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题下黒体)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吟诗作赋北窗里”的李白、“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再到“得听清吟,至绝眠餐”的蒲松龄、“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然而,上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吟诵艺术开始衰落,乃至濒临灭绝。目前,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声入心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对当下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学习传统吟诵是一个很好的门径。
本次调研围绕吟诵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三部分:50位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500名吟诵培训班的学员,还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对1000人进行的抽样调查。
(小题)从衰亡走向复兴
1.上世纪初,吟诵艺术开始衰落,濒临灭绝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自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学校取代私塾,延续数千年的“终日咿唔,不求解悟”(1911年12月19日教育部《令京师学务局整理京师私塾办法文》)的教授方式被勒令中止,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后,学校体制改变了,吟诵自然更少了。傅庚生先生在《谈文章的诵读问题》一文中指出:“民初还沿袭着旧日的办法,一般学文仍然是特别注重背诵与朗读的,私塾里读《孟子》、《左传》等,不消说要读文气,学校里的课本也叫做国文‘读’本。后来这读诵工夫渐渐不讲求了,课本的名称也改为‘国文讲义’、‘国文选’,或干干脆脆的‘国文’了。”而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则更为一针见血地点明:“自从废科举、创学堂以来,在语文教学上对诵读问题就渐渐淡漠了”(《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1920年1月12日,当时教育部下发了《咨各省区自本年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掀开了国文改国语的大幕。此后不久,教育部便采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案,决定国民学校全用语体文。1923年6月颁行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小学阶段的国文课全部改为了国语课。表面上看,国文和国语仅仅是一字之差,而事实上二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魏建功先生也说:“自学校国文改为国语以来,国语的读法未定,而国文的读法已坏”(《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与此同时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当时的教育界曾热烈讨论如何诵读汉语作品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朗诵诗盛行,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再加上建国后文革的影响,大陆的吟诵更是近乎绝学,不但比不上日本(今天日本的汉诗吟诵社团仍然有数百万会员,吟诵一直贯穿在其教育体系中,而且是一项庞大的文化产业)、韩国、越南对吟诵传承的重视,就是跟台湾地区也产生了差距。
吟诵自上世纪初衰落的原因在于人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在我们调查访问的三大群体中,对吟诵自上世纪以来日趋没落的主要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首选“相关文化政策的影响”(94%、80.3%、67.8%),而后分别是“时代淘汰的结果”(4%、12.2%、13.2%)、“吟诵自身发展规律使然”(0%、6.1%、11.4%)和“其他因素”(2%、1.4%、7.6%)。选择“其他因素”的受访者也大都填写诸如“传统文化被抛弃的结果”、“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专家们的误导”、“人为割裂百年”等原因。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80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看来,吟诵艺术濒临灭绝,绝非吟诵自身发展规律使然,故无一人填选此项。
2.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传承吟诵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吟诵濒危的担忧,开始呼吁传承吟诵。80年代陈炳铮先生在北京、华钟彦先生在河南,都曾在广播电台宣讲过吟诵。1988年,中华诗词学会拍摄了《华夏诗声》吟诵专场录像。1994年叶嘉莹先生致信赵朴初先生,提倡儿童学习古诗吟诵。于是有了1995年2月赵朴初、张志公、叶至善、夏衍、冰心、曹禺、吴冷西、陈荒煤、启功九位委员提议的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的第0003号提案,当中提到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古代典籍。1998年叶嘉莹先生又上书江泽民主席,建议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中增设“古诗唱游”一科,呼吁培养孩童对吟诵的兴趣。
闽台地区更是以诗社的方式进行吟诵学习和交流,并且创办了较多国学网站,集录了不少传统吟诗录音。许多古代文学研究会、诗词学会开会时往往安排诗词吟诵的内容,电台、电视台也常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播放吟诵的节目。学界对吟诵的研究也逐步升温。2008年“常州吟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以郑欣淼先生为提案人,二十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抢救、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提案”,说明了恢复传承吟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讨论了传承、发展、推广吟诵的七项建议。
3.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吟诵的抢救与采录、研究与整理、宣传与推广等工作
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支持下,2010年1月24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在北京成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吟诵的抢救与采录、研究与整理、宣传与推广、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并定期举办“中华吟诵周”等活动,录制了数十场晚会和节目,如《中华长歌行》、《中华诵》、《诗经咏诵会》等。
2010年底,“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两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该项目由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主持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主持抢救整理,以期对吟诵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对各地传统吟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举办研讨讲座等活动集思广益,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吟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征询与探讨。
