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3 00: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数学科学来说主要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这是事实;但从人类数学思维系统的发展来说,形象思维是最早出现的,并在数学研究和教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得到形象思维培养的人会有很高的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能力。同样,一个学生如果根本不具备数学想象力,要把数学学好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善人们的认知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具有很多的优点,多媒体课件直观和形象的呈现教学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课件有利知识的传授,利用课件对数学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推导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又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了转化的过程,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的重要思想。同时利用电脑课件的演示达到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明确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建构。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结论的推导,主要在于 “过程 ”,利用课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清晰的 “动态表象 ”,以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信息技术的动态效果弥补了手工作图静止不动的缺陷,给人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感觉,使得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下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圆柱的体积》,敬请指正。【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小组合作,实践迁移.

(1)启发: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而后组织全班汇报. 【多媒体展示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CAI课件动态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4)汇报: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内容】

(5)概括:试着让学生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与传统教法相比,这种教法有着明显的优势。过去我们在教这一内容时,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借用圆柱模型动手比画来说明这一过程,教师讲起来费时、费力还颇费口舌,学生听起来也较费劲,甚至表示怀疑。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不必费太多的口舌,学生一看便知,很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强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过程,轻结论,重视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形成过程,不要将知识和盘托出喂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规律问题需要建立在大量特殊事例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但有些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出公式,而不太关注学生的直接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样的教学不够人性化,学生感觉公式好象是对的,但事实上如何呢?心里总有点疑惑,原因就是缺少感性经验,理性认识自然很难建立。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清楚地看到,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数学教学趣味性,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变传统的“人灌”为时髦的“机灌”现象我们还是时常能见到,这既违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初衷,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整合”强调的是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融合,因而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先考虑“适切性”,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如“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等均是“有用”而为之。

第二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文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不断涌入校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就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谈谈其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圆柱的体积,应用 引言: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较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多媒体比较少,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充满好奇。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是立体的、丰富的、具体形象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圆柱体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圆柱体,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充分认识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圆柱体变成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在此变化的过程中,虽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体积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2、揭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动态演示过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将书本上静态的切割拼凑过程完整的用动态演示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屏幕中先将圆柱体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一半为蓝色,一半为红色,将蓝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红色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让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思考问题: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立体图形?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a、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b、将圆柱体的高和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c、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并思考,得出总结: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就揭示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3、通过化静为动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的向学生展示了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准确、深刻的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对数学逻辑推理、问题解答有了更深刻的研究。

教师重复操作圆柱体变化成长方体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得出: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也就等于底面积乘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静止的圆柱体动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从而突破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4、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如木桶、茶杯、钢管、通风管等,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如何求得这些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分析上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通过上述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实际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二、教学圆柱体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思考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圆柱的体积,综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摆脱了传统数学教学“空洞说教”的方式,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综合素质。

3、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与普通教学用具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媒体时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不能在任何时候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会适得其反,有可能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正确地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强大作用,使得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参考文献:

[1]吕世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9 [2]《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 [3]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第三篇: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单位:阳东区大沟镇中心小学

科目:数 学

姓名:陈贤很

时间:2017年6月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一个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几何知识与数学方法,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数学成绩较好,加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学习,辅以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应该容易完成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课件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及策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1、复习铺垫。

(1)求各园的面积:

A、半径3厘米

B、直径为4厘米

C、周长为62.8厘米(2)什么叫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导入新课。

1、出示(资源)几组圆柱体实物图(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激趣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2、指名说说自己想法。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演示(远程资源动画演示“圆柱体的体积”):

(1)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变为一个长方体(圆柱与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动画。提问:变化过程中,圆柱的什么变了(截面)?什么没有变(高、体积)?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①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②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何关系?③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交流。

3、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或更多,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长方体形状会怎样?

4、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利用远程资源动画演示推导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

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 S × h

5、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后交流。

(1)要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果分别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底面周长,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二)、练一练

1、学生完成20页的[做一做]。

2、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三)教学例6

1、引导学生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

2、指名说解题思路,讨论并归纳解题方法。

3、学生独立按讨论的方法完成例6。

4、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三、练习巩固

应用拓展

(一)巩固练习

1、完成第21页的“练习三”第1、2题。(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练习,完成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加以评讲。)

2、学生判断。(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2)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成正比例。()(3)圆柱的体积和容积实际是一样的。()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拓展延伸题,学生课外练习)

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四、总结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后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延伸)

