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充分发挥党员在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任务。最近,我们围绕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深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党支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教育和管理上还存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加强。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以提高党员素质为目的,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我们坚持以提高党员素质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来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类办班、因需施教,分级负责的办法;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法律法规和党员教育管理知识等。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上,坚持“以岗定责、分类管理”的原则。一是对机关党员按照其担任的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责,搞好本职工作;二是对干部党员按照其职责和分工,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三是充分发挥退休老党员的作用,为人口计生和卫生工作谏言献策。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了党员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的自身行为。修订完善了党员定期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党支部每月能够正常开展一次以上活动,一月集中学习一次以上,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丰富了组织生活,提高了党员的自身素质。
(三)完善党建责任体系,强化教育管理职责。
我们把加强领导作为党员管理工作的关键,认真贯彻“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一是落实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人。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做到常抓不懈,避免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在明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同时,不断探索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创先争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三是注重队伍的培训。吸收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了组织,锻炼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整体素质不高。二是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有的甚至混同于一般群众。三是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
三、工作思路与对策
根据我支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一条主线”(以“三个代表”为主线),抓好“二项工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学理论、学《党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党员先进性标准的时代性,用发展的观念,建立一套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新面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常抓不懈。要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每个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解决能否代表、如何代表的问题。
2、抓好“二项工作”。一要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理论”、“学《党章》”提高活动,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党性修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党性修养等方面教育,用《党章》统一思想,用《党章》规范言行。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党员教育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从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把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
第二篇: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充分发挥党员在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任务。最近,我们围绕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深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党支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教育和管理上还存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加强。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以提高党员素质为目的,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我们坚持以提
高党员素质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来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类办班、因需施教,分级负责的办法;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法律法规和党员教育管理知识等。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上,坚持“以岗定责、分类管理”的原则。一是对机关党员按照其担任的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责,搞好本职工作;二是对干部党员按照其职责和分工,实行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三是充分发挥退休老党员的作用,为人口计生和卫生工作谏言献策。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了党员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的自身行为。修订完善了党员定期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党支部每月能够正常开展一次以上活动,一月集中学习一次以上,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丰富了组织生活,提高了党员的自身素质。
(三)完善党建责任体系,强化教育管理职责。
我们把加强领导作为党员管理工作的关键,认真贯彻“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一是落实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人。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做到常抓不懈,避免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在明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同时,不断探索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创先争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三是注重队伍的培训。吸收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了组织,锻炼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支部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整体素质不高。二是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有的甚至混同于一般群众。三是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
三、工作思路与对策
根据我支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一条主线”(以“三个代表”为主线),抓好“二项工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学理论、学《党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党员先进性标准的时代性,用发展的观念,建立一套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新面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常抓不懈。要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每个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解决能否代表、如何代表的问题。
