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21: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群众上访行为不规范,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信访工作秩序,影响各级党政机关正常的办公环境,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近几年,各级各部门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山东省信访规定》等信访法规,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从我们近期调查和平时掌握的情况看,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远远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分析,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及成因

国务院《信访条例》、《山东省信访规定》对“多人反映共同意见”或“表达群体意愿的走访”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应当选派代表提出”或“反映”,最多“不得超过5人”。但有些农民偏不这么做,动辄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上访,或越过有管辖权和处理权的乡镇,来县、到市乃至更高层次上访。有的违反规定驾驶农用车辆载人结队上访;有的聚众冲击党政机关、拦截领导车辆、堵塞交通;有的在机关门前静坐、示牌、打横幅;有的不听疏导劝返,甚至辱骂、殴打接待人员,等等,均属于上访行为不规范之举。其主要成因有:

(一)农村干部“执政”行为不规范所至

1、村干部决策不民主,村务、财务不公开,或民主程度不到位,公开不彻底,“犹抱琵琶半遮面”。农民反映说,“经常见俺村的干部小脸喝得透红,‘公开栏’始终看不到花钱具体内容”。由于群众心里有疑虑,认为村干部在“捣鬼”,从而聚众上访讨个明白。

2、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执行上级政策、决定,或办理需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才能“拍板定案”的事情时,怕吃苦、怕麻烦,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往往以“长官”意志代替“百姓”意愿,结果多数群众不同意,要求更改,但更改又有一定难度,导致越级集体上访。

3、村干部个人或小团体主义思想严重,说话办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或周围少数人的利益,不考虑其他众多人的利益,从而引起干群之间矛盾尖锐对立,导致联合上访要求罢免不称职干部。

4、少数村干部“执政为民”意识淡薄,认为当干部就是“捞钱”的,甚至认为“不捞白不捞”。因此,上台之后便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变着法子抓钱。如擅自调整土地、私自拍卖宅基地、随便提高价格更改集体各种经济项目承包合同等。钱“捞”到手之后,有的收入不记账,任意挥霍浪费,大吃二喝;有的贪占挪用,甚至与城里人比阔气、讲排场,手机腰际挂,出入动辄租用小汽车,正经事没办多少,不仅把钱花光了,还为集体欠下了“一屁股”债。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怎么能够不上访?!

(二)乡镇干部信访工作不规范所至

1、一些乡镇干部在受理农民来信、接待农民来访过程中,缺乏解决问题的真挚感情,对上访人心平气和不足,批评训斥有余,有的常用哄骗拖延的办法应付,缺乏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从而失去农民信任,越级上访成为唯一选择。

2、部分乡镇干部经常到村里吃拿索要,本身就存在违纪问题。因此,接案后不敢放开手脚查处村干部的违纪问题,导致初信初访结服率不高,农民越级上访势必成然。

3、有些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能善待村干部的功过是非,特别是对一些“趟子”村、“先进”村的干部,往往看优点多,看不到缺点;干群发生矛盾后指责群众多,批评干部少;在信访案件查处过程中避重就轻,将保护变成了庇护,导致农民越级上访。

4、部分乡镇信访工作责任不明确,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管人的不管信访,管信访的管不了人”,导致一些农民反映的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使上访人认为乡镇干部不可靠。此外,对一些非正常因素引发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如对以上访为名,聚众闹事、煽动、策划、组织无理上访的为首人员打击不力等,也是引发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对策建议

1、继续坚持和突出抓好以“五个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体制、好路子)为主要标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大力推进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按照“四化”,即:工作程序化、程序民主化、民主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的标准开展具体工作。一是要求农村干部开展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二是制定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三是民主酝酿讨论和进行公决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四是所有决策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达到科学、合理、合法。

3、强化对农村重大村务活动,特别是土地调整、宅基地划分、人口计划安排、集体经济项目承发包、财务收支情况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努力减少信访源。

4、切实把信访工作“两个下移”(重心下移、责任下移)落实到乡镇和村街,建立健全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主动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主管部门具体抓等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失职、渎职造成农民信访行为不规范或不良影响的,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5、进一步加强信访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信访调研、督查、回访三项制度贯彻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访信息和不安定因素排查、上报和化解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基层信访工作规范,确保农民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发阶段和萌芽状态。同时,对无理缠访、蓄意破坏信访秩序的为首人员要加大依法打击力度,触犯刑律的将绳之以法,决不姑息,从而有效促进农民上访行为的规范。

