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股份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让农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尽快地富裕起来,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安达市以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由2002年末的84户发展到现在的206户,股东总人数1750人,总股本4989万元,集中经营土地28940亩。2004年农民股份公司经营总收入7199万元,入股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76元。实践证明,农民股份公司是使农民富裕起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股份公司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入股农民的社会身份,促进了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的市场活动主体资格,入股农民则成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股份公司成立以来,他们主动找市场、闯市场,并真正进入了市场。卧里屯乡德义农业开发股份合作公司现有股东20个,股本总额20万元,集中经营土地336亩。2003年,该公司种植元葱100亩,亩产
农民股份公司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况,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分散经营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农业生产高成本、低收入的局面。农民股份公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派上了用场,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户自愿入股,把零散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由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农用机械设备出现了剩余,变卖这些闲置设备所得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羊草镇众鑫蔬菜股份合作公司的10个股东,原来每户都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组建公司后只需4台,这就减少了60%的农机具投入成本。
农民股份公司以现代化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农民的共同富裕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公司通过利益连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使“小舢舨”变成了“大轮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单一靠土地为生的格局难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非农化程度,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使农民进入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土地入股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农为非,或外出打工赚钱,或就地联合创办加工业、流通业等,这就形成了土地收益和劳动力收益“双重”收入的格局。据统计,目前安达市外输劳动力达52400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额的38%。该市新泰苇业有限公司,就是由45户农民自愿出资创建起来的,拥有生产加工设备85台套,2003年加工工艺蔬帘130万片,实现产值230万元,税金20万元,利润80万元,每股分红2万多元。
通过调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股份公司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在起步成长阶段,需要正确组织引导,不断完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因势利导,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深化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农民,不仅肩负着全面奔小康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安达市农民股份公司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精心谋划,组建专门机构,确定专门领导,负责指导农民股份公司的规划、启动、运营、管理、规范。同时,抓好试点,培养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渐次推开的工作运行格局。有关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到工作的具体环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把新组建的公司扶活扶大扶强。
解放思想,为农民股份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要使这一经济组织大面积推开,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努力为其发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氛围,又要放宽政策,特别是要出台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支持、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民兴办股份公司的积极性。
把握关键,在提高农民股份公司成功率上下工夫。推广农民股份公司,一定要克服盲目性,防止出现大哄大嗡的现象,否则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包括这一尚处在萌芽状态的经济组织形式。应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不能搞“拉郎配”,更不能搞“一刀切”,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服务。选择项目要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市场前景;选择带头人要看其是否有经验、有威信、有能力、有开拓精神,选择筹资模式要以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为前提。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有步骤地把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工作引向深入,逐步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
加强指导,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导入规范化轨道。农民股份公司是股份制在农村的有效实现形式。但由于这一形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组建、运作过程中要下工夫使之规范化。一是公司章程要规范。章程是企业的运作规则和行为准则,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办好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容不得半点疏漏。二是经营合同要规范。合同是证明经济主体之间活动的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既有对义务的约束,也有对利益的保护,因此内容要严密,形式要严谨,执行要严肃。三是利益分配方式要规范。股份公司机制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入股可以分红,投劳可以领薪,因此在利益分配上要注重效能、兼顾公平。四是管理机制要规范。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权责明确、管理配套的运营机制,使之走上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
统筹兼顾,把发展农民股份公司与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组建农民股份公司是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统筹兼顾,注意把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谋求区域互动、产业共进的效应。一要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与人力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部分人往哪里去,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安达在组建农民股份公司的同时,立足把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转移出去,组建了人力资本运营公司,不仅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区域统筹,也实现了工农之间的产业统筹,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二要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结构调整这个问题上,各地一直受制于市场剧烈变化的影响。农民股份公司最大的优势是顺应了市场取向,降低了市场风险,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找到了关键。三要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与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安达农民股份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由有一定资金基础、管理经验、社会关系和群众威信的人挑头当家。这部分人不但可以胜任股份公司的法人,也能够成为农民奔小康的领路人、农民闯市场的带头人、农民理财的当家人。办农民股份制公司必须发挥这些人的作用,靠他们将这一新生事物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篇:农民股份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让农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尽快地富裕起来,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安达市以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由2002年末的84户发展到现在的206户,股东总人数1750人,总股本4989万元,集中经营土地28940亩。2004年农民股份公司经营总收入7199万元,入股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76元。实践证明,农民股份公司是使农民富裕起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股份公司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入股农民的社会身份,促进了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的市场活动主体资格,入股农民则成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股份公司成立以来,他们主动找市场、闯市场,并真正进入了市场。卧里屯乡德义农业开发股份合作公司现有股东20个,股本总额20万元,集中经营土地336亩。2003年,该公司种植元葱100亩,亩产
