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古近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俞祖华 赵慧峰 刘兰昌1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探讨了教学团队的概念、建设内容、建设原则、实现途径、特征等有关理论问题,认为教学团队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总结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学基层组织;团队理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也被作为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并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就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并结合我们建设“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的具体实践谈些看法。
一.教学团队建设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
在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团队”这一理念与计划对推动教育观念转变、大学制度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我们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涉及到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形成了我们的一些认识。
1.“教学团队”概念的提出。“团队(Team)”是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个成员各自拥有的知识、技能、信息与其他资源,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构成要素为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将“团队(Team)”这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运用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中,可引伸出“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创新团队)”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已被运用于教师工作领域,西方学者提出“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概念,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有系统地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1]。2004 年教育部推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创新团队的设想与计划,各高校兴起了创建创新团队的热潮,创新团队作为高效学术组织创新的途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次把建设“教学团队” 作为“质量工程”的举措之一提出来,也很快成为对大学教学工作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理念与设计。目前还很少看到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概念的阐释。我们仅见到的二例是这样界定的:(1)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
[2]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教学创新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 1 作者介绍:俞祖华(1964-),男,浙江永康人,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赵慧峰(1963——),女,山东临沂人,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刘兰昌(1964——),女,山东文登人,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国家级、省级或学校各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4]。通过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的有关文件,结合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上“团队(Team)”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教学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臵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我们也可以将其分解为5要素:教学目标、建设目标——每个教学团队应提出明确的、共同的建设目标,努力将其建设成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高绩效的教学群体。管理学理论强调共同目标对团队的重要性,指出它是由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有无成员共同认可的、特定的、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与其他教学组织、教师群体的重要区别。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可以有着细分的小目标,但必须有团队整体的大目标,个人的小目标要围绕、融入团队的大目标,通过实现团队的大目标达到团队与个人的共赢,达到团队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提高的总要求。教师——教师资源是教学团队的最核心因素。教师,包括年龄结构上的老、中、青教师,职称结构上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岗位状态上的专职与兼职,任务上的专业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规模上一般有8-10人。定位——包括教学团队的定位与教学团队每个成员的定位。前者指教学团队在专业中处于什么位臵,其所承担的课程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臵,及它在什么层面(校级、省级、国家级)起到示范性作用。后者指团队负责人、团队骨干与其他成员在团队中各扮演什么角色及其分工合作机制。与群体相比,团队更强调每个成员的各司其责与共同负责,更强调协作性,更强调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负责。权限——教学团队是在高校现行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无法满足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的情况下,对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是对教研室的一种补充,是一种类似于课题组、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团队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教务处对项目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原,每个团队中有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作为带头人,负责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安排接受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计划——是为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建设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具体工作程序,包括教学团队的总体规划、总体实施方案与其所承担的课程、课程群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计划。
2.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我们可从内部结构、支持环境与教学建设三个方面讨论一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框架。
团队内部结构建设。一是选拔与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二是团队队伍建设。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梯队差别,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提出团队目标。提出作为团队成员共同原景的团队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的“顶层设计”。要贯彻“质量工程”的理念,把提高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四是形成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对话、讨论、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团队规划、教学资源共享等各层次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定型做法与团队规范,实现团队中知识、经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增殖。五是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团队的基本特征是“实现集体绩效的目标、积极的协同配合、个体或者共同的责任、相互补充的技能,其核心是团队精神[3](p270-2。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建设目标、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它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与特质,是其成功的基础。教学团队的团队精神其内涵包括:(1)对团队建设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每个成员理解、赞成与支持团队建设目标。(2)对实现团队的责任感。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为实现共同目标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都要有自己应当为实现建设目标贡献的贡献意识。(3)团队成员体认自己是团队的一员的强烈归属感。团队成员都能把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对团队表现出一种忠诚,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团队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忧虑,从而使团队充满凝聚力。(4)为实现“112”的教师整体素质与人才培养最优绩效认识到个人与其他成员合作的必要性、愿意合作并善于合作的合作意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怀,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利益和成就共享,困难与责任共担。
外部支持环境建设。教学团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其发展与外部资源支持环境是分不开的。要建立与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外部资源支持机制建设,既为其提供硬环境的、物质资源的支持,又为其提供软环境的、政策资源的支持。这种外部支持包括:“一是资源支持,包括校院所提供的团队活动的地点、基本条件,教师的培训机会,以及适应的权力下放;二是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三是激励与约束,包括学校、院根据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团队个人在目标实现中所作出的不同贡献而作出的对团队整体或成员的奖励或约束。”[2] 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内部建设与支持系统建设,其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团队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水平,并使其发挥示范作用。团队的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体内容。(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要紧密联系学校和系院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扩大课程资源,协调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从提高团队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争取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2)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呈现方式,是为学生提供的范例性知识系统、教育信息和教学要求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材建设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团队要结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积极承担校级精品教材、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使高质量教材、新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和原版教材不断充实到教学中。(3)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学团队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培育和争取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要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上走在前面。(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本科生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本科教学实习质量,对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理工科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本身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项目。此外,还包括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3.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团队管理理论提出了团队建设的原则,具体表述有些区别,如:有的归纳了确定团队规模、完善成员技能、分配角色、树立共同目标、明确领导与结构、建立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和培养相互信任精神等7项原则;有的归纳了系统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做好榜样、允许员工犯错、优劣