第二篇:不规范执法行为问题研究

不规范执法行为问题研究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进而执法规范化成为“四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规范执法,是从正向角度要求检察干警做到的。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走向负面的问题,即产生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本文试图从动态上阐述一个不规范执法行为的产生过程、进而分析其社会危害、成因及解决措施。

一、不规范执法行为的产生过程

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正确的执法理念是规范化执法的先导,而错误的执法理念会导致不规范行为的产生,不规范行为的产生,首先是错误的执法理念指导的结果。在错误执法理念指导下,执法过程中缺少监督约束,没有规范的流程进行控制,执法保障措施不到位,事后责任追究不严格起不到警示效果,因而产生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带来负面的法律后果。

简而言之,所谓不规范执法行为是指在错误执法理念支配下,执法过程缺少控制和约束,事后责任追究不到位,由此而产生负面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不规范执法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在日常工作中,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主要表现在:

(一)执法不公、案件质量不高问题仍然存在。有的不能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对诉讼中出现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该监督纠正的没有及时监督纠正;有的在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中把关不严,对不该逮捕的批准逮捕,对不该起诉的提起公诉;有的不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不履行告知义务,对律师会见、查阅材料等不积极配合,变相拖延时间、设臵障碍;有的扣押、冻结和处理涉案款物不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随意扩大扣押款物范围,结案后不及时清理退还扣押款物;有的执行程序性规定不严格,甚至规避法律。

(二)执法不文明、作风不端正的问题仍然出现。有的漠视群众利益,对上访群众态度冷漠,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有的不注意办案的方式方法,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的工作效率低下、办案拖沓,变相超期羁押或限制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案件久拖不结;有的对申诉案件不认真办理,该纠正的不纠正,该赔偿的不赔偿,对赔偿决定拖延不执行或不足额支付赔偿金。

(三)滥用检察权、以权谋私的问题仍有发生。有的检察院超管辖立案或者受利益驱动越权办案,违法插手经济纠纷;有的检察人员接受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辩护人、代理人的吃请送礼,占用涉案单位交通、通讯工具,到涉案单位报销费用;有的检察人员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索贿受贿,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上述存在的不规范执法行为,严重违背了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严重打击了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损害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极大阻碍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功能的发挥,破坏了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不规范执法行为产生成因

(一)错误执法理念的支配。在检察工作中,少数干警执法观念陈旧,没有树立人权观念,不重视法律的人权保障,不严格遵守各项执法规定,超期羁押,刑讯逼供。没有树立办案数量、质量、效果、效率、规范、安全相统一的观念,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证据,片面追求办案数量、办案力度,放松对规范执法、办案效果的要求。没有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不能客观公正地行使检察权等等。

(二)执法过程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其一,执行规范性制度缺乏自觉性。有的干警不重视对执法规范和制度的学习,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做法,对新的规章制度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导致规章制度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其二,执行规范性制度存在随意性。执法活动中对规范性制度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甚至想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怎么省事就怎么执行,导致执行规章制度出现偏差。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认识上,检察机关领导不愿自我揭短,执法干警对自己的监督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对各项监督行为有抵抗情绪,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认为和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愿得罪人,不敢监督。方法上,缺乏那些真正管得住,使执法干警对执法不规范的行为不敢为、不能为、不愿为的办法。

(四)追究责任不严格。在日常工作中,疏于对执法办案干警的管理,对执法办案中出现的问题责任追究不严,该调查的不调查,该处分的不处分;有的隐瞒不报,压案不查;有的避重就轻,迁就照顾;有的用组织处理代替纪律处分,以批评教育代替组织处理等,纵容和袒护违规办案,使得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查处,培育了执法不规范现象的滋生土壤。

四、不规范执法行为解决措施

(一)事前重预防——抓执法理念教育,夯实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

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要进一步加大对检察干警的执法理念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大力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让每位干警牢固树立“人权”观念、“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三个效果”统一的观念、在“镜头下”办案的观念,引导干警一步步打牢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逐步实现由刚性执法向理性执法的转变。二是加强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执法理念教育。只有保护而没有打击,保护就显得软弱无力。只有打击没有保护,打击的真正目的就不能实现。为此,检察机关必须做到文明办案、依法办案,坚决纠正和克服忽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陈旧观念,自觉地把人权保护贯穿于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三是加强实体与程序并重执法理念的教育。实体公正有赖于程序公正,公正的程序是追求公正实体的手段。特别是从司法实践来看,适用实体法体现的公正和程序本身的公正都是司法活动公正的重要表现,并且实体公正只能通过公正的程序来实现。四是加强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的执法理念教育。执法活动中要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确保实体公正,又要注重程序正义,既要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又要兼顾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普遍认同。要把服从党的领导与依法办案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惩罚犯罪,维护稳定,也要保护人民,促进发展。

