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思考
水吼镇:加强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学生党员毕业时,由于没有及时就业或就业于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非公经济组织,从而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户口所在地党组织,这是新形势下农村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是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存在问题
1、教育管理严重缺位。一些村党组织对加强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误区。有的人认为这部分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小部分,抓不抓无足轻重;有些村党组织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就业地分布广、流动性强、情况复杂,管理不好。由于对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认识不足,导致了对返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思路、对策与办法,因此出现了一些返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无人问、无人管的局面。
2、教育管理难度较大。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面广等原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党员分散广。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党员因环境、工作条件和个人发展等因素而在不同单位之间频繁变动,使得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快。返乡党员分散广、流动快的特点,使党员教育管理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
3、教育管理模式陈旧。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还习惯于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特别是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预备考察期,户口所在村党组织对他们的表现难以掌握、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由于党组织对在外就业返乡党员的情况知之甚少,党组织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同时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也有一定困难。
二、原因分析
1、党员自身党性观念淡薄。由于高校毕业生返乡党员年纪轻、党龄短,接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较短,党性意识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返乡党员就业前、就业后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淡薄了组织织观念,逐渐放松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缺乏参与党组织生的主动性,更有甚者完全忘记了党员身份。有的党员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而频繁更换工作、更换通讯方式,不及时通知所在党组织,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递交思想汇报,不按时递交党费,有的党组织对需要按期转正返乡预备高校毕业生党员一无所知,诸如此类现象导致了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已无从谈起。
2、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相对薄弱。近年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与非公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建设远远不相适应。而近些年来,越业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非公企业变业,其中不乏高校毕业生党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缺位,非公企业与所在地基层党组织对接收高校毕业生党员缺乏积极有效沟通,加之部分高校毕业生党员对企业前景及自身就业的变动因素考虑不愿意将党组织转到工作单位的党组织,再加上户籍所在地党组织鞭长莫及,心有余而不足,难以在非公企业与所在地基层党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就使得这部分流动性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难以推动的局面。
3、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不够。由于大学生党员具有文化素质较高、就业地点分布广、流动频频等特点,基层党组织管理手段的创新力度和广度不够,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部分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存在畏难情绪,从而不能创新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所的管理模式,致使返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党性观念教育。高校党组织要把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开展毕业生党员进行毕业前的集中教育,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毕业后,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时开展一次党性观念教育。对无特殊原因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党员作用、无视党的组织纪律,党组织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者,所在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2、创新党员管理方式。按照每个党员都要编入一个党支部的要求,根据返乡大学生党员的居住状况、就业形式、工作性质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建立党组织:对有固定工作单位且单位已建立党支部的返乡大学生党员,由工作单位党支部为主管理,实行单位化管理模式;对从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党支部的,则纳入所在村党支部进行管理;对长期出差、驻外工作的返乡大学生党员,成立流动大学生党支部。
3、完善管理教育载体。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站,设立“返乡大学生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构建“流动大学生党员之家”,以加强与返乡大学生党员的交流与联络,安排相关的工作,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同时要求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按照活动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等。
4、建立区间协作机制。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党员信息平台,加强各基层组织的信息交流,便于加强对流动性较大党员的教育管理。各基层党组织将党员的流动状况录入系统,各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将流入党员纳入管理,有效避免了部分党员管理的缺位。(汤齐心)
第二篇:(20101026)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的影响,回迁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党员(以下简称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组织关系一般集中在城市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或者原籍地的村(居委会、社区)党组织,但由于人员流动性强、就业不稳定、活动范围大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情况。如何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年以来,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召开党务干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代表等不同层面座谈会,深入农村实地走访,利用党建网站对305名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等办法,研究分析这一党员群体的教育管理现状,并在高虹镇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探索建立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背景和困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属于农村(城镇)外出务工党员群体范畴,是流动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目前临安市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总数为1100余人,1
