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课堂 发展教师 减负增效
聚焦课堂 发展教师 减负增效
聚焦课堂 发展教师 减负增效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阵地在课堂;实施教学有效性研究,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新三年校本提升规划的引领下,我校在积极推进教学有效性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聚焦课堂”——积极探索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
“十一五”期间,我校提出了“给孩子一百种经历”——“经历教育”这一崭新命题,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领导、专家及同行的一致认可。近几年来,随着学校经历教育活动的开展,经历教育的理念正日益深入,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们的广泛认同。“我们经历,我们成长”,已逐步成为胡小人共同的愿景。前几个学期我们主要在活动课程领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经历教育的理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应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应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和渗透。于是在新三年规划中我们提出了要“聚焦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
经历教育力求“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孩子多一点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多一点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这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是完全吻合的,也与区教育局2009年2月启动的有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可见,这一理念符合现在的教学研究实际,是有生命力,有价值的。因此我校的教研活动将重点聚焦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习题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初步探索具有经历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发挥学科组、教研组的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围绕“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这一中心,确立每月一次的学科组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重点研究主题,每个教研组要认真反思,寻求教学中“低效讲解、低效活动、低效练习”等现象。从1-2个切入点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教研组学期初制定完善的研究计划,集中大家的智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突破性研究,引导教师立足于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切实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力争每个学科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后能拿出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好的教学经验。
2.开展“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研究月、展示月活动。两次活动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渗透经历教育的内涵,研究月活动由老师自主申报,集中展示;展示月活动由市、区骨干教师带头参与“少教多学”、“分层教学”等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带头上好示范课,聘请专家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提升教师的教育视野及理论素养。3.合理安排,用好学校微格教室。微格教室的先进设备、听课教师与学生分场的听课环境和便于老师们课后反思的教学录像都是传统课堂不能比拟的。我校对微格教室的研究起步较早,每学期初都对微格教室的使用作出合理安排。要求老师每学期的一堂好课活动尽量在微格教室进行,全程课堂实录,配套的措施使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更加深入具体,也有利于执教者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全面深刻反思。并力求在每一堂好课中渗透“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理念,通过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等形式实行课堂观察评价,逐步探索具有经历教育特点、规律的课堂教学特色。
二、“发展教师”——多元校本管理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学有效性研究,关键在于教师。可以说,教师的发展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根本。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始终坚持以师为本,努力构建“多元校本教研管理模式”。本着“为每一位教师寻找最近发展区,顺应满足每一位教师的需要,引领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实现中感觉工作的幸福,品尝成长的愉悦,体味自我的价值”这一目标,我校全力围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个主题,努力探索多元校本教研管理模式以有效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1.创建优秀教研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胡小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组织——教研组,根据学科、年级共设16个教研组,每组均有认真负责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每学期初教研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区学科工作计划,制订本教研组各项计划,教研活动计划、集体备课计划、单元练习卷编制计划、教学进度等等。学期末,组织各教研组长进行学期工作交流已成惯例,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分享教研心得,交流工作困惑。每学期根据工作实绩进行优秀教研组、教研组长、教研积极分子的评选,并进行表彰,这已形成有效的机制。
每周的教研日活动有声有色,周一为数学教研日,周二为英语教研日,周三为语文教研日,周四为非考试学科的教研日。教研日活动教研组成员轮流主持,如今各教研组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教研内容也越发丰富了,有现场教学设计、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分享、听课评课、论文评讲、学术交流、专业知识考试、试卷分析、网上冲浪……。为了提高教研的质量,邀请专家名师定期来校指导,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教学研讨,他们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奇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专家的评课深入浅出,有据可依,他们总是小心地呵护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创意和见解,然后谈自己的观点。老师们在他们面前毫不拘束,虚心听取,也各抒己见。正是在这样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钻研有了一定的深度及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的态度有了改善,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机智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引领教研组工作的开展,我们重视对教研组长的培养,优秀的教研组长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崭露头角。
