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情境课堂教学模式
创建情境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
王召平李文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情境串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我们清楚地知道:情境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一连串的现实情境中,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对数学学习良好的情感。但是怎样创设生动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之后如何在情境之中进行教学,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情境串教学模式?教师在情境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曾一度困扰着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研究,最后我们终于形成一套情境串课堂教学模式。
我所创建的教学模式大体分为五大步:
1、由生活问题入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3、建立数学模型——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建立数学模型
4、解决数学问题——在情境中组织讨论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5、应用于生活——承接情境的研究,回归生活实践,发展创新应用。我们都知道,“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并且青岛版教材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所创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分为五大步。下面我想就《倍的认识》这一课例,详细地谈一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五个步骤.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而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所有的孩子、老师甚至于听课的老师都能情不自禁、置身其中,这样的开始必然能先声夺人。因此在研究中,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包括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
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信息窗4——《倍的认识》一课,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采集贝壳类标本的活动情境。图中以简单的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了同学们采集的贝壳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研究这一节课时,我也曾反复思考:到海边采集贝壳,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我们当地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如果采用课本上的情境,学生很难融入其中。恰好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奥运会上刘翔的精彩表现,不仅让世界人民记住了他,更使孩子们对他敬佩有加。所以我在课的刚开始,先播放刘翔跨栏的比赛实况。俗话说,情由境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把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而且在下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情绪。
二、在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观察、搜集、整理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观察信息的时间,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足够的表达交流的时间,而且教师的引导在这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还是《倍的认识》一课,在看过比赛实况后,我通过几句简短的谈话,便随机出示了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部分国家的金牌数目统计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从表上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起来回答表上各个国家的金牌数目。在肯定这些信息的同时,又进一步引导:“比较一下加拿大的金牌数3和希腊的金牌数6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当出示金牌数目后,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比较,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前面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的问题,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会背道而驰,既浪费时间又不能顺利地进行新授课的学习。在这种关键时刻,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比较一下3和6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巧妙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本节课的研究当中,且给学生留有比较、思考的余地。
三、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建立数学模型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本环节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从已有的知识状况出发实施教学。但有一点要注意: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最后建立起统一认识,构建初步的数学模型。
《倍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一是注重学生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如:出现金牌统计表之后,我让学生通过摆学具来探索3 和6 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摆就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6 里面有2 个3?”这需要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做到操作与思考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意识。我认为合作首先要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这样的合作才不至于是浅层次上的讨论。如:当学生摆出3和9之后,让学生再仔细思考一下,不减少学具的个数,怎样改变两行之间的倍数关系。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在经过个人的精心思考之后的合作,会更有针对性。
四、在情境中组织讨论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适时加以点拨,加强对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途径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上一环节中学生经过反复操作和思考、交流,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但这时让学生一下子提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有关倍数的问题,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此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就显得举足轻重。所以我的安排是:“再一次仔细观察金牌数目统计表,找一找哪两个数据之间有倍数关系?”学生充分寻找交流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在你能根据找出的倍数关系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了吗?” 教师的引导给学生点明了思考的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桥梁。
五、承接情境的研究,回归生活实践,发展创新应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应回归于生活。教师必须要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活生生的内容移进课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样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这是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学习了“倍的认识”之后,承接上面的情境,我出示了有关补充运动员体力的食物价格统计表、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单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合作交流,自己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情境串教学的精髓就是彰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巧妙自然的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又必将服务回归于我们的生活。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是情境地创设,还是在情境中进行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的情感、知识积累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情境课堂的教学。
