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组工干部素能评价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们成立课题组,围绕“建立科学合理的组工干部素能评价体系”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有关县级领导、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组织人事干部和熟悉组织工作的部分老同志以及基层党员干部等400多人,召开了4个层次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调查中,87的同志认为现有评价办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缺陷:
1、评价指标方面。有83的被调查者提出,现行的组工干部年度考核,对素能的评价往往以完成任务为衡量标准,忽视了个人素质、工作方法、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水平的评价;评价标准也比较笼统模糊,缺乏客观、清晰的衡量尺度,只能凭主观印象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质量。
2、评价方式方面。有7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在对组工干部的素能评价缺乏规范严谨的科学操作方法,往往只注重组工干部的现实表现,难以动态、延续性地做出全面的评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评价内容和方式“一刀切”的现象,没有注重岗位特点,对不同岗位的组工干部套用同一指标,缺乏科学的分类考核标准和方法。
3、评价主体方面。有78的被调查者提出,对组工干部的素能评价,主要由领导直接或间接来进行,缺乏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群众评价的影响力,特别是没能把与组工干部有直接工作关系的其他部门单位的工作对象的评价完整地体现在评价中,难以形成应有的评价效果。
4、评价结果方面。有65的被调查者提出,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凭素能、凭实绩论英雄,提拔重用上依然是注重论资排辈。
调查认为,建立组工干部素能评价体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按照《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的有关要求,合理确定评价内容,扩充评价主体,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组工干部队伍素能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使用提供准确依据,促进组工队伍建设和组织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具体实践中,应把握四个关键环节:
1、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评价指标标准化。尽管组工干部所处的岗位、工作任务各有不同,但最基本的评价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注重简洁直观、实用实效,既突出全面性,又坚持简明化,突出能够反映组工干部素能特征的指标。总体上设政治鉴别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组工业务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五大要素,并对这五大要素又进行具体化、明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不同岗位对素质素能的要求,合理调整评价项目的权重和赋分。比如,总体上对政治鉴别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组工业务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平均加赋分,但对一般干部来说,评价的重点是其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中层干部重点考察其组织协调和工作拓展素能,因此在组工业务素能方面权重、赋分应相对高一些;对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重点考察其政策运用和知人善任素能,在这方面权重和赋分也要适当提高。
2、根据“知情度”、“关联度”不同,评价主体多元化。应当把与组工干部工作、生活联系较密切、知情度较高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基层群众作为评价主体,形成一个评价主体群,既体现广泛性,又有代表性。具体地讲,常委部长的素能评价主体应包括:上级组织部门有关领导,同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下属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正职领导,有关方面代表。其他班子成员的评价主体应包括:分管工作的上级主管领导,本部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下属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正职领导,有关方面代表。一般干部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本部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干部,下属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正职领导,有关方面代表。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把群众作为有关方面代表引入评价主体的范围,并积极探索聘请人才资源专家参与评价工作,努力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层面,形成对组工干部的立体式、全面化的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准确度.3、拓宽信息渠道,评价方式立体化。整个评价工作分六个步骤进行: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评价、领导小组审定、反馈情况、评价总结。实行一年一评价、百分制考核的办法。在民主测评前,就评价目的、方法、标准、要求、纪律等问题对评价主体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测评技能。将原来的集中会议测评的方法,改为分散测评、集中收回的方法,避免产生应付差事和从众效应。在此基础上,由评价工作人员对各层次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予以综合分析,产生评价结果,经领导小组审定后,通过适当方式向组工干部本人进行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每项评价指标都力争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提出评价标准,通过将两者的有机结合,获得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在具体操作时,将定性评价标准按确定的评价主体范围,以问卷的形式发放,人
第二篇:建立组工干部素能评价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们成立课题组,围绕“建立科学合理的组工干部素能评价体系”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有关县级领导、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组织人事干部和熟悉组织的部分老同志以及基层党员干部等400多人,召开了4个层次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调查中,87的同志认为现有评价办法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缺陷:
1、评价指标方面。有83的被调查者提出,现行的组工干部考核,对素能的评价往往以完成任务为衡量标准,忽视了个人素质、方法、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水平的评价;评价标准也比较笼统模糊,缺乏客观、清晰的衡量尺度,只能凭主观印象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质量。
2、评价方式方面。有7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在对组工干部的素能评价缺乏规范严谨的科学操作方法,往往只注重组工干部的现实表现,难以动态、延续性地做出全面的评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评价内容和方式“一刀切”的现象,没有注重岗位特点,对不同岗位的组工干部套用同一指标,缺乏科学的分类考核标准和方法。
3、评价主体方面。有78的被调查者提出,对组工干部的素能评价,主要由领导直接或间接来进行,缺乏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群众评价的影响力,特别是没能把与组工干部有直接关系的其他部门单位的对象的评价完整地体现在评价中,难以形成应有的评价效果。
4、评价结果方面。有65的被调查者提出,目前在实际中,很难做到凭素能、凭实绩论英雄,提拔重用上依然是注重论资排辈。
调查认为,建立组工干部素能评价体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按照《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的有关要求,合理确定评价内容,扩充评价主体,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组工干部队伍素能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使用提供准确依据,促进组工队伍建设和组织水平不断提高。具体实践中,应把握四个关键环节:
1、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评价指标标准化。尽管组工干部所处的岗位、任务各有不同,但最基本的评价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注重简洁直观、实用实效,既突出全面性,又坚持简明化,突出能够反映组工干部素能特征的指标。总体上设政治鉴别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组工业务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五大要素,并对这五大要素又进行具体化、明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不同岗位对素质素能的要求,合理调整评价项目的权重和赋分。比如,总体上对政治鉴别能力、政策运用能力、知人善任能力、组工业务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平均加赋分,但对一般干部来说,评价的重点是其完成实际的能力,对中层干部重点考察其组织协调和拓展素能,因此在组工业务素能方面权重、赋分应相对高一些;对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重点考察其政策运用和知人善任素能,在这方面权重和赋分也要适当提高。
2、根据“知情度”、“关联度”不同,评价主体多元化。应当把与组工干部、生活联系较密切、知情度较高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基层群众作为评价主体,形成一个评价主体群,既体现广泛性,又有代表性。具体地讲,常委部长的素能评价主体应包括:上级组织部门有关领导,同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下属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正职领导,有关方面代表。其他班子成员的评价主体应包括:分管的上级主管领导,本部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下属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正职领导,有关方面代表。一般干部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本部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干部,下属党委、政府职能部门正职领导,有关方面代表。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把群众作为有关方面代表引入评价主体的范围,并积极探索聘请人才资源专家参与评价,努力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层面,形成对组工干部的立体式、全面化的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准确度.3、拓宽信息渠道,评价方式立体化。整个评价分六个步骤进行: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综合评价、领导小组审定、反馈情况、评价。实行一年一评价、百分制考核的办法。在民主测评前,就评价目的、方法、标准、要求、纪律等问题对评价主体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测评技能。将原来的集中会议测评的方法,改为分散测评、集中收回的方法,避免产生应付差事和从众效应。在此基础上,由评价人员对各层次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予以综合分析,产生评价结果,经领导小组审定后,通过适当方式向组工干部本人进行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每项评价指标都力争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提出评价标准,通过将两者的有机结合,获得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在具体操作时,将定性评价标准按确定的评价主体范围,以问卷的形式发放,人
数必须在50人以上。定量评价由评价小组独立完成。针对定量评价指标相对较少的实际,我们采取逐项对应、两种评价方式结合的办法。具体到某一评价项目来说,如果既有定性考核评价又有定量考核评价的,就以两方面的加权平均分数为该项评价得分;如果只有定性评价,则其得分即为该项得分。二是坚持日常评价与评价相结合。由于评价时间相对比较集中,明显具有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全面的特点,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日常评价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因为组工干部素能素质状况是动态的,日常评价可以为评价积累资料,提供情况,有助于全面、历史地评价干部。要建立组工干部素能日常评价档案。每次日常考核评价结束后,对评价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及时填写日常评价记录,存入组工干部素能日常评价档案。日常评价与评价的权重比例为2:8。三是坚持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在设置评价主体权重时,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及其评价内容的“知情度”、“关联度”不同,分别赋予不同评价权,合理确定赋分权重。可将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基层群众评价的权重比例确定为1:2:1:1,即同级评价占整个评价结果的2/5,其他层次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分别占整个评价结果的1/5,避免某一层次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影响过大而导致评价结果不真的现象出现,更好地体现公正性。四是坚持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可以使组工干部认真一段时间内的经验教训,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为组织评价提供依据。在评价程序上,要在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评价。
4、综合运用评价结果,激发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活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评价结果对组工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鞭策。有用无评,必然有失公允;有评不用,必然挫伤广大组工干部的积极性,影响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评价结果的运用应该是多方面的:一要作为组工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组工干部的升、降、去、留首先要看评价结果,优秀的按照《条例》要求该提拔重用的要提拔重用,不能提拔的可适当提高级别待遇,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要视情况降免职或调出组织系统。二是要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结果,对组工干部实行分类管理,优秀的要予以表彰奖励,特别突出的要授予荣誉称号,并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基本称职的要进行鞭策,促其改进;不称职的要进行诫勉,予以批评教育。三要作为组工干部培训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组工干部的素质、素能构成,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
第三篇:组工干部行为规范的思考
组工干部行为规范的思考
组工干部是党员干部的标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的执行者。组工干部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以及发展,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组工干部带来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的组工干部要时刻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提倡什么、不该提倡什么、该怎么做。严格规范组工干部的行为是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和党性原则是规范组工干部行为的第一要求。组工干部首先必须做到在政治上保持清醒,思想上保持纯洁,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组织工作中去。一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得有任何有损党的形象和组织工作形象的言论或行为;二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组工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臶鲜明,做到铁面无私,敢于抵制歪风邪气,敢于主持公道,在工作中不回避问题、不递交矛盾、明哲保身。尤其是在干部问题上不得“卖人情”、“讲关系”、“凭好恶”;三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有正确的权位观、名利观、苦乐观,始终把党的事业和工作放在第一位,不轻浮、不张扬,不攀比职位高低、不计较名利得失,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四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主动服务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摆正自己的位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贴心人,热忱为基层排忧解难。
