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研究的基本课题。
当前,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相对弱化。二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权利义务相对失衡。四是组织功能相对退化。五是纠偏执纪相对宽软。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管理观念滞后是内在因素。表现为把教育等同于说教;把管理简化为发展党员、任命干部、管理经费;缺乏系统观念,往往以偏概全,如在党员权利义务的平衡上,往往只强调履行义务,不注重行使权利;对党员教育管理缺失创新观念,习惯于“守摊子,不出乱子”,工作部署缺乏前瞻性、预见性。
其次,经济社会背景变化是外在因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少数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思想觉悟退化。改革的深入引起社会结构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实施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第三,工作方式方法陈旧是主要原因。当前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第四,组织领导不力是关键因素。少数党组织负责人认为抓党员教育管理会分散精力,影响经济发展,把党员教育管理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
基于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坚持“五个并重”,健全“五种机制”:
1、坚持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并重,健全党员教育机制。既要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又要注重从能力上建党,不断提高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建立起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学习教育机制。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适应各行各业党员工作和生产的需要,适应党员的不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既要在宏观上有统一规划,又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情况,相应提出不同要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打破单向、封闭的教育模式,拓展教育课堂,加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交流,增强教育效果。
2、坚持基本要求和分类指导并重,健全党员管理机制。《党章》对党员的标准与义务有统一规定,这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管理必须坚持这些基本标准,同时,因为党员从业、职务、年龄、文化、经历等不尽相同,党员管理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要搞好分类指导。一要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党员的从业、年龄、住所、特长和爱好,采取按单位、居住地、年龄段、行业、志愿和特长等多种形式设立党组织。二要加大新群体党员的管理力度。要全面加强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兴行业的党员、外出党员、外来党员、离退休干部党员等新群体党员的管理,注意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实现新突破。三要因地制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3、坚持严把“入口”和疏通“出口”并重,健全队伍纯洁机制。要突出党员标准的时代特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坚持吸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并得到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入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用“能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的问题。要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预审制、入党介绍人资格审查制和新党员质量检查等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要做好党员评处工作。
4、坚持履行义务和保障权利并重,健全党内民主机制。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保障党员权利,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改革完善相关环节,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建立健全党员民主议事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议事规则,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5、坚持建立责任体系和完善保障制度并重,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视作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不断提高管党工作的自觉性。要健全领导体制,逐级建立健全党委管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的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职能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坚持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融入经济建设各个环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要完善保障制度,使基层党组织活动有场所,经费有保证,切实为基层党建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2006年8月,**镇针对近年来本镇存在党员外出较多而档案不健全、误差较大的缺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普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4月以流动党员为对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大普查,清理出**镇流动党员的准确数量、流出时间、住址、从事职业、通讯方式、联系方法及生活学习情况等一些动态信息,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较完整的流动党员档案,为今年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镇党员流动的基本情况
党员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党员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党员更新观念、增长本领、适应市场、力求先进的要求,这是紧跟时代、追求进步的具体表现。**镇目前共有60个支部,党员957人,现有流出党员195名,占党员总数的20.38﹪,其中跨省流动党员4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20.51﹪,主要流向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省内市外流动党员9名,占4.6﹪,主要流向杭州、义乌等地,市内县外的流动党员14名,占7.2﹪,主要流向温州市区、**等地,县内的流动党员128名,占65.64﹪,主要流向**、**等地,长期在外的党员38名,约占流动党员总数的19.49﹪。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服务性行业和制造业。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支部的思路不清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甚至连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浮于表面;有的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教育管理好身边的党员就是完成职责,没必要将手伸那么远;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连联系都难,更何况要教育管理,所以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支部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或抓得好不好无碍大局。
2、外建支部少而不精。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个私企业越来越多,党支部组建率与个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临时支部数量有限,很难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面面俱到,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已建立的党支部因是众多流动党员合集设立,每次学习到会率普遍不高。
3、制度坚持不够好。建立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证》的发放与使用方面,表现为流出地发放后不了了之,未做到半年审核,而流入地支部接受、管理不够,使流动党员成为“两不管”党员,流动党员本人也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致使发证、用证、验证、换证等环节产生脱节,不能对流动党员进行完整持续的教育管理。又如联系制度中,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时谈话只限于家常而未深入学习教育。
4、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外出时不辞而别,长时间不与支部联系;有的党员嫌麻烦,不愿领取《流动党员证》,即使领了证,也因种种理由不主动与流出地支部联系;有的重经济轻组织,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甚至个别流动党员在外干出违纪违法的事情;有的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工作竞争性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加强学习,加之本身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