2、抓好“二项工作”。一要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理论”、“学《党章》”提高活动,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党性修养,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党性修养等方面教育,用《党章》统一思想,用《党章》规范言行。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党员教育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从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把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来抓。一是严把入口。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在不断健全、完善、确定发展对象联系人、发展对象定期
第三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关系到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员的教育管理
将难以沿用原来的方法和模式。正确分析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一个经常性课题,也是海沧台商投资区广大基层党组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一、近几年来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普遍加强
从调查情况看,近几年来,海沧台商投资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上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对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投资区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党员发展工作逐步规范。
98年以来,海沧台商投资区共吸收新党员83名,其中35周岁以下71名,占8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3名,占63.8,女党员20名,占24.1。为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党工委组织部专门制订下发了《海沧台商投资区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试行)》,对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发展对象的确定和审查、预备党员的吸收、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转正以及党委审批等程序作了进一步明确、详细的规定,并普遍推行四项制度:一是入党积极分子民主推荐制度。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先由党小组向党支部提名推荐,凡共青团员则必须经团组织讨论推荐,党支部接到推荐后以座谈、谈话等形式征求党内外民主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然后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对群众评价不高,党员反映不好的不得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发展党员预审制度。规定由基层党组织确定为重点培养并准备列入发展计划的对象,必须经党委、投资区党工委组织部逐级进行预审。内容包括:发展对象是否符合党员条件、发展对象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发展党员材料是否齐全,以及手续、程序是否规范等。三是发展党员公示制。为防止发展党员失察失误,规定积极分子入党前都要进行公示,将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培养考察情况等在一定范围张榜公布;公示期间,党员、群众可对公示对象的个人素质、表现、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所在党支部或上级党组织反映,以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四是党支部大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制。为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更好地发扬党内民主,让党员充分表达个人真实意愿,要求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吸收新党员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以上四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入党积极分子的进取意识,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扩大了民主,加强了监督;做到了把群众公认与《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发展党员的质量,又较好地密切了党群关系;同时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抓培养党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党员思想教育不断加强。
在抓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中,投资区各级党组织较好地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开展了“双学”、“两思”、“三讲”、“三个代表”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每个党员进一步强化先进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坚持以干部党员教育为重点带动一般党员的教育。突出抓了党员领导干部“三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以及党风廉政教育;坚持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党员队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及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风气的形成;三是坚持抓好形势政治、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党员教育工作活力。投资区机关及国有企业较好地坚持了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教育制度,开展了市场经济、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以及科学技术等系列讲座,把党员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及业务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党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四是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努力为投资区开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针对投资区实际,近几年来,先后开展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海沧形象”、“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假如我是投资者”、“我为招商引资献计策”、“立足本职,为党旗增光辉”、“创先争优”、“效能建设”以及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对于增强广大党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观念,激发党员先进意识、创新意识,唱响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寓教于乐,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在抓党员教育过程中,各基层党组织注意运用各种生动活泼、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形式,激发党员接受教育的热情,受到了党员的欢迎。概括起来主要有:看—走出去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图片资料展、观看电化教育资料;听—举办专题学习辅导、讲座、报告会;读—开展读书、理论学习活动;讲—上党课、举办读书演讲;唱—开展歌咏、文艺晚会;写—开展征文、学习心得体会评选、交流;乐—举办摄影、书画展;议—召开讨论会;赛—开展党的知识竞赛等等。
(三)党员教育管
理机制逐步完善。
健全落实党建责任制,逐步形成了党建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为保证责任制的落实,规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双边行为,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和各项党建活动规范化,投资区党工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制订下发了《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意见》,对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进行了规范;二是针对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成份新,党务知识、经验缺乏的情况,抓了多期党支部工作骨干培训,以集中授课、下发函授作业等方式系统学习党支部工作基本知识,强化职责观念;三是健全和完善党建内业资料,加强了党建信息管理自动化建设,统一了投资区基层《党建工作手册》,加强了对基层党建档案、资料管理及各种登记、统计工作的指导;四是先后下发了《党支部书记上岗培训教材》、《党支部实用文体知识大全》、《党支部工作手册》、《党支部工作疑难问题答询》等一套党建书籍资料,进一步明确党内组织生活、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内容、程序;五是建立了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定期布置、汇报党建工作,交流经验;六是加强督促,不间断地对各基层党总支、支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基层党支部骨干队伍的党建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多数单位党组织生活各项制度比较落实,能基本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月一次支委会、党小组会,每年二次以上党内民主生活会;发展党员、党内选举、收缴党费等都能严格按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坚持“三会一课”的前提下,各基层党组织还根据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改善组织生活简单枯燥的状况,做到形式求新,内容求实,努力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如开展机关党组织争创“六个好”、国有企业“学南纺,创‘四好’”、农村基层争创“五个好”,非公经济党组织争创“六个好”活动等等,这些对于强化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党性锻炼,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四)党内监督进一步落实
