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3 信息来源:钱塘理论
杭州市旅委副主任 周志平
2008年4月中下旬,我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就全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了萧山、余杭、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等地乡村旅游情况,与当地干部、农民进行座谈交流,并查阅了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创业的一些资料。在调研和比较中,我认为,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工作实、力度大、效果好,为农民创业、农业增收、农村富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尽管有些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我市坚持以旅亲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乡村旅游现状:起步早、发展快、类型全
近几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工作立足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大局,以“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逐步完善”为原则,以“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基本发展方向,为“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起步较早
杭州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早在198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就曾对我市富阳新沙岛的“农家乐”旅游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农家乐,旅游者也乐”。20多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富阳新沙岛“农家乐”为主要代表,当时就接待了一定数量的国内外游客,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影响。此阶段以吃农家饭、体验农事活动为主要特色,但规模小、投入少、文化内涵挖掘较浅,以农民自发为主。探索阶段:90年代初,以桐庐的“女儿村”、“红灯笼”为主要代表,主要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以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为主要特色,融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出现了集体、公司经营模式,但整体规模不大、经营水平较低、产品单一。初具规模阶段:90年代末至现在,随着杭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杭州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猛,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
(二)发展较快
随着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我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培育新型的旅游业态列入工作重点,积极扶持,加大投入。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我市借助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和引导乡村旅游,2003年率先推出了9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截止2007年底,我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点200多个,直接参与规范化农家乐经营的农户超过3000户,从业人数约
13万多人,带动间接就业人员5万多人,投资规模20多亿元,全市共有乡村旅游配套客房8000多间,床位约18万张,餐饮可容纳人数约4万人。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量8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多元。以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杭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更体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类型较全
经过全市各级部门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杭州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已经比较齐全,并具有了相当的产品规模。从目前杭州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种:自然生态游,此类产品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景区位于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区内。如临安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余杭山沟沟(国家级生物圈保护区)等。乡村休闲游,此类产品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主要集中在成熟的景区(点)周边的乡村地区,以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景区提供吃、住、娱配套功能,在杭州地区数量居多。如富阳白鹤村、临安白沙村、建德三都渔村、千岛湖上西村、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龙井村等。农业观光游,此类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如萧山传化大地、滨江白马湖、富阳永安高山农庄等。民俗(族)文化游,此类产品以乡村民俗(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为主要特色。如桐庐莪山畲族、富阳双江等。古镇(古村落)游,此类产品主要以古镇、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朴建筑为吸引物。如富阳龙门古镇、桐庐深澳古镇、建德新叶村等。
二、带来变化:农民致富、农业转型、农村繁荣
乡村旅游近年来在杭州很兴盛,不少市民都喜欢在假期、周末作短途乡村游。这种方式距离近、花费少、重游率高,市场相对稳定,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农民创业、农业增收、农村富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一)促进了农民创业致富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创业致富的门路。目前,全市凡是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小城镇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顿饭只收几十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如梅家坞茶文化村的不少农户,靠茶楼、农家餐饮走上了富裕道路。乡村旅游也为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可以让农民“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既增加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许多农民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
(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市已经发展了到农村观赏乡野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旅舍、参观休闲农庄、体验生产基地、农产品采摘、垂钓、打猎、参与农事活动、体味农家风俗文化、户外拓展等乡村旅游形态,带动了农村诸多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综合带动功能。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了许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乡村旅游不仅为当地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直接提高了农民的土产、山货、农家饭、手工艺品等产品的附加值,还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形成了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并促进了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促进了农村繁荣稳定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政府投入、集体出资、个人投资等多种形式,乡村旅游点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环境卫生、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也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资源得到保护。乡村旅游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游客的,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将传统的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既增加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也减少了农民对林木等自然资源的直接依赖,改变了山区农民传统生产方式,许多农民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农民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农民素质得到提高。乡村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搞好乡村旅游,提高接待水平,村民们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外出学习参观、参加技能比赛,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随着大批量旅游者的涌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乡风民俗得到优化。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
