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案例《宝宝的包包空了》
《宝宝的包包空了》
一、案例背景及情境描述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零食是很受孩子乃至成人欢迎的小食品。许多家长对孩子吃零食是非常反对的,但又很无奈.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零食夹杂着强有力的广告宣传,使孩子难以抵抗其诱惑。所以在工作中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
镜头一 :
“哇—”随着哭声,我连忙跑过去,小雅小朋友的手上被划了一条长长的血痕,我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是静轩!”我生气地问:“静轩,你为什么要欺负小雅?”静轩低着头不做声,小雅委屈的说:“他抢我吃的,我不给他吃,他就抓我!”
镜头二 :
放学了。西西小朋友在幼儿园门口的小卖部门前又哭又闹,缠着奶奶要吃的,无论奶奶怎样苦口婆心的劝告,还是无济于事。
镜头三:
莹莹小朋友的包包里总是鼓鼓的,里面的零食都是爷爷辛辛苦苦捡破烂换来的钱,用爷爷的话说,现在孩子们吃得,我们当初都没见过,我就是再辛苦也得让孩子吃上。
二、案例分析:
经常有孩子偶尔带些零食进入校园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分享,孩子们一起吃也觉得开心快乐!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从营养的角度考虑,可能孩子们过多地吃一些营养结构并不是很好的零食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二是部分孩子因惦记着书包里的那些零食,上课分心走神,影响学习效果;三是一小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非常好的卫生习惯,吃零食后,垃圾随地乱扔,影响校园卫生。四是孩子多食物少,有的孩子想吃吃不上,又会引起矛盾。吃零食的最大弊处,也是人们趋向一致的意见,就是影响孩子吃正餐。有些孩子吃零食无度,常在正餐间食用各种各样的零食、饮料,到了吃饭的时间,胃已胀得满满的,不能吃饭了。以上三个案例的发生,我想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娇生惯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香甜的零食一定是孩子的最爱,当孩子向家长所求的时候,他们会说,现在的孩子哪有不吃零食的,想不吃都难,吃就吃吧!正
是因为家长一味的满足造成了孩子爱吃零食的习惯。
(2)、过于严格:
从经验而言,家长越是管是得严格,孩子对那些“垃圾食品”的瘾也就越大。相反,那些家里比较民主且宽松,尤其是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孩子反而不会那么留恋零食。当然,孩子是不会懂得这些的,如果父母越是处心积虑地不让孩子接触,那些东西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每当父母试图阻拦孩子:“别吃、少吃”,都会遭到他们奋力而顽强的抵抗。
(3)、社会环境:
由于学校门口有许多小吃摊位,那些食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像这么大的小孩子很难抵挡得住诱惑呢!想不吃都难,零食的种类那么多,总不能挡住孩子的眼睛吧,大人有时候都经不起,何况孩子呢!令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幼儿园会让这些摊位存在呢,那么不卫生,为什么没有人出面制止这些行为呢!受害的可是那些天真的孩子呀!
(4)、身体需求
处于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但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早餐总是吃得急匆匆,或由于早餐简单而营养较差,或口味单调影响幼儿的食欲,造成早餐吃得少就匆匆赶去幼儿园了,而时间未到午餐就感到肚子饿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就会寻求食物。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爱吃零食的习惯。
三、案例反思:
(1)组织活动
为了改变孩子们爱吃零食的习惯,我开展语言活动课《能吃零食的公主》,这一故事正是抓住了孩子“喜欢吃零食”的特点,引导孩子们来学习理解故事的内容。
在开展活动时,我首先利用一些食物为切入点,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出示挂图,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利用赋有激情的朗读来充分使幼儿感受到故事的神奇。虽然故事篇幅较长,但故事中“公主”的情感变化,是非常贴近孩子们自身情感的。而且故事从公主对零食的喜爱、迷恋一直到患病后的远离,这种体验仿佛是孩子亲身经历过的一样。接着,我把幼儿画册发给孩子们,通过翻阅图书以及老师提出的提问,不仅使孩子们理解了故事的情节,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了多吃零食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坏处。最后我还发给每个孩子一些水果作为奖励,我告诉他们,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必须要吃那些对我们身体有益的食品,比如蔬菜和水果等等。
通过本次活动,较好的从反面教育了孩子,促使孩子们反思了吃太多零食所带来的可怕
后果。我觉得本次活动,比起家长的说教要有价值的多,对孩子们以后的饮食习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家园共育
幼儿园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了使幼儿养成更好的饮食习惯,我们还要做到家园共育。
1、幼儿园及教师要掌握好给孩子吃零食的时间。一般在正餐饭后或两顿正餐之间,可以允许孩子吃一些零食。
2、给孩子零食时,还要把握好给零食的量。即使在两餐中间,零食的量也要少,否则同样会影响正餐的进食量。每当幼儿园放学的时候,都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手拿牛奶、面包、点心等食品,给刚出园的孩子“加餐”,这些家长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应该多吃点。其实,给孩子加餐要遵循一些原则:只有做到“三餐一点”或者“三餐两点”,就是说每一餐的热量也是要求每一餐的平衡,一般早餐是全天热量的25%,午餐是35%,晚餐时30%,午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加餐(一次加餐或两次加餐合在一起)占一天总热量的10%,加在一起就是100%了。
3、家长及幼儿园对孩子的零食的品种要注意进行选择。水果当属首选,水果既能帮助消化,又能补充各种维生素。而一些过分甜的食品,热量过大的食品,比如冰激凌和糖果等则不宜选择,不能把它们作为日常备用的零食。可经常食用的零食: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蒸煮或烤制的红薯、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4、劝说家长不要滥用零食来哄劝孩子。当幼儿发脾气时,不要利用零食来转移他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会使孩子觉得零食是奖励品,是非常好的东西,这样做在无意之间强化了孩子吃零食的习惯,并学会用吃零食来讨价还价,不可不防范。那些百般溺爱孩子的家长,对老师的用意表示非常的理解。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班的幼儿已经改掉了爱吃零食的坏习惯,静轩不再抢别人的东西吃了,西西不再缠着奶奶要吃的了,莹莹的包包也空了。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教案:包包展示会
