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7: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解决好能下的问题,是长期困扰干部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嘉荫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上做了大量的文章,把调整不称职干部作为解决干部能下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打破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了新老干部队伍经常性的更新交替,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一、推进不称职领导干部“下”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2000年以来,嘉荫县委在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推进了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下”的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定思路,形成正确的调整导向。嘉荫县委通过几年的实践,提出了“三个月看思路,半年看成效,一年定去向”的思路,即调整、提拔的干部任职三个月后由组织部门到干部单位听取其工作述职,重点了解干部工作思路是否清晰;任职半年后由组织部进行专项考核,了解工作是否打开局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年度考核中,对干部进行全面考察评价,确定干部的升降去留。这一思路的实施不仅使上来的干部经受到了考验,而且使调整下去的干部心服口服。

二是建制度,解决了“下难”的难点。在具体实践中,嘉荫县委注意从研究制定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工作制度入手,依靠制度,来规范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先后制定实施了《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四下”制度》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实施以来,有75名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

三是定标准,明确了“下”的对象。为切实解决“下”的对象难确定的问题,嘉荫县进一步明确了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规定年度考核不称职者下,诫勉教育不改者下,民主评议排名末位者下,试用期不合格者下,每年对现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定,确定不称职干部调整对象,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是妥善安置,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调整不称职干部过程中,嘉荫县委注意根据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安置,充分调动了被调整干部的积极性,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相结合,对下的干部不另眼看待,政治上一视同仁,生活上一样关心,工作上一样信任,干好了一样重用的氛围。如,我县1名乡镇行政正职因试用期间打不开工作局面,1名老林业局班子成员因违反政策规定先后被县委解除了试用职务和职级。对待被调整下来的干部,嘉荫县委没有放任自流,而是从内看素质,远看潜力的角度出发,从正面教育入手,帮助被调整对象从自身上找原因,正确对待组织的决定,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工作,这两名干部以下为机遇,以下为动力,扎实工作,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

几年来,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有效地解决了干部“下”难的问题,虽然从领导岗位上下来的不称职干部是少数,但在干部队伍中引起的震动是强烈的,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总结近年来推进干部能下的改革进程,有三条基本经验:

一是推行干部能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出发。从这几年来干部制度改革的历程看,一方面,这些改革为经济建设和其他方面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制度支持;另一方面这些制度改革措施的提出、各方面的认可程度及其实际效果,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激励和制约。实践证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不是组织部门的主观选择,而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干部工作的客观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推进干部能下,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方法和适用于哪些范围,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当时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联系。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推进干部能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不行,但要一步到位解决问题也不可能,只能不断积累,循序渐进。

二是推进干部能下关键在于干部管理工作中要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决心是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的前提,制定明确的干部岗位职责是推进干部能下的客观标准。但是,干部能上能下,又不仅仅是干部职务的“上”与“下”的问题,涉及到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监督等一系列环节,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除了坚定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决心、明确干部岗位职责外,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是按照正确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形成的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各项制度之间要相互提供支持,建立有机联系。实践证明,推进干部能下的相关制度、措施、方法要配套使用,单一地实行某一项改革,其作用往往不能持续和深入,容易“昙花一现”。

三是推进干部能下必须把能上与能下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干部的“上”和“下”历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干部“上”与“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干部严格管理、加强激励、竞争择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解决好干部能“上”与能“下”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研究,特别是在推进干部能“下”方面,尽快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方法。

二、不称职领导干部“下”难的问题及原因

从我县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实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从“下”的数量上看,实际“下”的人数要比应该“下”的人数少。

2、从“下”的职务上看,表现为三多三少。级别低的“下”的多,级别高的“下”的少;副职“下”的多,正职“下”的少;在下的职务安排上,改员保级的多,降免职使用的少;在“下”来的待遇上,大分部是降职务不降待遇。

3、从“下”的渠道上看,调整形式单一。干部管理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委任制,这就造成不称职干部在“下”的时候,靠组织调整的多,自愿提出申请的少,从上级职务到下级职务、从领导干部到保留职务或一般干部,始终是在干部圈内循环,即使有个别的提出申请,也是有更好的去向而提出辞职。

4、从对待“下”的态度上看,多数不称职干部对组织调整不能正确对待。一些不称职领导干部“下”来后,不是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是抱怨组织、消极抗“下”。