三、主要做法:政策、投入、管理、培训、特色、推广
整体而言,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属于政府主导型。在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4年全市乡村旅游推进会议以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积极的姿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一)编制规划,出台政策
在市旅委牵头指导和协调下,各县(市)、区相继启动并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工作。如临安2004年启动《临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2006年正式出台。桐庐县莪山畲族乡委托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莪山畲族乡乡村旅游规划》,使莪山畲乡山寨乡村旅游在规划指导下,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和风土人情,形成自身特色。西湖区龙坞镇上城埭村则委托浙江工商大学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从而使龙坞茶村的发展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年来,市及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一批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如桐庐县政府2002年就下发了《关于发展“农家乐”度假旅游服务的若干意见》,对农家乐旅游创办条件、管理措施、扶持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临安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临安市“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并按照《临安市农家乐旅游建设标准》,将“农家乐”经营纳入了规范管理的轨道。余杭区、富阳市、建德市及部分乡镇(如鸬鸟镇、莪山乡)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为推进各地的乡村旅游工作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营造环境,加强投入
2004年,市旅委在临安召开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会议集乡村旅游工作总结、交流、参观、培训于一体,对全市乡村旅游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8月,市政府在白沙村组织开展了“农家乐”规范管理的试点工作,9月召开全市“农家乐”规范管理现场会。2007年,市政府又在临安召开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工作会议。一系列全市性的工作会议,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增强游客的可进入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对交通、水电、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为了扶持和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全市很多县(市)和乡镇都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桐庐县有关乡镇成立农家乐服务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出台“农家乐”实施办法。在政府指导下,一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镇成立了自治性协会组织。2005年3月,桐庐县莪山乡成立了“畲乡山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畲乡山寨”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临安白沙村于2004年8月成立了临安市首家“农家乐”协会——临安市太湖源头农家乐协会,并吸收相关的61户农户入会;目前,临安全市已有16个经营“农家乐”的旅游特色村建立了“农家乐”协会组织。这些机构有效监督农户合法经营、规范服务、统一价格,较好地发挥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作用。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为解决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我市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列入年度计划,每年组织2-3批培训,重点加强“农家乐”经营户从业人员经营服务能力的培训,从加强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同时还结合旅游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对象涉及旅游企业经理、主管领班、导游等工种的本地农村劳力和外来务工者,每年培训人数都在5000人次以上。
(五)特色引路,榜样示范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旅游局的部署,积极开展“旅游特色县、乡(镇)、村”的创建工作,组织了1个县、5个乡镇、10个村参与试点工作,为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制订创建标准提供了依据。另外,通过“示范点”“示范单位”、“特色村”评比活动,起到了激励和推动作用,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了乡村旅游点的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3个、“‘农家乐’特色示范村”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27个,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六)多管齐下,宣传推广
为提高杭州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克服乡村旅游点宣传促销各自为政、效果不佳的局面,我市积极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作用,进行了多种营销办法的尝试。如将乡村旅游点编入旅游宣传手册,进行宣传促销,目前已编印出版《杭州乡村旅游大搜索》,并与中国旅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乡村旅游指南—杭州》一书,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欢迎。在黄金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按照市委王国平书记提出“市民上山下乡,游客进城游湖”的指示,通过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引导市民到周边享受乡村旅游,把西湖让给外地游客,不但减轻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压力,而且增加了乡村旅游点的游客数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6月第六届浙江省旅游交易会期间,我市组织“农家乐”专场,重点对杭州的乡村旅游点进行促销推介。2007年4月,我市又举办了“快乐乡村游”展示评选系列活动,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项活动共吸引了25个农家乐特色村参加展示评选。全市各级旅游部门专门印制了乡村旅游宣传材料,并利用各种推介会、新闻媒体(电视、报纸)、广告牌进行宣传。全市乡村旅游协会组织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促销活动。
四、存在问题:规模、程度、环境、监管、隐患、营销
近几年来,我市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该予以肯定。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难免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调研,我认为,相比国际以及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杭州市的乡村旅游整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分布不均,规模较小
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呈现四处开花的局面,但由于起步有先后、依托的资源不
一、交通条件差异很大以及规划较迟等原因,各区、县(市)的发展并不同步。如临安的乡村旅游面广点多,规范有力,而建德、淳安等地发展的步伐相对较慢。另外,除了一些较大的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基地,以及个别发展较好的特色村落外,我市多数乡村旅游点规模并不大,配套设施少,特色不鲜明,不利于营造品牌。
(二)程度较浅,特色不足
乡村旅游虽然说形式趋广,也大多依托周边景区(点)、周边良好生态环境、或是自身作为休闲农庄而成为休闲观光产品,但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没有将当地地理、风俗、文化、餐饮等特色挖掘出来,对农村特有的节庆活动、游客参与性的农业劳作、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民俗婚庆活动等参与性项目缺乏深度开发。众多农户还是停留在让游客吃吃农家饭、住几个晚上,活动单一,无其他配套,季节性强,造成产品普遍雷同,无品牌效应,减少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环境服务,不尽人意
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来自都市,习惯于都市生活中清洁的环境和卫生标准。而相比之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在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上,与城市旅游行业服务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由于农户生活习惯、配套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环境质量和卫生标准都有可能与都市相差甚远。如旅馆厨房设备简陋、消毒设施缺乏;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污水,从而带来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监管,良莠不齐
