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平安余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下到九龙乡、大塘乡、峡山林场等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据调查,我县共有农村困难党员336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4%,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3.1%。这些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党龄偏大的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十个党员九颗牙”现象普遍。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岁1390名,占41.3%,70岁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时,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其中党龄在20年以上的占困难党员总数的83%。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农村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农村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曾担任过村组干部现已退下来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田”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2142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前,农村家庭的各项开支还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有子女上学寻医问药等费用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党员生活困难
出现农村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农村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三塘乡榨下村50周年老党员李再珠长期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贫困。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中,近40%的困难党员子女外出打工或没有与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几百元钱或几百斤稻谷,有的干脆不给,基本依靠自给,生活贫困。杨埠乡紫店村困难党员田怀亮,年龄大,子女不赡养,生活困难。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九龙乡新圳村困难老党员乐盛德是退伍军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贫困,思想空虚,在家人的鼓动下信仰宗教,导致生活贫困。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农村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下来以后,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枫港乡付家弄村困难党员陈端水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来,因“习惯当干部”,在家精耕细种的技术不高,又无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难。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去年8月份全面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许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重视不够,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更加重视关爱帮扶党内的困难群体。*大之后,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当前,部分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低收入农村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我们党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注关爱农村党员弱势群体是关键,更是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党员先进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外,还会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我县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百姓创家业”、“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继续完善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誉证书发放工作,充分激发老党员的政治荣誉感。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5、制订扶助政策,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政策扶持。要出台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扶工作意见,对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予以政策倾斜。一是技能扶助。对农村困难党员,要以“造血”、“输血”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要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通过开展农村夜校及种养加工等技术培训班,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要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二是资金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脱贫项目产业化进程。三是信息扶助。通过建立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党员弱势群体创业信息员、产品推销员和技术指导员,利用传单、会议、广播电视、党员农经信息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就业岗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实行信息扶助,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6、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县委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中心,负责全县困难党员的相关帮扶工作,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典型,制定对策和措施,并建立帮扶协作的联动机制,坚持依靠党内力量进行帮扶的同时,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完善帮扶考评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感。
第二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当前,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党员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切实解决这部分党员贫困问题,是各级党
组织尤其是组织部门的职责之一。黎川县下辖基层党委26个、党支部366个,有党员8622人。据初步调查,全县现有821名党员生活较为贫困,其中城市困难党员182人,农村困难党员639人。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最近,我们走访了县直单位和部分乡村,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还设计了三个调查表,分别发到各单位,对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困难党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三老”困难党员202人。形成原因主要是:一是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力,生活十分困难,他们中有的过去是英雄好汉,现在老了,没能赶上致富的班车,生活状况并不比一般老百姓好,有的甚至更差,并且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二是生活缺少保障,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搞养老保险,只能在每年春节领到县委组织部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缺技术、资金的有490人。形成困难原因是:一是文化程度偏低,有70至80的困难党员只有小学文化,斗大字不识几个,更谈不上科技素质,生产技术简单,收入低,生活维艰;二是创新意识不强,怕这怕那,种田沿用传统的那一套耕种方式,不敢大胆运用新的实用技术,遇到什么自然灾害,往往抗御能力低,望天兴叹;三是缺少一定资金,生活上都入不敷出,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信用社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贷款,致使低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
3、患病造成困难的党员35人。形成困难的原因是:一是他们年龄也相对大些,很多人患有肝、肺、癌、高血压、冬瓜脚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二是生活担子重,上有老,下有小。
4、企业下岗困难党员44人。造成困难原因是:一是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企业未发下岗费或生活补贴,造成生活无来源;二是年龄偏大缺少技术,外出务工没人要,只能在家里受穷,靠政府的微薄的救济度日。
二、建立困难党员帮扶长效机制的对策
