机会教育,适时予以辅导,提供解决建议。

9.作业的学期成绩宜多方面加以评价,除了小组综合成绩外,应考虑组员个别的贡献。而为确保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制作过程,教师可以指定由某一位学生做心得报告。至于组员的个别贡献可以学生互评来获得。

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们能取长补短,达到正确理解老师的课堂要求,并互相提携强化各自的学习效果,而老师却有时间作课堂巡视,能及时发现各小组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通过对组长或组员的鼓励(与欣赏式结合)或动作纠正(与启发式结合),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芜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编 [3]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陆宏,冯学斌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重庆市涪陵第一中学校408000蒲凤粼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渐渐被普及起来,而且要参加各种考试,目前,教材不统一,也没有教学参考书供教学参考,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中学必修课程之中。但随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又由原来的以计算机编程为重点的学习,转向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课程承接过来的学科,既有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

这一改变使计算机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普及,教材不统一,师资配备也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就有所差异,这就增加了我们高中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从课程指导纲要中获得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供参考,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我是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六年多来,就这门课的教法和学法做了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与同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一、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有课堂任务,只不过看老师怎么组织、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罢了。高中学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所以这个“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只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一种能力:自学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把握好“度”,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即放手。尤其现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上一些贴近时代又比较简单的内容时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作过多的讲解。比如:在讲到收发电子邮件一节时,就只给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先仔细看书。(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做第二步和第三步);

2.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

3.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同学和老师。

布置完任务后,全班同学就行动起来了,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在机器上开始操作-1-

了,不会的就努力地看书,害怕落后于别人,老师这时的任务就是寻视,必要时画龙点睛,时间留给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一节课,学生觉得有事做,很充实,并且也体现了自己的能力: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老师帮助下完成的同学会觉得自己还需努力。反过来,老师也觉得轻松,往日讲得口干舌燥的也没人理你。

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落实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虽然有优势,但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施。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还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学生特长相并重的目的。例如在讲解Windows系统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indows与DOS有哪些不同,然后给出一份Windows水平测试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采用动态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Windows入门与提高”,让学生利用课件学习,教师随堂指导疑难。这样既落实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及时纠正。

再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有专长的学生来讲授。这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但要注意的是,请学生讲课,教师要做出适当补充,因为学生虽然能通过讲课有所收获,但往往缺乏经验,知其然却不能及时解释其所以然,他们只注重对操作步骤的讲解。例如讲幻灯片效果时,只是讲第一步选定对象,第二步添加效果,第三步修改效果,第四步放映……。大多数听课的学生虽然很配合,但听完后只会模仿而不能利用以上制作幻灯片效果的方法变通。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讲解做出补充,告诉学生各操作步骤的作用所在,其原理是什么。

三、确立不同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学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课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分层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

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多局限于上网和游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上网和游戏引导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是高一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大多要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作探讨性训练。经了解,高中学生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较感兴趣,但没有基础,只是看到别人的作品很羡慕。如何利用这一切口,引导学生的学习呢?如果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我曾经这样做: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上教学的地址,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其次再演示网上优秀的作品,对所展示的作品点评,讲解作品中采用的技术关键点所在,指导学生如何借鉴,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在网上搜索资料,如何在BBS上求助等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学生通过

自己的努力在网上学完了Flash MX,并在我区第三届科技节参加的高中组Flash动画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说明学生兴趣引发的潜能是巨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在同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定夺。为了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黄旭明,2005、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苗逢春,2003、9,《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钟启泉,2002、6,《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武凤平,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 要: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游戏

第一章 前 言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更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课是在教室里上,还是在机房里上?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的,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

目前大部分的应用软件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的,所以熟练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应用软件的重要基础,前面所建议的教学内容正是基于这个要求提出的,是目前条件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图形界面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懂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熟练的操作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说明书式的、或灌输式的讲解,应该在讲解时,首先揭示为什么要有这些功能、它们有什么优点等,可以根据教学条件由教师演示或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培养了学生使用的意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如对打印机的设置,教师首先可以提出为什么需要设置打印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安装向导安装打印机,当安装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打印一份资料,成功的喜悦足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去学会使用打印机,当学生自己家里拥有打印机的时候,他们必能顺利的安装并使用打印机。

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良好的图形界面和强大的帮助功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利用游戏来熟悉鼠标的使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来获取游戏规则,然后开始游戏,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多种操作的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用户,教师要避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应以介绍典型的方法为主,其它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培养学生发现的喜悦感。如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有很多方法,教师可以介绍一种方法,其它的方法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每种方法使用的条件和要求,即揭示不同的方法的应用环境,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掌握应用的方法。

