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财政会计管理调查与思考
浅谈财政会计管理调查与思考
赵瑞供稿
财政会计管理是国家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程。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理念,规范财政监督,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坚持以依法行政为导向,全面梳理会计管理事项权力清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全面深化财政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把握重点,全力推动会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会计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会计管理工作者法律意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积极推行“阳光行政”。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申领、代理记账机构审批等依法行政方面,严格按照权力运行机制和要求,依法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透明,全面梳理清理权力清单和规范权力运行,查找行政审批事项风险点,评估实施效果,不断优化流程、改进措施,做到依法用权、规范管理,确保工作中不出任何问题。
(二)会计管理工作以财政工作为核心。会计工作是财政工作的基础,是保证财政改革、促进财政发展的“基石”,更是维护财经法规、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的“闸门”。财政会计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促进财政管理和发展为核心,在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支出上出主意、想办法,在控制财政风险、推进财政改革措施方面做好文章。
(三)会计管理工作以贴近服务为目标。一是积极服从和服务于毕节试验区财政发展中心任务,通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断提高全区会计信息质量,夯实了财政管理基础;二是通过强化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的贯彻执行,为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 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以“零距离”、“马上就办”为思路破解当前会计管理服务中的瓶颈问题,争取开通 “毕节财政会计”官方微信平台,建立 “毕节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QQ群”、采取了“微笑服务”等便民措施,专门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财政会计综合服务窗口”,多方位服务试验区广大会计人员,使会计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服务对象,赢得了各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的关注和支持;四是大力推进了试验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明晰报账流程,规范会计核算,依法依规实施财务公开,促进了 “村财乡代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五是通过强化提高会计队伍业务素质,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有效运行。
二、抓好会计从业资格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一)抓宣传,提高知晓率。利用毕节财政会计网、QQ群、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介,转发贵州财政会计网上关于会计资格考试报名的公告,积极宣传、发动广大考生通过“贵州财政会计网、毕节市财政会计网” 站报名。
(二)优服务,提高报名率。组织会计服务工作人员,集中时间,学习文件,在报名期间,耐心解答广大考生的各类咨询问题,对没有条件上网报名的考生提供电脑,指导他们报名。
(三)严把关,提高合格率。在报考确认时,做到严肃认真,严格把关,对不具备条件的考生,细心解释,坚决按政策规定办事;对具备条件的考生,热情服务,做好报名后期的后续服务,多种渠道通知考生打印准考证、成绩合格申请办证等。坚持把主动热情服务、文明接待贯穿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依法、公正、高效办理业务,对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员,对受理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做到尽心、尽职、尽责、敬业,对所有咨询人员,耐心细致地给予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事后及时反馈至当事人,充分体现财政会计服务窗口的良好形象。
三、做好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加快从注重管理向注重管理与服务并举转变。县区级会计管理机构要在做好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从代理记账行业管理、会计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政策引导、延续服务。会计核算中心转型后,会计核算业务退回单位,一些单位没有独立记账条件,按照《会计法》规定,引导单位与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签定协议,实行代理记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通过社会力量,举办会计人员考前辅导、会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会计考试的通过率及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通过网络平台,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和会计人员双向选择,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管理,加快从重点发力向全面推进转变。做好“村财乡代管”调研,一是继续加大对村级报账员和乡镇干部财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开展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促管理。三是加大对基层代理记账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抽查账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票据的监管,重点检查会计核算的完整性,督促村级所有收入、支出全部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三)深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由突击工作向规范长效工作转变。结合各项会计制度、准则执行情况,加大调研检查力度,使单位会计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后期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中,要加强与税务、工商部门的沟通联系,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各类企业进行考核、检查,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各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臵、变更、调整等事项的进行合法性审核并备案,对无证上岗、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单位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作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创新和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进一步健全会计管理工作监督机制。会计工作监管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对实现财政收支、增收节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全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引导和督导,以确保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大会计管理工作创新力度。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不同会计主体,在制度落实、会计人员管理上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层级的会计管理制定不同的措施。同时注重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研究、善于探索,不断破解会计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难题,推动会计工作加快发展,着重打造区级会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全面满足新形势下会计事业改革和发展需求。