1、创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置身其内。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时,教师要比学生更早更投入的进入情境,在情境内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情境才更加有价值,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这就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日里要留心积累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力求创设与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的情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只规定了要让学生掌握那些知识,至于怎么去教,运用哪些素材和事例去教,则是教师的事情。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3、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有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青岛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图,丰富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满兴趣的学习。但同时又伴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的情境,如此繁杂的信息,学生该如何快速完成:从观察情境图到提出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渡呢?这就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低年级,主要是多方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到中高年级,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有技巧地、有方向地加以引导。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风筝厂见闻中信息窗一,情境图中的生产进度表中,提供了各种风筝的已完成只数、未完成只数及离交货天数等多个信息,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可能提出加减法的问题,这就必然会浪费时间。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有趣、更加自主的情境课堂,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知识与能力在这个情境舞台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挥洒。
第二篇:小学情境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
研究周期的总时间为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研究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修定课题方案,课题申报。
2、初步确定了此次的课题的研究范畴.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4、搜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英语歌谣和情境剧的资料,了解小学英语歌谣和情境剧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理论学习。
5、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和研究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小学英语歌谣、情境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方案。
6、细化和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二)研究实践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月)
1、课题开题。
2、调查问卷阶段:分别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和材料,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学生家长问卷的形式了解、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兴趣、态度、自信心等现状,并对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测评,搜集分析好基础性资料。
3、以调查报告结果的分析为依据,再结合理论指导课题实验。
4、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结论,把八个班级分成实验班和对比班级。并把实验班的学生分组(每组6-8人)。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程度、艺术特长等分层,选出组长(组长可以不固定,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变动)、组员,并由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表演,由学生自主评价。每组的分数也是每个组员的成绩,并计入学生期末考试总成绩。
5、组织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统一的听说读写的摸底考试,进一步了解学情。
6、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有重点的进行行动研究。
7、以三至六年级pep英语教材中的歌曲、歌谣和故事为蓝本,进行填词、填句的改编和创作,三、四年级以歌谣为主;
五、六年级以情境剧为主。主要由学生完成,落实在课堂上,并在复习课上实施。
8、根据教材单元内容以歌谣、情境剧形式在复习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表演、评价。
9、每学期末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班级之间歌谣、情景剧比赛。并在全校进行歌谣、情境剧的展演,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0、课题组成员展示歌谣、情境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
11、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课后的教案和反思,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12、实验班与对比班详细的过程性资料的搜集、分析、对比。
13、课题组成员不定期地反馈交流研究的进展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
1、再次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家长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调查、对比变化,对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测评对比分析。
2、组织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统一的听说读写的考试,了解实验后的学情。
3、形成学生作品个案集和教师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影像、图片、课题教案和反思及课题相关的心得体会。
4、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
5、总结出小学英语歌谣、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
第三篇:情境识字模式
小学语文“情境识字”教学模式
陇县教学研究室 作者:巴琼
一、模式产生的背景
2004年秋季,我县中小学在起始年级全面开始了新的课堂改革,如今,已历时近4年。小学低年级语文新教材识字量大,而且有大量的集中识字内容,如“二木林、三木森”这样的会意字集中识字;以“古诗、儿歌”为内容的集中识字,还有大量的图文结合的随课文识字等。在教学中,广大从事低段语文教学的教师都体会到:枯燥单调的集中识字,学生学习起来缺少兴趣且识字效率低。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识字教学在教学实施上,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特提出 “在情境中识字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模式的基本理论:
识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初基本环节。它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启蒙教育的必要手段,它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儿童只有在他的记忆储备中积存一些数量的汉字,才能利用这些汉字来理解书面的材料,从而表达和交流思想,才有可能把他的心理活动外化为物质的、现实的东西读出字音来,进行口语表达或写出字、词、句、篇来,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四、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教学手段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赞扬送进学生的耳际,流进学生的心田,把微笑带进课堂,给稚嫩的心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在这种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无声枯燥的文字也会变得丰润起来。
(二)自主探究原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别。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占90%,其余的基本属象形、指示、会意三大类。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编谜语,利用旧字记新字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开放性原则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实践证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例如:到街上记店名,购物识商标……到凡是有汉字出现的地方,都让学生去看一看,记一记,查一查,问一问,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五、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情境识字”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必须切合教材的实际,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课。上课伊始,学生注意力尚在涣散阶段,要把学生尽快地带入与学习课文密切相关的情境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讲究“开讲”艺术,或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或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或用直观有趣的实物展示,或用色彩丰富的简笔画等,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富有情境的意境。
(二)圈出汉字,定向记忆。
新课标提出了“会认”和“会写”两种不同的要求,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字条”中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来,然后借助拼音自己反复拼读,读准字音,想办法运用各种识字方法定向记忆字形,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记。