5、对流动党员缺少关怀。部分支部不了解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等,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沟通解决,使他们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减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6、工作从业不稳定。部分流动党员工作地和从业存在不确定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哪里赚钱就流想哪里,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理顺关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就难在没有阵地,要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确立“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传递声音”的工作思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解决有党员无人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通过电话沟通及与流入地支部联系等方式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机构,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大部分在龙港镇的实际,我们本着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将在**成立两个临时流动支部,把76名长期在**务工经商的党员纳入流动支部管理之中,并逐步扩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将进一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第三篇: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2007-12-12 17:03:5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2)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2006年8月,**镇针对近年来本镇存在党员外出较多而档案不健全、误差较大的缺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党员普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4月以流动党员为对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地毯式大普查,清理出**镇流动党员的准确数量、流出时间、住址、从事职业、通讯方式、联系方法及生活学习情况等一些动态信息,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较完整的流动党员档案,为今年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镇党员流动的基本情况
党员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增多,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党员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也正反映了广大党员更新观念、增长本领、适应市场、力求先进的要求,这是紧跟时代、追求进步的具体表现。**镇目前共有60个支部,党员957人,现有流出党员195名,占党员总数的﹪,其中跨省流动党员4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主要流向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省内市外流动党员9名,占﹪,主要流向杭州、义乌等地,市内县外的流动党员14名,占﹪,主要流向温州市区、**等地,县内的流动党员128名,占﹪,主要流向**、**等地,长期在外的党员38名,约占流动党员总数的﹪。从目前情况看,流动党员主要从事服务性行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在对流动党
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有些支部的思路不清晰,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甚至连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也浮于表面;有的习惯于老办法、老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教育管理好身边的党员就是完成职责,没必要将手伸那么远;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连联系都难,更何况要教育管理,所以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支部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或抓得好不好无碍大局。
2、外建支部少而不精。随着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个私企业越来越多,党支部组建率与个私企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差距,在流动党员流入地建立临时支部数量有限,很难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面面俱到,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
来一定的困难。而已建立的党支部因是众多流动党员合集设立,每次学习到会率普遍不高。
3、制度坚持不够好。建立一系列制度,但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流于形式。如在《流动党员证》的发放与使用方面,表现为流出地发放后不了了之,未做到半年审核,而流入地支部接受、管理不够,使流动党员成为“两不管”党员,流动党员本人也不愿参加组织生活,致使发证、用证、验证、换证等环节产生脱节,不能对流动党员进行完整持续的教育管理。又如联系制度中,支委联系流动党员时谈话只限于家常而未深入学习教育。
4、组织观念不强。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泊,外出时不辞而别,长时间不与支部联系;有的党员嫌麻烦,不愿领取《流动党员证》,即使领了证,也因种种理由不主动与流出地支部联系;有的重经济轻组织,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与普通群众,甚至个别流动党员在外干出违纪违法的事
情;有的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工作竞争性强,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加强学习,加之本身党性不强,少数流动党员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纳党费。
5、对流动党员缺少关怀。部分支部不了解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难等,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沟通解决,使他们逐渐产生了离心力,减小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6、工作从业不稳定。部分流动党员工作地和从业存在不确定性,党员流动日益频繁,哪里赚钱就流想哪里,哪个行业赚钱就流向哪个行业,这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1、建立组织,理顺关系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就难在没有阵地,要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确立“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传递声音” 的工作思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解决有党员无人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镇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通过电话沟通及与流入地支部联系等方式具体负责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机构,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大部分在龙港镇的实际,我们本着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将在**成立两个临时流动支部,把76名长期在**务工经商的党员纳入流动支部管理之中,并逐步扩大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同时将进一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8:1
3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我市流动党员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市流动党员的情况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流动党员的数量多。我市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
中有多名党员;二是流动党员分布的范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县内、省内流动为主转向全国范围内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主要集中流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医疗、商业、工业、建筑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三是流动的时间较长。部分流动党员已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四是流动党员大都年纪轻、有闯劲、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致富能力强、社会贡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五难”。
1、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
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大多数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再一个方面,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流动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4、党费难收缴。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
5、作用难发挥。由于流动党员大部分是外出经商、打工,因此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创”作用。
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五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深、党性淡化、管理乏力。
1、认识不深。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更有甚者,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造成“五难”现象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2、党性淡化。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此外,还有少数下岗职工的流动党员,由于对企业的改革不理解,造成了心理震荡,情绪低落,对企业和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五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
