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

时间:2019-05-14 08: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

第一篇: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

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 班级:能环10-2班姓名:王志东 学号:201020307016 关键词: 辩证法上层建筑生产关系

内容提要: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之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作用,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是有条件的,亦即相对的,不是无条件的,亦即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指南,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历史唯物论的基石。如同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一样,对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问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见解。这里先说形而上学的见解。“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00页)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就把这种决定作用简单化、绝对化,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在这种观点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那么,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就进化到什么程度,两者应该是完全同步的;在这种观点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那么,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没有经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是不能搞社会主义的;搞了社会主义也应当倒退回去,从先搞资本主义开始。

随着苏联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这种对生产力的社会

历史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见解又一次泛滥起来。这种见解认为,苏

联社会主义的失败,证实了十月革命的“早产”和“先天不足”;这种失

败“是落后的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而必然导致的失

败”。按照这种见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们搞的资本主义的“改革”和

在俄国复辟资本主义是必然的合理的;按照这种见解,地球上的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必须首先在美国进行和在美国出现,因

为它的资本主义最发达;按照这种见解,在美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谁也不能先进行和先进入,因为你们的资本

主义都没有美国那么发达;按照这种见解,20世纪地球上进行的社

会主义革命和出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都是偶然的和不合理的,迟早都得像苏联一样,倒退回去。

然而,一部错综复杂的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形发展的人类社会史,从来没有遵循这种形而上学的逻辑;换言之,这种形而上学的见解无

法解释错综复杂的波浪式前进的螺旋形发展的人类社会史。别的不

讲,明王朝及其之前,我们中国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科技上,都是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清王朝又出现了历时130多年的“康乾盛世”,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我们中国不但没有首先突破封

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相反老是在封建主义社会形态

中昏睡;而生产力远没有我们发达和经济总量远没有我们庞大的西

欧,却首先进行资本主义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且按照资本主

义的逻辑,强盗式地对外扩张,把我们中华民族打了个落花流水,使

我们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之中。要合理地解释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要对过去的和未来的人类历史发展作出合理的说明和预

测,形而上学的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不行的,必须付诸辩

证的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

在辩证法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形发展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

运动中,虽然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决

定作用既是普遍的绝对的,又是特殊的相对的,前者寓于后者之中。

说普遍的绝对的,是说古今中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

区任何一个民族,其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树叶,事物的矛盾各各特殊,古今中外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

区各个民族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千差万别,因而生产力对社会发展

和历史进步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各各特殊,亦即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之于社会发展和历史

进步的决定作用,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是有条件的,亦即相对的,不

是无条件的,亦即绝对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包括思想文化在内的上层

建筑适应不适应。上层建筑又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又

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归根到底看生产关系适应不适应。倘若上

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是阻碍甚至扼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那么,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就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不协调、不同步──

尽管生产力很发达,经济很繁荣,但整个社会发展的脚步却在某一历

史点上滞留。而这种不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一般地说,源于历史的沉淀。历史沉淀的厚薄重轻,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由于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至“康乾盛世”,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历史沉淀特别厚重,成为束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坚硬的外壳,靠自身突破极其艰难和缓慢,整个社会也就只好在这个坚硬的外壳中昏睡。相反,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历史远比我们中国短,历史沉淀也远比我们中国轻薄,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比较容易地突破封建主义的外壳,狂飚突进式地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历史的进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的共性的绝对的东西,总是寓于一个个特殊的个性的相对的东西之中的,除却一个个特殊的个性的相对的东西,也就无所谓普遍的共性的绝对的东西。因此,这种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的发挥所呈现的复杂的辩证的逻辑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普遍规律。对此,毛主席作了极其精辟的概括:“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经过不同的形式,改变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以后,资本主义工业才大大发展起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1页—132页)“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上,第132页)

由此观之,形而上学的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那种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以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早产儿”、“先天不足”的论调,那种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落后的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而必然导致的失败”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述,我们似可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

