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党政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对党政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吕文革
来源:中国·浙江/廉政在线
时间:2011-09-1
4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具有共同的心理健康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其职业角色的特殊性和职责的重要性,其心理健康还体现出与其工作性质、特点相适应的特殊内涵,这就是领导干部的从政心理。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掌握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现状、带有共性的从政心理问题,探索提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对策,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导入党风廉政教育,源头预防腐败现象,前不久,我们对浙江省武义县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透视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状况
古人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中,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健康状况、价值观、社会评价度、业绩取向、幸福感等指标,精心设计了32个选题的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回收290份,同时随机抽样2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个案分析。调查分析后发现,目前武义县干部队伍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是好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多种问题。
1.身体状况良好,但正常之中显隐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会感到疲倦或烦躁”选项中,“有时”和“很少”两个选项的比例高达83.8%;有53.8%的人睡眠状况不佳,睡得不深,有失眠症且常做恶梦。
2.价值观基本健康,但似乎也隐含着某种无奈。调查显示,该县领导干部最怕失去的东西依次为:名誉占45.5%、亲情占45.5%、友情占5.9%、金钱占
2.1%、权力占1%。有超过一半多的人相信或有时相信“现实当中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3.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不错,但对其工作效益认同不佳。调查发现,有21.4% 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工作上花费了100%的精力,有65.5%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工作上花了80%左右的精力;也有44.8%的人认为“几乎没有或很少”有领导干部将其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而且一年的工作成绩在第二年看来仅有一半左右可以留下痕迹,这与他们在工作上的付出不成比例。
4.工作负荷尚可,但压力在工作之外。有58.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从
事的工作有一些压力,有37.3%的人认为压力很大。压力的来源依次为:怕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出事故状况而被责任追究占53.4%,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而被批评19.7%,怕工作创新力度不够而使工作显得一般16.9%,怕所带队伍出问题4.5%,怕考核排名落后3.4%,怕搞不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3%。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工作之外的事项带来的压力比单纯完成工作的压力要大得多。
5.社会评价度自感基本满意,但仍存些许无奈。调查发现,84.5%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或多或少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也基本上得到了下属和同事的尊重,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干死干活也得不到上级领导的认可,感觉很累。
6.社会风气及舆论不甚理想,顽症共指。在对当前社会风气和领导干部学习氛围的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人选择“还过得去”,但给予肯定的比例极少,都低于5%,而选择“不好”的高达36.9%和41.3%。“人浮于事、工作拖沓”以48.3%的比例成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最不好的风气”,其次为“奉承拍马” 和“吃拿卡要”,各占26.9%和13.7%。有47.85%的人认为类似于“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7.勤廉管理尚好,但今后对症下药极为关键。认为有61.7%的党员干部执行落实好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对所在单位的重大事项民主科学决策执行上,持否定态度的仅占6.2%;对“单位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上,执行力问题以37.6%居第一,其次为民主科学决策、人事、财务等问题,各占15.9%、14.5%和7.3%;“受贿”以49.3%的比例成为党员干部最有可能受到处分的选项,而“侥幸心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与此对应的,有61.4%的人认为配偶是家庭成员中最能影响自己的人,其次为父母。
叩诊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隐患的成因
造成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原因极其复杂,且都具有极大的隐秘性。通过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引发领导干部从政心理问题、影响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三条。
第一是领导干部肩负着“发展与责任”双重担子及工作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间,你追我赶政绩的竞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考核评比排名次,干部个人发展与实际绩效挂钩等,这是“发展”担子的压力。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以及对客观上存在的如火灾、洪水、安全事故等,一些人命关天的具有不可控性的突发恶性事件的提防与担忧等,这是“责任”担子的压力。同时,由于机关人事结构呈金字塔形,越往上越窄,对事业的成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小部分领导干部自我感觉工作认同度不佳,对事业前途的种种忧虑往往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如愿,从而产生沉重的思想包袱。
第二是社会环境给领导干部造成压力与诱惑。我国正处于体制转换和社会变革时期,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一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不良的从政心理,形成了错误的从政思想和行为;由于政治体制不成熟、不健全,干部还要分出相
当大的一部分时间与精力,来应对种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处理,目前处在任何职位的领导干部都必须重视、平衡、沟通、构建与上下左右的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另外,还要抵挡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社会舆论、社会反响、社会评价及家庭成员等的无形压力,这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领导干部所具有的掌握一定人、财、物支配权的特殊性,使得领导干部在现实中面临着更多的金钱、情色的诱惑。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在与种种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中,要不断地绷紧神经克服与抵御由种种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重负和精神。
第三是部分领导干部对从政心理健康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部分干部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足,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分强调克制、忍耐,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即使有些干部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不善于自我调节、自动减压。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维护党政领导干部从政心理健康之方
领导干部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是树立正确的从政道德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纵观社会腐败现象,也都与自身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关。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培养领导干部的良好心理素质,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很有意义。
