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探索与实践
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探索与实践
冉利龙
朱东鸣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建设了丰富的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普通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与服务。为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特色和优势,促进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笔者所在高校在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开放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对项目在研高校有所裨益。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开放;探索
一、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特色和优势,促进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学习需求。2011年5月教育部启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笔者所在高校成为该项目首批启动单位之一,开展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与开放服务的探索和实践工作。
二、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现状
我国在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就,以中央电大为首的各级电大,建立了学科、专业众多的继续教育开放课程。教育部牵头建立了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全国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也建立了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一批优秀资源共享系统,初步形成了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课件、动画、视频等内容,这些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应用于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方面。
1、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
2003年9月,国际工程技术基金会(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IETF)、MIT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北京共同举办了“MIT 开放课件(MIT OCW)国际论坛”,会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大学成立了推广应用开放教育资源的高等学校联合机构—CORE。目前CORE是一个以部分中国大学及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为成员的联合体,试图搭建的是一个国际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平台,以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CORE目前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
(1)引进OCWC的以MIT为代表的国外大学优秀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并已将其中的部分资源翻译成了汉语,应用于国内的教学中。
(2)中国高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已将其中的部分资源译成了英语,与国外大学交流。
2、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2008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承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个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实施,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网络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服务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进而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具体目标包括建构分布存储、统一管理的资源库系统;建立高效运行的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连接主要学习的平台及教学管理系统,支持百万量级用户规模;整合不少于5000门课程,容量达50TB;初步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模式,面向机构和社会成员开展资源共享应用服务。
3、继续教育数字化开放服务联盟
“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以下简称“资源开放联盟”)是为了 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特色和优势,促进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 与共享,推动普通高校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在教育部、财政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示范”系列项目之“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 基础上,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国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103所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起来的协作性组织。
资源开放联盟以“联合协作、共享知识、开放资源、服务社会”为宗旨,采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视频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整合全国普通高校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 努力推进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满足各类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数千名优秀教师参与、数万门课程开放、数亿人受益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开放服务与应用的目标和任务。103所院校,共享1976门课程和课件。
4、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负责运营,重点面向国内高校教师和学生,集中展示了目前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还以链接的方式提供了OCWC开放课程信息。该资源网已初步具备信息发布、课程展示、课程检索、课程评价等基本功能,为相关精品课程提供了存储、检索、服务运行的支撑环境,实现了精品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利用到国内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围绕精品课程的同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也提供诸如教学资源、教材、教育软件等内容的展示。
5、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教育部、财政部 “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截止2013年4月已建设和共享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农林医药类课程共计222门、1584集视频。课程通过网站供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免费使用,受到了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好评。
6、远程教育高校网络课程