其一,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论是历史唯物论的基石。这种社会历史决定作用既是普遍的绝对的,又是特殊的相对的——普遍和绝对寓于特殊和相对之中。由此,决定了这种决定作用的发挥是一个 无限的辩证逻辑过程;我们对这种决定作用应当从普遍的绝对的和特殊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把握,从这两个方面的联系上把握,其二,根据这一辩证逻辑,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上,我们既要看到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作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也要看到这种决定作用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倘若我们只看到其普遍性绝对性而看不到其特殊性相对性,就会陷入机械唯物论;反之,倘若我们只看到其特殊性相对性而看不到普遍性绝对性,我们就

会陷入历史唯心论。这两者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从而是不能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的。

其三,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正与负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变革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而代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比较完全地统一,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比较和谐地相处。

第二篇:论生产力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论生产力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成斌

内容提要: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生产力动力因素,社会心理的为我与为他研究把对生产力的宏观认识,推进到宏微动态的变化之中,使生产力的宏观发展与每个人的微观行为联系起来。绝对为我增加与相对为他增加协调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心理动力。

关键词:生产力;社会心理;为我;为他;绝对为我增加;相对为他增加

生产力是社会的生产力,社会是人的社会,所有社会活动都伴随有社会心理,生产活动也不例外,从社会心理上探讨生产力问题对于发展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心理概述及主要分类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存在于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思想、要求、愿望、习惯、感情、意志活动等等。因此,任何社会现象或社会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都有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中,每个人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社会活动中,主体使自己能生存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是“为我”,主体使对象能生存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是“为他”。[1]这种为我与为他动态地存在于所有社会关系之中,无论是个人与个人,或是个体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都有为我与为他,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量差有变化而已。

为我与为他在利—有益—损三个层次结合上有现实分类,在社会历程概括上有历史分类,在具体行为变化上有活动分类。

(一)现实分类

1.损我性为他:就是在为他过程中对自己有损害,这种损害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甚至有生命危险,为社会所提倡。所有损己利人的行为,如,捐出器官、献出骨髓,国际上向发展中国家免除巨额债务,在商贸中的亏本销售。战场上,将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社会中的见义勇为、舍己为公、舍己为人等等。

2.利他性为他:就是在为他过程中对自己无损害,只对他有利有益,为社会所需要。如,国际间无偿援助,向乞丐施舍,向灾民、难民捐助,义演、义卖、义赛、义学,捐赠捐献,无偿服务、无息贷款,社会中的乐善好施、拾金不昧等等。

3.损他性为他:就是在为他过程中对他也有损害,为社会可接受。医学上的创伤性治疗,家庭教育中体罚小孩,交管部门对违章行为的处罚、执法部门对安全隐患的责罚等等。

4.利我性为他:就是在为他过程中对我也有利有益,是双方互利都受益。如,权利与义务对等、付出与回报相当,工作获酬、有偿服务、供需交换、工商贸易、投保理赔、投资收益、贷款付息、储蓄获利等等。

5.利他性为我:就是在为我过程中对他也有利有益,与利我性为他相对同等,和利我性为他一样都是现实社会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和行为。

6.损我性为我:就是在为我过程中对我也有损害,为社会难接受。最常见的有穿孔戴环,手术性美容、束腰和缠足,自残骗保、自伤骗财、诈伤骗选、畏罪自杀,酗酒、吸烟、吸毒,军事上的“苦肉计”,体育中运动员用兴奋剂,对弈中的弃子夺势、弃子攻杀、“丢卒保车”等等。

7.利我性为我:就是在为我过程中对他人无损害,只对我有利有益,与利他性为他相对,为社会少需要。如,向他人乞讨、化缘,求援求助,借钱借物,求得优待、争得优惠等等。

8.损他性为我:就是在为我过程中对他人有损害,这种损害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甚至

有生命危害,为社会所不容。如,掠取别国的财富资源,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了自己而对他人实施各种伤害行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奴役他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等。