在临安以及西湖龙坞、桐庐(针对户外拓展运动)等地,对乡村旅游从业进行了颁证许可制度,也定期进行检查。另外有部分乡村旅游属公司制企业化管理,部分发展较好的地区通过村民委员会和“农家乐”协会等形式进行自我约束。但由于各个方面因素,很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均靠农户自我约束和管理,也由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规范。
(五)医疗安全,尚存隐患
农村,特别是僻远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游客如果发生突发性疾病,例如食物中毒,或者是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游玩项目(如攀岩之类)发生摔伤事件,很难得到快速周到的处理。尤其是户外拓展活动,往往选在风景资源较好、地理环境较偏、地质地貌较险的区域,管理上还没有明确的规章和条文,技术上又缺乏指导标准,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另外,生态资源好的地区,林木茂密,并无完善的路牌指示系统,游客在晚上容易迷失道路;用电、山林防火安全隐患相对增多。
(六)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通过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我市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逐渐为周边都市居民所认识和熟悉,但占总数的比例还不够高。总体而言,我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力度还相当薄弱,与其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农家乐”经营户,由于受自身财力、观念限制,对外做市场宣传营销的数量很少。能够外出开展营销活动的,还局限于几家观念比较超前、经营状况较好的,大部分还处于“待字闺中、鲜为人知”的状况。
五、对策措施:规划、产品、投入、服务、素质、推广
在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逐步完善”的总原则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应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深入调研,适度增加投入,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完善规划布局
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全市乡村旅游的规划工作,包括制订全市或各县(市)乡村旅游规划,以及新开发乡村旅游点的规划工作,对发展目标、产品、市场进行科学定位,逐步形成较好的乡村旅游布局,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性项目带来投资浪费和未来恶性市场竞争,以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规划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与风土人情,避免出现开发建设上贪大求洋、追求豪华、脱离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的情况;对重点地区加强培育和扶持,对水源保护和缺乏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适度控制,注重生态与资源保护。
(二)凸显产品特色
要在发展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实质,确保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注重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业态,其产品必须突出其休闲特色。产品形式应继续呈现多样化,提高产品的品味和档次。要充分利用乡村“环保、生态、绿色”理念,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游览、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区位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开辟新思路,转变旅游地职能,举办会议旅游,开发奖励旅游。鼓励经营者树立特色经营理念,深入挖掘风土人情,推出一些游客参与性强的农事活动,保持乡村旅游活动中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丰富农家乐旅游内涵;提高乡村旅游的知识含量和娱乐性,满足旅游者寓求知于娱乐的需要。加强对乡村特色旅游纪念性商品的研究,提高农特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三)加大基础投入
通过近几年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仍然较大范围存在。作为乡村旅游点,必须加大投入,完善游客所需要的各项硬件设施,使游客进得去、出得来、看得到电视、打得通电话。要根据都市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合理修建与环境相协调的道路、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在保持乡野农村乡土气息的同时,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由于农村自身经济的薄弱,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从目前来讲,我市有旅游的扶持政策,包括对旅行社、饭店的奖励,设立导游扶持基金等,但尚未明确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的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明确制定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若干政策,从而在政策层面上起到对乡村旅游的推进作用。
(四)提高服务质量
全市旅游、工商、卫生、贸易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管理意识,促进乡村旅游不断规范和完善。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引导,不断提高组织化、规范化、市场化水平。要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乡村旅游安全、有序开展。我认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重视安全管理。如消防、卫生等安全教育,以及对野外生存拓展类项目的安全管理;二是培养卫生意识。农户的家庭卫生环境如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都是影响游客印象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卫生意识,强化卫生管理监督,特别是预防食物中毒类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强日常管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合法经营、诚信致富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信经营、优质服务。
(五)优化行业素质
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智力扶持。培训是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的重要手段。从管理层看,要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一些培训活动,解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问题。对一线从业人员,一是要加强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特色固然不可缺少,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更加重要。三是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要建立乡村旅游导游队伍,进行乡村历史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帮助乡村艺人和熟知乡村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对村寨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并鼓励他们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授,实现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六)加强宣传推广
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的责任。除了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外,为数众多的农村个体乡村旅游经营户不可能独立宣传促销。各级政府应该适度投入资金,制作宣传手册,并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动漫节以及本市乃至长三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乡村旅游促销。对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集体,可以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乡村旅游联合体,引导农民学会自我包装、统一营销的本领。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各新闻媒体要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广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正面引导乡村旅游,推动业态的良性发展。对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通过加强与旅行商的合作,实现与旅游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总之,通过对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的调研和分析,我认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带动农民创业、实现农业增收、促进农村富裕,这是一条可以尝试并且将会大有作为的道路!
