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湾小学2010年第六届科技节活动总结
夏湾小学2010年第六届科技节活动总结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我校第六届科技节活动圆满闭幕,各项活动开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本次科技节活动,在学校中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现将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一、精心筹备,积极协调,切实做好科技节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办好今年第六届科技节活动,学校领导和科学组的老师提前一个月即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为了倡导环保、低碳的学习生活理念,学校确定了“节约、环保、实践、创新”的科技节活动主题并制定了严密的活动方案,在教职工大会上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大家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指示精神和具体要求,集思广益,力争将科技活动周工作抓好抓实。
二、领导重视,全校参与、共享科技、其乐融融。
为了能使科技节能够成功的举办,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节领导小组,由范梅校长亲自任组长,学校行政领导任组委会成员,综合组具体负责各项比赛的实施,班主任负责选拔比赛选手,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立体组织机构,统筹事务,组织实施科技节的各项工作。经过广泛宣传和精心组织,科技节活动周期间,全校师生踊跃参与,大家精诚协作,忘我投入。科技活动影响广大,推向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紧扣主题,丰富内容,科技周活动精彩纷呈。
今年的科技节活动紧紧围绕“节约、环保、实践、创新”这一鲜明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5月10日,举行了盛大的科技节开幕仪式,范校长为科技节致辞,在科技节上还表演了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整个开幕式庄严、隆重,富有科技气息。5月11日举行了科学幻想绘画的比赛,3-6年级的同学们在一张张画纸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对未来科技的憧憬。5月12日在学校风雨操场举行了纸飞机的比赛,一张小小的A 4纸,在同学们的手中顷刻之间就变成了一架展翅翱翔的飞机模型,纸飞机有的形态各异,有的曲线优美,充分表现了同学们对飞行原理的感悟能力。5月13日,进行了科学小论文的评比,虽然都是小学生,但是同学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科学理论的能力让评委们都叹为观止。5月14日,举行的科技小发明比赛更是将整个科技节推向了高潮,看着学生们一件件创意十足又具有科学原理的小发明,真是深深的感到高兴。同时,在全校还举办了科技黑板报的评比,全校34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班级的特色,有的黑板报体现的是科技奥运、有的黑板报表现的是低碳生活,有的黑板报关注的是水资源的问题,非常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为了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科技节中来,在班级里还开展了科技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还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和学习同学们的科技作品,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共同参与,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成绩显著
本次科技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共收到有效的科技小发明:89件,其中:六(4)班的陈乐妍和高曼菲同学的小发明《荧光拖鞋》、卓洋洋同学的《伸缩黑板擦》,六(5)班的黄若莹和黄惠敏同学的《锅盖架》,四(4)班的季依珊同学的《简易环保袋》,二(6)班的姚晓婷同学的小发明《拾乒乓球器》等10件小发明获得了一等奖,这些小发明都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科学小论文:50篇,其中六(3)班的何晓燕同学的《蚂蚁怕樟脑丸吗?》、六(4)班的张鸿杰同学的《初探洗洁精的危害》等5篇小论文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重复性而获得了一等奖。科技绘画作品:41幅,其中五(3)班的陈嘉怡同学的《美好的太空生活》、五(1)班 的王宝琦同学的《泡泡游》、四(1)班的刘文龙同学的无《无人驾驶车》的5幅绘画,充满了想象力和科学时代感而获得了一等奖。
除此之外:纸飞机比赛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的同学的纸飞机飞出了17.6米的超远距离,获得了第一名。一张小小的A4纸在学生的手里就变成了一架曲线完美、速度飞驰的飞机,真是太厉害了。等个班级的黑板报,获得了黑板报评比一等奖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本次科技节不是部分学生的科技节,而是全体师生的科技节,本次科技节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有范校长亲自任组长的组委会,统一组织、统一安排,实现了综合组老师具体负责、班主任协助比赛、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的立体组织模式。参加比赛的学生也是历届科技节至多的,占到了全体学生总数的1/4,几乎全校的师生都参与了科技节活动及参观了比赛作品。真正使科技节成为了孩子们亲近科技,探索科技奥秘的盛会和节日。
科技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呼唤着科技的大力发展。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们的生活。通过本次科技周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同时又培养了拓展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科技节为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活动,搭建了一个宽大的舞台,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创新,去领略科技世界的广博和奥妙,享受科学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夏湾小学科技节组委会 2010年5月14日
第二篇:东风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做起
——东风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在少年儿童中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侵权盗版为耻”的道德观念,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进校园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我校将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做起”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致力于保护权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对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权利给予及时全面的保护,才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调动人们的创造主动性,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活动主题:“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做起”
三、活动时间:2010年9月13日—10月15日
四、活动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9月13日——9月17日)
由学校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与科学组牵头制定系列活动方案,召开班主任、相关老师会议,进行布置。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9月17日——10月12日)9月17日—— 校园科技节开幕式。▲ 开幕式安排: 学生代表讲话(何远哲)
2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代表发言(郭志红)3科技辅导员发言(张瑞明)4 领导致词、宣布开幕 5具体活动内容附后
9月17日——10月12日 集中开展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做起”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文化节系列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展示阶段(10月12日——10月15日)
① 表彰在科技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整理归档各类资料。
② 成果以图文结合形式在宣传栏橱窗中展示。
(袁校长与张瑞明老师负责新闻报道及过程照片的拍摄及整理)
五、活动主要内容:
1.“知识板报”评比、主题班会评比与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标语征集(负责人:谭浩)(9月27日-10月11日)
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一至六年级
(2)要求: A、黑板报统一时间集体评比。B、小报每班选送3-5幅。
C、作品背面贴注:作品题目、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老师。
活动内容:
(1)“知识产权小报设计”评比。
(2)开展一期以“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做起”为主题内容的黑板报评比。(3)保护知识产权主题班会,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变化内容形式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班级活动。
(4)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标语征集。评比时间:10月14日
2.科幻画比赛
(负责人:黄英姿)(9月17日-10月8日)
