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
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程度是人事工作管理上水平上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本文指出了高校在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
人事工作 信息化管理 思考引言
近年来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了高校的教学和科学创新与变革,提高了人事工作的效率。但高校人事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滞后阻碍了人事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作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快车道以来,这对高校人事工作加快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让计算机更多地代替人的活动,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也做到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创新性。因此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加强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更能提高工作效率,紧跟时代步伐,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大量的人事信息通过人工操作,在批量处理信息时,冗长的数据不仅加大人力投入,而且浪费物力,更会因人为因素造成错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把数据统一汇总、分类处理、校对快捷,准确性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彰显社会的进步。当前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人事管理,依靠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较好地服务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人事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高校的大发展,对数字和信息的精确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依靠简单的几个数据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比较突出的是一些高校部分信息库仍停留在设计的初级阶段,维护不及时,又无法升级紧跟发展,同时也不能共享资源,用户权限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工作的进展。在新设计的软件上又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也影响对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担心。有些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仍然停留在输入、打印的基础上,数据库是最基础的办公软件OFFICE,各科室之间数据对接不及时,更新滞后。
3.2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不统一
高校人事部门是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上级领导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决策,也担负着本单位内部人员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维护。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对口的主管部门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开发出了适合自己本部门特色的专用性信息库,极大地方便了本单位工作。但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主管部门有多个,因此信息库也分门别类,种类很多,他们之间数据也不能共享,不能相互导入导出,数据录入方法单一,不但增加了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的难处,也造成主管部门数据不一致、不准确。
根据统计,河南省高校人事部门现在所面对的信息化软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上级各主管部门下发,且必须使用的软件。比如,在职人员工资晋升审核系统、离退休费管理系统、人员与工资管理系统、人事统计报表数据处理系统、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职称工作信息系统、年度考核管理审核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普通话考试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由于高校人事部门对口上级教育、财务、人事、科技、教务等多个主管部门,每个部门又因工作需要分为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都有相应的管理软件,门类很多,五花八门,高校人事部门一对多服务,尤其是人事信息的统计工作,各科室所需要的基本信息都相同;第二是本单位内各部门使用,且需要人事部门提供数据,如工资发放系统、财务预算报表系统、科研工作管理系统、教务工作管理系统等;第三是人事部门内部管理系统,各科室之间数据不能相互融合,大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比如各高校仍在继续实行岗位津贴的发放就没有可以使用的数据库,这个发放办法汇集了教职工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方面面业绩量的计算,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后计作薪酬发放等。作为教职工最基本最原始的信息(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等),上述软件都需要录入,虽然数据库的建立是一劳永逸的,但这些软件之间是不能相互通用的,在重新录入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每个数据库都操作一次进行维护,增加了人事部门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并且会加大出错的几率。
3.3 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实施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关键是,信息透明、反馈及时。在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职工看不到本人真正的电子信息,无法查询和核对相关部门录入的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缺失或不完整,以至于影响到教职工的评聘、奖励、职务晋升、考核等,有些教职工因为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往往来回奔波数个部门进行修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4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偏差
由于目前信息化管理还不成熟,个别领导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清楚、目标不明确,就事论事,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孰不知在竞争激烈的高校人才战场上,信息的竞争也亦成为重要的武器。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人事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脚步停止,人事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而且有些高校人事工作的老领导,对信息化的使用不如年轻人,因此从内心上排斥先进的东西,他们认为只有写出来的东西才最可靠,有案可稽。
3.5 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
大部分高校人事工作人员,都是从不同专业的教师转型到人事部门工作的,真正从事管理者较少,而且不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还有一些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同志,即使会使用计算机,大都是一般的办公软件,针对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为复杂的软件,应用起来困难较大。而且高校人事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具体的本职工作,缺少一名专门负责维护信息库的人员。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 构建高效的网络体系
实现人事工作信息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面向各个高校和面向高校内部的开放的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人事信息资源共享。把人事信息化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建设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一个迅速高效、节约方便、安全可靠、容量大的数字化人事信息库。
4.2 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
实现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在全省的教育系自上而下的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①把目前人事和教育所用的软件功能都整合到这个平台中,各部门所需的报表能够根据需求有选择的自动生成。②设置多重管理权限,使各级层、各部门、各位职工在自己的权限内能够根据需要完善信息,做到安全高效。③建立反馈机制,做到各个使用单位和个人对信息平台的建议能够即时反馈,并及时完善。另一方面,权限下级在查询到信息有误的时候,如果没有权限更改,能够及时反馈到权限上级。
4.3 领导重视,做好宏观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①高校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事信息及数据的统计汇总,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和背景材料。这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战略发展规划,人事工作信息化程度也是人事工作上水平、上层次的标志。②省级人事部门应针对高校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维护信息平台,使其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运行中不断的改进完善。③高校各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维护人员及时上报和更新信息,维持信息库的权威性。④上级部门要对下级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对查实,做到信息的真实可靠。