包包展示会
主题名称:新年乐
次主题名称:了解新年
活动名称:包包展示会
主要教学领域:社会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通过活动让幼儿随音乐做小模特展示各种包包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幼儿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包的样式、颜色和功能。
2、能创造性地设计包,会用简单的图案进行装饰。
3、学会交流与合作,体验分享的乐趣。
重点:了解各种包的样式、颜色和功能。
难点:能创造性地设计包,会用简单的图案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样式的包。
2、放置包的展示桌。
3、课件。
4、画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小二郎》,表演动作,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新授
1、向幼儿展示各种包包,激发设计兴趣,拓宽设计思路。
(1)欣赏老师带来的各种样式的包,说出包的样式、颜色和功能。
(2)欣赏课件中各种样式的包进一步了解包的样式、颜色和功能。
(3)幼儿随音乐做小模特展示各种包包,展示完后将包放到展示桌上。
(4)小结:包的样式和功能各不同,有双肩包、单肩包、手提包、钱包、腰包、旅行包、折叠伸缩包等,人们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请幼儿做小小设计师,用绘画的方式设计包。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可以设计什么款式和功能的包。
(2)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创造性地设计包,会用简单的图案进行装饰。
3、幼儿相互交流与合作,欣赏作品。
(三)活动延伸
回家后把自己设计的包拿给爸爸妈妈看,与爸爸妈妈一起用布或纸,把包制作出来,下节课带到课堂我们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在活动中,幼儿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第三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学案例: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幼儿天性好动,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爱子心切,有过激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幼儿微小的伤痛小题大做,搅闹不休,遇到这类家长,老师一定要耐下性子,冷静,并多多的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视角和位置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冷静客观的处理一些冲突事件。
家长向教师投诉,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耐心倾听。家长在投诉时,有时候会就事论事,有时候,可能是借题发挥,把平时对老师的不满和积怨一并发泄出来。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只要专注、耐心的倾听即可。其实,家长可能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诉说之后,他自己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没有具体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诉说之后,心情平静下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另外,从家长的倾诉当中老师很容易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便于解决,达到令家长满意的效果。
幼儿园无小事,老师有责任保证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是安全快乐的。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工作出现失误,一定要有勇气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家长的质疑,以真诚、坦城、负责的精神处理善后工作,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结果。
平等、尊重、宽容、平和是处理家长工作最基本的方针。幼儿是将教师和家长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无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明确一个中心――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明确这个中心,教师能让家长理解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中心为出发点,那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必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争取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小事情大道理
廊坊市文安县大柳河镇常久村幼儿园孙永前
案例背景:
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实录:
星期一上午,在一节绘画课上,要求小朋友们“画春天”(课前已经布置任务,让小朋友们观察春天的景色,准备画一画。谁画的最好,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在巡视中发现我班贝贝小朋友画画时,磨磨蹭蹭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暗暗着急,决定不动声色,看看他接下来怎么办?贝贝一下课,就拿着画好的作品,非常兴奋得说:“老师,看我画的春天最漂亮了,该奖给我一朵小红花。”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佳佳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贝贝那张画不是上课画的,是他的姐姐帮他提前画好的。”佳佳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老师,再看贝贝“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佳佳:“老师,贝贝这样做不算数。”
磊磊:“是呀,他这样是骗人的。”
轩轩:“老师,应该把贝贝的画扔了。”
悦悦:“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贝贝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贝贝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贝贝为什么要他的姐姐提前帮他画好画?”