(三)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会计管理机构是财政部门对社会服务的最大“窗口”,服务质量高低关系着财政部门的形象。在服务理念上,要注重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既要当好“管理员”,更要当好“服务员”,使会计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广大会计人员的“娘家”。在工作重点上,要不断拓展会计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将工作重心扩展到制度贯彻、人才培养、市场规范和优质服务上来。在工作手段上,要加快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日常与重点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服务与监督结合,确保管理出绩效、结硕果。
(四)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宣传和调研力度。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要注重发现、挖掘、总结会计管理服务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主动宣传。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有针对性地专项调查,围绕国家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准则,强化调研,及时解决会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利于今后会计工作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一是充实会计管理人员,严格把好人员“选拨关”。要积极引进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二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提升提升增提综合素质,强化考核机制建设,研究措施、制定办法,健全廉政防控机制,从制度机制上形成防止腐败的坚强防线。
五、加强财政会计管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培养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热情。二是全面提高了会计行业管理的透明度。三是围绕服务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积极营造让会计人员满意的工作环境,树立财政部门良好的办事形象。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财政会计管理
加强和创新财政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是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环节,不断
加强会计管理,规范财政监督,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会计管理与财政管理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而,财政管理模式也就制约着会计管理模式,随着我国财政模式逐步向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改革和创新会计管理模式。
一、公共财政对会计管理改革与创新提出要求
新时期,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以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职能为基点的新型财政职能模式,它对会计管理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公共财政的微观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它要求会计管理
改变按不同所有制、组织形式、经营形式,分别确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体系的做法,建立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和会计监管体系。
二是随着计划经济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轨,财政职能服务对象的公共性增强,从而要求财政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要转变身份,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拓展到各类大中小型企业和社会组织,打破所有制界限,对社会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实行一视同仁的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会计监督,为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财政收入的公共性增强,要求会计管理工作,不仅要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及其收益进行会计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而且也要加强对税收收入、收费收入、罚没收入等公共收入及其各类收入主体的会计监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而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增强,则要求-1-
会计管理工作,不仅要重视对国有企业财务支出和生产经营成本的会计监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也要加强对公共部门、公共支出和行政事业成本的会计监管,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维护良好的市场公共秩序,其中包括良好的公共会计秩序。
二、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会计管理模式,适应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对会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在现行会计委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改善。将现行的以所有权监督为特征的狭义的会计委派制,转变为以公共权力(社会管理权)监督为主要特征的广义的会计委派制,即建立以会计的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为管理主体,以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为管理对象,以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为管理重点,以主管会计委派制为主,多种管理形式并存的会计管理新模式。建议:
一是进一步从公共财政和公共权力监督的角度,深入探讨广义会计委派制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做好理论宣传和法制健全工作。
二是应明确广义会计委派制的主体是具有社会管理者身份的政府,具体实施者是具有会计管理职能的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下设专门的会计管理局,既使公共权力监督落实到位,又不扩大政府机构和公务员编制。会计管理局可作为准事业单位,财政部门与之建立委托——代理关系,明确其责、权、利。会计管理局既可通过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从市场收取一部分费用,又可获得财政部门的一部分拨款补助。同时,财政部门也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指导与支持,搞好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三是将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均纳入广义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