(P62-64互补、和谐沟通、以人为本等8项原则[5]。这些归纳多来源于以企业团队为主的管理实践,对建设教学团队不一定适合和有针对性。由于教学团队作为高效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无论在实践与理论探讨上都还是处在开创阶段,对构建原则这类问题的探索也刚开始。不过,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中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提出了以下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4)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5)资源整合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6)团队水平整体提升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4.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途径。
发展方向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与高绩效的团队。(1)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学习型团队。要在团队中营造一种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知识,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教育信息和学习能力的文化机制和环境氛围,构造团体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以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有浓厚学习风气的集体。(2)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和谐型团队。这种和谐关系既包括与外部如院系、学校教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团队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团队内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不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2)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创新型团队。优秀教学团队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要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要成为既是教学团队又是创新团队的全面发展的群体,成为科研返哺教学的示范与典型。(4)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高绩效的团队。建立高绩效团队的策略是目标一致、有凝聚力、有责任感三大基石,“只有建立在三大基石——有目标,有凝聚力,有责任感—
[6](P102)—基础上的团队才能创造良好业绩”。要使团队成员明确认知、认同团队的建设目标、教学目标,并通过增进团队成员彼此的理解增强凝聚力,使团队成员共同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建设任务负责。与此同时,不能把团队建设等同于团队合作,要认识到团队建设中的竞争机制也非常重要。对竞争的控制基于内部目标管理,即将团队的工作目标细化为团队成员的工作目标,并进行集中控制。团队负责人要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平的内部评价,赏优罚劣,甚至通过选拔淘汰机制使得最终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与岗位和角色相适应,以创造更高的团队绩效。
实现途径。尼克〃海伊斯总结过4种团队建设方法,即人际关系途径、角色
[7]界定途径、价值观途径与任务导向途径。贝尔宾1981年提出角色法,认为成功的团队必须包括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并提出了一组8个角色;有的学者提出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就共同价值观与某些原则达成共识;有的学者强调团队必须认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已有的团队知识基础上研究完成此项任务所需技能,并发展成具体的目标和工作程序,以保证任务的完成;有的学者强调在团队成员间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与尊重,来推动团队工作。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途径,或综合采用各种途径。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存在一些误区,如教研室直接“升格”为教学团队、“人多力量大”、“胡萝卜加大棒”、“团队即群体”等。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在于:组建一体
[8]化、制度化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教师为灵魂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的情商。有的专家在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实现路径时强调要树立和强调团队观念、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建立和完善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等[2]。
教学团队建设还涉及团队类型、团队特征等问题,这里不一一展开讨论。
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的实践建构
鲁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是以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为基础形成的,于2007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该团队的形成与建设过程为我们思考将团队管理理论实用于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提供了从个案切入的视角与实证依据。同时,我们也深感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有待于教学团队建设理论的理论创新的支持,有待于在整合教学理论与团队理论基础上的新理论成果的引领。这里对该团队的现状与建设计划作些描述。
1.团队现状。(1)团队目标。该团队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形成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促进所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并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发挥省级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并朝建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目标不断努力。(2)团队负责人。由俞祖华、赵慧峰教授共同负责。俞祖华教授,1997年被评为省级学术骨干,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是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史》的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史》的主要成员(第二位),是省重点学科专门史(文化史)负责人,是专门史硕士点负责人。他独立完成或以首位作者完成的成果获得省级教学与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历史教学》、《教学与研究》等书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10篇。赵慧峰教授是山东省省级学术骨干,是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史》的课程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史》的主要成员(第二位)、中国近代现代史硕士点负责人。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多篇,获省级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2项。(3)团队成员。团队共有11名成员,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术骨干2人,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在岗人员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团队11名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多具有名校受教育背景,11人均不同校,学缘结构佳。50岁以上1名,40-49岁5名,30-39岁5名。是一个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优良的教学团队。(4)计划。负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基础课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民主党派史、晚清政治史、北洋军阀史等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程都有课程建设与教学计划。同时有团队整体建设计划。有专门史1个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个硕士点,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的支持和建设平台。(5)权限。接受省教育厅高教处、学校教务处和学院的指导、监督,努力争取外部支持环境。从我们这一团队的个案可看出,适用于企业团队的角色法,对教学团队不一定合适。“一般团队中都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角色认定和分配,这是基于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需要,教学团队由于团队成员工作的同质性和技能的学术性,很难也没有必要对成员进行角色分配”[2]。
2.团队教学工作、教学建设。团队体现了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以支持专业建设为着眼点,以学科建设尤其是学科服务教学能力建设为引领,以教师梯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项目建设为重点,改革与建设并重,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并行的建设思路。
团队重视教师梯队建设。团队带头人与主要成员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高。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优秀教师1名、校级教学能手1名,省级学术骨干2名。团队成员近年来共承担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图书奖1项,获得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团队重视进行课程建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于2005、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史》还被山东省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校级优秀课程。重视网上课程资源建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申报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的有关文件与教学资源已上网。
团队重视教材建设,主编出版了《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01、2004年版)、《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民主党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与由齐涛教授任总主编的其他5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程一起,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教材已被全国150多所高校采用。