(二)事中重程序控制和监督——抓机制体系建设,为规范执法提供制度保障。

执法规范化机制建设是规范执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执法制度规范和执法环节的各项工作机制,有效控制和约束不规范执法行为的发生。一是执法过程实行流程控制。对办案流程管理范围和方式应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案件线索受理、审查、分流、立案、存查和答复等多项执法环节要进行细化和量化,有针对性地制定检察机关办案流程管理规则,使其操作更加便捷、职责更加明晰,管理更加有序,从而使办案流程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防止执法随意性。二是案件实行规范统一管理。在各地探索成立案件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高检院已经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履行集中管理职责,对案件进行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督,这对强化内部监督制约、规范执法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也应该增设案件管理办公室(案管中心),履行案件监督管理职能,在办案程序、案件质量上科学设臵“把关点”,切实保证执法办案活动的严格、公正、规范、文明。三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考评机制。规范办案行为,科学管理检察业务工作,必须建立科学、合理衡量办案质量优劣的质量考评标准,主要根据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来综合评定,并细化为可供操作的具体指标,使其具体化和制度化。四是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努力使执法办案工作的各项规范和要求细化为前后相连、环环相扣的网上操作流程,逐步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网上动态管理、适时监督和质量控制,发挥网上流程的机械性的优势,杜绝以往执法中随意性。

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意识,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首先,加强内部监督,强化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检务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重点加强对侦监、公诉、反贪、反渎等业务部门,以及初查、逮捕、撤案、不起诉等环节的监督,规范检察权的正确行使,继续完善“一案三卡”制度、“案件回访制度”以及执法档案建设。其次,加强外部监督,拓宽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严格执行重大案件请示汇报制度,更加主动地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长效机制,经常性地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听取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入开展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聘请特约检察员和特邀执法执纪监督员,延伸检察机关接受监督的触角。第三,深化检务公开。通过设立“检察开放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在检察外网开辟专栏,及时公开检察机关的职权、受案范围、立案标准、办案程序、办案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检察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事后重责任追究——强化责任追究,为规范执法提供警示教育。

进一步树立执法责任追究意识,不断加大执法责任追究工作力度,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罚,确保执法办案责任追究得到贯彻落实。一是严格执行通报处罚和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范执法相关规定、不遵守办案纪律等问题,情节较轻的,经查属实后要发出书面通报并对个人和分管领导进行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作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对办案过程中因失职失误出现差错的相关人员予以责任追究,通过严厉的处罚措施使干警时刻绷紧“规范执法”这根弦。二是执法规范情况与绩效考核、评先表模挂钩。要将执法规范内容量化在干警个人的绩效考核中,对落实上级院规范执法规定不到位、执法不严格不规范的扣除绩效分数。同时评先表模也只在执法规范项目全部合格且考核为优秀的干警中产生,以此树立良好的导向作用,提高规范执法的积极性。三是认真做好执法不规范问题的总结、反馈和整改工作。在严格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将执法规范日常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案一总结、一事一评议”的重点内容,通过及时反馈、个人和部门总结整改、全院集中评议,引导干警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规范执法的水平。

第三篇:中学生行为问题与规范

西南大学2012—2013学教师教育选修课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中学生抑郁症问题与矫正

姓名杨韬

学号***年级2011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年 12 月10日

中学生抑郁症问题与矫正

案例:小明是某中学高二一名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小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一直是老师和父母的宠儿,是一个十分乖巧,性格略显内向,十分安静的男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以后,父母对他的期望更高了,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难度和压力的增大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剧,最近几次月考下来,考的很不理想,成绩名次一落千丈。小明变得紧张焦虑和不安,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老师对自己也渐渐冷落,这让他变得更加难过,内心十分难受。他突然觉的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自己明明很努力了,成绩却依然这样不如人意。小明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情绪也渐渐低落,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老是一个人发呆,整天忧心忡忡,上课老是走神。案例分析:首先,看完这个案列之后,我们知道小明严重影响着他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有可能引发其它一些不良症状,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其实,小明的案例十分具有代表性,很多中学生都可能有着类似或相同的经历。

我们根据抑郁症的表现和情境基本可以断定小明患了抑郁症。抑郁,这是一个情绪上的表现,通常一个人如果情绪上持续的低落,消极,很又无法排解,便会陷入抑郁的阴影,久而久之就会抑郁苦闷,甚至患上抑郁症。那么,当一个人患上抑郁症的时候,通常会有哪些表现呢?是不是说一个人情绪低落,处事消极就说明他患上了抑郁症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一、抑郁者的表现、症候。