4.4 加强培训,造就一支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加强对高校人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塑造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管理人才队伍。要做好高校人事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关键,这不仅需要人事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人事工作管理专业知识,要有不断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也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软件,同时要求本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既要做到工作的谦虚谨慎,也要保障人事工作的安全保密性。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人事工作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自动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训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中华.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J].大学教育科学,2003,(3):80-82.[2] 李洪.浅议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J].台州学院学报,2005,(2):90-92.[3] 田奕娟.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227-228.[4] 马涛.浅议人事信息管理网络化[J].中国煤炭,2002,(12)
第二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始紧锣密鼓编制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十三五”规划。其中,信息化的大趋势愈加明显,在大环境驱动下,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迎来了更艰巨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最佳的机遇期。本文基于高校视角,从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出发,分析目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详述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新的机遇期内高校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思路;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2016年作为新一轮规划期的开局之年,正所谓“起跑决定后程”,规划的制定和新思路的展开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管理主体,教育部制定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在“核心目标”中明确强调:要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共享。这就给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摸清家底,保证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部分高校存在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不一致、家底不清的现象,必须进行繁琐的人工核查,且仍存在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对接联动,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开放性。同时,在系统中完成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控,无论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可及时查找责任人,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促进科学化管理
通过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科学、规范地进行固定资产全方位管理。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约束,来取代以往人工约束时可能产生的不规范或松懈。如:系统自动核对资产入库、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录入的信息,未按规定填写即无法进入下一步流程;系统启动单位资产清查模块时,若某单位未按规定完成清查工作,则发出预警,特殊情况下可限制其进行下一的入库工作等。
3.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将逐步减少纸质文档的填报,减少教职工往返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次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便捷资产管理。
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校工作实际及日常与其他高校的考察交流情况来看,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大部分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入库、变动、处置以及部分统计功能,不具备网上资产清查、标签和卡片的直接打印、完全对接教育部、财政部等各类报表需求的统计功能等。且业务办理依然需依赖纸质单据的填报,人员需往返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化不够深入彻底。
2.部分信息模块未能实现与学校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
信息孤岛导致了固定资产基础数据手工维护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员、存放地点、使用单位等需手工维护,无法通过人事系统或房产系统自动提取信息;财务人员需登录资产管理系统中填写报账信息,而无法通过财务系统记账后联动至资产数据库等。
3.未建立起高水平的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目前大多高校已建立了资产管理队伍,也开始思索如何制定考评奖惩机制,以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但在新时期信息化高标准下,还需建立一批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水平信息化队伍。各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任命方面没有严格标准;部分资产管理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管理软件操作不熟练,交由研究生或委托他人操作;管理人员更迭时,工作交接模糊,未及时进行系统操作指导或学习。以上现象均导致了信息化、精细化、准确化的资产管理要求难以落实。
4.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觉悟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职工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稍显薄弱,将自己系统登录密码交由他人登记操作,报账后不会主动登录系统查看,做不到对自己名下资产心中有数。一旦涉及资产清查或调转单位等需核对自己资产清单时,对系统内显示在自己名下资产不承认、不记得,个别人员甚至会产生对资产管理系统的不信任感,这就给管理部门深入开展资产信息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宣传
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完成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等,也开始进一步思考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办法》等。但随着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应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办法》,做到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分明。办法中应明确固定资产信息化主体及职责、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信息化人员建设等,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进行细化。如:在信息化网络安全要求方面,可明确提出教职工在登录资产系统时,不得设置弱口令,不得将账号转借他人使用等,若违反规定,相应后果由本人承担。明确系统数据的权威性,提高教职工的资产信息化意识。
2.根据各高校实际,合理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将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重视软件开发或升级换代,着重软件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充分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资产信息化高要求。如:固定资产入库后从系统内打印出带条形码的资产标签及卡片;操作中涉及的合同等附件均实现电子版扫描上传,推进全过程网上审核;具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应的手机终端,通过APP可移动实时查询名下资产和相关业务进度,扫描设备条形码、自查资产等功能。
3.打破信息孤岛,搭建一站式高校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数据库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完善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与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的无缝对接,搭建一站式的高校管理服务平台,避免重复搭建,优化资源配置。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合理配置资产管理人才,完善选任机制,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的稳定队伍。如:适当提高资产管理员薪资待遇,建立合理的选聘、考核机制;针对部分老一批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厚但不适应信息化的人员,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其主动接受软件操作方式;针对部分新一批的熟悉信息化操作,但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强资产业务知识培训,合理引导其主动与前辈们加强沟通,互助交流提高。