团队重视进行教学研究与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建设,承担过省级教改与教学研究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理论成果《让“死学”变成浇灌两个文明之花的活水——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6期)、《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综述》(《历史教学》2004年5期)、《基础教育实施课程标准对高师历史教学的挑战》(《烟师学报》2004年1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论”的影响》(《烟师学报》2004年3期)、《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述评》(《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2期)、《以新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理念推进历史教改》(载《以评估促发展全力推进综合大学建设》)、《转变育人观念加强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载《以评估促发展全力推进综合大学建设》)等文,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刊物上发表,有的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上,有着较好、较大的影响。团队创新性改革措施主要有:(1)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通过读书从书本获取知识,通过网络从电子媒体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从社会获取知识”的三个途径,并为此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创办了学生期刊《读史缉刊》。(2)重视教材改革。《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重在体现研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的主旨,试图做到给教师留下发挥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建立了定期更新机制以及时反映学术界最新进展,该教材已修订过三次,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材。(3)倡导研究性学习。本科阶段形成“史料阅读→撰写研究动态→3年级学年小论文→4年级毕业论文”的“四步式研究性学习法”。《历史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于2005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专业建设。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带头人同时为我校历史专业专业负责人,注意发挥这一教学团队在历史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团队在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历史专业中都有很大份额。我校历史专业有较强的办学实力与潜力,正在为建设校级品牌或特色专业而努力,有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世界史、历史教学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6个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被列入了中国大学排行版历史学50强。
科研服务教学能力建设。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1)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科建设投入的电子阅览室、资料室对全体学生或高年级学生开放,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论文写作等提供了有利条件。(2)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团队负责人在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主编了《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两部教材,《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材,《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也已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并被多所高校作为考研指定参考书。两位团队负责人在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成果,他们合作的《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华民族精神新论》曾获得过中国图书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们在对民族精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了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和历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他们正在编写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教材争取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3)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学生参与了教师主持的课题,直接受到了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如团队获省二等奖的教学成果有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的刘虹参加(第4位),他们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有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的李慧敏等同学参加,他们主编的《文化名人与胶东》有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的王丽等同学参加。
3.团队今后建设计划。今后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着眼点,以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的教师为基础,以建设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目标,继续重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继续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持作用,继续重视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养与转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培育团队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与学术水平。(1)师资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的重点是争取进1名高水平的、具有博士学位与正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程负责人,为该课程的精品课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现有人员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争取使团队带头人尽快达到“省突出贡献专家”层次,争取新增1名省级教学名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使他们尽快提高教学基本功。还要争取与我校马列教学部从事《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2)课程建设方面。尽快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并努力将其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加大力度,争取将现为省级精品课程的《中国现代史》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近期内将不少于2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选修课程建成校级优质课程。(3)教材建设方面。按照省教育厅领导的统一部署,修订《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使教材体例更加完善,使其能反映学术界最新进展;2008年内,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修订再版《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在《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的基础上,编写适合本科教学的《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争取2008年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资料建设,购臵、尽量配齐重要的教学参考用书。完善相关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的要求,完成《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按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程网上资源建设。(5)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要把教学成果的培育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与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与编写与修订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成果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力争省二等以上的标志性教学成果。(6)科研转换教学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提高团队科研转换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的重要保证。要把团队同时建设成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好校级A类创新团队,以科研促教学。要把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更好地与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这些平台对优秀教学人才的吸引作用,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支持作用,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先导作用,对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
[1]丁钢.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
[3]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郭辉.关于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的几点思考[N].大连大学新闻网.[5] 陈一星.团队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 马蒂·布龙斯坦.团队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 尼克·海伊斯.成功的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 臧兴兵、娄星.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7]
[8]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方案(草案)
一、社会实践的性质、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教学内容。社会实践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的形式,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对加深对“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1、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深入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调研,并按要求完成本次调查报告。
2、原则上以学院的行政班为单位分组进行,自由组合、分工之后以小组(5—6人)方式单独进行,但每个实践小组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7人。
3、实践选题以任课教师给定题目为主,也可以围绕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自选题目,原则上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报经任课老师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调查报告(参观心得)统一使用学校的作业纸,手写稿,字数3000字左右;在每学期第十一周以班级为单位随堂上交给任课教师,逾期拒收。
2、调查报告必须同时提交参加实践的原始材料(活动相片、访谈记录等),如无上述证明材料、抄袭或胡编乱造者,社会实践成绩视为“0”分。