在远程教育与培训方面,建成了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68所,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网络课件和课程约8400多门课程,以中央电大为首的各级电大共建设了近1050门网络课程。这些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向学历教育的本专科学生开放,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课程较少。
7、非学历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
我国远程非学历教育发展迅猛,各类职业资格培训、考试、认证等各类型的非学历教育开展如火如荼。我国的企业、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建设了大量的非学历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这类资源是应用最为广泛。由于没有相关组织进行协调,该类资源数据无法统计。
三、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现状
1、免费共享模式。免费共享是指数字化学习资源免费向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开放。例如,现有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部分资源、继续教育数字化开放服务联盟开放资源等网络学习资源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和共享。这些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
2、会员模式。设立资源共享基金,根据会员单位在参与共享过程中对资源的贡献率和使用率进行分配,推动资源共享与服务。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部分资源采用了此服务模式。
3、学习卡模式。学习卡是一种远程教育与培训类充值卡,一般由各自网站分别经营销售。目前市场上的学习卡主要针对两类人群,第一类是针对7-16岁的在校学生,以习题讲解辅导为主,针对提高学生应试教育水平与个人能力素质相结合,教学习题质量远远高于普通练习册。第二类是针对18-35岁的教育培训与需求者。主要用于对学习网上考研、考博、自考、成考、同等学力考试、各行各业资格认证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进行在线学习、网上辅导等全方位服务。两类学习卡所占市场份额平分秋色。学习卡的代表:大学类在线网校(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4、学习超市模式。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系统、网络教育、各种网上培训系统以及相关一些网站(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站),已经尝试并初步建立了各类型的学习小“商铺”,这为“学习超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学习超市”将借鉴国际顶级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的模式、方法、途径,尽可能做到“物美价廉”,以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2009年6月,中国教育电视台在江苏省无锡市建立“学习超市”教育新媒体平台,该平台是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基础上,借助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快捷、及时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国民学习能力、就业转岗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学习超市的3D虚拟社区平台,设置了虚拟大学、虚拟班级、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建立了虚拟恐龙博物馆、航空博物馆、太空博物馆。这种时尚、新颖的学习方式,吸引年轻人主动学习,将青少年从不良网络中吸引过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服务探索实践
1、社会大众对资源的需求
资源开放服务首先需要考虑开放服务的对象,考虑他们的需求。有调查显示,28%的被调查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首要目的是“知识更新的需要”,27.8%的人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另有20.2%的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推动,15.3%的人是为了获得学历认证。由于需求的不同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求开放的资源具有内容选择的多元性,资源包括学历教育资源和非学历教育资源,给学习者更多选择的空间。
在互联网应用日趋成熟的今天,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社会大众对学习资源的选择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偏好。有调查显示,63.6%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视频、音频”这一类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紧随其后的是FLASH动画(10.9%)这一更具表现力的新型媒体资源,传统的文本资源(6.2%)以及幻灯片(1.3%)这两种常见的资源形式的选择人数则明显少于上述两类资源。由此可见,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的要具有多样性,不仅有网上资源,还有光盘和数字电视;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音频形式的资源,而且音视频的资源所占的比例应该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2、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服务
国家资源库、资源共享联盟、网站公共开放、学习卡模式、超市模式等都是可以借鉴和继续发展,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资源的开放服务模式。
1)国家精品开放课建设与共享
2012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资源已经上线一周年,对社会开放120余门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讲授的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受到社会大众欢迎,引起社会大众中的强烈反响。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012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申报工作,计划建设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0门,这些课程将在爱课程网站免费对社会开放。
2)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2007年笔者所在学校网院与另外3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联合成立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现已有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加盟,已共同开发了系列课程教材和网络课程,并在各网络教育学院中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也期待有更多的网络教育学院加入进来,利用各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合作开发和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有利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也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特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开放服务
特色数字化资源也是社会大众急需的,在资源自建中特别重视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的开发,如:自建开发了具有各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数字化资源或专业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28日联合面向全球推出“微课”,6000多个网络视频课程免费向海内外公众开放。“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这是一种新的资源模式,和国外的“可汗学院”模式相似,但内容是完全的中国化。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开放联盟高校之一,在开放数字化资源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例如建设了具有特色的小学分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西部特色的《羌族文化》、具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家庭影院建设技术》,以及素质教育类的《音乐欣赏》等视频讲座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已建设完成,并对社会免费开放。