四、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势所趋,认清深化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总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新想法、新对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同时放眼未来,合理规划“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步伐,利用网络全面动态的管理高校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相.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实验室科学,2014,17(5).2.黄小敬.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术论坛,2012,35(5).3.刘建秋.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
第三篇: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 要】教学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分析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建设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已经把教学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信息化(教员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受制于教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程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员的信息化现状
从表面看,教学信息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高校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高校学员信息化现状
与“教员信息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信息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技能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信息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②学员的信息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宿舍拥挤不堪,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
不管是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并不断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很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②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仅仅把各类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现状
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员住宅和学员宿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如教员和学员宿舍的联网比例、网络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等存在一些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教员信息化的对策
① 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和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法。
②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
①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采取学员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外,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校在硬件设备条件、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为教学信息化活动提供支持。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鼓励教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评价、职称评定等;其次,对教员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2]李晓锋,赵国富.加强教学资源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J].教育信息化,2004,(2).[3]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3.[4]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7.(作者单位: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第四篇: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多也就加大了校方的管理难度。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老师们更快更迅速的了解到了当前学生们的基本进行从而有助于接下来进行更为切合实际的教学布置。而对当前所存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无疑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普遍运用在教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当中,包括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小学教育中也逐渐得到了普及运用。受教育人数的逐渐增多使得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越发困难,尤其是在小学中,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并未成型,因此约束力极其有限,而信息化管理的融入和使用毫无疑问在小学教育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正是因为相应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久,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信息化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们的教育质量。
一、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往往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课,而台下只有十几个学生听讲,因为在那个时候读书学习是一件并不普及的事情。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逐渐发展壮大,九年制义务教学在当前已经被推广的非常普及,在小学中的学生正在逐渐增多。但很多学校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授和管理,这样就会直接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对于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的不熟悉,再加上一些学校的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外来的先进教学和管理技术,这样只能让整个学校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而最终走向衰败。因此,一些学校存在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问题是非常严重且亟待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推广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运用并最终提升有效的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除了对信息化管理的不够重视之外,一些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过于单一也是当前的一大弊病。在西方信息化管理几乎以及普及运用到了每一所正规的小学中,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学校中的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更新,直至今日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能产生的功能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一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了。但是在国内也许在多年以前引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却没有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使得当前系统的功能太过单一,完全跟不上管理需求。同时对于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也是非常显著的。除了拥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之外,对于相应计算机基础技术也要有良好的掌握能力,并且对相应的系统各个功能使用都足够熟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真正功用并起到辅助管理的最终效果,但很明显在很多小学中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还远远没有做到这样的程度。
二、如何强化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1.加强宣传,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多进行一些相关讲座,将国内外的先进成功案例进行集体分享和讲解,这样人们就能更为全面的去认知和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功用了。同时从领导层进行思想的开导和讲解,然后在让各个年级组以及各个科目的老师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自上而下,这样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推广工作才能更有有效的执行下去。信息化管理作为最近一些年才逐渐兴起的技术让人接受并使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但至少思想上有所了解并真正接受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推广和执行过程中实施得更为顺利。并且对于中国不断增多的人口和入学人数,信息化管理也确实在诸多实际学校管理案例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只有让教职员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所能起到的作用才能更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执行,并最终保证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预期。
2.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团队的成员素养进行培训和提升
