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诵读教学之我见
经典诵读教学之我见
古诗文是文化的精粹,人类文明的积淀,经过岁月河流的淘洗依然光彩夺目,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带领学生诵读好经典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
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经典诵读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后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对经典诗文的感悟和诵读能力。孩子都有一种向师性,教师对于经典如果能够信手拈来,并能充满感情的读之吟之,孩子定会向你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目光,接下来的模仿肯定会有声有色。教师只有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了,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语文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指引出一条河。
其次,要更改以往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的做法,创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创造性体验。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
另外,帮助学生树立诵读古诗文的自信心也是提高经典诵读水平的关键。古人作诗必要吟诗,吟诗的好处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感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但这种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吟诗方式大部分学生是不敢当众尝试的。他们怕读出来会被同学笑话。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诗观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彻底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在班级营造诵读古诗文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要处理好诗歌和生活的关系。内化为一点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是提炼出来的生活语言,我们要把它还原回去。读诗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言,更在于指导生活。诗歌中有些是描写自然界美景的,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悟自然界的美。有些是抒写爱国情怀的,如“元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些是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要让学生懂得友谊的珍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理解的诗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作文因为有了一句或几句古诗而更加精彩。
古诗文的阅读,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因而,我提倡快乐阅读,变革原有读书方式,不能以背诵为宗旨。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要充分利用古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不断挖掘经典诗文的人文内涵,调动学生的诵读主动性,提高经典诵读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利用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经”、“典”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之我见
古诗文诵读之我见
互助县林川乡中心学校
郭建伟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华厦子孙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在小学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1、形成良好的古诗文诵读氛围是开展活动的关键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活动顺利进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建设“古诗文”园地,浓缩华夏优秀文化。
在班级、校园内开设古诗文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于学生的眼前。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悬挂于教室走廊墙壁上,不仅为学生诵读古诗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进入点”,方便了学生的诵读,还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的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
(2)播放古诗配乐朗诵,创设古诗诵读意境。
除了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用古诗文来进行装饰外,还可以于午间、课后,在班级内播放古诗配乐朗诵。意境悠远的民族音乐,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仿佛来到了古远的年代,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此间油然而升。
(3)每月评选诵读小标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举行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标兵,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篇目、方法、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4)成立班级图书角,为诵读活动创造条件。
学生参加古诗文诵读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书的问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差异,要求每一个学生购买数本诵读文本,不现实也不必要。利用广大学生的藏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使现有的阅读书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无力购买的学生的困难,可谓一举两得。班级图书角内的书籍,可在午间、课间阅览,也可以出借,带回家阅读,甚是方便。
(5)每周推荐一本好书,引导学生诵读精品。
教师要做好古诗文诵读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适合阅读的好书,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2、教师深厚的古诗文底蕴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要引领学生徜徉于古诗文的精妙世界中,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古诗文底蕴。对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有一定的积累,对历代的著名诗人有深入的了解,对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无限的热爱。小学生所学习诵读的,都是一些名篇名作。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杨万里,明代的于谦„„他们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情动人,音韵和谐。教师要对这些作品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意境,领悟感情,掌握韵律,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诵读。
