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3 00: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xiaobai | 2009-5-7 10:28:00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一种新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体验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亲自体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和经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体验,感悟语言、欣赏语言、积淀语感、运用语言,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让这一学习过程与生命个体的丰富与发展过程趋于一致,从而享受到生命活动带来的震撼和愉悦。

2、“体验”是一条提升文本价值的必由之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学虽然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它更要求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审美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过程、生命过程、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教学要丰富师生双方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要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途径反复触摸文本,感知其中的内容,体验丰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依靠文本,给师生提供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经历、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的人生。如果没有学生在读、思过程中对文本情感的深入、有效的体验,文本内含的思想、情感价值是无法充分实现的。

3、“体验”是一条锻炼学生才干的中枢纽带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现代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只有亲历“做”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所用。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类情境,学生在读、思、品、演、写、做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实践活动中,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活动能力,促进了他们“学中做”、“做中学”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这条纽带上“立体”的学语文、用语文,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皮亚杰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

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体验性教育。体验性教育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2、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而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创建识字环境,拓宽识字途径,学会自主识字。

3、遵循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能的发展和培养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它倡导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情景下,考查、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4、遵循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重视人的意识所具的有主动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正是基与上述这些理论观点的学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在我们的课题中,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的潜能,为激发学生的潜能服务。

5、根据《课程标准》得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四、研究目标和操作措施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从而“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

(二)操作措施

1、引进角色体验,有效促进感悟

小语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杨再隋教授也说:“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简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读读、评评、说说、演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老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如珠,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2、密切联系生活,注入感悟源头活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

3、活动交往,为 “感悟——创造” 搭建桥梁

在课堂上积极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2、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2、确定研究对象。

3、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撰写研究方案,请专家论证,进行课题申报。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

1、制订研究课题计划,学期研究计划。

2、定期组织研究教师学习、研讨。

3、撰写阶段性总结、论文。

4、完善实施方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

1、总结研究成果。

2、做好已毕业的研究班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

3、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七、成果形式

1、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和研究报告。

2、研究活动的记录、照片、资料。

3、组织上研究课。

4、请上级领导与专家调研及评价。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举国上下的新课程改革也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表达的语言、行为、操作、情感、程序等的自身体验过程。

(2)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

三、研究目标和操作措施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从而“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

(二)操作措施

1、引进角色体验,有效促进感悟 小语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杨再隋教授也说:“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要适时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体验课文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简化的教学目标,通过读读、评评、说说、演演等方式,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老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现场采访,让学生如临其境,深深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如珠,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

2、密切联系生活,注入感悟源头活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

3、活动交往,为 “感悟——创造” 搭建桥梁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茨基)因此,仅仅注重学生个体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整个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积极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

(1)给学生提供参与和选择的空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演一演的环节,给每一个学生参与、选择的机会。比如: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给表演的同学提出好的建议。在课外搜集资料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精心准备等,这样,可以给孩子们的“感悟——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开掘渠道,营造浓厚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搭建“内化——创造”的舞台。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文课本应该成为一种凭借,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学生创设的语文生活环境。学生有70%的语言得自课外的语文学习。因此,语文课堂,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课外学习和课内创造的舞台。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更使他们在创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二(7)班、四(1)班、四(2)班、五(4)班。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8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1月到2006年11月

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第二阶段: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

(1)撰写子课题方案,召集课题成员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4)撰写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第四阶段:2006年1月至2006年1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3)汇编子课题案例、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子课题论文集