不称职领导干部难“下”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解放程度不高。应当肯定,这些年绝大多数干部对待“下”的问题,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心理承受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思维观念的转变程度离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要求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领导干部本人看,传统“官”念影响较深。虽然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官本位”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认为当官就能光宗耀祖、升荣降辱的干部还大有人在。此外,干部一旦从现职岗位上下来,绝大多数人就认为这个干部不是犯了错误,就是不称职,这种舆论环境对下来的干部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2、调整标准不规范。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首要的是明确不称职领导干部认定标准。但目前量化、细化、具体的标准比较单一,一把尺子衡量和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只能是模糊的定性,难以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加上考核的方式、方法不尽完备,难以通过现有的考核来确认党政领导干部是否称职,尤其是对工作中并无明显问题和失误,但事实上相形见绌的领导干部作出明确定论,难度确实很大。调查了解中,大多数人认为认定不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模糊,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能准确认定。

3、相关制度不配套。相对来说,这些年我们在干部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对“上”研究得多,对“下”研究得少的问题,没有拿出可行的“下”的规定和制度。虽然已有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中,不少涉及到干部的“上”和“下”,但基本上是零散的、应急的,没有形成封闭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解决不称职干部“下”的方面,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此外,干部被调整下去后,组织上要给其找出路,但目前就业渠道狭窄,只能在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安排,即使这样矛盾也比较多。安排在本单位,不好开展工作;安排在其它单位,不愿意接受;安排的单位不好,干部本人不愿意去等,表现比较明显。

4、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已经建立的制度执行的还不够彻底,具体表现在干部调整过程中,考虑品德、资历、年龄和身体因素较多,考察能力和实绩因素较少。对能力不足,实绩平平的领导干部触动不大。即使有的调整,也通常是职务虽然下来了,但待遇却没有降下来,已有的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决心不大,重视不够,只是说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上,工作效果就差。相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对这项工作认识高、信心足、决心大,开展“下”的工作就主动,效果就好。

三、促进不称职领导干部“下”的对策与思考

从今后发展看,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关键要在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用人新机制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完善干部能“下”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在制度和方法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一种择优汰劣的选择机制,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公开、公平、公正地择优汰劣,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二是形成一种干部人力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不仅能保证“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而且使干部“上”与“下”都能够各得其所,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三是形成一种

经常性激励机制,能够结合日常工作,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总体构架。只有把它们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充分发挥效益。我们认为,在下一步深化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要把对干部能上能下结果的管理扩展为对过程的管理,着眼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加强配套改革,综合推进。抓好五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让“下”的干部排除思想障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是影响干部能上能下的思想障碍。改革干部制度,推进干部能下能下,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适宜的社会氛围。各级党组织要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领导班子要强化抓班子、带队伍的意识,坚持一级抓一级,加大对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已有制度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的力度。要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动真碰硬,排除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干扰。其次,要教育干部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去留。破除官贵民贱,“不到退休年龄不退位”和“无错不下,下必有错”的旧观念,树立正确的职务变动观。明确干部职务的上与下是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队伍活力的必然要求,下的干部未必就有错,也并不是对干部的惩罚,而是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要淡化干部职务“上”与“下”的观念,强化干部职务“进”与“出”的观念,使干部的职务变动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合理的现象。再次,在社会宣传上不宜使用“平者让、庸者下”之类的口号,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端正对“下”的干部的认识和态度,不要歧视和责难他们,减少干部“下”的外部阻力。

(二)完善竞争机制,全方位的考察干部,让“下”的干部下有所思。一是拓展竞争领域和范围,完善机构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积极运用竞争上岗的有效方式,进一步做好机关工作人员的选配定岗和精简分流工作,使优者在位,劣者让位,改变“不犯错误不调整,不到年龄不下岗”的用人格局;二是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职位领导干部的选拔考试,在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不同,更好地体现竞争职位对竞争者各方面能力、素质的要求;三是完善民主推荐、测评和评议领导干部方法,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正确运用推荐和评议结果,既充分发挥民主,认真听取和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又不机械地、简单地以票取人;四是改进干部考察考核方法,不仅考察干部的工作圈,还考察干部的生活圈,不仅考察干部在本单位、本岗位的表现,还考察干部历任单位和岗位的表现,不仅看干部的学历、年龄,更看干部的实际能力和业绩,多层面、多方位地考察干部,防止以偏概全、扩优缩劣问题的发生。