在许多公开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喜欢在课前让学生背诵几首古诗,一来调节学生的情绪,二来也展示一下学生的阅读积累。可很多次,却听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一些字的读音没有正确把握,出现了读错字的现象。像“解落三秋叶”的“解”读成了“jie”,“不知天上宫阙”的“阙”读成了“jue”。也有一些学生诵读古诗时,不能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基调:用欢快的语调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忧伤的语调朗读《早发白帝城》,朗诵《卜算子 咏梅》时,缺少了对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气概的赞美„„所诵读的古诗,听来一个调,一种味。
“诗为乐心”,声乐与文学,是相依相成的,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诗之所以叫诗,就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讲究字的四声和平仄,一是讲究押韵。由于具备这两个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鲁迅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但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迹可辅道德以为治。”可有那么一些学生却没有把握好古诗文的韵律美,少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实为遗憾。而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和我们的教师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教师自身文化功底的薄弱,缺少对诵读过程的指导,使这一活动在某些时候留于形式,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提高自己的古诗文素养,与学生一起诵读,将学生带进古诗文的美妙世界中。
3、充足的书源、时间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
要引导学生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阅读的书籍。虽说有的学校图书馆有一定的藏书,可供孩子们借阅;班级图书角内,集中了全班学生交流阅读的书,可供选择;所在城市的文化馆、图书馆也有可供借阅的图书。然而,这还是不能解决全体学生阅读的需求。加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一部分家庭无力承担为孩子购书的责任,造成孩子阅读资源不均衡现象。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由于公共文化资源的缺乏,学校经济现状的拮据,农村家庭收入微薄,使得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必须联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古诗文诵读活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有的学校规定,每节语文课上课前2分钟是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时间。虽说只有两分钟,但日积月累,成效却也是十分显著的。有的学校,老师每天在黑板上写一首古诗,学生利用课间、午间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又不影响学习。语文活动课、班队活动课、早读课,都是学生诵读的大好时机。其次,学校还借助社会的影响,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通过比赛、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巩固学生的阅读积累。
4、品味诵读、陶冶情操是活动的宗旨。
古诗文诵读这一活动,不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可以集体参与。但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不同,阅历不同,基础不同,对学生背诵的质量和数量都因人而易,灵活安排。
同时,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对学生接触的一些古诗,我们不要求像学习教材中的古诗那样,从字、词、句的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一一作具体的讲解。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古诗的大意有粗略的了解,对古诗的意境能有大体的感受,初步领略古诗文所独具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
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所重视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开卷有益,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古诗文诵读工程给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林川乡巴扎小学 通讯地址: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滨河丽景小区
郭建伟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诗文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诵读经典诗文之我见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才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而诵读经典诗文在德育工作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诵读有价值的经典,长期的诵读薰习,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古诗文的习惯,让学生从小淋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之中,视诵读诗文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陶冶学生的灵性,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
一、读背结合,加强积累
在精选的经典中,我要求学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做到“读书在遍,其义自见”为此我开展同桌互读、开火车读、教师引读、学生续读、男女生赛读、接龙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熟读中引导学生背诵。
于永正老师说过:“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经典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的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便是积累。据说巴金背诵了《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了《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
一周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所诵读的经典诗文加起来,看看有多少字了。有的说50个字,有的说有70或80个字了。照这样计算一个月下来,有的同学已经背得1500个字了,有的已经背得2100、2400个字了。一年下来,有的同学最少可以背得18000个字了,最多的同学也可以背得26000个字了。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同时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读写结合,练口练手
