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之利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摘 要: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也提出了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分层教学法可切实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如何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直到导学案的出现帮我突破了这个课题,本文就从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如何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两方面分析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导学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41-01
随着新课程的继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去年开始我校便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效课堂,这为我一直在实践尝试的分层次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分层次教学能克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往往会降低课堂效率。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训能达标教学模式,它是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用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是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高效课堂”理念在各校师生中已深入人心,导学案这种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们在电脑上进行学习,以往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上面屏幕广播式的演示教学,学生在下面模仿学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甚至学得更少。而导学案能做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有哪些任务,课堂上就会表现非常积极,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因此,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与需求,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导学案非常有必要。
二、在导学案中实施分层教学
导学案模式下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导学案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建立适合分层教学的学习小组
1、建立学习小组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要提高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关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这与导学案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在划分小组时以“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为原则,可以实现同一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资源共享,又能促进组间的竞争,是一种既适合导学案又适合分层教学的分组方式。
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样能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坚持不断对小组进行“微调平衡”原则。小组建成之后,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学生是动态发展的,教师要随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变化,掌握每个小组的动态,随时做出微调整,这样既可以保持平衡,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不断提高的动力。
导学案设计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秀层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着重于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等层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还应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后进层的学生,应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耐心辅导,多加训练。通过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落实,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有所收获,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信心。
自主预习任务的分层设计
每一次新课前,我们都要进行“导学案”的预习设计,我们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做不同的课前学习准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自学课本相关章节后,完成预习作业,并试着向课外发展,如:完成课外拓展或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了解章节内容,考虑预习导学和课文后的一些问题,如有时间和兴趣的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而学困生仅要求他们能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上的基础题。
任务驱动的分层设计
在分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渐渐失去兴趣;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又会感到吃力,渐渐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包括基础题、巩固提和拓展题。然而,导学案的重要特点就是能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导学案中的任务不但要分层,更重要的是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施教的分层
课堂教学过程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导学案中的设计分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课堂上教师要予以特别的关心,鼓励他们主动求问。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查学生学习之漏,补学生学习之缺,尤其是差生。教师既要注重“保底教学”,也要兼顾“培优教学”,不搞平均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既作用于中差生,也作用于优等生。教师对优等生的指导和要求应放在使他们“充分发展”的基点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让优生充分发挥好在组内学习结对中“小先生”的作用,辅导帮助组内中差生,使他们在帮助中差生中提高自己,弥补教师辅导之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民生.《新课程教师必读文选》2010.8
[2] 吴兆涵.依托导学案成就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理论观察.2011.5
[3] 曹天平.小学数学导学案实施的思考[J].小学科学.2011.7
第二篇:小学英语分层教学之探索
小学英语分层教学之探索
前旗索伦小学 曹立男
一、计划目的: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题的实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与水平,我特制定此计划。
二、工作思路:
按照制定的课题实施的方案,一步步的做本学期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针对校方给我的所教班级,有六年一班、二班和三年级。我将对三个班级学生进行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第一步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分编出学习合作小组。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等把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A、B、C层,A层为特殊困难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优秀生,学生的层次不是静止不可变的,而是动态可变的。为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我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共同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也就是A层学生的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这是为B层学生而准备。扩展内容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C层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
3.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各层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层指导。我采取的方法是:
(一)操练分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操练中设计不同档次的操练,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练习。
(二)活动分层,以个体学习和小组互助形式相结合 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的机会,杜绝课堂教学中出现 “被遗忘的角落”。由于所教内容不同,小组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对话表演,小组猜谜,小组谈论物品,小组测试互评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量力而行。
1.小组比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加机会,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自信的交流场所,可以运用成功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小组比赛。
2.男女比赛。通过男女比赛方式进行一个单元或一个模块的综合复习。首先布置复习范围,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取胜,好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各自组内的差生,课堂上有问有答有争论,比赛包括情景对话、听力抢答、自由问答等。他们彼此互抓弱点,千方百计不使自己丢分,使复习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三)任务分层,让每位学生都体验成功喜悦
