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2)选的都是高才生。[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喜欢[
] 培养[ ] 3.季羡林爷
爷
要
求
21世
纪的青
年
是
具有、、文理贯通 ——三贯通的人才。
4.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 答:
二、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背上的子弹袋就像一座小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3.是谁创造了历史?是我们劳动人民。()4.太阳冲破云霞,跳出了海面。()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6.看到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参考答案:
一、1.(1)B(2)A 2.喜爱 培育 3.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4.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因为古文很重要,小时候背诵,也不容易忘。
二、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5.夸张 6.反问
第二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说教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专题第二课课文,本课为略读课文,是一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两人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其编写目的为:
一、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二、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下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学情
本课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内容简单易懂。对于高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把握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抓住主要信息学习的能力,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本课生字,掌握课文中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和组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从对话中获得启发,掌握读书和学习的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交流和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阅读和学习的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访谈的内容,从对话中得到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和交流,将文中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交流感受。
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略读课文,我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探究法
3、讨论法
4、以读促悟法
八、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合作交流法
3、以读促悟法
4、勾画圈点法
九、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时分为六个环节来讲,分别是情景谈话,走进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物点,模拟采访——深入访谈,发表见解——总结回顾,升华情感——扩展延伸,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景谈话,走进课文 课文开始,随机向学生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模拟微访谈,通过简单的交流,引出今天有一位小姑娘和老学者之间的谈话,结合课件,介绍季羡林,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看看他们交谈了些什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创新课堂,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访谈,在新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课件资料,简介季羡林,让学生了解基本人物,带着初步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任务; ①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独立识记本课12个词语,借助字典或同桌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了解文章大意;
2、检查、汇报成果
3、观察文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形式有什么不同?介绍课件,并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概述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转换,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师需引导学生自学> 第三环节:紧抓特点,模拟采访
①抓住人物特点(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苗苗:稚气、礼貌)各小组模拟采访;
②课件出示任务,边读边思考,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几方面的问题?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读,感悟文中道理,通过分角色朗读,更好的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 第四环节:深入访谈,发表见解
①小组为单位汇报上一环节访谈内容,汇报季老和苗苗交流的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②就其中一个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③随文理解文中口语化的词语、即:闲书、贯通、起码。<设计意图:新课程鼓励学生交流,讨论,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探究,因此在汇报重要内容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回顾,加深理解
①品味、交流题目的寓意。
②回顾文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回顾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见解,获得知识> 第六环节: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观察,注意文中访谈的形式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设计一个生活访谈记录。
如:采访妈妈照顾家庭的心得
向优秀同学采访学习心得
②抄写本课优秀、经典词句,累积下来,培养感情,<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要会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抄写积累优美词句,多做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十、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不“闲”
微访谈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积累古诗词
<设计意图:设计该板书目的是概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篇:20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教案
20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第四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之后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个性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在文章中,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个性好,还明白季羡林爷爷记性个性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我真期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此刻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到达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所以,我也必须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2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职责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简单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能够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能够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所以说”闲书“并不闲。大诗人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季老的一番话合情合理,是我倍受感动,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先读书吧!
对于季老提出的会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的要求,我觉的并但是分。因为日积月累,总会积累起来的。
季老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向目标进发,向成功进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21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4今天上午,我们全班学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文章,那就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是访谈,苗苗先和季羡林讨论了书,他们俩都喜欢看闲书。又讨论了写作文应该怎么写,要真实。还讨论了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还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学习的要求。从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这里面我最喜欢季羡林老爷爷,因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要求,他也很历害,对苗苗也有温柔的态度,他样样都好,我也要学习他多看书,了解书里的知识,我同时也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这样我的成绩才会更好。我也一定要多读课外书,把作文写好,但必须要写真人真事,从课外书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在作文上,这样作文就会更加优美生动。
哎,我喜欢语文和数学,英语也很喜欢,但就是学不好。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季羡林爷爷的学习方法。现在我每次上完英语课马上到组长那去读英语书过关,然后回去再读几遍,把单词牢牢记在心里就好了。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些我都要学好,在三年级时有一次我看见一本书上讲了一些文理,当时不是很懂觉得很无聊便一直没有看。上课时,彭老师提了一些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历史人物,比如像《三国演义》、《中华上下五千年》季羡林爷爷能把里面的人物名字记得滚瓜烂熟。而我每次都答错,所以,我要去书店去买一些关于这些的书,好好读一读。
季羡林爷爷还说要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我准备每天背两首古诗,三篇古文。这样,我就样样精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季羡林爷爷的方法一定管用,这篇文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也要多读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是我的璀璨明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5“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爷爷说他最喜欢看书,因为文学家鲁讯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季爷爷说:“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还要培养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西贯通这三贯通的人才。”有的同学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这样就是偏科,对我们将来的发展不利。
季爷爷产:“学外语早学比晚学好,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有困难”。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季爷爷说的很对,我人应该从扎扎实实地学邹外语,将来可以去国外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季爷爷还说过,古诗文的积累也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200首诗和50篇古文,我们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天天背积累,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要更加认真努力地读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多读有意义的课外书,做一个三贯通的优秀人才。真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第五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作者:张枋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