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学前特殊教育儿童形成性考试2
一、单项选择题(共 11 道试题,共 22 分。)1.我们一般所说的“口吃”是指()。A.构音异常 B.流畅度异常 C.发声异常 D.停顿异常
满分:2 分
2.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对于叫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有反应,这属于(A)。A.一级聋 B.二级聋 C.一级重听 D..二级重听
满分:2 分
3.偏瘫,残肢仅保留少许功能,属于()肢体残疾。A.一级肢体残疾 B.二级肢体残疾 C.三级肢体残疾 D.四级肢体残疾
满分:2 分
4.音质异常是指()。A.通过鼻腔的气流过大或者过小 B.整体性语音不清
C.常见的声音嘶哑、刺耳或者声音夹杂着沉重的气息声 D.音量不够集中,妨碍交流的进行
满分:2 分
5.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特征是()。A.感知觉速度缓慢但范围宽 B.感知过程中分辨能力差但恒常性较强 C.感知觉速度缓慢但分辨能力强
D.感知觉的速度缓慢且感知范围窄
满分:2 分
6.儿童出现词不达意和用词不当,属于()。A.构音异常 B.流畅度异常 C.言语异常
D.语言发展异常
满分:2 分
7.从听觉障碍的分类来看,患者对较大的谈话声、汽车声感觉模糊,这属于()。A.二级重听 B.一级重听 C.二级聋 D.一级聋
满分:2 分
8.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症。A.行为障碍 B.B.发展障碍 C.脑功能障碍 D.神经障碍
满分:2 分
9.个别化教育方案的目的是智力落后儿童提供最适合其()的特殊教育教育方案。A.需要 B.要求 C.发展 D.学习
满分:2 分
10.智商是指下列哪一项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A.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
B.智力年龄除以心理年龄 C.生理年龄除以智力年龄 D.满分:2 分
11.下列不属于孤独症儿童特征的是(A.鹦鹉学舌 B.刻板性行为 C.特殊依恋 D.肢体障碍
满分:2 分
1.音量障碍主要体现为()。A.喉全切失音 B.癔病性失音 C.声音过弱 D.声音过强
满分:3 分
2.哮喘发作通常由()引起。A.过敏源 B.刺激物)。C.锻炼压力 D.情绪压力
满分:3 分
3.孤独症婴幼儿的基本特征有()。A.社会交往障碍 B.语言障碍
C.兴趣范围狭窄,表现刻板、僵化的行为方式 D.活动过多
满分:3 分
4.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特征是()。A.发展阶段滞后
B.认知功能受损
C.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障碍
D.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满分:3 分
5.肢体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A.孤立感 B.自卑感 C.不安全感
D..焦躁感
满分:3 分
6.言语异常包括()。A.语言异常 B.构音异常 C.发声异常 D.流畅度异常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1972年实施的波特奇计划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计划。()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构音障碍是指幼儿在组合单音成为字词时,无法正确组合而出现替代、添加、遗漏、扭曲等现象的一种或多种。()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流畅度异常的矫治中常采用游戏治疗,游戏可以使幼儿处于松弛状态,是降低负面情绪的重要方法。()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婴儿孤独症一般在18个月前发病,是一种小儿广泛性发育障碍。()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多动症矫治中常使用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自我控制训练、放松训练和支持疗法。()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词聋症”即听感觉丧失。()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身体病弱儿童在我国已纳入特殊教育范畴。()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强烈的精神刺激能引起听觉障碍。()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儿童“口吃”是构音异常造成的。()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孤独症具有家族遗传性,其中异卵双生子同病率大于同卵双生子同病率。(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孤独症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正常地与社会互动,与他人交往。(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可以用来测查超常儿童。()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A.错误 B.正确)))满分:2 分
14.言语障碍即说话障碍,指个体的说话过分异于常人或不易被他人理解,但不影响与他人沟通。()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5.多动症儿童的出现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女孩患病比男孩多。()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简述引起孤独症的主要因素。
试述学前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
试述学前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干预原则。根据人的生理发育规律和语言习得的理论,听觉障碍儿童的康复,必须强调早期。早 期干预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康复具有抢救意义。(2)多种感官综合利用原则。认知是语言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认知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只有多种感官的参与,才会 有真切、准确和丰富的知识。(3)语言优先原则。教育以语言作为沟通与传授的工具。听觉障碍儿童的学前教育,应把语言教学作为已 任,并放在首位。(4)听觉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听觉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听觉语言活动的基本规律。(5)玩中学语,动中学语和用中学语的原则。这也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提出来的。(6)情景教学和有声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的原则。情景是最好的直观,任何语言离不开情景,任何语言也离不开语言环境。(7)集体教学和个别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使正常孩子话语残疾孩子,全面和个别在教学中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实现双赢。(8)机构教育训练与家庭教育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机构教育训练与家庭教育训练是一种互动与互补的关系,他们的结合首先是家长与老 师的结合。(9)正规教学训练与非正规教学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正规教学训练就是课程计划安排的教学和训练。非正规教学训练就是正规教学训练之 外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教学训。他们的结合体现了学与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