一、完善干部管理方式,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从工作上为领导干部减压。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完善干部监督激励机制。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制定具体的体现干部工作岗位、职责、任务的工作标准,减轻因角色模糊、职责冲突等给干部带来的心理压力。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人尽其才、唯才是举,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在考察考核干部时,既要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
二、加强心理辅导,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勤廉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服务机制和预警机制。勤廉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是指有关部门要在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邀请相关专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提前介入机制,在发生突发重大责任事故、提拔任用、轮岗交流、退居二线、受党政纪处分等特殊时期,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帮助其提高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勤廉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是指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建立专业的心理保健咨询机构或提供相关平台,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在线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为党政干部提供心理服务。勤廉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指要通过网络媒体、社会舆论监督、廉情监测点、信访举报等各种渠道收集和分析党员干部相关信息,抓住党员干部勤廉心理影响其行为并产生腐败苗头的关键时期,启动预警机制,通过开展廉政谈话、信访监督等给予提醒,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给予警醒,避免腐败问题蔓延发展。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有利于党政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要倡导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对党政领导干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扎实工作、勤政为民的精神,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善于发现、树立领导干部当中的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对一些违纪违法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反面典型,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剖析,避免有意扩大和扭曲事实的言行发生,营造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人际沟通机制,应积极引导领导干部在面临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时主动寻求包括同志、朋友、配偶、父母等在内的广泛支持,始终保持无怨无悔、豁达乐观的良好心态,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文 / 吕文革)
第二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文综组台勤江
中文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对此问题的思考,旨在引起共鸣,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出路。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调查与思考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就是说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综观时下媒体报道的,我们亲眼目睹的中学生暴力,犯罪,偷盗,早恋,迷恋上网,精神失常等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这一阶段是问题成堆的“危险期”。
勿庸置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健康的心理又是这一时期支配他们感悟人生,了解社会,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给予关注和思考。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真正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在两年内对我校高一至高三年级42个教学班中2900多名学生和150多名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男女教师各20人。调查方法分问卷,访谈,座谈。调查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中是否在性格,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疗养平台。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40份,学生3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 1
349份。个人访谈80人次,教师10人次。组织座谈32人次,教师 4人次。上述均有较详细笔记。调查结果表明:问卷中有57%的学生对健康的定义不明,且低年级多于高年级,他们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供教学使用的工具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少的有的学生占73%。3 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10人,占25%,这于专业有关,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有的教师属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不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多是非专业人员,或是兼职教师。不谙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学生197人,占62%,教师6人,占15%。师生共同特点是和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不能很好相处。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逃学,辍学行为的学生19人,抽烟,酗酒学生27人,早恋,痴迷网络48人,不按时上课老师5人,酗酒,赌博老师3人。这于家庭,社会有关,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6调查结果表明,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8%,阅读低级淫秽,不健康书籍的学生占17%,纯粹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5%。教师心理负担重者有6人,占15%,他们普遍认为会考,统考,高考自己比学生还紧张,无暇他顾心理教育。甚至有精神崩溃者2人。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焦虑比其它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不堪学习重负,导致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多疑,孤僻,急躁,任性者有21人。在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教师2人。
10座谈中,多位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心理品质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素质重要,心理素质无关紧要。评价机制考察学生重在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
11学校对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种种行为失控,不分轻重缘由一律等同于违反校纪校规,并以处分或罚款代之,从而使原本受伤的心灵更加脆弱,弱势学生只有含泪以待。
12社会、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甚至三校园中出现了“正不压邪”的怪象。
13青春期心理因素导致不健康的心理上叛逆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0%。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方面喜怒无常,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②行为方面争强好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方面③任性,自尊心强,孤芳自赏,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 人。异性交往方面④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浅薄,量小面窄,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我国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以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为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思考:
思考一: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特别是学校应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学校是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