课前口语训练,已经被许多语文教师纳入课堂,它的益处无需赘言。现在我们把它交给学生,低年级学生用于诵读经典之中,它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可喜的效果。我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给学生进行互检,学生也可以讲经典故事等等。由于我选用的教材浅显易懂,检查一下学生不用很多时间,因为经典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都会读、乐意读,参与面广,所以在这三分钟我们检查的不只是少数学生读的情况,而是很多学生诵读诗文的情况。班上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是怕回答错,不敢大声读,而在这三分钟里,他们能完全消除这些顾虑,愉快地诵读诗文,班里有很多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可以这么说,这三分钟的诵读给“丑小鸭”们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背熟诗文的情况下,我利用班会、队会时间让学生抄出自己最喜欢的经典诗文。俗话说“抄一遍胜过十遍读,”也正是这个道理。宋朝的大文豪苏轼,读《汉书》就抄三遍,明末清初的学者张溥,原来记忆力很差,后来他找到这种“抄读”加强记忆力的好方法,每读一书都要抄七遍,他还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看似最笨,成效却最大,抄经练字,一举两得。我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工工整整地抄读经典诗文,自己也认认真真地批改,圈圈点点,然后打分。既在抄写中手眼口心并用,强化了记忆,又练好了字,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在2008年秋季学期,我们学校举行的硬笔书法比赛中,我们班派出6名同学参加低年级组书法比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
三、读演结合,体验快乐
为增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我不仅指导学生读、背、写,还在“演”字上下功夫。因为“演”是在读、背、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经典诗文内涵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少年儿童乐于接受,且踊跃参加的一种文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表演的平台,让学生读后思考,体会古人的心境、动作、神态等,然后播放配乐的诗文名句,指导学生表演。有时进行小组表演比赛,有时进行个人表演比赛,有时进行师生表演比赛。我还注重挖掘课本资源,将课本中的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平时,还邀请一些有文化,有表演才能的家长来参与。如举行“亲子活动的课本剧”表演。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表演的指导,今年,我校举行“六·一”文艺汇演暨经典诗文表演比赛中,我班学生表演的古装剧情《孟母断织劝学》一下就把师生带入距今两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感受着孟母对孩子的苦心劝学与谆谆教诲,体会着做事需不惧苦累、持之以恒的千古真理。受家长、师生的好评,并获得一等奖。
四、活学活用,提升素养
“让古诗走进我们的生活”,把“经典诵读”提升升华。学经典、诵经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文来影响学生做学问、做人,所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把学过的古诗灵活运用。首先,创设氛围,让学生会用经典名句。如春天来到,春草发芽时,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草坪,体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其次,提供资源,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学习中去运用。每周我在黑板右边写出二至三条名言警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条来加以理解,并且学会运用。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很多学生都会活学活用一些经典,如谭银一同学看见一位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班干劝他不听时,她
就走过去劝这位同学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跟这个同学讲清道理,使这位同学自觉弯腰捡起纸屑;最后,定期召开“诗文进我家”专题讨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把自己活学活用古诗文的事情告诉大家。激发灵感,碰撞思维,使同学们真正走进古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体会古诗文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
五、家长参与,激发兴趣
在学校里,我经常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小组合作诵读比赛、讲经典小故事、经典诗文自编自演等。以此来维系诵读兴趣,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给予肯定。对背得多,抄得多的学生,多加称赞,让他们有成就感。对背得少,抄得少的学生,更是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表扬,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亲切地对他们说:“你能行,加油,老师相信你!”我这样做是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心中也有我,我要努力!我能行!
在诵读经典诗文过程中,老师长期而且耐心的引导固然重要,家长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家长与小孩感情浓厚,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班上的区绮初在家里经常和父亲一起读《三字经》,其父亲经常给他讲其中的故事,使他对自己背的内容加深理解。他背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天,尔小生,宜早思。”之后,作业不再用父母催写了,而且字写得相当的工整、认真。
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喜悦,也影响了我的教育观念,曾经过分的严厉,如今赏识的目光——“我的学生可爱无比,潜力无限!”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个以书为食粮的老师,必定是个宽容而真诚、富有人文情怀的人,这样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带领学生走进精神的芳草地!这就是我的最终追求。
诵读诗文,我们收获着,我们快乐着。
第四篇: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教育之我见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教育之我见
“经典”,就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儿童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典教育”对儿童的素质培养和潜能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从1995年开始,由台中师大教授王财贵发起。1997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给予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积极的评价,并倡导在全球华人圈中广泛地开展这项活动。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便是指那些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主要是指经、史、子、集。如:《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重要著作。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7、8岁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让孩子变得聪明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在大 脑发育的敏感期,也就是0-13岁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方式,反复地接受最优质的信息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对所吸收的内容并不一定能理解,可是,那些内容会深深的刻在深层潜意识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地全部吸收,并且其吸收信息的方式是整体式的吸收,孩子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理解力、逻辑分析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极大了提升,这个时候孩子读教科书还会难吗?还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吗?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语文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儿童最先发展的是语言能力,然后才是逻辑分析能力,语文能力好,理解力强,逻辑分析能力自然就强。读中文经典还可以让孩子自然识字(这是基础);识字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这是前提);多读好书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取别人的精华为其所用。“经典教育”正是把握住这个关键,通过经典的语言、文字、音乐、美术,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得到最优质的信息刺激。