2011年建成了吟诵学会官方网站——中华吟诵网,为会员及海内外吟诵爱好者搭建了交流共享的平台。各地的吟诵社团组织也逐步创建,如天津河西区成立了天津河西区中华吟诵社,河南成立了河南吟诵学会、上海徐汇区成立了海燕吟诵社等等。中华吟诵学会还举办了各种培训班、速成班等,近5000名教师接受了培训并开展吟诵教学工作,目前全国有浙江松阳县、天津河西区、新疆克拉玛依市三个吟诵示范区及60余所实验示范校,目前全国共有5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吟诵教学,约有几万名学生已经进行了吟诵的学习。
近年来,吟诵学会已采录搜集了600多人、共计近千小时过万首的吟诵音像资料。抢救性采录工作异常紧迫,像俞伯荪、南怀瑾、范敬宜等几位老先生幸而在辞世前接受了采录,其吟诵资料才得以保存。另外还搜集到300多位已故先生们的吟诵录音,时间最早的是1948年录制的传统吟诵代表流派“唐调”创始人唐文治先生,其他还有赵元任、唐圭璋、臧克家、赵朴初、启功等。
(小题)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吟诵研究,困难重重
吟诵主要通过师生关系传承,在古代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也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华钟彦先生说得好:“吟咏之法,本非专门高深学问,过去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自然人人会通。自‘五四’以后,特别是解放以来,无人提倡,吟咏之声日渐稀少。只有胡乱诵读,安蔽乖方。故欲振拔旧闻,反成了专门学问”(《再论唐诗的吟咏》)。
我们国内当下能够掌握传统吟诵方式的人绝大多数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加之吟诵一无音响遗存,二无乐谱可据,只剩下一点资料碎片,无法勾连,不成系统。吟诵无定谱,也从来没人记录谱子。此外,作品的内容情意千差万别,古往今来决不会有任何两首全然相同的作品;任何吟诵者的阅读背景、修养水平、年龄长幼、性别男女、音色高低,也决不可能有任何两个相同的人物。因此,由吟诵者透过声音对作品作出的诠释,当然不可能制定为一种固定的如乐谱一样的死板的法则来提供给大家遵守,因此吟诵本身具有随意性、因人而异、不确定性,这都成为吟诵研究的难点。
2.吟诵推广,阻力较大
社会已经遗忘了吟诵。目前曾亲身接触过吟诵传统的人已经不多,再加上传统吟诵多用各地方言,非该地区的人就很难听懂,能真正体会吟诵作用与效果的人日益减少,仅就意识观念而言,很多人会因自己对此一传统的无所体悟和了解而在心理上先就对之存有了一种轻视和反对的心态。朱自清先生曾说:“‘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论朗读》)。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社会对于吟诵的态度。从老师到学生,或是怕人笑话,或是不感兴趣,无一不是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更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听过吟诵,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吟诵。今日尚会吟诵的老先生大都在80岁以上,而且缺乏承传。如果再不对此一快速消亡的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传承,吟诵即将在国内失传。即使年轻人渴望学会吟诵,有人对吟诵感兴趣,可是他们却将无从学起。
3.吟诵传承,易入歧途
政府目前虽已大力提倡经典诵读,各地也都在开展诵读活动,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仍为朗诵。西洋诗歌的读诵,往往具有一种表演的性质,而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则是一种更重视个人直感的心灵活动的外现,其所重视的乃是个人的体会。五四之后,我们用西方的朗诵方法来诵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是两张皮,古诗文的神韵和内涵,已无法被体会。此外近些年在吟诵复兴过程中还出现了新吟唱,但传统吟诵与新吟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吟唱不能以同一曲调去吟唱第二首诗词,而且传统吟诵不是登台演出的表演,没有娱宾的性质,甚至不考虑受众的感觉,这是传统吟诵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至于现在的自创新调、新作古诗歌曲,多因不了解吟诵的规律,对语音的处理不妥,或对诗文的理解不深,水平也参差不齐。
4.吟诵教学,亟待普及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数千年来总结并传留下的宝贵的学习方法,既是愉悦身心的方式,又是教育学习的手段,真正可以做到移风易俗、寓教于乐。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精读指导举隅·前言》),“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并认为“多数学生的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论朗读》)。可见吟诵教学对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据课题组调查访问数据统计显示,三个群体中认为吟诵有助于记忆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分别高达100%、97.8%、91.7%;而认为吟诵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各为100%、90.1%、83.7%;认为吟诵有助于旧体诗词创作的比例各占98%、82.3%、61.6%;认为吟诵有助于提升人的内在修养的比例各高达100%、95.6%、91.8%;认为吟诵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比例各为98%、92.9%、81.8%;认为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使吟诵重返校园的比例各占96%、89.4%、72.6%。这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普通民众对于吟诵在育人、修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有朴素正确的认识,对其重返校园,重回我们身边并发挥固有的文化潜力有着热切的期盼。
虽然各地的吟诵教学试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足以说明吟诵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价值,但吟诵教学普及亟待政策扶持,吟诵师资培训又缺经费资助,目前的吟诵培训基本尚倚赖志愿者奉献自己业余时间的公益行为。
(小题)传承中华吟诵的对策建议
1.吟诵传承从娃娃抓起,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也是日本推广吟诵的成功经验
教育部门可以设计、论证一些吟诵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幼儿园增入一个寓教于游戏的“诗歌唱游”活动,使小朋友们在童年更好地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与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亲自从事吟诵教学实践的上海市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刘耀媖老师曾发出感叹:“吟诵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技能提高与情感升华相结合,将活动渗透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民族文化精神深入孩子的心中。”
2.传承吟诵的关键,就是使它重回教育体系