附件1: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附件2:统一的实践作业封面
附件1:调查(考察)报告格式
一、标题要求:
关于××××的调查(考察)报告
二、列出调查(考察)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考察)时间:
调查(考察)地点:
调查(考察)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考察)人: 调查(考察)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
三、报告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写明调查(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2.主体
详述调查研究(考察)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主要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经验、感受等,进一步深化本次调查(考察)主题。
四、附原始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杨丽 提交时间: 2012—2013 学年 第2学期
第三篇: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加强团队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分析了项目部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建设的过程和操作方法,提出了项目施工管理中几种常见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建设迎合公司高速发展态势的团队,从而提高建设工程的效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团队冲突
总公司目前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包括项目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及施工管理与协调等,而要成功做好一个项目,就要有机结合做好以上各项工作,这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
工程开工人员进场组建成项目管理的团体,但这个团体往往是由各个工程点抽调组成的,除了未曾在一起工作而存在磨合的问题,还存在背景、能力、专业等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不重视这些问题,将有可能因这些差异而影响项目顺利推进,甚至引发冲突,因此,如何将这个团体打造成一个团队,一个高效的团队,对公司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就团队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团队的初步建设
1、团队会议。
从群体团体到团队需要跨越的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成员要充分信任、二是有效沟通、还要有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会议对于团队建设过程来说至关重要。会议的最重要的意图是开始积极的团队建设过程。而首次会议意味着团队建设的开始,因此,首次会议应该有下列所有或大多数目的:让团队成员互相认识;建立工作联系和沟通方式;制定目标和目的(包括安全、质量、进度及各项成本指标等);审核建设项目的发展水平或状况;审议建设项目计划;确定项目问题存在的地方;建立个人的、部门的和项目部的责任和职责,获得个人和集体的,包括时间、作用、项目优先等方面的承诺;制定技术及程序议程等;有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信息和有效沟通,并且有了明确的团队目标,这是由团体向团队转变的第一个跨越。
2、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机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如果项目部内部或项目部与外部相关单位没有良好的沟通联系,协同工作就不会存在,团队也就没有形成。沟通不仅仅是指对信息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要使每个人明白被传递信息的意图和真实含义。项目经理的职责除了向团队提供领导才能、资源、工具、支持,更重要的是应致力于营造团队工作所必须的那种团队氛围。为达到这些目标,有许多特定行动项目经理可以采用,例如塑造一个开放的、诚实的、守诺言的、不耍政治手腕的形象,说到做到,在成员中进行自由走动式的管理,鼓励开诚布公的讨论,必要时进行协商等,以有助于形成这种团队氛围。有了良好的团队氛围,才可能使团队具备向优秀团队跨越的条件。
3、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勇气。
团队成员必须不断的激发积极性同时也要不断的创新,否则,整个团队就会失去激情、丧失创造力,退回到传统的团体的一个管理组织。要激发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勇气,必须首先鼓励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到团队工作中来。在明确的奖惩体系下,人们都有积极应对挑战、解决困难的勇气,因此有效的激发因素是提出挑战并明示或暗示其个人负责的工作或项目的重要性。经验表明,团队建设在项目团队面对非常多且重要的工作时才最成功。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可以采用各种激发因素,普遍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提出挑战。团队成员会积极地对一个令人激动的挑战做出反应。不容易对付的挑战会令大多数人激动,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
2)给出例行的审议和反馈。实践证明,那些认为他们同其项目经理有真正而又开放式沟通的团队最容易被激发出积极性,项目经理例行的审核跟踪其工作进展,会让其感受到其负责工作的重要性及被承认感,增强其自信心及荣誉感,同时也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满意。
3)明确奖惩体系。项目的特别酬劳,比如报上级单位和表彰突出业绩,对团队成员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人被激发的积极性高低同他们感觉被承认的价值成正比;体现其个人价值的指标是他们的酬劳,但工资和奖金并不是唯一的有效酬劳。单位金钱增加的边际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而一些其他更隐藏的“特殊待遇”可以加入到团队的总酬劳中,并得到有效的激发因素。如出差安排派车、安排旅游度假和休假奖励、参加培训等。二 团队冲突的处理
冲突在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中不可避免。对冲突的处理是项目团队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项目冲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团队的运作绩效。高压的环境、任务模糊不清、众多的指令是最容易引起冲突的情况。而项目中的进度计划、项目的优先次序、各项资源的权衡、分工界限划分不清晰、成员个性差异等等都是冲突的来源。冲突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能给项目或团队带来消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取决于在冲突发生时团队的领导如何去解决。处理得当,冲突会促进项目团队的建设。因为冲突可以把问题暴露出来,进而激起讨论,并迫使团队成员寻找新的方法能培养人的创造性等。但处理不当,则会产生诸如破坏沟通、降低团队的开放度和信任、破坏团队的建设等。常见冲突处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缓和或调停。
缓和或调停指淡化冲突双方的分歧,强调他们在争议问题上的共同性。缓和的方式使得气氛较为友善,但这种方式只能缓解冲突的气氛,不能解决问题。如果频繁使用或作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解决冲突方法,那么冲突永远得不到解决。
2)回避或退让。
在冲突发生后,项目经理可能选择一种消极的处理办法,如无视冲突的存在,强调争议的共性。领导者是可以采取这一办法的。领导者通过回避对策,或让冲突双方有和平共处的机会。它虽然无助于冲突的解决,但能暂时缓解冲突的气氛。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法,它会使产生冲突的因素积累,并在以后升级爆发。
3)妥协。协商及寻找试图让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冲突的任何一方都不是赢家,但他们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需求,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寻找一种折衷的方案并进行实施。在冲突双方势均力敌时这是一种较为恰当的解决方式,并且可以最有效地缩小冲突。
4)采取强制办法。
强制的方法是把冲突当成一种非胜即败的局势。是项目经理利用权力有效地处理并最终从根本上强行解决群体间的冲突。从处于冲突中的群体的角度看,有两种办法可以来促进强制程序。a.两个群体之一直接到项目经理那里寻求对它立场的支持,由此强行采取单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b.其中的一个群体可以设法集合组织的力量,办法是与组织里的其他群体组成联合阵线,这种来自于联合阵线的“强大阵容”常常能迫使组织里的另一些群体接受某个立场。这种处理冲突的策略,其实质是借助或利用组织的力量,或是利用项目经理权力形式,或是利用来自联合阵线的力量。
5)合作、直面冲突,解决问题。
与“对抗”不同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分歧,并将冲突视为一个问题解决。由于组织内的群体、个体往往可能不总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处理组织冲突或许最合适,它可能是比较永久性的固定形式,它可以用来就事论事地处理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办法是将冲突双方或代表召集到一块,让他们把他们的分歧讲出来,辨明是非,找出分歧的原因,提出办法,以及最终选择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理论上这是被认为处理冲突的最好方式,可以促进相互理解,达到公司及项目最大化盈利。三 团队文化的建设、建设优秀团队
在团队发生冲突时,通过成员合作、成员直面冲突,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目标的一致性和相互激励等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设并形成团队文化,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建设优秀团队。团队文化建设是团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其作用可归纳为四个“形成”,即:形成团队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形成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感召力的人文氛围,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它与一般管理的区别是文化要素的作用,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强化目标意识、责任意识,形成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
工程项目部各项目标非常明确,但这个总目标如何成为团队成员的目标意识,转化为共同的责任,形成一股强大的团队力量,以势如破竹之势完成全部任务,是团队的首要工作。而常规火电工程项目部工期往往在一到两年内,因此要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真正意义的团队,亟待统一思想,不断强化团队成员的目标意识,不断明确团队具体的目标任务,分解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并落实责任,形成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
二)、规范团队运行行为,形成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要保证一个团队有序高效运行,就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既有规范运行行为的功能,又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团队成员乐于执行,提高了规章制度的实效性。因此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应更注重指导思想、出发点和归宿。一是本着管理效能的原则,少而精、要管用。二是建章立制的过程要交给大家认真讨论,群策群力。三是建立规章制度更多体现服务效能,程序要简便易行,让人人感到顺手、处处感到方便。
三)、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形成具有感召力的人文氛围
文化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团队要全面营造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文化环境对人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的人文氛围。
(一)创设足以让人心动的文化环境
团队在集中办公区精心设计制作了文化墙、展板、志愿者微笑墙、专栏、志愿者快报报刊架,各业务口悬挂统一规格的指挥系统图和工作流程图等,给人以团队的整体印象。文化墙上集中反映的是团队成员的工作风采,微笑墙上有志愿者们的照片、格言警句和心得体会。把工作台帐挂在黑板上,完成的画一个“笑脸”,暂时没有完成的画一个“加油”。这些文化环境都是团队人精心安排又都是自己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看上去令人亢奋、给人自信,团队意识油然而生。
(二)设计象征团队精神的文化标识
把团队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风尚概括为团队精神,即“团结、和谐、创新、奉献”,并用文化标识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成为团队的LOGO,内涵反映出“团队同心,力量同在”,悬挂在团队文化墙的正中央,制成团队徽章佩戴在每个人胸前,让团队精神发扬光大。走进这个环境就可以产生团队的认同感,就让人有使不完的劲儿。团队的同志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文化环境,在文化标识前摄影留念,并且主动、自豪的向外界介绍我们的团队。团队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生根。