围,但必须针对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管理形式。对重点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由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联合委派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部分事业单位采取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制。对有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和其他各种行政收费收入的重点单位实行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并实行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先开票,在银行集中缴款,后对账的办法,加强对公共收入的会计监督。对国有中小型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实行主管会计委派制,委派主管会计或会计机构负责人。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会计管理局逐步推行代理记账制度。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仍可继续试行并完善“零户统管制”。对村级合作经济采取村财乡代管形式,并与村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对暂未实行会计委派制试点的单位如外资企业等,加强间接管理,如会计任职资格管理,健全上岗登记注册和年检审验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和执法检查等。不管是哪种管理形式都要正确处理,理顺会计监督与重点企业、社会组织生产经营自主权、财务自主权的关系,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四是广义会计委派制的核心是落实会计管理的人权与事权的“两权分离”,割断会计人员与使用单位的依附关系。将委派会计的组织关系、工资、福利、党团关系等,从原受派单位转到委派部门或单位,由委派部门、单位管理,并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使其拥有相对优厚的地位和待遇,从地位上、利益上保证委派会计对受派单位的相对独立性。
三、现行的会计委派制行之有效,但仍存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的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或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管理的一种制度。其
理论依据是国有企业“两权”分离和所有权监督经营权理论。其法律依据是《公司法》和《会计法》的有关条款。从各地试点情况看,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有些地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甚至村、组。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模式包括财务总监制(总会计师)、主管会计委派制、零户统管制、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制。如毕节市探索出“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委派模式。即同时在市、县、乡实行零户统管、财务会计集中核算、委派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内部轮岗交流委派和财政委派乡镇财政分局等形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归并账户、统管资金等手段,加强对所有公共收支活动的监督。会计委派制试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收到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了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了真实、完整、及时、有用的信息。
会计委派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随着企业改革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也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一是现行的会计委派制主要局限于以所有者的身份向经营者单位委派会计,强调所有者权益及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制约。而没有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向法人单位委派会计,忽略了社会管理者权益及其对法人单位的监督制约。有可能所有者只注重所有者权益监督,而不顾社会管理者权益监督。甚至发生所有者与经营者联合起来,为了本部门、本地方、本企业集团的单位利益,而共同对付社会管理者的情况,使社会管理者权益和国家财政收入受到损害。二是现行的会计委派制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会计监督,委派对象只能是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将有一大批国有企业逐步退出许多行业和领域。如果在退出之前委
派了会计,那么在退出后原有的委派会计又如何安置?如果在退出之前不委派会计,而国有企业退出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怎样实行国有资本权益监督?这些都是现行会计委派制解决不了的。从而只能解决这些单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而不能对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委派会计,不能保证这些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仍然不能解决整个国民经济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四、加强财政会计管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培养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热情。二是全面提高了会计行业管理的透明度。三是围绕服务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积极营造让会计人员满意的工作环境,树立财政部门良好的办事形象。
赵瑞
2013年5月12日
参考文献:
1、杨泽柱 公共财政——呼唤会计管理创新《中国论文联盟》2007-022、孟庆蕊 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现实思考《现代商业》2010-08
第三篇:三门峡市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调查与思考
三门峡市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调查与思考
任海水 张鹏博
财政国库基础工作涵盖了财政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多个环节,是保证财政国库管理正常运行的根本所在。为摸清三门峡财政国库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分成两个工作组深入到三门峡市所辖的7个县(市)区,重点调查财政国库机构队伍建设、资金安全、预算执行、财政专户管理、信息化等基础工作进展情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三门峡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