(二)历史分类

1.无量为我,限量为他:就是奴隶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压榨剥削为特征,“奴隶主把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点固定下来,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2]奴隶全无人身自由,刑罚具有极端残酷性,不同数量地以活人殉葬。

2.极量为我,少量为他:就是封建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改进剥削为特征,“农奴制农民仍然遭受阶级压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农奴主——地主不能把农民当作物品来占有了,而只有权占有农民的劳动,有权强迫农民尽某种义务。农民可以把一部分时间用在自己那块土地上,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他自己”,[3]农民都有人身自由,刑罚具有严厉残害性,不同规模地以器物墓葬,政体上为世袭君主制。

3.尽量为我,适量为他: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保留剥削为特征,刑罚具有改良限制性,政体上为选举共和制,“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4]在国际关系中找借口侵略弱国,先发制人,干涉别国,操控他国,扰邻,占邻,武力扩张。

4.适量为我,尽量为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消除剥削为特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反对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5]刑罚具有改造教育性,在国际关系中无条件支援穷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平待他国,安邻,富邻,友好相处。

(三)活动分类

1.绝对为我增加:就是为我的累积量增加,为社会普遍存在。如,人均寿命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收入储蓄增加、企业实力增强、团体组织扩大、综合国力提升等等。

2.绝对为我减少:就是为我的累积量减少,与绝对为我增加相反,为社会普遍不需。如,国家分裂、企业破产、组织解散、个人自尽等等。

3.相对为我增加:就是为我的比较量增加,为社会难于容受。如,成本未涨而售价上涨,各种腐败行为,以权谋私、以业谋私,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欺世盗名、欺上瞒下,还有车辆乱停乱放、抢道占道,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商贸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欺诈行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非法强占、巧取豪夺、重利盘剥、投机取巧等等。

4.相对为我减少:就是为我的比较量减少,与相对为我增加相反,为社会易于容受。如,节衣缩食,见荣誉让、见困难上,礼让、互让、推让等等。

5.相对为他增加:就是为他的比较量增加,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对为我减少相近,为社会普遍需要。如,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优待、新优惠,售价降低、转产增产,赊销、分期收款,“先消费、后还款”,“加料不加价”、“升级不升价”,“提高性能不提价”、“提高速度不提价”,“增加服务不增价”、“增加配置不增价”,“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法律援助”、“扶残助残”、“扶贫助业”、“帮困助学”、“健康快车”、“慈善超市”,“送温暖”、“手拉手”、“三下乡”、“村村通”,给予社会成员受益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各种志愿者行动、义工,以德报怨,还有军事上的非致命武器、优待俘虏等等。相对为他增加会受到普遍赞同。

6.相对为他减少:就是为他的比较量减少,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对为我增加相近,与相对为他增加相反,为社会普遍不需。如,短斤缺两、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提价谎价,乱扔废物、超标排污,对应履行的义务消极地不作为,以牙还牙、以暴易暴、以怨报德、冤冤相报,侵略主权国家、凌辱其他民族等等。相对为他减少会遭到普遍反对。

7.绝对为他增加:就是为他的累积量增加,为社会易于接受。如,产销总量的增加、营业总额的增加、招生总数的增加、援助总和的增加等等。

8.绝对为他减少:就是为他的累积量减少,与绝对为他增加相反,但范围不同,一般是相对为他减少的结果,为社会难于接受。如,强迫苦役致残致死、剥夺他人生存权利等等。

二生产力中的社会心理

马克思指出:“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6]社会心理的为我与为他正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之一,所以,对物质生产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最终决定社会更替。人们不禁要问生产力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又是什么原因使生产力成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的呢?我们知道,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生产力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适合社会需要,生产力具有适合社会需要的性质,这是生产力的根本属性。[7]生产力不具有所谓独立于生产关系之外的“社会属性”,经济利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劳动主体活动中的唯一的、具体的表现形式。[8]还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具有能动性的特点,[9]缺少能动性就不具备动力意义,这种能动性只有生产力中的人才具备,人才是最革命、最活跃因素的主体。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生产力决定论也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决定论。生产力是以人为主体解决同客体矛盾,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实践力,体现的是“为我关系”与“为他关系”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产力追求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10]