农民股份公司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况,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分散经营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农业生产高成本、低收入的局面。农民股份公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派上了用场,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户自愿入股,把零散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由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农用机械设备出现了剩余,变卖这些闲置设备所得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羊草镇众鑫蔬菜股份合作公司的10个股东,原来每户都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组建公司后只需4台,这就减少了60%的农机具投入成本。
农民股份公司以现代化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农民的共同富裕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公司通过利益连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使“小舢舨”变成了“大轮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单一靠土地为生的格局难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非农化程度,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使农民进入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土地入股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农为非,或外出打工赚钱,或就地联合创办加工业、流通业等,这就形成了土地收益和劳动力收益“双重”收入的格局。据统计,目前安达市外输劳动力达52400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额的38%。该市新泰苇业有限公司,就是由45户农民自愿出资创建起来的,拥有生产加工设备85台套,2003年加工工艺蔬帘130万片,实现产值230万元,税金20万元,利润80万元,每股分红2万多元。
通过调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股份公司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在起步成长阶段,需要正确组织引导,不断完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因势利导,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深化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农民,不仅肩负着全面奔小康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安达市农民股份公司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精心谋划,组建专门机构,确定专门领导,负责指导农民股份公司的规划、启动、运营、管理、规范。同时,抓好试点,培养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渐次推开的工作运行格局。有关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到工作的具体环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把新组建的公司扶活扶大扶强。
解放思想,为农民股份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要使这一经济组织大面积推开,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努力为其发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氛围,又要放宽政策,特别是要出台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支持、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民兴办股份公司的积极性。
把握关键,在提高农民股份公司成功率上下工夫。推广农民股份公司,一定要克服盲目性,防止出现大哄大嗡的现象,否则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包括这一尚处在萌芽状态的经济组织形式。应坚持自愿原则
第三篇:农民股份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让农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尽快地富裕起来,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安达市以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由2002年末的84户发展到现在的206户,股东总人数1750人,总股本4989万元,集中经营土地28940亩。2004年农民股份公司经营总收入7199万元,入股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76元。实践证明,农民股份公司是使农民富裕起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股份公司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入股农民的社会身份,促进了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的市场活动主体资格,入股农民则成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股份公司成立以来,他们主动找市尝闯市场,并真正进入了市常卧里屯乡德义农业开发股份合作公司现有股东20个,股本总额20万元,集中经营土地336亩。2003年,该公司种植元葱100亩,亩产3000公斤,全部销往俄罗斯,每公斤价格1.60元。与此同时,栽种林木50亩,青贮饲料50亩,育苗棚室5栋,其他粮食作物131亩。当年,公司实现纯收入28万元,入股农户每股分红280元,每月工资600元,实现户均增收7500元。2004年,该公司元葱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年末公司实现收入44万元,每股分红440元,入股农户增收近万元。农民参加股份公司,按订单与市场需求实现对接,不仅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卖难”的问题。
农民股份公司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况,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分散经营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农业生产高成本、低收入的局面。农民股份公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派上了用场,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户自愿入股,把零散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由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农用机械设备出现了剩余,变卖这些闲置设备所得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羊草镇众鑫蔬菜股份合作公司的10个股东,原来每户都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组建公司后只需4台,这就减少了60%的农机具投入成本。
农民股份公司以现代化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农民的共同富裕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公司通过利益连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使“小舢舨”变成了“大轮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单一靠土地为生的格局难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非农化程度,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使农民进入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土地入股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农为非,或外出打工赚钱,或就地联合创办加工业、流通业等,这就形成了土地收益和劳动力收益“双重”收入的格局。据统计,目前安达市外输劳动力达52400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额的38%。该市新泰苇业有限公司,就是由45户农民自愿出资创建起来的,拥有生产加工设备85台套,2003年加工工艺蔬帘130万片,实现产值230万元,税金20万元,利润80万元,每股分红2万多元。
通过调研,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股份公司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在起步成长阶段,需要正确组织引导,不断完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因势利导,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深化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农民,不仅肩负着全面奔小康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安达市农民股份公司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我们把这项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精心谋划,组建专门机构,确定专门领导,负责指导农民股份公司的规划、启动、运营、管理、规范。同时,抓好试点,培养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渐次推开的工作运行格局。有关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到工作的具体环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把新组建的公司扶活扶大扶强。