第二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对乡村旅游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与标准,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价格的监管,实行明码标价;强化乡村旅游点卫生防疫和畜产品卫生监督,加强食品、餐饮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强化对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管理,规范乡村旅游导游服务。三是积极指导乡村旅游点、农家旅馆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经营者,加强企业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时,飞到天边都觉得踏实,因为有你的牵挂;分手后,坐在家里都觉得失重,因为没有了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日期:2010-06-17]来源:玉林广播电视报作者:梁世喜阅读:82 次
时下,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是一个吸纳就业、综合性、支持性很强、涉及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无烟”产业,又称为“朝阳产业”。但就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仍有一些不足和亟待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游客的需求,笔者认为,广西是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要把乡村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注重特色,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注重特色,促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市场化运作。注重特色,要让乡村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效用,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统筹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是注重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个旅游景区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往往与它的文化内涵的多少紧密相关。为增加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对一些古迹进行修建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大型景点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来搞那些充其量的“古董”。要让游人“品”出景区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对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情的整理与开发,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游人通过游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同时,这有利于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二是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增长见识不是旅游的唯一目的,休闲、体会自然美等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现代乡村旅游开发不应仅仅注重景点建设,还应注重旅游景点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将乡村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要多探讨围绕“民俗旅游走进千家万户”这个主题,推出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和增加乡土文艺表演等活动,倡导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假日旅游休闲生活,是乡村旅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主题,形成特色。应该从乡村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走势,确定若干旅游主题。围绕主题慎重选择开发项目,分批次、多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以突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观光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从中领略到更多原始文化形态、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厚重文化氛围,让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受益。
二、规模经营,促进扩大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标准低、吃“老祖宗”或守住旧摊子原地踏步,其根源在于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前瞻性不强、处在“接待型”或是单打独斗状态。规模经营要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除了搞好高标准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外,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突破投入这个“瓶颈”。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吸纳外资、民间资本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资金比例还很低。因此,各级必须用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除了实行广开门路和开放合作多渠道融资方式外,各级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搞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解决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资金来源。这样在高标准、统一规
划的指导下,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千帆竟发的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要遵循“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和经济能人大胆投入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在竞争发展中促进管理,冲破传统落后发展观念,克服接待型旅游观念的影响,真正把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努力向高层次旅游产业型转变,推动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色来开发建设,让有经济实力的老板进行强强联合,扩大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规模,推动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综合开发,形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规模景点、规模宣传、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逐步形成乡村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增收途径。
三、整体推动,促进合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是小农意识、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障碍乡村旅游业开发,其根源在于政府缺乏宏观市场管理。整体推动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各级要树立地方支持、部门配合和民间力量参与的全局意识,形成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经济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度指导,采取“政府主导,协调服务,利益共享,合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破除部门意识和小农意识,按照市场运作,进行资源开发,实行滚动发展,以旅游带开放,以开放促旅游,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要理顺全局与局部、块块与条条的关系,坚持从大局出发,强化协调服务,合力促进发展;要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管理,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业内专家告诉我们: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它较其他产业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与进步;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就没有大发展的经济依托和社会基础,它的综合效益也就难以发挥出来。另外,从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发达的省份来看,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非常突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加快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只有破除部门意识和小农意识,把乡村旅游产业纳入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来谋划,才能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进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推动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增收。