2.建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规划自我成长。我们发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多层次性。各校都在大力推动名师工程,名师支撑名校,名师的培养需要重视,但名师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由此,我们意识到:在抓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面向全体教师,在重视少数名师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体应是全体教师,促使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关键应是调动教师的内在需要,激活其内在动力。学校在为教师发展创设各种平台,强化外部动机的同时,更应重视研究把握教师的心理,引导教师确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变“学校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我校建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其宗旨是致力于教师的教育发展研究,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德艺双馨的现代智慧型教师队伍。依托研究院这个平台,我校有效指导教师形成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走自主能动发展之路。目前,学校首期“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成员已顺利结业,新成立的第二期“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操作更趋完善,将学员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层次,三个层面每学期正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经历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有效教学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我们期待着,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托研究院这个平台,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引领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会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地,成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乐园。
3.与专家对话,书写教育人生。“为每一位教师创造一个美好的教育人生”,这是我校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想努力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能单纯地着眼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更应侧重于引导教师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教师应是会生活会思考的现代智慧型教师,我们的教师应拥有一个充盈、愉悦、丰实的教育人生。
我们认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专家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这些对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一个矿藏。我们以每一期的“教育人生”沙龙活动为载体,搭建一个学员与专家思想互动交流的平台。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对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人生的访谈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一些教育专家的教育人生的解读,与专家进行平等的对话,来领悟教育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使我们青年教师从中有所思,有所悟,然后有所得,有所改变。教育专家对教育事业的孜孜以求,无怨无悔;对青年教师的呵护栽培,尽心尽力。青年教师从他身上不仅仅学教学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三、“减负增效”——系列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旨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我们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主旨和主线。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加强课程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决不随意加课减课,规范延迟班管理。严禁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等现象,学校行政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加强监管、巡视,如发现违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强调教师要上有准备的课,学校出台推门课制度,要求本部校级领导每周1节推门课,中层行政每月3节;分校校长每周2节,全面关注常态教学。重点关注新近教师、薄弱年级、薄弱学科,听课活动结束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总结有点,指出不足,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3.学困生转化制度,关注待优生。为每个待优生建立档案,让每一个孩子进步。根据每学期期末调研情况,确立学困生名单,建立档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合育耐心细致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实行分层转化,多帮助,多鼓励,让学困生树立信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防止出现新增学困生。教导处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管理,学年末根据学校学困生转化奖励措施,奖励在转差工作中成绩显著的老师。
4.毕业班蹲点制度,关注毕业班的教学情况。六年级下学期,学校业务领导包挂毕业班。调查了解各班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取得对毕业班工作的放言权。原则上每月不少于一天到所负责的毕业班全天蹲点,全天听课、检查教学常规或进行教师、学生访谈,与该班任课教师分析班上教与学的现状,探讨班上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途径与方法。目前,我校基于经历教育理念的有效性教学研究正在深入推进,多元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相应的有效教学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有效性研究任重道远。衷心地祝愿:我校的教学有效性研究能真正成为激励师生成长的平台、展示师生才能的前台、书写教育人生的舞台!(执笔:顾萍)
第二篇:聚焦课堂减负增效
聚焦物理课堂减负增效
——关于“121”物理课堂改革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综观时下林林总总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究其基本思想,无不体现三大原则:聚焦物理课堂,着眼学生,减负增效。其基本理念是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极准确地诠释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获取。可以这样说,没有那一种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其生长的现实土壤。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借鉴了许多成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吸收先进的物理课堂教学理论、思想,反复研究,验证,最终形成了富有十一中特色的“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建立学生学习小组,4—6人为宜;教师准备三案,预习案—教学案—检测案;课时三段式:前十分钟落实预习案,交流展示;中间二十分钟实施教学案;教师精讲指导点拨,最后十分钟实施检测:做到堂堂清。