首先,立足教育,构筑思想防线。认真贯彻中纪委关于“在全体党员中普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的教育”的精神,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纪政纪条规,以胡长清、成克杰以及厦门特大走私案等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持之以恒抓好警示教育;开展“三观”问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讨论,帮助党员提高认识,加强道德修养,构筑思想防线。其次,建章立制,着力于规范党员行为。各级把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党员的廉政行为,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前几年,党工委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浪费行为若干规定》以及中纪委“30个不准”等一系列法规的基础上,针对投资区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制定出台了投资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廉政建设暂行规定》、《建设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土地批租管理暂行规定》、《项目洽谈管理暂行规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暂行规定》、《人事用工管理暂行规定》等六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汇编成册,下发各级领导干部人手一册。这些制度,规定了投资区党员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行为准则,对各业务部门涉及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如工程招投标中的议标、标底编审、开标、评标和定标,土地批租中地价报批,项目洽谈中不便拒收礼品的处理,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拨付,项目验收和资料管理,人事用工中的干部招聘、调配和任用,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广大干部群众称之为谁也碰不得的“高压线”。各基层党组织也针对各自实际分别制定、完善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制度。这些具体制度的执行和实施,对于防腐堵漏,促进党员、干部队伍廉洁从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齐抓共管,全方位地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要是建立了三个方面的责任制:一是主要领导廉政负责制。管委会的5个部、办、局和三家直属公司、海沧镇的主要领导都与纪工委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书,把廉政建设作为考核各部门各单位工作成绩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规定,投资区党员和干部职工如发生违法违纪的问题,其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题严重的,其直接领导和所在单位不得评选先进。同时,成立了投资区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公务接待标准监督、治理乱收费、财务清查、建设项目执法监察、反腐败宣传教育等六个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加强领导和监督,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领导干部家属廉政责任制。管委会处以上领导干部家属都与纪工委签订了廉政责任书。规定领导干部的家属,不得怂恿或代替干部接受非亲友赠送的礼品、礼金;不得利用干部的职便对有关单位施加影响,谋取好处;发现干部有不廉的行为,应协助做好思想工作,及时规劝、制止。同时,每年都召开两次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征求意见,加强教育,促进责任制的落实。三是施工单位廉政责任制。针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特点,我们规定凡参与承建管委会投资项目建设的施工单位负责人都要与纪工委签订责任书。要求施工单位不得向建设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贿、送礼;不得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宴请建设单位、质监单位的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发现建设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不廉行为时应及时举报,并协助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核实。从而把反腐败斗争的防线设到了建筑工地上。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单
一、陈旧。一方面随着信息业的发展,党员接受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单一组织读文件、资料、听报告已满足不了党员的求知欲望,吸引力不强,因而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改进党员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注入新的内容与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事处处都需要一定财力支持,这在基层党建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二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所放松。有的基层党组织把党的生活娱乐化,热衷于组织党员外出参观,甚至变相旅游;有开展活动只限于发展党员和党员转正;有的片面强调党员的义务,从政治上、生活上、生产上关心党员较少,大事没有让党员参与讨论研究,使党员逐渐失去了光荣感和自豪感。个别支部对组织党员学习不重视,没有充分精心准备,集中学习只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流于形式。三是党员管理与人事管理脱节,管理工作的责、权、利不一致。目前党员组织关系与人事关系分离现象很普遍,因而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缺乏直接有力的管理、监督,甚至有的支部书记对一些党员几年未曾谋面。四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制度管理、约束滞后。一些党支部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倡导层面上,往往都是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提出泛泛空洞的要求,至于应如何具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会产生何不利后果等,则缺乏明确的带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定,致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长期停留在可发挥也可不发挥的被动状态。五是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不扎实。应当说,过去几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贯彻中组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使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淡化,评议的内容、方式、方法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调整、改进,年年搞评议,年年都是老一套,使这项工作在一些基层党组织渐渐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甚至代之以年终总结或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而没有认真落实。六是党员队伍“出口”不畅。主要是党员评价标准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一名仅有参加党的会议并交纳党费,大错不犯,表现平平的党员来说,其先锋模范作用如何评价?七是党组织关系调转渠道、手续不规范。不少党员委托他人办理组织关系手续,个别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给党内统计带来难度。特别是由于党籍档案与人事档案分离,有的预备党员已严重超过预备期了,原单位党组织仍不负责地将其转出,给接收单位党组织工作造成困难。八是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跟不上形势。有的党务干部不够安心,认为做党务工作空对空,难度大。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年轻干部感到做党务工作无职称、无技术,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特别是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中不愿意当党支部书记的现象不少,企业党务工作者也有被视为无关紧要的配角的问题,特别在非公有制企业,抓党建被认为是纯粹义务的一项负担,加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普遍存在“四难”(即支部难组建,活动难开展,关系难协调,作用难发挥),因此抓党建的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到很大影响。
