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初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省永靖县刘化学校
孔永吉
摘 要: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只要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发现在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实验教学就能够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物理实验教学更是如此,我们无须幻想寻找一种万能的方法,而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用心体会、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教有实效,也使自己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不断成长。
关键词: 初中 物理实验 问题 对策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发现在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实验教学就能够起到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初中物理课程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当然,实验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
1.学生的实验能力差别越来越明显。物理实验一般是5人组成的小组协作进行的,对于物理实验的好奇心驱使着学生们抢着去完成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但每一个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层次不齐,一节课下来,有的小组早就完成了实验,有的小组脚忙手乱,要么用错了仪器,要么读错了数据或因不熟练时间不够,没完成任务。时间久了学生会默契地推举组内一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实现整个实验,这样其他学生就失去了动手的机会。
2.教师为了教学成绩,有轻视实验的倾向。当前物理老师们平时上课时间紧,为了赶进度,把有些实验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甚至有些老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器材,讲实验,达不到培养实验能力的效果。
3.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甚至不知道从何思考。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实验操作过的成熟实验,实验环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过先例,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往往他们会很被动地问教师,问老师他们该怎么办,甚至还会慌张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认知思考,联系曾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且对该实验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如果只靠教师的帮忙,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就不深刻,更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缺乏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缺乏对事物的质疑精神和动手实验的热情和经验。这对物理实验教学增加了难度。八年级学生以前几乎很少经历过正规的实验操作或探究过程,进入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才开始接触正规的实验操作训练和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物理实验思想才开始慢慢培养。所以,一部分学生,尤其女生,对物理实验积极性不高。
二、对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象的对策。针对上面所述的实验教学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种实验教学策略,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以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1、对物理教师队伍要加强物理实验培训,尤其是物理实验重要性的培训。没有老师正确的理论指导,物理实验就会失去方向。没有物理老师的实验培养,学生就会得不到实验技能 的提高。
2.对实验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实验方法。教材中有些实验控制的条件很严格,在通常的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这样的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给学生看,而不是让学生动手去做。对于像是阿基米德原理这样的常规实验可以让学生去做的。还有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教材每一页纸的厚度,头发的直径等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带着教具,与学生一起做实验。还有像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在家里自制成像工具,带到课堂里供同学们分享。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实验误差。
物理实验是一项非常严谨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实践。许多实验即使对实验步骤,实验用品,实验工具控制的非常精准也是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对这种误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引导,给学生多些建议和鼓励,少一些责备和轻视,甚至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或者教师自己做的实验也出现了问题,对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寻找误差出现的原因,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待误差的正确心态。从而让学生从实验中寻找到成就感。
4、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物理知识和问题,能充分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例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学生注意: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③把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4)把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5)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又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对这几种不同现象的观察,对比和分析,学生自己就顺利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5、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让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的保证。刚开始学生分组实验时,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6、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筋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7.实践与创新结合
许多实验不见得一定要严格遵守教材上提供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根据疑问来设计实验或改变实验的步骤。以测量物体的质量为例,通常的实验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沟码的质量。沟码的两端都有跟弹簧秤可以直接连接的吊钩,但是对于学生日常见到的书本、水杯等却是无法用弹簧秤可以测量出其质量的,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其他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如天平、电子秤、磅秤等。这些小小的改变与创新说明了实验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在家里或是其他任何地方只要有合适的工具一样可以进行实验。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物理实验教学更是如此,我们无须幻想寻找一种万能的方法,而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用心体会、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教有实效,也使自己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2、《新课程中教师实验教学》
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评价》
第二篇: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金城江区教学研究室 韦炳耀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金城江区教学研究室 韦炳耀
课标教材使用已经多年了,多数教师能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的各项要求,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在课堂上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贴近生活、社会和密切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转变。但从总体上看与《课程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须继续努力。现结合我区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效率偏低。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教学缺乏艺术性,主动探求与改革教法的欲望不强烈,传统的说教模式仍在“横行”,将学生学习的要求与兴趣扼杀。
学生的内在因素
由于物理学科说理严密、知识点多、公式和单位复杂等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几种不良表现:
(1)消极、厌学 表现为:懒惰,不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应付,把学习当做包袱,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依赖,缺乏独立学习的精神,抄作业。
(2)畏惧、害怕,不愿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表现为:恐惧,学习中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如害怕回答老师提问、做实验、做作业等;回避,有些差生因畏惧物理学习,往往设法回避物理学习活动。
(3)厌倦 厌倦是一种最严重的厌学心理。表现为:厌恶、讨厌学习物理,对物理学习活动常呈对抗心理状态。
(4)自卑 对物理学习丧失信心。表现为:灰心丧气,对学好物理缺乏勇气和信心;自暴自弃,长期的失败,致使部分学生放弃物理学习。
鉴于上述情况,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三个追求”: 一是有效果 追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一致;
二是有效率 追求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例(教师投入的精力和学生的收获比例);
三是有效益 追求教学价值的实现,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教育需求的吻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做到“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组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是关注发展 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要注重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三是关注过程 要关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体验的过程。此外,还应积极实践“四还”。
一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思考;
二是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可以走上讲台讲故事、演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变动方向和位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
三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四是把评议的权利还给学生。
2.《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