课前准备:深化集体备课机制,把住“三案”的脉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已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化的操作流程:如“六定”,主备人发言,小组讨论等。但针对“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集体备课这一课前准备环节与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有一些显著的变化:以往的集体备齐绝大多数只关注教学设计或教案的编写。“121”模式需要备齐“三案”;以往的集体备课准备教作为重心,关注“怎么教”,“121”模式要求以备学为重,关注“怎么学”;以往集体备课强调教师物理课堂教学是否重难点突出、突破,“121”模式强调学生物理课堂学习是否“双基”过手,同样是集体备课,同样是明确的学习内容,但准备时的角度,重心发生于明显的变化,这是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与更新。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备课中得以凸现和落实。
在“三案”设计中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再进一步就是如何用好教材的思考与研究了。在《高效物理课堂导演案设计》一书中强调:“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那么在备“三案”时该如何用好教材呢?首先,确立课程意识,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把师生都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思考;教师是怎样的风格特色,学生是怎样的学情
等等都是要思考的。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中的教学非常好,教师已就照搬甲的教学流程,但效果却很差。这就说明教师已缺乏了课程意识。第二,确立新的教材观,用活教材。基于教材只是一个普高较好的例子,所以它未必处处适合具体的学情。所以,集体备课时可以大胆运用教材以外的“活教材”。例如本次赛课中沈桃老师的设计就大胆地用了学生生活作教材,实践证明这一“教材”远比教科书更令学生喜欢。学习效果也更好。再谈谈“三案”准备中的预习案设计。作为集体备课,预习案设计时应首先明确预习案的功能。我认为预习案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可把预习案的功能细分一下,举物理学科预习案为例:①旧知,引出新知的导入功能;②诊断,测评功能;③明确“双基”功能;④提示学习目标功能;⑤培养学法功能等等,只有明确了预习案的功能之后,才能结合具体的课型和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的预习案。这是我们集体备课时应重视的一个主要方向。
课前准备时一个比较系统的问题,要真正为优质高效物理课堂服务,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以引导集体备课的深入开展。
物理课堂进行时:完善评价机制,灵活实施“三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减负增效”,从观课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它形象概括为“三度”特征的体现:深度、宽度、热度;以物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转换上体现为:导演、演员、裁判。但不管是以哪个角度出发来评价一堂课,都必须是建立在一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上。
预习案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
(一)课前适用预习案学习自主学习,可以翻阅拥有的教辅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问题,但必须强调独立完成。
(二)预习交流展示阶段,在每堂课前,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交流,教师组织展示评比。
教学案:充分利用物理课堂上有限的20分钟进行精讲、点拨、指导。检测案:每堂课最后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尽可能 完成检测案上的训练,并予以讲课和评价。形成及时检测,马上反馈,不堂课弥补的机制。
当然,“三案”的实施只是大体在时间上进行划分。在物理课或文科教学中,可以合并预习案和教学案,在实施教学案的过程中落实预习案的展示与评价。实践证明这也是最佳形式。
“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必须做好物理课堂评价。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该模式功能最大化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检测案的评价作为一堂课终极结果评价,那么,“121”物理课堂模式更加强调前30分钟的过程性评价。这
一过程性评价着力于学习小组的功能发挥程度评价。学习小组功能发挥程度与物理课堂“三度”特征相联系;当教师指令到达学习小组时,学习小组对指令的落实状态是符合指令内在要求的,则相对体现不同的角色。我并不赞同学习小组在任何时候都只体现物理课堂的“热度”:即热烈的讨论甚至大声的辩论,也不是持续不断地抢肤浅甚至豪无价值的教师随口问,满堂部,过分赖子“热度”的评价会使学习过程少了思考,内化的根基。所以,评价小组学习时,还要看小组学习的“深度”。即小组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品质如何,更重要小组学习的“广度”,即小组学生是否能够有独立的见解和倾听,借鉴的学习精神。学习小组的有效性其实是需要从“三度”上加以评价和引导的。
当然,作为教师是物理课堂的驾驭者,不容易从“三度”上判定学习小组的功能发挥得怎样样,但可以从师生在物理课堂上角色的转换上评价自己的“121”模式。先谈谈教师的角色问题:在落实“三案”时,教师是导演,也是裁判,既要组织教学,也要对学生的学作出裁判,在实施教学案时,教师更多的是担当导演和演员的角色。此时教师对物理课堂的预设不仅要烂熟于胸,更要忘情地投入到演出预设内容,只有教师真情投入到演出预设中,才能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物理课堂角色也是三种:导演角色,外在是学生小组学习时的任务分配,内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尝试问题的思考和对所学知识能力的重组,优化甚至内化:演员角色,外在是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种种活动形式,内在是学生活动时的内心体验。更加强调在活动中的物理课堂生成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裁判角色,外在的是讨论与辩论,甄别是非对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什么是最好的或最正确的,而不是模模糊糊。
物理课堂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评价是课改的必由之路,“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也取决于学习过程评价是否能落到实处,实现学习小组过程评价仅仅是开了头,要走得更远,还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过程评价体系。
总之,“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催生的,从实践中,师生确实初步体验到了轻负责,高效率的成功与快乐。但在我们欣喜之后,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因为“物理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第三篇:聚焦课堂,减负增效 Word 文档
聚焦课堂,减负增效
周国平说,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而我既不是智者,也不是诗人,更不是圣徒与先知。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特岗教师。初出茅庐,走上三尺讲台,一年多的时间,我不断摸索,反思,总结,以下便是我对小学三年级英语减负增效的一些看法。