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是规范组工干部行为的核心内容。组工干部是否具备过硬的纪律和务实的作风,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
工作的关键。一要注重学习、适应形势。组工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工作,认真学理论、学业务、学政策,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始终成为党务工作的“政策通”,干部工作的“活字典”和各项工作的“多面手”;二要勇于创新、争创一流。要不断适应组织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开拓创新精神,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善于在思考中推动工作,力求工作出精品、创特色、争一流;三要严守程序、按章办事。要严格执行组织工作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尤其是选拔干部、发展党员等工作,绝不能违背原则、变通程序、擅作主张、随意表态;四要严谨规范、注重细节。要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观念,严格标准,规范办事,对每一个工作程序、步骤等都要认真对待,慎之又慎,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不出差错,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五要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工作精益求精,办事雷厉风行,不敷衍搪塞、拖拉推诿;六要严守纪律、保守秘密。自觉遵守日常工作纪律,严守工作机密,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干涉干部的选拔任用,不在干部问题上跑风漏气;七要团结协作、和谐共事。要自觉维护领导之间、同志之间、科室之间的团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形象;八要坚持民主、顾全大局。要善于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服从组织安排、听从上级指挥,遇事不斤斤计较、挑肥拣瘦。
廉洁自律和道德品行是规范组工干部行为的重要保证。组工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应时刻保持“家长风范”,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应率先垂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一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带头遵守廉洁自律有关制度和各项规定,要抵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二要谦逊待人,热诚服务。执行公务或接待来访人员时,要热情、谦和、耐心、诚恳,不妄自尊大,盛气凌人、简单生硬;三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以诚实守信的人格换取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信任,不能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甚至敷衍应付干部群众的诉求;四要心胸开阔、宽容大度。始终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恩怨,不打击报复他人;五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贪图享乐、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交友谨慎,家庭和睦。六要注重公德、文明娱乐。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交、娱乐活动或在公共场合应衣冠整洁、仪表端庄、文明有礼,自觉遵守公共社会秩序,不参加各类明文禁止的娱乐和宴请活动。
第四篇: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思考
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思考
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思考2007-02-10 16:47:1
3政法工作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社会群众受不熟悉法律知识、主观色彩浓厚、容易以偏概全等因素的影响,常因个别现象而对政法工作表示不满,因而导致社会对政法工作的评价不够客观真实。为此这就需要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真实反映社会对政法工作的评价和要求。
所谓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是指社会对政法工作开展好坏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对政法工作的日常开展情况、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他律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政法工作,支持政法工作。
一、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政法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政法机关经过整顿,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政法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程序违法,对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个别现象,个别政法干警违反纪律、渎职失职、徇私枉法等现象还有发生,政法机关自身建设特别是队伍素质建设还需要加强,政法工作的法治化进程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通过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可进一步促进政法工作。
二是政法工作接受外部监督的需
要。接受社会对政法工作的外部监督是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的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让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进行评价,一是能够及时发现和反映政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政法机关抓住重点,加强整改;二是能够大力推进政法工作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三是促进政法干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增强司法公正、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识。因此,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完善社会评价机制,是政法工作接受外部监督的现实需要。
二、政法工作社会评价的内容
政法工作较为复杂广泛,涉及方面较多,要使社会评价有针对性,建议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贯彻党的方针和刑事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政法干警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情况;通过执法活动,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
职务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反腐败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情况。
二执法能力方面。主要包括:政法干警对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熟知能力;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依照法律程序收集、固定、运用证据,准确侦破、指控、审判犯罪的能力;保障司法公正的能力;检察机关对各项执法活动的监督能力。
三群众满意度方面。主要包括:政法干警是否真正树立和坚持执法为民思想,做到公正执法;是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否在工作中克服特权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格依法办案;是否存在违反办案纪律,渎职失职、徇私枉法等现象,是否有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作风是否优良。
对以上重点评价内容,建议聘请专门部门制定评价体系测评表,分类和分细项制定评价标准,三、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的构想
应建立以下五个方面的社会评价机制:
一结合人大监督,建立政法机关的工作评价机制。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对政法机关的工作具有监督、评议和质询权。要充分发挥人大职权的作用,集中反映人民的意见,及时对政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随时监督政法工作中存在的执法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执法是否公正等问题,促进政法干警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二结合××机关的法律监督,建立执法队伍评价机制。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要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对公安机关、国安安全机关行使侦查权的合法性、程序性,对法院审判是否公正,对行政执法是否依法行使以及自身工作等方面开展监督,并对政法各部门的执法活动作出客观评价。
三结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建立
对政法工作舆论评价机制。新闻媒体的监督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在客观上能促进司法公正。因此,应建立新闻媒体对政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促进新闻媒体大胆地对政法工作在执法方面是否公正提出意见。
四结合纪检监察的监督职能,建立政法干警工作作风评价机制。政法各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应对政法干警在遵纪守法、执法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等方面实际表现开展有效的监督,如建立对政法干警作风、思想、道德和办案纪律的综合评价机制。
五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对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的了解程度、满意程度、信任程度和执法作风、廉政状况、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公正执法、执法形象等方面测评活动。通过测评,不断加强公正执法、执法为民观念,不断提高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
和形象。
第五篇: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思考
政法工作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社会群众受不熟悉法律知识、主观色彩浓厚、容易以偏概全等因素的影响,常因个别现象而对政法工作表示不满,因而导致社会对政法工作的评价不够客观真实。为此这就需要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真实反映社会
对政法工作的评价和要求。
所谓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是指社会对政法工作开展好坏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对政法工作的日常开展情况、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他律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政法工作,支持政法工作。
一、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政法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政法机关经过整顿,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政法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程序违法,对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个别现象,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个别政法干警违反纪律、渎职失职、徇私枉法等现象还有发生,政法机关自身建设特别是队伍素质建设还需要加强,政法工作的法治化进程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通过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可进一步促进政法工作。
二是政法工作接受外部监督的需要。接受社会对政法工作的外部监督是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的社会评价体系和机制,让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进行评价,一是能够及时发现和反映政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政法机关抓住重点,加强整改;二是能够大力推进政法工作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三是促进政法干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增强司法公正、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意识。因此,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完善社会评价机制,是政法工作接受外部监督的现实需要。
二、政法工作社会评价的内容
政法工作较为复杂广泛,涉及方面较多,要使社会评价有针对性,建议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贯彻党的方针和刑事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政法干警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情况;通过执法活动,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反腐败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情况。
二执法能力方面。主要包括:政法干警对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熟知能力;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依照法律程序收集、固定、运用证据,准确侦破、指控、审判犯罪的能力;保障司法公正的能力;检察机关对各项执法活动的监督能力。
三群众满意度方面。主要包括:政法干警是否真正树立和坚持执法为民思想,做到公正执法;是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否在工作中克服特权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格依法办案;是否存在违反办案纪律,渎职失职、徇私枉法等现象,是否有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执法行为是否规范,执法作风是否优良。
对以上重点评价内容,建议聘请专门部门制定评价体系测评表,分类和分细项制定评价标准,三、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的构想
应建立以下五个方面的社会评价机制:
一结合人大监督,建立政法机关的工作评价机制。人大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对政法机关的工作具有监督、评议和质询权。要充分发挥人大职权的作用,集中反映人民的意见,及时对政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随时监督政法工作中存在的执法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执法是否公正等问题,促进政法干警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二结合××机关的法律监督,建立执法队伍评价机制。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要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对公安机关、国安安全机关行使侦查权的合法性、程序性,对法院审判是否公正,对行政执法是否依法行使以及自身工作等方面开展监督,并对政法各部门的执法活动作出客观评价。
三结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建立对政法工作舆论评价机制。新闻媒体的监督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在客观上能促进司法公正。因此,应建立新闻媒体对政法工作的监督机制,促进新闻媒体大胆地对政法工作在执法方面是否公正提出意见。
四结合纪检监察的监督职能,建立政法干警工作作风评价机制。政法各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应对政法干警在遵纪守法、执法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等方面实际表现开展有效的监督,如建立对政法干警作风、思想、道德和办案纪律的综合评价机制。
五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对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的了解程度、满意程度、信任程度和执法作风、廉政状况、服务态度、办事效率、公正执法、执法形象等方面测评活动。通过测评,不断加强公正执法、执法为民观念,不断提高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建立政法工作社会评价体系与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