一、财政国库基础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及公务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财政国库基础工作似乎逐渐被这些“光环”所掩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鉴于国库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各级财政部门从未放松过这项工作,而且工作力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加强。从调查情况看,三门峡市国库基础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健全财政国库机构,财政国库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02年,根据上级对改革的总体要求,三门峡市财政局为适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就将国库管理业务从原来的预算科中分 离出来,成立了国库科。其后,在市局和各县(市)区财政局的共同努力下,七个县(市)区陆续单设了国库科(股)。财政国库机构的单设,虽然从形式上看只是将原来预算科办理的国库管理业务剥离出来,实现了国库管理工作的独立运行,但其深层的意义却不止于此。从这次调查中的情况看,国库机构的单设对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为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很多人眼中,原来的国库管理工作被认为是预算编制的附属业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库机构单设后,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员力量和业务管理也因此得到加强,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启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财政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国库机构单设后,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实现了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岗位设臵更加清晰,职责更加明确,有效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三是初步解决现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国库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建立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随着账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账户管理的逐步加强,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较好地解决了原先广泛存在且难以解决的现金调度难题。
----加快财政国库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财政国库机构承担着财政预算执行、总预算会计管理、财政专户和非税收入专户管理、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大量重要而繁杂的工作,因此,一支高素质的国库干部队伍就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十分重视国库队伍建设,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 陆续充实到一线工作岗位,国库队伍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全市财政国库部门共有37名专职人员,其中市级7个,县级30人,平均每个县4.3人。市县两级共有会计人员25人,其中总预算会计8人,财政专户会计17人。从人员数量来看,这支队伍可以说是财政系统各业务部门中人数最多的,基本满足了国库业务的需要。从人员素质看,多数人员从事财政国库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多年,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门峡财政国库管理工作才取得了较快发展,并走在了全省前列。2003年以来的四年间,三门峡市在全省财政国库管理各项业务评比中共获得10个奖项,其中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编审工作均连续三年在全省评比中获奖。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财政国库管理干部,初步统计,全市财政国库部门干部先后有两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2人次获得市级奖励。
----全面加强财政国库内部管理和监督,资金安全得到较好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是财政国库工作的生命线。要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必须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制度。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上,市县两级财政国库部门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预算内资金审拨支付办法、各财政专户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国库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明确相应的违规责任和惩处办法,使财政国库管理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二是加强集中支付管理,完善了会计报账、账务处理、资金清算及人员培训等工作,推进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 三是硬化预算约束,坚决执行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制度,确保部门预算的顺利执行;四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监管,规范预算外资金的支出。2008年,三门峡市财政局又在全市财政系统中开展了“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年”活动,根据市局的统一要求,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全市财政国库部门每年经手的资金超过10万笔,流量达到60亿元以上,但从未发生过一起资金安全事故,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加快财政国库管理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财政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的业务量很大,同时对准确性的要求又非常高。因此,必须借助各种信息化网络工具,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近年来,三门峡市在财政国库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总预算会计、专户会计的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账务差错;实现了财政资金支付的信息化,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在全省首家建成了财税库横向联网系统,并开发了与总预算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了国库收支电子数据导入凭证,保证财政收支数据的及时、准确;市县两级陆续建成了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实现了非税收入数据的动态监控;初步尝试了网上银行资金拨付系统,市本级80%以上的财政专户资金实现了网上拨付,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方便了用款单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以财政集中支付系统、总会计2000账务系统为主线,财税库横向联网、非税收入监管、网上银行、财政收支旬月报、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信息系 统为辅助的财政国库综合信息系统,财政国库管理业务全面驶入信息化轨道。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规范化要求,各县(市)区都对原来由各业务科室分管的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整合,由国库科统一管理。2006年以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三门峡市先后开展了两次财政专项资金账户清理工作,各县(市)区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对财政专户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对资金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专户进行合并,对连续两年内未发生资金往来的账户办理销户。两次账户清理共撤销、合并账户37个,占原有银行账户数量的22%。目前,各县(市)区财政国库部门共开设财政专项资金账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143个,管理财政专项资金7.57亿元。其中非税收入专户17个,资金1.12亿元。为加强专户管理,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审批方式和拨付流程,统一了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拨付流程,规定了对账办法和审计责任归属,使专户资金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规范。2002-2003年,三门峡市县两级全面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各县(市)区建立了基本统一的预算执行程序和模式。都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兼顾集中支付和代理核算两种职能;都采用兴财公司开发的新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下达、用款计划批复、预算资金支付全 程网上运行;都建立了比较规范化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多数县(市)区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了集中支付范围,实行先支付、后清算的零余额账户管理模式等等。从这次调查情况看,各县(市)区的预算执行工作都能保持有条不紊的运行,初步形成了既符合上级有关要求,又适应本地区实际的运行模式,集中支付流程逐步走向规范化,纳入集中支付单位的比例逐年增加,直接支付占全部支付资金的比重逐年提升,改革的运行水平得到较快提升。
