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案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材名称:思想政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哲学角度读故事《小马过河》
平阳一中
张松玲
《小马过河》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送粮食必经一条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松鼠大叫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在学习高二《思想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引述了这个故事,没想到课堂的讨论却远远超出了预先设想的范围,具体过程如下:
师: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的深浅?
生:要过河去。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小马有过河去的需要,所以河的深浅成为它想知道的对象。一句话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师:小马最后得出“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来自哪里?
生:来自过河的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认识事物。小马的结论正是通过自己下水去,做到了“中流击水”最后才真正认识了河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师:以上两个结论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的道理。
师:起先小马对河深浅的一无所知到后来认识到“不深也不浅”,这个过程表明了什么?
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小马在送粮食过程中,因为河拦截了去路,矛盾产生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小马就要去探索、去研究。因而说人的认识能 1 力归根到底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们总能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们认识不断发展。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实践发展也会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日益扩大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认识的发展。
师:小马认识河深浅的目的是什么?这与认识的根本任务有区别吗? 生:为了过河,完成妈妈交给的送粮食的任务。即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两者有根本的不同。
师:所以,平时的学习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师:小马认为“河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到底对不对?为什么? 生:对,因为小马是在过河的实践中发现河水没过了他的脚,但没有没及他全身,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河水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么深。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因为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成为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当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了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小马顺利地过河证明了其认识的正确性。
本来这节课的内容到此将近结束,但学生的问题却引发了课堂教学向更深的方向继续。
生:老牛认为“水很浅”,松鼠则认为“水很深”,小马试验的结果却是不深也不浅,为什么他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
师: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生: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因而感受不同。老牛身体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脚;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而小马的个子界于两者之间,因而得出“河水不象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象松鼠说得那么深“的结论。
师:这就是唯物论“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受主观因素)”。(也可以理解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
师: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适合于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注意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既看到别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一面,更要看到自己特殊的一面。
生:要知己知彼,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是全面、变化的实际出发,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生:……
师:假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他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来回答?
生:让大象和小白兔自己去试试,亲自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生:根据小马过河的情况,分析大象和小白兔的身材,告诉大象能过去,小白兔过不去。
生:他们两个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 体会:启发求异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独 3 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散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回答体现出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分析,这是学生独特感受的真实再现。尤其是“两个都能过去”的答案更能表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说明学生已有合作的意识,这应是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师:小马过河是否一定要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水的深浅吗? 生:是一定要自己去试一试,“实践出真知”
生:不一定。判断事情有很多办法。不应拿生命来做实验。师:不用亲自去试,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水的深浅? 生:用脚踢一块石头到河里,从声音里判断水的深浅。生: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深浅,水浅看得到底。生:从水流的急缓。生:……
师::小马既要过河,又不被淹死,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会游泳,自己去实践。
师:加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性。(涉及经济常识问题)讨论仍在继续,讨论引起的思考也在延伸……
体会:在探讨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珍惜生命”这是过去的教学中不曾有过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令人为之心动,为之呐喊。释怀之后我又陷入沉思:如果理性地思考《小马过河》,母马对小马的教诲,有鲁莽、妄顾生命之嫌? “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如果小马淹死了怎么办。小马听了牛和松鼠的话,犹豫不决,没有立即过河,而是回去求证,这表现出来的不是幼稚,而是理性,是对生命的尊重。可惜,由于我们固化的思想,我们对《小马过河》的理解往往没有涉及到这点。所以有必要强 4 调:当文明进步到今天,如果还是强调盲目的方法,强调原始人的做事方式,这绝对是社会的倒退。
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的局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这是创新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作者:平阳一中
张松玲 5
第二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方法及思路】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明确两个概念问题。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事例分析法、讨论法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在上次课中我们通过***讲解了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使我们对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融入本节课,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含义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请大家观看幻灯片。
(一)实践的含义(板书)
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活动,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始终没有做出科学解释。然而,马克思第一次对什么是实践作出了科学解释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板书)。
(二)认识的含义(板书)
认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而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要把我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叫陶知行。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呢?(改名原因:陶行知在大学期间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陶行知的影响极大。后来陶行知在出国留学时期又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知”和“行”关系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针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又因当时有人称他为“行知先生”,于是他就有了改名的念头。)