事实上,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要求、愿望、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1]凭借意志过程,才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并克服困难,依据计划去调节支配行为,实现目的和计划,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能动性。[12]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需要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13]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标志着主体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外界事物的矛盾关系。[14]这种矛盾关系在社会心理中的表现就是为我与为他,需要发展的无限性说明主体有绝对为我增加,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要说明对社会有相对为他增加。需要的绝对为我增加与生产的相对为他增加,促进了物质文化需要的无限性与社会生产能力的有限性这对矛盾问题的解决,也就促使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以,绝对为我增加与相对为他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能动性因素。要推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注重动因,注重辩证矛盾关系。生产力理论若缺少内在辨证的动因是不完整的,缺少社会心理的动力也是不完整的。

社会心理动力作用不是简单地归结到思想动机上,而是要找出社会心理因素中的辩证矛盾关系,并展开说明。这种辩证矛盾关系既反映在群体与个体的宏微变化关系之中,也反映在历代与当代的历史动态关系之中。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惟一途径。”[15]在这段话中,恩格斯不但表明了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的重要性,而且还指出这是探索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惟一途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是一致的,也提示我们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要找出相应的能动性因素,并从历史进程的合力作用中解析出社会心理分力,并加以讨论,以此来丰富现有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16]前一代人创造的生产力是前一代人相对为他增加的结果,每一代人所创造的生产力就是每一代人的相对为他增加,有世世代代的相对为他增加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生产力,今天的社会,不然,我们就还处在原始社

会煎熬。这就可以说,没有相对为他增加就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有群体与个体宏微的相对为他增加才有生产力的现实发展;有历代与当代动态的相对为他增加才有生产力的历史作用。这是从人的本质联系上所得到的一种答案,也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一种答案,这种答案表明了客观制约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也证明了主体选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17]

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18]传统生产力理论只是认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没有揭示出决定生产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其实,“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生产力的深层次致因。[19]这种动力和致因存在于社会心理的为我与为他中,绝对为我增加与相对为他增加协调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心理动力。在社会发展系统中,构成“动力丛林”的基础能动性因素之一。

马克思还强调:“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20]毋庸置疑,对这种本质联系的理解,要依靠社会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我与为他概念群的探讨深化了对生产力的认识,可以避免生产力理论研究上的抽象、机械、空泛。

三结语

1.对于生产力动力论的探讨,要深入到生产力内部分析其各因素的作用,最终找出辩证矛盾关系,从具体学科上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并落实到全社会每个人每时每刻的行动中,这样才有助于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社会进步。只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才能找到完整的答案,任何单一动力决定论都不是科学的解答。

2.社会心理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层次之分,动力具有辩证性,也克服了见物不见人或重物轻人的倾向。同时还为生产力动力论从哲学探索进入到具体实践之中搭起有内在联系的桥梁。通过这一桥梁,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得以充分地展开。既为哲学探讨提供可靠的依据,又为实际行动指明前进的路标。

3.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把社会心理概念系统地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并强调如果不精细地研究和了解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对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后人在“唯物”的大背景下,也忽视了社会心理的作用及其研究,以致在基本指导理论中缺少“人”的地位,在实践上也缺少对“人”的关注,导致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波折。

4.社会心理的为我与为他概念群对生产力的说明,只是一种新尝试的开始,还需从社会心理的多层面探讨,进一步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人的能动作用,这就更需要理论界有足够的重视,使理论研究更贴近实际,更贴近人的社会。

注:

[1]成 斌:《社会心理学术语概念的归纳提升与逻辑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专辑。