3、管理乏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个别基层党组织没有向外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还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活动证》没有进行认真的查
验,造成《流动党员活动证》落实难。
在流动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管理乏力,导致流动党员“五难”现象至今依然存在。
三、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⒈认清形势,提高对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认识。第一搞好流动党员的党建工作,是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动日趋广泛,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把分散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卓有成效地开展党的工作,维护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广大员工合法权益,加强党在这些企业中的影响,增强党员同这些企业员工群众的联系,这对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搞好流动党员党建工作,是加强党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联系,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经营者队伍不断扩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本身就是党员。做好团结、教育和引导这些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使他们理解和支持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拥护党的各项政策,依法经营企业,关心和保障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在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家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第三搞好流动党员党建工作,重在增强活力。时代在不断发展,需要我
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党的自身建设,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创新实践,保持党建工作的强大活力。流动党员党建工作要想有活力,就必须要有创造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有新的突破;就要有凝聚力,能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使中心党组织成为“党员之家”,成为团结广大流动党员的核心;就要有战斗力,能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所以,我们要把增强活力作为新时期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否则,为党建而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党建工作就会脱离实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有活力。
⒉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支部组建工作,要有步骤地在条件成熟的一些省市建立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
个”。可以说:针对党员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且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采取独立成建制组建党组织;针对党员分布较分散,且在不同区域、不同乡镇甚至不同县区只有个别党员,但已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采取联合组建制建立党组织;针对临时党支部工作不够规范、个别县区党员人数足够且交叉又比较严重的采取整合理顺制组建新的党组织。通过多机制组建,把驻外党支部迅速发展起来了。同时要根据党的组织法,及时搞好支部书记、支委的换届选举工作。对于由于党员流动而造成的支部职位空缺,要及时补充。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管理、会服务、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党员补充进党务干部的行列。为了提高党组织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支部干部培训班,请隶属党组织的领导和业务专家给大家上党课,全面提高党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增强流动党员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⒊善制度,进一步规范流动党员教
育管理工作
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可以定为“五个有”,即有班子、有制度、有活力、有作用、有发展。为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党(总)支部要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党员情况不定期调查制度。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不定期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对党员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二是建立定期联系和沟通制度。制作“党员花名册”和”党员情况及联系方式表”,把每位党员的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手机、每月活动出勤记录等情况列表造册,并以座谈、信访、电话等形式进行沟通联系;三是建立出勤登记制度。设立“党员组织生活出勤和党费收缴情况表”,及时掌握党员出勤和交纳党费情况。每次组织生活和收缴党费情况都有登记,因事不能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事先要请假。流动党员也主动以书面汇报、电话联系等形式定期向党组织
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四是建立资料保管制度。为使党内各种文件、材料、会议记录等资料保存好,要建立资料保管制度,由组织委员专人负责保留形成的各种材料,包括计划、会议记录、党员请假表、思想汇报、党员学习制度、党支工作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五是建立党员评先制度。结合纪念“七一”活动,开展党员评议、总结、表彰先进活动;六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要通过多种形式不定期检查、通报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和约束。只有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可行的管理,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推进流动党员党建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⒋结合实际,形式不拘一格地开展组织活动。党组织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活动才能凝聚党员,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实行流
动党员管理制度化的同时,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组织活动,不拘形式地把组织活动(组织的活动能够为企业主所理解、所接受,为党员所欢迎)开展起来,使党组织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流动党员一个温馨的家。如结合流动党员工作特点,以“业余、小型、务实”为主,在企业内开展“树立外出党员新形象,为家乡争光”、“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等系列活动,并对在“争先创优”活动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及时给予表扬和表彰。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了企业形象;再如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政治学习为主的组织活动,增加结合社会生活热点开展支部生活,请专家教授作报告上党课,这既可以开拓党员视野,又可以增长社会知识。可考虑设立流动党员活动基金帮助有困难的党员。另外要开展节日活动,组织党员交
流,提倡党员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上互帮互助。利用流动党员本身存在的各种资源,或提供方便、或免费使用、或象征性收费等开展各项组织活动。要积极学习其他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还可以组织足球队、歌咏队、篮球队、美术摄影小组、登山队等兴趣小组或“兴趣”支部,活跃支部生活的气氛,使同志们在信念的集合下,还有兴趣的集合,丰富多彩地开展组织生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展组织活动,如加强“流动党员之家”网站的建设,使党员可以通过网站交流思想、互通情况、学习政策、反映问题,并能在网上参加支部生活等。
在组织活动中以学习提高、经验交流、健康娱乐为主题,在群众当中树立起党员先进文化代表的形象。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政府解决就业和社会问题,积极参加社会爱心捐款,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在行动中实实在在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力度,积极慎重地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
江泽民同志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
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这是对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最简明、最集中的表述。为不断壮大党的队伍,输送党的新鲜血液,各党组织要遵照莆田市委组织部的指示精神,结合本支部的工作计划,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改善结构”的方针,有领导、有步骤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发展工作。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个难点,需要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尽快扭转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薄弱的状况。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要经常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坚决防止和克服放任自流的现象出现,还要善于发现、总结推广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考