目前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就知识讲知识,不能把知识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落实知识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例如,《课程标准》对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要求是:“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旧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的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通过安排学生活动来《探究“串(并)联电路各点、电流的关系”》,教材是作为重点来处理。教材上这样安排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至于结论表达是否严谨,并不是本节内容所强调的。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恰恰是只注意到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规律的教学上,也就是只注重知识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3.科学探究流于形式
过去也谈要使学生通过实验、思考自己获得知识,其理由是: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会运用、更不容易忘记。其实这样的着眼点仍然是知识。《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内容。“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探究。部分教师在进行探究的问题上,目标似乎还不够明确,探究流于形式。其表现为:
(1)过分看重探究的结论,忽视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2)过分强调客观原因,学校的实验条件,器材不配套等,本该由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由教师取而代之。
(3)教学中只局限于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几乎不选择贴近生活中的物理探 3 究素材。
(4)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实践,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其它因素的运用。
4.对教材各“栏目”功能的理解有偏差现象
人教社新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了如下栏目:
实验 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探究、学习物理知识,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演示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等。
想想做做 以动手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简单易做的小活动,让学生可以体会生活中各种现象蕴含的物理道理。
想想议议 以思考、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对问题进行讨论时,既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看法。
科学世界 扩展性内容,介绍物理知识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扩大学生的视野。
STS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的简称,介绍和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部分也是扩展性内容。
扩展性实验 主要展现以传感器、计算机等仪器自动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实验,供有条件的学校选做。
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包括问题讨论、练习、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小论文写作等。
学到了什么 这一章所学主要内容的梳理、总结,供学生自己总结时参考。
在这些栏目当中。但并不意味着哪些“栏目”必须在课堂上讲,哪些“栏目”是可学可不学的,更不意味着象“科学世界”、“STS”等栏目等统统当成是过去的阅读教材而不作要求。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规律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八年级(上)的教材为落实这一目标,考虑到知识的特点,把它安排到了“STS”栏目中(见第65页),这就不能被我们所忽视。再比方小资料“一度电的作用”(见旧版八年级(下)第40页),尽管是几幅图片,但《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要使学生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
而实际调查中,大多数老师都忽视了各“栏目”的功能或者是对该栏目功能重视不够,与编者的意图相差很远。
5.开放题、实践题落实不到位
新教材的作业是以“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个栏目为载体呈现给学生的,这个栏目中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实践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例如八年级教材(上册)31页第2题(2.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代表 4 的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惟一的正确答案。又如八年级(上册)教材96页第3题(3.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此),在墙上能看到什么?这个现象启发我们,阴天怎样估测凸透镜的焦距?为使估测结果更准确,操作时应注意什么?)代表的则是另一类问题,这类问题没有惟一的正确答案。通过大量的调查,凡涉及动手的实践性的问题,落实都不理想。例如在旧版八年级(下)《电能》一节中,即教材第4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5题,必须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家庭,学校或附近熟悉的单位,咨询家长、教师或电工等相关人员,才能估算出一年的电量,才能商讨出节约用电的方法,其中第5题学生通过咨询、查找资料可能依然得不到答案。也没关系,让学生知道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也是有好处的。教学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此类开放题、实践题不作任何要求,视而不见,即使作出要求,也不检查落实没有,也不安排学生将实践的结果进行交流,这样的做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课堂作业》由于组编的时间仓促,也难免有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东西,甚至有与教材进度不符的内容,加之各校学生的学情不一,教师应对其选择训练,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该作业不筛不选,全部都做,显然不妥。
二、今后的实施对策
1.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理解各部份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所反映出来的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科学探究不得法,对各栏目的理解与运用出现偏差,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等等的一些问题都与对《课程标准》理解有关,因此各学校应以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对教材配发的资料要采取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要切实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在课堂上实施教材。
2.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仍然是教研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式多种式样,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在传统的教学中有很多好的教学方式值得继承与发扬,但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的《物理》教材与过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倡导探究式学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贯彻这个精神。所以探究式教学仍然是当前教研工作的主要课题。强调几点:
(1)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要把“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并列起来。传统的物理教学理论认为,实验教学是为知识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中最多只能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绝大多数教师都把实验教学仅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因而,不能也不去挖掘实验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识,不重情感,只重机械模仿,不重能力培养。使得实验教学一是肤浅,二是呆板,学生生吞活剥,机械记忆,被动接受,5 很快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为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新物理课程标准把物理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优于科学内容放在课程标准的第一位。这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以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更要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2)要体现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活动。新版人教社教材:学生实验:八(上)13个 八(下)12个演示实验:八(上)11个 八(下)6个,九年级教材还没有,无法统计。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一般应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一些探究活动由于器材的原因,可能只能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该进行引导,师生一起进行探究。
(3)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运用要合理,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探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八年级上册的几个实验都是非常简单的。例如第12页“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第14页“用停测量时间”这两个实验重点在掌握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并且所用的工具是学生熟悉的,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此后的实验难度逐渐加大,到八年级(上)第97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是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八年级(上)的探究可以说是比较单纯、线索清晰,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少,但八年级(下)和九年级的探究活动就高出一个层次,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要多。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为此教学时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进行认知性学习,同时也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只有了解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与学生真诚相待,才会和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发生兴趣。相反,如果教师经常责备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上完课后走了事,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和对立情绪,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本人及所教的学科都不感兴趣。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形成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自己如何教,更要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教育。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解决教师、学生“高投入低产出”和“分化”严重的难题,首要的是教 6 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学生会求知上下工夫、做文章,认真研究学习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指导,以求高效。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个别辅导,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教学中可进行个别谈心,了解情况对症下药。对学习不踏实、贪玩的后进生,指明不努力学习的危害,多督促他们学习;对于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应鼓励他们笨鸟先飞,多看书,多提问,多做练习,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并利用自习或课外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对作业错误较多的要当面批改,指明错误原因,详细询问不懂之处,耐心讲解,使后进生尽量弄懂每一个问题,稳步提高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教师行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影响。相信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一定能克服困难,肯于钻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加以情感教学、正确引导,我们的物理教学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2013年8月26日于金城江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在初中物理