三、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思考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党员教育管理滞后、低效,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了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一要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运用各种活动载体,如发展电化教育、开辟网络党建等,创新工作机制,以增强党员学习教育的主动性、生动性、科学性。基层党建工作经费要给予充分保障,党费开支范围应有一定灵活性。实践证明,党员和党组织属地管理的模式应充分肯定,但有利也有弊,应针对问题作适当调整,以增强党员管理的力度。二要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严格执行党章有关规定,从源头、制度上切实加强监督,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疏通党员出口。如明确规定从事封建迷信或信仰宗教的,参加非法组织或参与集体上访闹事的,有各种违纪行为的,本人要求退党的,无不正当理由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因私出国出境严重超期不归的,以及其它在土地、文明、治安管理等方面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等等,都应给予相应处置。三要将党员管理与人事管理结合起来,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管理应与其人事代理及委托挂靠单位相一致,以增强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各级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应同时随附党员基本情况,尽量减少他人代办组织关系接转的现象。四要建立党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严格规范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人的约束,按照科学、严谨、规范、配套的要求,既要从宏观上确定党员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有责任、有目标、有要求,齐抓共管的格局;又要从微观上对党委的每一个成员进行责任定位,严格考核,使每一个班子成员有目标、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从组织体系上为形成抓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五要焕发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生命活力”。民主评议党员是通过制度建设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是党员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在当前全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民主评议的手段,促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因此,要大胆探索民主评议党员的新路子。在形式上改,民主评议可以面对面,也可以背靠背;可以口头评,也可以书面评;可以相互之间评,也可以列出重点评;可以上评下,也可以下评上;可以党内评,也可以党外评。在内容上,要按照党员标准,结合实际,列出针对性的评议内容,不同单位、对象要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不能搞“一锅煮”。在时间上,评议时间应由基层党委自主确定,可在年末结合总结评,可在年中结合“七一”表彰评。六要把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摆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强党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党务干部的交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支持党务干部,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机构改革中注意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应有适当的待遇政策、规定。
第四篇: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益紧密。这种变化和联系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到党的建设上来,按照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党员管理方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中共密云县委成立课题组,以密云县域内工作所在地、长期居住地与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分离的党员以及从外省市流入密云县的党员为调查对象,调查了解密云县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依据。
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县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成为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流向分布。流动党员多数以亲、邻、友互介互带的方式外出,同村、同乡党员的流向往往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流动的总体情况是流出党员主要从农村向县城和北京城区流动、从一产向二产或三产流动;流入党员主要是从外地农村向我县县城流动,而且以北京市周边省份尤其是河北省流入到我县的党员居多。根据调查显示,从流动党员行业分布上看,我县流出的党员主要以开出租车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此外,有部分党员因年老体弱投靠子女,或者外出务工经商等。外地流入我县的党员绝大部分在企业务工,有少数人从事个体经营或兴办企业。如我县十里堡镇,全镇共接收外省市流动党员12人,其中10人在企业务工。
(二)流动数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增长。以县人才服务中心为例,2000年组织关系在该单位的流动党员只有50人,到2005年增加到150多人,目前则达到了240多人。据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底,我县工作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在组织关系所在乡镇(街道)以外的流动党员有1179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3.4%,其中在县域内流动的有587人,占49.8%;流入到本市其他区县(主要是城区)的577人,占48.9%;流入到外省市的有15人,占1.3%。从外省市流入到我县的党员有506人,占我县党员总数的1.4%,其中从河北省流入到我县的党员有180多人,占流入到我县党员总数的35.6%。
(三)党员构成。流动党员主体突出但结构日益复杂。从身份上看,我县1179名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921名,占78.1%,明显占据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就性别而言,男性有884人,占75%;就年龄而言,全县流动党员仍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的有786人,占66.5%,但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就文化程度而言,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36人,占28.5%;高中中专学历的392人,占33.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51人,占38.2%。
二、密云县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密云县委以“有利于促进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为原则,在优化组织设置、建立服务平台、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流动党员群体的先进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组织,确保流动党员做到离家不离党。为了有效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流动党员聚集的县人才服务中心和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作为建立健全双向共管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结合组织关系转移到县人才服务中心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日益增多的实际,2007年5月,在县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委,并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了5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将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范围之内。针对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和在非 公企业就业的党员不断增加的情况,以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为重点,不断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去年以来共在141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使有党员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起党组织。在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以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冯家峪镇党委在外出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起4个流动党员党小组,并为每个党小组配备了电视机、DVD机和电教光盘等学习材料,确保外出流动党员定期参加组织活动,做到“离家不离党”。