解放思想,为农民股份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要使这一经济组织大面积推开,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努力为其发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既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形成良好的~引导氛围,又要放宽政策,特别是要出台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支持、证照办理等优惠政策,以调动农民兴办股份公司的积极性。
把握关键,在提高农民股份公司成功率上下工夫。推广农民股份公司,一定要克服盲目性,防止出现大哄大嗡的现象,否则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包括这一尚处在萌芽状态的经济组织形式。应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不能搞“拉郎配”,更不能搞“一刀切”,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服务。选择项目要立足优势、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市场前景;选择带头人要看其是否有经验、有威信、有能力、有开拓精神,选择筹资模式要以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为前提。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边探索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有步骤地把农民股份公司的组建工作引向深入,逐步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
加强指导,把组建农民股份公司导入规范化轨道。农民股份公司是股份制在农村的有效实现形式。但由于这一形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组建、运作过程中要下工夫使之规范化。一是公司章程要规范。章程是企业的运作规则和行为准则,它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篇:农民股份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让农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尽快地富裕起来,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安达市以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由2002年末的84户发展到现在的206户,股东总人数1750人,总股本4989万元,集中经营土地28940亩。2004年农民股份公司经营总收入7199万元,入股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076元。实践证明,农民股份公司是使农民富裕起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股份公司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入股农民的社会身份,促进了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营业执照,具有合法的市场活动主体资格,入股农民则成为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股份公司成立以来,他们主动找市场、闯市场,并真正进入了市场。卧里屯乡德义农业开发股份合作公司现有股东20个,股本总额20万元,集中经营土地336亩。2003年,该公司种植元葱100亩,亩产
农民股份公司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改变了分散经营的状况,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分散经营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大型农业机械和农田水利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从而形成农业生产高成本、低收入的局面。农民股份公司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的生产规模,大型农业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派上了用场,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户自愿入股,把零散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由分散经营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使原来一家一户的农用机械设备出现了剩余,变卖这些闲置设备所得的资金,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羊草镇众鑫蔬菜股份合作公司的10个股东,原来每户都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配套农具,组建公司后只需4台,这就减少了60%的农机具投入成本。
农民股份公司以现代化管理的组织形式,为农民的共同富裕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股份公司通过利益连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使“小舢舨”变成了“大轮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中国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单一靠土地为生的格局难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非农化程度,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使农民进入了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土地入股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农为非,或外出打工赚钱,或就地联合创办加工业、流通业等,这就形成了土地收益和劳动力收益“双重”收入的格局。据统计,目前安达市外输劳动力达52400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额的38%。该市新泰苇业有限公司,就是由45户农民自愿出资创建起来的,拥有生产加工设备85台套,2003年加工工艺蔬帘130万片,实现产值230万元,税金20万元,利润80万元,每股分红2万多元。
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贾圣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东平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与服务,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10年底,全县发展到500家,注册资金7.6亿元,入社成员3.5万户,带动农户17.3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58%。纵观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底全县合作社总数为8家、2008年底为196家、2009年底为372家,2010年底为500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4.5倍、93.62%和34%,入社成员和注册资金均有大幅度增加。二是覆盖范围扩大。合作领域由初期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到覆盖全县粮食、油料、蔬菜、林果、水产、畜禽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大批以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机械、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社。覆盖区域由村内逐步扩大到跨乡、跨县、跨市,直至跨省。合作社为成员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三是兴办主体多元。在已成立的500家合作社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20个,占总数的24%。君丰棉花产销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山东国信实业有限公司创办的,通过发展棉花生产基地,带动2万多户棉农走上致富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型150个,占总数的30%。依托有机蔬菜基地成立的接山乡国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使成员纯收入高出非成员35.4%。农业专业大户带动型145个,占总数的29%。王传民是斑鸠店镇有名的“大蒜王”,他发起成立的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蒜薹、大蒜3万吨,带动了当地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村“两委”干部带动型45个,占总数的9%。新湖乡范洼村党支部书记鲁德生牵头成立的华信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部、省、市、县建立了稳定的技术指导关系,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技推广(科研)部门带动型37个,占总数的7.4%。惠农硬质小麦种植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是县良种场,该合作社成员已遍布县内8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实现了硬质小麦种植良种化。其他类型3个,占总数的0.6%。四是工作重心转移。针对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心,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二、经验做法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利好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热爱合作事业的工作队伍。