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一至六年级(2)要求:
A、绘画内容围绕科学幻想自由发挥;
B、绘画纸为54CM×38CM(4开);
C、作品反面右下角注明:作品题目(主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老师。
D、作品要具备、想象力、科学性、绘画水平(设计、色彩、技巧)、真实性(必须自己原创,不得临摹或抄袭他人作品,重点宣传保护知识产权)。
(3)每班限送参赛作品3件。
上交时间:10月13日(参赛作品统一交黄英姿老师)
3.讲知识产权小故事比赛(负责人:谭浩)(9月17日-10月13日)
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三至六年级(2)要求:
A、用讲故事,主题演讲或小品表演等形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尊重知识产权。
B、电子稿、纸稿各上交一份。
C、每班至少推荐3名学生参赛。
D、参赛学生统一在10月14日上午第四节课校园电视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表演,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上交时间:10月8日(参赛作品统一交郭志红处)
4.“我也能做专利”(负责人:张瑞明)(9月17日-10月13日)
活动说明:发现生活、学习用品中的不足、缺陷,发明创造出可以弥补不足与缺陷的小发明,或发明出实用、多功能的新型用具,学校择优选送专利申请。
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四、五、六年级(欢迎其他年级的同学踊跃参与)(2)要求:
A、作品须有一定的科技含量;B、每班择优选送,数量1件、多送不限;C、作品上贴注:作品类型、作品题目、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老师,作品简要设计制作说明(50字左右)。
上交时间:10月11日(参赛作品统一交张瑞明老师处)
5.保护知识产权知识竞赛(负责人:任婷)(9月24日下午第二节)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三、四、五、六年级(2)要求: 3~6年级每班限推5人参赛;(3)参赛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
6.保护知识产权综合实践研究报告
(负责人:易余清、张瑞明)(9月17日-10月14日)
活动说明:保护知识产权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班级、年级或学校等组织名义,围绕这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科技实践活动。
活动要求:
(1)参加对象:有兴趣的班级和年级均可参加
(2)作品要求:科技实践活动报告一份,附完整的原始材料(活动方案、活动记录、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报告中要有完整的实施过程、有完整的原始材料、有确切的实施结果、有实际收获和体会。
(3)评选标准:选题真实新颖,过程完整具体,原始材料丰富,参与度和影响面广。
上交时间:10月14日装订成册郭志红老师处
7、成立保护知识产权宣传队(负责人:袁校长,谭浩)
准备时间:9月17日-9月27日;具体宣传时间:9月28日-10月14日
要求:用老师送课,学生讲故事,主题演讲或小品表演等形式告诉等形式告诉周边学校、社区、街道等应该怎样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尊重知识产权。向所有人发出“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做起”的倡议,倡议人们从小就学会尊重知识,学会创造与创新,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真正做到远离盗版、拒绝有害出版物、保护民族创新能力。
六、活动相关说明:
1、活动评比由各项负责人具体安排,及时向教科室上交评比结果。
2、各类活动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同时各类活动获一、二、三等奖得分分别为5分、3分、1分,各班累计总分,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班级将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3、根据数量、质量按一定比例设奖。
第三篇:实验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2016年日照市实验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活跃校园学生科技文化生活,在校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积极配合第31届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决定开展“市实验小学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望各班主任务必尽早做好“第六届校园科技节”的宣传及安排。现将“第六届校园科技节”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体验 创新 成长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围绕“体验 创新 成长”这一主题,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增强科学意识,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活动时间
3月7日——3月31日
四、领导小组
组 长:沈纪文
副组长:王永杰 张继宝
成 员:吕东明 桑小红 刘贤太 黄贤德 各班班主任
五、活动过程安排
1、竞赛活动:围绕“ 体验、创新、成长” 为主题,组织开展校园科普展评竞赛,组织学生开展“七个一”科技活动。
2、参赛对象:全校学生。
3、参赛项目、具体对象及作品要求:
(1)组织一至二年级学生参观学校星河科技馆,观后要求学生用A4纸画一幅科幻画。参观时间由教务处统一调度。
(2)读一本“科普书”: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科普读书实践活动。科普节内,围绕“ 体验、创新、成长”主题,3~6年级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组织下通过实际参观,查阅书报杂志,上网浏览等方式,了解科学知识、增长见识。组织过程中有班主任具体负责,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
(3)观看一部“科普电影”:利用下午活动时间,1—6年级由各班主任老师组织通过网络,用班级大屏幕观看少儿科普电影。
(4)制作一张“科普手抄报”: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评选。用A4纸,各班由班主任评选6张优秀的科普手抄报于3月25日报送敬修楼实验室,由教务处评出每年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5)3—6年级参加“科技小论文”(另交电子稿)。倡导青少年主动通过观察、考察、思考、实验等研究手段去发现研究的问题,主动探究身边的科学问题。用A4纸,各班由班主任评选6篇于3月25日报送敬修楼实验室,由教务处评出每年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6)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读一本“科普书”和观看一部“科
普电影”后,要求3—6年级学生要写出读后感或观后感,每班由班主任评选6篇优秀作品于3月25日报送敬修楼实验室。由教务处评出每年级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由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六、总结阶段:、1、领导小组对各班的活动情况进行评比反馈。
2、学校对优秀班级及在科技活动节中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
3、学校对本次活动节的材料进行组织总结及整理归档。
日照市实验小学 2016年2月29日
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重庆谢家湾小学春季学期开始,该校课程就由10多门整合为5门了。同学们的课业负担将大大减少,全校所有同学一个学期只需学习5门课程。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整合改革,一些教育理念较为先进的学校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北京十一小的走班制、清华附小的1+X课程以及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被称为“小梅花”课程的设计者就是九龙坡谢家湾校长刘希娅。小学开学,孩子们发现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品、美术这些课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变化的不只是课程表,还有时间。这五类课程,全在上午教学,下午,全校学生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这其中有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上学第一天,孩子们在音乐教室里学古诗词,下午,有的孩子就进入了厨房般的教室学习烹饪。放学时间到了,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回家。细化到课堂上,这种整合课程的实施方法肯定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了。?为此,记者跟着一年级的同学听了一堂《数学规律课》。这门课不仅讲了数学规律,还融入不少音乐知识。
课开始时,数学老师杨老师就抱着手风琴和电子琴即兴弹了一首《新年好》,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合着节拍边唱边跳。“同学们,我们一共打了几次节拍?”杨老师向34位同学抛出问题,“4次”“2次”“8次”„„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接着,他又在黑板上写出一串乐谱,并带着同学们一起打拍子。这样反复了几次,孩子们渐渐明白了“韵律”的含义。随后,杨老师又引入数学概念,把数字填进旋律中,让同学们寻找数学与音符的相似处,还用电子琴弹了段曲子,节奏感特别强。
“老师,再来一首!”同学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趁热打铁,杨老师抛出“数学规律”这一知识点,带领孩子们了解数学规律的含义“一边唱歌一边学数学,一点都不枯燥!” 这就是课程整合,能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最终让孩子们的数学与音乐知识“双达标”。关于课程整合,国内不少小学都有一些探索,谢家湾小学是重庆第一家“吃螃蟹”的小学。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谢家湾小学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他们的特长优势,调动他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程培养更多的全科教师,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改变