吟诵作为重要的传统学习方法,在大中小学特别是幼儿时期的古典文化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认为:“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吟诵应该回归教育体制,从民间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比如,结合目前教育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小学阶段增设吟诵课;邀请传统派吟诵专家选录一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讲解和吟诵,录制成视频音像资料以便推广;定期举办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吟诵培训班,展开吟诵教学的实验,设立吟诵进课堂的试点,探寻符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吟诵教学方法。
钱穆先生弟子、台湾书院首席讲师辛意云先生接受采访时曾多次强调:“吟诵是情感教育,是美育。人是有理性有感性的,教育也要有理性有感性,这样的人才完整,这样的教育才完整。让孩子们用吟诵表达自己的情感,打开了自己的声音、身体、表情,这一点太重要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毫不讳言自己的期待:“吟诵是要传下去的,吟诵不是复古。我们迫切盼望教育部能够形成政策,将吟诵作为师范类院校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希望吟诵能够活下去。”
3.借助媒体推广吟诵,使社会各界有机会接触到正宗的传统吟诵,使用好吟诵这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又快又雅又美的利器
在大众对传统吟诵还没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广,只会将其变成一种廉价的“娱人”手段。可以邀请传统派吟诵专家录制关于古典诗词吟诵的系列讲座,如能在央视少儿频道或者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持续播出,应能收到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可以尝试举办一些吟诵大赛之类的电视节目,以教育引入为基础,把吟诵引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怡情养志、健身养气、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4.探索将吟诵融入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新模式
随着海外汉学热的不断升温,吟诵也应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元素。积极开展吟诵融入海外孔子学院、融入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培训等尝试,展示吟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推动中华吟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德国汉堡致谦学堂吟诵读经营家长杨嵋就深有感触:“从效果看,吟诵可以很好地起到调剂以及自娱自乐的作用,而且会背唱的的确要比只会读背的记得牢。„„下课时自哼自唱的悠游自得,回家时也常常吟诵不辍,„„孩子们对吟诵学习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家长和老师。相信所有海外华裔父母和华文教育者看了这番景象也会感动——因为让我们的孩子爱上中文,不就是很多海外华人父母的梦想吗?而这个梦想,在传统的经典吟诵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5.确保传统派吟诵大师的主导地位
保持正宗、本色是传承吟诵的基本出发点,探索与时代新元素结合的可能性,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如何继承和发扬它,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一种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的结果反而会使真正的、传统的吟诵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消亡。推行之初还是应该请吟诵界前辈大师总结吟诵规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因为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前辈吟诵大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他们的吟诵实践是当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吟诵界后学理应在承继的基础上去推行和传播。至于吟诵现代新诗,或吟诵当代流行歌曲歌词,或将古诗谱为歌曲的新吟唱,都是吟诵推广中需要严加防范的矫枉过正现象。
“观今宜鉴古”,传统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使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得以更真切的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说的那样:“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传统吟诵可以帮助记忆、培养美感、陶冶性情、扩充知识、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组长:叶嘉莹,执笔人:张静、张海涛)
第二篇:乡镇干部不恋乡镇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乡镇干部不恋乡镇,主要表现在干部工作没动力,工作都浮在上面,身子没有真正沉下去,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蜒点水,没有进取心,上下班窝在机关里,不下到村组进行工作,工作也只有八小时,下班就往城里跑,乡镇机关一下班就唱起了空城计,群众需要干部的时候找不到人,严重影响基层工作,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干群关系,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造成乡镇干部不恋乡镇的原因有很多,从主观上分析有现在的一些乡镇干部生活上图安逸,思想上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不求进取,生活追求享受,认为工作在乡镇已经很辛苦了,不安心在基层工作,以致下班时间一到,就往城里家中跑。有的干部还说“我不要什么职务,只要调到城里工作,就是打开水、扫地我也干”。
客观上比较多一点,一是干部的家一般都在城里,子女都在城里读书,小孩没人照顾。加上公路便捷,通信发达,而且社会车辆多,乡镇干部上下班乘车返城,快的只要十多分钟时间,慢的也只需半个多小时,即使没有公车,有的可以骑摩托车返城。乡镇晚上有些急事,也能较快返回。
二是乡镇夜生活单调,留不住干部。一部电视几十个人看,没有电脑,没有阅览室,一到晚上无所事事,住宿条件差,后勤又跟不上,导致干部不愿在乡。
三是乡镇干部工资低,从事第二职业的多。乡镇干部工资一般就是800到900元之间,福利基本没有,工作十多年,不吃不用还不够房钱,把乡镇工作当副业,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第二职业当主业来抓。
四是有的干部提拔不靠实绩,很多时候都是上面领导打招呼,造成干部经常到上面找关系。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老实工作的人没有能够重用,打击了工作积极性,让干部更加无心工作。
要让干部恋乡镇,安心工作,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对乡镇干部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一是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结合“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切实解决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问题,立足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乡镇干部,特别要增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并增强带领农民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着眼于加强乡镇干部的艰苦奋斗教育。要教育广大干部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发扬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献身精神,保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风气,以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态度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三是着眼于强化公仆意识教育。教育乡镇干部正确处理好权力与服务的关系,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虚心向群众求教,善于发现新生事物,推广群众先进经验,努力树立起勤政为民的公仆形象。
