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换位”后的语文生本课堂
构建“换位”后的语文生本课堂
摘 要: 自2001年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开始注意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着眼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出“生本课堂”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科学的课堂氛围为目标,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 换位 生本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
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效率低下。
在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语文的教学,教师一般采用拼音、字、词、句逐步讲解的方式分析和讲述一篇课文,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且枯燥,尤其对于处在童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集中精神,听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再加上语文这门课程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教师难以把握学习的进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这就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问题,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在整顿课堂纪律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目前我国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几乎都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讲解贯穿整个课堂,语文的教学内容全部由教师一个人完成,学生之间的讨论时间少,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大多数课堂活动、讨论和游戏等都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事先安排与准备好的,几乎没有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生成的教学活动,课堂上缺乏有价值的课堂引导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发展,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教师职业素质低下,不尊重学生,打击学生自信心。
小学教师不因学生家庭背景、种族地域的区别而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有的小学教师因学生家庭背景的好坏或成绩的高低对学生区别对待,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讽刺挖苦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阴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构建“换位”后的生本课堂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能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寓教于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课件及其辅助软件的制作方法,根据教学情况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影音相结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能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换位思考,多为学生考虑。
学生个人会因为性格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使每个学生产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不同的价值取向,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不同,教师应当因材施教,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对语文的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制订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鼓励为主,逐步教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再对知识点进行学习。对于小学生常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不能否定和批评,要找到并肯定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发光点,再结合实际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改革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主导。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都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授课,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不能以自己的思路和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及想象。教师必须重视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认真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从教学大纲中提炼出教学重点,尽量多留课堂上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发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观。如果课堂上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不透彻,教学重点不详细,就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感,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
因为小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精力旺盛、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在课堂上,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讨论和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多设计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习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有利于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总之,生本课堂的根本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的一切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教学的讲述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同时通过换位思考,教师要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把生本课堂的优势发挥出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明红.让语文课堂真实生长――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价值提升的策略.江苏教育研究,2010(16).[2]倪学勤.如何让语文课堂情趣飞扬.教育科研论坛,2011(03).[3]陈丽华.构建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吉林教育,2009(20).
第二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有效而且高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教学难题。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本高效课堂呢?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
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教师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二、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三、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写错的作业必须更正,更正时要分析错误原因。每位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对缺课、不交作业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学生谈话,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第三篇: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有效而且高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教学难题。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要设定准确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极分离。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学习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教师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二、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三、课堂展示要精当
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
四、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总之,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讨论研究稿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成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本学期我乡语文学科结合“有效教学”课堂过关活动,尝试“目标导学”的研究。
首先,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我们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导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其次,“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基础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包括会读、会写等),课后要求背诵的精美段落等。
二、基本技能:
1.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学习方法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者写一些小练笔。
2.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导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他们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目标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2.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导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3.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导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
当然,“导学案”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我相信“目标导学”之路会越走越开阔!
附:
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可从质疑课题开始,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
三、生字词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因课前学生已通过预习单对生字词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所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从音、形、义等方面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疑惑。
2.班级交流。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有侧重点地引领学习进行生字词的学习,正音,描红,释义等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可采取开火车等形式自主朗读正音,特别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带领其他同学学习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如有必要,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班级交流。五、三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归纳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六、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课文的一到两个自然段,为下堂课作准备。
七、布置作业。
中高年级语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复习旧知,自主表达
可以朗读或听写有关词语,引导学生选用词语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上一课的学习收获。
二、精读品味,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预设的核心问题,细细品读,提醒学生读书动笔,写出研读体会等,从而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2.小组内自主交流研读感悟,全班交流,师生补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根据要求背诵相关段落。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以文为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
四、拓展延伸,自主阅读
根据课文的主题或体裁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五、检测反馈
第五篇:如何提高语文生本课堂的实践
如何提高语文生本课堂的实践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任务和经历不断摸索实践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能力成为新课堂的有机整合训练目标。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创造性教学。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比较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教师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会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使教学艺术进入个性化的阶段。个性化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他人的不同,也意味着超越自己。教师在这一创造性教学阶段的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创造进入了个性化的阶段,自身教学艺术开始呈现出与他人的不同,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课堂上教师除了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备课的能力。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何尝课堂有效性不能提高?
我觉得“阶段智能建构学案”无疑就是比较好的一种备课内容的有效性的体现。它分为:
一、我回顾、我成长。
二、我纠错、我进步。
三、我巩固、我快乐。
四、我早行、我先得。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要善于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话、一个小小的玩笑话、一个对学生善意的揶揄、一次轻轻地抚摸,这样使紧张的空气得到缓和,使学生能直抒胸怀,感受不到压力,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有了这样的能力,课堂教学,何尝不会有效呢?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一节好课必定要在融洽地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定要体现出学科的特色,也一定离不开教师出色的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多种元素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美整合,就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