(三)组织策划有品味的文化活动,培育团队精神
为让团队成员把爱国主义激情释放出来,相互激励,增强团队意识,培育团队精神,我们不失时机的组织策划各种文化活动,每次活动都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心灵震撼。如“5.19”举行为汶川地震死难者默哀、为灾区捐款,表现了团队人的爱心之所在;“七一”党的生日,举行“残奥会筹备战场上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主题讲演会,表现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积极分子的崇高党性和无私奉献精神之所在;在第一批志愿者誓师会上,几百名受薪人员、志愿者和残疾朋友在一起做“游戏”,表现了团队同心的力量之所在;团队运行启动仪式上各方代表立下誓言,表现了团队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之所在。就这样,团队共同的价值取向被一次次坚定和强化,形成成了具有感召力的人文氛围。
四、物化人本理念,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指导团队建设,可以增强团队的内驱力,形成优良的团队品质,打造一张团队的形象名片,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团队服务奉献北京残奥会。
(一)实行民主决策,打造一个和谐团队
民主决策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打一场“短、平、快”的攻坚战,就需要充分调动团队每个成员特别是核心层的积极性,让大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比较,再集中决策。团队成立伊始,最先设立的是主任办公会议制度,扩大到经理层和相关同志。凡涉及组织、人事、财务、计划、制度、工作方案、评价等重要内容的决定,都要上主任经理会议研究确定,并形成“主任办公会议纪要”或“赛时每日例会纪要”,并及时传达到全体人员。决策的民主、公开、透明使人人成为团队的主人,大家对全面情况有所了解,可以更加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工作,遇到本业务口与全局工作有矛盾的地方主动调整。因此,团队自始至终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二)倡导相互尊重,打造一个微笑的团队
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团队中我们提倡创设尊重的环境,让人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愉快的工作和生活,以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致。例如:团队志愿者工作是筹备期最令人担心的,因为志愿者服务奥运会已很疲劳,残奥会时又逢开学,他们一旦流失就会造成岗位空缺。为了保证志愿者全部到位并发挥好作用,团队在受薪人员培训时专门安排了“尊重和善待志愿者”一课,并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当年轻的志愿者们来到团队受到大家欢迎,被大家称作“孩子”的时候,感情的距离被一下拉近了。渐渐的,他们感受到受薪人员对他们关心倍至,团队注重发挥他们的优势,使“英雄”有用武之地,他们就乐此不疲的在这里工作了,直到团队解散还依依不舍,真的做到了一个没有少。
更多令人感慨的是,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可以做到不分等级、不分年龄、不分工作性质,大家彼此见面都会面带微笑互相打招呼问候,其乐融融。这种微笑、这种团队氛围时时带给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团队的整体氛围;这种微笑、这种团队氛围也熏陶感染着周围环境,场馆的保安、勤杂人员都被融为一体。大家同心同德的用微笑面对所有的工作、困难和挑战,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三)注重人文关怀,打造一个无私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团队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团队所有成员最大最深的感受恰是团队的人文关怀。凭着人文关怀,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激发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一是关注人的情感体验。8月8日奥运会开幕那天,残奥大家庭团队为在奥运会忙碌着的团队成员发出了一张带有开幕式纪念邮戳的慰问贺卡,小小的贺卡传递着本团队对他们的挂念。赛会期间,团队每周都为志愿者们举行一次生日PARTY,“孩子们”欢聚一堂,许下期盼残奥会成功的心愿。教师节,团队举行庆祝教师节茶话会,来自大中小学的教师们喜出望外、感慨万千。二是关注人的切身利益。吃住行是团队运行的重要保证,尽管每顿正餐几百人上千人就餐已经给餐厅带来很大压力,但团队还是要求餐厅变换食谱,并供应早餐。下小夜班的同志可以留宿,也可以回家报销的票。工作人员休息区设专人管理、有大夫“保驾”,水、冰棍和方便食品可随时领取。为使近500名志愿者工作量大体相同,团队领导和经理们做了逐个岗位的测算,较好的解决了苦乐不均带来的隐患。
该想到能办到的团队领导都尽量安排做好,换来的是团队成员对团队的热爱,対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工作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客人细致入微的服务。转换期时间虽然短,但团队的同志们克服困难、分兵把口、日夜兼程,保证了国际残奥委会工作提前运转;开闭幕式组织大规模客人出行往返,交通、安全、组织工作困难重重,团队全员参与,周密组织,200多人前往“鸟巢”做组织引导,做到了万无一失。为让客人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团队为客人举办了大型“中秋联谊冷餐会”,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少年儿童演出的文艺节目、作品展示,丰盛的晚餐让客人流连忘返;赛时团队的同志们24小时坚守岗位,志愿者陪同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大家的汗水、泪水与欢声笑语融在一起,感人至深。凡是本团队的成员,不用报名姓,用行为举止就能够分辨。大家确实做到了用周到服务、文明礼仪和奉献精神交给国际贵宾一张团队的形象名片,给客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临别时动情的说:真舍不得离开这个“温馨的大家庭”;萨马兰奇先生评价:“PFH,值得授予一枚真正的金牌。”
事实表明,要建设好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要更多的关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培育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设这样一个团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没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
新形势下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0-07-21 阅览次数:318)
今年以来,商务委机关党支部紧紧围绕商务委党政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为推进区域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一、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战略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落脚点和着力点在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型团队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有力举措,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区域产业发展造成的冲击仍未完全消除,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日益增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对商务委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持续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练就新本领,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进区域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的重任。
(三)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观念就会落后,思维就会僵化,就会出现“知识恐慌”、“能力危机”等问题,无法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每一名党员都必须把学习作为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来认识和对待,以学习转变观念,以学习凝聚智慧,以学习应对挑战。
二、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目标,领导示范,促进学习参与的广泛性
1、以提高核心执行力为目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商务委作为全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核心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发展的快慢和成败。党支部以全面提高党员干部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执行力为目标,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座谈、参观考察、课题调研等学习活动,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把握产业运行规律的洞察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引导力以及对商业商务资源的调控力,不断将学习中获得的新知识、新认识有效地转化为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2、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带领党员加强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商务委党政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带头畅谈学习体会,带头深入到小南国项目工地、西门子华东总部、万达广场等区域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探索推进区域产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发挥了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全体党员在党政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广泛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不但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集体学习,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类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增强学习管理的规范性
1、制定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年初,根据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不同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推动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做到“宽、新、专”:“宽”就是学习面要宽,除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经济、管理、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新”就是学习内容要新,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需要;“专”就是学习内容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突出业务知识的强化学习。
2、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在每次集体学习活动中,都安排专人做好学习记录和考勤记录,党员干部有特殊原因无法参加学习的,必须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并做好补学工作。此外,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党员和干部参加市、区委党校等有关单位组织的专题培训,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学历教育、函授教育和“干部在线学习”,逐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习成效。党支部将学习型团队建设与机关年终考核制度紧密挂钩,把党员干部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依据之一,突出学习成绩的评价作用,来增强党员干部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使他们学有动力,学有压力,学有成效。
(三)搭建平台,创新载体,突出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党支部积极搭建各类学习的平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吸引党员干部广泛参与,不断为学习型团队建设增添活力,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九个字:“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