(三)健全淘汰机制,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让“下”的干部心悦诚服。要积极探索推进位次管理、末位淘汰制度,这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有效方法。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依据不同行业特点,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职务特点,细化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认定标准,使考核有依据,评判有标准。其次要合理确定末位单位和末位人员。要重点抓好“考、评、定”三个环节。“考”就是根据目标管理考核标准,考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排出单位和个人的位次;“评”就是采取由群众评议、班子成员互评、组织部门综评的方式,排出位次;“定”就是对各单位和人员的两次排位情况进行综合审定,分层次确定末位单位和末位干部。第三要严格考核结果兑现。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被评为末位的干部,该降免职的降免职,该调离的调离,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

(四)疏通安置渠道,让“下”的干部才尽其用。应当看到,“下”的干部虽然有的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但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却可能很出色;有的组织领导能力不强,却可能是某个方面的专业技术权威。所以,应该把“下”的干部视为一笔人才资源,进一步做好开发利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下”的干部见面谈话,实事求是地讲清调整的理由,使他们正视被调整的客观现实,帮助他们认识不胜任现职的原因和差距,明确努力方向,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愉快地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二是要积极为“下”的干部创造提高的机会。可以采取调干学习、参加培训、挂职锻炼、参加中心工作等形式,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把调整的过程变为干部教育提高的过程,为重新安置上岗奠定基础。三是要拓宽安置渠道,量才使用,充分发挥被调整干部的作用。要根据“下”的干部本人的特点,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使其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专长。比如党务型的干部,从领导职务被调整下来后,可分工他们协助抓比较熟悉的工作。对有技术专长,但行政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弱的干部,调整到业务技术部门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也就是说弃其所短,取其所长,量才施用,既能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下”的阻力。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主渠道作用,逐步从组织包揽安置向双向择业过渡。四是要加强对被调整领导干部的跟踪管理。对下来的干部不能“一棒子打死”,提倡给他们一个“再上”的机会,可以结合全面推行干部制度改革,对受到降职、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上工作表现较好,有明显的工作业绩,符合领导干部任职条件的,经过组织考核后可重新提拔使用。通过这些措施,使“下”者能够看到希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的自觉性和在新的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配套相关政策,让“下”的干部无后顾之忧。凡新提拔的领导干部,除选举产生或经人大、政协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外,一律要实行试用期制;对新提拔的干部都要进行公示;对事业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实行聘任制;对党委、政府、人大班子成员实行任期制。同时,对在竞争中落聘、下岗或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称,事业心进取心不强,工作打不开局面,群众不满意以及有违法违纪事实已被立案审查尚未处结的领导干部,探索试行待岗制。积极引导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职、辞职到企业工作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鼓励符合条件的机关工作人员提前退休,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辞职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常规性的、硬性的“规矩”,真正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强化干部“下”后管理工作,配套相关政策,使“下”的干部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帮助他们解除后顾这忧,是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下”工作的关键。一是要制定走出公务员队伍人员的经济补偿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要求离开公务员队伍的,除法定不得辞职的情形之外,应根据其职位高低和任职年限,在经济上给予一次性的补偿。二是要建立“下”的干部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新技能培训制度。纳入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主动到企业工作,领办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创造条件,使党政领导干部能够“下”有所养、“下”有所为。三是要建立与“能下”有关的行政级别和工资待遇政策。符合有关政策,本人自愿提出提前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休退养的干部,要按照有关政策享受有关职级和工资待遇;对不胜任现职或相形见绌的干部,一般应按调整下来后的岗位定级、定待遇;对因身体原因而下来的干部,原则上保留行政级别和原来的工资待遇;对有技术业务专长,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下来后,可以“转业”、“转岗”,原则上可就高不就低的保留原有的职级和工资待遇。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能下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制度和办法,是当前这项改革任务的和焦点问题。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形成与建立,从思想上、制度上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应对入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运作有序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以“下”保证“上”的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机制,才以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为“二次创业、富民兴市”目标实现提供保证。

第二篇: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调查与思考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是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县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基层党内关怀机制,让更多基层干部心里塌实,让更多贫困党员挺起腰杆,让更多群众看到榜样,让更多基层组织增添活力、增强动力,以党内和