其中在本市工作和生活的518人,占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总数的43.3%;在临安市外流动的679人,占56.7%。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群体普遍年龄比较轻,由于没有家庭和孩子的牵绊,他们一年之中在外流动的时间要比普通流动党员更长。因此,随着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组织管理难。根据问卷调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一年内在家(镇)少于3个月的占63.6 %,在家(镇)半年以上的仅占22.6%。一直以来,我市对待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迁回原籍地的村级党组织,另一种是由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据统计,目前全市在村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已经超过800名,占全市农村党员人数的4.4%,平均每个村3名。由于村党组织开展活动一般不会特意安排在节假日期间,而是“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开”,因此给这些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参加学习和组织生活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村党组织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村务决策和换届选举等活动时,由于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不能正常参加,影响到会率,也给村党组织带来管理上的难题和困惑。另外,据统计,目前市人才交流中心党支部党员人数已经超过300人。由于党员人数庞大、流动性强,要严格按照党内组织 2
制度进行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其二,培养考察难。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由于长期在外,造成了表现情况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的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一般高校鼓励新生在大学一年级提交入党申请书,大二大三分批安排进入党校进行学习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大四考虑分批择优发展。这样毕业回乡的党员群体中,预备党员人数很多。据统计,2009年转入我市的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中有71名是预备党员。这些预备党员,由于长期在外,很少参加村里的组织活动,村党组织和党员对他们缺乏联系和了解,因此造成了预备党员表现情况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的现象。
其三,思想教育难。村党组织因受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方法都比较单一。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政治理论、涉及农业农村的政策法规以及本地党组织的重大决策等。而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普遍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涉及自身就业创业的一些政策规定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形式一般采用读报纸、念文件、上党课的模式,学习方式不够灵活,感染力和渗透力不强。而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相对农村党员来说,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广,接触的新事物更多,对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模式普 3
遍比较抵触,很难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教育活动。据调查,分别有32.5%和30.7%的党员认为参观学习和开展志愿者活动是比较好的教育形式,仅有20.6%的党员认为集中开会过组织生活是比较好的教育形式。
其四,作用发挥难。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普遍素质较高,大多数党员在学校里就是青年志愿者甚至党员志愿者。据调查,38.2%的党员表示非常愿意作为党员志愿者,61.8%的党员表示只要时间允许愿意作为党员志愿者,为村、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但是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加上对本村情况不了解,在面对一些村里的重大事务时,不能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和文化水平的不同,与支部内其他党员的交流互动不多,在开展活动或过组织生活时就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党员集体当中。
二、思路与举措
为破解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难题,今年以来,临安市在前期高虹镇试点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总结经验、自上而下全面推广,在各个乡镇(街道)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了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通过管理服务集中化、教育联络网络化、作用发挥制度化等创新举措,着力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搭建一个教育、管理、服务的新平台,逐步建立起全面覆 4
盖的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1、创新组织设置,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难问题。科学的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是抓好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按照简便易行的原则,临安市结合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实际,大胆打破按照地域、单位设臵基层党组织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组织设臵方式。一是建立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各乡镇(街道)在建立本辖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信息库的基础上,依托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和人员力量,按照基层党组织设臵的基本原则,单独组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名称统一确定为乡镇(街道)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党组织负责人一般由年纪较轻、能力较强的乡镇(街道)工作人员或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的大学生村官担任。同时重点关注社区、大学生创业园、工业聚集区等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对于符合条件的单独或挂靠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支部。二是规范组织关系转接。以各乡镇(街道)为主体,对今年毕业、有意将组织关系转入户籍所在地村(社区)党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党员,统一由高校毕业生党支部接收。对于组织关系在村(社区)的历届高校毕业生党员,原则上要求其统一将组织关系转接至回乡高校毕业生支部进行管理。对于就业稳定、工作单位党组织健全的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由支部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动态,5
鼓励其迁往工作单位党组织,营造回乡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可进可出的灵活管理模式。三是明确支部职能定位。明确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是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从高校到社会的“中转站”、联络站,承担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组织关系转接服务等职能,不发展党员。
2、创新教育管理,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培养考察难问题。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支部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根据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强、学历比较高的特点,临安市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和管理的新载体、新方法、新机制,力求教育上水平、管理出实效。一是建立远程联系平台。利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熟悉网络的特点,构建支部和党员的远程联系平台,建立“专人+电话(手机)+网络”服务体系,即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开通热线电话,依托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建立短信平台,建立党支部工作QQ群,同时在条件具备的乡镇(街道)建立学习交流网页(论坛),切实加强支部与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沟通联系。二是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按照党的组织生活相关规定,结合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实际,支部采取“属地+虚拟”的组织生活制度。属地组织生活是指由支部组织召开的活动或会议,要求每年组织全体党员会议不少于两次,具体时间可视多数党员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一般安排在“七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期间,会务工 6