为了向社会展示高校教师的丰富教学成果,使继续教育学生和社会大众能够聆听知名专家对社会热点、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高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将专家、学者所做的与社会大众密切相关的精彩讲座视频对社会开放。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学校建设了“专家讲坛”资源库,将本校和来校讲学的专家、教授的讲座视频录制、编辑后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
4)行业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与开放服务
各个具有行业特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特色,建立适合于各行业使用的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开放给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使用。笔者所在高校以学校建材行业背景为支撑,正在建设建材行业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库。资源库内容包括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小模块课件、Web课件等,多层次、多类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资源库逐步建立的基础上,联合建材行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建材行业员工的培训和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推动数字化资源的开放和服务。在资源逐步丰富,远程培训模式和机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开展行业学历继续教育,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力度,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的通知[Z]
作者介绍:冉利龙(1976-),男,四川德阳,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四川 绵阳 621010)
联系方式:手机***;电邮:ranlilong@yeah.net
第二篇:数字化学习资源特点
数字化学习资源特点
我们都知道数字化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学习,它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进行学习,故其特点如下。
1.获取的便捷性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形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学习资源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表现信息内容,其主要的媒体呈现形式有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除此之外,其友好的交互界面、超文本结构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虚拟仿真的应用也更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3.资源的共享性
任何信息资源都具有共享性这一属性,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性比起其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来说,相对强一些。其主要表现在,利用电子读物或网络课程实现的资源共享传播面要比普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传播面大。
4.平台的互动性
数字化学习资源与以往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互动性,无论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学习方式,还是通过光盘等进行的学习方式,其双向交流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喜爱,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与老师或学生之间的交互;另一方面学习者还可以从学习软件的数据库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可将软件数据库自行更新。
第三篇:西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开放服务总结
西南科技大学
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开放服务总结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0.12
我校十分重视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和开放服务工作,自从1995年与加拿大合作开展中国西部远程教育CIDA项目以来,即对我校教师、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并开始数字资源的研发。学校在参加网络教育试点工作后,进一步加快了远程教育技术研究、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建设了大量优质教育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对我校继续教育和普教学生开放,同时还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提供了资源应用,部分优质资源也共享给兄弟院校使用。
一、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1.资源建设方式
我校的网络数字资源的建设有三种方式:
一是自主开发,这是我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式。由我校的课程教师团队、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研发继续教育学习资源。
二是联合兄弟院校共同开发。2007年我校与5所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发起成立“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现已有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有限公司加盟,已共同开发6门基础课程的资源。
三是引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经过近10年的建设,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建设了大量优质网络学习资源,为促进优势互补,共享优质资源,我校在2005年引进了优质网络课程40门。
2.现有资源情况
我校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类型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流媒体)、网页课件、网络课程、文字辅导材料(包括课程配套教材、课程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习题集等)、移动导学资料(短信导学资料)、试题库、辅导答疑资源库、“专家讲坛”等。
由多媒体课件(CD-ROM)、课程配套教材、课程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南等几种类型资源构成远程教育课程材料包。我校已完成远程教育课程材料包302门,配套的网络课程(WEB课件)270门、115门课程网络试题库。包括工商管理、法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等36个本专科专业课程。
现有40余门课程被评为校优质课程,这些课程在网络教学中受到了学员的好评,甚至某些课程成为行业的通用课程,促进了地方经济和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其中《管理学原理》被评为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政府经济学》、《VB程序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及《自动控制理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数字资源开放情况
1.校内使用情况