第三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上理论课时,我觉得在教室中配合实物的观摩,就比在机房中面对着计算机强;而上实践操作课时,则可在机房通过上机演示、现场实践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

二、技术性高、实践性强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3制表这一节“建立并设置表格”的内容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如通过运用各类工具软件的制作或编程的设计,可把构筑于脑海中的想象呈现在屏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讲网页设计时,在启动FrontPage2003,指导学生建立网页结构之后,任由学生去自由组织与选择各类素材,完成各网页间的超级链接,并根据网页创作主题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与评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第四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学无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二、对比讲解法

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打消了有的学生在录入汉字时,因录入错了编码而抱怨电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三、兴趣学习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它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使人产生积极探求的动力。特别是小学计算机课程,它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情趣,抓住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认识键盘时,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练习有些厌烦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我适当地采用了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啤酒吧、食人花、24点计算游戏、智慧拼图、金山画王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中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回车键、空格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方法。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关卡,由于兴趣的驱动,学生会主动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键盘的使用方法。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 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计算机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游戏的趣味性、益智性和学习的功能。

四、任务驱动法

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五、自由作业法

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六、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传统的课程教育是在教室中用“粉笔”+“黑板”这一固定模式,便可达到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传授者却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在机房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信息技术》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学到学习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从而达到我们预期。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2003(7)[2]郭芳.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2(7)[3]黄宁波.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浅谈,2004(8)7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1

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当有其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教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作为一名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应当善于引导,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这几年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认识到计算机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存在着不同,方法也多种多样,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操作讲解法所谓的操作讲解法也就是在操作的同时进行讲解。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是知识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当我们给学生讲解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或者较难掌握的操作内容时,就可以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譬如,在讲解键盘操作时,面对众多的不规律的按键,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经常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就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一步步详细地讲解怎样操作,指导学生按规范动作进行操作,例如:坐姿、手指放置等,反复进行练习,教师在学生操作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并示范讲解,直到学生操作自如。这样一些难掌握的复杂的操作通过动手练习以后掌握起来就比光听容易些。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近几年,计算机教学改革使计算机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由原来的以计算机编程为重点的学习,转向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课程承接过来的学科,既有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

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日新月异,教学也不再强调“体系”,而以“任务”来串联教学内容。这一改变使计算机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是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两年多来,就这门课的教法和学法做了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与同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与网络资源的利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例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时,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某一电子报刊制作为任务,再结合学生在制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讲授,如表格的制作,应用图形、图像和文本框等进行版面设计,这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面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光靠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时,除教师讲解计算机各配件的性能外,还应介绍一些网站,如洪恩在线和太平洋电脑网等,要求他们在网络商场中了解最新的计算机配件资讯和各配件的市场性价比,学习计算机的组装方法,设计不同需求的配置方案。这一利用网络资源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对计算机硬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个人装机经验互相交流,教学效果良好。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

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多局限于上网和游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上网和游戏引导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是高一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大多要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作探讨性训练。经了解,高中学生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较感兴趣,虽然已经有一点基础,但没有系统的认识。如何利用这一切口,引导学生的学习呢?我曾经这样做:首先给学生演示网上优秀的作品,当学生对别人的作品惊羡不已,而自己动手去做却一筹莫展时,再对所展示的作品点评,讲解作品中采用的技术关键点所在,指导学生如何借鉴,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在网上搜索资料,如何在BBS上求助,如何利用网上教程自学等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学生在网上找到一篇制作“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教程,根据教程介绍制作了一个三维的灯笼动画。这说明学生兴趣引发的潜能是巨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一定掌握,对上网和游戏不象高一时那样那么热衷,但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起来相对枯燥,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显得很重要。

高二的应用软件学习内容涉及概念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例题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讲,平时对概念多作形象的比喻和解释,例如:学习PowerPoint时,关于链接学生们不太理解,但他们都浏览过网页,网页中最常见的就是链接,我是这样讲的:如果把互联网比作信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浏览器就是汽车,链接就要算是路边的指路牌了。这样一讲,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可以脱离枯燥的概念,在老师形象的比喻中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

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落实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虽然有优势,但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施。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还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学生特长相并重的目的。例如在讲解Windows系统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indows与DOS有哪些不同,然后给出一份Windows水平测试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采用动态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Windows入门与提高”,让学生利用课件学习,教师随堂指导疑难。这样既落实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及时纠正。