如何破解党员队伍中这支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始终是各级党委特别是组织部门面临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近年来,黎川的思路和实践是,坚持多措并举,对困难党员分类实施帮扶,积极探索和建立困难党员长效帮扶机制,使全县贫困党员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做法之一:建立困难党员台帐,为困难党员分类实施帮扶提供依据
一是界定帮扶对象标准。农村家庭年收入在865元以下的特困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其他原因造成的暂时困难的家庭;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建国前老党员。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根据上述标准,我们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和走访慰问对象。调查中,特别注重规范困难党员申报程序,即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困难党员名单及有关家庭情况在各自所在村(居)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三是建立困难党员台帐。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等。台帐类别分明,情况清晰,组织部实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
做法之二:对因缺资金、缺技术造成贫困问题的党员,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和开展技术就业培训加强帮扶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县委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从2001年起,采取财政助一点,各基层党委筹一点,留存党费划拨一点,机关单位党员募捐一点的措施,筹集资金20万元,建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进一步完善了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从今年开始,决定每年以10万元的速度筹集资金,通过三年努力使帮扶基金规模达到60万元。尔后以这60万元为目标,采取“鸡生蛋,蛋生鸡”的办法,借贷给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力争每年创收5-6万元,从而使每年帮扶基金达到10万元左右。同时,县委成立了“困难党员帮扶基金监督小组”,负责帮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帮扶基金使用。
基金的帮扶方向有两种:一种是无偿救济,即每年的定期与不定期走访慰问,资金来源主要是基金的创收部分;另一种是有偿扶助,即利用基金以借贷形式扶助困难党员发展生产,实现滚动使用。我们紧紧围绕效益目标,坚持"党内帮困、有偿使用、两年还本、滚
第三篇:关于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打造活力鄢陵、特色鄢陵、和谐鄢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和原因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深入到乡镇村、企业和社区,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县困难党员现状及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年龄偏大、丧失劳动力而导致的困难党员。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只能在每年“七一”或春节期间领到各级党组织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缺技术、缺资金而导致的困难党员。一是文化程度偏 低。有70%的困难党员只有小学文化,生产技术简单,收入低,生活维艰。二是创新意识不强。种田沿用传统的那一套耕种方式,不敢大胆运用新的实用技术,遇到自然灾害,往往抗御能力低,望天兴叹。三是缺少资金。对生产基本上没有什么投入,金融部门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贷款,致使低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
3、因病因灾而导致的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偏大,很多人身患肝、肺、癌、高血压等大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同时,由于生活担子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异常艰难。
4、因企业下岗而导致的困难党员。一是由于原企业已停工或关闭,企业未发下岗费或生活补贴,造成生活无来源;二是年龄偏大缺少技术,外出务工没人要,靠政府微薄的救济度日。
二、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 是界定帮扶标准。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2、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设岗定责”、“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群众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 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3、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村党支部要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4、制订扶助政策,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生产扶持。一是技能扶助。对农村困难党员,要以“造血”、“输血”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要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要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二是资金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脱贫项目产业化。三是信息扶助。通过建立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党员弱势群体创业信息员、产品推销员和技术指导员,利用传单、会议、广播电视、党员农经信息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就业岗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实行信息扶助,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5、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引导社会帮扶资源,积极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县委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中心,负责全县困难党员的相关帮扶工作,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典型,制定对策和措施,并建立帮扶协作联动机制,坚持依靠党内力量进行帮扶的同时,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 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完善帮扶考评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
第四篇: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焦东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兴刚)
焦东街道办事处下辖13个党支部,有党员485人。据初步调查,辖区现有20余名党员生活较为贫困。党的十七大把关注民生工作提高到了重要日程,作为基层服务机构如何把十七大的精神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平安和谐街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困难党员现状
最近,我们走访了辖区企业单位和贫困党员家庭,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还设计了调查表,分别发到各单位,对困难党员帮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辖区困难党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大的偏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70岁以上的占很大比例,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他们已届风烛残年,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人。他们对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有职现已失业下岗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故”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 1
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40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1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
二、导致党员生活困难的原因分析
出现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无一技之长,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健全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困难党员帮扶工作非常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十七大之
后,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辖区贫困和低收入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辖区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街道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街道党工委申报,党工委审批并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
