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论文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到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依托人特有的思维。
我国古代荀子曾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费尔巴哈讲得更为形象:“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他。”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可以被人不断认识的。我们对蚂蚁看得到而我们看不到的光线的认识成就比蚂蚁大得多,大抵也源于对这些光线的不断探究与主动认识。
然而,人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怎样形成认识,又该如何把握真理?却令古今智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直至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这才揭示了认识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伟大的理论武器。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一般总是想好了再去做。这种现象往往会让人们以为,既然认识在先,实践在后,当然就是认识决定实践了,其实恰恰相反,实践才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然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只有那些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改造或需要关注的事物或问题,才会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就是说,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切实地感知事物和现象,磨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将军有带兵的实践,才有管理部队的真知;医生有临床的实践,才有治病救人的真知,教师有教学的实践,才有教书育人的真知。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本文例子中,为什么蚂蚁对自己所能看到的光线不如不能看到光线的人成就大呢,蚂蚁就没有实践吗?事实上,人类对光线的实践,引发了人对它认识的渴望,认识便也有了来源。当然,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人的勤奋实践,无论是获取直接认识还是验证他人认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古代,很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的一些学科取得辉煌的认识成就,我想这和当时的农业,养殖业,建筑业,航海业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出的这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分不开的。正如蚂蚁的例子,人类在对这些自己看不到的光线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对他们进行认识的需要,所以便能取得大的认识成就,而不是被限制于人眼的特殊构造,以为这便是人认识的绝对界限。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为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我们常听到有 人这样发问:在那浩瀚的海洋上,现代舰船为什么能绕过暗礁,躲过险滩,自由航行,到达目的地呢?原来在 每艘舰船上都装有现代化的导航仪器。它们利用日、月、星辰和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传来的光和无线电信号,自动地替人们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工作,确定出航行的方向、位置、速度,不断引导舰船到达指定 地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实践中获得的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无线电等科学理论,其指导实践、为实践服 务的重要作用。如果从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知识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即认识不是以实践为目的,而是为 了认识而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人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什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唯有实践。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
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它充分表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实践需要的是正确的认识,而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参考文献:《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方法及思路】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明确两个概念问题。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事例分析法、讨论法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在上次课中我们通过***讲解了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使我们对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融入本节课,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含义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请大家观看幻灯片。
(一)实践的含义(板书)
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活动,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始终没有做出科学解释。然而,马克思第一次对什么是实践作出了科学解释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板书)。
(二)认识的含义(板书)
认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而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要把我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叫陶知行。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呢?(改名原因:陶行知在大学期间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陶行知的影响极大。后来陶行知在出国留学时期又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知”和“行”关系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针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又因当时有人称他为“行知先生”,于是他就有了改名的念头。)
(引入下一个课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那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而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是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主席说的这句话就充分印证了这个观点)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出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伟大思想家恩格斯同志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推动认识的发展,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毛主席还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那么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学习目的又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我们的国家,使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漫画“农夫与先生的对话”来证明)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进行了一些区分。同时也学习了其方法论意义,这对我们的学习及生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巩固练习】
(一)、哲理寓意题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选择题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C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五、【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D()
第三篇: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注意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第63页)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第63页)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引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也就是说,当人类有某种社会实践的需要时,才会对这个社会实践慢慢了解,从而产生对其的认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要。就像古时候人们不懂得使用光时,只能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地,他们感觉到白天的时间不够充足时,他们就发现了蜡烛、煤油灯,直到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加深,灯泡被发明了出来,也就解决了人类的这一问题,再后来,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大,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灯也就随着人们的不断研究制造了出来。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这与第一点是直接相关的。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次数增多,认识也会在发展,实践为认识不断地提供着物质工具来帮助认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克隆、探索宇宙、纳米技术等都需要极其精密的仪器的辅助来进行,否则就很难从事现代高难度、高精度的科学研究。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同时也为发展中的认识提供着必要条件和经验。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是从以往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经验是从各种实践中得到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事物非常了解,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去使用它,提出猜想,再继续实验之前提出的猜想,就这样在不断实验和猜测的过程中,对这一事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事物的本质、属性、规律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理性。做几何题时,只有通过对题目的推导才能证明题目的正确与否,不可能直接就说出正确或者是错误,必须有一个逻辑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
实践是所有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前人的多次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我们应该将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断地实践总结验证正确的认识,并且把认识再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去,使得认识加深,更好地满足于实践的需要。
第四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展示火星资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说,XX年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探测行动的一年。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认为当今世界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随着人类的几百万年来的生存与繁衍,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的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成为人类的探究对象,即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材料: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学生活动:
说一说: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火星从“贫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40多年来,我们对火星经历了一个探索-试验-再探索-再试验的实践过程。在反复的探索试验过程中,我们既形成了对火星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火星的认识。这里的反复探索、实验的过程就是实践。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学生活动:
讨论:人的知识,一是于亲自实践,二是于书本知识,所以认识的应该是实践和书本。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电脑展示:《免疫之路》
教师围绕录像内容提问
学生活动:
想一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议一议:人类在同瘟疫斗争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人类对病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教师设疑:你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赠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活动:
辨一辨:你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学生活动:
辨一辨:
1、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本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堂探究活动】:
材料: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学生活动:
说一说:
1、你认为这个企业家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2、他的成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第五篇: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政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主体的涵义及其性质和特点?答;涵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与一定关系中从事时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现的、具体的人。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的分化的物产,具有自然属性。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3.简述认识客体的涵义,构成和特点?答; 涵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分别是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指作为人类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体是实在性。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不是所有具有客体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现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实践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认识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或可以的改造和认识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5.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6.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7.简述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就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的对立?
答:答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了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来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做是认识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反映。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在、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反映论事物的全体和本质。9.说明正确现实有感性认识到理性的飞跃需要具备条件?
答: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才能透过现象到达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10.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