再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有专长的学生来讲授。这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但要注意的是,请学生讲课,教师要做出适当补充,因为学生虽然能通过讲课有所收获,但往往缺乏经验,知其然却不能及时解释其所以然,他们只注重对操作步骤的讲解。例如讲幻灯片效果时,只是讲第一步选定对象,第二步添加效果,第三步修改效果,第四步放映„„。大多数听课的学生虽然很配合,但听完后只会模仿而不能利用以上制作幻灯片效果的方法变通。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讲解做出补充,告诉学生各操作步骤的作用所在,其原理是什么。

四、确立不同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学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课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分层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对高二的学生该如何确立分层教学目标呢?到底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制作出幻灯片或电子板报,还是具备制作作品的品质: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结果,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认为根本的是要学生养成分工协作,集体评价作品的习惯,培养自我动手能力,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引申出许多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一,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出发,在布置学生完成作品的时候,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但实际情况却使一部分学生作了“滥竽充数”的人。建议让学生写个人制作心得或在平时注意监督其完成小任务,并做出评价。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时就不会只是依赖同学来完成任务,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将驱使他们在作品中体现个人成就。

第二、学生作品的评价单凭教师打分,成绩评定不太客观。建议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二来也是调动学生参与的好方法。

第三、从这学期学生的作品来看:虽然有一些如“东方明珠”,“渔歌子”等优秀作品,但大多数选题单一,比如这学期多是“自我介绍”,“圣诞节”,“机动越野赛”题目。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拓宽学生视野,利用网上丰富的资讯,引导学生注意时事、科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动态。另外注意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将学科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结合,制作学科类的计算机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问题,所以探讨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需要与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讨解决。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的真正问题的情境。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性问题悬念法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教文字处理系统Word 2000时,可先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如何实现样稿中的模式。如果想改动样稿中的某模式,又如何操作。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二、形象比拟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这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Windows 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读,学生就难以接受,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一棵树的结构比拟文件目录结构等,学生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要相似,其他方面则未必相似,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否则容易产生误导。

三、直观演示法

在教学中,直观演示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感性认识,他们就能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通过演示,还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硬件上应能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保证。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学生能看到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由于学生不习惯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屏幕,容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二是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三是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要重视演示的适时性;四是应选择那些用演示比用语言表达更容易使学生领会的内容,同一内容多次演示是不必要的,演示要注意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操作实践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操作实践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器材,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两种形式:

1.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自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

2.上机实践。操作实践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在机房操作练习。因为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

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1.学生要明确上机要求。上机前,教师必须事先布置上机内容,说明目的要求。学生要作好上机准备,以提高上机效率,充分利用上机时间。2.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需要加以选择。3.指导上机的方法。教师要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表,表上要印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学生要及时填写报告,教师要及时批改。

五、兴趣激励法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中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兴趣,表现在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行为上,还表现在愉快的学习情绪上。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它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视窗Windows98/2000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特别是中文视窗系统更直观,因此,上课时,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对此,若教师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甚至处罚,往往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做法是:宁可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内容,也可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当然,也要告诉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这种实施师生情感的交流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激励的办法,比单纯批评学生要好得多。

六、游戏引路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模块时,其中模块五明确指出:“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适度地让学生玩一些益智性教学游戏性软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并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生玩《三国演义》时,教师可向学生讲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勇仁义,讲赵子龙的勇猛无敌,讲赤壁之战孔明的神机妙算,讲官渡之战曹操的雄才大略,讲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的韬光养晦„„

2.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实际操作经验,而操作经验实际上就是认识各种类型的软件界面,并熟悉掌握各种组成界面的“界面元素”的操作方法。益智性游戏软件的界面设计是最精良的,它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界面元素”。教师只要在操作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不断提高操作的熟悉程度。比如,世界计算机界的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为玩三连棋,从编写程序开始,相继编出DOS、WINDOWS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软件。

3.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抽象难懂且枯燥无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一些抽象难懂且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不宜长时间采取说教方式,而应采用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形式教学。游戏软件具有极好的交互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很受少年儿童喜爱。因此,教师可以游戏引路,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键盘,记住DOS命令,理解软件、硬件的结构原理。

一位有名望的艺术家曾经说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个演员的素质重于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的演员,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断地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与时代的要求,设计出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_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合集5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陈立龙 男子 中二 本科 合肥市肥东县梁园中学 *** lyzxwjs@163.com 231617 【摘要】:新课标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认为:信息技术课本身......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摘 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如何使初中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成为计......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得到了普及,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作为一名新兴的学科,在教......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陕西省神木中学武海军 邮编:719300 内容提要:世界各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所......

    浅谈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以教学设计的理论为依据,针对Photoshop这门课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探讨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