二、财政国库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查找问题和不足上。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分类整理出各县(市)区财政国库基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管理方式不统一,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集中支付模式和资金清算程序不统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人行和代理银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高有低,各县(市)区人行国库清算时间的安排有所区别,最终形成的资金清算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清算主体的确定上,灵宝市、义马市、卢氏县和开发区由代理银行直接与人行国库进行清算,而渑池、陕县和湖滨区仍是由国库科(股)与人行国库清算;在资金垫付方式上,陕县、卢氏县、开发区三个县(市)区由代理银行无偿垫付资金,义马市、灵宝市两个县(市)区代理银行有偿垫付资金,湖滨区、渑池县代理银行不垫付资金,采取国库科预拨资金或从财政专户垫付资金的办法。二是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已初步建立集预算管理和支付管理于一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平台,但从调查情况看,这 一信息平台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各县(市)区均未建立人行国库、代理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联网,支付资金清算时仍然靠手工传递票据;财税库联网系统覆盖面小,只有市本级、义马市实现了财税库联网,湖滨区和开发区虽然已经联网,但因网络问题一直未投入正常运行;部分县(市)区非税收入监管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增加了非税收入账户管理的难度;网上银行等新型信息化工具未得到广泛应用。三是相关部门配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按照国家财政体制的规定,分别属于同级财政机关”。但在实际预算执行中,各地人行国库对财政支出一般都实行审批制,限额以下的拨款直接办理,超过限额的拨款要经主管行长签字方可办理。据各县(市)区反映,大额拨款通常要数天才能划出,遇上主管行长出差等特殊情况,时间还会拖的更长。这种做法直接造成财政支出无法按期发挥效益,影响财政支出进度。另外,预算执行分析需要国、地税提供的税收资料,但多数县(市)区的两家税务部门对此态度消极,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还存在障碍。四是部分县(市)区总预算会计对账不及时。如在调查中发现人行国库未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分户账对账单,造成对账不及时;财政部门根据开出的预算拨款凭证直接登记总预算会计账,造成月底支出数与人行国库实际划出数不一致。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一是专项资金规模过大,且仍在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7月底,全市各级财政专户余额达16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库存款余额的好几倍。从资金性质上讲,财政专项 资金与预算内资金一样,都属于财政性资金,但由于财政专户都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设立的,资金具有专门的用途,必须“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从而使这一部分资金独立于预算内资金以外,实际上形成了“第二国库”。尽管财政部门已多次对财政专户进行清理归并,但新的专户仍在不断开设。仅2007年以来,市本级就新开设了廉租房资金、处理社会矛盾基金、抗震救灾等多个专户。财政专项资金规模的不断膨胀,一方面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分散和大量闲臵,地方财政可用现金短缺,另一方面也使资金运转程序复杂化,增加了财政国库部门的工作量。二是部分县(市)区财政专户没有全部归口国库部门管理。在调查中发现,财政资金专户分散管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虽然财政资金专户大部分已纳入国库部门管理,但还有部分县(市)区尚未完全由国库部门归口统一管理。三是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不统一。对于归口国库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各县(市)区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在专项资金管理分工方面,一种做法以市本级、灵宝市、陕县等为代表,由国库部门统一管理财政专户的账务和资金缴拨,资金支配权归主管业务科(股)。另一种做法以卢氏、渑池等县区为代表,国库部门仅管理专户资金,办理资金缴拨,只登记资金收支流水账,由主管业务科(股)负责专户账务。在资金拨付方式上,卢氏、灵宝等多数县(市)区都将专项资金纳入到集中支付范围,由支付中心根据主管业务科(股)下达的支出计划,从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拨款,然后与国库科财政专户清算。市本级、湖滨区则沿用改革前的拨款方式,由财政国库部门直接办理。
(三)内部监控及资金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漏洞。首先是印鉴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由于人员不足,国库部门的拨款业务又是随时发生,各县(市)区的印鉴管理还都不太规范,没有达到票、印分离的要求。其次是会计人员轮岗不够及时。由于会计人员轮岗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各级财政国库部门会计人员的轮岗周期长短不一,部分县(市)区一直未开展过岗位交流。第三是内部操作流程不够科学合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规划,各县(市)区资金管理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虽然都能够正常运转,但也存在一些漏洞。如资金拨付普遍没有设臵复核这一环节,个别县(市)区没有成文的操作流程制度。
(四)国库机构和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国库队伍与财政部门其他科室相比,人数是相对多了一些,但相对于其承担的巨大工作量,仍然难以满足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县(市)区国库科(股)仍兼有其他科室职责,影响国库业务开展。如湖滨区国库科还兼有教科文科、社保科职能。二是国库科(股)人员兼职过多。由于人少业务多,大多数国库工作人员都兼职多项工作,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专人管理,尤其年底业务量叠加在一起,造成工作质量下降。三是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国库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但从调查情况看,国库人员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而且很少有业务培训机会。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程序办法,建立统一规范的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各县(市)区集中支付的操作程序存在较多不统一、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必须按照财政部和省厅关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模式。一是统一资金清算方式。