谐促进社会和谐。

党员缺归属,干部欠主动

催生党内关怀机制诞生

**县有17个乡镇党委,188个行政村党组织,全县党员9156名,其中农村党员5223名。**是山区农业县,年仅1600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直接影响着村级党员干部的待遇。全县占10%的农村党员仍处在贫困状态,30%以上的党员普遍认为缺少归属感和荣誉感,作用发挥不明显,难以为群众做表率;40%以上的村干部心存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佐龙镇蜡烛村党支部书记李延安对此深有感触:平时对农村党员要求多,享受实惠少,难免在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村干部过去把精力基本上用在村上,对家庭照顾少,长期下来村上变化了,自己条件还不如别人,就产生了消极心理。

久而久之,农村党组织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部分村干部缺少工作主动性,农村党员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群众入党积极性下降。针对存在的问题,**县从稳定村级党员干部队伍出发,坚持三路并举,以解决党员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积极构建包括贫困党员、老党员、在任村干部和离任村干部在内的党内关怀体系,真正做到对基层党员、干部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扶、感情上关怀、条件上改善、精神上激励。

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自2007年始,在3个乡镇试点村干部养老保险,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制定出台《**县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并于2008年全面实施。全县符合条件的359名村干部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者每人每年可得到县、乡、村补贴1500元。同时配套实施村干部健康体检制度和抚恤金制度,建立村干部健康档案,定期对在任村干部免费进行体检,县委组织部对累计任职30年以上村干部一次性发放抚恤金3000元,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对离任村干部实行补贴金制度,从2007年7月1日起,对连续或累计任职30年以上的95名离任村干部,每人每月补贴生活费50元,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激发发挥作用积极性。

建立党员慰问机制。从2007年7月起,对全县146名年满80周岁的老党员,每人每月发放慰问金20元,经费由县乡共同承担。同时规范党员慰问制度,建立全县老党员、贫困党员台帐,利用节假日对老干部、老党员和贫困党员进行定期慰问。去年全县共慰问党员552名,落实慰问经费18.91万元。

建立城乡帮扶机制。以联系和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在全县深入开展“双强双联争十佳,共建和谐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要求每个机关党支部联建1个农村党支部,每名机关党员帮扶1名农村贫困党员,着力构建支部联建、党员联帮的长效机制。每年评选全县“十佳”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党员,各奖励1000元。

顺应民意,严格操作

保证党内关怀机制实施

党内关怀机制的推行,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直接牵涉着很多人的利益,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县采取四步运行法,确保了该项工作的有条不紊推进。

广泛宣传,增强感染力和鼓动性。县上坚持把党内关怀机制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级党组织层层向广大党员群众宣传党内关怀机制的各项政策,在关心爱护党员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增强党员干部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举行党的生日庆祝大会及党内关怀机制启动仪式,邀请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代表到会参加,以热烈的氛围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规范运作,保证执行政策的严肃性。为保证党内关怀机制的有效落实,县委出台了《离任村干部退休金制度和农村老党员慰问补贴制度实施意见》、《“党员帮困基金”实施意见》和《**县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意见》。严格按照乡镇摸底申报、组织部实地核查、初步人选公示等步骤,确定最终享受对象。每年5月由村党支部申报、乡镇党委核实上报、组织部审核确定,按时将离任村干部退休金和老党员慰问补贴金打入个人帐户,并以“工资卡”的形式,由乡镇负责统一发放给享受对象。定期组织由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评审团,加强资金监管,并在县级媒体公布资金使用途径。县委组织部设立热线电话和举报信箱,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强化保障,形成制度化和长效化。县委成立党内关怀责任领导小组,凡是相关问题,都由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从2007年起,全县建立各级财政党建经费专项预算制度,县财政每年预算30万元,作为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资金。乡镇财政每年党建经费预

算不低于总预算的15%,其中党内关怀经费不低于党建经费的30%,2007年全县各级财政用于党内关怀机制的专项资金达300万元。同时建立“党员帮困基金”,通过县级财政专项预算、县管党费投入和上级组织支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捐赠等方式,共筹集基金17.36万元。2007年8.7特大洪灾中,基金支出6万元,对140名受灾党员进行了慰问

补助,鼓励他们搞好生产自救。

严格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和创新。县委把党内关怀机制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项检查,建立重奖重惩制度。对落实不力、贯彻不实的党组织通报批评,并取消县级补助经费,责令自行解决兑现。对在工作中落实到位、积极创新的党组织,奖励10000元予以鼓励。2007年,全县有5个乡镇建立了基层“党员帮困基金”,筹集资金36万元,有6个乡镇放宽准入条件,增加享受对象229人。