首先即表现为一种情绪上的持续低落,悲观失望,从小萍的表现当中可以看出既是一种消极低沉,忧心忡忡,打不起精神,感觉做什么事都无意思。在生活上可以看出也是十分悲观的,从饮食上来看食欲不振,饭量较小,从睡眠上来看往往难以入睡,睡眠时间较短,睡眠质量不高。在思维上往往一个人发呆,去想一些不合实际的琐事,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在与人交往方面,往往表现为待人的冷漠疏远,沉默寡言,言语较少。这些表现从上述案例当中都可以看出,当然抑郁症患者还会有一些其它的表现。比如,更严重的话会出现过度悲观,认为生活没有意思。再者,就是过度的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和自我的认同度降低,老是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当中等。当然,还会有其它诸多表现。

二、产生抑郁问题的原因。

凡事有果必有因,那么抑郁症患者也必有其产生的原因。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其出现的原因。

1、内因:心理上的发育不够健全尤其是自卑心理的存在。这个是导致抑郁产生的基础。内因是根据,外因往往仅是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首先,抑郁症是一

种心理上的疾病,其出现必定与其心理上的不健全有关。在性格上往往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处在一个自我封闭,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这样一些不良情绪往往就会难以倾泄出去,就会郁结在心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在情感上往往较为脆弱,意志较为薄弱,耐搓能力较差,一点小困难就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内心脆弱,这应该是主要的心理特征;往往对自己不够自信,对自我的认识不够,这就会在遇到困难失败时,过度贬低自我,产生极大的失败感,进而陷入抑郁焦虑当中。

2、外因之要因:对中学生爱与关怀的缺失。首先是在家里父母关注较多的也只是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成绩。父母对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十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在物质上极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当全世界都在在乎你学的好不好,而不在乎你学的累不累时,孩子就会不堪重负。其次是在如今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学校里,多数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对学生的心理,情感问题关注较少,不在乎学生的情绪变化,没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受伤的心就得不到安慰,那种低落的情绪便可能会持续很久。所以,单纯的物质上的满足是不能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的,有时候他们更多地是需要别人的关心,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更多的爱与关怀。当然,一些事情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抑郁,比如说曾经的悲伤经历留下的创伤,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离异,亲友离世等事件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问题,造成抑郁的症状。

3、外因之诱因:脆弱的自尊心及父母过高的期望之间的矛盾则可能成为其患病的诱因和条件。这个也可以说是外部条件的刺激,即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所遇到到的困难和挫折,这是导致中学生忧郁的直接原因,也是重要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学业负担十分的沉重,加上考试的失败的打击,就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失败感,再加上父母,老师的高期望高要求,他们又无法达到,就会感到很疲惫,感到深深的自责,自信心大大下降,加上他们原本在性格,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的沉默寡言,可以说外界困难压力的刺激对中学生的抑郁现象的出现,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并加剧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案例中的小萍不正是如此吗?巨大地学习压力,家长老师的过高期望,考试的接连失败,这些都让原本内心十分脆弱的小萍变得身心俱疲以致于陷入抑郁的怪圈难以走出。这应该是直接的原因。

三、矫正治疗策略

抑郁症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其矫正方法也是有很多的。但不管怎样,首先都要找准方法。由于抑郁症的出现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对此都十分的重视。但由于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会出现盲目寻医治疗的情况。很多医生将此当成一般的疾病进行治疗,但效果很差。正所谓“解铃还

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其次要找到原因。其实造成中学生产生低落情绪的很多并不是由于事情本身,并不是由于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本身有多么的复杂强大,而是由于他们的认识不足,即在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上存在不足,这是导致

他们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所在。下面提一些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策略。

(一)、一般性咨询和支持心理治疗

这是目前进行最多,最普遍的心理治疗方法,常用的有:

(1)倾听:心理治疗师与抑郁症患者接触,首先要倾听患者的问题,当好患者的倾诉对象是至关重要的,一则患者可以通过倾诉发泄胸中压积的郁闷会产生一种轻松感,二则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倾听了解病史,使患者感到工作人员是在关心和理解他。这时,心理治疗师在倾听过程中的非语言性集中注意的姿势和重复、回述、归纳患者所讲的内容会有助于提高倾听的效果。倾听本身也是所有治疗的核心。

(2)解释指导:通过倾诉对患者有关躯体和精神问题给予解释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矫正有关不正确知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病人明白自己疾病的性质,对治疗康复的前景心中有数。