是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行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从最初家长们的激烈反对到理解、认识,再到双手支持,谢家湾小学值得肯定的不只是大胆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还有其开放、平和的心态。它所经历的,所思考的,正是为教育界开启新一轮改革航程提供最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重庆教育改革“新冲击波”——重庆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纪实
一所小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影响一个区域教育改革的进程,她的改革探索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堂教学观,她所面临的困惑正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同的难题,她所立志改革的方向,纾解转型期应试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让课堂回归育人本质,让轻负高效不再只是口号……最重要的,让普通市民意识到教育改革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一行步履匆匆走进重庆谢家湾小学,短短半天行程里,专家们一刻也没消停,紧张地分头听课,与教师座谈,与学生交流„„而与此同时,重庆市2014年基础教育工作会选择在谢家湾小学举行,300多名重庆各区县教育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观摩了谢家湾小学8堂整合课例,并聆听了校长刘希娅的发言。
是什么引发如此多教育专家和校长对谢家湾小学的高度关注?是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正在探索推进的课程改革主题。
点开百度词典,课程整合狭义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课程整合并不是“新发明”,早在国家教育部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但关于课程整合的探索,国内步伐迈得比较大的目前只有北京十一学校及清华附小。而在重庆,谢家湾小学是第一个对此大胆探索并付诸实施的小学校。
按照谢小构建的小梅花课程体系,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被分成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人与课程的整合早餐桌上的思考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尾声改革者说:
整合,首先意味着对原有教材体系的重组和融合,相应课堂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备课方式等必须发生一系列转变,这是一次由内到外的改革探索,注定一开始充满艰险。
从去年年中开始,一场“地震”率先在家长中引发了。
谢家湾小学华润校区二年级某班的家长王先生是较早得到“课程整合”改革这个消息的,“也没听清什么是课程整合,只听清楚孩子班上的数学老师准备换掉,由体育老师来当。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怒气冲冲地和十几位家长代表一起找校方理论。”
“我不管你什么整合,什么改革,如果影响了孩子发展就是不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的家长QQ群有段时间天天“爆棚”,家长们表达着类似的观点。
“改革触动利益真的比触动灵魂还难。”作为这次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者,校长刘希娅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从去年11月开始,校方陆续接待300多人次的家长上访,一些家长致电市教育部门质疑学校改革意义,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在校门口四处散发传单,鼓动家长抵制学校做法。
“我家孩子不是你们的小白鼠。”一位家长的留言代表大家的普遍心理,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场课程改革的试验品?
“对课程整合,我们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校方负责人的立场,让不断到校质询的家长情绪渐趋平静,开始理性倾听学校的意见。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整合?刘希娅在与家长的几十次公开交流中,谈到自己的思考。
“在谢小,在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改革举措都不例外。”
她为家长分析道,单从教材内容看,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国家、地方教材客观存在不少交叉、重复的内容,客观增加了学生负担。课程整合,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减少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她随意列举了几处案例,五年级的语文课与思品课,有一单元讲“勿忘国耻”有《火烧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等4篇课文,品德课也有类似主题“不屈的中国人”;数学课与综合实践课,有相同的“体积的测量”……
交叉、重复内容同样增加教师负担。
兼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语文教师李晓琼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尴尬经历,为了给六年级孩子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她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PPT,制作课件,最后临到走进课堂,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
启动课程整合前,谢家湾小学做过这样一项统计。
非语数外教师平均授课班级4-8班,最多的学生达到300多人。语数教师一般为1-2个以上班级授课,同时当班主任,另外还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任务。
“老师,你怎么还是记不住我的名字。”英语老师张凌凌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她一周接触的学生近200人,单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次繁重的体力活,她形容自己每天的状况,用了一个词“跑班”,刚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马上抱上教具又往其他班级赶。
类似情况其实在不少学校都真实存在,试想如此状态,有多少教师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几番交流,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观念 观念 还是观念
持反对意见家长中,聚焦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让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从事语数外教学?
申请兼任数学教师的英语老师王兰特意接受了所在班级家长们的公开质询。
“从国外看,小学阶段全科教师和多学科教师很普遍;在国内,不少全国名师比如支玉恒也是从体育教师中途改行教语文,取得巨大成功。”王兰拿了自己做例子,大学里面她也不是英语专业背景,英语教学依然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打消家长疑虑,王兰介绍了自己整合数学与英语的思路,“数学学科是比较严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但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和呆板;而英语学科是以语言发展为主的语言类教学,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形态,二者不仅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渗透,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可进行整合,就能促进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主要以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为主。”学校负责人介绍,按语文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重字词的掌握,养成良好的倾听、写字、看书等习惯,三四年级重句段学习……现在教师的学历背景难道不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数学家并不一定能胜任数学教师的岗位,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能否成为好老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情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能力——谢小教师团队普遍这样认为。
杨必亮,四年级五班数学老师兼音乐老师,作为全校首批参与试点课程整合的老师,已悄声无息进行课程整合摸索有三年多了。
“课程整合会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他举例,二年级给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谁说没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教不好学生?熟悉杨必亮的家长都知道,他带过的班级年年体育比赛、合唱比赛拿年级第一,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在逐渐接受之余,有家长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谢家湾小学抱有这样的理念,分数万万不能作为评价学生仅有的标准,但要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这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
刘希娅举了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的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作旗袍,那节课,孩子们上的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