建库工作,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
5、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引导社会帮扶资源,积极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
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一对
一、长期帮助、一帮到底”,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完善帮扶考评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意识。
第五篇: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死搬研究书本上的理论。它要求党的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普通党员以充盈的人文关怀,完善和改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不仅关系到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生成,还关系着党内和谐局面的构建。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干部利益保障的新路子,研究出台符合我街党支部建设实际的一些新举措,努力使党员干部在个人利益上有保障,工作上有激情,前进上有动力,后顾时无忧虑。
如何建立健全党内以激励为核心,以关怀为宗旨,以帮扶为途径的长效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我们基层支部建设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重大意义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党员队伍思想观念多变性、利益需求多样性、收入分配差异性的特征日益明显,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需要,是尊重党员权益、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年来,中央通过财政拨款和下拨党费,对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发放定额补贴,大力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党组织办公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在党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激励出动力,关怀出亲和力,帮扶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级党委一定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努力在全党形成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生动局面。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最具时代特征的阐释和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已经拥有7400多万党员、近400万基层党组织的庞大队伍。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思想观念多变性、利益需求多样性、收入分配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的特征日益明显。要实现党组织的良性运行,就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完善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对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及运行进行约束与协调。因此,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适应党的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和助推器,有利于帮助化解党内矛盾,激发党内活力,营造党内和谐氛围,夯实党的组织基础。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尊重党员权益、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增强党的决策的民主特质,是新时期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来支持。没有完善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就没有党的组织机构和党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就没有党员主体地位实质上的对等,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尊重党员民主权益,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迫切要求,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顺利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宏伟建设目标的现实要求。
广大党员及党的基层组织依附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建设发展水平,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仅制约着党在社会基层的执政能力,还是展示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具体要求的重要标准,更是直接反映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一面镜子。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客观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奋勇拼搏,确保党和国家新的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与完成。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把握好以下原则: 1.处理好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保障党员权利的关系。
激励、关怀、帮扶党员,就要保证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又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严格履行义务,遵守纪律,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2.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关怀党员与关怀普通群众的关系,做到党内关怀帮扶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有机统一。
始终把帮助生活困难群众放在第一位,在党员利益和群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优先照顾普通群众,不与民争利。通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3.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
应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并重,切实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党员荣誉感,保障党员权益,帮助党员解决困难,调动党员积极性。4.坚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应牢固树立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个服务”工作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广大党员的新期待。
5.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
要在普遍关爱的前提下,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既要注重对全体党员经常性的关爱,又要对思想、工作、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党员实施重点帮扶。
6.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既注重对党员进行精神方面的慰问和激励,又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党员以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问题。7.保障享受权利与督促履行义务相结合。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既要充分保障党员权利,又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并重,切实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障党员权益,帮助党员解决困难,调动党员积极性。9.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注意研究新情况,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广大党员的新期待。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基本机制
下一步,我校党委将按照边帮扶边总结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形成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使每位党员都能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构建党内和谐。
(一)以激活力、励动力为出发点,健全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要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提升工作效力为目标。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有政治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一)政治激励