(3)减轻逆遇和痛苦:通过患者的情绪表达或疏泄来减轻其心理痛苦或逆遇。如:人们遇到棘手问题或挫折时感到悲观、伤心、失望,但同时又会感到愤怒和不公平等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难以用言语表达,甚至感到这种心理上的痛苦比忍受生理上的痛苦还要艰难。鼓励其将有关问题或体验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

(4)提高信心: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消极悲观,缺乏自信的特点,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提高应付危机的信心,对患者仍存在的长处和优点以坚定的语言、肯定的态度令其固定下来。对生活帮助其学会“知足者常乐”。对抑郁症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5)强调自助:鼓励患者学会自助和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病人常常在心理治疗师面前失去主见,产生依赖,事事要心理治疗师或别人来做主,这就需要心理治疗师做好心理治疗的善后工作,让病人不依靠“拐杖”走路,这也是所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最终目标。

(二)行为治疗

早期对抑郁症的行为学习理论特别重视强化不足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抑郁症的产生不仅与适应性、积极的行为减少有关,而且与适应不良性行为的增加也有关,在行为治疗中,主要是让病人学会如何改变或矫正不恰当的行为。

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行为疗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自控疗法。

2)社交技巧和自信心训练,如让抑郁症患者学会表达自己的主张、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等。用于抑郁症病人的自卑和社交回避行为的处理,帮助病人用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可用集体心理治疗方式进行。

3)社会学习疗法。治疗开始2周主要是进行行为诊断、监察记录每一天的情绪和活动,然后制定治疗计划,增加做一些高兴的事,改变环境,作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增加社会活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提高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社会技巧。

(三)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是精神科心理治疗师为抑郁症治疗设计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目前最盛行的心理治疗,其治疗效果肯定。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言语交谈和行为矫正技术相结合帮助病人识别、检验和改正曲解的概念,纠正其认知偏差或不恰当的思考方法,使得病人在症状和行为方面得到改善。认知治疗以贝克的认知理论为基础。

(四)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是在经典弗洛伊得精神分析治疗方式上逐步改良和发展起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一是短程疗法,每周一次,一般进行10——20次。在治疗过程中帮助病人认识其障碍的潜意识内容,从而能自我控制症状和异常行为,并能更好地处理一些应激性境遇。常用的技术为:建立治疗性医患关系,鼓励患者讲出其情绪苦恼的问题,明确焦点问题及其与既往经历的联系,积极的移情分析、良性忽视、不提倡压抑及用新的方式来思考等。二是长程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其目的为重新塑造人格特征或改变病人长期存在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基本的技术除短程心理治疗中提及的之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技术来了解和检查患者的潜意识内容,如自由联想、梦的回忆和解释、移情分析和神入,以及心理防御和应对机制分析等。一般认为长程动力学心理治疗或许可以用来治疗长期存在的情绪问题,如长期自卑和习惯于自责的人疗效尚难肯定。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民建房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民建房的

调查与思考

为了解我县农民建房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农民合理规范建房的有效途径和举措,提高村镇房屋建设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要求,我们组织了县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县农民建房问

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建房问题的基本现状

上饶县辖区内有22个镇(乡、街道),有农业人口约67万人,农户约15万户。从总体上来看,我县农民建房保持平稳、有序、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多数建房农民都按照规划和用地要求,履行了规划和用地等手续。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县平均每年申请建房的农户约3800户,申请建房总用地面积约570亩,其中申请拆改建和占用村内空基的户数占年申请总户数的71%,申请新增建设占用非耕地的户数占年申请总户数的20%,申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户数占年申请总户数的9%;平均每年实际批准建房的农户约3000户。但因种种原因,我县农民建房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占用耕地和农田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杂乱无章、房型陈旧、裸房较多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布局零乱程度较深。因规划意识淡薄和传统习俗影响,多数农民建房都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在座落、朝向等选择上基本听风水先生的,房型选择上基本听建筑工匠的,沿袭着“零星”建房的习惯,房型也比较陈旧;此外,许多农民因经济条件比较紧张,房屋建成后亦无力装修,致使裸房现象比较多,基础设施建设亦难以配置到位,最终导致农村建房布局杂乱无章。

(二)“追路”建房现象较多。出于方便生产生活和发展“马路经济”、“景区经济”的目的,农民建房有绝大部分是在交通干道沿线和风景名胜区周边,特别是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出入风景名胜区的道路等公路沿线,不论该地是否已经规划、是否耕地,出现道路修到哪里、房屋就建到哪里,农民建房“遍地开花”。