1、请进来。首先,围绕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以及推进区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邀请复旦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开阔党员干部的学习视野,拓展大家的工作思路。其次,定期召开重点区域骨干企业负责人、重点园区负责人、离退休老干部、部分党代表和邀请代表座谈会,向他们征求推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商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走出去。组织党员和工作人员赴徐汇、黄浦、闸北、虹口等区参观考察,学习外区在重大工程建设、创业园区管理、市场调控和监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借鉴外区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为提升区域商业服务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参考。
3、沉下去。商务委处级领导干部带领分管科室的同志,定期深入到企业、园区、基层联系点进行走访、调研,主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到东方国际水产中心调研,帮助水产中心协调解决土地租赁、公交站点设置、车辆进出等方面的问题,并将水产中心营销活动纳入到全区商业营销活动范围内,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得到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党支部动员党员和工作人员利用机关OA局域网,围绕理论热点问题、党政中心工作,提高核心执行力等议题开展学习讨论;会同工会、团支部组织读书漂流活动,增强大家的文化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制作机关学习园地,及时刊登中央、市、区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当前开展的主题教育,并通过知识测试的方式督促党员和工作人员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四)联系实际,推动工作,确保学习成果的实践性
党支部把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长本领、在工作中展才华、用工作的质和量去认证学习成果的好与坏,不断促进学习成果向工作实践转化。全体党员运用所学知识,努力探索推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贡献力量。通过梳理产业发展资源,掌握全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存量资产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拓展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和培育新的产业链;通过打造国际化商务商业环境,引进西门子公司、铁狮门公司资本,提升区域产业的能级和国际化水平;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商业业态调控,引导商家开展多项主题营销活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促进市场繁荣稳定。今年前三季度,商务委完成区级财税11150万元,同比增长31%,占目标的8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5.1%,占目标的78.4%,为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要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培养“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干部”为目标,努力使党员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为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服务。
(一)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协同合作、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促使党员干部在对学习理念的自觉认知中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学习、发奋学习、持续学习,不断提升驾驭产业发展和产业管理的能力,为推进区域产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建立规范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和载体。通过健全和完善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交流、学习检查、学习考核、学习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形成学习管理的长效机制,促使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多形式、多渠道地开辟学习途径和方法,创新学习载体,不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有效性,使学习型团队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三)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推进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建设,深化节能降耗工作,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加强市场监管与调控,努力提升产业的层次和能级,促进优势产业集聚,使区域产业不断向科技化、环保化、效能化方向发展。
(四)与机关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实现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丰富机关文化建设的内涵,活跃机关文化建设的气氛,深化机关文化建设的成果。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可以为学习型团队建设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培育浓厚的学习风气。因此,要将学习型团队建设与机关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今后的创建过程中,党支部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建设学习型团队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核心执行力,为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和区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高绩效团队的建设的要点
(一)每一位成员都认同团队目标
为了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尽最大努力,团队必须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只有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团队在面临挑战时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干劲和行动热情。在设定团队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团队目标须准确、有意义
团队目标被明确地描述,并形成了书面说明;对团队目标的达成应该设置一个期限;团队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团队成员具有意义,值得全体成员为之努力。
2、目标制定时,团队成员充分参与 在团队目标设定时,团队管理者应该给予每一位团队成员机会,让他们畅谈他们的想法并提出建议,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有机会对团队目标的理解进行调整。
3、目标制定后,团队成员充分认同
团队管理者应该让所有团队成员都充分理解团队目标,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可以采取哪些行动从而实现团队目标。
4、适当时,团队目标应该调整
团队管理者应该定期对团队目标进行评估和更新,并让团队成员知道个人和团队取得的胜利。
(二)设定共同的成功标准
成功标准是团队日常运作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功标准应该形成书面说明,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应该了解并且认同成功标准。成功标准的设定,可以通过组织所有成员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达成: 1)团队的主要目的
2)每一个团队成员能做出的贡献
3)如何对个人和团队取得的成功进行衡量
4)如何避免团队目标和团队成员目标之间发生冲突
5)如何对所有的努力进行协同使每个人都朝着共同的方式让所有努力 6)如何避免团队之间发生的冲突 在我们的团队中,整个团队的成功标准与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成功标准之间是完全匹配的。每一位团队成员取得的成功将推动整个团队取得成功,而整个团队的成功也将推动每一位成员取得成功。
(三)建设“完整”的团队 在所有企业的所有团队中,团队成员最好能够掌握互补技能并且具有互补背景,我们很少会看到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掌握所有的一半技能和专门技能,而这是团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所必须的。因此,建设“完整”的团队,就要把有着不同背景、年龄、经验、教育和性别的人纳入团队,使整个团队掌握满足要求和期望所需要的全部技能,包括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
1、使团队成员技能互补
在企业中,真正的团队是由以下掌握互补技能的团队成员组成的:
1)具有实干能力的人,不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地付诸实施。
2)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可以进行规划、协调、控制和跟进任务。3)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并且激发团队成员转变。4)具有整合能力的人,鼓励团队成员合作,并且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2、培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
一个真正的团队还需要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能采用专业方式完成团队任务,因此,需要所有团队成员掌握专业技能。团队管理者需要对每一位团队成员在培训、经验和技能方面提出专业要求,并制定相应地发展计划。
3、发展团队成员的跨职能性 企业能够灵活运营,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实现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鼓励所有的员工和团队成为“多面手”。这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实现,当然团队管理者也可以把那些愿意“身兼数职”的员工纳入团队。这样,团队成员可以掌握多项技能/专业,能够“身兼数职”,能从事跨越界限的工作。
(四)让每一位成员都掌握关系技能
在一支胜利的球队中,进球的队员和协助进球的队员都会受到奖励,同样,成功的守门员和参与防守的守门员也会受到褒奖。协助进球的队员和与防守的守门员之所以得到奖励,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关系技能,同时利用关系技能推动了团队的胜利。在成功的团队中,掌握关系技能的团队成员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善于团队合作,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互动与合作;
2)不仅了解自己地强项与弱项,还了解其他团队成员的;
3)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4)能够有效地移交任务,从而确保工作过程中“下一个环节”能够顺利的移交工作; 5)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持续沟通、倾听、提问、提供信息并且相互之间对理解程度进行检查;
6)知道何时应该让其他团队成员参与工作过程。
根据以上特点,综合来说,团队成员需要着重发展以下四种关系技能:
1、理解技能。根据对工作的性质、工作过程和工作制度的充分了解,在具体情况下进行评估,做出决策并且采取行动。
2、交接技能。有效地对工作任务进行交接从而确保工作地顺利进行。
3、沟通技能。理解其他团队成员发出的信号,并且向其他团队成员准确发送信号,从而推进工作进程。
4、人际关系技能。考虑并尊重团队成员;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提高人际关系推动团队合作。
(五)营造学习与积极关注文化
学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鼓励每一位成员对自我发展以及团队和企业的发展承担责任;
2、为团队成员提供培训,发展他们一般领域和专业领域的技能及知识;
3、当团队成员参加培训、展会或其他活动时,其他成员将得益于新的知识;
4、团队领队者更多地关注成员的特长而不是弱点,并能有效利用并发展特长;
5、褒奖提出创造性想法和建议从而实现改进地成员;
6、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并且有机会表达他们不同地意见。
第四篇:实践教学活动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发
实践教学活动总结
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更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大学生下一站就是社会了,要做社会的主人,就要了解历史的过去,现在,才能更好的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学院为大家开展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