“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校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通过对谢小毕业三年的学生的跟踪回访,统计显示谢小学生初升高中考平均成绩达到651.1分,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在相关权威部门的评估中,也发现谢小孩子负担轻、质量高,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特别强。而且大部分中学给予谢小学生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后劲足,潜力大,综合素质高。
“六年影响一生”在谢小实实在在得到体现。
其实,远远有考试没有检验到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这是中国学生备受诟病的素养。
语文教师李晓琼习惯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欣赏美术或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她一样,早在课程整合全面铺开之前,不少教师都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这就经常出现类似英语课上欣赏文学作品,数学课布置绘图作业的场景。
李晓琼拿出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写下的这么一段习作:
“提琴们就像一位位尊贵的公主,唱到高音时亮而不尖,唱到低音时沉而不闷,犹如一阶楼梯,使人流连其中却不乏味。圆号就像一位男中音,既可唱出柔美之声,也可唱出嘹亮之声,仿佛在你的面前浮着一朵彩色的云。到了高潮部分,竖琴犹如一位歌声清脆的妙龄女子,为乐曲描上了画龙点睛之笔……”
“叹为观止”,一位老师在习作背后写下四个字。
人与课程的整合
课程整合,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在谢小,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她们的特长优势,调动她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刘希娅认为,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先行者最大的不同。
段蔚梅虽然是英语教师,但非常喜欢语文学科,每周都要自觉听上2-3节语文课,业余时间还写点小文章。她的愿望是能利用自己教英语的经验,让孩子们也能学好语文。
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课程整合,她给班里39个家长一个一个打电话,耐心地介绍自己的优势,征求家长们的同意,最后积极准备学校的考核。
鲜春老师因为擅长种植,作为数学教师的他特意申请了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已经整合一年半的周燕老师,觉得能同时发挥自己语文、英语教学的优势,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都特别好……课程整合,让每个老师的个性特长都能充分施展。
因为有人与课程的整合,排出一张课程表就显得特别难。副校长杨静拿出一叠密密麻麻的写满名字的初步方案,这是她和同事花了好几天时间编排出来的,既要考虑学科的纵向、横向的整合,还要考虑不同教师的特长、时间精力,甚至综合家长、学生意见。
校方负责人介绍,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参与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完成,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对于不适合参与整合的老师则维持原状。
此外,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校方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早餐桌上的思考
与家长起初的抵制、观望相反,教师们对于课程整合的热情却非常之高。
确定课程整合的第一天,伍丽霞老师和几位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一大早就到教务处排队申领相关学科的教材。“一想到能参与这样的课堂改革,就特别兴奋。”伍老师说。
临近寒假,学校教学楼会议室格外热闹,偌大空间挤满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像下饺子似地欢腾,老师们正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一位教师透露,两个月来,全校类似这样的集体研讨、备课至少有30多次了。
“课程整合”如今成为谢小教师见面讨论最多的话题,哪怕在广场散步、商场购物或者外出就餐中,一个不经意的提问都会引起老师们不分时间、场合的热烈讨论。
“校长,我明白了,课程整合是一次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变化。”欧宏老师将自己在早餐桌上思考的成果迫不及待地与校长进行交流。
改革,为什么能调动如此多教师的积极性?
刘小峰老师的经历最有代表性,作为整合前带了两个班学生的语文老师,每个班总有几个后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或关心,令他总感觉时间不够,或有心无力。
课程整合后,他兼任语文、品德两门学科老师,但带的学生只有40名左右,单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就多了,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和个人习惯爱好,因材施教真正成为了可能。
课程整合带给教师的益处不止这点。
数学教师严梅下学期就要兼任综合实践课老师,为了能胜任,她和学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人教版、苏教版与各类国家、地方教材的课标都通读了一遍,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寻找两门学科的最佳整合点。
“课程整合改革已经开始倒逼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地、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曾有这样的见解,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逐渐要求教师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创生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而要有一种大教育观。不管什么学科,最后的出口一定不是专业知识,而应是教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科人”走向“教育人”。
课程整合,正让谢小教师不知不觉走上“教育人”的轨迹。
期末典礼上的欢呼声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份什么样的新年礼物?”今年1月的期末典礼上,刘希娅故作神秘的问询,一下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原本喧闹的操场一下安静下来。
“校长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叫课程整合。从下学期起,我们学校的每个孩子将享有更多自由时间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我们把重复交叉的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在上午完成所有规定课程后,节约出来的时间,一二年级的同学每天下午都是自由选择的社团选修活动,三四年级的同学则在周一、三、五下午进行选修,五六年级同学周二、周四两天下午也全是选修活动。”
刘校长话音刚落,“好—好—太好了——”孩子们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太棒了,我可以多半天学围棋。”“我可以申请加入合唱团参加比赛,多余的时间还可以进小主持人班。”……典礼还没结束,孩子们已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下学期自己的安排。也许大多数孩子并没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专业概念,但对他们而言,下学期,一定是令人憧憬、令人愉悦的新生活的开始。
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出发,孩子们内心喜欢的,一定是教育人应该坚守的。
尾声
改革,不可避免受制于旧有观念的藩篱。
对于谢小的改革探索,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中不乏教育同行。
在海外留学多年的李先生,是最初反对最坚决的“上访”家长代表之一。“我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课改试验。”这是他走进校门时说得最多的话。
经过与学校的坦诚交流,同样的他丢下这么一句话“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程整合,我一定要让孩子转班。”
“经得起开放的才是一流的。”即使在家长最不理解的时刻,谢小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有好几次,刘希娅一边与几十位“上访”家长代表坦诚交流,另一边同时接待来校参观的外地校长、专家访问团,连来访嘉宾都忍不住评价,“我们看到学校教育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最令人钦佩的一面。”
从最初激烈反对到理解、认识,再到双手支持,谢小改革在争议中继续求索。
今年2月27日,经过现场仔细观摩和交流,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及专家一行得出这样的结论:“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一场教育改革的大幕对于谢家湾小学而言才刚刚开启。
绝大多数人听说谢家湾小学,是从2014年4月7日的“新闻联播”开始的。尽管几十年来它一直是重庆当地的一所名校,来自各地的学习、交流的同行也常年络绎不绝。
这天晚上7时,新闻联播在头条用了近5分钟时间,播出了题为《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的报道。
是的,头条,而且是近5分钟。“谢家湾小学”这个名字,一夜间被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和非教育界人士知晓。我们似乎想不起,之前中国的中小学校,甚至是在整个中国教育界,谁享受过如此高的“待遇”。
这也大大出乎校长刘希娅的预料。刘希娅一直不太热衷于媒体宣传,央视记者之前来的时候,只说要录个节目,扎在学校就足足拍了一个星期。她心里直嘀咕,“怎么还在这里?”
节目播出前几分钟,记者才打电话告知了刘希娅。她听说上了“新闻联播”节目,非常惊讶,赶忙就近去找电视,还是错过了前面的小半部分。新闻尚未播完,她的手机便成了热线。
“不少人打来电话关心和鼓励,有家长、同行们兴奋的分享,也有专家和领导们的肯定和支持。”但也有人想知道,刘希娅哪来这么大的能量上央视,刘希娅非常委屈,“真没想到在新闻联播上播了,其实他们真的不是我主动请来的。”
刘希娅的率真大家早已习惯。可这句话还是把众人逗乐了,“这没人怀疑,而且也不是你想让央视播它就会播。”那么,一场课程改革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什么呢?