作由党员服务中心负责落实。虚拟组织生活是指利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络支部等虚拟化平台,把“三会一课”移到网上进行,方便党员联系沟通、学习讨论和思想交流。同时利用寄送学习资料、发送“红色”短信、举办网络主题论坛等形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实行结对帮带制度。认真履行党支部对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职能,针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预备党员较多的情况,全面实行预备党员培养考察结对帮带制度。指定本支部党龄较长、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与预备党员结对帮带,担任其培养考察联系人,做好高校毕业生预备党员在校培养与毕业后的考察情况交接,依托远程联系平台定期听取培养考察对象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并利用支部工作QQ群,进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保证程序执行到位,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四是完善支部考评机制。建立支部及党员的考核评优制度,严格按照党内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和评优,将日常思想汇报材料、网上支部会议出勤率等均纳入考核和评优依据,并将党内双评工作纳入年底党员大会议程。乡镇(街道)党(工)委将在评先评优、乡镇党代表选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名额分配,定期评选表彰,宣传先进典型。
3、创新活动载体,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作用发挥难问题。贴近实际、富有实效的活动载体是充分发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作用的有力抓手。临安市结合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 7
和党员的特点,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广阔平台。一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要求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在了解掌握党员特点、长处以及地域分布等情况的基础上,将党员划分为若干党小组,分别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载体,通过参与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人才培养、义务劳动等方式,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年底评议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臵“党员志愿者服务标兵”等称号进行表彰奖励。二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自主创业,积极参加村、社区干部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考。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深化远程教育专家服务、惠民政策直播、“村村都有好青年”计划等活动,注重为高校毕业生党员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就业岗位、市场信息等服务,同时发挥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的作用和优势,为创业大学生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措施。三是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充分发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定期在网上支部大会时由镇领导主持进行网上政情通报,开展互动讨论,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组织广大党员参观乡镇(街道)重点工程项目,激发党员参与家乡建设的创业热情。在年底评议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臵“服务 8
家乡建设标兵”等称号进行表彰奖励。
三、启示与体会
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是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也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举措。在近一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体会。
1、强化责任落实,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论是流出地还是流入地的党组织都比较重视。但是作为流动党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在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覆盖有空白的现象。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坚持简便易行的原则,按照有利于管理教育、有利于发挥作用的要求,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党委负责,人才人事、劳动保障、户籍管理等部门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定期考评奖惩,确保责任落实。
2、突出党员主体,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充满朝气和活力。要结合这一群体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创业干事的热情,让他 9
们参与到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来。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根据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有效活动载体,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帮助党员提高党性修养,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要遵循“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结合治理”的方针,区别不同情况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保持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3、坚持因人制宜,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方法。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思想比较复杂,如果不注重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在教育内容上,要按照“重在实效”的要求,注意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提供就业创业服务融为一体,力求做到切合实际、学以致用。在活动内容上,要更贴近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适应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增强活动吸引力,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在方式方法上,要充分发挥网络虚拟平台作用,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做到日常虚拟教育和集中组织活动互促互补。
4、配强党务干部,是加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优秀的党务干部是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要配齐配强支部班子,选派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年龄层次和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相近,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乡镇(街道)机关党员或者大学生“村官”党员担 10
任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全面工作。要加强教育培养,通过学习培训,使党务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系统了解和掌握党员教育管理、群团组织建设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知识,提高党务干部的党建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领导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回乡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如何使这些流动党员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层面浅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多样化,大批毕业生流向了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不健全,或是由于暂时的未就业,导致毕业后党组关系未能及时转出,只能挂靠在学校,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流动党员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低、具备较高的文化综合素质,但入党时间不长、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较为薄弱、党性修养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征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渠道的增多,使得大学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大,进一步导致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
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频率高,时间长。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毕业生流动党员入党时间都比较短,党员意识很淡薄,纪律涣散,有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完成或不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极少数党员甚至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龄短,素质高。