(引入下一个课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那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而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是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主席说的这句话就充分印证了这个观点)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出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伟大思想家恩格斯同志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推动认识的发展,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毛主席还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那么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学习目的又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我们的国家,使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漫画“农夫与先生的对话”来证明)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进行了一些区分。同时也学习了其方法论意义,这对我们的学习及生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巩固练习】
(一)、哲理寓意题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选择题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C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五、【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D()
第三篇: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注意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第63页)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第63页)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引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也就是说,当人类有某种社会实践的需要时,才会对这个社会实践慢慢了解,从而产生对其的认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要。就像古时候人们不懂得使用光时,只能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地,他们感觉到白天的时间不够充足时,他们就发现了蜡烛、煤油灯,直到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加深,灯泡被发明了出来,也就解决了人类的这一问题,再后来,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大,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灯也就随着人们的不断研究制造了出来。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这与第一点是直接相关的。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次数增多,认识也会在发展,实践为认识不断地提供着物质工具来帮助认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克隆、探索宇宙、纳米技术等都需要极其精密的仪器的辅助来进行,否则就很难从事现代高难度、高精度的科学研究。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同时也为发展中的认识提供着必要条件和经验。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是从以往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经验是从各种实践中得到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事物非常了解,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去使用它,提出猜想,再继续实验之前提出的猜想,就这样在不断实验和猜测的过程中,对这一事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事物的本质、属性、规律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理性。做几何题时,只有通过对题目的推导才能证明题目的正确与否,不可能直接就说出正确或者是错误,必须有一个逻辑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
实践是所有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前人的多次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我们应该将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断地实践总结验证正确的认识,并且把认识再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去,使得认识加深,更好地满足于实践的需要。
第四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展示火星资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说,XX年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探测行动的一年。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认为当今世界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随着人类的几百万年来的生存与繁衍,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的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成为人类的探究对象,即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材料: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学生活动:
说一说: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火星从“贫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40多年来,我们对火星经历了一个探索-试验-再探索-再试验的实践过程。在反复的探索试验过程中,我们既形成了对火星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火星的认识。这里的反复探索、实验的过程就是实践。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学生活动:
讨论:人的知识,一是于亲自实践,二是于书本知识,所以认识的应该是实践和书本。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电脑展示:《免疫之路》
教师围绕录像内容提问
学生活动:
想一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议一议:人类在同瘟疫斗争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人类对病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教师设疑:你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赠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活动:
辨一辨:你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学生活动:
辨一辨:
1、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本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堂探究活动】:
材料: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学生活动:
说一说:
1、你认为这个企业家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2、他的成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第五篇:8.1.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设计)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 ⑵能力方面:
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②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特别是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来理解本节要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很有益)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粗读课文黑体字大致了解本框题所讲内容)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读课文 pl10——ill)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
“漫画”“点子”从哪儿来?(学生看漫画谈感想回答,教师归纳)“点子”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是从实践中来的,为实践特定需要服务的。
提问:人们的认识是怎样从实践中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为什么人的认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什么原因推动着认识的发展?(阅读课文9一15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近代科学兴起之后,认识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近一百年来,社会生活变动剧烈和深刻。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例如:1998年6月2日,美国航天局“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中美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太空,探测“反物质”“暗物质”为揭开宇宙形成的奥秘而服务。现实中燃烧放热的现象已被证实客观存在。一旦探测到宇宙中存在反物质,那么,燃烧吸热的现象的证实也为期不远。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学习知识以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知识束之高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夸夸其谈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6—18段)(学生阅读后,谈认识和感想,教师归纳)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的(板书)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观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两种态度(板书)
(阅读毛泽东“语录”)(请学生谈认识)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什么?(教师归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把知识作为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以后,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否正确用什么来检验?(阅读课文 pl1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检验认识”的含义(板书)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板书)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答案是否定的。巩固新课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b、d)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课本 p12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