◎ 场景中的课改 ◎
和很多学校一样,谢家湾小学的课改也是一项精心设计规划的系统工程,而且更大胆、更有原创性。其中的一些新做法、新概念,让人在短时间内理解起来颇有挑战性。
课改场景-1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5月13日上午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田径场
主角:六年级4班同学及其老师郐安然(穿灰色T恤)
场景视点:
六年级4班的同学们正在上课。田径场上的课程,一般是体育课,但在谢家湾小学,课程的名称听起来却很新鲜,叫“运动与健康”。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拓展游戏“通过铁索桥”。
开始拓展游戏之前,孩子们先学习朗诵毛泽东的诗——《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进入课程主题,一个个同学先后通过由两根粗麻绳构成的“铁索桥”。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终于全部顺利完成任务。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集体意识。可见,这门课不仅名称变了,也不再是传统的体育课了,而是融合了体育、心理教育、品德等多个学科的内容。甚至,本节课还有语文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诗词水平和朗诵技巧。
场景延伸:语文数学去哪儿啦
在谢家湾小学,不仅体育课“没有”了,就连“语文”、“数学”这些课程,在课程表上也找不到了。
2014年2月,新学期开学,谢家湾小学各个年级的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美术、微机、艺术等10多门课程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5类课程。
在谢家湾小学,这5门课被称为“学科课程”,与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一起,共同构成“小梅花”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之于中小学,就像眼睛、鼻子、耳朵之于人一样,其存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谢家湾小学,居然连语文、数学也“地位不保”了!放眼全国,这种做法都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如此激进的改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从事了22年小学教育、当了10多年校长的刘希娅,近几年一直在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让孩子在学校学得更轻松、更主动呢?
经过仔细研究,她很快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当前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课程门类太多。10多门课,几乎占满了孩子周一至周五的时间,一个孩子一天就要接触六七门课,而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这意味着,每个孩子要在六七个课程体系中进进出出。
对于6~12岁的孩子,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无论是每周的10多门课还是每天都要面对的六七个课程体系,都显得过于复杂了。这些学科之间分割太细,学科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影响了学习效率。
兼任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语文教师李晓琼就有一次尴尬的经历,她为了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精心作了准备。当她走进课堂后,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
还有就是,对于教材的使用状况很难让人满意。在很多老师的眼中,一门课就是教材(往往一个省市统一一种版本的教材)、教案(多半还是学校统一购买的教案)、习题集(一般市区统一版本)三本书。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千变万化,一些老师总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照本宣科。
于是,刘希娅就产生了课程整合的念头,删繁就简,激活教师们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以顺应小学生学习规律。
其实,课程整合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但很少有人去尝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处于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位置,牵一发动全身,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太考验改革者的勇气。
兹事体大,草率不得。2009年,谢家湾小学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全国各地广泛调研后悄悄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外语等科目做了整合、取消单元测试、开设半日活动„„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有了一定把握后,才开始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进行跨学科整合。
以阅读与生活为例,整合了原来语文、英语、品德、班队会等课程的内容;而运动与健康,则把原来的体育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整合在一起。把原来10多门课整合成现在的5门学科课程,无疑是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做了一个大大的“减法”。
做减法的好处有很多。不仅能节约上课时间,而且能回避原来学科分得太细、对于小学孩子过于抽象和单调的弊端。综合在一起,恰恰能实现触类旁通,更有利于孩子的创新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整 合之后,5门学科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到了下午,除了学科课程外,学生
还可以自由选择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等五大类50多种社团课程,除了本校老师授课外,其中,二胡、跆拳道、街舞等老师还是学校特意从校外聘请的志愿者,为家长们节约了不少报各种兴趣班的学费。
现在,五六年级同学每周有两个下午可以自由选修社团课程,三四年级则有三个下午,至于一二年级,每天下午都是快乐的社团课程时间。很多孩子都在学校发展出了爱好和特长。如今,遍布学校的装饰,都是孩子的作品。
课改场景-2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4月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
主角:给孩子们做讲座的家长
场景视点:
课程整合全面推开时,一度遭到了300多名家长的联合抵制。学校通过坦诚的沟通,伴随孩子们越来越好的发展状态,终于赢得了对于改革的宝贵共识。
2014年5月,谢家湾小学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3000多张问卷。反馈中,表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家长,占到98.5%。曾经的反对者,成了课程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丰富的资源。
如今,学校各个班级都开设了“朵朵讲坛”,请来家长给孩子讲课。有做厨师的家长来现场讲解制作清蒸鱼,然后学生亲自操作、品尝;有做医生的家长带上人体模型到校讲述急救的知识;有做飞行员的家长穿着制服、戴着手套,拉着航空用的拉杆箱,来讲如何开飞机„„
那些在自己孩子班上讲课“叫座”的家长,还会被邀请到年级、全校去讲,以便让孩子用不同视角去感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求。
场景延伸:共识与改革
没有了原来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老师们自然也就没有了原来的“阵地”,只能在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等新课程岗位中重新选择。
学校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跨学科任教,原来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现在可能要教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的内容,课程实施,因人而异。
对于教师的跨学科整合,学校也是早有准备。杨必亮老师原本是教音乐的,2009年,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实验,主动请缨教数学。这几年,杨老师教的班级,与专业数学老师任教的班级比毫不逊色。
这充分说明,课程整合是完全行得通的。学校也有了很大信心,并在2013年底揭开了课程整合的最后一层面纱。
尽管与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很多家长还是无法接受。按照很多家长的理解,“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样的玩笑话真的要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了。
300多名家长联合起来找学校交涉,一些家长还在学校门口散发传单。“这么做,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改革的试验品,当‘小白鼠’吗?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肯定不能答应!”