(2)子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学生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中的成果展示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组长:全柳芳 副组长:陆丽琴 组员:杨闻艳 俞云芳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法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育一度走进科学化自然学科教学的模式,工具性过强,刻意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教与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缺少情感的个体表白,缺少价值观的自主评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流于形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缺乏信心和创新精神,语文教育成了少有灵魂的教育。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 第一,远离情感世界,偏重科学世界。中小学课堂教学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在教学目标上,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在教学方法上,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法被庸俗化、绝对化。在教学内容上,教材被顶礼膜拜,师生视教材为“圣经”,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的丰富内含仅仅剩下单一的认知关系。种种迹象表明,中小学课堂教学关注的是科学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科学世界的独尊,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第二,脱离生活体验,偏重认知活动。缺乏对儿童生活体验的合理构建,脱离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通病。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当前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来看,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完满的可能生活的构建。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的多是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学生在课堂这一生活空间中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能得到体验和满足。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学生的生成部分,日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教学内容的传递基本上是从书本或教材到课堂,缺乏对教材静态情景的动态拓展。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看,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在教学方法上,事无巨细的直观教学和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知识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语文课程引向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理论基础

(1)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走向体验,面对生活。

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就与情感和体验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依托。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达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真诚对话,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就目前而言,体验式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更有收获。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直接的社会性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语文教育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关注体验,联系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交际作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而生活又需要丰富的情感作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体验是一种多水平(感觉水平、认知水平、意志水平)要素的整合。”“内心体验具有加工、扩展和升华的功能”。教育专家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 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

由上述可见:体验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和“三维目标”是吻合的。

三、研究目的

体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预期目标:建立民主的、开放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教材中的有效因素,探索出具有生活情趣、可操作的符合各种课型特点的教学模式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探索出校内语文实践活动新形式,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如:开辟阅览室,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和语文有关的活动等。引导并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了解社会、体味人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

四、研究内容

1.加强语文识字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习作课等各课型体验式教学法研究。2.深入理解和挖掘小语课本生活化可体验的因素,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沟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联系。

3.加强对学校、社会、书本的教育功能研究,构建小(教室)、中(学校)、大(社会)三个课堂教育体系。拟定改革小课堂、拓展中课堂、开辟大课堂基本策略。

四.研究方法、对象和人员

研究方法:以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教育测量法等。研究对象:新生小学全体学生 研究人员:新生小学语文教师

(一)小学语文体验式总体研究框架:

1、建立既有垂直又是网状的研究体系。

在教研室 级课题的统领下,设子课题组:子课题组成员有相关市、县小语教研员和实验学校人员。课题组起着调控作用,成员分工负责,以理论研究为主,并参与实践研究,有着指导实验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任务。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确定亚子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这样建立起宏观上既有垂直的管理体系,又形成网络的研究格局。

2、母课题带动子课题的研究框架。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法研究作为教研室的子课题,应在母课题的引领和带动下,在教研室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的前提下,课题组成员应定期完成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并指导实验学校完成亚子课题研究目标,拿出成果,亚子课题定位要低,选题要小,研究更具体,操作性要强,完成时间可长可短。这样,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些亚子课题,以丰富和弥补子课题研究中的不足,使子课题与亚子课题的研究相得益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互补。

3、注入生活体验的研究内容。

依托三个课堂,注入生活体验的研究内容:小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引进生活内容为主;中课堂则以开展校园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活动为主;大课堂则以开展校外阅读、习作及社会交际活动为主,大中小课堂既独立又联系,强调树立把生活引进课堂的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体验式。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构建

1、课题研究措施:

本课题拟从下面几大块进行研究,由各实验学校根据本校情况有重点的选择进行课题研究。

(1)识字体验式教学法研究(2)阅读体验式教学法研究(3)口语交际体验式教学法研究(4)习作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2、课题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各成员要从全局出发,全面改革,既要突出重点,做好亚子课题研究,又要联合攻关,及时交流。研究中始终贯彻如下几点:

(1)、营造体验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只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使得“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口”、“动脑”,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语文文字的内在美与表现力,“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有可能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另外,还要努力创设富有生活体验、情感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挖掘体验因素,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充满人文气息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再加上小语教材中丰富的文化资源、灿烂的人类文明,丰厚的民族文化以及符合儿童生活情趣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拿来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生活的广阔背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构建三个课堂,促进和谐发展。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实践能力