二、出台和完善相关制度。不是人管人,要靠制度管人,并及时根据新问题不断完善,严格执行。出台一些比较人性化,合理化的制度。乡镇干部再要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吃住全部在乡镇,客观条件已不可能。现在的条件和当时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切实可行而又能持之以恒的长效制度,真正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干部的言行。每月要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布干部在岗、值夜、出差、用车、交通费用报销等情况。健全和深化乡镇驻村工作制、民情访谈等制度,明确规定要深入到农村农户,开展“夜访、夜谈”活动,从而在有关制度上予以保证。
三、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适当稳定乡镇干部的任用时间。切实把任期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衡量乡镇干部政绩的一把尺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搬掉“铁交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行不通。对于跑官买官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让干部安心工作,注重群众的考评,让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拥护喜欢的干部得到提拔,从而激发干部扎根乡镇的热情。
让干部恋乡镇,爱岗敬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化。在加强对基层干部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的同时,还应该针对目前乡镇基层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条件,结合实际解决乡镇干部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真正“住”得下,“安”得心,扎实做好各项基层工作。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三篇: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葛学斌
发布时间:2009-02-26 10:04:51 访问次数:269 次
浏览字体:
遂昌县是传统林业大县、省重点林区,地处钱、瓯两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区也是我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区位非常重要、非常敏感,在浙西南生态屏障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钱瓯两源、打造江南绿谷”这一主题,提出了的起点,实践创业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把统筹和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在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大现实基础凸现生态优势
遂昌县林业用地332万亩,林木蓄积量7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3%,农民人均林业用地
蓄积量40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势作为遂昌最大的优势,目前已具备四大现实基础:
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成形。到2007年底,全县共界定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86.5观林为主的县级生态公益林4.2万亩,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功申报建立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建成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出台《遂昌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率先启动城区山体绿化工程,推进长防林、绿色通道、阔叶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林业生态项目,政府全额出资为全县273万亩有林地统一投保了森林火灾险,森林消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控等林业防护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竹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扶持引导,全县现已形成以竹炭、人造板加工为主导的企业
中纤板行业世界前20强,遂昌成为国内最大的竹炭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
基地”。全县已发展竹林32万亩,2008年竹产业产值达6.24亿元。2008年,被省政府认定为
强县”。“兴林富民”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全县已建成5个省市级示范乡、镇(林场),1
3绿化示范村,建成各类特色高效林业基地5.1万亩。2008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8.23
入2151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林业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初显成效。
森林生态旅游初露锋芒。近年来,遂昌旅游井喷式发展,200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旅游综合收入6.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5.08%和119.67%。等级最高的4个五级旅游单体资源全部为林业资源,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南尖岩、飞石岭等以自然风情、森林文化为主的景区已成为遂昌旅游经济的支柱,全国首个以竹炭为主题的博物馆建成开馆,遂昌先后荣获“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基地”等称号。以依托资源环境、体验乡村文明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迅猛,垵口大山等
级林业观光园区,新路湾镇山井村等一批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的“农家乐”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林权制度改革初显活力。在全省、全国率先启动了以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成功组建了林业服务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业中介(评估)公司等三个机构,有效探索了林权小额循环贷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等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截至