(三)违法建房数量较大。2005年“地根”收紧以后,农民建房意愿与土地供应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违法用地建房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以后,农民建房新增用地指标少,土地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基本上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用地建房现象。

二、我县农民建房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用地供求矛盾突出。2005年农民新增用地建房实行计划管理以后,市政府下达我县农民建房新增用地计划指标比较少,每年平均只有20亩,2008年下达的指标最高也只有60亩。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民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猛增,致使农民建房需求与土地供求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有建房需求、而无老宅基地可供拆旧建新的农民,冒着风险“圈地”建房,甚至非法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建房。

(二)农民规划观念淡薄。一方面,对已完成的集镇规划、村庄规划以及住宅标准图集等的宣传力度不大,规划引导和监督机制也还不够健全,而且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农民建房历来有由“风水先生”决定房屋朝向、方位和结构的习惯,加上水平较高的建筑工匠队伍人才缺乏,规划部门提供的《江西省农民建房标准图集》在建设过程中难以执行到位。另一方面,因区位优势、用地紧张、生活习性等原因,部分农民本着“不占白不占”的思想和跟风攀比的心理,乱搭乱建,在住宅边上建畜舍圈舍、厕所,占用“边角”土地,习惯性地将公共用地占为私有,致使土地浪费严重、布局杂乱无章。

(三)监督管理相对乏力。一方面,按照土地管理政策,土地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镇(乡、街道)承担保护辖区内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责任,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国土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土地管理权限上收,镇(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导致在处理违法用地方面空前乏力。另一方面,县级规划、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拥有管理土地、规划的执法权,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镇(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有了相应的行政执法和处罚权,但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仍很突出;另外,规划所、国土所专业人才严重紧缺,巡视监管力度有限,执法力量薄弱,致使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管理到位。

三、我县农民建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农民生活好不好,关键看住房”。农村房屋建设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面对我县农民建房存在的突出困难,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对用地建房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应本着“以民为本、疏堵结合、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措施,严格监督管理,逐步规范我县农民建房。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规范农民建房的目标点要放在社会公众的宣教上。一要加强宣传。提

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规划意识是规范农民建房的关键。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舆论工具以及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召开乡村干部会议和村民会议等形式,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农民建房有关政策、规划设计标准图集等的宣传工作,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规范农村房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新干

部群众建房观念,自觉依法依规建房。二要加强教育。农村个体工匠既是农民建房的建设者,又是农民建房的参谋者。各镇(乡、街道)和县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全面启动“农村个体工匠免费培训教育工程”,建立个体工匠持证上岗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增强个体工匠的法律意识、规划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个体工匠成为农村建房的“技术员”、新房型的“推介员”、新理念的“宣传员”,有效提升农民建房的质量安全和建设品位。

(二)规范农民建房的着力点要放在机构队伍的健全上。镇(乡、街道)是规范农民建房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农民建房的管理机构和队伍。一要成立农民建房管理领导小组,由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落实专人负责,具体负责做好农民建房的审核、监管等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民建房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二要成立建设规划管理所,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3名,业务上按工作性质分别归口县建设局和规划局管理,其他方面实行属地管理,所长由镇(乡、街道)任命,报县建设局和规划局备案;建设规划管理所负责协同国土所做好农民建房的批前审核、批后监管和建设管理等工作。

(三)规范农民建房的切入点要放在规划设计的编制上。一方面,各镇(乡、街道)要协同县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充分考虑农民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前提下,抓紧修编完善镇(乡、街道)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等,合理确定集镇、中心村和农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建房;另一方面,县规划部门要精心设计农民住宅标准户型建筑设计,免费提供农民住宅标准图集和设计图纸,发放到各镇(乡、街道)和行政村供农民建房时选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要对审批建房的用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坡顶、层高、层数、朝向、正负零标高、建筑外观造型以及建筑退让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农民建房提供科学依据和标准。

(四)规范农民建房的立足点要放在审批程序的规范上。一要严格审批。各镇(乡、街道)和县国土、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江西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村镇建房规划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赣建字[2008]3号)、《上饶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饶县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用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饶县府发[2005]14号)以及《上饶县村镇建房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村民申请、村(居)委会公示、建设规划管理所和国土所初审、镇(乡、街道)审批会议研究、县职能部门审批以及批后公示、规划放线等程序,依法依规审批管理农民建房;同时,村镇建房竣工后要由镇(乡、街道)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申办房屋产权登记手续。二要规范建档。村镇建房实行一户一档制度,各镇(乡、街道)要对村民申请、村(居)委会和建设规划管理所、国土所审核情况,镇(乡、街道)审批会议研究的记录纪要,以及规划和用地设计图、红线图,公示情况,县职能部门审批情况等统一建档备查,切实规范村镇建房档案管理。