刘茂玲是谢家湾小学一年级19班的家长,她说:“当时家长们不满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原来的数学老师教得不错,孩子也很适应;另一个是听说新换来教数学的蓝老师原本是教英语的,术业有专攻,一听英语老师教数学,大家心都凉了。”家长们集合起来找到校长,希望给个说法。
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边主义行动。能否争取到利益相关者尽可能多的共识和支持,往往是改革成败的根本分野。刘希娅的策略是坦诚的交流和沟通,并稳步推进,在家长、老师、学生(成绩)之间取得最大的平衡。
“对课程整合,我们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考察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学校这样表态,让家长们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双方进入了理性沟通。
刘希娅让刘茂玲等家长试听一下蓝老师的数学课,“如果不满意,那就换回来。”几名家长一起去听了两堂蓝老师的课,感觉英语老师教的数学并不比数学老师差,而且课堂气氛还更好,大家这才没了意见。
有好几次,刘希娅一边与几十位“上访”家长代表坦诚交流,另一边同时接待来校参观的外地校长、专家访问团。同样是这些家长,很快便发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成了课程整合的支持者。
比如刘茂玲就欣喜地看到,课程整合之后,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素质拓展。“课程量虽然减少了,但知识一点儿没落下,关键是学得更快乐了。孩子选了合唱、美术、舞蹈、思维训练以及‘朵朵讲坛’。”
“孩 子们更快乐了自然是好事,但这种改革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吗?”这无疑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对此,刘希娅早有答案,“学校的任何改革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 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分数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 怕考试的。”
数学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整合就有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
作旗袍。
这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海外留学多年的李先生,是最初反对最坚决的“上访”家长代表之一。“我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种课改试验。”
这是他当时说得最多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态度依然很坚决,“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程整合,我一定要让孩子转班。”
课改场景-3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2月19日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二楼会议室
主角:上图是赵晓岚老师(右二)带领“数学与实践”组教师为杨必亮老师(右一)研课;下图为杨必亮老师在上课。
场景视点:
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一切都驾轻就熟。现在她开始教数学与实践。而这门课,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只能从头开始摸索。她和学科组的老师们开发出《警察是怎么破案的》、《找规律》等很多精彩的课案。
这只是谢家湾小学的一个缩影。无论学科、年龄、资历,他们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的、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
场景延伸:改变了的中心
相比家长,教师们对于课程整合却充满热情。课程整合后,学校格外热闹,研课室、会议室等挤满了各个学科的教师,他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集体备课。
下班了,放假了,甚至家长们半年多络绎不绝到学校、到教委集访,网上发帖攻击、校门口散发传单谩骂等过激行为,都没有消减老师们基于孩子们的身心规律进行课程研发的热情。
数学教师严梅下学期将要兼任综合实践课老师,为了能胜任,她和学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人教版、苏教版,各类国家、地方教材的课标都通读了一遍,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寻找两门学科的最佳整合点。
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现在,她从数学老师,变成了数学与实践的老师。而这门课,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只能从头开始,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
赵老师和一群年轻人一起研讨。为了寻找数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点,一堂课就要讨论好几天。大家还会互相听课、提意见。虽然没有纯粹的数学课了,但数学课的知识点还必须保质保量教给孩子,否则过不了课程标准这一关,也过不了家长这一关。
研发新课程,难就难在这里。经验丰富的赵老师,提出了很多好点子,比如说关于逻辑推理,她就提出以电视台的法治节目为切入点,通过讲警察叔叔破案的故事,把逻辑推理的知识告诉孩子们。
“警 察是如何破案的,首先要了解案情,收集信息,再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会用到假设和排除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实际上,数学上的解决问题,也是要理解题 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分析中也用到了假设和排除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找到这样必然的联系,孩子们特别的高兴,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这堂课成了孩 子们最喜爱的课之一。
杨 必亮老师把音乐知识与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也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杨老师给二年级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 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课 程整合改革已经开始倒逼每个教师,打破学科思维局限,人人研究教材,人人研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一位教师感叹,传统思维是把学生当硬盘,研究怎么把教材内 容装进去,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研究教材,根据学生需要,自主的、创生性地使用、开发教材,而这正是学校改革最期望出现的局面。
在刘希娅看来,这种做法的背后,实现了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了以孩子为中心。让老师不再抱着教材教死书,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老师的个性、潜能,自主开发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能整合。对于不能整合的知识点,必须由相应学科老师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完成,做到课程的目标、内容、总课时一个不少。
同时,为充分确保课程整合后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学校还有系统的考核方式作为后盾,比如采取学生问卷调查、实践作业检查、综合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测。
课改场景-4 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改革
拍摄时间:2014年4月21日 拍摄地点:谢家湾小学研课室 主角:分组讨论的老师们
场景视点:
这天,谢家湾小学全体教师聚在一起,分组讨论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等五大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是2014年的第10次课程目标大讨论活动。第10次!为何非要如此不厌其烦呢?
因为在谢家湾小学看来,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为了孩子的成长,教材也应该每天都是新的。联合教研、共同开发新教案,是每位老师永恒的工作。今年这节课这么上,但明年会如何上,现在谁也没答案。因为在这里,每节课每天都是新的。
场景延伸:从“跑课”到“蹲点”
谢家湾的课程整合,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把教师真正从“教书”变成了“育人”。这可以算是“从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的又一个体现。
启动课程整合前,谢家湾小学做过这样一项统计:非语数外教师平均授课班级4 ~ 8个班,老师一年最多要给300多学生上课。语数教师一般为1~2个以上班级授课,同时当班主任,另外还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等任务。
郭旗原来是体育老师,教8个班的孩子,接近400个孩子,虽然她记忆力挺好,但是总有一小拨孩子是记不住的。经常遇到孩子们喊“郭老师好”,可她却不知道孩子们的名字和班级,感觉特别难为情。
郭旗老师也很想和孩子多聊聊,但很难做到。“过去,每堂课之间只有10分钟休息,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赶紧准备下一节课,只能用‘跑课’来形容。”
试想如此状态,教师怎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为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棒,郭旗从原来一个人教8个班的体育,变成了现在教1年级16班1个班的3门课。
“我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聊,和他们谈谈心,他们有什么想法,甚至他们父母过生日,他们都会告诉我,我觉得这样特别好。”对于班上38个孩子,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郭旗都能如数家珍,并因材施教。
班上有个孩子,胆子特别小,与同学交往时有些畏惧、内向。于是,郭老师对这个孩子就格外留意,琢磨着该如何帮助她。终于,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是班上的文明小使者,负责关灯,而每次关灯都特别细心、负责,总是要等所有的同学或老师离开教室,才会关灯。
于是,郭老师就特意在班上表扬了她,指出了她的优点。此后,这位同学不仅更
加主动、细心,而且现在上课也爱发言了,也常常把心里想说的话告诉老师和同小组的伙伴。在这个孩子身上,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教育追求实实在在得到了体现。