第二篇: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简答题
1.简述设立中心的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安置形态的优点。
答:1)能够使特殊儿童在正常的大教育环境中生活,接触丰富的信息,获得更多的与同龄正常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2)可以得到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特殊教育。2.简述游戏和游戏治疗的区别。
答: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为儿童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①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②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③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④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3.简述阿克瑟莱恩游戏治疗的主要观点。
答:1.游戏治疗室一种儿童自由游戏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个矫治的过程。2.良好的环境和充分尊重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成长潜力自然发展。3.相信儿童由自我导向、自我治疗的能力。4.治疗者不再是医生、专家,而是以教师、朋友等普通人的身份出现。4.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①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指在智力落后教育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使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机能获得协调地发展。
②个别化教学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为每个儿童设计他们能达到或掌握的基本的学习量,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授之,以促其发展。
③直观化教学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采取各种直观的手段,丰富学生形象、表象,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心智技能。
④充分练习原则:也叫过度学习,是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必由之路。5.病弱儿童的身心特征。
答:①在智力上与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区别,其认知发展也与正常儿童无大的差异;②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这些儿童会因治疗所花的时间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习;③由于体弱多病,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的问题;④疾病的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情绪。疾病对儿童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儿童的个性发展。6.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类型。
答:①语言缺乏;②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③语言发育迟缓;④语言发展中断。7.运用消退法减少儿童特定的不良行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行为要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改进所有的不良行为;②不能指望消退会使行为一次发生重大改进;③在有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表现得更坏,有时还会产生情感抵触性行为和攻击行为;④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最好的能人为控制的,以便必要时可以撤去;⑤做好充分的实施准备。8.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普通学前教育课程;②认知加强课程;③特殊治疗课程;④生存技能课程。9.何为“代币制”行为矫正法?
答: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它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原来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一种刺激,一旦与其他强化物适当的配合,就能获得强化力量,这种刺激物叫做条件强化物。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叫代币。10.什么是游戏治疗?游戏和游戏治疗的关系是什么?
答:游戏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普遍应用于对学前儿童的情绪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作为一种保健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为儿童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①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②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③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④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11.结合实际分析游戏治疗中各个治疗阶段的主要工作。
答: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A、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B、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C、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D、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E、游戏治疗室的结构。F、游戏治疗者的角色。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A、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是把治疗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终极目标是指游戏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判断是否终止治疗的信息和标准。因此,目标和方案是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B、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12.何为正强化?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如何应用正强化?