(五)规范农民建房的关键点要放在监管责任的落实上。一要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建立村(居)委会和村民小组信息管理员和举报奖励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非法用地、违法建房等信息,及时向镇(乡、街道)报告;建立新增建房用地公示制度,所有建房用地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防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土地建房。二要发挥基层站所作用。各镇(乡、街道)要严格按要求选配优秀干部充实到建设规划管理所,并加强干部的法律法规、建房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实现人员力量下移和管理重心前移,使基层站所“有人做事,有权管事”。三要发挥监管部门作用。县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抽调人员组成农民建房监管工作小组,协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每月至少一次对各镇(乡、街道)农民建房管理工作进行督查,监督、指导和配合镇(乡、街道)做好规范农民建房工作。此外,要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将规范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纳入镇(乡、街道)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强化镇(乡、街道)政府保护土地和规范农民建房的责任;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的渎职、失职行为将由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以制度建设来保证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民建房日常监管工作。

(六)规范农民建房的突破点要放在疏导措施的创新上。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灾民和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筹集资金,利用山坡、荒地等非耕地,在完成土地平整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成本价提供给农民建房,着力打造农民集中建房示范点,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二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将清理出的闲置土地及时复垦或转给农民建房。三要对因受洪水、火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确需异地建房和确有住房需求而又无地建房的农民,本着“节约用地,统一规划”的原则,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进行集中建房。四要根据各镇(乡、街道)的实际情况,引导鼓励农民对已建成的房屋进行“平改坡”改造,优化住宅造型效果,提高农民建房品位。

领 题 人:蒋定平

课题组成员:姜青山

童晓军

黄式卿

徐建平

执 笔 人:华荣跃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对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对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淮安市涟水质量技术监督局 胡从傲

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主要环节之一。目前在行政执法中存在一系列不规范执法,不依法行政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执法队伍形象,不利于法治建设目标的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在于对执法环节中行政权力的行使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有效的监督与规范措施。努力推动规范执法,从法律制度、政策、方法等诸方面加强改进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尽快形成科学高效的执法监督新机制,乃是规范行政执法,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这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执法监督等诸多环节;而如何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乃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所谓执法,即广义的行政处理行为,包括行政许可、确认、检查、处罚、强制等多种行为方式。行政执法面广量大,涉及诸多利益因素,是产生具体行政行为的最主要环节,也是研究依法行政的一个主要课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执法的文件,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较以往有大幅度的进步,但要实现行政执法的正确,及时公正地实施执法行为,还需要在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上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鉴于此,笔者经过广泛的调研,拟对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实现依法行政提出若干思考。

一、当前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各级部门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省委《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和《全面推进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契机,认真实施法治建设战略,转变职能,改进方法,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建设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滥用职权,执法行为随意性太强等现象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在许多地方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一些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法制观念差,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水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少数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不高,在行政执法中出现执法不严,不作为和放弃职责甚至乱作为,不依程序执法,自由裁量随意性大,以及滥用执法权力,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甚至采用引诱、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调查取证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趋利执法倾向仍然存在。行政执法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的应当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在目前的行政执法中,少数执法单位由于受到利益驱动,而背离正确的执法目的和价值取向,以收代罚、以罚代管、滥施处罚。一些地方和执法单位把创收作为行政处罚重要目的,不注重对违法行为的纠正和违法人员的教育,形成一定的气候甚至执法创收的“黑色产业”。执法趋利的倾向严重扭曲了行政执法既定的目标追求,导致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以追求利益而执法,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在国家和政府三令五申禁止下达罚没和收费指标的情况下,对下属机构下达罚没收费任务,并将完成情况列入考核目标,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行政违法行为。

(三)、执法冲突、重复执法矛盾很多。由于执法分散,而出现的多头和重复检查处罚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加大了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社会反响大。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不论在纵向间还是在横向间,都应当为实现政府的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而在现实中,部门间和上下级执法部门间的执法不协调和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