城乡共建,党群共赢

加速党内关怀机制转化

党内关怀机制的建立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党建工作新理念,适应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需求,成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催化剂,初步实现了城乡共建、党群共赢互动双赢目标。

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健康体检和抚恤金制度的实施,让村干部吃下“定心丸”。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饶在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出现了从不想干到想干,从不愿干到主动干的良好局面。蔺河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刘修兵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已经干了近10年,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摊上这样的好政策。他说,现在组织上给了这么大的照顾,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村上的各项工作干好。

困难党员慰问制度、党员帮困基金制度、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的实施,让基层党员队伍焕发无限活力。许多老村干部、老党员主动带领年轻党员搞建设,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出现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齐心的良好局面。2007年8.7洪灾中,佐龙镇金珠沟村级公路受阻,离任村干部陈开珍带领6名老党员的子女,自发义务抢修通公路,使村民到集镇不用再绕道行走了,为全村党员群众作出榜样。他们说,村上老党员、老干部都在为村上的事情忙前忙后,我们年轻人更不能推卸。

村干部干劲十足,党员“双带”能力增强,干群关系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以前村干部无人愿当、群众不愿入党的闲暇已逐渐好转,一批年富力强、责任心强、敬业精神好、群众基础好的村干部和党员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蔺河乡光明村党支部提出全力打造全县经济强村口号,抓住大型工程和城镇开发的有利时机,相继办起了加工厂、砖厂、运输车队等经济实体,由村“两委”成员分工负责,现在集体资产达到30余万元。据统计,2007年,全县发展农村党员234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87名,比2006年增长40%和35%,改善和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

城乡帮扶机制的推行,从更加广泛的层面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共享,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城市机关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乡共建、和谐共赢的局面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共有156个机关党支部联建188个农村党支部,1986名机关党员帮扶2550名农村党员产业大户和贫困党员,共承诺事项3816件,向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援助资金、物资共计129.52万元。

第三篇:建立规范化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规范化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作为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为重点,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等其他组织相配套的村级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了巨大作用。面对农村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建立健全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在城乡统筹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是当前“三套班子”换届结束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民主政治进程的逐步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的积极性,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突出的是村级组织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水平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在工作制度、职责分工、决策程序、民主监督等方面不够规范,特别是在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贫乏,随着“内聚外迁”进程的加快,山上人口转移加速,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后,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从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使村组织特别是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导致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村新当选的干部不知道开展工作如何入手。

当前村级组织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经验型。有的村议事规则和程序不健全,有些甚至落后于新的形势,仍习惯于凭经验,按惯例办事,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由于总体上文化素质低下,仍制约着村干部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缺乏必要认识。二是随意型。没有建立或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者使制度仅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工作无目的、无计划,办事无主张、无原则,对村级组织的工作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三是任务型。村两委会职责不明确,不具体,只把乡镇下达的任务当作村里工作的全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特色,不是积极寻求发展机会,而是“守株待兔”。

现行村级组织工作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村级组织工作的现行机制的一些弊端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如少数干部办事不民主,财务不公开,处事不公道,法制观念欠缺,群众观念淡薄,工作简单粗暴,甚至以权谋私,纪律松散,使矛盾激化,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不断。同时随着各方面体制的变革和调整,上级党政部门对村级组织控制力度减弱,而一些村工作机制不健全,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也给其他一些势力,如封建宗族势力乘虚而入、占领阵地的机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从源头上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干部素质不高。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村干部,他们的思想、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是其行动的指南。然而现实中不少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学习、吸收新知识、新科技的能力薄弱,思

路不开阔,市场竞争观念、依法治村观念淡薄,超前意识不强,致富门路狭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显得力不从心,部分村干部又由于年龄偏大,工作精力跟不上,家庭负担较大,工作进取心和开拓精神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开展村级工作的需要。

2、村级经济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受交通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全市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较大,在从温饱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四明山区,竹笋、茶叶、花卉是当地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致使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山区各村由于受资金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境内无力也不能发展工业,第二产业基本空白,村级经济薄弱甚至举债度日,使得村级组织运行困难,甚至使部分村日常开门经费得不到保证,影响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制度建设不全。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农民利益的多样化,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里存在制度建设不适应的问题。这些年在农村,虽制定了一些好的制度和办法,在发挥农村党政组织作用,规范“两务”活动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制度已经过时,有的制度约束力不够,有的制度不管用等等,使新干部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由此造成对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拖而不决,或盲目拍板,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对策和措施