大学生党员是在入学后才开始全面接触、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到大
二、大三才开始被发展,所以大多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只有1年左右,但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在高校发展党员都要求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专业能力突出,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1、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重视不够,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
近几年来,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认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有的认为毕业生离
[1]校后步入社会,范围广、流动性强,与学校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教育管理工作难度特别大,所以出现畏难情绪,干脆人为忽略。
高校党建工作在管理机制上过多流于形式,相应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工作思路缺乏创新。很多党务工作者往往停留在维持已有工作成果和应付上级党组织布臵的任务上,不注重思考,从而出现“不会管”的局面。
2、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
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实际性。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无章可循、无例可依。
一部分高校党组织已经对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机构设臵、人员与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3、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分散性与管理的连贯性、集中性存在冲突。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分散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与党务工作要求的连贯性和集中性存在冲突,无形中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过去在高校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这些人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对
[2]于党的新理论和新的方针政策,学习与了解的渠道变得促狭,基本上变为纯粹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能接受检查与监督。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的思维,高校在如何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无力。
4、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义务难履行,权利难享受。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原因,没有便利的时间参与党组织活动和政治学习,不能按期交纳党费,也经常不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无法正常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行使建议权和申诉权从而使得流动党员权利、义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毕业生预备党员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无门,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即使回校履行转正手续,由于党组织对其知之甚少,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样出现了“学校管不到,校外管不了”,“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把握,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一些党员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素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毕业生离校前,针对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自动参与
[3]党组织生活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让毕业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自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例如:可以组织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和党的规章制度,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向毕业生党员详细讲解党组织关系的转出、转入程序和相应手续;让毕业生党员了解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同毕业生党员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动向和联系方式。
离校后,在新的环境中,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组织观念、理想信念、党员意识有所淡化。在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驱动下,这些毕业生还常常变换单位,跨地区、跨单位流动的频率较高。由于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利用邮寄党课资料、飞信、短信、QQ、网络平台等常用通讯方式对其定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接受他们的思想汇报,要求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有的放矢。
通过调查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要明确什么情况下毕业生党员可以成为流动党员,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要明确暂留下来的程序,要明确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权利与义
[4]务,要明确由学校哪一级党组织和部门具体负责(一般可由系部基层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从学校层面明确职责后,通过层层抓落实,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健全配齐管理人员队伍,具体责任落实到党支部,以及到管理人员个人。把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纳入对基层党健的考核内容中,进一步督促落实此项工作。
3、注重校外沟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协作。高校党组织应该加强与毕业生工作单位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要经常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联系,督促流动党员增强组织观念,督促他们主动与所在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注意帮助他们解决家里的后顾之忧。要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对本地流出党员流向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签署共管协议,或采取派人走访、电话寻访等方式,加强协作与共管。要主动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单传送流入地党组织备案,条件成熟后应当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和领导。
毕业生预备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要尤其注意,可以参照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意见进行评估,作为其是否能按期转正的依据。如果毕业生党员就业单位具备了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高校党组织应建议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受流动党员,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
4、建立“全程”管理模式,强化“动态”管理机制。(1)高校党组织应克服“畏难”情绪,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以“全程”管理的理念来对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目标责任制”、“包干到人”,坚持不间断的“三会一课”制度,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行业划分到人。毕业生离校前,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将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就业动向登记在造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和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并及时变更信息,专人负责随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党员流动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和跟踪服务,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离校前教育、离校后教育以及组织关系转出后教育连贯为一体,重视全程性,突出经常性,建立长效规范的工作运行工作机制。