(四)、权责不统一、违规执法不能得到有效纠正。行政执法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当行政执法有权无责时,执法行为必将偏离法律的轨道,变得随心所欲,侵害国家、社会和群众的利益。在有些地区和部门,一些长期存在的执法违法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拿执法趋利问题来说,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的气候甚至执法创收的“黑色产业”,很大程度上就暴露了执法中权责脱节的问题,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只有权力,没有责任。核心就是执法者没有责任观念,更没有责任约束,习惯于抖威风、耍特权,甚至把执法变为谋取非法利益的手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不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合理、合法、适当,行政执法行为受不受监督,如何进行监督,有哪个部门进行监督,怎样限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权的滥用,防止对当事人的侵权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在行政执法行为中,除当事人依法提出复议申请引起行政复议程序,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主张,引起行政诉讼程序外,其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比较薄弱。

(一)从执法环节看,主要原因在于:

1、由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即行政执法不仅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主体多,执法依据的层次和种类多,而且执法程序富有弹性,执法结果不够稳定,同时与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等,因此,执法的困难较多,纠纷较多,容易失误,不易得到相对人很高很一致的评价。

2、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对行政执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部门利益驱动,执法程序规定不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等。

3、执法人员认识上的滞后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者缺乏“执行法律”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看重“行使权力”而忽视“履行职责”,在观念上是权高于法,利重于法,人情大于法,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怕被复议,怕当被告,怕担责任等。

(二)从执法监督环节看,主要原因在于:

1、执法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等。

2、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执法监督工作尚未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实体化,对上级部门的要求,催得紧时抓一抓,要来检查时突击一下,有了文件也仅流于表面,未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等。

3、社会监督、民主监管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由于实用主义作崇,在实践中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往往是强调客观的多,因而逐渐丧失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不够,相应的安全保障不够。

三、对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的思考

针对目前行政执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完善执法监督制度,改进监督手段和方式,扩大执法监督的覆盖面,构建起“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统一机制和“不愿为”的激励机制,促进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1、切实完善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工作,采用灵活多样的监督方法,并持之以恒,这样有利于及时查纠存在的问题,及时得以改善,在执法监督中无论哪级监督部门,都应当采用明查与暗访;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加以督促,从而不断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

2、注意立法的保障作用。体制改革必然触动既定的权力和利益格局,因此改革要有序、成功地推进,必须依靠一定的程序设臵和立法来提供保障。通过立法保障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是强调改革自身理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改革的方案或基本原则一旦为法律规定,就具有刚性约束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得服从法律而不得突破,这将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规范执法,依法行政的目的,《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的出台就说明了这一点。

3、切实完善投诉举报和查处制度。要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网上受理投诉举报窗口,来信受理管理等制度,畅通对交通行政执法的问题反映,改进建议、个案诉求等渠道,同时制定相对应的查处工作机制,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多一点“顾忌”从而减少一些行政执法“不作为”的情况发生。

4、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中暴露的问题给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现行行政体制特别是执法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已经成为当前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障碍,这个障碍如果不清除,依法行政只能是一句空话。

5、切实执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责任追究制度,预防、减少违法或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及行政不作为行为的发生,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高效的实施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6、实行不规范执法行为查处的通报制度。在对各个执法领域实施执法监督,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实行执法预警制度;同时,要定期的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预警的普遍问题,共性问题,群众反响大的问题,以利于基层执法单位做到“引以为戒”,对存在的问题尽管不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执法中也要做到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实现尽可能的规范执法的目标。总而言之,要做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构建和谐执法的大环境,必须要立足“三个服务”,推进“三个转变”,要强化执法监督,形成更有效的监督机制,将事后外部监督与事前内部监督相结合,将查案纠错监督与超前防范监督相结合,将个案监督与全面监督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执法队伍,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行政执法地位明显提升,执法行为全面规范,趋利执法得到有效遏制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下载关于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民上访行为不规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淮阴工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学校:淮阴工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

    关于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高邮市地方人大工作研究会 2010 年 年 会 交 流 论 文人大要为被征地农民撑起“保护伞” ——关于被征地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马德龙杨鹏仲元和[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农......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胡楷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从收入总量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40元、2431元和3201元,同比增长16.7%、25.3%、31......

    XX县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XX县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

    关于群体性上访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群体性上访形成原因的调查与思考 周建平陈海龙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新旧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引起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

    农民收入支出情况调查及思考

    生命科学学部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民生活费用收支调查班 级:XXX 学 号:XXX 姓 名:XXX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这次我所调查的三户对象是我家乡居民。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

    农民收入支出情况调查及思考(推荐)

    生命科学学部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班 级:09级动植物检疫3班 学 号:200941918313 姓 名:彭婧雅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这次我所调查的三户对象是我......

    不规范经营行为自查报告

    XXXX不规范经营行为自查总结报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XX监管分局: 为进一步推动我行各项业务合法合规,健康持续开展,根据总行和贵局要求,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不规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