除了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之外,对于引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完善和升级。除了一些基本的学生信息录入和查询之外,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测评等功能也要进行发展完善。这些都是能够通过国内的一些软件公司就能够达到的基本系统需求。而正是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更好的帮助学校更好的管理到众多的学生,并有效的保证对大多数学生都能采取足够的关注和更为适应性的教学指导。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应工作人员,则需要设置专职并且招聘专业性的人才,在教育以及信息管理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对于辅助管理的教职员工虽然要求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但也一定要时常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辅助完成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及时的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发挥出相应的管理效果才能更好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中往往并不会教授学生们一些太过深奥的学术知识,因此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个人习惯和能力素养的培训,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得管理难度也在逐渐增大,要想要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能力依靠信息化管理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因此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才能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肖君、王腊梅、黄河俊.教育信息化云服务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3:18-21.[2]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5-10.[3]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第五篇: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思考论文
一、综合性高校注重艺术教育的现实基础
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既需要有艺术创作的土壤,也需要有生产艺术作品的种子;既需要有适合校园艺术创作的环境,也需要有对符合新时代美学特征艺术作品的需求。当前,随着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综合性高校师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高校青年学生能够激发艺术创作激情。
高校当中聚集了大量优秀青年,他们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需要依靠人民,高校艺术创作具有先天的人员优势,特别是高校艺术院系汇集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艺术创作热情、旺盛的艺术创作精力的青年才俊,他们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他们能够碰撞出艺术创作的灵感,能够创作出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校园文化的交融,富有朝气的艺术作品,又往往会感染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热情,进一步激发出艺术创作的动力。
(二)高校教学相长间勾勒出艺术创作的美景。
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保障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的教育职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与艺术家单纯创作不同的创作体验,高校的多学科交叉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生活蓝本和灵感启迪。艺术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艺术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完成其艺术设想,也可以在收集到学生们的一些创作素材时形成个人创作成果,正所谓教学相长。高校师生合作创作艺术成果,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传承和发展教师的艺术思想,保持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稳定部分艺术创作风格。
(三)高校包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成果。
即使艺术创作成果暂时难以为社会、市场所认同,仍旧可以在师生中传播,缓冲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为艺术产品成长提供孕育场所。艺术作品为社会认识需要与艺术品传播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当某些类型和内容的艺术品能够搭乘适时的社会环境态势,那么就能够为社会所认可,但是若该艺术品内容和形式不具有即时社会认可性,则面临没有艺术市场的尴尬情境。高校运作过程中并不完全以市场因素为推动力,高校能够包容新思想、新观念,同样也能包容新的艺术形式。因此,高校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更具有安全感。
(四)高校具备艺术创作的软硬设施。
综合性高校一般都建立了现代化的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和音响资料,开设了诸多趣味性艺术课堂,组织成立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这些都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数字影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等电子科技的发展,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段,也为高校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活动等多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正如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让罗伯逊教授在牛津艺术在线撰写的文章《21世纪的艺术》中所说,“21世纪的艺术家更善于选择艺术表现形式,他们不断地实现艺术媒介与形式的‘混搭’,并从中挑选出最能够表达自己概念和目的的方式进行自行的创作”,高校便捷的媒介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综合性高校注重艺术教育的途径与保障
激活高校艺术创作的氛围,将高校作为艺术创作的阵地,视高校师生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具有前瞻性的认识,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一般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包括了人文社会、理工等众多学科。不可否认,高校的不同学科都可以创作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艺术作品,但笔者认为高校艺术创作的主阵地依然是艺术类学科。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扶持高校艺术教育,爱护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保护高校艺术教育成果。
(一)艺术类教师考核机制应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
艺术类教师的考核应多标准、多渠道,跳出目前高校教师考核中注重科研成果的桎梏,鼓励艺术类教师多创作,以创作作品质量、数量作为评价高校艺术类教师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适当辅助以科研成果。高校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教学专注精神直接影响全社会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水平,艺术类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也不免要遵从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时多依据教学与科研两大评价标准,而且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艺术类教师不同于单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教师,他们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取向与科研评价机制本不同步,但艺术教师也需要在现有工作体制中得到认可和评定,因此不得不将精力转而进行艺术类的科学研究。这种做法无疑会侵占艺术类教师的创作精力,折杀他们的创造激情。现有高校教师考评机制在诱导艺术类教师屈从于体制而妥协艺术创作,这其实在间接忽视引导艺术类教师放弃艺术创作。
(二)加大高校艺术类教学的投入。
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艺术类教学对器材、场地的要求更为严格,艺术教学需要有专业的琴房、器材、画室、演播厅等,艺术教学前期投入高,且投入设施利用率依各个学校办学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不可或缺的设施也许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但在艺术教学与创作中利用率并不高,较之于其他学科门类设备使用情况,艺术类教学设施投入大、即期收益低。因此在高校资金分配上,艺术类教学投入需要给予特殊重视,资金分配者应该认识到艺术类教学投入的收益特点是长远的、温和的、持续的,艺术类教学投入不同于机械化生产建设,产出立竿见影,投资者需要用历史性眼光去看待艺术类教学的投入,在时间的沉淀中静观艺术产出的徐徐画卷。
(三)社会需要对艺术类教学成果给予长远的、全面的认识。
艺术类教学成果和创作成果即期效益不明显,艺术对于社会的贡献具有滞后性,不同艺术形式影响角度和影响力度均不尽相同,很多艺术作品在推出初期并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也许还会事与愿违,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成员阶段性喜好有很大关系。艺术教学成果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很难用一般规律来预测和解释。因此,对高校艺术作品应有包容性,只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作品都应鼓励创作。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校园及区域公共文化机构的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传播校园艺术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