(2)学生流动党员队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的流动学生党员逐步增加,每个时期也有学生流动党员转出,同时,学生流动党员的工作环境和外界形势也会发生变化。流动党员最大特点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适应流动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树立静态与动态双重管理的新理念,冲破行政组织静态管理限制,疏通党组织与流动党员联系、教育、管理的渠道,使流动党员能够便利地
[5]与党组织联系,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要建立经常联系制度,随时掌握学生流动党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除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要建立联系对子,明确责任。联系人负责向学生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学习、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等。联系人要经常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联系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预备期满,负责向党组织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流动党员都能及时找到党组织,每个党组织都能及时找到要管理的学生流动党员。
5、创新管理方式,加强人文管理。
虽然学生流动党员毕业了,但在他们的组织关系未转出之前,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仍然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也要一如既往地为他们热情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高校党组织要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一方面可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站,及时发布党的最新方针、路线和政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思想汇报”、“政策解读”等特色鲜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同时,要求学生流动党员按照网上党校和网上党支部的活动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流动党员的生活,这些大学生党员暂时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在心态上难免起伏不定,因此,党组织要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要经常主动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及其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高校毕业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校他们是同学的楷模,有示范效应,在外他们向社会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采。他们的素质和党性修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模式必须加以创新,这是关乎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大事。通过关心每一个毕业生流动党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增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离校不离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永葆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7(3)[2]陈阿卿.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陈轶群,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马智勇,姜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5]刘冰冰.谈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
第四篇:新形式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院报)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唐振宇,张艳娟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关键词:高校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或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主创业,或复习考研。[1]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不健全,或者是暂时的未就业,以致毕业后不能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只能暂时挂靠在学校,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不断的增加,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也在逐年增加。就广西中医学院而言,2006年毕业生党员数为351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为51人;2007年毕业生党员数为510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为83人;2008年毕业生党员数为656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为119人,毕业生流动党员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比率也是逐年上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已成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和保持党员先进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期间能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1.1流动党员数量大、分散广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党员发展力度也不断增加,高校党员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毕业生就业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艰难性,就使得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增多、就业方向的广泛,大学生毕业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大,就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
1.2流动时间长、频率高
2002年,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校两年。由于就业岗位的限制及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与不健全,很多毕业生党员就选择了将党组织关系挂靠在学校而成为流动党员,而他们很少主动回校办理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党员为了省事,就把党组织关系一直挂靠在学校,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按自动退党处理。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党员为了自身的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单位,就使得毕业生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
1.3流动党员党龄短、素质高
大部分的学生是在上大学以后才全面接触党,才开始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到了大
三、大四才开始被发展的。虽然流动党员的党龄较短,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学生中党员比例为8%。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要求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专业能力等都要突出,对实现共产主义具
1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和国家具有坚定的信心,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因此虽然流动党员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但只要党组织对他们稍加教育和引导,就能很快提高其党性修养和对党的认识。
2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2.1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毕业生年纪轻,党龄短,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较短,党性意识比较薄弱,步入社会以后,又要适应社会和自我定位,且有些流动党员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而频繁更换工作,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上时间的限制,使得这些流动党员离校以后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部分流动党员在离校后只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淡薄了组织观念,逐渐放松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完全忘记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变动工作后也不及时通知学校党组织,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少数流动党员成为“三不”党员,从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按时递交思想汇报,不按时交纳党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无从谈起了。