(二)创新机制,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方式。一是建立流动党员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从本支部在家的党员中选择合适人选,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开展定期、定向联系。果园街道党工委挑选责任心强的社区党员担任联络员,与外出流动党员结成对子,定期向他们传达党组织的决议和要求,了解流动党员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高岭镇党委利用北京移动农网信息平台每周向流动党员发送一条信息,主要内容有:党的基本知识、致富信息、招工信息、实用技术等,增强了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联系。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每个季度要向党组织上报一篇书面汇报,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三是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组织定期到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西田各庄镇党委积极推行针对流动党员家庭的“一节一问候”制度,每逢重大节日,流动党员所在的党支部都要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送去党组织的问候。四是建立流动党员评议制度。党员外出之前,党支部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对其进行管理和评议的主要依据;流动党员返乡后,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流动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全体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对于评议等次在中等以下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按期改正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服务,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设置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制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电话咨询;为流动党员发放“咨询服务联系卡”,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不忘家乡、不忘入党誓词,并且能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实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首问责任制,流动党员到流入地党组织联系转移组织关系或咨询参加组织生活等事宜,接待人员做到热情接待,积极帮助落实相关事项,任何党组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流动党员按规定转来的组织关系。东邵渠镇党委在全镇建立起14个党员服务站,为党员提供证件办理、信息咨询、关系接转、技能培训及照顾留守孩子、助种助收等服务;果园街道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生病就医、租住房屋等实际问题。不老屯镇地处我县偏远山区,镇党委结合该镇流动党员大部分在县城务工经商的实际,在县城内的信远大厦建立“不老屯镇流动党员活动站”,每季度组织一次流动党员活动,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思想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流动党员找到“家”的感觉。
(四)搭建载体,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致富信息、经济发展等岗位,同时为流动党员发放《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记录本》,由党员把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写实的手法简要记录下来,作为党组织考核的具体依据。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外出流动党员冯小林,根据村党支部发展柴蛋鸡养殖的号召,带头养殖柴蛋鸡,年收入达3万余元,同时他不忘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向身边的党员和群众进行传授,带动5户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在“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承诺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太师屯镇党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活动,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乡镇及所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 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西田各庄镇党委大力实施“先锋工程”,开展“流动党员模范岗”争创活动。穆家峪镇优龙公司党支部以创建“党员标兵”为载体,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服务职工群众、服务企业发展活动,通过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引领广大职工群众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五)提供保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县委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为了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的重要内容,写入《乡镇三个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县委组织部定期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状况和实际成效作为评定“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的重要依据。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
三、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一是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难掌握。外来流动党员以外出务工为主,并且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有很大一部分党员不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情况难以掌握;此外,非公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又比较松散,职工“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党员职工往往与党组织“不辞而别”。二是外出流动党员管理难进行。多数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变换频繁,党组织对其去向很难及时掌握,尤其是大学毕业或部队退伍后自谋职业的党员,这些党员往往将组织 关系转移到其户籍所在地党组织,然后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平时只是以托人代交或邮寄的方式交一交党费,无法正常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三是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作用和影响、现状和问题认识不清,有的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不多、手段不活、要求不严,外出党员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的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消极应对、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关系难接转。一是正式组织关系不想转。在转移正式组织关系上,流动党员心态复杂,有的认为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干脆不转移组织关系;有的认为自己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转来转去太麻烦而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有的担心企业把扣留组织关系作为限制其自主择业的砝码,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有的与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有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农村党员,担心因转移组织关系失去这些利益,而不想转移组织关系。二是临时组织关系不好转。目前,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的凭证有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两种,使用较多的是后者。在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过程中,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认定存在偏差,活动证有漏发、错发的情况;部分流动党员不愿意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有的不领取活动证,有的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此外,对于党员外出的时间、地点党组织不能及时掌握,按时将活动证发到流动党员手中存在较大难度。三是主观上不愿接。对于流入地党组织,有的因活动场地、活动经费有限,不愿意接收更多的党员;在农村党组织,党员要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要参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一些支部不愿意接收外来党员。四是客观上不能接。在非公企业,尤其是规模小、职工少的非公企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没有党的组织,无法接收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
