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小事情 大道理
案例背景:
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实录:
星期一上午,在一节绘画课上,要求小朋友们“画春天”(课前已经布置任务,让小朋友们观察春天的景色,准备画一画。谁画的最好,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在巡视中发现我班贝贝小朋友画画时,磨磨蹭蹭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暗暗着急,决定不动声色,看看他接下来怎么办?贝贝一下课,就拿着画好的作品,非常兴奋得说:“老师,看我画的春天最漂亮了,该奖给我一朵小红花。”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佳佳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贝贝那张画不是上课画的,是他的姐姐帮他提前画好的。”佳佳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老师,再看贝贝“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佳佳:“老师,贝贝这样做不算数。” 磊磊:“是呀,他这样是骗人的。” 轩轩:“老师,应该把贝贝的画扔了。” 悦悦:“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贝贝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贝贝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贝贝为什么要他的姐姐提前帮他画好画?” 旭旭:“她想得小红花。” 师:“她这样想对不对啊?你们有没有这样想啊?” 小雨:“我也想得小红花。” 轩轩:“我也想得小红花,可是能这样吗?” 佳佳:“不能。这是骗人,骗人是不对的!” 师:“那你们觉得现在要怎么办呢?” 小雨:“老师,不能发给她小红花。” 悦悦:“对,贝贝说谎骗人,老师该把她的画扔掉,这次画的不算。”
磊磊:“我们应该帮帮她,可以给她一次机会。”
师:“磊磊说要帮帮他,给他一次机会,你们觉得呢?” 小朋友有的点点头,有的想了想,慢慢的也点头了。师:“那要怎么帮呢?” 轩轩:“贝贝,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耍小聪明。” 悦悦:“上课要表现好点,才能得到更多的小红花。” 小雨:“贝贝,你以后不能这样了。你能改掉这个毛病吗?” 贝贝轻轻地点了点头,小声说:“能。”
师:“贝贝,听了小朋友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贝贝:“老师我错了,以后我要好好表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小红花。” 师:“对了,要这样做才会是教师和小朋友都喜欢的小伙伴。那今天你的画就不算了,你们说这样行吗?”
小朋友听了都点点头。师小结:
贝贝想得到小红花,很积极上进,这种想法很好,他也很聪明,但提前让他的姐姐帮他画好画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作品,才算真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就是最棒的。案例反思:
在解决事情的全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但没有直接介入,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案例分析:
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
经过讨论,孩子们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使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且我相信他们,也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事情该怎样思考,怎样处理。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学案例: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幼儿天性好动,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爱子心切,有过激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幼儿微小的伤痛小题大做,搅闹不休,遇到这类家长,老师一定要耐下性子,冷静,并多多的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视角和位置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冷静客观的处理一些冲突事件。
家长向教师投诉,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耐心倾听。家长在投诉时,有时候会就事论事,有时候,可能是借题发挥,把平时对老师的不满和积怨一并发泄出来。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只要专注、耐心的倾听即可。其实,家长可能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诉说之后,他自己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没有具体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诉说之后,心情平静下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另外,从家长的倾诉当中老师很容易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便于解决,达到令家长满意的效果。
幼儿园无小事,老师有责任保证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是安全快乐的。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工作出现失误,一定要有勇气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家长的质疑,以真诚、坦城、负责的精神处理善后工作,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结果。
平等、尊重、宽容、平和是处理家长工作最基本的方针。幼儿是将教师和家长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无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明确一个中心――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教师和家长共同明确这个中心,教师能让家长理解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中心为出发点,那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必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争取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三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小事情大道理
廊坊市文安县大柳河镇常久村幼儿园孙永前
案例背景:
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实录:
星期一上午,在一节绘画课上,要求小朋友们“画春天”(课前已经布置任务,让小朋友们观察春天的景色,准备画一画。谁画的最好,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在巡视中发现我班贝贝小朋友画画时,磨磨蹭蹭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暗暗着急,决定不动声色,看看他接下来怎么办?贝贝一下课,就拿着画好的作品,非常兴奋得说:“老师,看我画的春天最漂亮了,该奖给我一朵小红花。”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佳佳小朋友大声喊:“老师,贝贝那张画不是上课画的,是他的姐姐帮他提前画好的。”佳佳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老师,再看贝贝“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佳佳:“老师,贝贝这样做不算数。”
磊磊:“是呀,他这样是骗人的。”
轩轩:“老师,应该把贝贝的画扔了。”
悦悦:“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贝贝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贝贝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贝贝为什么要他的姐姐提前帮他画好画?”