学院为同学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为强化教学理论,还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配合本篇课堂理论教学活动,在第5-7周,对于 “帝国主义侵华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由同学们根据调查查阅史料,然后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分析,了解帝国主义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批驳“侵略有功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并且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配合本篇堂理论教学活动,在第8-10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与各班情况,由同学们根据预习查阅史料,然后进行参观实习。
学院带领同学参观周邓纪念馆,为了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切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学习周总理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11月1日下午,我院组织直属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同学们参观了“周邓纪念馆”。参观活动结束后,学生党员代表面对党旗进行了庄严的宣誓。革命的诤诤誓言表达了当代大学生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49-2007)
配合本篇课堂理论教学活动,在第11-13周,由学们根据预习要求查阅室了积极准备,然展开教学活动。
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分成五组,分别以自身的视角、采访与改革开放同龄人、自己的父辈、高龄老人以及珍贵图片、实物、场景资料搜集拍摄等方式,通过洞察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记忆中的生活细微琐事,从生活化的角度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
每一名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走访、搜集资料等方式展现自己身边家乡变化的场景,同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有所针对的分组进行访谈,学生们感觉从最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摒弃空谈理论,能够洞察到三十年社会变迁带给人们生活的切实变化。也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社会发展变化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温情和感动。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第五篇:近代史纲要多环节实践教学小组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环节实践教学小组作业
任课教师 张胜辉 开课学期 2014 所在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小组组长 李璐艳 小组成员 郝雨 张雅娴 尚皛
郜晨 宋瑞果 毋天宇 杨峰 张盼龙 徐文龙
目 录
一、多环节实践教学安排„„„„„„„„„„„„„„„3
二、小组实践活动计划„„„„„„„„„„„„„„„„3
(一)第一阶段:经典视频观赏„„„„„„„„„„3
(二)第二阶段:参观考察郑州市二七纪念塔„„„„4
(三)第三阶段:成果汇报视频PPT„„„„„„„„.5
三、小组实践活动实施过程„„„„„„„„„„„„„„6 第一阶段经典影片书籍观赏活动总结„„„„„„„„6 第二阶段参观考察活动总结„„„„„„„„„„„„10 第三阶段汇报视频制作阶段总结„„„„„„„„„„13
四、小组实践活动总结„„„„„„„„„„„„„„„„16 期末总结„„„„„„„„„„„„„„„„„„„„16
五、小组成员作业 前 言
为了紧密配合《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国际教育学院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三班第二组10位同学,以李璐艳为组长组成了近代史学习小组第2组,简称“12级国贸三班第2组”。小组严格按照任课教师的安排,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一系列特色的实践活动,系统地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初步掌握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提高了自身的历史素养,增强了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习历史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都得到了提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得到了提高。
临近学期结束,特根据任课教学安排和小组实践活动实际,对我们小组的实践活动作一系统总结和汇报。
附:小组构成
指导教师: 张胜辉
组 长:李璐艳(1214102074)
成 员:郝 雨(1214102071)张雅娴(1214102087)
尚 皛(1214102078)郜 晨(1214102089)
宋瑞果(1214102099)毋天宇(1214102101)杨 峰(1214102103)张盼龙(1214102105)
徐文龙(1214102102)
12级国贸三班第二组
2014年3月
一、多环节实践教学安排
为了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本内容的掌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特组建近代史学习小组12级国贸三班第2组,开展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能够学以致用,提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从实践中提高小组成员对事情的分析能力,理性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当代大学生职责。
二、小组实践活动计划
(一)第一阶段:经典视频观赏
1、活动时间:第三周到第五周
2、活动地点:龙子湖校区玉兰213
3、活动安排及内容:
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是观看《建党伟业》《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等经典影片,我们会用三周时间来欣赏,每周五晚上会组织小组成员在紫竹213室进行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一起阅读《中国近代史纲要》。从第三周到第五周的周二,周五,周日用来观看《走向共和》,副组长负责申请教室。《走向共和》共60集三周完成观看,第五周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召开交流会进行讨论。
4、活动目的:
《走向共和》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20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日清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之所以选择《走向共和》,是让同学们了解其产生背景,了解相关历史史实,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国人从抗议“二十一条”引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列主义正是在这场运动中传播到中国,一个崭新的革命政党即将诞生,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酝酿知道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使同学们在思想上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第二阶段:参观考察郑州市二七纪念塔
1、活动时间:第三周
2、活动地点:郑州市二七纪念塔
3、活动安排及内容:
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去参观郑州市二七纪念塔。这次活动将会在第三周的星期二上午九点进行,小组成员一起乘坐43路公交去往郑州市二七纪念塔。到达目的地后,组长、负责领队、纪律和大家的安全,张雅娴,徐文龙负责拍摄。之后带领大家一起参观考察二七纪念塔,参观结束后在二七纪念塔的门口进行简单的交流,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说说自己都学到那些知识,小组成员郝雨负责记录会议内容,然后返程。
4、活动目的:
为了让小组成员更好的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在观看了《走向共和》和《建党伟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演绎中国近代历史的影片和书籍之后,小组决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组织大家一起去参观考察郑州市二七纪念塔,了解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真相,培养同学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兴趣,从而更加系统深刻的学习中国近代史。同时,参观二七纪念塔可以让大家形象直观的学习了近代史,认识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真相。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使同学们铭记历史,居安思危,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三)第三阶段:成果汇报视频PPT
1、活动时间:第三周到六周
2、活动地点:农大龙子湖校区
3、活动安排及内容:
在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参观二七纪念塔的实践考察应用后,小组成员需要对这一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汇总,制作一个学习中国近代史成果汇报PPT。本着将中国近代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原则 我们将镜头对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其次决定在第五周周五晚上在海棠园的203教室开展一场有关中国近代史学习的辩论赛。组长组织辩论并担任主持人,成员张盼龙负责策划并担任评委,成员毋天宇负责拍摄,并特邀别组成员李长武担任评委,郝雨为计时员,其余人均为辩论赛选手。最后,会和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第二阶段的实践结合在一块制作成一个学习成果汇报PPT。这将在第五周进行,毋天宇负责制片。
4、活动目的: 通过制作最后的成果汇报PPT,开展一个学习心得交流会,让同学们对该学期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纲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每个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这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在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上有了什么样的提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一个交流,可以让每个人都发表一下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感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学习到其它人都认识和想法,增加自己对中国近代史思想的认识。同学们的思想境界也得以提升,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通过这个活动,将大家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当中,了解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并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教训。再者通过这段时间大家的学习,从PPT制作到最后的成果汇报,都体现了集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也加强了彼此的友谊。
三、第一阶段经典影片书籍观赏活动总结
(一)实施情况与感悟 3月14日,12级国贸三班第2组在组长带领下,到新老校区图书馆查阅中国近代史经典著作书籍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国的滑稽剧等史实时,激 起了对侵略者和卖国贼的强烈的义愤。作者着墨不多,笔锋上凝聚着的鲜明的爱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三次革命高潮悲壮地失败了,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挣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所作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很难得的机会,大家聚到一起看了场电影,这场《辛亥革命》电影正好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播放,我们自然对它充满期待,正好回味下100年前革命者是如何出生入死为共和而努力奋斗的。
想起辛亥革命,我们回到了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作为学生的我们,深知还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懂得团队配合、精诚团结的真谛,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行,把团队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2011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行。