教师设计的任务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也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有所不同,不能强行规定学生应该达到哪个教学目标,只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层级。当学生完成相应目标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
4.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为巩固所学内容所设计的作业也应有所不同。一是为后进学生设计的补缺题,二是要求全班都能够完成的练习巩固题,三是为优秀学生设计的深化题。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作业后可试做高一层次的题目。
5.评价分层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的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允许学生参与评价,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上既对自己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往的教学评价不允许学生有差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本上的练习不允许学生不会。好像学生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迈着相同的步伐前进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分层评价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赞同,并逐步建立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信心。
三、工作措施
1、教师认真学习教材、新课标和理论性书籍等,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虚心请教老前辈,多听多看优质课,从中汲取精华。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准确的记录下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教学累计经验等。
2、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形成学习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提高的风气。
3、建立学生英语学习档案,每月一填写。(如:听写记录表、月考成绩表、作业记录表等)
4、认真写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5、努力开发和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克服这方面的问题,争取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英语的机会。
6、另外,还要对个别孩子,以交流、沟通等形式,加以分类辅导等,并做好记录。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
摘 要: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导学案教学方式中教师发挥的是引领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导,使得导学案教学方式自身所具有的科学合理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高中教师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反思。其中学习目标就是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相关课程内容的预习;合作探究主要就是指教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也是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以及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对于课堂反思来说,主要就是指依据学生自身对课程内容学习和掌握的状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对学习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
一、高中语文导学案编写原则
1.科学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需对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心态有充分地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导学案的编写以及设计。首先,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应令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可能出现的难点以及易错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方向,避免学生的学习方向出现偏差。其次,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立探究问题以及挑选典型例题时,都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认知规律,以便学生更为容易操作与使用,也使得学生能够更为轻易地接受。
2.参与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注意,导学案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课堂活动也应具有开放性。教师需舍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而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针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方面,导学案应融入学生的知识与情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相融合。如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一篇阅读材料,之后可要求所有学生对文章进行点评,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不仅如此,导学案还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3.指导性原则。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学习方法融入其中。如理论运用、理解方式、记忆方法等指导性意见,使得导学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针对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使用特殊标记符号进行标记,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学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因此,学法指导是尤为重要。
二、借助导学案是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所谓的创设问题情景,主要就是指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背景材料以及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使得学生对于教学中课文会呈现怎样的情景有所了解,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景之中更好以及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比如,我们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资料进行观看,继而对作者马丁?路德?金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其演讲的语音材料或者是演讲视频,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到讲台上来演讲,同时教师还应当向学生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描述,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触,继而对于文章的学习也就更为主动和积极。
2.教学设计要做到灵活多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重点以及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为了使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做到灵活多变,依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首先,教师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多个小的标题,所有学生从中抽取一个标题,依据自己所抽到的问题在课文中进行答案的寻找,之后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答案之后再积极开展讨论,每个小组都可以推荐一到两个比较好的问题和答案在班级中进行公布,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总结。
其次,教师依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之间可以就表演进行评价,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使用言语和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林黛玉进大观园的这一片段要求学生进行表演,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需要学生注意的是,第一,要关注文章中对细节的描写,对林黛玉的性格进行仔细揣摩,第二,要引导学生透过这样的表演尤其是文章中关于林黛玉动作以及表情的刻画,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有良好的掌握。对于教师来说,之所以要这样对活动进行设计,主要就是对课程教学的学习目标作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进行互助学习的乐趣。
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的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讨论。
3.学习效果的检测。导学案的作用仅限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检测,因此在使用了导学案之后,需要对学生一段时间内使用导学案后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检测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但考试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导学案中的内容,如果考查的内容与导学案中的内容相同的话,那只能称这种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并非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在设置检测内容时,应当按照检测能力的程度进行测试,重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运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能够将考试内容与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加以结合,这样才能够充分考查除了学生掌握的学习情况之外的能力的提升。但是,对能力的测试并不能够用分数来衡量,教师需要认真的阅读学生试卷中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作出一个公平的测定。对能力欠缺的同学加以监督和督促,对他们的能力提升作出单独的训练;而学习情况欠缺的同学,则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导学案这一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当代高中语文高效课程教学的必然产物,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导学案应当是要起到导读、导听以及导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真正实现多学少教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个体差异我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二、分层备课 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大前提,特长生要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的透彻,而且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也是需要你进行课前调查摸底)。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没必要,这样反过来被学生问倒了;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像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在小学阶段基本没过多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一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的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找一些相当基础型的题目,上课时有空就给他们开点小灶。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三、分层授课