[2][3][4]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29、33、38页。

[5]列宁:《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第47页。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00页。

[7]孟海贵:《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8] 刘炯忠 叶险明:《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

年第三期。

[9]陈贞川:《浅谈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三期。

[10]焦坤:《传统生产力概念的解构与重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三期。

[11]赵家祥:《为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原理辩护》,《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二期。

[12]刘天庆:《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心理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

[13]王根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二期。

[14]路红梅:《略论需要及其推动历史发展的机制》,《殷都学刊》1997年第四期。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9页。[16]马克思:《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7页。[17]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18]张均德 武付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的生产力观》,《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19]张昆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原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Tel:***027—85789583Email:cbin5849@public.wh.hb.cn

第三篇: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作者:江凌 李丹

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2期

摘要:

网络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产业类型和盈利模式,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网络文化生产力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要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 网络 文化软实力

据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中国域名总数为775万个,网站总数为230万个,网页数为866亿个,比2010年同期增长44.3%。[1]不难看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力量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概论

网络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外延比较广泛的概念,是网络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与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和融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原有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种网络上的传播和延伸扩展,又包括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种类的生产。[2]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定义。从传播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文化生产力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以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为主要经营方式,属于信息产业范畴;从传播载体的角度看,网络文化生产力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属性,也具有经济的、产业的、商品的属性,属于传媒产业范畴;而从传播的内容看,它与通信业、IT行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部门相区别,以生产内容产品为主,属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3]其中,“网络文化”“文化产业”“生产力”三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生产力乃指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所具备的生产力,能够衍生多少文化形态、生产多少文化产品、创造多少互联网平台下的文化产业的能力。这一方面是网络直接具有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其他文化生产力在网络上的实现。这不仅取决于网络的技术容量,也取决于网站的多少,网络企业的多少。

(二)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每天我们打开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游戏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网络文化生产的范畴。当今日渐走热的网络短信、网络游戏、微博、博客和VOD点播等也都属于网络平台下的文化生产内容。[4]以网络游戏为例,文化部的一项调查表明,从早到晚至少有31%的网民在线玩网络游戏,最高时这一比例可达70%。网络游戏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所创造的利润空间更是备受瞩目。

总的来说,网络文化生产力包括: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与传统信息服务业、传统的媒体出版、教育融合的成果,主要形式体现为互联网服务、数字动画、无线内容服务、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等。

从产业角度,网络平台下的文化生产包括: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等;二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移动短信等。从盈利性的角度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盈利性产业,如:娱乐、旅游、广告等;二是公益性产业,如:政务、教育、卫生、科普等内容。

(三)网络文化生产力分类。1.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网络文化消费品的直接的网络文化生产力,其具体种类很多: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视频等。2.为用户提供获取各种文化产品的能力,具体包括文化产品的电子商务、下载和搜索引擎的能力。用户从中获得的信息产品可能是消费品,也可能是用于生产领域的信息。3.网络文化资源的复制能力。4.网络出版能力。5.除了由网络直接产生的文化生产力以外,还有来自互联网的文化资源的生产力。有些文化生产力,没有互联网时,早已存在,但是互联网对它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还有一些文化资源的生产力,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根本发挥不出来,互联网使其生产力从潜在的形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

二、网络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历史一再表明,文化产业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报刊出版业,无线和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而当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又为文化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一)网络技术成为文化生产力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1.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扩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和其他各种经济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本身具备可数字化的特征。相比较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些文化资源虽也被用于经济生活领域,但是其被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很大制约。比如网上图书馆和远程教育所用到的文化知识,在没有网络之前,也同样服务大众并发挥作用,但是其发挥的功能和效果却受到空间的制约。2.传统文化产业在网络的作用下适时创新与升级。网络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平台。无论是广播、报纸、电视、电影、书籍、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互动娱乐、音乐、游戏等传统文化产业,都在网络平台上展露新颜,并在网络技术的保障下适时创新与升级。从时下最火的播客、博客、微博,到受众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电子书、电子报纸、在线阅读