(三)培训难进行。一是培训活动难开展。在流出地,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同步,有的农忙返家,有的节假日返家,农忙返家的,忙于干活,节假日返家的,忙于拜亲访友,无暇参加培训。在流入地,由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党组织组织培训,由 于流动党员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有的非公企业尚未建立党组织,无人组织培训,有的虽然建立了党组织,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工学矛盾突出,党员培训难以组织;由流动党员居住社区党组织组织培训,由于流动党员居住分散,人员难以集中,加之流动党员作息时间不一致,培训时间难以安排,党员培训仍然难以组织。二是培训内容难对口。流动党员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工作岗位差异较大,在同一个单位或社区,流动党员中既有学历高的、又有学历低的,既有年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管理人员、又有普通工人,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工作岗位的党员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差异较大,一些党组织不能针对不同层面党员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单调枯燥,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方法难适应。有的党组织习惯于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往往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冲突;有的党组织开展培训不是学文件、读报纸,就是找个人作报告,培训手段单
一、方式呆板,党员不欢迎;有的党组织就培训搞培训,既不能与提高党员职工的工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也不能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既得不到业主的支持,又得不到党员职工的认可。
(四)作用难发挥。一是不愿发挥作用。部分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纪律观念弱化,党性观念淡化,奉献精神退化,为了脱离党组织的约束,有的在流入地不表露党员身份,有的长期不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中工作,缺乏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认为做贡献越多被老板剥削的就越多,主观上不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不会发挥作用。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担负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党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也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三是不便发挥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具有为党多做工作、为群众多办好事的良好愿望,但其所在的党组织没有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没有对流动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提出具体要 求,使流动党员觉得多做工作、多办好事名不正、言不顺,有的党员说,“看到有些该管的事,觉得应该管,也想管,但自己没什么职务,党组织也没有要求,怕群众风言风语,说自己没事找事、瞎逞能,最后费力不讨好,两面不是人”。基于这些顾虑,流动党员觉得自己不便发挥作用。
四、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在党员频繁流动的新形势下,沿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党员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党的建设,打破党员管理城乡二元结构,切实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党员管理工作相互隔离的状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随着党员角色越来越多的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以及流动党员数量日趋增多、流动地区日趋广泛、流动原因日趋复杂,单靠流出地党组织很难真正把流动党员管住、管活、管好。因此,必须在加强组织部门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其进行教育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党政齐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公安、流管、计生、工商、劳动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各自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采取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的办法,就如何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等有关工作进行沟通研究,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和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原则,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在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责任务;采取定期召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交流,促进双向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四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考核机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目标责 任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指导,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明确任务,建立健全长抓不懈的教育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排查登记制度。广泛开展党员找党组织和党组织找党员“双找”活动,结合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工作,做好外来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掌握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由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流动党员身份及相关信息的甄别、核实工作,及时登记经核实确定的外来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并根据流动党员的变化情况,对信息库的有关数据进行适时调整,做到流动党员信息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从本支部党员中选择合适人员,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开展定期、定向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党员外出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督促外出流动党员采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写书信等方式,定期向党组织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流动党员返乡后,要向党组织报告外出期间的各种情况,党组织要采取多种方式对流动党员参加活动、遵纪守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议;对于流动党员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指导其在规定期限内改正,对于“三不”党员和违法违纪党员,要及时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坚持“业余、灵活、多样、实效”的原则,采取邮寄学习资料、群发手机短信、开展远程教育、举行网络党日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采取召开座谈、交流等方式,组织他们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办党建网站,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网页、BBS论坛、QQ群、专用电子邮箱等,搭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平台,为流动党员开辟网上教育培训阵地,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三)创新形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顺应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农村、社区、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创新形式,建立健全体系严密、覆盖城乡的党组织建设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首先是要打破党组织设置的地域限制,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组织,凡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党员流入地建立党组织,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其次要打破党组织设置的行业限制,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组织,对于外来党员相对较多,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或者不便将流动党员编入本地党组织的,流入地党组织可以以城市社区、摊群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为单位,将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做到哪里有流动党员,就在哪里建立党组织。