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中,重新规范了“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创建目标,从农村工作现状看,工作机制好是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的关键,没有好的工作机制作保证,其他“四个好”就无从谈起。针对上述村级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对于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来说着重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水平。村干部是村级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村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否得到贯彻落实,也直接决定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机制的是否有效,所以我们鹿亭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作为推进村级组织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1)强化教育培训,提高综合技能。乡政府建立了干部上岗培训和在岗轮训制度、思想谈心制度等,同时,坚持每季一次对村干部进行政策、法律、法规轮训,利用村电教点定期组织村干部收看党员电教片、农业科技讲座和农家科技节目,并由乡党政班子成员对所联各村的村干部进行谈话谈心,交流思想,提高认识;(2)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增强村干部队伍活力。为帮助村干部转变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目前已有3名干部到行政村任书记和副书记,此举不仅充实了村干部队伍,规范了村级工作运作,还加快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推动了后进村的转化;(3)建立村后备干部队伍,合理增加女性比例。由乡组织、纪检部门会同各行政村通过笔试、面试程序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对他们进行动态管理,每个村确定2-3名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考虑到在山区,由于中青年男性忙于外出打工挣钱,不愿或无暇从事村干部工作,在今后的两委会选举中,我们通过向选民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村民代表和村干部中的女性比例,为充分挖掘女性才能、增强

村班子活力进行有效探索;(4)利用结对帮扶,加强干部交流。为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鹿亭乡与临山镇临浦村等3个示范村建立互访互学制度、挂职锻炼制度等,经常性的交流不仅增强了感情,促进了工作,并且使山区村干部增长了才干。

2、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增强合力、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是影响村级组织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更是村级组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近年来,各地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山区乡镇与平原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集体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山区各村新增长点匮乏、增长速度趋缓等现象,鹿亭乡作为山区乡镇,按照“有钱办事”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不断增强各村的造血功能。(1)水电站技改扩容。农村小水电具有收入稳定,受益时间长和环境无污染等诸多优点,素有“绿色银行”之称。为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我们积极筹划龙溪水库上游三只水库的挖方清淤工作,增加库容,以提高蓄水指数,实现下游各水电站循环用水,持续发电,并已投入410万元进行白鹿一、二级电站扩建,白鹿三级电站、东岗一级电站重建和中村电站的技改工程。(2)水电站股份共享。鹿亭现有大小水电站18座,沿溪8个村直接或参股建有电站,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为增加其余4个无资源村的经济收入,我们从2002年开始,采取乡股让村的方式,使这些村在3年内分别获得7-10万元的固定回报,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作。(3)合理调节扶贫结对。鹿亭乡曾是宁波市15个贫困乡镇之一,于1997年脱贫,现仍有经济薄弱村5个,为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乡政府通过充分调研,在扶贫工作思路调整和扶贫项目的认定上,建言献策,统筹兼顾。(4)量入为出,勤俭办事。鼓励各行政村通过盘活校舍、厂房等闲置资产来改善村办公和文化娱乐条件,坚持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推进村级建设,乡政府出台村级公务零招待办法,严格控制各类消费,切实减轻村级经济负担,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村内各项“实事工程”上。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把一个村搞好,除了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外,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保证,有了好的制度,广大农村干部就能够按照程序和有关制度办事,就能够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化解各种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近几年,鹿亭乡围绕“有章理事”的要求不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了诸如村“两委会”议事程序和决策程序、联席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议制度、集中办公制度等,深入推进了村级组织工作机制的规范化建设:(1)健全例会制度,规范议事规则。例会制度要求各村在每月的第一星期择日召开一次全体村干部工作会议,会议交流各线工作,明确本月各线工作重点,乡书记办公会议成员一月一次择村参加例会,各村有关村领导、驻村指导员、联村干部一月两次参加例会,帮助理思路、解难题,这样既推进了村务工作又培养了村干部的动手、动口能力。(2)健全财务制度,规范非生产性支出。为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执行,乡政府不仅下发了《行政村非生产性开支限额审批制度》和《行政村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明确了非生产性开支的范围、限额和审批原则,并对货币资金的保管、使用等重新作了梳理和规定,同时又加强了对村两务公开的监督和审计。(3)健全招投标制度,规范建设行为。乡政府制订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详细规定立项、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审计、建设资金管理等有关细则,对全部或部分由乡、村两级投资、融资的乡一次性投资在2万元以上和村一次性投资在5000元以上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以及政府机构、社团组织向社会募集资金兴办的项目,均进行公开招标,并由乡招标办公室负责承办,这样既保证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又促进了各行政村建设项目的健康有序推进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组成农村基层组织,包括设在镇(办事处)和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组织三个方面,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由此可知,农村基层组织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