等,无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除了给予传统文化产业新的平台外,网络还使得一些过去基本上不发挥作用的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的发挥作用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文化资源,如:网络游戏,像五子棋、象棋这样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的网络上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资源,大众消费的重要资源。又如:网络小说,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喜欢在线选择和阅读,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参与到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去,2010年《我喜欢你,你知道吗?》一书,就是通过近300个来自全国各地曾暗恋或正在暗恋的人们共同参与写作完成的,网络平台极强的互动性和草根性由此体现。

(二)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用信息生产信息。网络生产的本质就是用信息生产信息,网络由此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网络生产技术主要依靠提供信息和信息交换,如搜索引擎,通常是不断地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给客户提供大量信息。[6]另一种网络信息产品是由用户互相提供的,服务商只是提供使用者相互沟通的平台。用户如何沟通,或者在沟通中获得什么,服务商完全不需要参与,例如网络游戏、视频、博客都是如此。网络信息产品由信息构成,利用信息进行生产和传递,信息共享是网络创造价值的真正本源。由于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共享如此容易和难以控制,以至于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的商家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靠出卖信息来盈利,而是必须创造全新的网络盈利模式。

(三)让消费者做生产者。这是网络文化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网络大量的娱乐和信息,既由网络用户提供,也由用户消费。广大消费者参与到信息产品的生产中来,许多网络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都是同一的,博客写手在消费网络博客平台的同时,成为其他博客阅读的对象。消费者的参与导致网络互动生产模式的产生,不仅增加了客户与服务商的互动性,同时也使客户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加强。如大量的网络论坛,运营商不需要制作和发布任何信息,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商业效益,网络的互动生产模式创造了大量个性化的网络产品。

三、我国网络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综合报告2007年—2008》显示,2007年—2011年,中国互联网增值市场的年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30%以上,至2011年,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75亿元。[7]虽然只有十来年的发展时间,但网络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美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已高达7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欧盟的年产值也达到4300亿欧元。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非常迅猛,网络广告业、网络游戏和动漫业的产值先后超过百亿元,网络出版和网络音视频产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腾讯、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网络文化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龙腾虎跃,世人瞩目。

(二)存在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大国,更不是网络文化产业品牌强国。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着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过剩和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原创品牌偏少、产品中民族文化底蕴稀薄、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8]一方面,网络平台下内容薄弱,创

意不足,内容同质化,质量不高是网络文化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网络文化产业缺乏真正能够引领大众文化的优秀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内容生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由于网络传播具备浩如烟海的内容,其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传播者身份的隐匿性、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者的趋利性,使大量不良信息泛滥其中。第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尚不完善,也形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9]

四、战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网络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又符合当下国际形势。一方面,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受到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探索低能耗、低污染、占地少和附加值高的精细生产方式,网络文化产业即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形式。[10]另一方面,当下中国正进入了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矛盾迭加出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入了高风险社会。此外,纵观世界,当今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动荡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网络文化产业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打一针强心剂,提供避风港。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成为经济低迷时期发挥“口红效应”的理智选择,也成为统筹大局,稳定局面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化产业所依托的技术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但是生产的内容却各有特色。

2009年国务院就曾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家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司,还是网络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大技术提供商,都应以国家的号召为旗帜,坚持正确导向,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机遇,加大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带给网络文化产业的无限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才能推进网络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网络文化生产力研究》阶段性成果(SC11XS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01-17.[2] 宋奇慧.网络文化产业——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赵志立.四川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10).[4] 百度文库.中国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分析[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c1f73b3343323968011c9201.html.[5] [6] 李新家.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241.[7] [8] [10] 陆地,陈学会.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苏江丽.挑战与应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从“谷歌事件”说起[J].新闻界,2010