我校继续教育数字资源主要为我校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服务,每位网络教育学生都将获得所学专业的课程材料包,同时可以在线浏览我校的网页课程、网络课程、辅导答疑课件等数字学习资源。
学校建立了网络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其他形式国民教育系
列成人教育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学分相同的课程可相互免修),并将网络教育建设的课程资源应用于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按照学校的规划,继续教育优势资源现已作为校内普教本科教学的辅助教学资源,在重修、选修课程中使用。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继续教育的网上教学资源确保了学校普教本科教学形式的调整,为维护本科教学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校外共享情况
学校与协作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课程在合作单位中实现共享,正积极向其他教育机构推广。共建共享资源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大学英语3》等6门网络课程和配套教材。为了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我校与协作高校间正磋商课程互选的相关事宜,正在积极筹备对外公告选修课课程资源。
此外,我校自行研发的优质网络教育课程资源也陆续被其他高校使用。
三、存在问题
1.资源使用情况反馈不足
开放资源是否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资源存在哪些不足等需要学生学习使用后才能有所反馈。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资源利用情况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学生对资源使用情况反馈不足,不利于资源的更新和改进。
2.缺少数字资源共享机制
由于数字资源开放服务缺少共享机制,以致学校在资源对外共享和
利用兄弟高校资源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
四、今后工作思路
1.加强资源使用反馈工作,提升开放资源质量和针对性
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进一步增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需求,评估学生对资源需求、资源开放服务的反馈意见。学校将在正在进行的第2版课程资源建设中研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开放资源服务质量和针对性。
2.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与“资源研发中心”各单位的合作,共建一批优质数字资源;继续引进一批兄弟院校优质网络数字资源,整体提升我校数字资源质量。
3.建设特色资源,加强开放服务
一是建设一批学生感兴趣、爱学习的特色数字资源,供学生选修学习,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是加强“专家讲坛”资源库建设。将校内外专家的学术讲座录制、整理,放到网上供继续教育学生分享。
4.建设培训资源库
为了加强服务社会力度,建设一批具有科普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数字资源供大众学习。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0.12.25
第四篇:图书馆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探索论文
【摘要】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缺少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服务就会失去动力。数字化图书馆也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调整服务方式,才能使图书馆的数字化在现代化信息服务中体现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现代化信息服务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数字”的时代,数字地球、数字家庭、数字城市、数字地图、数字鸿沟……“数字”无处不在。图书馆人也在谈论“数字”,“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被列入21世纪的种种规划之中,人们也不时读到某某图书馆已建成“数字”的报道,但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更方便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数字化图书馆也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调整服务方式,从而使图书馆的数字化在现代化信息服务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图书馆数字化是现代化信息服务的基础
1.1上网≠数字图书馆
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曾说过:“如果你将一家企业放到了网上,它仍然是一家槽糕的企业,它只不过是变成了一家槽糕的网上企业”。同时,如果你将一个槽糕的图书馆放到了网上,它仍然是一个槽糕的图书馆,只不过是变成了一个槽糕的网上图书馆。
1.2人们衡量图书馆数字化的指标
人们衡量图书馆数字化的指标大致有三: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路”的问题;二是数据,也就是“货”的问题;三是图书馆内部的主要业务活动,如书刊借阅、采访、分编等,从纸面作业转为数字作业。那么,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图书馆是否就可以称之为数字图书馆了呢?
1.3图书馆数字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失误就在于把网络变成了一堆冷漠的机器和一种纯粹的技术,以为只要有了设备、各种技术,数字图书馆就指日可待。由于没认真规划,图书馆多立足于本馆现状制定数字化计划,各自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软件与硬件,由于相互封闭、互不联通、无法进行馆际互借之间的交流,所谓的“数字图书馆”演变成一个新的孤岛,成为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又一瓶颈。数据库的建设也没有统一规划与合理分工,选题重复、数据分散、数量少、不具规模,仅旅游数据库就多家图书馆在建,加之网络通道不畅,访问者苦苦等待却又无可奈何,且大多数有用信息乃有偿服务,使不少读者望而却步。电子图书馆每天都在以数10万页的速度增长,而真正上网查阅书刊的读者却不多,据《电子商务资讯网综合报导》年龄在16—21岁的网民网上消费的占了绝大部分,他们主要在网上聊天(61%),或在一些报纸的网络版上发表见解(44%),或在网上看书(29%),或看最新影视节目(22%),或看现场直播(14%),动辄上千、数百万的投入,并没有使大多数读者真切体会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好处。
1.4数字图书馆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
数字图书馆同时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所谓多层次网络,即不仅要链接现有的几大系统图书馆网,还要考虑企业、社区和家庭等,应该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是一个互相链接的图书馆网群,是图书馆共享的一种新模式,它将改变传统图书馆的书本式文献服务模式,实现多媒体自由存取,远程网络传输,智能化检索与跨库无缝链接,创造出超时空服务的新境界,各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共享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2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倾听读者意见,调查与预测网络时代读者的结构组成、行为特点、阅读偏好等,对政府制定关于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探寻项目的深层价值,可能会导致行动缓慢,但急功近利可能会带来无穷后患。
雅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网络公司,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不渝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必须以读者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3现代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最高目标
“普遍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最高目标,“服务”是体现网络“存在”的主要方式。那么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来调整我们的服务方式呢?