在对教学过程的建议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成为能力。因此,课题组教师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他们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如:学习了写通知,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可以让学生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工厂出了新产品,可以让学生编广告词;元旦春节,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入了一泓不绝的活水,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体验式、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3、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现状调查、选题,拟定课题实施方案,作好资料准备,着手建立含资料和材料为一体的课题档案。搭建班子,确定人员。(2010年9月—2010年12月)

第二阶段:形成各课型体验式教学法理论基础和操作要领,构建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形成大、中、小三个课堂教学体系。(2011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不断出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题验收。(2011年10月—2012年8月)

4、研究成果的形式和成员分工。

研究成果的形式:

理论篇:论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论文集)、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

实践篇: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案例等

研究人员及分工: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我校于2013年11月承担了绥化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实施两年来,在市教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学校课题组依据研究方案,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管理力度,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主旋律,扎实研究,带动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背景

1、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人类的知识增长迅速,更新周期变短,仅靠有限的学校学习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当今社会的要求,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终身学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延伸,它更强调学习者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它需要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即自主自愿地、积极科学地学习。

一方面,“知识爆炸”出现使得仅靠“灌输”的方式来传递有限知识受到严重挑战。学习者如何更多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必然要以调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紧密合作才能成功。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而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与当今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因此,在当前学习自主性与合作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性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优待探索的新课题。

2、现在的教师多为“辛苦型”教师,学生为“辛苦型”学生,本课题将力图“解放”教师,还教师以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并使之向其他学科迁移,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西方国家进行“问题解决教育”“个别化教育”。“个别化学习”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实现了“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与学生“会学”“善思”,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搜索,国内江苏省有部分学校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尚未发现本省内有同类课题的研究。根据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式,自主发展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4.(1)有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有国内外的经验可以借鉴

(3)本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年富力强、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热衷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研究。

(4)学校从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

(二)、课题界定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不强调知识创新以及由此所需的创新能力。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学生成为贮存知识的容器。由此形成的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矛盾。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环境中主动地建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智力和情绪的介入的学习是最持久的学习;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才能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学习;学会比较地注意自我评价而不是依靠他人的评价时,独立性、创新性等因素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创新教育要求确立以学习者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生学习观,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引导、指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意义的教学观。

本研究课题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指适合于通用技术学科学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过程:(一)研究目标: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真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使不同 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乐于合作、探究,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操作:

1、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通过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并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探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技能及分享的态度。

(4)探索个别学习小组讨论、全班流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不同学科的学习风格,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个性展现。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有效质疑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实际,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入手,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活动情境。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如在英语教学中,出示画面的一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事物,然后用英语来表述;在数学教学中举行一个小型的竞赛活动:夺红旗、争小花等;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招聘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辩答等,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从质疑思考的方式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复述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对知识的巩固、复习,例如“有哪些”、“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概括型,这一类质疑要求从已有事实中抽象出要领或原理,例如“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分析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等,往往问“为什么”;想像型,这类质疑基于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采用想像、再现表象、填补空缺等方法,如“仿佛看到(或想到)什么”等问题。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提何种形式的质疑,得针对质疑点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二)、明确目标,自主探究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

1、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

2、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双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四)鼓励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1、激发想象,主动探究,巧妙识字

著名语言文学家安子介曾说过,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校低年级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如:“加一加”、“换一换”、“配一配”、“拆一拆”、“变一变”、“字谜法”、“歌诀法”等等。通过形象语言,生动故事,猜谜编歌,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形象化,生动化。

像教学“看”字时,一位教师请一生演孙悟空表示看的典型动作,让学生理解把手()罩在眼睛()上就是看;再如,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欣赏者,在这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创造的火花得以点燃。