年12月底,全县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124.4万元,涉及林农779户,是丽水市放贷额度最高、受惠面最广的县;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17262家,绿源木业进入”、“浙江省竹木产业单项166.1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7处“农家乐”被评定为省市8个省市级2008亩,人均林木万亩,划定以各重点风景区景“中国竹炭产业个省市级示范村,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万人次,实现
织国有和集体森林资源社会公开拍卖35起,成交金额达2169万元,实现资产增值48%。林改后,资源得到有效盘活,“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遂昌模式”的林改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走在全国前列。
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因素有待正视
遂昌县发展生态林业具有四大现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木工企业层次、林地生产力、地方财政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有待正视。
林区产业结构单一,林农转产转业有难度。遂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林区,林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民对森林资源依赖性较强,在重点林区乡镇采伐、利用林木仍然是当前部分林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发展生态林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限制林木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在一产不稳定、二产规模小、三产起步晚的情况下,要较快实现限伐后传统林区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林农转产转业后持续增收,任务异常艰巨。
木工企业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遂昌林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一直是本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木材加工企业中,以半成品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占据高的企业不多。如果减少林木采伐,势必导致部分粗加工企业因竞争加剧、原料短缺等陷入困境。
林地生产力偏低,林业综合效益不高。遂昌县森林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林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乔木树种亩均蓄积量2.64差距更大。经营面积小而散、林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等原因造成林地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远远低于农田的生产力水平,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地方财政实力有限,林业建设资金投入紧缺。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生态景观林建设、村庄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新规划的万亩限伐区森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后,而遂昌是全省部分资金。公共财政薄弱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将以机,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基本形成生态系统比较完备、产业体系比较发达、文化体系比较繁荣的现代林业架构,充分发挥生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围绕一个重点,突出森林资源保护。
重点是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程。按照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及不同林分在生态功能上的差异,在规范和加强原有往景区公路沿线森林、风景区景观林、饮用水源涵养林为限制采伐区,并力争将限伐区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到2010年,确保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上和年林木采伐总量比
主要政策举措:一是培育和发展竹茶、草腐类食用菌、山地生态蔬菜、油茶、特色干水果、生态养殖、来料加工、低于全省乔木树种亩均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长三角86.5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基础上,新确定阔叶林、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和通2007年减少一半以上的3每年还需支付2007”休闲旅游名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万亩,力争达到80%以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工艺先进、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林地亩均年产值与杭嘉湖等地区的林业产业重点县1365万元补偿金(以“生态先于一切、民生高于一切 177.5万亩,实现森林保护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一半以”目标。2008年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计算)”为着眼点,以“建设山上浙江91,立方米,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年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力难以负担这”为契145.1“双过半
“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九项生态产业,加快林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林农转产转业增收。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异地转移、农民社会保障等三项配套工程,促进高山偏远林区人口逐步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迁移,加快完善林农的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三是倡导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环保替代能源,推广草腐菇类食用菌生产,减少木质资源消耗。