3.1“虚”、“实”结合服务读者
网络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优势是“馆藏”的无限,“虚”、“实”结合就是要在阵地服务与在线服务之间创造一种“无缝链接”,只要读者需求,就应充分利用有形资源和数字资源,提供“无所不有”的借阅服务,发挥互联网的服务优势,真正实现图书馆阵地服务与在线服务的互补,实实在在地从过去的“馆藏”服务转向“超馆藏”服务,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便捷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数字图书馆真正的灵魂所在。
3.2突破传统图书馆地域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无限制”与“无边界”
由于图书馆地域的分布不均匀与城市中心化发展趋势,在没有图书馆和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人们仍然无法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就是渗透性强、涵盖面广,这种渗透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普遍服务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目标就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用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从而彻底改变现状,让远离图书馆的民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访问外国网站的突出感觉是,每个网站都不是信息孤岛,一个具大、雄厚的幕后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与各个网站链接,并支撑着成百上千的网站运行,几乎每个网站背后都有一个行业网站群,每类行业网站链接十几个乃至成百上千的同类信息网站,其在专业信息方面的强大优势同时也决定了其在服务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他们服务成功的秘决。
3.3关注“重要的少数”
80/20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之中,最重要的通常只占一小部分,尽管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学术研究的只占其少数,但极具潜力。曼旦大学一教授在“回顾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之艰难历程”一文中,针对建立国家科学研究支撑体系中文献资源匮乏的现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影印刊全面停刊的现状,呼吁增加图书拨款,并指出了网络利用不便等问题。他认为,有些领导强调国际互联网上有大量在线期刊资料,却不提大多数有用信息乃信息有偿服务,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就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收费不在高处统一解决,而是往下层层加码,但对学界读者采取特殊优惠服务却是可以做得到的。在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献阅览室,与开放式阅览毗邻而设的就是现代化专家研究室,通过营造空间传达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结语
基于互联网优势开展图书馆服务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工作,致力于开发全新的网络服务,才是图书馆数字化的价值所在。当然,数字图书馆不是图书馆发展的唯一和最终的形式,它只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形态、变化。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图书馆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的服务也会在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克主编.文献信息开发与工作.2001年3月第一版.[2]洪秋兰.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5(1):8-10.[3]乔欢.数字图书馆通用定义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J],2005(1):35-40.
第五篇:上海图书馆古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索
上海图书馆古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索
摘要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最早开始古文献全文数字化的图书馆之一,本文对上海图书馆1996年以来的古文献数字化工作历程与内容作了介绍,其中包括了家谱、民国图书、稿本抄本等古文献,着重介绍了数字化流程、内容管理与元数据、长期保存等技术方案,以及检索与全文浏览等服务的现状;本文后半部分介绍了上海图书馆的古文献数字化系统的特色,有对古文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融入web2.0技术的历史文献统一平台,以及统一管理各种古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资源调度平台。
关键词:古文献 数字化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web2.0
一.上海图书馆古文献数字化的介绍与历程 1. 上图古文献的介绍、背景
上海图书馆是我国大型的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中,历史文献的收藏尤具特色。目前收藏有古籍、碑贴等各类古籍文献170余万册。其中古籍善本29636种,178025册,包括碑帖2182种,3142册、尺牍2121种,3969册又140卷1841叶、图书25333种,170914册,俱为年代久远,极具学术史料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稀世罕见之本。其中作为馆藏特色之一的古籍善本、稿抄本、家谱更因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于国内外庋藏机构中名列前茅,具举足轻重之地位,素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所称道。