再如:学习“立”字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将“立”想象成一个人,那么一点就是人的头,一横就是人的肩膀,点和撇则是两只脚,下面一横代表地面,但有几个学生把“立”写成了“ ”,于是,教师请学生起立,问:“我们立正时两只脚怎么放?”“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他们大声回答。“那么,这个字中的脚有没有立正?”学生立刻意识到,下面应该*拢,从那以后,班上再没有一个写错这个字。由此可以看出,在字形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字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让静止的汉字“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2、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何以造成这种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稍逊一筹,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学校的教育注重解答问题,而不大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其实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分析、想象、判断,从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第九册课文《最佳路路径》为例:(1)课题处质疑。

导入课题之后,教者便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少不了对题目的琢磨”,让学生着眼课题提问题。学生积极性一下了就上来了:“什么是最佳?”“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篇文章的?”„„ 这样一提,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提出了读书的重点。

(2)初读时质疑。

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同时思考有无疑惑或不懂的词、句,打上问号,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再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交流。

(3)研读时质疑。

主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是具体经过。在教学这一段时,教者先请学生一读划出描写汽车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奔驰,一路上卖葡萄的人很多,为什么格罗培斯会从一位老人那儿受到启发?许多园主是怎么做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老太太卖葡萄的办法好在哪儿?a、“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b、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c、“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再让学生自主的说出这样设计的好处,预设:

1、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2、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3、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4、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最后再朗读第三段,体会方案的高明。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并从中学到了一些写法。

(4)总结处质疑。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3、拓展素材积累,打好创新基础(1)多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为此,我校教师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去鉴赏品味,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另外,大力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

同时,各班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开展“捐一本读十本”的读书活动,带学生去阅览室,教给寻找书目的办法,引导他们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

学生们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积累了词语,掌握了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写起作文就得心应手了。

(2)善观察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我校教师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注意创设观察的条件。主要方式有:

a、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观察对象

b、创设观察情境

c、开辟观察园地

d、到大自然去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的素材积累了,联想就更丰富了,作文时的思路也就更宽广了。

(3)勤实践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时,我校教师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假期布置劳技作业和体育作业,如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学会一种运动。然后让学生找好朋友合作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既要有在广泛阅读中摘取的精悍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丰富生活的文章。开学以后进行优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展评活动,举办手抄报展览。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要思索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遇到的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体现。

(五)、扩展时空,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的学习。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

我们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默读思考,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讨论就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朗读就应该书声朗朗,声情并茂。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采取启发式,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才思泉涌;当学生遇到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采取讨论式或多方辩论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争个脸红脖子粗,因为这辩论过程中就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的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精彩,就让学生分角色去演演,《贱卖海张五》一课学生将它编成了课本剧,在元旦联欢会上演出,还给其它班送戏;有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就让学生去画画,或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书,如《三峡之秋》、《故乡的芦苇》。

(六).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5.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题目:装修新房、包装礼品,最佳储蓄„„让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课后,要求学生上街购物,开展价格大调查,在繁忙的路口统计来往的车辆数;在英语教学后,利用所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谈,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封英语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形成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选择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搜集整理材料——成果表述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课前,根据活动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选择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②分配任务时,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发挥团队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设计方案,制订计划的学习活动。

③在搜集材料中,凡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坚决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的,教师坚决不演示„„把学习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加大指导的力度)

④在探究学习搞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将研究报告、活动小结,用笔头、口头、实验、小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汇报。

⑤教师对学生每种总结所得进行肯定,从而让本次总结所产生的创造火花成为下次创造的起点。

⑥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的了解和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仅在乎于探索的具体结果。

五、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经过实验班教师及其他中青年教师的全身心地学习、合作、探讨、研究、实践,并不断总结,使课题实验得到顺利的推进,同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活和播种知识,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索活动中生成和生长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条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操作样式已基本构建。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通过多向交流的汇集,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生命活力得到了焕发,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摸样。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经过锻炼,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水平也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展示我校学习方式研究的教学成果,学校先后举行了三次赛教活动(语数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英语教师赛教)。在比赛中,中青年教师的不同风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及有关领导的肯定。实验班的高晓明老师在去年的我校“优质课展示”大赛中荣获了小学语文组的一等奖,尹光哲老师获得了英语组的一等奖。