课程整合后,老师们从“跑课”变成了蹲点教学。有老师开玩笑说,原来是每人种很多块田,蜻蜓点水式跑班,现在是四五个老师一起承包一块田。
这种改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曾经极力反对改革的家长刘茂玲评价,“老师不仅教课堂上的内容,还要更深入去了解这个孩子,他会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教孩子。我们家长是非常肯定的。”
体育老师教数学,这本是一句戏言,但在谢家湾小学却成了真;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活动,多门课程融合成几门“小梅花”课,这一切的设计者就是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她的课程整合,在师生和家长眼中不亚于一次“地震”,但在以此促进小学教育综合变革上,她看得还要更远些。
——编者
谢家湾小学坐落于山城重庆这一红色教育基地,1957年创校时,谢家湾小学便以“红岩文化”为建校思想;上世纪60年代,谢家湾小学学工、学农、学军的社会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及至后来,教学质量提高,声名远扬,谢家湾小学仍然保留着红色教育的底色。
刘希娅“领”下谢家湾小学校长一职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座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校。如何使名校的声望在自己的管理下继续熠熠生辉?摆在刘希娅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固守学校原有文化的保守之路,一是求新求变的变革之路。她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选择,与刘希娅的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紧密相连。在她看来,教育即影响,“六年”与“一生”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联系,也是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内在联系。而在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办校理念的推动下,谢家湾小学也“变”出了新意,“变”出了特色。
以孩子为中心:
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
基础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而小学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中环环相扣连接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则是一门门课程。谢家湾小学在深入推进课程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发现,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成为影响师生发展的核心要素。于是,学校组建了以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主的科研团队,研究国际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呢?为找到答案,校长刘希娅深入各省市30余所中小学,市内50余所城市或乡村学校,就各区域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广泛调研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或研修机构人员、社会人士等。她发现,旧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门类繁多、分科过细、内容陈旧、交叉重复的问题:十多门课,几乎占满了孩子的在校时间,学生特长爱好只能周末花钱去培训;学科之间分割太细,存在着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同时,在学科专职化要求下,学科教师一本教案多班教学,习惯性地照本宣科,每周要面对150至500名学生,很难因材施教。
发现这些问题后,学校开始推行的课程改革由此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凭借曾经在幼儿园、村小丰富的从教经历,刘希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改造”: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及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学习的特点,确立“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于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
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学校将现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艺术生活6门课程,主要集中在上午完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希娅带着全校教师,认真分析现有教材,确定整合学科、提炼学科精神、梳理学科知识目标……教师不再抱着教材教死书,而是从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了以孩子为中心。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度咀嚼课标,反复集体备课、联合教研,主动、个性化、多元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这种课改热情也慢慢扩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即使不少相对保守的老教师也深受感染。赵晓岚是位数学特级教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她仍和一群年轻教师一起研讨课程设计思路。为了寻找数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点,一堂课往往要讨论好几天。教师们互相听课、提意见,在将数学课的知识点保质保量教给孩子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整合。
走进谢家湾小学,你会看到这样的课程“风景线”:数学课上,刚学了厘米、分米概念的学生拿起了尺子,开始量旗袍、做旗袍;音乐教室内,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吟诵起古诗词。学生们上午完成了“小梅花”课程后,下午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各尽其才: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考试
作为一名校长,刘希娅很清楚,课程整合的推进和实施,并非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同时,教师之于学生,影响更为直接。所以,要整合课程,更需要整合教师资源;要想推动课程整合,首先得让教师各尽其才。
谢家湾小学语文老师李晓琼,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多次站在赛课领奖台上。可她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40分钟的时间,教师讲课模式千篇一律。往往是,台上教师围绕一篇课文支离破碎地咀嚼分析、翻来覆去重复知识点,台下学生了无兴趣。“孩子们喜欢读书,却不喜欢语文课,微信微博刷刷刷,却不喜欢写作文。”李晓琼老师十分彷徨,她不喜欢这样的教学生活。当刘希娅校长提出课程整合的教育理想时,她觉得自己的教学追求似乎听到了回音。于是,她主动申请担任语文学科牵头人。
但是,这个学科带头人却不好当。在编写“小梅花”课程教材过程中,李晓琼屡受打击。她和语文组的其他教师研究揣摩了十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一课一课梳理人教版一至六年级所有知识点,一点一点建构“语文漫道”教材编写体例。数易其稿,他们编写的教材一次一次被“泼冷水”。作为学科牵头人的李晓琼,面子上挂不住,内心很委屈,校长刘希娅看在眼中。
一次夜深,李晓琼老师收到了校长刘希娅发给她的一条微信——“鹰的重生”的故事。刘希娅希望通过老鹰痛不欲生褪羽、涅槃换来新生的故事,鼓励李晓琼,而这个故事最终也点燃了李晓琼和其他语文组教师的信心。当看到孩子们手捧凝结着自己汗水和智慧的“小梅花”课程丛书爱不释手时,编教材编得“走火入魔”的李晓琼老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从来没有像这样年轻过,从来没有离孩子这么近过,去研究琢磨孩子,这是一名中年教师鹰一般重生的感觉!”
除了给予教师专业自信外,学校的课程整合方案还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这被认为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刘希娅进行的这一更为大胆的教师跨学科整合尝试,也正是家长对学校课程整合的最大担忧所在。跨学科整合意味着教师单科教学的传统将会被打破,一名数学教师会承担一个班的教学。十多门课程简化成几门,家长们本就抱有疑虑,如今听说自己孩子的数学竟然由体育老师来教,当然不干。于是,很多投诉电话打到了区教委、市教委。
为了化解家长的疑虑,学校邀请家长到学校试听跨学科教师的课,并承诺:“如果不满意,那就换回来。” 校长刘希娅相信教师的才能,定会让家长们放心。杨必亮老师原本教音乐,课程整合后,主动请缨教数学。这几年,他教的班级与专业数学老师任教的班级相比毫不逊色,这充分说明了课程整合是完全行得通的。而2014年学校作的问卷调查,3000多张问卷反馈中,表示对学校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家长占到了98.5%。“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不怕考试的!”这是刘希娅所坚守的教育理念。
优化校园生态:
让每名学生都可爱
在谢家湾小学,随处可见“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的体现。“小梅花”是指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体育运动等课程,但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学校里的孩子们也是“朵朵红梅”。学校希望孩子们按照各自优势去发展,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在学校,曾经有过一朵特别的“小梅花”。学校有一名学生比较好动,开学才两周,就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在课堂上大吼大叫,拧断洗手间的水龙头,针扎同学的手指……
对此,学校教师都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班主任欧老师每天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言行举止,常常和他散步聊天;信息中心卞老师观察到他对编程特别感兴趣,非常有感觉,每节课就专门为他设计游戏编程的作业;德育干部专门为他建立成长档案,而校长刘希娅甚至把手机号留给他,与他保持24小时沟通无障碍,校长办公室也成了这名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四年级时,远在西藏工作的父母将那名学生接回西藏。谁知刚过去一学期,刘希娅便收到学生的短信:“我不适应西藏的气候和生活,我喜欢吃谢家湾小学的饭菜,我常常想念重庆,想念谢家湾小学。刘校长,我回来可以吗?”