2.2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毕业生历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一些单位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只看重能力、水平和专业,而忽视了政治素质,这种导向作用使得部分毕业生党员党性淡化,个人价值取向产生偏移,并对自己的政治追求产生了怀疑,把党员的身份看得可有可无,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一些用人单位由于本身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与不健全,使得毕业生党员无从转出组织关系,无奈成为流动党员,加上用人单位对员工政治生活的忽视,从而导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和纪律涣散,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教育管理观念存在的问题。由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使得很多高校党务工作者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上在着“畏难”情绪,他们认为流动党员外出后游离不定,鞭长莫及,情况较为复杂,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信心。因此在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时一般都流于形式,拿老办法应对新问题,由于没有必要的调查分析,拿不出针对性较强的新举措,以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传统党建中,党员管理制度较为健全完善,如“三会一课”制度,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等,但这些党员管理制度通常不适应流动党员群体的管理。[2]因此,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有些学校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没有明确党委组织部门、各院系基层党总支部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各自承担的责任,从而造成管理上的脱节,使得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呈现“盲点”。再有,高校党务工作人员的编制较紧张,流动党员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教育管理缺少专人负责,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例如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之前该填写的应有信息,由于责任分工不明和人手的缺乏,致使他们的去向不明,现状不清,成为“名册党员”,“口袋党员”。因此,如何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成为党建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教育管理手段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内容僵化、形式单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能按照传统党建的教育手段,因为对他们无法行使组织约束和纪律约束。大学生党员在毕业步入社会以后,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视野也变得开阔,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发展,而一些学校党组织在对其的教育内容上却较单
一、空泛,空讲理论,与生活实践脱节,与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不相关;又由于流动党员活动范围的扩大,从事行业的不同,不同年龄层次的党员对党课内容需求也不一样,但高校在流动党员的教育模式上却忽视了流动党员需求的多样性,流动党员与校内党员的教育方式仍采取相同模式,最后导致流动党员不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
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3.1教育引导,提高素质
离校前,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入社会以后,参与党组织生活的主体意识不强的的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开展多种形式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通过党性教育,让毕业生党员在毕业后牢记自己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主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具体可以组织毕业生党员重温党规党章和入党誓词,牢记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了解学校党组织关系转出程序、手续,告知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专人及时与流动党员进行谈话,明确其基本情况、基本流向和联系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活动引导毕业生党员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指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自觉同社会不良现象做斗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离校后,由于流动党员的分散性和流动性,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联系与沟通,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应该重视全程性,突出经常性,应该建立长效规范的工作运行体制。党组织可通过寄发党课教育资料、电话联络、网络平台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鼓励流动党员无论在何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3.2注重沟通,加强协作
高校党组织要与毕业生党员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应与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政治修养好、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党员,努力扭转用人单位重能力轻政治素质的观点。对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议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收流动党员,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这样就能解决很大部分流动党员,尤其是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还要经常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温暖,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更大的的作用;对于毕业生预备流动党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可参照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来评价其思想表现、作风表现、工作表现,从而决定其是否能按期转正。
同时,我国社区基层党组织已经初具规模,正发挥着巨大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可协同用人单位利用社区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模式,将流
动党员安置到常居地党组织内对其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毕业生党员能够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及时参与党组织生活,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3.3更新观念,思想重视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消除“畏难”情绪,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流动党员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高校党组织必须转变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大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力度,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对将要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防范;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切实做好保障工作;定期对相关的党建工作者进行培训,改进他们的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党建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3.4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完善和规范科学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特点,创建灵活有效、有章可循的教育管理体制。