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对策
在国外的学校教育中,在初中阶段都开设了物理,有的国家是纳入综合课程,有的作为一门独立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进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物理教师大胆使用新教法,积极钻研教材,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传统的物理教育忽视人文价值仅注重工具性价值,未来的物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的一个核心就是积极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实施以来,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物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物理课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这也就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物理教师把“分组实验”变为“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讲实验”,仅注重实验结论,轻视实验过程;学生对一些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处理,是教师通过讲解整理、归纳出来的,而不是由实验得出。
1.2 教师教学方式老化,学生学习方式被动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行为的惯性作用,使教师不自觉地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由于目前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观学习不积极,处于应付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目前,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自己问,自己答,甚至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没有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违背了认知规律,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生动力,会造成物理成绩很难提高。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例如物理公式、概念的形成过程,部分物理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引出公式、概念。学生没有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比较、质疑、判断,以及相应的综合概括、分析等等认识活动来获取结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很难巩固所学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做很多习题也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样就会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提高带来障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把生动的结论形成过程变成了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思考,剥离了智力和知识的内在联系,造成了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学习方式的单一,忽视和冷落了理解与发现,这种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物理教学脱离社会和生活
物理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学习,没有与校内外、课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就会使学生学物理脱离了社会和生活。物理课程标准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有一些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能熟练地答出,但在生活中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却不能很好地辨别,老师们在责怪学生教条、学得死板,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脱离了生活。物理教学,采用灌输教学通常不会有较好的效果,教
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形成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才是物理学科应该追求的境界。
1.4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件,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依赖现象,片面地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在观念上显得乐观和超前,把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当成必然性。目前,年轻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所采用的课件大部分直接从网上下载,认为只要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都转化为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达到比传统教学模式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大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过程中,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抛在脑后,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展现形式,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对象这一事实。初中物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被课件的图像、动画、声音所吸引,学生较难抓住重点,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相脱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下降,教师的施教观念浮于表面,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2.1 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需要改的不只是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理念。传统的教学只是要求教师能够把书本知识讲解给学生就可以,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进行教学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驾驭和掌握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才能取得更大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物理教学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2.2 初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预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增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里的“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述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一个关键字。
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找出关键性的字或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理本质。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如坐公共汽车,突然刹车和突然开车时各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这样学生在学习惯性概念时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从而达到加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概念理解了自主学习才能够顺利进行。
2.3 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加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不同的学校经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初中物理实验所用器材普遍存在短缺现象,有些分组实验不能做,甚至很多演示实验都不能做。初中物理教师要正确面对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教具来进行物理实验,如利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问题,用小钢勺研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规律。这样既有效地弥补了初中物理课堂实验的不足,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不但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教具,而且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制作教具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就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加深了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远程教育中有一些非常好的模拟实验和大量的课件,凝聚着一些专
家学者及广大教师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远程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4 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初中物理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是创设“共同发展、积极互动、师生交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发者、积极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怎样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初中物理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探究,使其能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丁庆斌.[2] 沈玉泉.刊,2009(44).[3] 杨天桂.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J].教师,2010(30).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J].考试周浅谈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J].新课程,2010(2).