答: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下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①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②正确选择强化物;③正确实施正强化;④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13.试论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有关理论。
答: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给狗喂食,只给铃声刺激,它也会分泌唾液。表明:通过依靠刺激可以塑造行为。如果我们要形成儿童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儿童的很多行为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③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代表人物贝克。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不良认知是指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认识,这往往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疗法的关键在于辨认和矫正儿童不良的认知。④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认为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即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的行为或使自己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14.试述游戏治疗中治疗阶段的主要工作。
答: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A、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B、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C、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D、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E、游戏治疗室的结构。F、游戏治疗者的角色。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A、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是把治疗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终极目标是指游戏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判断是否终止治疗的信息和标准。因此,目标和方案是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B、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15.试论游戏治疗中家长工作。
答:①家长的态度: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行;尽早接受诊断和治疗。②家长对治疗的理解。③家长对治疗的配合:多陪孩子玩耍;为孩子创设一个交往的环境;积极配合游戏治疗。
16.试论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人员的不同作用。
答:教师——①发现和诊断班级内的特殊儿童;②交给儿童日常交往的技能;③制定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家长——①提供有关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②参与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③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环境;④还要做好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工作。同伴——同伴关系在特殊教育中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17.试论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的基本观点。
答:①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一种方式;②观察的媒介和分析资料的来源;③导致顿悟的工具,即儿童透过分析者的解释,可以顿悟到自己的潜意识。儿童分析的游戏治疗,作为取代自由联想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相信儿童的游戏类似于成人的自由联想,它以象征性行为的方式表达了儿童的潜意识的思想和欲望。②重视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焦虑。③重视解释的作用。尽管不同的精神分析学者解释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安娜解释儿童的幻想和梦,克莱因解释儿童的移情,但共同的一点是,她们都依赖解释。④相信移情的作用。在儿童的分析中,尽管儿童对于分析者的移情不同于成人,但是这种移情关系也是推进治疗的关键因素。⑤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比较“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而且这些游戏只是个别儿童在某段时间内所玩的游戏”。
18.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几个基础理论的游戏治疗观点。答:
第三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第五至六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整合性原则。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
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
三个维度。
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陈述的角度要
,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
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7、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
,并且
突出。
8、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情感、互动程度、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收集、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
10、观察法有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11、访谈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1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
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中班《朋友的信》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
-共23页
活动准备
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
2.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
3.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
4.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
5.讨论找朋友的方法。
(1)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
(2)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
活动建议
1.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
2.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
朋友的信
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
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
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
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
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
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
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
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
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朋友吧,小兔子。”
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五、应用题(共35分)
1、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关于中秋节主题活动,题目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主题活动框架,相关的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与家长工作。并在主题中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教案。(20分)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5分)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第 七 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
、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
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
,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那么,帮助他们规则意识的建立则需要通过
来慢慢建立。
3、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和。
4、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
,物体和
_________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5、工具性攻击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如获得某一物品等。对待这种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 ___________问题。
6、相关后果法即是对幼儿施加其行为的强加后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并澄清了限制,它通过行为的效果来传达哪些言行不能容忍。同时,相关后果能帮助幼儿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不可取,为他们提供改变这种行为的个人动机。相关后果不是仅仅强迫幼儿按照成人认为最好的那样去做,而是帮助幼儿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相关后果法用
作为教授可取行为的基础。
7、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
8、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
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
,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9、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的东西;必须是可以计数,具有吸引力,并且简单、轻便可携的;必须是能够随时都可以方便发放的;必须是幼儿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具备其他
,也不容易与别的物体相混淆的东西。
10、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4、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6、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共23页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2、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四、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2、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3、超超在拿小抹布檫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一片。
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五、应用题(15分)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至二章)
-共23页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
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
-共23页
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
-共23页
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6、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共23页
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4分)
有自己的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分)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4分)
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10 分)
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3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评分标准:知道相应的能力与知识要求(3分),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3分),并制定出客观可行的学习与改进计划(4分)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参考答案
(第三至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定向;调控
2、社会发展需要。
3、价值性,合宜性。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学科知识。
5、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随机性和无意性,情感驱动性。