确定代理银行作为清算主体,由代理银行直接向人行国库清算资金,减少资金清算环节。财政国库部门通过下达支付额度的方式控制财政资金的支付和清算。二是统一账户管理模式。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规定,零余额账户的清算程序是先由代理银行对支付业务垫付资金,每日终了再由代理银行向人行国库清算,结平各零余额账户的垫付资金,当日账户余额为零。目前,部分县(市)区还无法达到当日向人行清算资金,但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每日终了用事先存在代理银行的周转资金或专户资金结平零余额账户的垫付资金,次日再通过周转资金账户或专项资金账户与人行国库进行清算,补足原有资金。但不论如何操作,都应保证零余额账户的规范运行。三是统一配臵支付系统。目前,市县两级使用的支付系统是不同的。根据省厅的要求,应当逐步过渡至使用同一套系统,即方正公司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通过使用同一支付系统,促进各县(市)区的集中支付业务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拓展改革覆盖面。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应当全面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首先要坚持将财政专项资金归口国库部门统一管理,便于资金的统筹使用,有利于提高账户管理水平和资金运行效率,保证资金运行安全。这也是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先决条件。其次建议对财政专户实行账务、资金分离管理的模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卢氏、渑池等县采取的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有助于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权责制衡强化内部监督。当然这种模式也会带来科室间的协作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第三要将专项资金的拨付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可在代理银行设立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由各业务科(股)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发资金拨付通知书,支付中心办理报账或资金拨付,每日终了,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与财政国库部门管理的相应专户进行资金清算,将账户余额冲为零。第四是下大力气控制财政专户数量。继续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实行同类资金合并开户、分账核算;同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慎重出台政策开设新的财政专户,尽可能将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便于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牢把资金安全关。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具体以每一个市、县,其机构编制、资金规模情况千差万别,具体的管理方式也会因地而异。但在确定和落实资金安全管理措施时,应当把握几个原则:一要体现出分权、制衡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操作流程的设臵实际上是资金动用权的分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合理设计资金审批、拨付流程,每个操作环节要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作用,绝不能出现某个环节权力过大,而又缺乏相应制约措施的情况。二要兼顾资金安全和管理效率两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制订过于繁琐的操作程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违背了财政改革的初衷;当然,更不能为了提高资金流转速度,去简化操作流程,将牺牲资金安全作为代价。三要兼顾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措施。在制订安全措施时,容易出现只重视事中控制,忽视事前防范、事后监督的重要性。事前防范措施应当包括警示教育、人员培训、岗位设臵等;事中控制措施包括流程控制、审批制度、印鉴管理等;事后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三个环节对于资金安全都十分重要,应当给予同等重视,不可偏废。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财政国库信息化建设。随着财政国库管理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网络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工具。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开发既符合上级规定、又切合本地实际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不断提高财政国库部门的综合业务能力。一是继续完善集中支付网络系统。加大对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尽快实现人行国库、代理银行和财政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清算资金运行效率。二是积极推进财税库联网工作。目前人总行、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推行的财税库联网系统,由于各部门分头开展,工作进展缓慢。建议成立专门临时机构,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加快进度。三是完善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各县(市)区应当针对监管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尽快组织维护和培训,进一步挖掘系统潜力,从而充分发挥监管系统的作用。四是进一步扩展信息化应用范围,逐步试行网上银行拨款、机打支票、拨款凭证,不断提高财政国库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目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还是资金问题,建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市县级开展财政国库管理信息化建设,让基层的财政国库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五)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机构,抓好国库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财政国库机构和干部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应当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下一步财政国库机构的发展方向是将财政国库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大国库”机构。财政部已于2004年对国库司和国库支付中心两个机构进行了整合。实践证明,机构整合理顺了工作关系,优化了国库收付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改革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财政部要求各地要加强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建设,加快理顺国库管理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予以整合。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充编制,增加人员。目前一些地方国库机构的印鉴管理不够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建议各级财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为财政国库部门增加一些人手,从而细化部门内部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财政国库管理和会计核算工具,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工作中的开创性。在培训方式上,应当注重培训效果,加大学历教育、脱产培训的比重,减少走形式、走过场的小型、短期培训,让干部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财政局)