第四篇:浅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模版)
浅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者:许松 发布时间: 2012-10-28 13:55:23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种种的理想,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充沛的精力而又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有探索的精神而又分不清是非界线。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敏感的阶层,他们从过去的传统中走来,又向未来的理想走去。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都集中交织在初中学生身上。
虽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向往未来,立志成才,具有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视野开阔,尊师守纪,勤奋向上。但是,毋庸置疑,当代青少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被完全社会化,他们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由于青少年智力发展与德育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下降。许多青少年在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文化教育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显得越来越空虚与贫乏,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以利于今后更有效地做好初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这个话题:一是当代初中生在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二是对中学生出现问题的教育管理及对策。
一、当前初中生在成长中易出现的问题:
1.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但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工具先进发达,电脑上网,生动形象,视野扩大,信息丰富。初中生处在信息环境中能较好地了解科技的发展,接受健康有益的教育,这有利于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未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部分学生幼稚单纯,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港台生活和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港台和西方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那些不切实际的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生活要求高,但缺乏爱劳动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某些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使许多初中生只会埋头死读书,不会做饭洗衣。现今的
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溺爱,使这些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坏习惯;随着社会上“大款户”的增多,学生“大款户”也逐渐增多。而恰是这些经商的“大款户”,由于常年外出,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造成家庭教育的“漏洞”。当前,青少年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忧虑。
3.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程度不相适应,早恋现象有所发展。
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产业化,城市化及社会活动频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因素,青少年发育期普遍提前已成为事实。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不大成熟与生理成熟的不完全融合期。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特别是受一些不健康报刊、影视作品及网络的不良影响,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早恋或两性关系的错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少男少女的生理上的早熟及思想、意志不成熟性加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我们教育引导上的偏差,初中生早恋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恐怕还会有发展,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据报纸报道,初中生早恋现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回避是不行的。学生的手机的短消息上直接就称呼“老婆、老公”。更有些暧昧语言,不堪入目。
4.部分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
中学生法制意识的淡薄,违法现象的增多,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在我国,违法青少年占违法人口的一半,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在押服刑的劳改犯中,青少年罪犯就占68%以上,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拉帮结派,组成团伙,与社会上不法青年相互勾结,公然对抗学校的正常教育;有的瞒着家长逃学,聚众赌博,吃喝玩乐,进入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有的公然侮辱女生;有的在社会上偷鸡摸狗;有的对低年级敲诈勒索;有的肆意破坏公共财物,几此种种,不一而足。近年来,虽然各学校大力加强了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中学生的违纪违法大为减少,这是可喜的变化。但目前也有部分初中生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学校是教育、培养、造就人的场所,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批一批年轻的法盲将涌向社会,将导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低龄化。由此将危及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效益,危及社会的安定,危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5、网络对初中生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的痴迷、黄色信息的诱惑、网络聊天导致的网恋、电脑游戏格斗凶杀的刺激等等,都在侵蚀着初中阶段的学生,网络对一部分初中生而言,其危害之深可以与吸毒相比。因上网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6、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有待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
当我们回顾上一世纪医学发展,欣喜地看到医学在战胜躯体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我们也同时看到精神、心理障碍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发展和进步造成的阻碍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在尚未体味社会冷暖、思想处于动荡、幼稚期的青少年中,精神、心理障碍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悲剧性结果。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其各发育阶段很多环节和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可能构成心理障碍的素质基础,而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构成了心理障碍的诱因和调节因素。
从客观环境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初中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是常见的不良因素;情感表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谓情感表达不良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保护或溺爱,家长心甘情愿给孩子当保姆,父母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另一种则表现为漠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它的途径自己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另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中国自古崇尚文化和学识的传统以及“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势必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使得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应降低对其它方面的要求。
二、对中学生存在问题的教育管理及对策:
(一)、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1、优化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双休日制的实行,学生在家时间增多,而社会上又没有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的场所。图书室、阅览室、俱乐部等活动场所,在广大的农村里,真是凤毛麟角,造成社会教育的漏洞。毛主席说:人的头脑总要装东西的,如果无产阶级的东西不去占领它,那么,资产阶级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占领的。中学生很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的违法犯罪分子,乘机对青少年教唆。由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在目前,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东西,多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注重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的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学生多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场地等健康场所,丰富他们课余文化生活。教育学生不涉及宣传暴力、色情、凶杀等有害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等;不进入营业性歌舞厅、黑网吧和带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室等。总之,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2、优化学校的环境。