古文献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瑰宝,也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公共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但古籍由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许多古籍除内容具有史料研究价值之外本身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为了保护古文献,以往各图书馆都对阅览古籍的对象与查阅方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重藏轻用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古籍的开发利用。由此产生了“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读者阅览利用古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古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多年实践证明传统方式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对矛盾。由于古籍历时久远,屡经水火兵燹,不少已成为世间孤品、珍品,其文献价值越来越凸现,也需要更有效的保护方式。现代化技术的介入使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古籍善本的再生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古籍数字化,不啻为一种保存古籍原件,解决古籍的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摄像、数码照像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传统纸制文献资源转化为可以永久保存和利用的电子资源的处理方式,通过光盘、磁带和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数字化是当今古籍保护的主流方向和大趋势,必将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通过古籍的数字化,可以方便读者检索与阅览古籍,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极大的扩大古籍资源的利用范围,这对古籍研究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上图古文献数字化的历程与内容
上海图书馆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1996年9月开始启动古籍数字化建库项目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古籍数字化历经书目数据库、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和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三个阶段,迄今已经初步建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及“馆藏家谱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馆藏稿抄本数字化项目”、“盛宣怀档案数字化”、“历史文献统一平台”。
1996年,上海图书馆与长江计算机集团合作, 启动重点科研项目──“古籍影像光盘制作及检索系统”, 拟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该项目首开中国大陆古籍数字化从书目数据走向全文服务之先河。
该系统采用扫描方式将古籍善本以图像格式保存在光盘中,此种方法既可以保存古籍文献的原始风貌,又可以保证文献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方便专家学者的研究。该项目自1996年9月开始试制,至2000年9月二期工程结束。总共扫描古籍共3223种,1275717拍。其中一级品416种,二级品1345种(除特殊规格及涉及文物保护暂时技术无法解决者外一二级藏品已全部完成)。此外另有一般善本462种,合计占上图古籍善本的16%(不包括复本及特殊藏品),初步建成“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其中有海内外稀见的珍品善本20种19794页,包括宋代刻本17种、元代刻本1种、稿本2种已进入国际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以满足海内外读者一览中国古籍善本的需要。
该系统提供书号、分类、书名、著者四种检索途径。读者检索到书目信息后,可调出原书影像。影像显示具有放大、缩小、反转、旋转、翻页及指定页数、打印等功能。
由于当时技术上的限制,“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光盘数据库”系统只在古籍阅览室对读者开放阅览,使用范围较小。2004年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善本古籍全文影像网络数据库”项目,目标是向全社会开放,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2006年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提供馆内读者阅览。
1999年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项目,2001年初步建成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提供读者使用。该数据库将上海图书馆原来割裂的善本、普本,新影印古籍三大块书目整合为一,收录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古籍,包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校本、民国年间出版的石印本、影印本、珂罗版印本及普通古籍阅览室开架陈列的影印本,共计129660条。其中普通古籍87938条,丛编子目28357条,善本古籍13365条(其中开架陈列的影印古籍10678条)。著录项为文献题名、责任者与责任方式、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存佚、配补情况、馆藏号、分类等。编目规则参照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著录采用繁体字,分类采用四库分类法。数据库检索系统采用Web界面,提供题名、责任者、分类、丛书四个检索途径。其中题名、丛书两个字段支持全文检索;责任者、分类字段为整词索引字段,可输入检索词实行完全一致或前方一致检索。