[3]一要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学校要明确党委组织部门、各院系基层党总支部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各自承担的责任,抽调专人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编入该支部,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联系这些大学生党员,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及时通报党组织的活动安排,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其中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负责在其预备期满时向党支部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的意见。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作用,在毕业生党员毕业的前期要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以便定期与之联系,并及时根据他们的流动情况变更信息登记,保证及时、准确把握流动党员情况。三是建立监督管理制度。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要监督毕业生流动党员及时提交思想汇报,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动态;保持与用人单位经常联系,反馈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参与组织生活的情况,对长期不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不履行党员义务,不按时交纳党费,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流动党员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照党的有关纪律和规定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和结果通报给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在单位。
3.5充实内容,创新方式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大、分布广、流动频繁的特点决定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要多样化,方式要灵活化。首先,充实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以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学习为重点,同时还要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知识技能教育和就业指导,例如可以开设网上技能培训课程,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励毕业生流动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其次,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方式。除了传统党建的管理教育方法外,网络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4]。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高校可以向流动党员及时发布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关于流动党员的各类信息;
毕业生流动党员可随时登陆学校网站,查询自己所需要了解的各种信息,并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状况等。具体可开设网上党校,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QQ群、BBS论坛等,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如何使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完善、有效,还需党建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智勇,姜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思考 [J].基层党组织建设,2004(5):27~29
[2]陈文光,彭柏林,雷建等.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J] .理论与改革,1994(11):36~37
[3]沈密婷.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初探 [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1):119~120
[4]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1):58~60
注:该文章为广西中医学院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编号:P2007044)“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研究的基本课题。
当前,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相对弱化。二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权利义务相对失衡。四是组织功能相对退化。五是纠偏执纪相对宽软。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管理观念滞后是内在因素。表现为把教育等同于说教;把管理简化为发展党员、任命干部、管理经费;缺乏系统观念,往往以偏概全,如在党员权利义务的平衡上,往往只强调履行义务,不注重行使权利;对党员教育管理缺失创新观念,习惯于“守摊子,不出乱子”,工作部署缺乏前瞻性、预见性。
其次,经济社会背景变化是外在因素。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少数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思想觉悟退化。改革的深入引起社会结构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实施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第三,工作方式方法陈旧是主要原因。当前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第四,组织领导不力是关键因素。少数党组织负责人认为抓党员教育管理会分散精力,影响经济发展,把党员教育管理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
基于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坚持“五个并重”,健全“五种机制”:
1、坚持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并重,健全党员教育机制。既要注重从思想上建党,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又要注重从能力上建党,不断提高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建立起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的学习教育机制。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适应各行各业党员工作和生产的需要,适应党员的不同要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既要在宏观上有统一规划,又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情况,相应提出不同要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打破单向、封闭的教育模式,拓展教育课堂,加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交流,增强教育效果。
2、坚持基本要求和分类指导并重,健全党员管理机制。《党章》对党员的标准与义务有统一规定,这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管理必须坚持这些基本标准,同时,因为党员从业、职务、年龄、文化、经历等不尽相同,党员管理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要搞好分类指导。一要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党员的从业、年龄、住所、特长和爱好,采取按单位、居住地、年龄段、行业、志愿和特长等多种形式设立党组织。二要加大新群体党员的管理力度。要全面加强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兴行业的党员、外出党员、外来党员、离退休干部党员等新群体党员的管理,注意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措施,实现新突破。三要因地制宜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3、坚持严把“入口”和疏通“出口”并重,健全队伍纯洁机制。要突出党员标准的时代特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坚持吸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并得到群众公认的优秀分子入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用“能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的问题。要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预审制、入党介绍人资格审查制和新党员质量检查等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要做好党员评处工作。
4、坚持履行义务和保障权利并重,健全党内民主机制。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保障党员权利,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改革完善相关环节,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建立健全党员民主议事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议事规则,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5、坚持建立责任体系和完善保障制度并重,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视作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不断提高管党工作的自觉性。要健全领导体制,逐级建立健全党委管党建、书记带头抓党建的责任制。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职能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坚持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融入经济建设各个环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要完善保障制度,使基层党组织活动有场所,经费有保证,切实为基层党建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