思考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师心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为人师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其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是驾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又汇入了新的内容,不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理知识,就很难做时代潮流中的“教书匠”。另外,生活的快节奏,强竟争都是对个人健康的严重挑战。为了让青年一代更好的适应明天的挑战,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思考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
思考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防患于未然。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正确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尽可能做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思考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中学课本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时间,实际可操
作性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中学课程设置体系中,使之有的放矢,做到规范化。
思考六: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有意识落实,常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思考七: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社会化的课堂。一个良好的集体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学校中利用班会,周会,团队,小组活动等形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通过这些活动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同时还可以利用游戏,体育竞赛,故事会,普通话朗诵会等待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调控自己,通过对多变的现实感知和体验,使心理疑惑得刭,从而肯定自己,使其健康心理自觉得到培养。
思考八: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要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这就要求学校缩减学生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比例。
思考九: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疾病预防,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要让学生知道“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让学生懂得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另外,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得以实现和保障。
思考十:抓学校“软件”建设,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之所以脱离动物并成为有才能的人很重要的表现是对大自然、周围世界所存在的美的感受和欣赏,以及随之而不断发展的对美的创造”。学校软件建设是无形的资源和财富,软件建设搞上去,能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得到升华,陶冶,其乐融融,其学也精。这样,健康心理形成了,学生才能做到“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健康,关心他人”的目的,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才能做到不辱教育使命的目的。至此,心理健康得到养成,社会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和谐社会才能有望建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愿我们为这一口号变成现实而努力奋斗!
参考书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成金:《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先使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
第三篇: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农村部分群众和村领导干部的走访调查总结了一些农村政务不公开的典型现象,并认真分析了根源所在,提出了几个实质性建议,希望本村政务可以得到切实改善。
关键字:政务公开干部
这个暑假利用了简短的时间在村委会内做了一些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村委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通过近几天对广大群众的走访,观察部分群众对本村政务公开情况的态度。又对村级基层领导交谈,进行总结记录。从调查看,近年来,村委会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敷衍了事,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村委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或较远者群众的实际;还有公开内容不完整,只公开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或者半公开。
二是忽视监督,政务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相关重大事宜没有在村委会内讨论,仅是部分干部做决策。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多家管理,凝聚力不够。围绕农村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工作,有组织部、民政局、农经站、纪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村委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伤人、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出现了忽视农业而卖地搞工业的现象,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从客观上看,有的村委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民主评议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委干部进行一对一培训。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为依据,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让所有村民对村政务放心。
三、注重团队合作,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团队合作本事职场的规矩,但村委也是村政指挥团队,当前村政务、村务公开由上级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脱,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
希望所有村委等基层干部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提高意识,抓紧培训,健全政务,更加民主的服务大众,真正达到切实利村利民。
2009年7月30日
第四篇: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卡。即对到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的自然情况以及房主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登记立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建立“四方责任卡”。明确社区、片警、房主、暂寄住户四方的责任,四方各持一卡,有利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暂住卡”。
第五篇: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近年来,我们xx县委、县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全县烟叶、茶叶、药材、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万亩,网络农户2.18万户特色农业的总收入占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农民50%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全县烟、茶、菜、药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推进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夯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
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1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烟、茶、菜、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截止2001年,全县大田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烟叶产业在发展初期就配套组建了烟草公司,公司与烟农逐户签订产销合同,负责为烟农提供产前扶持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带动烟叶基地迅速扩张。去年,全县有8个乡镇、156个村、760个组、1.1万户种植烤烟4.9万亩,农民从烟叶中得到的现金收入达4680万元,为财政提供税收1500万元。正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寻求自身发展壮大的途径中,把黄姜作为“蛋糕”来做,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号召支持下,引导寺坪农户试种成功,亩平黄姜的效益是种粮效益的6倍以上,实实在在的利益,开了农民的眼,壮了农民的胆,而今南河两岸的寺坪、过渡湾一带的黄姜走廊已形成规模,面积达到2.5万亩。