上课的内容首先是要能保证大纲的要求,落实大纲中的基本操作,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适合他们的练习,“放”要“放”的适度,“放”中要有“抓”,“抓”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的骄傲现象,“抓”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厌学现象。
在上课的分层上我们还可以引用这么一些资源,因为课堂中只有一个教师,所以有时候会忙不过来,这时候,我会让一些特长生在完成题目的前提下,帮助第三批学生,这样既可以让特长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能从中受益,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 Word 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
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
方法二:双击桌面上的“Microsoft Word”快捷图标。
在学生实践操作掌握上述两种方法后,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方法,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经过多次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指出启动程序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从“开始”菜单的“程序”子菜单中启动应用程序; 方法二:双击桌面的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三:单击任务栏上的快捷方式的图标;
方法四:从窗口或资源管理器中双击应用程序的文件名; 方法五:从“开始”菜单的“运行”项中启动应用程序。
四、分层训练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依据少儿NIT的教学模式,每生都有《作业设计考核表》和《过程式考核记录表》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杨金桃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出现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进度无法统一的问题,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分层,以及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
【主题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存在学校中心本部和村校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水平的参差不齐,固造成学生电脑水平差异悬殊。再加上教材内容经常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我任教五年级两个班实施分层教学实验。
二、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差生越差;中间部分的学生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着这许多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的情况仍是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双基情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接收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由这些差异因素综合起来的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形成了差异。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以致这部分学生的学生情况相当不乐观,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他们都接收不了,兴趣进一步丧失,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对信息技术课有一种惧怕的心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培养出了七十二圣人。也许在今天,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像孔子那样针对每个学生来实施教学,但是如果我们将这样一个宝贵的教学财富弃之不用未免可惜。可是我们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吸收这个理论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教师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不能只顾及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学生的发展。
三、概述
分层教学,从古至今历来被教育界所重视,它凸现出浓厚的人本主义理论和人性化思想。从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到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无不映射出分层教学的光芒。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重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弥补了班级授课制固有的缺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即基础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
2、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3、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和统一性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四、实验过程: ㈠、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并相应地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层次的组。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先进行一次小测验,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在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把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在学习上很努力,电脑水平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也往往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㈡、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A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B、C层: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自信。在着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五、实验成效
1、学习的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浓厚。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
2、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得到培养。训练活动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不仅如此,学生的性情得以熏陶,不少性格内向羞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主动。
3、较好地贯彻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我进行实验的两个班,进步尤其明显。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的变化,学生层次也有所调整。有6名D层的学生升到了C层,其中有一位能力接近B层,8名C层学生升到B层,5名B层学升到A层。
六、思考与体会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信息技术课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分层教学”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3、分层教学有利于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5、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学习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在某些教学环节中,A、C组学生以一对一的模式辅导B、D组学生或者共同完成一个小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对一模式并不是固定的,随教学的需要可随时调整,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以此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素质。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当然,我们探讨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电化教育研究》2004.1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2000年 [3]《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材》中文版
[4]《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与途径探讨》于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7 [5]《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秦勇杨云川《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2期 [6]《分层教学实验报告》辛结容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