一是要鼓励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
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体作用。党支部每年组织两次党员座谈会,充分发挥党员参政议政的能力,让党员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反映出民心民意,以激励他们按照民主、法制、正规的渠道陈述政见,确实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荣誉感。
二是要适当选拔录用,使其事业上有奔头。
对于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工作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个人作风正派,群众评议较好的优秀党员干部,在职务晋升上要有所考虑。要建立优秀党员干部信息库,将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干部及时补充中层领导班子。
(二)精神激励
一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要增加优秀党员的评选频率,二是要加大优秀干部的宣传力度。
对优秀的党员干部,在舆论、宣传方面积极宣传其先进事迹,报道其成功经验,使优秀党员干部始终觉得头上有光环,脸上有光彩。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等媒体对每年评出的优秀党员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传播他们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竖起他们的形象,亮出他们的风采。
三是要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
建立健全党内表彰奖励和授予荣誉证书制度,定期开展党内表彰活动,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得到明显提高。增强优秀党员的荣誉感和典型示范效应;要把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物质激励
一是要增加优秀党员的物质奖励。
党支部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并利用春节、建党纪念日、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向优秀党员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的送温暖活动。
二是要积极为优秀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要切实为优秀党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党员要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要建立物质激励机制。
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党组织和党员,应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
(二)以暖人心、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一)推进党员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党员要发挥作用,保持先进性,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每周要进行党员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与能力。
(二)加强党内关爱平台建设。
构建关爱关心党员长效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关爱困难党员的方式方法。党支部着眼于党内关爱工作长效化、规范化,注重整合社会力量,努力打造服务党员的工作平台,以确保弱势群体党员始终处于组织的关爱之中。
(三)建立交心谈心制度。
党支部要建立经常性的党内交心谈心制度,做到“五必谈”:党员取得成绩时必谈、遇到困难时必谈、发生矛盾时必谈、出现失误时必谈、存在问题时必谈。这样更能激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思想工作,达到凝聚人心、激励发展的作用。
(四)建立生活、政治关怀机制。
对于有困难的党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做到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党员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同时,在政治上要重视党员的成长,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要建立党内探访、谈心制度。
通过结成一对
一、多对一的联系帮扶对子,指派专人到党员家中探访、谈心等办法,建立健全党内结对联系、谈话、定期走访等制度。二要建立定期慰问制度。
在每年元旦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参与“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长期患病党员、下岗失业党员等弱势群体党员,发放慰问金及物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凝聚人心、激励发展的作用。
三要建立生活关怀制度。
应探索建立党员生活救助制度、生活补助制度,确保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三)以培技能、促发展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内帮扶机制。
(一)探索党组织关爱保障制度。
做好对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帮扶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我们要注重用好用活中央关爱老党员、困难党员的政策,并从我校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党组织关爱保障制度,努力树立党组织在党内外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强化党员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二)健全党内结对帮扶制度。
实行党内帮扶,开展党内互助是加强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沟通联系,融洽党内关系,解决党员实际困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此健全党内结对帮扶制度成为我校党支部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切实争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要加强党员服务平台建设。
拓展党员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为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广大群众提供生活救助等多方面的服务,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民生的工作体系。
二要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
分类建立统计台账,通过分类建立贫困党员、党员信息,针对不同党员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实施救助,建立党员分类帮扶机制。三要建立项目帮扶机制。
应把帮扶的侧重点放在“扶”上,在授“鱼”的同时侧重于授“渔”。以自身“造血”来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以困难党员自身“造血”来结束党组织的临时“输血”。四要建立关爱帮扶基金。
积极探索建立党内扶助新办法,通过党费专项划拨、党员捐助等方式,建立党内扶助基金。
四、我们的主要做法
(1)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党员“惑时有人解”。
学校党委书记和其他校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同分管中层干部或党支部书记谈一次心,党支部书记每学期至少与本支部每一名党员谈一次心,新党员入职和老党员退休,所在党组织负责人都要与其谈一次心。做到“四必谈”,即:党员职务调整、岗位变动必谈;工作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
(2)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做到党员“平时有人访”。
学校党委和党支部要坚持定期走访与平时走访相结合,每年七
一、教师节、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要对一些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进行走访慰问。在党员的入党纪念日,党支部应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召开党员会、与其谈心谈话或送“入党生日贺卡”、发“红色短信”等多种形式,为党员过“政治生日”,送去党组织的祝福和关爱,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建立患病探望制度,做到党员“病时有人问”。
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对患病住院的党员,要派人及时进行探望慰问;对因病在家休息的党员,也要视不同情况,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探望慰问。(4)建立困难帮扶制度,做到党员“难时有人帮”。
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对因病、因灾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可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或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其结成帮扶“对子”,也可采取临时捐款捐物资助的形式,给予关心和帮助。(5)建立助学成才制度,做到党员“工作有人带”。
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可通过建立老党员与青年党员结对帮助制度,帮助他们提高师德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还可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特色党日以及技能比赛、示范课等有效载体,创设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引导党员爱岗敬业当先锋,争创一流做贡献。