7、参观法。
8、行为练习法。
9、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
10、讲述法;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
11、共情训练法,类似情绪。
12、潜移默化。
二、简述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共23页
4、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
(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
(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
(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0-共23页 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
1-共23页
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四、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2分)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3分)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5分)
2、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分)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
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
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3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根据这一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目标设计理由。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分)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分)
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3分)
有自己的独特看法(1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
(第五至六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情感体验;实践尝试。
4、情感目标。
2-共23页
5、统一,可操作。
6、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儿童社会性发展;
7、全面、具体、有操作性;重点、难点。
8、参与度;学习习惯。
9、目的与内容;评价资料。
10、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
11、适应面广;
12、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动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因此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无论是图书角还是表演区,或者科学探索区、美工角,都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好地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
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
3-共23页
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反思的内容:
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
(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
(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3)对儿童观的反思。
(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5)养成反思的习惯。
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4-共23页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目标制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
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
3、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
5-共23页
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看法(2分)
五、应用题(共35分)
总的评分要求:
1、主题目标整合、有概括性,(3分);环境设置与家长工作适当(5分)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了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5分);
2、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2分);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2分);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5分);建议与延伸适当(1分)。
主题目标:(3分)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
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
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
(一)环境创设(5分)
1、活动区:
*科学区:
(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
(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
(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
(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
*美工区:
(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
(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
(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
*阅读区
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
*角色游戏区:
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沙水区:
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
墙饰:
(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
(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
(二)家长工作
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
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
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
主题框架(5分
6-共23页
活动设计(10分)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
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2分)
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10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第 七 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稳定地理解,自然的后果体验。
3、负面情绪;恐惧成分。
4、引起焦虑的环境;情境。
5、身心伤害,适当性。
7-共23页
6、自己行为。幼儿自己的经验。
7、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8、群体行为;更实用、更方便。
9、实物或象征性;实用功能。
10、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设计。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语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8-共23页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
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4、正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操作程序和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9-共23页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详细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2)行为症状。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可能有关的原因,家长应主动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可能详尽了解幼儿情况。(3)发生日期及过程:包括何时开始、持续时间有多久等,(4)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如精神创伤、抚养情况、疾病情况等。(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
6、试论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
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如一个老师如果必须用奖励才能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或主动投入呢?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枯燥无味。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上。因此,教育者如果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3)影响师生关系
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0-共23页
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3分)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
(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
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行为干预(3分)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2分)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2分)
1-共23页
2、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如果可能的话,让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它能让幼儿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而教育者往往剥夺了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的机会,因为教育者太关心幼儿,不想让他们有不快乐或失望的体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3分)当然,这种后果可能有时会即时就发生,有时是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幼儿可能并不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找出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有效地教导幼儿。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3分)
事实上,真实世界比幼儿园能够提供更多的经历自然后果的机会。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造环境,没有机会提供太多的自然回应。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乱放东西,教育者就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如果幼儿不穿外套出去玩,教育者也会帮他们把衣服拿出去并帮他们穿上。由此,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度的保护幼儿,在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在由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就如同如果他们建造了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塔,并体验它的坍塌。从这个自然后果中,他们可以开始了解平衡、物理限制以及当他们把积木放在膝盖上时,所感受到的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过度保护的教育者没有用他们的建筑结构的方式来组阻止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学到这些。在很多程度上,社会行为和友谊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塑造。一个不断伤害他人身体或伤害他人感情的幼儿,可以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这样他就体验到自身行为问题的后果,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 分)
自然后果法启示教育者有时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冲突与不当行为,当孩子没有伤害他人时,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在孩子的自由行动与尝试中让他去学习种种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1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案例分析:
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2分)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3分)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1分)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2分)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2分)
2-共23页