五、作业

练习三:第3、4、6题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

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带来重大影响,它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开设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切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下面是我运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孩子们从课堂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又把他们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他们在看画面、听对话的过程中,在感受生活,感受数学。他们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在不断的提取数学信息,引发数学思考,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效率。例如:教学《平均分》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一只猴妈妈拿一个篮菜子回到家,从篮子里取出6个桃子对它的3个孩子说:孩子们,这是妈妈给你们买的桃子,你们拿去分来吃。说完妈妈就去做饭了。这时一只小猴子一把拿走了3个桃子,说:我喜欢吃桃子,我要3个。另一只猴子拿了2个,说:我要吃2个。最后一只小猴子说:我只有1个,你们的都比我多,这不公平,你们把桃子放下我们重新分。于是小猴子把桃子放在了一起,说:小朋友,你们可以帮我们分一分吗?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每份分得同样多”时,对每只小猴子才公平,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导入,既提出了数学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运用动画演示:在一风景如画的湖面上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在自由自在的游玩,这时飞来了3只白天鹅降落在湖面上和它们一起嬉水,忽然有2只白天鹅说“想去找食物”,于是它们飞走了,湖面上还剩5只白天鹅。看完了这个动画片,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的过程,问: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动画演示能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有条理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动态演示,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模拟功能,可变传统的“静态演示”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多见的事物的变化过程和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等等,通过多维度的动画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展示事物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动态形象的信息,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学习钟表中时和分的关系,我做了一个课前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学生每天都会无数次的看到钟表,但由于年龄关系能正确认识钟表的学生却极少,于是我决定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学习,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钟面,先让学生观察钟表上有多少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然后说明: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过1小格是1分钟。再在钟面上演示分针转一周,让学生观察:分针转一周,共转过了多少格,是多少分钟?学生清楚的看到分针走一周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周,时针有何变化、走了几时,这时再让学生说时和分的关系。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了1时=60分,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的结论。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或听人告诉才知道的,使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还有在钟面上8∶55学生较容易看成是9∶55,所以我用钟表演示从8∶00—8∶55的过程。问:时针超过9了吗?还差几分才到9时?学生马上就看出这个时刻是8∶55而不是9∶55。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中,“年、月、日”“闰年”这些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我就在教学中运用了Flash动画教学课件,向学生们进行“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等动态影像展示”,将这些平时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抽象景象展示在学生们面前,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奇妙的宇宙充满了好奇,还在不经意间,突破了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的教学中,我为了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大胆创设了让学生上机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同学们,1个正方体从上面、左面、右面看,可能会是什么形状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在方格纸上。”同学们画了起来。“你们想象得对吗?请上机操作验证自己的想象。”轻轻点击鼠标,屏幕上的正方体木块神奇的转了起来,他们瞪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同学们好兴奋。“如果说5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探索着,交流着„„有的说5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有的说排成错落有致的的两排„„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愉快的进行着探索与交流,头脑中的图像也在不断地变化,而这时电脑也在同步演示正方体不同的拼组的形状,验证着学生们的想像。

三、实践应用,强化学习效果

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运用课件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连线题、开放题等,让学生思考、回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并可以通过加入图片、声音、动画效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从枯燥的练习中脱离出来,为学生充分探究提供可发展的时间和广阔的天地,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前应用题复习课想起来就觉得枯燥无味的,学生一道一道地做,老师一道又一道地讲,讲完了改,改完之后再练。学生烦,、老师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设计了一个课件,利用课件上了一节课应用题的复习课,这个课件是根据三年级的实际情况做的,主题是“森林动物园”上课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森林动物园玩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我说:“可以。但是今天在玩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你只有解决了它们,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并最终看到可爱的动物。怎么样愿意试试吗?”“愿意。”打开课件,大屏幕上出现画面:南新小学二年级组织学生去森林动物园,由6名老师带队,学生站成4行,每行15人。师:一共去了多少人?你们解答过关后,才可以和郊游的队伍一起出发。学生口答这道题,于是眼前出现了一组美丽的景色,第一幅在宽阔的草地上有美丽的鲜花、有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有成群结队飞舞的蝴蝶;第二幅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湖边,看见了许多不同的种类的鱼,还有青蛙,小虾;绕过了小湖,接着就来到了茂密的森林里,在这里看到很多不同的动物,有森林之王狮子、调皮的猴子等等,都是学生们既熟悉又喜欢的东西。这时我让学生分组看画面根据给出的信息编题,让他们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编题、解答,只要对了不管简单还是复杂,不管加减还是乘除都给予表扬,这使得同学们兴致很高,自己编完题后,都忙着在小组里汇报,然后踊跃地举手向全班同学汇报它们组的编题情况,并对题目做记录,达到了既定目的。然后,我又给了学生一个开放题:我说:“同学们玩的特别高兴,大家边走边欣赏周围可爱的动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出口处,这时大家才感觉到又渴又饿了,咱们班同学看见了一个食品店,大家都跑了过去,看到了(演示课件)食品店前小黑板上写着一些物品单价,汉堡包6元、蔬菜沙拉5元、巧克力10元、面包3元、香肠4元、绿茶3元、矿泉水2元、冰袋1元,我们每人只有15元钱,请你设计一下自己的午餐吧!记住,合理搭配饮食才会有营养呀!”这道题一出现,同学们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很快就设计了自己喜欢的方案,然后,小组间又相互交流使方案更加合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应用题没少做,而且,又都是学生自己编的,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上了一节应用题复习课,大家都觉得特高兴,特有收获。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在线测试,完成之后提交。当全班同学提交后,大家立刻看到一张统计表。这时做对的同学兴高采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做错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审视和反思自我,找到了错误所在,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整合的目的是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绝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唯一手段,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总之,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我们要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而服务。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圆柱的体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 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0.002×11.5=0.003(立方米)② 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1.5米=15分米0.2×115=3(立方分米)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片段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表2)。表1 表2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出示题目: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下载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培计划—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圆柱的体积》案例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过程: 师:在前一阶段,我们对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我们也学会了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

    圆柱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1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12册“圆柱的体积”。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段俊国 山东省莱西市经济开发区苏州路小学 266600 一、案例背景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本站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化解以往教学的枯燥性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让信息......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5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小林,男,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大专文化,黄杨镇茶树小学教师。联系电话:***。邮编:563300 摘要: 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的最主要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