2004年年初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善本稿抄本数字化项目”,计划将全部馆藏稿抄本采用扫描方式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在完成数字化工作后将数字化产品提供读者使用。一期工程至2006年第三季度已扫描完成稿本1914种,6840册,417846拍。
家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除了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和寻根问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外,其记载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地名、教育、军事、械斗、人口等资料对于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教育学以及地方史等多门学科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资料17000余种,12万余册,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共藏书机构,其收藏数量几乎是全国各公藏机构所藏中国家谱之和。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中国335个姓氏的家谱,其中张姓、陈姓、王姓、李姓、刘姓、吴姓均在500种以上,而周、朱、徐、黄、杨、胡等姓氏也达数百种之多,冷僻姓氏有90余种。地域涵盖全国20余个省市,其中以浙江、湖南、江苏、安徽省为多,其次是江西、上海、福建、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山东、河北等省。浙江家谱主要在金华、余姚、上虞、慈溪一带,安徽家谱则以徽州地区最为集中。上图收藏最早的家谱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残页),另有近三百部明刊本、明抄本,稿本及纂修底本也不少见。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上海开埠后外省来沪发展人士的家谱,这部分家谱对于研究中国及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98年上海图书馆启动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建设项目,2000年初步建成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提供读者使用。该数据库收录17000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数据条目按照SO2709数据结构,著录项为文献题名、责任者、版本、居地、堂号、先祖/名人、摘要、馆藏号等。编目规则遵循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编制。数据库检索系统采用Web界面,提供题名、著者、姓氏、居地、堂号、名人、丛书七个检索途径。2006年该数据库与“馆藏家谱全文影像数据库”整合。
2003年上海图书馆与美国My Family公司合作启动“馆藏家谱数字化项目”,计划将全部馆藏家谱实行数字化。在该项目中上海图书馆首次采用无接触式扫描仪进行扫描,这种扫描方式减少了在扫描工作中对原件的损害。至2006年第三季度已扫描完成家谱4004种,30550册,2853835拍。2006年9月起对馆内读者开放阅览,第一期提供读者阅览共3000余种家谱,以后将随着家谱数字化的进程逐年增加品种,直至提供全部馆藏。为了方便了读者的使用,该数据库不再单独为影像数据库制作简单的标引数据,而是实现与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的完全整合,检索途径与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相同,读者在检索家谱书目数据的同时即能直接阅览家谱全文影像。影像显示具有放大、缩小、反转、旋转、翻页、指定页数、翻白及打印等功能。
2006年上海图书馆启动了《盛宣怀档案元数据库技术平台》的研发,2007年在前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盛宣怀档案全文数字化服务平台》,项目首先建立了元数据著录加工平台把原有卡片目录,进行前期预输入和处理后构建了《盛宣怀档案元数据库》,同时与盛宣怀档案的专家一起形成相应的《盛宣怀档案》元数据规范、著录规范、和应用发布规范。随后的全文数字化服务平台以元数据库为基础,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检索,以及提供了基于PDF的全文浏览,使全文浏览更加快速、方便,同时对系统增加了各种安全处理,使原始图片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目前盛宣怀档案的数字资源还在不断的制作增加中,已有178633档,559151拍图片。
2007年随着稿抄本、善本、家谱、盛宣怀档案进行了数字化,而且还将有更多的古文献进行数字化,伴随着这些资源的数字化,每个资源都有了自己的应用系统。虽然这些系统能够很好的将各自的资源提供给读者服务,但也存在着资源分散,无法统一管理,不能统一检索,读者重复登入等问题。因此我们馆开始建设《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项目,利用统一的平台将各个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统一的平台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一是提供统一资源调度平台,统一规范的管理资源,使古文献数字资源更有益于长期保存;二通过融入最新的web2.0技术,大大的提升了服务效果;三提供一站式的登录,接入到读者统一认证的平台中;四提供接口使系统能够方便的加入以后新增的古文献数字化资源;目前平台已经整合了稿抄本、家谱、古籍善本、盛档等多个古文献数字资源服务系统,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古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对馆藏古文献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本文后半段将着重介绍《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中较有特色的地方。