①、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当前德育工作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德育=政教处+班主任”的板块模式。好多人认为德育是政教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开发潜在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各方面的力量,创设校内德育的大气侯,使德育工作由“板块式”向“混凝式”转变。我们认为学校的每项工作、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对学生都会起到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成长都要尽到教育的责任。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所以全体教职员工的全部工作和整个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校无小事,处处皆德育”,根据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和德育过程的影响一致性原理,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从学校校长到传达室保卫人员,从前勤职员到后勤职工,组成全员育人的“混凝式”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发挥合力效应,学校任何一位教职工对学生有求必应,有难必助,反之遇到学生违纪现象都有权劝阻制止,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②、倡导学生学习、宣传先进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增强青少年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利用先进英雄人物以及身边的优秀同学的积极影响,把它纳入学校德育的轨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当前,要提
高学生分析、鉴别社会信息的能力,对社会信息中有害的因素必须禁堵,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严格落实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狠抓学生安全管理。为预防学生在校期间私自外出,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侵袭,我校严格学生请假外出登记制度,因病或因事回家须由家中来人接送,因病到医院由班主任等老师相陪。多同家长沟通,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外界不安全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④、注重校园绿化、美化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作用,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纯洁学生心灵,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校园是每一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的空间,有人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校在每排房前都精心布置了花园,三季花开,四季常青,春花秋实,美不胜收。尤其是从春至秋,有颗芒果树就在教学楼旁边,伸手可及,也无人随便采摘,都直至成熟由学校统一采摘分给大家品尝。漫步这绿色校园,一草一木的绿化都搭配合理,寓意深刻,让人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洗礼。
⑤、学校要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全民的素质教育。在注重校园绿化、美化的同时,我校更注重校园的知识化,使校园环境无处不体现教育性。学校重视环境熏陶,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设置必要的教育阵地,如科学和教育园地、黑板报及各种专栏,使学生受到熏陶、鼓励和教育。我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当作德育建设的一种隐性投资,注重环境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作用,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纯洁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我们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让每一块墙壁说话,用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箴言警句、礼仪常规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利用学校室内外黑板报、墙壁、过路横标等张贴宣传自信心培养的有关口号及内容。办公区宣传栏上的橱窗一幅幅照片,张扬着校园文明,展示着师生青春风采;教室、阅览室和餐厅内的名言无处不提醒着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在我们学校和玉林师范学院之间建造了赏心悦目、庄重古朴的,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个人习作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文化长廊。另外学校开展了 “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专项评比活动。这就是优美学校的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们健康成长。总之,校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利用。
⑥、注重在系列活动中教育学生。每个都构建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每月明确一个工作主题,每周有一个重点专题。如一月庆元旦,辞旧迎新颂祖国;三月学雷锋文明礼貌教育;四月祭先烈和遵纪守法教育;五月纪念“五四” 演讲;七月颂党;八月拥军;九月尊重师长,爱心教育;九月尊重师长,爱心教育;十月国庆合唱比赛、十二月纪念“一二九” 运动征文等等。平时见缝插针地组织学习标兵报告,观看主旋律影片,参观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艰苦奋斗、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真正做到了“月月有重点,日日有目标”。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⑦、让兴趣和活动伴随学生成长、充实学生的生活、占用学生过剩的精力。为了加强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注重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潜能,并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虽然,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但任何只注重学习、只是一味的抓学习,不注意开展学生活动的做法都是不对的。生物学告诉我们人最有效的休息方式是,以一种运动状态代替另一种运动状态。活动开展好了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校常年坚持开展了一系列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把兴趣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机会。通过开展多种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校园逐步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我校开办了演讲、乒乓球、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篮球等兴趣小组,各学科还相应成立了学科兴趣小组。由于兴趣小组是学生主动参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好,积极性高,学生才华和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
3,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格、品德的教育关键在于养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古人云:“育善在家,发智在师”,说明了家庭在德育中的重要性。为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我们积极主动地构造了以学校为主阵地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还认真克服了消极的校外影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多渠道开辟家校教育,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使班主任工作中的家校教育规范化,充分发挥家长与学校教育合力的作用。
我们还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学生工作部在每学期期中考试以后,会同各级部主任,分级部和班级召开家长会议。
虽然现代社会通讯工具的普及,家校联系已便利了许多,但仍然不能取代家访的作用。学校非常重视家访活动,我们班主任每学年对本市内的本班每个学生至少家访一次,争取掌握做学生工作的第一手材料。
(二)、加强劳动和吃苦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目前,造成部分青少年缺乏热爱劳动的习惯,有其多方面原因。有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以学挤劳”,劳动教育形存实亡,造成学生片面发展。有部分家庭只重视孩子死读书,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社会传播工具宣传的片面性,助长了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不良习气。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加强和改革学校的劳动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社会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清洁环境卫生的劳动。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美,劳动价值的美,体现劳动创造成果的关系等。要引导家长教育子女多参加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从小培养学生自理的能力。家长千万不能把孩子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古人云“若要小儿安,常带几分饥和寒”,“饥”和“寒”倒不必,但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教育不可少。须知这两者是根除“贪”的良方,而“贪”乃是万恶之根源也。
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三自”(即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和“三苦”(即:生活艰苦,学习刻苦,做事不怕苦)教育。注重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年新生一入校就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让正在发育的孩子们坐、立、行、跑都有良好的姿势。内容包括队列、内务,就餐秩序及学规章等。经过训练同学们个个军姿规范,整齐、整洁、规范化形成了宿舍的风格。使学生把人民军队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接过来,让他们终生受益。