敢于面对难题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刘希娅决定让那名学生回来。但学生的情况特殊,让不少教师很为难,他所在的住读班班主任人选成为了难题。经过一番斟酌考量,刘希娅找
到了合适的班主任人选,并通过长谈,开学后,与这名班主任共同承担起了照顾、呵护那名学生成长的任务。
刘希娅深知,要让这朵“花”灿烂绽放并不容易,但她认为:“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六年影响一生‟,需要我们长久的耐心和无怨无悔的期待。”令人欣慰的是,这朵特别的“小梅花”开始绽放光彩:课间,他帮助三年级小朋友抱书刊;科技创造节上,他的绘画作品挂在了林荫道上;期末考试时,他自始至终专注地答题;运动会队列比赛中,他站得笔直,步伐矫健;运动会上他摘得400米中长跑的桂冠。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这是冰心的感悟,也是刘希娅在从教和办校过程中所坚信的,在学校,每一名学生都值得教师、校长去关注和爱护。
如今,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涵盖小学所有学科的34本“小梅花”课程教材,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谢家湾小学取消了统一指挥全校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从全校统一变为班级自主;每节课由40分钟变成一个小时,从学习与生活截然分开变为相互融合。新课程、新教材、新作息时间优化了校园生态,师生们更加轻松、自在、自主。
之所以这样做,校长刘希娅说,自己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们既有当下的快乐童年、又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生活,以孩子为中心,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记者 李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9日第6版
第四篇:富县高级中学第六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总结
富县高级中学第六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总结
--------地理教研组总结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地理组全体老师在各校区领导的积极关注下,依托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充分发挥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能力,使本次活动得到了有效地落实。回顾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计划周密
本次计划的出台得到了教师们的出谋划策,活动的精神和内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有效的执行。所有地理教师根据教研组科技活动的宗旨,细心领会活动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各校区的情况对这次科技节的各项活动做出了详细的部署。老师们利用课堂、晨会积极的宣传者我们的活动,在课余时间完成了科技节版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利用活动课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安排了“玩科学”的知识宣传与专题片的观摩活动;对头脑OM活动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二、过程清晰
科技节开始后,科技节第一阶段是全校动员,各校区老师都在积极组织、宣传,努力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校园氛围;科技节第二阶段——组织观看《玩科学》科学短片,让每个学生了解了小小的科学,却拥有着大大的乐趣。它被带进了教室,带到了身边,带进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除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科技节的第三阶段——“畅想未来,探索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普小画报制作活动、“变废为宝,节约能源”的废旧物品小制作活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些开展小组讨论,有些请教父母家长,有些甚至与老师研讨,为自己的制作设计提出宝贵意见。比赛持续了一周时间,每天的中午比赛场所就挤满了学生,有参赛的,有围观的,有吸取经验的,热闹却又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比赛。学生们为自己的制作而欢悦,为自己的作品别出心裁而自豪,为自己创作而骄傲。参赛不为名次,不为奖项,重要的是在这次的比赛中,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对科学的无限兴趣。
富县高级中学科技节开展的十分顺利,从学科学到玩科学,“科学”从一个看似充满智慧而又神秘莫测脾气古怪的长者,俨然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三、成绩显著
但凡说到成绩,通常是需要罗列一些奖项的。然而我们觉得学校层面举行这样的科技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评奖,“让每个富高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切的发展”
是我们的活动宗旨,同时也是我们举行科技节活动的目的。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积极动员、悉心指导,学生们踊跃参加、动手动脑,学校的大力支持、配合响应就是最大的成绩。只有营造出了这样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促进我们富县高级中学学生的主动发展。
回顾本次科技节,我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
1、教师通力合作,指导到位。我们通过组内自培,教师互助等形式推进了活动的各个进程,合理的安排与有序的组织,使得我们这里的科技节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学生人人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在科技节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观看科学录像,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科学、玩科学、我快乐,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确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让科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3、学校大力支持、给予帮助。
本次的科技节活动虽然已结束,但是活动本身的成功并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我们高兴地看到,我组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到了培养,发扬了师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这次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们也积累起了更多的经验,也给了我们更强的信心:我们会在以后的地理教学和科技活动发挥我们的才能引导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科学,养成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不断探究自然的兴趣;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逐步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态度,感受科学、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富县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2011.10.25
第五篇:第六届科技节开幕式
我校第六届科技节隆重开幕
11月16日下午1点,常熟理工学院以“创新科技,挑战梦想”为主题的第六届大学生科技节开幕式暨青年学子科技创新成果展在逸夫图书馆前隆重举行。副校长陈建华、„„曹培根、教务处处长徐惠钢、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朱建江、学生工作处处长王任、团委书记姚勤、团委副书记尤小红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开始,首先由团委尤小红老师介绍参加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同学们对他们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接着,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朱建江为开幕式致词,他在讲话中回顾了历届科技节的辉煌成就并预祝此次科技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然后,由团委姚勤书记向同学们说明本届科技节的基本情况,本届科技节以科技创新与科技制作为目的,以“创新科技,挑战梦想”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他希望理工学子们能够重视科技创新,以满怀的热情投入到科技节的各项活动中去,享受科学的乐趣。之后,由获得“挑战杯”国赛三等奖的08级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魏路同学代表学生讲话,他讲述了自己从比赛开始到最终获奖的艰辛历程,面对准备阶段中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换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毫不气馁,让同学们感动于他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执着。最后,副校长陈建华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他对理工学子们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加强宣传,提高意识;二,丰富内涵,创新机制;三,拓宽领域,贴近专业;四,积极创新,投身实践。陈校长说科技节作为同学们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学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满腔的热情参加各项科技活动,体验科学技术带来的乐趣。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陈校长郑重宣布第六届科技节正式开幕。开幕式结束后,科技创新成果展开始,同学们对此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有序参观了各学院的科技成果。
最终,第六届科技节开幕式在各位领导和同学们的祝愿中落下圆满帷幕。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理工学子投身科技活动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常理工良好校园科技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