3、处理建议: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时制止了他的行为。(1分)然后要求超超拿干的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檫干净。超超的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玩耍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如湿地板可能容易让其他幼儿滑倒,因此需要制止其行为。老师要求他抹干弄湿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补偿。这样超超不仅避免了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要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付出努力。(2分)
补偿就是当幼儿产生行为问题时,要求他自己对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要求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弥补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并不是惩罚,当幼儿作出补偿行为后,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成有用的人而不是坏人。同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形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2分)
五、应用题(15分)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2分)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3分)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分)(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1 分)(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2分)(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2分)
3-共23页
第四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作业答案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形成性考试平时作业
(三)语言教育实践篇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教育目标具有一定可供分析的结构,一般从纵向的角度可分为(A)
A层次目标和分类目标;B语言教育终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C活动目标和分类目标; 2,从儿童语言能力的构成、语言教育的作用和语言教育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进行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可以分为四大类(C)
A.辨析性倾听行为、表述性行为、欣赏行为和早期阅读行为;
B.倾听行为、文学作品、阅读行为和表述行为:
C.倾听行为、表述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行为和早期阅读行为;
3、幼儿园小班倾听行为的年龄阶段目标应达到(B)
A、愿意听普通话,喜欢与老师。同伴及成人交谈:知道在集体面前要大声发言:会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
B、乐意听老师和同伴谈话;能听懂普通话:能保持安静,不打断别人的说话;
C、能有礼貌、集中注意倾听他人说话:能区别普通话和方言的发音:
4、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有(C)
A、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
B、示范莫方法、练习法、表演法
C、示范莫方法、视听讲座结合法、练习法、表演法、游戏法:
5、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择(C)
A形象鲜明生动;结构简单,情节单纯而有趣
B语言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生动:结构简单
C题材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主:形象鲜明生动;结构简单,情节单纯而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具体而生动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有(B)
A、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针对细节的提问,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B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针对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二、判断题
(×)1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2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事审美的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
(√)
3、文学欣赏是通过儿童想想将作品的语言材料转换成她们头脑中的视觉、听觉的表象(画面)的过程.(×)
4、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语言的直觉敏感性.(×)5.仿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的某写部分进行扩充.(×)6.扩编要求幼儿仿照某一作品的框架或某一阶段,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7.在谈话活动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要直接对孩子的语言进行指导。(×)
8、教师在创设谈话情境时,应多用摆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引导幼儿进入谈话话题。
(√)
9、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10.为更好的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吗,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
(×)11.在谈话活动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是培养锻炼幼儿独白语言的特别途径。(√)
12、“有趣的中心话题”往往包含了三个特性:经验性、新奇性、趣味性。
(√)
13、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14、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
(×)
15、实物讲述应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
(×)16.听说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组织,教师利用游戏中儿童的兴趣而进行听说教学的游戏。(×)
17、听说游戏主要为了吸引幼儿愉快的参与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
18、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和早期书写的经验。
(√)
19、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
(√)20、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幼儿对读书的兴趣。
三、简答题:
1、试述文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础结构。P159-162
答: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1.学说普通话
2、谈话
3、讲述
4、早期阅读
5、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2.人际交往。3.游戏活动
4、学习活动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有哪些途径?P166-169
答、一、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一)在日常交往中指导儿童学习语言;
(二)通过常规主题活动发展儿童的语言;天气预报员、周末趣闻、小小广播站等;
(三)通过区域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利用图书角和语言角进行语言教育;在活动中随机指导儿童的语言交往。
3、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P175-176
答:1.通过计划——操作——回忆的活动程序为儿童提供交流的机会。教育活动是儿童主动获得过程。教育活动的主题是儿童,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帮助货引导儿童自己计划活动进程没在儿童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语言交流机会。例如:科学教育活动中《认识南瓜》的内容。教师请儿童自己决定活动步骤,并指导他们用语言说出自己的计划。教师还知道儿童就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自由表达。在活动结束时,又请儿童讲述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中过的的知识经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尊重儿童的自由表述,鼓励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就使儿童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互相交流了认识经验,又联系了语言表达。
2.要避免语言教育的“喧宾夺主”,影响其他领域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出尽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为强调语言教育而忽视其他教育领域的教育,有时语言教育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不能为出尽儿童语言发展而使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本末倒置”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4、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有哪些原则?P251
答;
一、客观公正性原则
二、连续全面性原则
三、诊断有针对性原则
四、参照性原则
四、论述题
1.试述文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P192
答题要点: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3迁移作品经验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2.试述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P210
答题要点:
(一)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
2、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境
(二)围绕话题运用已有经验自由交谈
1、给儿童充分地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
2、注意自由交通中的个别差异
(三)围绕中心话题拓展交谈内容
1、中心话题的拓展是逐步进行的2正确的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
(四)教师隐形师范新的谈话经验;
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试述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P218
答题要点: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二)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三)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4.试述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P223
答题要点:
一、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儿童兴趣
二、交代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
三、教师指导儿童游戏
四、儿童自主游戏
5.试述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P233
答题要点:
一、阅读前准备性活动
二、儿童自由阅读
三、师生共同阅读
四、儿童讲述阅读的主要内容
6.试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P252
答题要点:
一、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的评价1.对幼儿目标达成的评价2.对幼儿参与活动程度的评价
二、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1、活动的目标2.活动的内容3.活动的组织形式4活动的过程
5、活动的环境
三、对幼儿教师的评价
第五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所在章数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一章。
3、4第二章。
二、选择题:
1、2、第一章。
3、4第二章。
三、简答题:1(第一章)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书上没有)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材料,如美术作品,实物教具,步骤图和示意图,演示和辅导等,还有电脑控制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幻灯和摄像等。
(2)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各级举办的美术训练班,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环保等都可以作为资源积极使用。
3、(第二章)
四、论述题: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第一章)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第二章)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三章;
3、4、第四章
二、选择题:
1、第三章2、3第四章
三、简答题: 1、2、第三章;
3、第四章
四、论述题:
1、第三章;
2、3、第四章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五章;
3、第七章
4、第六章;
5、第八章;
6、第七章
二、选择题:
1、2、第五章;
3、第六章;
4、第八章
三、简答题:
1、2、第五章;
3、4、第六章;
四.论述题
1、第六章;
2、第八章
五.实践题。第六章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九章;
3、4、第十章
二、选择题。
1、2、第九章
三、简答题。
1、2、第九章;
3、第十章
四.实践题。
1、2、第九章;
3、第十章
答案在书后各章的参考答案中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