(三)、开展青春期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大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青春期教育中最敏感的就是中学生的早恋。对于早恋,我们首先不能大惊小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接触了一些描写男女恋情的文艺作品,从而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是很自然的。
要解决初中生的早恋问题,首先是在预防,主要也是预防。一旦
问题表现出来,就不好处理。而预防的时间,必须从初一时就开始,注意观察蛛丝马迹。不要人为的强化,有些现象根本不是早恋,但如果教师就说时,可能弄假成真。我们学校不准谈“早恋”一词,而是称之为中学生过密行为。
另外,抓初中生的早恋问题,必须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的开展,兴趣小组的组织等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初一开始教育,把学生的心叉开,从小就培养他干其他感兴趣的事。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来抓。就早恋去抓早恋、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下策办法。过去,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她父母离异,与继父及家人的关系不好,有几次发现放学时有个男青年接她,找她谈话,了解到这个男青年是她家附近的民工,与她是结拜兄妹,老师从正面引导她,要她以家人为重,又电话与家长联系,又专程走访,终于使她清醒过来,避免了一次男青年要带她外出打工的险情,后来该同学顺利地读完了初三。在一个纪律严明,学业上进的班集体中,是不会有明目张胆的早恋现象的。即使有,也表现得非常含蓄,非常正常,不会给班集体带来严重负影响。作为一个班主任,永远要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男女生的交往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学的研究和实际观察发现:青春期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异性朋友的人,比那些少有朋友,或只有同性朋友的人的个性发展更完善,情绪波动小,情感丰富,自制力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注意交往方式。青少年男女以集体交往为宜。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的议论说笑,课外的游戏活动等,为大家创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免除了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一些喜欢交际的同学,满足了与人交往的需要。每个人都融入了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在集体中的异性交往,每人所面对的是一群异性同学,他们各有所长,或幽默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使我们在吸收众人的优点的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集体交往,家长放心,老师支持。集体交往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学习小组等。集体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娱乐、游戏、竞赛、旅行、小发明、小制作等。
其次,要把握交往的尺度。教育学生如果对方约你一同参加某项
正常的、公开场合的活动,是完全可以地。女孩子应端庄、坦荡、不使对方产生误解和非份之想;男孩子要沉稳、庄重,尊重对方。假如两人互有好感,约会的次数会增多,这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我们必须介入,减少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次数、时间,使双方的感情降温。只要让学生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诚恳对人,热情大方,自尊自重,便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以自身良好的修养和人品赢得异性的尊重和友情。
我校在对待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的问题上,始终坚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过好早恋关。要导不要堵,要成功的引导,不要失败的“隔离”;要耐心劝导,不讽刺挖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正确纠正谬误。如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有力措施”,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动,甚至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青春萌动升级为两相眷恋,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学生早恋的情况比较复杂,引导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切不能拘泥于一种做法、一种方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正面给学生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伴随青春期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每年分别由男女生物教师或校医举行男女生青春期卫生知识健康知识讲座,播放有关VCD和幻灯片。为及时释放学生的心理问题,今年学校专门聘了玉林师院心理学任学生心理课兼心理咨询教师。总之,不但要使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的性解剖、性生理有一定了解,正确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别,消除性神秘、性愚昧的心理,而且特别要消除一些影视网络和不健康书刊对青少年性知识和性心理的误导,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给予青少年以理想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身心素质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再者,青春期的教育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也应倡导父母对子女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状况加以关心、重视,并主动教育、引导,这对子女健康渡过青春期起的作用是极大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诸如广播、电视、书刊等无时不对青少年学生造成各种影响。因此,要搞好青春期教育还必须靠全社会,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做好对违纪违法青少年的超前预防工作。
青少年违纪违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差,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了违纪违法的事。另一方面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观念的错位和偏差。再有一些家庭不良影响,放任、袒护他们。一些学校对后进生帮教不力,缺乏耐心,对流
失生放任自流或管理不善,又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探讨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问题时,我们不应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中小学早已广泛开设法制课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些年青少年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呢?这里固然有法制教育措施力度不够的原因,但仅仅依靠法制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问题的。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光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的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调整。剖析诸多青少年犯罪案例,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不知道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行为是犯罪,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由于其人生理想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追求物质享受,当私欲膨胀到冲毁道德的堤坝时,再严厉的刑法也难以阻止其滑向犯罪的深渊。在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但道德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就体现在法律条文之中。因此,中小学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当社会上还存在某些消极丑恶现象,人们在认识上也有许多误区的情况下,更应把道德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如果中小学生普遍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理想与情操,那么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其实,一些青少年违纪违法一般都有明显的先兆的,如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赶时髦,比阔气,不求上进,经常旷课、迟到、到网吧等。只要教师、家长随时细心观察,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蛛丝马迹。与其青少年出现违纪违法后再教育,倒不如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效果更佳。这项工作不仅学校要做,社会、家庭也要做好,各方面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就一定能够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学校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一道防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就要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与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是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就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品德、行为进行培养、熏陶、指导、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①是让学生记忆、理解条文。我校初一新生在领取录取通知时就将学校有关《学生管理制度汇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简释读本》等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假期中认真学习,熟知。在开学为期一周的军训期间,要求班主任们带领学生有重点的学习,并进行规范知识考试。
②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形成习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夸赞”才是爱。“严师出高徒”,严也是爱。我们
学校对初一新生从进入学校当天起就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初一新生一般在开学后两周内就基本走向正规。