二. 我馆在古文献数字化系统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1. 古文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的探索 当古文献数字化证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人们享受着古文献数字化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威胁与挑战也产生了。我们意识到生产和储存古文献数字资源也许还不是个大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许多信息也许在不久便会无法读取;并且随着记录信息的方法、存储格式及所使用的技术的不停更改,使古文献数字资源的寿命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古文献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应该是当前古文献数字化的重点。从上所知,我馆很早就开始了古文献数字化,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和实践,下面是在古文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面的一些探索的解决方法。
我们为了避免重复的数字化,节约数字化的成本,使数字资源保存时间长,具有可用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我们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来实施:首先,与古文献管理部门专家讨论建立一个古文献通用的元数据标准,我们基本参照DC作为参考标准;其次,将古文献数字化内容运用内容管理方案进行管理,并对每一种古籍赋于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识。我们采用了类似DOI语法对数字对象进行管理;第三。用XML技术将古籍数字化对象与元数据封装在一起,这样这些内容以后就可以装载到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中去。我们采用mets格式来封装,简单来说就在mets的filesec标签中封装入对象文件,在structmap标签中封装对象结构。
总的来说,古文献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在策略方面,首先是媒体的保存,虽然数字信息媒体目前还不是十分稳定,对存储环境有一定要求,但从目前来看,也仍不失为一种策略。我们主要使用了磁带以及RAID硬盘来作为媒体。磁带用于备份数据,因为现在数字化的量非常大,cd-rom和dvd相对容量较小,在做备份时需要频繁更换光盘,而磁带拥有较大的容量而且导入导出的速度也较快;在在线应用数据的存储,我们采用RAID硬盘,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应用系统的选择,它读取速度较快,成本不高,而且能够提供有效数据备份策略。其次,数字资源的更新,随着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新的设备、软件以2-5年一个周期进行更新换代,最明显的是技术的淘汰更新;数字资源也要相应的更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紧跟相关技术的发展,把握好技术更新的时机,对数字资源进行升级;例如我们原本直接使用TIFF文件提供服务,但随着PDF日趋成熟,我们果断的换成PDF图片进行服务;虽然目前DJVU也比较流行,但综合考虑djvu还不是很普及加上转换的成本,我们还是选择了PDF。因此要使更新顺利进行,还有赖于平时的分析与支持。
2. 建立统一的可扩展的古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平台的主要特点有融入了web2。0的理念与技术、平台的可扩展性、统一检索。在提供的服务中,我们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信息为中心;用户可以选择组合自己所需的古文献来进行查询、全文浏览,并且增加了与读者的互动,使服务更加灵活。在界面设计上我们使用ajax技术,让系统使用更加高效。在平台的扩展中,我们留有不少标准的接口,用于和其他系统连接,以及对不断增加古文献数字化资源的接收。平台通过简单的配置,既可方便的新增新的古文献数字资源,并提供服务;同时平台也可使用LDAP等协议,与我馆的用户认证系统相连接。在资源的检索方面,通过分析各种类型古文献的元数据,我们抽取共有的属性,提供统一的检索,提供最简单快速的途径来检索平台中的资源;当然古文献都各有特点,统一检索并不能完全准确的找到资源,所以我们还提供高级检索与专家检索,针对各个类别的古文献的单一检索,提供最全面的检索途径。
3. 统一管理调度数字资源
随着古文献数字资源的不断增加,资源的存放和使用也成了问题,不同的资源存放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上,而且各资源的命名标识都不同,这给使用这些资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仅难于管理也影响效率。所以我们开发了资源调度平台,首先对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标识类似DOI的标准,可以通过解析标识就能得到资源的所在位置供系统调用。其次在调用资源时不管资源的物理存储在哪里,平台都将通过该资源的注册在平台中的信息,去读取资源并拷贝到临时目录中,然后让用户访问临时目录中的对象,这样既提高了资源浏览的速度,也使原始资源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下图为资源调度平台工作流程
发送请求生成临时地址提供服务应用服务器进过标识解析找到资源存放的位置资源调度平台COPY至临时目录中进行标识解析COPY至临时目录中资源存储设备1资源存储设备2资源存储设备3
三. 结语
虽然古文献数字化还有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大家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以建立完善的古文献服务平台为目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一定会使古文献数字化越来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