2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作为市场农业的载体,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把农户小规模的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在市场风险中,龙头企业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当市场疲软的时候,企业通过承诺可以为农民分担一定的损失,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龙头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强。有的长期与外地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有的在英特网上设置网页,有的参加多种类型的评奖会、博览会,等等,通过龙头企业的引擎,为农产品走向市场打开了一个又一个通道。龙头笠捣⒄古┎飞罴庸ぃ汛ソ巧煜蛳掠尾返募庸ぜ笆谐〉睦┱胖校黾硬返母郊又担岣卟敌б妫迪中б娴淖畲蠡?盗δв缶塾邢薰荆玻埃埃蹦晖恫鋈鲈拢鸵裕埃梗霸锸展耗в螅担埃岸郑墼断毡尽8霉旧呷看锊螅昕赏掏履в螅福埃埃爸粒保埃埃埃岸郑亟蚰丁?br>3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导入现代的经营理念,在占领市场中以产品质量为动力,以科技更新为羽翼,必然带动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推广运用,以此实现双赢目的。荆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推广优质作物良种,促使全县水稻种实现杂交化、优质化。杂交玉米种和油菜种普及率达到99%。今年该公司从恩施州天池山农科所花300万元购买了玉米新组合T38918的制种经营销售权,与北京投资商合作对脱毒马铃薯进行组织培养,不断更新、调优我县农作物种源。
4推进了农村改革的纵深发展。一是推进了土地流转。截止去年,全县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转盘活耕地资源3万亩。二是减轻了农民负担。土地资源向龙头企业或经营大户流转后,按土地承包面积测算的负担被转移出去,农民负担改由公司或能人负担;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状况下获得收入。三是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的转变。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动,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干部群众逐步破除了小农经济意识,树立了市场农业、企业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
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主要是产业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办法不灵,路子不多,服务不够,传统农业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惜资”的多,等待观望的多;社会各方大部分也是认为农业投入大、产出孝效益低,在农业领域研究的少、涉足的少。
2部分龙头企业与产业关联度不高,拉动力不强。现有的龙头企业除烟草公司、正泰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少数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外,其它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相互约束,基本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切实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没有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再加上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不强,自身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弱,小马拉不了大车,难以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如桑蚕业的发展就是如此,全县现有桑蚕面积5500亩,预计3年后可达12000亩,目前仅有2个外贸站收购蚕茧。外贸站也是中介商,打的是游击战,有利就收,无利就退。
3部分龙头企业机制僵化,步履维艰。去年,虽然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进行了动态股权制改革,但除了荆元种业有限公司、金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外,绝大部分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的管理机制、营销机制比较松散,甚至少数企业仍属“官办企业”,政企不分,靠政府行政职能支撑,运转不灵、效益不高。
4部分龙头企业资源配置匮乏,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大部分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了龙头企业,除烟草公司、荆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企业实力较强外,其它企业小打小闹,勉强维持生计。缺乏生产资金,缺乏生产基地,缺乏生产技术人员,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办公条件也不具备,生产要素的配置极端不平衡,导致对产业的拉动力极其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5部分龙头企业市场狭窄,链条脆弱。龙头企业是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载体,但多数龙头企业注重基地建设,发展生产的手段多,开拓市场的方法少。可以说,各企业的销售市场都不宽泛,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渠道单一。
 
;壮大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打造龙头企业发展的平台。要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这是龙头企业经营者们的共同心声。建议各级政府应抓住现有的产业不放松,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扩充产业规模,巩固产业链条,只有壮大产业,才能盘活龙头企业,从而固本强根。要在继续坚持一名领导抓一项主导产业、包一个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的作用,建议涉农部门的机构设置应围绕产业定,科室围绕产业设,人员围绕产业转,资金围绕产业走,形成责任、义务、利益高度统一的运转机制,全方位为产业发展服务。要改变扶农策略,即由重扶持农户到扶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并重。每年从以工代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等政策性扶持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按照“扶优、扶壮、扶强”的原则对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攻关、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降低相关政策的门槛,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上,做到先渔而鱼,坚持先发展后收取,有产有收的原则,按照有关政策给予优惠照顾。同时,应从有关税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一方面作为风险金,用于产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风险储备;另一方面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力强、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要努力铸造龙头企业的质量品牌。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品牌才能占领市场,只有品牌才能稳固市常我县的绿生茶叶公司注册了“绿生”牌商标,荆元种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荆元”牌商标,烟草公司注册了“金峰”牌商标,龙坪泡菜厂注册了“酸嫂”牌商标,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近几年的市场拼搏中,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总体来说,产品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在市场中叫得响的东西仍然不多。因而,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塑造品牌中以质量为核心,以质揽胜,大打保康牌,大扬保康名。
三是要创新龙头企业的发展机制。要引进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龙头企业中成功的经营机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合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营销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扬起龙头企业巨首,真正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对个别政企合一的公司要进行清理整顿,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建相应的龙头公司。
四是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拓展产品销售市常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专班,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