2.在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及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要求。

3.教师理论水平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日益增强。二年来,各青年教师共为校内外教师、家长、专家上公开课、教研课69节,老师们撰写论文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论文及教案多次获奖或发表。其中,2014年我校教师高晓明所撰写的《谈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在教学课例、设计、论文、叙事、反思、课件征集评选活动中,被黑龙江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教学论文特等奖。

(三)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二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学期期末的质量验收中,实验班的成绩总是第一第二。

通过实验,老师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的探究过程,要坚决扭转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建立自主探索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构建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将更加解放思想,扎实工作,我们将继续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1.真抓实管,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搞教育科研,一定要真抓实管。我们每月两次利用双休日集体备课时间都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经验;平时领导注重深入课堂,指导上课,小结提高;每年督促教师撰写论文。

2.科研实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年多来,老师们在学习方式研究这块园地里积极地进取,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科研实验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早期开发,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存在问题,是促进继续研究的动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更适合于哪个年级的教学;对哪个学科的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自主、合作、探究”与“纪律、噪声”如何有效协调,如何提高学生合作中参与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为此,小学语文一、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

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常规教研课题化

主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研究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2)课例观摩研讨: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 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 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 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 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3.创编了100篇“童话式教学反思”,形成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外阅读的补充。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定,忽而强调它的思想性,忽而强调它的文学性,忽而强调它的工具性,忽而强调它的人文性。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过来的讲读法深深地影响着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讲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运用。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 我校以教科研为先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把教育科研深入课堂教学领域,作为教育科研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我们选择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意在探寻一条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子。我们学校,不仅领导层具有通过教育科研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意识和一定实力,还有一批有志于语文教改的教师。因此,开展“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有广泛的基础,有获得成果的可能。

二、课题界说

课题中的“阅读教学”包括以语文教材为内容的课内阅读教学和以教材外的读本为内容的课外阅读导读。“实践能力”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说(口头表达)和写(书面表达)为主。本课题研究旨在探寻培养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要点

1. 探索“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2. 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途径。

3. 研究扩展阅读(包括课外)的要求、指导方法、评价方法、阅读量等。

4. 研究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阅读能力评价方法和体系。

四、研究过程

1. 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我们就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改进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等问题开展全体语文教师作专题讲座。我们经常派教师参加各种有关阅读教学的培训活动。同时我们组织印发有关阅读教学改革的理论文章、经验介绍供教师学习。

不断的培训、学习、思考,使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认识自己平时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足,同时领会了阅读教学的性质、任务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

2. 狠抓课堂教学,不断磨练。

(1)校内反复磨课。为了使“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狠抓校内磨课:一是课题组内的语文教师相互听课、切磋;二是请骨干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三是请专家来校听课把脉会诊;四是请进修校教研员到我校活动,请市级语文骨干教师来我校听课指导;五是开展校内赛课活动。一系列的磨课活动使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课题组实验教师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接受课题阐述的理论,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把握凸现阅读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2)外出听课、赛课。我们不定期派教师参加进修校、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同时我们努力争取机会,派教师出去听旗内、市内、省内乃至国内名师的课。我们还把教师推出去,让他们参加各种赛课活动和好课评比活动,让他们在赛课中磨练成长

3. 点面结合,探究规律。(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我们在三年级、五年级各开设一个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师按照课题组的要求投入实验。为了使“点”能早日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我们在方方面面突出重“点”:一是请专家到校重点指导实验班教师,听课评课;二是派实验班教师接受专家辅导;三是多派实验班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四是给实验教师压担,要求他们每学期至少研究一个课题,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研究论文(总结)。在突出重点,使“点”上有明显的实验进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以“点”带动“面”上的实验:一是“点”上教师去非实验班听课指点;二是“点”上教师与非实验班教师共同设计教案;三是“点”上教师与非实验班教师一起开展沙龙研讨活动。