第四篇: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中纪委四次全会“稳步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要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精神,我市从1999年开展了会计委派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几年来的试点工作实践表明,会计委派制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治理“三乱”和私设“小金库”问题,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贪污腐化,堵塞
会计管理漏洞,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存在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需要加强研究和进一步改进。
一、我市开展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情况综述
目前,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向行政事业单位派驻财务总监。财务总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授权财政部门派驻单位履行整体财务活动监督职责的人员,派驻财务总监的对象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及其他收入数额较大的单位和使用财政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我市从1999年11月开始探索向行政事业单位派驻财务总监工作以来,至目前为止,全市共成立7个派驻财务总监管理专职机构,共向60个市(县)直行政事业单位派驻专(兼)职财务总监40人。根据《xx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总监管理办法》(梅市府办[2002]23号),财务总监行使的职权主要有:监督单位是否按照《会计法》设置会计帐簿、记录会计凭证、形成会计报告,监督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单位收支预、决算方案的编制;监督追加预算、基建资金、专项资金的申请及其二次分配方案;监督单位预算、追加预算、基建资金、专项资金的二次分配方案的执行情况;监督派驻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情况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单位依法取得、使用、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和国家专项资金、监督单位国家财产的占用和使用,确保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监督国有资产使用费的收取、缴交和管理。
二是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其具体做法是“集中核算,统一帐户,分户管理,权属不变”,即统一使用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的一个帐户,注销镇属各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各个帐户;取消各个部门的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每个部门重新选任一名报帐员;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独立核算为统一核算,变统收统支为报帐制。目前全市共有32个乡镇试行了乡镇集中核算的改革模式。
三是村帐镇管。xx从2002年8月份起试行村帐镇管。该镇做到“统一一个帐户”,即注销各村在信用社开设的12个帐户,统一使用镇开设的一个帐户;“取消一个岗位”,即取消12个村的会计岗位;“转变三个职能”,是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独立核算为统一核算,变统收统支为“收支两条线”。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管理范围,12个村的所有收支均列入统管范围;二是明确资金的权属。凡纳入统管的各村资金,其资金的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仍归属各村不变;三是明确统一会计核算。各村所有资金的具体收支、结算和资金的监督,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均由镇办理和承担。
二、我市会计委派制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我市试行的三种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模式,是深化财政改革的产物,在其运行这段时间以来,取得了如下成效:
1、向行政事业单位派驻财务总监后,较好地加强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保证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有力地履行了监督职能,防止贪污、挪用、转移资金,公款私存等不法行为及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杜绝虚假会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高,财经法纪得到较好贯彻,同时,派驻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2、乡镇会计进行集中核算和实行村帐镇管后,一是健全了帐务,堵塞了漏洞。实行集中核算后,由乡镇所属部门(村)都有帐户变成只有一个收支总帐户;由分散管理、独立核算变成集中核算、统一管理,这就有利于贯彻落实《会计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财务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乱收滥支等问题,克服了干部与干部之间互相猜疑、闹不团结的问题。二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滋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对各部门(村)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堵塞了不合理的开支。三是保证了乡镇和村委正常运转和人员工资及时发放。
我市试行会计委派制度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财务总监的监督权力较难得到有效落实。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以及部分单位存在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财务总监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行使正常的监督权力。
二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虽然较好地履行了监督职能,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会计核算中心,都是利用乡镇财政所人员完成各项业务,这样中心处理的收支业务就难免受到乡
第五篇:关于会计集中核算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目前会计集中核算的调查与思考
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适应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各种的探索,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集中办理本级财政所属预算单位经费的集中支付。不管何种形式,但归纳起来,其主要的内容是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人员,单位只设立报账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收支的结报和经费的预决算、财务管理以及与核算中心的工作联系。我们bb县根据周围县市的工作经验,结合上级精神和bb实际,设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国库支付中心,两个中心共同管理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结算等。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会计集中核算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任何一项改革,开始难免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注重在实践中及时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尚不完善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做一初步探讨。