想要打造小学英语高效课堂,首先是需要课前的备课,之后才是上好 课。但是备好课,不等于就是上好课。如果说上课能够比作为“演戏”,那 备好课则是“剧本”、老师则是戏中“导 演”、学生则是戏中“演员”。如果仅仅 只有好剧本,导演指导不利,演员更 是漫不经心,就算是好戏,也会被演 砸。所以,作为“导演”,必须在课堂 之上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 学习的欲望。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情绪,老师才能够轻松的教下去,学生才 能够高效的学进去。在课前则可以运 用热身活动、韵律歌将学生吸引住。
例如:“Good morning to you!Good morning to you!” “Nice to see you!Nice to see you!sha la la la la……”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表扬方式,如夸奖一个学生表现很棒,“Good, good,very, very good!”并同时用手势表示。还采用了拍手“Give me five” 和碰屁股等方式。采用这种多样化的表扬,学生会觉得学习乐趣无穷,也有助于学习氛围的形成。
在课堂上,教学运 用合理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让 学生懂得思考、愿意尝试、乐于探索,如:采取拍卡片形式学习并检测单词的学习情况,情景对话来巩固所学句型。“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 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英语 的课堂教学中,最终的目的不是教学 生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渐从学会--会学,从死学--活学。让学生逐渐将 教学内容联系到生活中,能够运用到 生活中,这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如:每天课前的口语对话,贴近生活,同时也让学生融入到这种学习英语的氛围。
此外,我还特别注重英语听力的训练,充分利用每周二节的英语晨读课,早早地便来到教室播放课文内容,长此以往,孩子们便会形成一种来到教室便大声跟读英语的晨读习惯。我还给班上每一位孩子制作名片,这样,每个人就拥有了一个英语名字,每当上课,便由英语课代表分发下去,上课便直呼其英语名字,这样使得学习英语的氛围更浓。
减负增效,课外作业的布置强调更加贴近生活,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合理性,如:进行口语对话,或者制作创意单词卡片,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单词卡片通过汇报会,展览,比赛等形式用自己 喜欢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并在交流 中产生成就感,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我认为,减负并不是说不要“负”。而是说老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压力需要适当,学习的负担必须合情合理,就如我们骑的自行车的轮胎,没有压力会骑不走,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则会容易出现爆胎的情况。以上便是我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对“ 减负增效”的了解和认识。希望自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也能够让学生带着一份快乐的心情去学习,真正将“减负
增效”落在实处!
第四篇:《聚焦课堂 减负增效》读后感
我读了《聚焦课堂减负增效》这篇文章后,觉得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但平时的课堂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努力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首先,是教师加强备课质量。科学课现在正是第一轮新教材使用中,我们可以把备课分初备、集体备和细备三种备课方式。初备是指几位教师在学期初期钻研教材,定好目标。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探究学生该探究的内容,写下观察日记,对相关的知识充分学习。集体备是指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课堂的教学方案。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细节。
(二)优化时间安排,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等。上课守时,不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学贵得法,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我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平常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同时,它还基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放手让把学习、探索的权力返还给学生自己。总之教师要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每一位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要注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学科方法及其作用,对本学科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四)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同时必须有约束的机制。科学课堂,经常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有时学生会因为意见分歧或探究时间过长而浪费时间。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五)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
(六)优化教、学反思,改进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教”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每学期开学后,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寻找前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进度,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每学期结束,每个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学”的反思是指学生的反思。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师生双方的反思将会使教与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第五篇:聚焦质量 减负增效
“聚焦质量 减负增效”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设置;教学课标;教材都相应地进行了修改。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改,课改的聚焦在于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于课堂。“减负增效”也应聚焦课堂。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做到课前聚焦课标、聚焦教材、聚焦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教学作用,给学生直观的、美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易懂,做到常态课堂的教学设计最优化,向40分钟要质量。
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要及时辅导。布置作业要适量,对于这一点,我从教三十年来,给学生的作业量都比较少,可以说是做到了“减负”的要求。当然,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高考、中考等一些考试,使得老师、家长、学生不得不把分数、名次看得重,就连我区也经常性的统考,不免有些学校、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追求名次;给学生加大课业,把一些术科用来上语、数、外,出现要课、增课的现象,使学生困在语、数、外繁重的学习负担中。
教无定法,但教有常规,常规教学做得好,就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为了学生“减负”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切实提升教学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