旭旭:“她想得小红花。”
师:“她这样想对不对啊?你们有没有这样想啊?”
小雨:“我也想得小红花。”
轩轩:“我也想得小红花,可是能这样吗?”
佳佳:“不能。这是骗人,骗人是不对的!”
师:“那你们觉得现在要怎么办呢?”
小雨:“老师,不能发给她小红花。”
悦悦:“对,贝贝说谎骗人,老师该把她的画扔掉,这次画的不算。”
磊磊:“我们应该帮帮她,可以给她一次机会。”
师:“磊磊说要帮帮他,给他一次机会,你们觉得呢?”
小朋友有的点点头,有的想了想,慢慢的也点头了。
师:“那要怎么帮呢?”
轩轩:“贝贝,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耍小聪明。”
悦悦:“上课要表现好点,才能得到更多的小红花。”
小雨:“贝贝,你以后不能这样了。你能改掉这个毛病吗?”
贝贝轻轻地点了点头,小声说:“能。”
师:“贝贝,听了小朋友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贝贝:“老师我错了,以后我要好好表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小红花。”
师:“对了,要这样做才会是教师和小朋友都喜欢的小伙伴。那今天你的画就不算了,你们说这样行吗?”
小朋友听了都点点头。
师小结:
贝贝想得到小红花,很积极上进,这种想法很好,他也很聪明,但提前让他的姐姐帮他画好画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作品,才算真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就是最棒的。
案例反思:
在解决事情的全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但没有直接介入,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案例分析:
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
经过讨论,孩子们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使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且我相信他们,也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事情该怎样思考,怎样处理。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案例评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析评析教师:**县漠川乡中心幼儿园李群执教者:王老师时间:2010年10月15日科目:语言班级:小班课题:学习儿歌《虫虫飞》案例描述:
一、引题。
1、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玩?
2、接着出示图片:草原、花园、太阳、树。
3、让幼儿观察、说话。
4、提问:都有谁到这里玩呢?
5、让幼儿猜测、讨论。
6、抽取幼儿回答问题。
二、学习儿歌。
1、老师念儿歌。
2、幼儿学说儿歌。
3、幼儿跟老师边说边做动作。
4、老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
三、用游戏活动巩固儿歌,活动结束。案例分析及改进建议:王老师对待幼儿态度和蔼可亲,耐心好。但是在儿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于新理念如何在一个活动中得以体现还是把握不够。诗歌教学,并不是过去那样让幼儿学会念儿歌,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验诗歌的意境。由于过于追求幼儿是否学会念儿歌,忽略了幼儿对儿歌情感上的体验与诗意的理解。对于小班的活动,教具设计与使用也欠缺吸引力。如能用上电脑,有声音和画面,会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认为,在活动中,要时常在幼儿身边走动,与幼儿进行交流,当孩子对老师的环节安排失去兴趣时,应让幼儿扮演虫虫来飞一飞,把幼儿时刻吸引到老师的视线前。如能将虫制作成指环,套在手指上,然后与小朋友一起飞到各种图景中去会更好,另外,图片的出示也要逐一出示,小班幼儿对一下子出现那么多图片根本无法一一记住并说出来。还有班级常规也要抓好,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与谈话习惯。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案例
幼儿园教学案例
一、案例描述:
在幼儿园里,有个简单的模仿游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那就是教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可有一天,我正带着孩子在玩这个游戏,琳琳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象你那样做!”我一听愣住了,马上停下来问她为什么?她摇摇头说:“就是不想!我想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听完后,我想,如果强行拒绝琳琳,她一定不想继续玩下去了。于是,我说:“那好,琳琳就和老师做不一样的动作吧。”游戏又开始了,琳琳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和我不一样,我拍手,她就做舞姿动作;我做小山羊,她就学花猫……慢慢地好多小朋友低声说着:“老师,我也不想跟你做一样的。”看到孩子们对游戏规则变化比较感兴趣,我说:“好,我们把儿歌改成:请你跟我这样做,我不跟你这样做。每个小朋友的动作都要跟老师的不一样。”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特别的认真,他们创编了许多平时没有的动作。我看到了这样的变化比单纯的模仿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带动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游戏,而且使孩子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发展。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仍然十分兴奋,都说:“老师,这样真好玩!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的案例让我觉得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不要忽视和反对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应该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幼儿。新教育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确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充分尊重、信任、激励幼儿;进一步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幼儿自主发展。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安排课程、游戏等活动时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制定其目标、规则及方法。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主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即教师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善于思索。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的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知识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体——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因此,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要发生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有时,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