(2)分项研究,探寻方略。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目的主要是探寻培养“实践能力”的方略。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根据总课题的研究要点分列出许多小课题。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抓住一个要点研究。实验老师根据要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抓住某一小点开展研究,这样既避免研究的无的放矢,也避免了研究的重复浪费。从课题研究至今,我们着力于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二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和途径。以后我们将着力于以下两大方面的探究:一是扩展阅读(包括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导方法、评价方法、阅读量;二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4. 学习反思,总结提高。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在实验中不断提升教学素养,我们着力“三抓”:一抓学习。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阅读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和经验介绍,印发有关的材料供他们自学。同时,每学期学校都会出资订购有关专著供他们阅读。二抓反思总结。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五则教后记、四则语言训练范例、三则教育随笔、两个案例、一篇论文。三抓相互交流。我们努力为实验教师搭起相互交流的平台。

五、初步成果

1. 提高了广大语文教师尤其实验部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有十余篇。

2. 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带动了其他学科的科研工作。

3. 建立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读读、悟悟、说说、背背、写写,以读、背为基础,以感悟为催化,以说写为主要实践形式,相互影响,使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最终达到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快速提高。当然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材都有着五个教学环节,有的教材教学以积累为主,教学环节为读读、悟悟、背背;有的教材教学以口头表达为主,教学环节为读读、悟悟、说说;多数教材的教学环节为读读、悟悟、说说、写写。当然这并不是教学的固定程序,还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节。

4. 摸清了说写训练的基本形式。(1)说话训练有直述故事、转换人称复述、想象口述场景、运用文中语言创造性复述故事等。(2)写话训练有写感受、体会,根据文中素材描述人物、场景画面,想象补白、续写等。

5. 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培养农村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能力的 中期研究总结

2015年4月份,本课题顺利立项以后,课题组重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宛城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经过半年来的实验与探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中期研究总结如下。

一、研究目标明确

通过前期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自评改作文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在反复动脑评改过程中逐步提高写作鉴赏水平。教师也可以从原来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节省出时间加强备课,探索一套切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更好地给予学生作文指导。学生掌握了自评自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自评自改作文的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评改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鉴赏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实用性强

基于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层次多样化,家长水平多样化,造成农村作文教学的困难比较大,特别是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方面,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老师觉得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2015年春期开学,以董建敏老师为首的课题组成员, 摸底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以“培养农村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能力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并确定了如下的研究内容。

1、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评改作文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的研究。

2、农村教师在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过程中的地位及操控方法与过程监控的研究。

3、培养农村高年级学生自评自改作文兴趣的研究。

4、培养农村高年级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5、构建“培养农村高年级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能力的教学体系”的研究。

6、培养农村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品质和鉴赏能力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清晰

1、建立严格的科研组织管理结构

学校要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课题领导小组及时建立起来,对课题的管理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课题组及时制定了“培养农村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能力”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以及实施阶段步骤。使课题有目的、分步骤顺利进行。课题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组织老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管理细则,及时调整修订研究计划,总结交流研究得失,不断总结完善研究方法、步骤、措施和研究成果。

2、努力学习吸收先进经验,拓展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研究,不少同仁已经做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我校课题组为了吸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学习他人研究方法,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先后派人到南阳市第、九小学、南阳油田实验小学、南阳油田第五小学参观、取经后,课题组茅塞顿开,收益匪浅。依据同仁们成功的尝试来拓宽课题研究。

3、利用校园广播扩大影响,增强实验效果

2015年4月,课题顺利立项以后,为了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及时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田店小学成立了校园广播站。课题组利用校园广播,首先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专访和宣传,同时也是对全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大力宣传。扩大课题影响,让社会都来关心、参加课题研究,也敦促了所有学生磨拳擦掌,投身实验研究。使实验迅速扩展到所有班级参与实验。

四、研究方法丰富多样

针对学生及家长的多样化,我们结合学生及家长的实际情况, 研究方法也是丰富多样,深受学生的好评,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及时在研究过程中找出问题,再研究,再实践。