——深化两项改革,激发生态林业建设活力。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列入省林改示范区为契机,继续深化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探路实践,完善政策,简化手续,优化服务,深化配套,扩面增量,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使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将国有林场逐步转型为生态型林场,着力发挥生态效益,使其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骨干、兴林富民的示范、科技兴林的样板、生态文明的典范。创新林业投融资方式,建立起支持生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林业工作经费,稳定林业管理队伍。减轻林业经营者负担,使务林者能得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遂昌县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饮用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阔叶林发展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十项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消防、森林资源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为主的林业灾害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完善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能力,预防次生、衍生灾害,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发展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产业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精品农业,重点发展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生态畜禽养殖、林木种苗与花卉、中药材等,加大“黄泥岭”土鸡等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竹炭业、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竹木工艺品业、林业生物医药业和林产化工业等,加快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挖掘生态资源,塑造景区特色,加大“农家乐”、“林区人家”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力度。
繁荣森林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重点抓好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遂昌国家森林公园、竹炭博物馆、茶博园、汤公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适时举办竹炭科技论坛、原生态旅游节、名茶名笋推荐会等,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文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落实四项措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党委政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森林资源保护、林区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加强组织发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力量,指导规划实施,组织督促检查;实施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找项目、谋项目、抓项目、上项目;分级负责,明确责任分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动、协同推进。其二是尊重群众主体,维护林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其三是突出政策推动,发挥政策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四是倡导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林业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如何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根据上级组织部门关于对“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开展调研的要求,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的实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企业与个人、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对园区近五年来发展党员和党员出
党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建设方面的情况、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主要特点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五年来我委发展党员和党员出党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管委会党委(以下简称“民科园党委”)共有基层单位党组织11个,其中管委会机关支部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新社会组织)支部各1个,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支部9个。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止,组织关系在我委的党员人数为239名,其中属于民科园党委下属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发展的党员为24人,平均每年约 5人。他们全部工作在企业或机关一线,其中35岁以下的有16人,占同期新发展党员比例为75%,高中以上文化的有18人,占比为75%,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3人,占比为54.1%,女党员10人,占比41.6%。除35岁以下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两项比例外,其余全部符合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发展党员的“四项”比例指标(即新发展妇女党员约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左右;35岁以下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80%以上;生产工作一线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6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90%以上,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5%左右)。
针对园区11个基层党组织有10个属于“体制外”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这一特点,五年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民科园党委除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暂行条例》等上级组织部门颁发的“规定动作”发展党员外,还结合园区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建立必要的“入厂年限期”作为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之一。即进入现所在企业的年限,高层管理人员原则上不能少于1年,中层管理人员不能少于2年,一线员工不能少于3年,方能列为培养对象,使非公企业展党工作与鼓励员工在企业安心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在实行发展党员“三榜”公示和“四审”制度的同时,借鉴部队邮寄战士立功喜报的做法,实行“两报喜”制度,即对新发展为党员的优秀员工以支部名义向所在企业“报喜”,以增强新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同时向员工家乡所在村(居)委报喜,以提升民营企业的政治荣誉感。
在“出党”方面,近年来,民科园党委真正按程序办理“出党”手续人员的暂时没有。但由于有52名与园区私营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未将组织关系转走的党员组织关系仍然放在联合支部,其中大约有30名因联系方式不健全而基本上失去联系超过了两年以上(其中有一位因受到刑事处理而无法与本人联系),所以这30名党员等于是“变相”出党。