旭旭:“她想得小红花。”
师:“她这样想对不对啊?你们有没有这样想啊?”
小雨:“我也想得小红花。”
轩轩:“我也想得小红花,可是能这样吗?”
佳佳:“不能。这是骗人,骗人是不对的!”
师:“那你们觉得现在要怎么办呢?”
小雨:“老师,不能发给她小红花。”
悦悦:“对,贝贝说谎骗人,老师该把她的画扔掉,这次画的不算。”
磊磊:“我们应该帮帮她,可以给她一次机会。”
师:“磊磊说要帮帮他,给他一次机会,你们觉得呢?”
小朋友有的点点头,有的想了想,慢慢的也点头了。
师:“那要怎么帮呢?”
轩轩:“贝贝,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耍小聪明。”
悦悦:“上课要表现好点,才能得到更多的小红花。”
小雨:“贝贝,你以后不能这样了。你能改掉这个毛病吗?”
贝贝轻轻地点了点头,小声说:“能。”
师:“贝贝,听了小朋友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贝贝:“老师我错了,以后我要好好表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小红花。”
师:“对了,要这样做才会是教师和小朋友都喜欢的小伙伴。那今天你的画就不算了,你们说这样行吗?”
小朋友听了都点点头。
师小结:
贝贝想得到小红花,很积极上进,这种想法很好,他也很聪明,但提前让他的姐姐帮他画好画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作品,才算真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就是最棒的。
案例反思:
在解决事情的全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但没有直接介入,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案例分析:
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
经过讨论,孩子们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使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且我相信他们,也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事情该怎样思考,怎样处理。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案例评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析评析教师:**县漠川乡中心幼儿园李群执教者:王老师时间:2010年10月15日科目:语言班级:小班课题:学习儿歌《虫虫飞》案例描述:
一、引题。
1、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玩?
2、接着出示图片:草原、花园、太阳、树。
3、让幼儿观察、说话。
4、提问:都有谁到这里玩呢?
5、让幼儿猜测、讨论。
6、抽取幼儿回答问题。
二、学习儿歌。
1、老师念儿歌。
2、幼儿学说儿歌。
3、幼儿跟老师边说边做动作。
4、老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
三、用游戏活动巩固儿歌,活动结束。案例分析及改进建议:王老师对待幼儿态度和蔼可亲,耐心好。但是在儿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于新理念如何在一个活动中得以体现还是把握不够。诗歌教学,并不是过去那样让幼儿学会念儿歌,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验诗歌的意境。由于过于追求幼儿是否学会念儿歌,忽略了幼儿对儿歌情感上的体验与诗意的理解。对于小班的活动,教具设计与使用也欠缺吸引力。如能用上电脑,有声音和画面,会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认为,在活动中,要时常在幼儿身边走动,与幼儿进行交流,当孩子对老师的环节安排失去兴趣时,应让幼儿扮演虫虫来飞一飞,把幼儿时刻吸引到老师的视线前。如能将虫制作成指环,套在手指上,然后与小朋友一起飞到各种图景中去会更好,另外,图片的出示也要逐一出示,小班幼儿对一下子出现那么多图片根本无法一一记住并说出来。还有班级常规也要抓好,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与谈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