二、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基础党组织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有组织的统一整体,它是由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其中,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和核心,党的地方组织是连接中央和基层的中间环节,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更是这基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到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现有基层组织371.8万个,而全国34324个乡镇中,34321个乡镇建立了党组织。60.6万个建制村中,60.5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建制村总数的99.98%。正是这些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党组织发展壮大从而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坚实的基础。

2.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立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场,居于农民群众之中,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同农民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本纽带。这种纽带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困难和愿望,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中来;另一方面,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到农民中去,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农村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和党的农村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首先表现在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体现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体现在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各项任务上。

4.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

在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的各种社会组织,如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等,在这许多组织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这种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协调乡镇、乡村各种组织的关系,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有利于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要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求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妇女、青年、民兵等群众组织都必须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加强基础组织建设,要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领导和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要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动力、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抓手。

第四篇: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如何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根据上级组织部门关于对“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 开展调研的要求,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的实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企业与个人、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对园区近五年来发展党员和党员出

党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建设方面的情况、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主要特点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近五年来我委发展党员和党员出党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管委会党委(以下简称“民科园党委”)共有基层单位党组织11个,其中管委会机关支部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新社会组织)支部各1个,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支部9个。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止,组织关系在我委的党员人数为239名,其中属于民科园党委下属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发展的党员为24人,平均每年约 5人。他们全部工作在企业或机关一线,其中35岁以下的有16人,占同期新发展党员比例为75%,高中以上文化的有18人,占比为75%,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3人,占比为54.1%,女党员10人,占比41.6%。除35岁以下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两项比例外,其余全部符合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发展党员的“四项”比例指标(即新发展妇女党员约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左右;35岁以下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80%以上;生产工作一线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6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90%以上,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新党员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5%左右)。

针对园区11个基层党组织有10个属于“体制外”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这一特点,五年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民科园党委除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暂行条例》等上级组织部门颁发的“规定动作”发展党员外,还结合园区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建立必要的“入厂年限期”作为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之一。即进入现所在企业的年限,高层管理人员原则上不能少于1年,中层管理人员不能少于2年,一线员工不能少于3年,方能列为培养对象,使非公企业展党工作与鼓励员工在企业安心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在实行发展党员“三榜”公示和“四审”制度的同时,借鉴部队邮寄战士立功喜报的做法,实行“两报喜”制度,即对新发展为党员的优秀员工以支部名义向所在企业“报喜”,以增强新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同时向员工家乡所在村(居)委报喜,以提升民营企业的政治荣誉感。

在“出党”方面,近年来,民科园党委真正按程序办理“出党”手续人员的暂时没有。但由于有52名与园区私营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未将组织关系转走的党员组织关系仍然放在联合支部,其中大约有30名因联系方式不健全而基本上失去联系超过了两年以上(其中有一位因受到刑事处理而无法与本人联系),所以这30名党员等于是“变相”出党。

民科园党委目前的做法是:凡是能一次性交纳或补缴党费的,暂时保留其组织关系;凡是已经找到工作单位并基本稳定了的,就及时协助将其组织关系转往异地(近几年来已经先后协助这类党员办理了转往青岛、杭州、武汉、深圳、长沙等基层单位党组织介绍信手续合计10余人);凡是能将其组织关系转往所在村、居的,则尽可能将其转出(已经办理过5名党员转入本省廉江、始兴等家乡村、居党组织)。通过上述方式仍联系不上的,再按照上级新的要求精神处理。

二、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建设方面的情况、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主要特点

实践证明,通过设置“入厂年限期”作为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条件之一,可以将看似单纯的“展党”工作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稳定工作等“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还可以从制度层面上协助企业做好人员稳定工作,防止个别人利用私营企业发展党员的相对“宽松”的机制,实现其政治上的“投机取巧”。而实行“两报喜”制度,既可营造私营企业内部的政治氛围,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和党的影响力,更可提升在私营企业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荣誉感,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不仅仅从私营企业获得正当的劳动报酬,还可以实现自己追求进步的政治信仰,使党的队伍在当前新生代产业工人中后继有人、生生不息,从而达到党章所提出的“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目的。