第四篇:对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对随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近年来,随州市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致力打造美丽乡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在旅游发展实践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改善了村镇面貌,实现了农村更美。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武胜关镇碾子湾村、长岗镇绿水村等依托创建省级旅游名村,推动了村庄环境的净化、美化。长岗镇、厉山镇等依托旅游名镇创建,加强镇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街区。千年银杏谷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投资846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47家农户住上了新楼房,一片花园式村庄呈现出来,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武胜关镇桃源村集中推行了古民居保护与改造、生态环境修复、民俗文化产业园创建、有机农业种植、垃圾分类等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带动了产业升级,实现了农业更强。洛阳镇永兴、胡家河、龚店三个村十年前都是偏远的山村,经济规模小,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村里85%的劳动力都靠外出打工挣钱,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妇孺。自近几年开始进行千年银杏谷旅游开发红火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发展,唤起了在外打拼的洛阳人回乡创业的热情,他们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开饭店、办旅馆、种花卉、搞运输、加工养殖土特产品,极大改善了农村产业基础,曾经萧条的乡村不断繁荣,形成了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了农村消费,实现了农民更富。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洛阳镇、长岗镇、尚市镇、长岭镇等重点旅游乡镇的游客量达到230余万人次,人均消费200元,带动了农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随州在“圣地车都”战略引领下,旅游业取得了突破性大发展,而乡村旅游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政府主导。随州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基础雄厚。我们将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随州市文化旅游支柱化培育计划》、《随州市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方位调动了各方面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突出科学规划。我们着重突出“两大主题”,建设“三大板块”,依托“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品牌”。两大主题即山水风情、农家风情;三大板块即以洪山、长岗、洛阳为代表的随南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板块,以南郊、何店、安居为代表城郊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板块,以广水长岭、蔡河为代表的山水度假乡村旅游板块;依托现在已成熟的历史文化游、西游神话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线路统筹布局;重点打造尚市桃花、洛阳银杏、武胜关柿子、万和兰花、洪山茶叶等五大乡村旅游品牌。
着力优化环境。一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围绕景区互通互连新建乡村旅游公路86公里,对53公里乡村旅游公路进行了刷黑或硬化,对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进行清理规范,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新设立了乡村旅游目的地标识牌。二是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知识培训。去年,安排市旅游局组织了旅游资源富集的镇、村负责人开展旅游知识培训,并邀请专家对全市农家乐进行服务技能专门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宣传促销。一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2013年,邀请中央、省等媒体记者深入随州采访考察,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推介随州乡村旅游;二是组织参加大型对外促销活动。先后策划举办了“圣地车都·神韵随州”(武汉)新春旅游推介会、千名武汉游客免费游随州、中国千年银杏谷山地自行车赛、随州市旅游惠民月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促销活动。三是精心策划网络促销。推出随州旅游官方微博,并开展了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吸引了游客。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模式,吸引各方面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发展。借助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经贸旅游洽谈会平台,引进了一批资金雄厚的大财团、大企业投资建设淮河抱朴谷隐修主题公园、环潭昱辰生态农业示范园、炎帝养生度假区等市场前景好的重大乡村旅游项目,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同时,积极引导本地各类市场主体从其他行业转型投资乡村旅游,近年来,全市各类乡村旅游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5.2亿元。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坚持高起点谋划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已经由自发阶段向政府主导阶段转变,在全市旅游发展中已经形成 “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格局。各级政府要按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尤其是对旅游资源密集的乡村,应当加快整体规划设计和项目策划的进度,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合理配置资源,协调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等问题的发生。
大力培育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围绕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西游记公园、洛阳千年银杏谷、高贵三潭等一批具有重大区域影响力的景区,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资源独特的乡(镇)、村,做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特色的挖掘工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随州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发展方向,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向品牌化发展。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力度。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桃花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随州好玩”的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报刊、网站、电台、电视台、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武汉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随州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拓宽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进行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旅游路网、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经营模式。依托国家休闲农业示范点、国家特色旅游景观镇村创建,选择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区点,设立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林权、宅基地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综合改革试验。要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切实解决好“谁来主导、谁来投资、谁来经营”等问题。通过休闲农庄、特色农业园区、农家乐、乡村酒店、乡村娱乐项目等领域为试点,探索乡村旅游合作运营的新模式。(作者系市政府副市长)
第五篇: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旅游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按照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富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使每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村、农民、农业的“航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抓实干。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