二、第二阶段参观考察活动总结
“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这句话在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几乎家喻户晓,它同时也使“二七塔”无可厚非地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今天,我们小组组织一次活动去参观二七纪念塔,先前在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由此,我对于二七纪念塔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还是对此感触并不是很深,通过此次团日活动,我彻底读出了其中的二七纪念之历史,革命烈士之精神,中国今天之来之不易。
早上,我们一行人迈着沉重的脚步去了郑州二七纪念塔。来这里瞻仰的人很多,人来人往,大多是老一辈的人群,还有一些向我们 一样来此留念的年轻人,老者们他们驻足于此,仰望着眼前的二七纪念塔,时时不肯离去,就是默默的注视,我起初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留恋,如此“痴狂”,后来我们通过走访他们才明白了其中关于他们亲身经历的二七历史,我才更明白了二七纪念塔的建设意义之伟大,以及她所折射出来的伟大革命烈士之精神。
郑州二七纪念塔,简称二七塔,是为纪念二七工人大罢工而建。“二七塔”现在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1923年2月7日,历史上罕见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风起云涌,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人在郑州普乐园(今二七纪念堂),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由于遭到封建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大会决定在2月4日,举行全线总罢工。2月7日,军阀吴佩孚、肖耀南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对郑州、江岸、长辛店的罢工工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全线工人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杀,300多人负伤,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罢工。1925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召开全路工人代表大会,庄严宣布:恢复京汉铁路总工会。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于1926年10月15日,又杀害了郑州分会负责人汪胜发、司文德,并把二位烈士的头颅悬挂在“长春桥”(今二七纪念塔地址)的电线杆上。但是,英雄的铁路工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战斗着。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工人大罢工指挥部设在河南郑州,因此,郑州成为星光灿烂的历史名城。为了纪念工人这种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次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勇猛的奋斗精神和最伟大的牺牲精神。它以工人的头颅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人民更加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这次罢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 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血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反对军阀;如何开展农民运动,结成工农联盟。在罢工斗争中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阀,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残酷的屠杀,这就为我党提出了武装斗争问题。罢工虽然失败了,但共产党人并没有消沉,而是在积蓄更多的力量,准备进行更大的斗争。“二七”大罢工的伟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1951年,人们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夏天,一场风雨过后,屹立了20年的木塔砰然倒地。为了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时任郑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王辉和建筑师胡诗讪等人经过多次协商后确定了重建“二七塔”的方案。
今天郑州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当人们来到高楼林立、繁华崛起的中原群中心城市郑州市的时候,看见高耸的二七塔,就像是郑州的路标,心中荡漾起当年的情景。清明节即将到来,先烈们的民族精神与气节仍在心头激荡。革命 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察古可以知今,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党的新儿女前仆后继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变化的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由钢枪到铁锤、耕犁、笔,不变的是他们跳动的红心。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和烈士们一样手持钢枪保卫家园,无法体味到马革裹尸,战士沙场的英雄豪迈,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更深刻体会到烈士无私的爱国热情,鞭策我不断向前,为祖国的将来而奋斗,不辱先烈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可以在前人创造的安定环境下,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执政党的指引下,以革命烈士为榜样,发扬革命斗争之精神,为建设美好和谐的中国,感动并奋斗着!
三、第三阶段汇报视频制作阶段总结
(一)实施情况
经过了一系列的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制作PPT,先由郝雨进行初级设计,张雅娴收集资料,毋天宇进行改进完善,组长李璐艳监督审核。
(二)视频制作感悟
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做了进一步探讨,将中国近代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好的吸取历史教训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 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尽管政治格局、力量对比、较量方式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看得分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居于比较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与发展主导当今世界大势的今天,挑战和较量仍然贯穿其中。
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来,需从史镜之中获得宝贵的借鉴,才不失为智慧和聪明的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其兴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学习中国近代史,温故而知新,对于我们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是极有助益的。
中国近代史包涵着很丰富的内容,但有三条用苦难换来的教训,可以说最为刻骨铭心。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近代中国是与外国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最多的时期。所谓谈判,实则是不谈只判,除了割地赔款外,别的免开尊口。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谈判桌后面是一字摆开的兵舰和大炮。朝廷的腐败,国力的空虚,助长了列强的专横。应该记得,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中国人高呼“公理战胜强权”、要求从德国人手里收复青岛时的情景。然而,列强们完全无视中国人的要求,竟拿着中国领土做起了交易。事实教育了中国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对列强,没有实力做后盾的公理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今天我们仍能看到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余风,但和一百年前相比,当年列强的耀武扬威不复存在。因为今日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从各方面实力来看,我们不再无足轻重。正如有的运动员所说,尊严不是乞求来的,是用拚搏换来的。结论是: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甚至连国之尊严都不会有。
不自强无以论实力。人们很难理解,以中国幅员之大,人口之众,文化之灿烂,怎么会沦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惨境地。是因为朝廷腐败,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躯体虽大却弱不禁风。古人云:“政亡,则国家从之。”一个无法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的民族,一个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的国家,虽地广人众、高城深池,却不足以为强为固。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要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要靠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倘十二亿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这个民族的中兴谁也挡不住。
不变革无以图自强。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因而变法图强构成了近代史最为动人的一章。至今我们在阅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诸先贤的变革篇章时,仍感到虎虎有生气。然而把这种变革由理论变成现实,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是毛泽东等成千上万中国共产党人。而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则把这种伟大变革推向最为辉煌的时期。至少我们已经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间,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足以自豪的实力和充分的自信。一 百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四、小组实践活动总结
期末总结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 变化。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地主阶级在19世纪中叶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 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我始终认为革命党人的“民智未开则以革命开之”这句话颇有值得商榷处,他们显然过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确迫在眉睫,但是观念作为一种心理承袭,其养成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几十代的薪火相传,希望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是不现实的,对于传统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后才谈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通过学习了近代史,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观看老师播放的影像资料,我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和艰辛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从屈辱和艰辛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对于我来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学习好中国近代史,把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把它作为今后我们工作、生活,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财富与精神动力。我们深知“落后就要该打”,所以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努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成为建 设祖国的接班人而打好基础。学习了近代史,让我有 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将来我一定要用马克思的思想来鞭策自己,并把它作为我行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