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初步成效
1、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我们县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单位的银行账户,由国库支付中心在商业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支付,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改变收入截留、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决算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2、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对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找到了一个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改变了单位过去财务的暗箱操作为现在的阳光作业。由于单位的每一次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那些超范围,超标准,变相搞福利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其中会计核算中心2006年就拒付不合法、不合规原始凭证400多张,涉及资金300多万元,进一步规范了单位的财务收支,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这种“单位用钱,财政管理”的方式,不仅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待遇攀比,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强化了财政支出的监督,提高了理财水平。统一核算、集中支付拓展了财政管理职能。财政对预算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管理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特别是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集中核算前,由财政拨给单位后,由单位自行安排使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效益如何只有在事后监督检查时了解,因此,对于一些移用、挪用、乱支现象,即使被查出,但总因既成事实,无从处理。集中核算后,中心对单位各专项支出按照支出项目内容分别核算,并对支出内容与项目是否相符进行审核,有效地监督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解决了财政监督与管理上的“缺位”、“滞后”问题,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有效地杜绝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乱支滥用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
1、会计主体和业务对口管理问题。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财政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资金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审批权归单位,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主体仍是单位。这不但与“会计法”相违背,而且给工作带来许多弊端。如部分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算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会计核算中心只负责县本级财政预算单位经费的监督,而与省、市财政部门没有业务上的往来,造成了业务对口管理上的指导缺位问题。
2、费用开支的审核难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目前费用开支标准比较混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有之,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有之,地方各自制定的也有之,到底哪些可以执行,哪些不可
以执行,核算中心难以把握。另外,现行有些开支标准又太低,不符合实际,如防暑降温费、夜餐费等,有些合理的支出又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如误餐费、值班费等,因此,各单位支出结报的标准很不统一,核算中心难以掌握。
3、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设报账员,有些单位报账员不熟悉甚至根本不懂财务管理知识,有的还是兼职的,有的单位报账员更换频繁,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执行、会计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加大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只是财政管理的一项改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为此,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工作。
1、完善职能尽快转轨。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工作,目前我们实行的集中核算制度是以审查凭证、代理记账方式来对单位和部分财政资金的运行进行监督,以防范腐败现象发生的一种方式,它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比,在改革的目标、深度、途径上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做好转轨工作。
2、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改变以往预算编制与执行为一体的旧
管理制度,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以“金财工程”为依据,集中支付为方向,创新预算编制方法。依照财政部现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按资金性质、资金分类为基础的支出功能和支出经济分类编制预算,使预算与国库支付相配套。将预算分配与单位履行职能直接挂钩,并要做到尽量细化预算,统一标准,统一政策,以保证集中支付可操作性。
3、规范开支标准。严格执行现有的开支标准,不允许人为提高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财政、人事是制定开支标准的执行部门,要担负起职责,在执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的同时,应在权限范围内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合理、合法制定各项符合实际的开支标准。除此之外,对部门系统内部执行的未经财政、人事部门批准的有关奖金、津贴等开支一律不予支付,同时要加强票据管理,严格原始凭证的审核,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4、理顺关系完善机制。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后,财政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已从原来的分散理财逐步转向集中理财,从财务管理转向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但是目前财政内部的机构设置还停留在原来的管理体制上,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能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财政内设机构进行重组。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大预算管理职能为支柱,以“金财工程”的预算编制,指标管理,资金申拨、集中支付功能为依托、完善、调整职权清晰、运作协调、相互制约、办事高效、行为规范的管理机构,增强财政经济运行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牵涉面广,而且触动各方面权益,目前在社会上以及各部门对此认识并没有完全统一和理解,有的甚至还认为财政部门要“权”,会计人员嫌麻烦,没有以前在单位可以随意支出等,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争取各部门党政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同时还要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部门与财政共同理财的意识,为下一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