百慧公司 魏德侠
党中央提出,要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要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目前,国有企业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职工总数的30%,党员在整个社会乃至企业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先进人力资源,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切实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使党员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下面就如何求实创新、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一、创新理念,强化责任,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组织生活等方面产生快速变革的进程之中,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也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强化责任意识,转换思维方式,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适应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1、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党员热情。党员是党的工作、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因此,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党员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充分尊重党员应当具有的知情权、参与 1 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扩大党内民主,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不断增强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通过加强党务公开、人性化管理,营造出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正确处理党建与创建的关系,围绕中心抓好党建,抓好党建促进创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提高。要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服务基层党员的渠道,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实际,积极为他们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四个转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的创新,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充满生机活力和不断提升整体水平的重要前提。为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党员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地求发展,不断求突破、求创新,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做到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作为一级党组织,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上,不能仅仅停留在执行上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上,而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有的放矢地加强党员的管理工作。二是从灌输到人性化引导的转变。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根据每个党员的年龄、学历、岗位等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而要从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出发,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体现党组织的 政治核心作用。三是从封闭化教育到开放型学习的转变。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如果仅仅局限于本单位的老经验、老办法,采取封闭、教条的形式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要把重教育变为重学习,认真组织党员进行理论和业务学习,学习的形式力求多样性,学习的内容注重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四是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化的转变。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从客观上要求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与形势相适,与时代同步,因而在管理模式上,不能只采用单一的、固定的管理模式,要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等多方面实现多元化的管理。
3、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党性观念。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市场自身的各种弱点和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不断反映到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来。因此,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为此,一是要加强党要管党意识。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党员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细化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始终把维护党的形象、树立党的威信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充分利用各级党组织的自身优势,解决肌体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害怕揭短,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没有坚强的党性保证,就谈不上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要把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表彰,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激发他们再 3 接再厉,永葆先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是抢险救灾的核心力量,是灾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更是抢险救灾的排头兵,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地从废墟上挖出受伤的群众,最危险的地方,首先出现的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他们的党性观念,在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要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条例的宣传力度,加强党员的警示教育,提高党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打破传统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三会一课”制度是我们抓党员教育的传统做法,其本身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在具体的内容和方法上,我们不应拘泥于对“三会一课”的字面理解,而是要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确保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党员管理上,针对党员的不同类别,实行党员标准量化考核。同时,我们要改变和完善通过会议进行教育的传统、单一的工作模式,通过采取实地召开党建工作现场会、座谈会、拍摄和播放党员风采电教片、利用公司OA办公自动化或者开通党建交流博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交流,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探索全方位、立体化、复合型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方法和新路子,促进党员教育管理进入新的空间和领域。
5、规范工作程序,力求取得实效。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程序和要求必须规范、到位,要把因地制宜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与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只重形式,不求效果,也不能只求效果,无所谓形式,更不能流于形式,适当的形式,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4 广大的党务工作者,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思路上清淅,定位上准确,内容上务实,方式上创新,组织上精心,程序上规范,确保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创新内容,注重质量,着力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主动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党组织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素质的基础环节,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管理,规范操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机制,改变组织生活流于形式、被动应付、泛泛而行的局面。