在教学过程中,用“闯关”、“走迷宫”、“跳房子”、“摘苹果”、“夺红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识字的全过程。先让学生读好带拼音的词;然后去掉拼音读词;去掉匹配的词读单个的字,最后再自主识字记汉字。当老师请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生字”或“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时,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方法之多,能力之强,令人感叹。如:记“大”,学生伸开双臂,伸展大腿是利用形体记;记“天”是“大”字加上一横,利用熟字增减笔画记;“高”学生组词“高中”、“高级”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记,还有的利用身边同学的姓名记。多种识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的识字活动进行得兴趣盎然,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品质和精神。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老师引导和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影响逐步学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能起到互相互相学习的作用。这样,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会”,逐步变成了“会学”,并且越学越精彩。
(四)送“字宝宝”回家,朗读记忆。
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总是为识字而识字,字一搬家,学生和它又成了陌生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孤立的识字方法,将生字融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教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并强调:你把谁送回家,就把这一句大声读出来。学生通过识别读、评议读、范读、齐读等方式,体验读书识字的乐趣。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找、去读、去悟,在找中去回顾字形,在读中去复习字音,在悟中去领会字意的方法,可谓一举三得:既巩固了汉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获得了初步的语感。
(五)读懂课文,质疑解难
因低年级课文篇幅很短,无须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提倡以“读读背背”为主处理教材,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宽泛的提问,变教师讲解为学生的自悟自得,有利于学生谈直觉、谈感想、符合学生实际,有助于语言表达训练。在交流完读懂的内容,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进行质疑问难,提提自己还读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而杂,而是要少要精。值得强调的是,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其次,学生自述读懂内容及讨论疑难问题又是一次有话题的说话训练,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都定得到循序渐进的培养。
(六)指导书写,强化记忆。
一类生字需要正确书写,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教学中,让学生先书空,后描摹,并出示重点字的书写要领,最后在田字格中抄写。写完后必须展示,看谁的字规范、整洁,让写得好的介绍经验,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评价,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七)展示作品,自我愉悦。
学以致用。生字学完后,学生可以用学到的生字写自己的识字小故事、写日记、读书,教师应运用不同手段,各种方法充分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愉悦感。
六、情境识字模式的评价方略。
1、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学过的字认清形,读准音,掌握基本意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觉运用,而且能自觉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识字。定期举行“识字大比武”,让自主识字、探究识字成为识字的主旋律。
2、关注创新,积极评价。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评价有“教师讲解评价”和“学生讨论评价”等多种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新方法,新发现加以鼓励,让课堂成为一个张扬个性的场所。
3、关注学生写字姿势与习惯。
写字正确的姿势是: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双脚放平,抬头挺胸收腹。良好的习惯是:按笔顺规则用硬笔书写,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四篇: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莱阳四中政治课题组
一、设计意图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上述理念和要求,并与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内容呈现方式相符合,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二、主要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情境创设,问题引领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文字、音像、角色模拟等形式精心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旨在提供感性素材,创设探究氛围,引导探究方向,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合作释疑要求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情境创设中设置的问题。一般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的疑难问题,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或随机组合,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合作探究解决。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调控指导,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第三环节 交流展示,成果共享自主合作探究后,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质疑,并进行点拨、评价和鼓励。第四环节 提炼整合,巩固升华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明确结论,构建知识体系,揭示内在联系,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以及在思考探究方法上的启迪。在此基础上教师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巩固。第五环节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1.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认识。2.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达成共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进一步探究、验证所学知识,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达到学以致用。
三、主要特点1.“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提炼总结,巩固升华”,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则是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这一课堂教学策略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2.强调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把基本观点和原理融入到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质疑、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理解结论,培养能力,升华情感。3.强调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既强调知识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点拨、激励评价。5.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把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走进社会。
四、注意问题
1、情境创设的要求(1)情境设置的内容: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情景创设要符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既要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书所创设情景的探究价值。(2)情境设置的形式: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情景创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如文字、图表、图片、音像(录音、歌曲、漫画、录像等)、实物、角色模拟活动等。(3)情境设置的主体: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展示。(4)情境创设的取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已有感性经历且易于理解的知
识,可以由学生直接认知,或通过情景“唤醒”、归类和重组的方式集中呈现;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则需要教师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2、问题设置要与情境具有关联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具有层次性,体现过程性;要有梯度,可操作性强;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具有可探究性。
3、探究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展示机会,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教师要鼓励创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认识,要给以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4、思考探究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注意依据教学内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防止形式主义。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注意引导探究方向,调控好课堂,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本模式既可以是一堂课五个教学环节,也可以在一堂课某一教学内容中使用。课题研究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2、引探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是迁移规律。“迁移”是已学知识在学新知识时的运用。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去探求学习新知识。引探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回答思考题),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