(一)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县、乡、村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兴办合作社的意义、方法等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国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日到来之际,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加大了学法、用法、执法的力度。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里成立了由分工书记、分工县长牵头,农业、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日常管理。各乡镇村也按照有利于工作的原则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列入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分工县长提议,县直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研究解决合作社建设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职责分工,农业部门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在县经管办设立了专门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合作社登记注册、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会计核算、盈余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并会同畜牧、林业、水产、农机、水利、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本系统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工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降低准入门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办理登记;财政、国土、税务、金融、供电、交通等部门也结合行业实际,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便利,给予政策支持。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为培养造就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辅导员队伍,全县先后组织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乡镇长、乡镇分工领导、经管站长、合作社理事长、会计等人员,参加了农业部、省、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10场次,受训360余人次。通过县乡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基干民兵、入党积极分子、阳光工程、合作社带头人、会计等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人员2500余人次。合作社自行组织培训1000余场次,23000余人次,使广大基层干部、合作社经管人员、业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培树先进典型,打造品牌产品。为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选择10个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多、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为县级示范社。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运作行为,良科棉花种植生产合作社、耀峰花生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社;银山镇树民养鱼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社;世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中共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合作组织”称号,被泰安市首届农业产业化发展论坛组委会等评为泰安市“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合作社开展“三品认证”、地理标志登记和商标注册活动。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1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注册商标6个,其中著名商标1个。
(五)狠抓政策落实,积极对上争取。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业的高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东平县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财力十分紧张。尽管如此,仍然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联席会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政策,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业、财政等部门广泛搜集信息,热情帮助合作社承担省市县下达的财政支持项目,争取各类扶持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省、市、县三级以各种形式扶持合作社45家,注入资金319万元,增加了生产后劲,增强了服务功能。东平县通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大了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筹码;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抵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将“民主管理”“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入农村社会,为建立和谐、包容、开放、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机制不够完善,运行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缺失,“三会”组织不健全,民主管理难实现;有的股金设置不合理,一股独大,盈余主要按出资分配,背离了合作社的分配原则;有的账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流于形式,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缺口较大,素质普遍偏低。从合作社内部看,由于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成员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号召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能当家、会管理的理财能手数量不足,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且这种局面近期难以有大的改观。
(三)融资渠道不畅,生产经营受阻。尽管各级都在强调,金融服务要向农民专
业合作社倾斜,但由于缺乏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真正以合作社名义从农行、农发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还不多;有的虽然通过努力得到了一定的额度,但仍需要担保、抵押、质押等。实破影响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环境不够宽松,政策难以兑现。一些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税收、交通运输、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仍然难以按照法律的规定,落实优惠政策,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将法律置于尴尬境地。
四、对策建议
东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有所突破,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级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思想认识再统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合作社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教育农民认识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办好合作社;要向合作社带头人和成员讲清楚国家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合作社用足用好各种扶持政策。
(二)教育培训再加强。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社管理人才、业务辅导员和有关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要培训和提升合作社理事长的组织管理、创业经营、市场谈判、产品营销、风险控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培训能当家、善管理的合作社理财能手,提升合作社财会人员的理财能力以及合作社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规范发展的水平;要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要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合作社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内部管理再规范。要进一部完善《章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成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加强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利益联结机制,既要保护出资人的利益,更要保证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进行分配,最大限度地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四)发展环境再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过程。所以在这项工作中政府要有一个正确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合作社发展规划,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党委、政府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调农业、工商、财政、金融、税务、交通、国土、供电以及农口各主管部门关心合作社发展,支持合作社发展,引导合作社发展,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政策。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巧立名目,向合作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杜绝损害合作社权益问题的发生。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经常宣传合作理论知识,推介合作社发展的好典型,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撑。
(本文作者 贾圣华系东平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