当然,即使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对照上级的高标准、严要求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由于普通员工在民营企业的地位决定了其缺乏“话语权”,真正属于一线生产员工发展对象较少;二是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政治不感兴趣,要求入党的积

第五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当前,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切实解决这部分党员贫困问题,是各级党

组织尤其是组织部门的职责之一。黎川县下辖基层党委26个、党支部366个,有党员8622人。据初步调查,全县现有821名党员生活较为贫困,其中城市困难党员182人,农村困难党员639人。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最近,我们走访了县直单位和部分乡村,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还设计了三个调查表,分别发到各单位,对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困难党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三老”困难党员202人。形成原因主要是:一是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力,生活十分困难,他们中有的过去是英雄好汉,现在老了,没能赶上致富的班车,生活状况并不比一般老百姓好,有的甚至更差,并且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二是生活缺少保障,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搞养老保险,只能在每年春节领到县委组织部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缺技术、资金的有490人。形成困难原因是:一是文化程度偏低,有70至80的困难党员只有小学文化,斗大字不识几个,更谈不上科技素质,生产技术简单,收入低,生活维艰;二是创新意识不强,怕这怕那,种田沿用传统的那一套耕种方式,不敢大胆运用新的实用技术,遇到什么自然灾害,往往抗御能力低,望天兴叹;三是缺少一定资金,生活上都入不敷出,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信用社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贷款,致使低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

3、患病造成困难的党员35人。形成困难的原因是:一是他们年龄也相对大些,很多人患有肝、肺、癌、高血压、冬瓜脚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二是生活担子重,上有老,下有小。

4、企业下岗困难党员44人。造成困难原因是:一是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企业未发下岗费或生活补贴,造成生活无来源;二是年龄偏大缺少技术,外出务工没人要,只能在家里受穷,靠政府的微薄的救济度日。

二、建立困难党员帮扶长效机制的对策

如何破解党员队伍中这支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始终是各级党委特别是组织部门面临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近年来,黎川的思路和实践是,坚持多措并举,对困难党员分类实施帮扶,积极探索和建立困难党员长效帮扶机制,使全县贫困党员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做法之一:建立困难党员台帐,为困难党员分类实施帮扶提供依据

一是界定帮扶对象标准。农村家庭年收入在865元以下的特困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困难的家庭;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建国前老党员。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根据上述标准,我们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和走访慰问对象。调查中,特别注重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即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困难党员名单及有关家庭情况在各自所在村(居)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三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台帐类别分明,情况清晰,组织部实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

做法之二:对因缺资金、缺技术造成贫困问题的党员,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和开展技术就业培训加强帮扶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县委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从2001年起,采取财政助一点,各基层党委筹一点,留存党费划拨一点,机关单位党员募捐一点的措施,筹集资金20万元,建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进一步完善了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从今年开始,决定每年以10万元的速度筹集资金,通过三年努力使帮扶基金规模达到60万元。尔后以这60万元为目标,采取“鸡生蛋,蛋生鸡”的办法,借贷给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力争每年创收5-6万元,从而使每年帮扶基金达到10万元左右。同时,县委成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监督小组”,负责帮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帮扶基金使用。

基金的帮扶方向有两种:一种是无偿救济,即每年的定期与不定期走访慰问,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的创收部分;另一种是有偿扶助,即利用基金以借贷形式扶助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实现滚动使用。我们紧紧围绕效益目标,坚持"党内帮困、有偿使用、两年还本、滚

下载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下”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

    关于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

    一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下访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下访工作制度,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在全县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下访工作的意见》,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开展党政领......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五篇材料)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焦东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兴刚) 焦东街道办事处下辖13个党支部,有党员485人。据初步调查,辖区现有20余名党员生活较为贫困。党的十七大把......

    关于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

    根据省市2004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思路,结合XX街道工作实践经验,笔者现就建立“大调解”机制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

    关于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

    根据省市2004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思路,结合XX街道工作实践经验,笔者现就建立“大调解”机制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

    关于建立“大调解”机制的思考

    根据省市2004年政法综治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的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思路,结合XX街道工作实践经验,笔者现就建立“大调解”机制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

    对党政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对党政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吕文革 来源:中国·浙江/廉政在线 时间:2011-09-14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具有共同的心理健康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其职业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