(6)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做到党员“贡献有人奖”。
学校党委每两年对“创先争优”等党内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并积极推荐他们参加上级先进表彰活动,让优秀共产党员的付出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认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政治荣誉感。(7)建立党内民主制度,做到党员“权益有人维”。
学校党委坚持党务公开制度,通过党内会议、公示栏、校园网等形式对党内重要事项进行公开。对党内重要问题的决策,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纪委及时受理有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8)建立亡故关怀制度,做到党员“逝时有人唁”。
党员亡故或家庭成员去世,学校党委和党支部应派人参加临终送别仪式,对其亲属表示慰问。在尊重党员遗愿和亲属意愿的前提下,也可由所在党支部为亡故党员举行一定形式的吊唁活动。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对激励、帮扶、关怀的内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认为是上级的事、领导的事,与本级组织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有的感到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就那么些事,无能为力;有的工作的主动性不够,认为党内激励就是每年或每两年一次的评选表彰,关怀帮扶就是谁住院了去看望一下,谁家里有重大困难了帮一把,等等。致使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处于常规性、一般化状态,没有上升到理性思维,工作效果一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激励、关怀、帮扶不到位。各单位这项工作重大节日做得多,平时少;侧重于生活方面的多,政治上、思想上以及其他方面的少;对有困难的重点人倾斜的多,对一般同志关心、关注的少。有的时候甚至出现缺位和失偏现象。
(三)帮扶方式单一,重急难、轻平时,缺长远。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激励关怀帮扶的覆盖面不够大,途径偏少,还远远不能满足党员的需求。帮急的多,扶持的少,导致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针对性的从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技能水平等方面帮扶的少。
六、意见建议
通过不断的努力,我校党支部虽然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面对新形势,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在工作方法上,从一般性工作向建立长效机制方面拓展。在党内激励方面,除继续坚持以往传统的激励方式方法外,进一步拓展党内激励内容和方式,强调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以调动党组织、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大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投入,按照党员人数,核定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保证基层党组织有效开展活动和工作;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把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纳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符合条件、取得突出业绩、能力比较强的基层党务干部要在提拔时给予优先考虑和使用。在关怀、帮扶机制建立方面,除了继续做好党员结对帮扶、“七•一”和春节等节假日慰问等常规性工作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将短期工作或工作中好的方式方法与经验固化到日常工作中去。要着眼“四有”,努力建立完善党内关爱的长效机制。同时,要优化党组织设置,使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党员的特点相适应,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党员的分类管理,做好困难党员分类建档和排查工作,明确帮扶对象、帮扶标准和使用办法,真正使党内关爱工作成为推进党内和谐建设的长效之举。
(二)在工作领域上,从单纯激励党组织、党员单方面工作成绩向多领域拓展,从帮扶困难党员、基层组织向关爱广大党的基层组织和全体党员方面拓展。改变党内激励措施和方式的随意性,建立严肃的定期党内激励表彰制度,改变过去党内激励单一表彰党建工作成绩的做法,把党内激励纳入到社会激励范围之中,使受到党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享受同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定期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参加免费体检,使党内表彰享受与其他社会表彰一样的待遇保障。改变党内关怀、努力使党内关怀、帮扶覆盖到每个党员、每个基层党组织;在解决好对困难党员、党组织关怀、帮扶的同时,也要将困难党员家庭成员和普通群众纳入关怀、帮扶视野。
(三)在工作内容上,从单纯的生活激励、关怀、帮扶向政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拓展。要从 “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慰藉、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整合和优化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内容,努力营造党内和谐的激励、关怀、帮扶环境和氛围。要针对党员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内容的激励、关怀、帮扶,多方面激发内在活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创设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建立党员示范岗、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等有效载体,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联户、党群联心,通过定人、定时跟踪联系服务,使党的工作延伸到群众。继续深入开展“党员认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能力和特长,设立服务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种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模范表率作用。建立健全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增强帮扶互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发展上扶业、健康上扶强、教育上扶学”为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党员解决问题,定期进行走访慰问,引导困难党员自强自立,确保“离岗不离党,管理不断线”。逐步建立系统外部“关联型”结对帮扶机制。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1、营造良好环境。把为困难党员排忧解难作为基层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动员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增强关怀困难党员的自觉性,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帮扶典型和脱贫典型,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2、打造好四个帮扶平台。及时扩大党内各类群体间的互动力,建立好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帮扶平台、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帮扶平台、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帮扶平台,逐步扩展建立党员为困难群众的帮助服务平台。
3、创新帮扶手段。健全帮扶网络,突出帮扶重点,完善帮扶制度,逐步建立考核管理制度、联系会议制度、结对帮扶制度、优扶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实现帮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为认真落实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我校党支部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领导小组以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要求:
(1)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作为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并作为创建特色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明确工作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2)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着眼于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列入党建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并结合半年、全年工作总结进行考核评价,并在党内进行通报。
(3)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的情况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党内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从而在全校形成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生动局面。
历城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