2、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每个阶段,都要通过相关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并针对性分析、指导、总结。

3、文献资料法

从学科角度开展对课题资料的比较研究,搜集、把握国内外有利 于课题研究的研究动态、理论著作、网络文献,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指导研究实践活动。

4、案例研究法

我们根据学生作文及作文自我评改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建立相关档案。追踪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对相关的表象与特征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从而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5、对比实验法

在研究中,采用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自评自改和教师批改的模式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存在的差异,检验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6、经验总结法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积累研究资料,根据研究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研究成果,确保本课题顺利、按时结题。

五、实施过程

在前一段的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4月)主要工作:

1、确立课题,并确立课题组织机构。

2、完成课题研究设计和申报工作。

3、组织学习作文评改教学理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组织领导机构 董建敏——负责课题的策划实施,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落实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指导课题研究,协商研究过程中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统计分析数据制定实施方案;负责撰写结题报告等。

成员: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学习和实验,每个月进行一次交流,交书面总结(相关论文、案例、反思、教案等)提供相关的资料等。

杜景云——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

课题研究前期论文、报告的撰写

课题研究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张秋改——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课题研究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资料收集整理、优质课例汇编

牛荣兰——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资料收集整理、实践经验汇编

课题研究中期论文、报告的撰写 蒋金莲——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资料收集整理、实践经验汇编

课题研究中后期论文、报告的撰写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2015年5月)

1、制定调查方案。

2、调查分析农村高年级自评自改作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完成调查分析记录。第三阶段:研究实施(2015年6月——2016年2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研究材料,总结经验和操作方法。

3、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的作文成果,检验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4、积累课题原始资料,进行阶段小结.六、中期研究成果

1、树立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自信心。

(1)实验前后数据对比测试表明学生的作文自信心得到提高。我们在实验前进行了调查问卷,实验结束时再次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对比表明:标志学生自信心提高的三个基本要素——兴趣与爱好、习作水平、快乐体验这三个方面,优等生大幅度提高,中等生迎头赶上,学困生逐步好转,充分说明了课题研究的成效。

(2)个案追踪体现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如:五年级蒋老师班上有一个小男孩,简直就是班上的另类,语文学习习惯不好,成绩差,尤其是作文,提笔就挠头,总是愁眉苦脸的,一节课下来,憋不出几个字来,考试的时候,干脆作文白卷。就是这样一个“差生”,但是他的口才好,擅于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搞笑视频。于是蒋老师安排了一次现场模仿的作文课,找他谈心,希望他能在节目中有好的表现。这孩子一听,正是他的强项,立马来了兴致,精心准备,演出获得阵阵掌声。蒋老师又让孩子们把他演出的过程进行写作,孩子们把他的演出描绘的惟妙惟肖,他高兴极了。于是蒋老师顺势安排他先把这次成功演出的准备工作、演出现场、同学们的夸 奖等等先说一说。这男孩立马说的头头是道,口如悬河,蒋老师又安排他试着写一写刚刚说的场面。这孩子动笔就写,第一次写出了比较成功的作文。然后蒋老师又手把手,一句一句教他修改„„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男孩慢慢对作文充满了兴致,作文水平也不断提升。

2、参与研究教师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组教师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认真撰写论文,教学心得,在对参与研究教师的后测问卷中,老师们认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收获有:

A、掌握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

B、学会了如何系统的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作文自评自改教学;

C、课题研究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

D、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老师的教学也变得轻松;

E、教师自身作文教学素质的提升。

随着课题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科研型教师不断涌现,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逐步成型。他们勤学善思,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行为,积极撰写课题科研论文,对课题内涵作出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3、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作文自评自改能力培养的方法(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想让学生掌握作文自评自改的方法,首先得让学生有兴趣去写作文,学生只有愿意去写作文,对习作有了一定的兴趣,才能为下一步学习自评自改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课题组首先在此环节上下了一番功夫,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a、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例如:写一次活动,我先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然后给他们一个突如其来的要求:

(一)把刚才所玩的游戏说一说,看谁说的最精彩。先分四人一小组说,一人说三人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选代表在班上说,大家评议。

(二)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的好。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了。

b、教给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方法,给学生分类,如:写人、写景、状物等。并分阶段,给一定的时间观察一类作文,有时分小组观察(只限于写景、状物等)大多是自己随意观察,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要领。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难了,兴趣也就慢慢提起来了。

c、抓住学生闪光点,大加赞赏。这一点对学困生用得最多,他们的习作哪怕内容不具体,中心不突出,但文中有一个比喻句,有一个精彩的词语,无哦也会在评语中写几句表扬的话,使他们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会爱上写作。

d、佳作展示。每次习作完后,我都会把写的较成功的文章筛选出来,有时办一期作文竞赛栏,把所选的作文贴在教室里,供老师、同学欣赏。有时把好的文章分类装订成作文集,在班上传阅。被选上 的学生喜不自胜,他们对写作兴趣越来越浓,没有被选上的也是羡慕不已,暗下决心把作文写好。

(2)激发学生自评自改习作的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还要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而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是调动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内在动力因素。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因此,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自评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自改自改能力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利用班级量化管理的模式对自评自改作文效率高的学生奖励:

a、额外加分:评改时,规定自改、互改附加分二十分,结合学生自改互改态度、过程、方法和效果加以评定鼓励。

b、诱发兴趣:初稿作出分数评价,修改后提高分数褒奖,让学生品尝进步的乐趣,诱发学生自改兴趣。

c、教师引领:通过教师入手、入眼、入理评改,克服学生自改、互改的畏难情绪,引发学生自改、互改兴趣,提高自改、互改的自觉性。

d、榜样带动:将自评自改能力强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带动其他学生自评自改的热情。

(3)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值得培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高年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很多时候学生写完作文后交上,没有想过修改的问题,交给老师就完事大吉。老师应该要求学生每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出声朗读几遍,自己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好好修改一下,还可以和同学互相修改,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对于学生的评改作文,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从习作评改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讲评学困生的评改作文时,即使他们的评价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有进步,有亮点,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评改的勇气,下次作文评改时有所进步。教师在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要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长期训练,逐步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在修改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七、问题与改进

回顾半年来的研究经历,我们已明显地感觉到了学生们的作文自评自改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那些习作“高手”不仅能修改自己及他人的习作,还能给同学们写出精辟的评语,有的甚至比老师还写得好,成了同学们崇拜的“小老师”,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然而我们通过反思研究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下一步的改进。

1、存在的问题:

a、课堂上存在着耗时低效现象。有时一节课过去了,有的小组还没有完成修改任务,有时有些小组改完了,但质量并不高。b、和研究相关的书籍比较少。我们查找相当多的资料,但能供于本课题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微乎其微,可以说对我们课题的研究的价值不大。

2、改进的方法

加强学习,开动思想,尝试多样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下载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课题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作文体验式教学

    试论小学语文作文的体验式教学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小学语文有效晨读课题研究报告

    确定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方式 古人认为,只有反复的吟咏,才能对诗文有最为深刻的感受。早读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明......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大全5篇)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计划,顾名思义,就是随某一专门的课题记性研究。小学语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

    语文课题小组研究报告

    语文课题小组研究报告 轻轻地翻开《三字经》脑海中就会立刻回想起儿童时代摇头晃脑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作为国学启蒙教育的经典,《三、百、千......

    体验式作文课题

    《丰富体验,快乐作文》课题研究方案 马秀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写作教学“应......

    小学语文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初探范文

    小学语文生活体验式习作教学初探 常州市兰陵小学 王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去提高学......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

    小学美术课题研究报告

    “美术教学中‘适形设计,物以致用’理念的渗透” 一、问题提出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课标实验稿”为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要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