另一方面要创新方法,建立健全管理到位、联动城乡的党员管理制度,要改革以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主要依据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按照便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便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采取党员务工单位党组织、长期居住地党组织和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有效对接、协同配合的管理模式,明确务工单位党组织、长期居住地党组织和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四)改进方式,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通过深入细致和全面周到的服务,使流动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调动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为外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服务。党组织要定期到外出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家庭状况,对于因特殊情况导致家庭困难的党员进行慰问和帮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帮助外出流动党员把留守在家的孩子、老人等家庭成员照顾好,使他们在外面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为外来流动党员融入本地生活服务。要将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流动党员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本地党组织、党员服务流动党员,本地党员和流动党员共同服务人民群众的品牌工程;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将本地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就业、学习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流动党员更好地融入本地的生活。
(五)搭建舞台,建立健全突出实效的激励机制。要切实改变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必须以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便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制度。要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传递致富信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销售信息、致富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党内宣传表彰的力度,要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党组织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对为党的工作做出贡献,以及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流动党员进行表彰奖励;真总结和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事迹,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全县形成关心、关注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社区和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中来,激发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探索新形势下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泉山区委组织部组织科 张文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人员的流动日趋广泛,致使党员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多,流动的频率逐渐加快,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党员这一新兴党员群体随之出现,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针对流动党员呈现“数量速增、构成复杂、从业多样、流变性强”的特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现阶段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高、思想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改制,部分党员下岗后一直没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原单位也没有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加上自身家庭困难,下岗后一直对组织和单位心中充满怨气,更是在接转组织关系中发牢骚,说怪话,话语尖酸刻薄。再加上大多下岗流动党员对社区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感觉上这些党员不好管,造成社区工作人员产生不想管、不愿管的思想。
(二)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实、力度不够。一是对流动党员信息排查登记力度不大,覆盖面不广。一方面,有些社区党组织平时只注重外来人员的暂住证信息的登记,却忽视其中的党员信息的收集登记。从而导致大多数流动党员变成了“隐性党员”。另一方面,很多社区辖区范围广,党员多,有的社区党员人数达到500人左右;有的社区所辖单位庞杂,对属地归口单位摸排不清,使得所属党组织、党员数 基数不清;有的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宣传不够,使得想转组织关系的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再加上平时教育管理松懈,使得部分党员无声流出。
二是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环节,服务不到位。多数党员对组织关系接转环节不清楚,在接转关系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解释不清楚,部分党员认为接转组织关系过于繁琐,就会导致部分“口袋党员”出现及组织关系丢失等情况发生。
(三)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不灵活,抓手不够。一是流动党员在管理上没有好的方法和有效的抓手。由于流动党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加之流入党员无隶属关系,流出党员无联系方式,给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造成“流出党员管不到,流入党员管不了”的不良局面。此外,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多,缺乏足够的精力;有的社区,虽然建立“党员之家”、“党员活动中心”,但由于组成人员没有正常听收入、无固定工作,他们还要为自己的生计四处奔波,无暇对其它党员实施管理,更谈不上开展活动,造成了“人来就管,不来不管”的结果。
二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缺乏好的形式和方法,且内容陈旧。有的社区党组织未分清流动党员的类别,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党员认为学习无非是读读书、看看报,失去兴趣;有的社区未摸清流动党员生活状况,一味要求参学率、出勤率,使得下岗失业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产生思想情绪。
(四)关心服务党员方式单
一、活动单调且配套设施不全。一是对党员的关心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仅限于接转组织 关系、发送学习材料、重大节日慰问等,而对党员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不够,没有解决党员的根本问题,致使党组织的凝聚力不高。
二是流动党员的活动设施不全。有的社区缺乏应有的党员活动阵地。给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带来困难。有的新建党支部,无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一)建立流动党员分类登记管理体系,畅通联系渠道,让党员有“家”。
社区党组织要按照直接管理、协商管理的原则,搞好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变更情况。对于流入的党员,做到底数明,情况清;对于流出党员,把好外出关,做到去向明。同时将流动党员划分为参与型、型服务和救助型等分类管理,一是针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流入地社区党组织要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和密度,建立与公安流动人员管理部门“协管”流动党员的新机制,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对已掌握的流动党员,要有进分类登记,有针对性地搞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要让他们定期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的志愿者组织,融入社区建设中,在流入人口中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和群众工作的信息员。