所以在我们师院附中,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管理的成功。
我们可以说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在严格制度的要求下训练出来的。
③是强化德育考核、操行评定工作,把训练和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作为学期末思想品德考核的主要依据。
④是防微杜渐,警钟长呜。我们认为要及时挽救违法青年,必须“严”字当头。对个别违纪的学生,要抓紧个别教育,从早、从小、从少抓起,发现一处就查处一处,决不姑息迁就。
在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要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知识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在学生队伍中自发形成,必须从外部进行灌输。要改变过去把德育同法制教育混同的做法,学校要定期组强学生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制知识,为使学生遵纪守法,我们每学期一次专门聘请政法部门的领导向全体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或讲解法律条文或分析典型案例,举办法制知识讲座,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在每次听取法制讲座后,还让每个学生写一篇感受体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已置身在法制社会中,应警钟长鸣。
2、家庭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二道防线。正如前边所讲的优化家庭环境,家庭影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以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着特殊作用,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嗜赌成性,那么他的子女很容易滑入赌博的深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家长首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强化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家庭成员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和睦团结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自己的子女。其次,家庭和学校要紧密配合,加强联系,协调一致,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发现学生的不良苗头就及时与家长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违纪违法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社会是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的第三道防线。我校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育人环境,与派出所、街道等部门协同联系,注意在公共场所对青少年实施保护,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对青少年的影响,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及表现,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用健康的精神产品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教育他们成为道德高尚的新
人。正因如此,我校多年来学生违法乱纪率始终为零。
(五)、用心管理学校,用爱引导学生
要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具备“四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耐心,对老师要有信心,便用干部要放心。同样的这“四心”也是我们在管理学生上始终坚持的。
1、爱心:以爱心为出发点,我们学校的校魂就是爱,我们办的也是爱的教育。以理解尊重学生为基础,理解就是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尊重学生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味地训斥,只能促进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思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2、耐心: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又要有充分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做学生思想工作,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我们面临的班级中,难免有后进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我班曾有一位男生,由于性格内向,平时很难把握其思想动态,初一以来该生的成绩直线下降,经过多次交谈才了解到该生觉得读书很苦,没有意思,同时又觉得自己对某些科目有厌恶之感甚至对个别教师有对立情绪,于是在课堂看小说,或睡觉,课余经常到网吧上网,导致了成绩下降,经过多次耐心开导,他终于认识到读书重要性,从这个学期开始把精力重新投入学习上,这次段考成绩排在班中等位置。
3、信心: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中一个活动就是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每人找一个能鼓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名言警句,印在自己的校牌上,图片。时刻鼓励着自己。而在后进生的转化方面,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面对后进生,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身一定要有信心,相信通过内因外因的合力作用,后进生一定会转化,要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不要因为后进生犯错就严惩,要信任他们能改正缺点。后进生单纯的严惩多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往往是“宁死不屈”类型的。树立信心加以多次的、经常的鼓励,或许有效得多。
4、放心:要管好一个班级,只有班主任一人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要各科老师以及班委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同样管理好一个学校也是这样。作为校长要信任我们的老师,作为老师也要信任我们的学生。这样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干得更加细致,更加深入,整个学校也才会蒸蒸日上,学生也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要树立“培养一个优秀生和转化一个后进生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培养一个优秀生和转化一个后进生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关心和爱护后进生,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满腔热情地做转化工作,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流失。同时,要求全体师生帮助他们,而不能歧视他们。我校始终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不当,今后很有可能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人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不求上进,品德行为、学习成绩均较差,教育者以往多用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德育教育中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几年前,震惊全国的杀人案件“马加爵案”令人深思,发人深省。马加爵作为当代一名大学生为什么走向杀人犯罪的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自卑心理在作崇。无独有偶,同年,江苏江阴又发生了一起类似马加爵案的特大杀人案件,罪犯陈志刚一夜间连杀两名亲密同学,其杀人动机也是因为同学看不起他,自卑心理在作崇酿成的后果。
以上的案例引发我们要思考,学校虽然把德育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但是还是有不少的青少年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清楚,就是学校的德育教育的重点要转移,即要以心理教育为重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这一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往的德育教育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查表明,很多学生的心理有问题,他们认为大千世界中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活的没意思,对生活没有信心,对一切缺乏兴趣,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如此。所以学校德育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探寻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一个有外向内,有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因此把外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是道德教育的关键,以往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只注重说教,让学生学习一些条例和规则,注重了他律而忽视了自律。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了解每个学生的
心理,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要引起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德育教育、心理教育都要放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去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活动空谈德育、心理的教育。
班主任对行为偏差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大致办法有以下三点:
1、重视和开展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团队认知辅导。
2、开展个别心理指导。
3、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方法进行行为矫正,例如,松驰疗法,激励法,运用同伴集体的影响实施行为矫正等。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该加强学生的自我完善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智力心理的完善教育。
2、情绪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
3、意志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
4、交际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
5、人格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
6、适应环境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