(1):64.(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四篇: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生产力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现实社会,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是多么的重要。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上的直接联系,它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关系就是生产力”无非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系就能办事,办的成事。不可否认,无论是官场,民间有”关系“意味着掌握了一种重要资源。如今谁不知道”关系“的重要性?又有什么地方不需要不需要'关系”?升学、考试、求职、就医、升迁、打官司,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哪里不看“有没有人”?而且不仅个人的生活需要关系,企业单位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关系”。“关系”是这个社会的润滑剂,是这个社会的律则,就是那些最厌恶利用“关系”的人,也可能不得不在一些自己必须面对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作出妥协。

现实中的生活无处不在,关系就如一张大网,网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有事才找是利用关系、吃饭才想起是酒肉关系、下台就断是工作关系、困难时记起是患难关系、有事没事发个短信就朋友关系”。

许多事情于情于理都是很容易办成的,但若缺少“关系”常常会

功亏一篑,所谓“有关系者独步天下,无关系者寸步难行”。也正因为这种现象于今为烈,正当的与不正当的人都孜孜不倦地研究起“关系学”,拼命地罗织“关系网”,那些能办事的人,通常关系网通天,法力无边,有了关系就等于有了很多力量,“关系”可以转换成金钱、转换成权力、转换成所需要的一切。“关系就是资源,关系就是财富,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是第一生产力。”

在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里,“关系”成了一种价值,一种可以夸耀、值得追求和令人羡慕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事情本不需要关系就可以办理,但是在办理过程中总遇到刁难。而一些事情属于非正常办理,必然需要一定的关系才能办成。有了好的关系,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没有关系,办不成事,也让人憋屈。

关系是一种人情,关系是一种纽带、是一种面子。关系本不是一种生产力,但它是一种资源,人们在做很多事都要涉及的资源,它又是一种生产力。人有了关系,有了好的关系,往往在办很多事情就要方便的多,所以说我觉得关系就是一种生产力,是人们在为人处事必须建立的一种生存能力。

姓名:赵双双

班级:09市场营销

学号:200911202084

第五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研究生学院13班应用化学王云20101307

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次伟大飞跃,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的飞跃;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第二次飞跃;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三次飞跃。这三次伟大飞跃中,从苏联的演变解体和东欧国家剧变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就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各阶段具体现实的深刻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解决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大刀阔斧的进行体制改革、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使中国社会主义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一派生机和活力,并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完整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在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过程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坚持党的阶级性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统一起来,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由此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由此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已引起世界一些国家的经济动荡。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曾经流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所谓的“共识”,完全无视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主张所有国家都要采纳这种统一的模式,认为这是解决所有国家经济困境、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事实证明,这种“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带来他们预期的效果。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没有简单地接受所谓“华盛顿共识”,没有简单地照搬任何外国模式,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的要求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我们才在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被这场金融危机所左右。由此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我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一个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根本之所在。中国社会主义没有步苏联、东欧的后尘,反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日益发展,我们的宏伟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就能巍然屹立于世界,以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进。

下载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辩证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精选五篇]

    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论文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到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

    论如何提高某林地生产力

    如何提高某林地生产力怎样提高林地的生产力,提高综合效益,是当前在林业经营(特别是商品林经营)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地适树......

    论电子商务是否为先进生产力

    论述:电子商务是否为先进生产力? 我认为电子商务已然发展成为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要素一般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先进生产力就是反映了同时代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论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的选择学校:内蒙古工业大学学院:材料学院班级:成型10-1姓名:马亚平学号:201010401018内容提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生产力作为物质生活的基础在......

    论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五篇材料]

    论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摘要:社会科学对社会现代化的深刻影响不容否认,但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成果的独特性。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社会科学影响社会的前提条件是作为独......

    三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历史影响

    三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历史影响 卢梭是 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恩格斯称赞包括卢梭 在内的法国启蒙思想家都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所 包含......

    论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

    论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开始入侵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被破坏,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

    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梁晓晨2012031297法学院2012级06班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