1、统一组织安排,进一步加强组织生活的计划性。一是突出主动性,即提前制定和阶段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目的地制订好组织生活的具体实施计划。二是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让党员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是活动的主体,事前参与策划,对组织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事中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增强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事后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组织生活奠定基础。三是组织生活坚持预见性,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以及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超前性地作出反应,纳入计划之中,使党的组织生活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反映于生活。
2、规范管理制度,充分体现组织生活的“闭环性”。目前,各基层党组织都相继建立一系列党内生活制度,在制度建设上有所加强,但在组织生活的管理上还存在有布置无检查,有检查无反馈,有要求无监督,有经验教训无总结提高等现象,制度虽有,但执行起来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在具体落实的时候,还无法实现“闭环性”管理。要结合各单位的工作实际,把过好组织生活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 5 内容来抓,努力实现闭环,即计划→布置→检查→反馈→总结→提高这一闭路内化循环系统,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的组织,确保党内组织生活有序管理,规范运作。
3、完善监督功能,严格遵循组织生活的规律性。组织生活是一项有规律性的基础工作,除了加强组织管理外,还必须发挥它的监督功能。在组织生活的监督上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上级党组织的监督,即通过专题调研、组织汇报、派员下去、分类指导、检查评比等方式进行监督。二是党内自我监督,即通过党员之间以及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评议,达到团结统一。三是党外群众的监督,即通过党外群众对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帮助和改进党组织建设。这三种监督形式,既有各自的优势,又有各自的不足之处,要真正地发挥监督职能,最好是合并使用,这样,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确保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进行。
三、创新方式,分类指导,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打破“千人一面”的做法,按照党员的不同层次和各自特点,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分别制定计划,提出要求。根据不同工作性质的党员,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方式因类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经验,切实提高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党员素质参差不齐、党员比较分散等特点,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力求做到活动形式“项目化”、活动内容“中心化”;立足本单位实际,围绕党建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立项,使党建工作有特色、有活力、有针对性,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贴近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紧紧围绕生 产、科研等业务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在联系群众、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初步建立体现时代特色的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四化”模式,不断提高党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增强党组织工作活力。
一是活动内容层次化。为充分满足不同从业岗位党员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将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各项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活动的共性内容,而各党支部、党小组根据自身的类型和特点确定个性内容。
二是活动时间灵活化。除研究决议事项或布置突击性重要工作任务,确需本支部党员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统一参与党组织活动外,日常党员活动一般不设置固定时间。各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党员建议,在多数党员易于参加、比较认同的时间开展活动。
三是活动场所机动化。倡导党员在“产业链”和“就近地”参加党组织活动,党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按照活动计划中的时间、地点、内容,随时参加各党总支、支部及党小组组织的党员活动,由相关党组织在《党员活动证》上记载参加活动的情况。
四是活动主题鲜明化。在突出服务发展、促进和谐这个共性主题,开展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主题实践的同时,还要从体现活动主题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色入手,运用集中轮训、参观考察、报告演讲、结对帮扶、知识竞赛、远程教育、网上对话、观看影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党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力求党员活动更加贴近发展需要。
四、创新载体,精心组织,体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时代性 载体的创新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生机活力所在,是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的切入点。要切实创新载体,精心组织,把开展活动的主题、形式与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双目标管理”、“党员示范岗”、“重温入党誓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坚持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带动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引导促进作用。在机关党员中围绕“服务工程”设载体、在车间党员中围绕“先锋工程”设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改善和提高机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发挥一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事实证明,单调的活动方式是党组织生活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要从内容到形式跳出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状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是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要组织广大党员走出企业,深入社会,结合实际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专题调研、对口取经、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走出去,了解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增强现实感、责任感、使命感,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请进来,请校外专家学者、典型人物、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企业家作专题报告,进行典型引路和现身说法,扩大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网络载体,运用互联网、宽带网、局域网等途径,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建设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等活动,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五、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长效机制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俗话说:“人管人烦死人,规管人能服人。”这里的“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规章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继续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和党政共同负责制。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支持行政负责人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行政发挥应有的职能。要严格执行既定的各项工作制度,推动院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党政之间要分工不分家,继续努力做到“四分四合”,即:职能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工作程序上分,步调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从而有效形成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
二是要继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机制。各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中要对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进行认真研究,条款与工作实际有差距的应及时反馈,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要特别关注党支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建设,规范和健全党支部活动制度,将党员是否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用发挥情况、遵章守纪情况等内容细化到指标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
三是要继续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谈心制度和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把经常性的党内生活作为教育党员的主要手段。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