引导儿童诵读经典要注意科学性。关键是找出符合儿童心理特性的教学方法。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证明为信息时代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因为,人类的记忆信息有70%-80%是视觉性的。喜欢看图片、看动画片,是小朋友的天性最好选择童声朗读的磁带、CD或VCD光盘,(如广州多文多软件有限公司出版的教材)因为只有孩子的声音才最能引起儿童心灵的共鸣。成人化的东西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力,从而会让孩子少听、少读、少看几十遍。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千万不要一下子给孩子要读一大堆书,应该让孩子把最主要的经典读得滚瓜烂熟,经常复习,不断重复,一门深入,这样能更好的开发孩子的专注力,从而达到开发生命潜能的目标。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很强的,对孩子来说,每天记住几句经典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我们每天坚持二十分钟,陪孩子读读书,看看动画,二年下来,孩子至少可以记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道德经》3万多字的内容,那孩子一生的文化素养,健康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基础就这样轻松奠定了。长大成人后,就能够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就会做人,善做事,有理想、有目标,一生受用无穷。如《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她蕴含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政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养生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大领域,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
当然,经典著作的作用处无所不在:温家宝总理在就职演说上就用到《大学》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来回答记者提出的经济问题。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在说到国际关系时,用了《论语》的“和而不同”来阐述中国的立场,展现出一个强大的中国总理风采。
回归传统,重拾传统经典文化,为社会播下了待时而发的颗颗良种。数年之后,一颗种子破土萌发,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沃壤,迅即成长浓荫复盖的参天大树,而大树的周围则是芳菲满目,桃李芬芳。
第五篇:开展幼儿经典诵读之我见
开展幼儿经典诵读之我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经典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平谷区第一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年多了,在此将孩子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
一、反复诵读,得以巩固,提高孩子记忆力。
儿子在幼儿园刚开始学《弟子规》时,我并没有太多关注。但是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回家都要让儿子把在幼儿园学的给我复述一遍。知道孩子在学习《弟子规》,我就买了一本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和孩子一起把当天学的读一读,这样它既能识字,也能背诵。孩子们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新学的内容,前一天能念出来,后一天就给忘了,一幼的老师特别注意温故而知新,她们每天都会将学过的进行复习,这一点从儿子背诵的熟练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老师们还将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有时边排队边背《弟子规》。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方式,都大声朗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的记忆了提高了,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而且记东西很快。再后来,基本上是我看书念《弟子规》,他背《弟子规》。经过一段时间诵读,幼儿似乎感受出了经典文学中所蕴涵的魅力,而且越读越有味儿,也越来越容易记忆。通过经典文学的诵读使幼儿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背诵其他一些简单的儿歌更是易如反掌。
二、诵读经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一幼的老师不单纯教孩子记忆,也给孩子解释其含义。每次问儿子如何解释时,儿子都说:“老师给我们说了,我知道。”他说的虽然不全面,但也能说个大概。对其中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和儿子均受益良多。知道了其中的含义,我每次叫儿子时,他都会立刻应会。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大人叫爱理不理了。学习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儿子养成了从外面回来进门洗手,早晚刷牙的习惯。还有有好吃的先让大人吃等等好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那他终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诵读经典,增加幼儿识字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学习了《弟子规》,我和儿子在家就念《弟子规》,幼儿园学了古诗,我和儿子就读《唐诗三百首》。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孩子边看书边读,天长日久,在无意之中会熟悉每一个字,直至认识。现在儿子越来越爱看书,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每次他吵着叫我带他去买书,我都从心底替他高兴。好多幼儿读物,《幼儿画报》、《巧虎》„„,他基本自己能独立阅读了。从书中他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善于思考,喜欢问问题。
总之,一幼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儿子受益颇多。作为家长,我真心感谢每一位老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在和儿子一起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身也提高了修养,可谓是双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诵读传颂千年的经典,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个祖国需要的、可以托起祖国美好明天的人。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体会
李室禧
大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