民科园党委目前的做法是:凡是能一次性交纳或补缴党费的,暂时保留其组织关系;凡是已经找到工作单位并基本稳定了的,就及时协助将其组织关系转往异地(近几年来已经先后协助这类党员办理了转往青岛、杭州、武汉、深圳、长沙等基层单位党组织介绍信手续合计10余人);凡是能将其组织关系转往所在村、居的,则尽可能将其转出(已经办理过5名党员转入本省廉江、始兴等家乡村、居党组织)。通过上述方式仍联系不上的,再按照上级新的要求精神处理。
二、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建设方面的情况、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主要特点
实践证明,通过设置“入厂年限期”作为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之一,可以将看似单纯的“展党”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稳定工作等“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还可以从制度层面上协助企业做好人员稳定工作,防止个别人利用私营企业发展党员的相对“宽松”的机制,实现其政治上的“投机取巧”。而实行“两报喜”制度,既可营造私营企业内部的政治氛围,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和党的影响力,更可提升在私营企业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荣誉感,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不仅仅从私营企业获得正当的劳动报酬,还可以实现自己追求进步的政治信仰,使党的队伍在当前新生代产业工人中后继有人、生生不息,从而达到党章所提出的“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目的。
当然,即使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对照上级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由于普通员工在民营企业的地位决定了其缺乏“话语权”,真正属于一线生产员工发展对象较少;二是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政治不感兴趣,要求入党的积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达县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与决策——《达县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调查与思考》.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调查与决策——《达县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调查与思考》经济视野
调查与决策 12 达县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达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近年来,达县坚持把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低附加值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从加工、生产环节的资源、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向以研发、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转变;从“单家独户”、“小而全”发展模式向配套协作、集群发展方向转变。煤焦产业综合利用,食品产业升档扩能,机械产业全新改造,建材产业创新发展,麻纺产业减排推进,冶金产业变废为宝。从2004年起,达县工业总产值增幅连续6年保持在50%以上,在全市县域经济中,其工业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居第一位。
主要做法及成效
观念提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工业发展。达县县委、县政府针对县域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传统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这一实际,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作为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有着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并非落后产业,在达县经济需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可能把占工业经济90%以上比重的传统产业推倒重来,传统产业的发展走向应该是改造升级,而非全盘抛弃。
先行先试,加快整合煤炭企业。煤炭工业是达县最主要的传统工业,全县59家煤矿年产6万吨以上的仅18家,33家洗选厂洗选能力不足200万吨,且大多是不环保、缺乏资源综合利用的传统洗选。为了顺利推动全县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达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选择了在煤炭行业试刀,借煤炭资源整合的契机,全面推进煤炭行业扩产能、上台阶。制定出台了资源整合启动开工建设的审批程序,编制了每个整合煤矿企业月度工程计划,由驻矿员监督执行,按月上报工程进度,进行严格考核。对整合的矿井实行一矿一档,将煤矿在建工程项目的进度情况、工程质量和存在的问题记录入档,以便跟踪督查。同时,为解决煤矿安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不高等问题,县政府还高薪聘请了工程技术人员到县煤监局任总工,实行专家治矿。截至目前,全县需整合的44家煤矿,4家已验收投产,其余40家也已全部启动开工建设。易家沟煤矿建成了现代煤炭采掘企业,成为全市整合的样板矿。
壮士断臂,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达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狠下决心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重点是淘汰小煤矿、小洗选、小炼焦、小砖厂、小粉磨、小造纸、小钢铁、小屠宰、小脱胶、小化工、小塑料等“十五小”企业。2007-2009年,先后关闭8家造纸厂、5家焦煤厂、3家煤矿和3家钢铁厂,对一批企业的落后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了坚决淘汰。并决定在2010年12月前,关闭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
技术改造,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技术改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传统工业行业全面推进技改,大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档升级传统产业的水平。全县进行重大技改项目达48个,其中已竣工投产7个。同达博尔置业新建TDSF-1家用、商用新型空调水机生产技改项目总投资1.1亿元,年产家用、商用、特种空调180万台套,产值30亿元,利润近亿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龙辉实业和金洲实业分别投资5300万元、4000万元,各新建了一座洗选60万吨的重介式洗选厂。金州洗选华丽转身“由黑变白”,储煤仓像粮仓,厂区十分干净、整洁、规范、有序。该项目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企业2009年产铁18万吨,节约焦炭5.4万吨,全年仅此一项节约7560万元,节能降耗取得重大突破。智鹏麻业已实现排污改造,正在大力推广利用生物脱胶。