7、自我评价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
8、心理行为的自我完善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事物,增强自我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我心理的成熟程度,强化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将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和追求崇高目标的巨大驱力。
(八)、贯彻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奖励与惩罚想结合的教育策略的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的同时,然而,惩罚这种教育方法,有被误解利弱化的倾向。现在一提批评和惩罚就像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以至于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
必要的适度的惩罚也是爱。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不是是给他以惩罚,以后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无约束感,无所不为,为所欲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九)、夯实做人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争做现代文明人。
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识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侧重将学生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合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们引导学生“做现代人”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竞
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文明人”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遵纪守法。校园是成长的净土,是文明的摇篮,因此在我们育才,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个文明人,要文明学习、文明生活、文明交往,要仪表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新课程改革必然相应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这些初中学校的特殊地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标出发,从高处着眼,从低处入手,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对青少年德育问题的研究。
第五篇: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姚忠先◇贵州省长顺县摆塘中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课迫切要求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及其教学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从理论上把握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含义、性质、任务和教学要素及相互关系。本文就对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供同仁参考。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能合理利用
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不仅脱离了深奥难懂、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难以掌握的怪圈,而且从学生实际承受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区域特色增添了大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图表、图片、故事、名人名言、社会新闻等,可谓是做到了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融合统一。然而如此内容丰富的教材,却常常因课时太少、内容繁多等原因不能被教师和学生加以合理的应用,再加上不断涌现的重大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以至于一些教师从开头至尾也只是疲于拼命地进行课堂教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学习起来不但会力不从心,甚至会感到厌烦。
2.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以传统为主,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法占据主导,缺乏创新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尽管一些学校已开始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但在实践上还缺乏广泛性和普遍性。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对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法”也不是真正清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而且许多现代教学论倡导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主要局限在少数一些重点中学的个别老师的个别课堂,绝大部分学校和绝大部分老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老套,缺乏创新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忽略学生的成长特
初中生大多处于13—16岁期间,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他们处于人格完善和性格成熟的键时期,这时候的他们也是一个探究欲和好奇心处于非常强烈的阶段,不论是学习还是人间情态等,他们都充满着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然而,当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初中生的这一成长特性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以此来培养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探究欲,这一点与当前的新课改要求是相悖的。
4.理论与实际脱节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只有在指导人们的实践过程中方能显示出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思想政治课中理论与实际是否脱节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与树立。政治课相比其他学科而言,理论与实际的转化是一个复杂、困难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政治课中的做人与做事的准则之后,并不等于他就会用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甚至还会出现理论与实践截然相反的状况。由此可见,治学政治不学思想,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际的现象是摆在当今政治课堂上的难题。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思想政治课中设计大量的实际活动,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得以有效展开。
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1.创设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地把学生当做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进行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灵活地运用教材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在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目的的指导下编制而成的,它不仅是教师用于教学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合理灵活地运用教材。首先,避轻就重。要避免将所有的知识生硬地凑合在一起全部加以讲述,更要避免偏离主题去讲或者开发其他学科的知识,而要顺着教材的内容自然地过度到事例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其次,重组教材。政治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要不断去适应政治课本身的这一特性,可以考虑在党和国家的新方针政策之下增加教材的新内容和新观念。
3.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进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加强时政热点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时政资料,使其成为课程资源,进入课程流程,使我们的教材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而有用。时政热点作为政治教育的优秀题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时事的现实性和持续发展,学生可以持续全程关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时政热点教育时,可以每堂课之前列出最近的热点新闻,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讲述一条热点新闻,并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5.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新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普通话标准、语言组织有序、板书工整、教学逻辑合理,更要课前善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课中能引导学生思考、巧设疑问指导学生交流,课末要善于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讲“热爱集体、融入社会”一单元时,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孔融让梨”、“六尺巷”等小故事,让学生感悟和谐社会的好处,然后再深入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总之,新世纪的到来,犹如一场改革的春风迎面而来。这十余年来,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年仅十几岁的初中生。在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都在与时俱进,而作为师者,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样要与时俱进,要将以前的守旧的观念摒去,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新课改的挑战中,一起共同开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进步,迎接更为璨灿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