二是针对流出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要认真落实党员外出报告、流动党员登记台帐、全时跟踪、专人联系、定期汇报和 《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制度,全面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对于没有融入流入地的流出党员,流出地社区党组织要通过“连心热线”、组织短信、网络QQ等方式,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传达亲情问候、通报支部工作开展情况,每个外出党员每季度都要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按时缴纳党费,完成支部分配的任务及工作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情况。对于融入流入地党组织的流出党员,流出地社区党组织要定期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以便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外出党员的全面情况。
三是定期核实、更新信息。继续用好省流动党员网上管理系统,对流动党员信息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核实,及时更新信息。落实好流动党员“七个一”管理法,即“一人一证”、“一人一档”、“一人一员”、“一季一联”、“一节一访”、“一年一议”、“一年一训”,使流动党员始终置于党组织的管理中。
四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二)建立流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体系,理顺组织关系,为党员建“家”。
1、在建好“家”上“操真心”。“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员找到了登记了,没有相应的党组织开展活动,找到的党员仍旧像一盘散沙。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因人、因地制宜,合理组建党组织,从而把党员集中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是对基础较好的及时建立党组织。在征求大多数党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本着“便于党员生活、便于党员工作、便于党员学习”的原则,在流动党员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建立楼宇党支部或楼栋党支部,并选配好那些群众公认威信较高,工作积极性较强的骨干党员担任支部成员。此外,对于流入的党员,各社区在征求党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就近、方便、自愿”的原则,将组织关系转到最近的党支部。
二是把培养党支部班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一时选不出人的党支部,由上级党组织成员下派兼任党支部书记,开展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对兼职书记进行统一培训,要求他们把培养、选好新的党支部班子这项重要工作负起责来。
2、在“育”好党员上“下真功”。随着流动党员排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流动党员总数在呈上升趋势,我们注意把握时机,按党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施教。
一是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对于流入的在岗职工党员,要重点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教育党员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增强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意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把学习教材和学用品邮寄到他们手中,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要将困难党员进行细化,对有一定专长的利用其专长,帮助他发家致富;对踏实肯干的,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安排就业;对于破产企业的下岗党员和买断工龄的党员,重在转变党员的思想观念,讲清楚城市社区化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入手抓 好教育管理。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流动党员感觉到政府的关怀,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对困难党员的凝聚力。
三是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对于非公企业的党员,着重从如何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加强教育诱导,支持鼓励他们与困难党员和下岗党员结对子,在技术、就业等方面予以帮扶;对于即将流出的退伍军人和待业学生党员。社区党组织主动引导他们走出家庭、走进社区,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社区活动,鼓励他们为社区建设出点子、做贡献,组织他们参加家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安排一些创业就业、礼仪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创业就业和独立生活能力,帮助他们及早就业、走进社会;对于组织关系不在流入地但在此居住的党员,要一视同仁,真正体现出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确保党员的教育管理在辖区内全覆盖,不漏掉一名党员。
四是强化经常抓教育,提高教育管理的常效性。搭建四个平台,即先锋短信群发平台,利用群发系统,定期发送教育类、引导类、激励类“先锋短信”;远程教育平台,在完善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基础上,向街道社区和非公企业延伸;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当地党建网站,设置党员教育专栏,建立虚拟课堂;讲师团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革命传统、区情区况、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党性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开展“微型党课”、“心动党课”,提升教育效果。
(三)建立流动党员分类服务管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让党员想“家”。
流动党员大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工作、无经济收入造成的,因此解决好流动党员实际生活困难,是做好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根本。
一是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体系,为党员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再就业信息、市场经济知识、劳动技能、就业与再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做好党员咨询电话12371的宣传、服务工作,发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的作用,为建立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
二是建立创业就业培训服务管理体系。对于待业、失业党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坚持激励与帮扶相结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另一方面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技能培训,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主动吸纳在社区就业,积极支持党员创业,千方百计为他们再就业铺路搭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此减少党员的流出。
三是建立党员维权服务管理体系。在司法系统设立党员维权服务中心,专门聘请多名律师担任党员维权工作者,开设维权服务热线,受理广大党员的各种维权咨询和案件。
通过上述具体措施,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对于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保障流动党员权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流动党员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扩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更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和“谁摸找、谁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楼栋上、建在工程项目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
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中心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创新活动方式,尝试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健全和完善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和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肓培训制度、党组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
四是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程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 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