3、引探教学法的学习论依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也喜欢答。运用引探教学法上课,在布置学生初学时,学生会出现第一个疑问:下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去学习理解新内容?到上课时再学,学生会出现第二个疑问:新的内容我懂了多少?老师的问答思考题我能回答几个?当教学程序进入到让学生质疑时,这些问题在引探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有机会让学生提出来。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疑问得到解决,独创思维得到发展。
4、引探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时代的教学方法除了继承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都有一些反映某一时代特征的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在当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而且更新知识过程空前加快,这对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的能力。
引探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广大教师的欢迎,是因为它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现代教学论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区别是教学过程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引探教学法的几个步骤看,都是强调了学生的“探”,也就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探”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高度发挥。当然,在学生“探”的过程中,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5、引探教学法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引探教学法课堂教学结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着学科大纲要求。引探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探”,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些有利
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与习惯。素质教育主要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引探教学法认真落实了这三个方面。因此,引探教学法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标准,要求教学结构应反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为了体现这一要求,我们进行了小学教学“引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引探”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学生的“探”字上下功夫,那就是在教师的诱导引发下,激起学生去自行探求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准确、科学解决问题的规律与途径,主动运用自身探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能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真正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掘学生自行学习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五篇:创建新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创建新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近几年来,全国很多学校在新课改的大潮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已成为推崇和学习的楷模。今年,邯郸市教育局提出了要“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课改再一次掀起了高潮。
课改,真的是形势所趋。但“改什么,怎么改”,始终是每个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肯定的是,名校教学模式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越是这样,改革中就会越发有更多的困难和困惑:名校经验适合自己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呢?怎样才能做到满意呢?
我觉得:学习经验是课改的有利指导,但涉及到自身,还得因校、因人施教。
课堂教学,始终要坚持的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作为老师,要解决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作为学生,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目标定位要准确。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标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要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文的内容到形式,从文章的字、词、句到谋篇、布局,独立思考,自己质疑,然后经过教师的启发、点评,求得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受用一辈子的自学能力。老师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逻辑错误、能力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前讨论只是课堂的一种辅助形式,而现在看来,远不能体现其价值。学生参加讨论、争论,哪怕是被动的,也能促进学生思考,因此,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我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几个同学为一组或一个团队,进行互助性学习。这样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解决问题,每位同学都有责任,每个学生都有一些超越的思维,其中隐藏着许多新异的思想,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既达到师生互动,又能增加学生之间互动,使他们能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使得“有疑者无疑,无疑者有疑”,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使其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同步开发,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戏”少了,学生的“戏”多了,这样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一改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弊病,而且讲得少,讲得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也多了。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一定难度的问题下开展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学生的角色有了改观。学生不在被动地去听,去看,而是主动地思考,于是也不会再打瞌睡或干其它事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当初第一年提高不少。
其次要打破语文课堂教学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对此我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要教得活,不能死守一章一法,每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指引者,师之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面前显得苍白。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 1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 .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3 .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改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利用课前的 3 一 5 分钟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总称为课前“三操”,即形体操、语言操、思维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造了条件。①又如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笔者穿插了学生“说读”活动,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角。②再如一堂课的最后 5 分钟是不是一定要搞教师总结或学生练习,可否安排成学生讨论、点评、表演、精彩回放(在大脑中回映一节课的内容)等。总之,在 45 分钟内,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安排,使课堂结构产生创造性效应。
我认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阅读课文,运用“读——思——积——用”的四步教学模式,自读课文的教学,运用“自读——拟题——讨论——解答——点拨——积累——运用”的七步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分四人为一组的小组讨论,分八人为一组的中组讨论)还有的时候开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教读文言文:运用“读读——自译——讲讲——背背——写写”的五步教学模式。教读诗歌:运用“听读(配乐)——试读——会意——悟理——背写”五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作文教学:运用“欣赏——评讲——思维训练——写作”的教学思路,并常常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把学生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去发表,让学生获取成功感。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教学的探索是无穷的,语文教改,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