升档扩能,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全县共有15个企业实行了整体搬迁,其中竣工投产9个、在建6个。通川酒业投资1.2亿元进行异地迁建扩能,全力打造川东北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企业投产后可年产白酒5000-10000吨,年产值可达1.5亿元,可创利税2000万元。新川汽车在达县杨柳工业配套园区内征地60亩,投资1.1亿元,建设达州市汽车销售、维修项目,拟建设拥有35个品牌的汽车4S店。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销售收入近6亿元、年上缴税金1200万元、就业2500余人的生产规模和水平。金恒机械依托自身技术优势,由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专门为力帆、川汽、长城等大企业生产汽车发动机缸体,投产以来形势喜人。为满足发展需求,该企业今年将再扩大规模,新建一个生产车间。
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废气废水(液)废渣、余热余能,是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要求。大海铸业2008年面对钢铁价格的急剧下滑,不停工、不裁员,反而新上了3000KW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月发电190万度,全年增收1320万元,并减排高炉煤气,减少环境污染。茶园煤矿投资600万元新建矸石砖厂,三年来处理消化煤矸石15万吨,生产矸石砖6000万匹,产值840万元,利税250万元,实现了“变废为宝”。
主要启示
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两手抓”。优化产业结构,应坚持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转身;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让新兴产业领跑。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发展,编制好合理、可行的本地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中长期规划及实施计划,并及时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盘活要素、人员培训、技术升级、转产转型等措施,提升市场竞争力;帮助那些有潜力、有市场的企业扩大产能,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抢抓机遇,抢站技术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化工材料、生物质能源、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和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基本走向在于推进产业“三集”发展。达县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中,着力推进煤炭行业整合,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初步走出了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路子,其做法具有借鉴价值,应该成为未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基本走向。当前,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应重在加快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应重在提高投资强度,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应重在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推进关联发展,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着力重点在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施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既是我市近年来经济获得突破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的根本战略。我市传统产业多为资源开发利用型产业,达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践表明,提高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不仅必须,而且可行,更是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必须把提高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作为重点,坚持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根本方向,着力推进资源下游产品的延伸研发和生产,着力推进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循环利用,拉长扩粗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关键举措在于提升政府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讲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政府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达县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创新达县建设,着力解放思想、培育创新文化、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创新能力,设置科技专项,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搭建校(院所)企研究合作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专家级高端人才,催生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达县的成功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企业创新和政府创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也生动地表明了创新对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极端重要性。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根本保障在于协同发挥好“四个作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利益攸关的大事情,需要协调发挥好政府、企业、市场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改造升级规划、设置改造升级项目、提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实施激励支持等手段,正面引导企业主动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则须通过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和安全生产等政策,倒逼企业改造升级。二是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推动企业全面发挥主体作用,帮助而不包办,引导而不替代。三是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培育,规范市场秩序,遵循市场运行规律,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改造升级。四是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调研中发现,达县煤炭行业协会运行良好,对于达县煤炭行业的成功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应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作用。
组长:李祖江
成员:李孟然 廖春芽
责任编辑:罗怡明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10-12-29 录入用户:admin-swz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