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00: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

诗情画意读秋天—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奠定基础。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秋天》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教师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

此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

因为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提高;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中其乐融融;而品味语言,描绘画面,创作歌词都检测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选择型作业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可能地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完成《秋天》的教案编写。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4、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件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由此导入: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元朝马致远曾有“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点评:以学生熟知的名诗名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

(二)品味秋天

课件上出示“品味秋天”这四个艺术字,在“情趣深浓”的背景下显得富有诗意,师设问:采用什么方式品味?

生:(兴奋、异口同声)朗读。

师: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①要划分节奏,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生:②有些词语要读得长一点,读出拖音,疑问句要读出升调。生:③不是每一句话在语气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句应该读得强一些,有的应该读得弱一点。

生:④有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⑤要注意感情。

课件上出示朗读的四大要点,即:

1、划分节奏(停顿,语速)

2、标出重音(理解词意)

3、注意细节(拖音、语调、抑扬顿挫)

4、体会情感(诗人、自己)

师:下面就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朗读之前先要从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处理,选择一位同学作组长,等会向同学介绍朗读时的处理方法,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朗读,齐读,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都行,先在小组内范读,范读时要做到旁若无人。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解决一些疑问,教室里出现看似嘈杂但不乏全员参与的热情,等声音渐渐低下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合作的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撒网”的“撒”,“收起”的“收”写出了渔民捕鱼的动作,要重读,“轻轻”要读出悠闲自在的神态。

生②补充:“满载”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还要把喜悦之情朗读出来,“游戏”一词也要重读,读出轻松、自如又自得的情感。

生③:摇着归泊的小桨要吸气,才能把后一句读好。

朗读方式:四人齐读,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第二组组长:我们选择第一段,这一段中的“飘”字要读出拖音,“饱食”“肥硕”要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景象,“栖息”一词既写出了秋天在农家里的景象,又创造出一种闲静的氛围,读的时候,声音不必太响,但语气要重。

朗读方式:每人读一句,最后一句大家齐读。

读完之后师请学生评论。

生②:选择朗读的方式比较新颖,但四人合作得不够协调,第②位同学声音太响,第3位同学又太低,反差太大。

师总结,朗读时是要注意抑扬顿挫,但要防止出现矫枉过正的场面,师请选择这一段的所有学生朗读,女生读①②句,男生读③④句,齐读最后一句。

师:读得很棒,男女合作很成功。

第三组组长:我们这一组也选择了第一段,“满披”一词也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秋日清晨露珠之多,可见空气非常清新。

朗读方式:一名女生代表全组作朗读表演。

师:叶纯纯同学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老师还特别注意到她朗读“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时”面带微笑,不仅借助声音,还借助表情读出了丰收的喜悦,下面请选择第三段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合作的成果。

第四组组长:老师,我想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师请学生回答,无人举手。

师:梦寐就是睡梦,《诗经》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寐寐思服”的名句,可见,牧羊女在梦中都想着牧童。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没有。我们这一组认为“寥阔”,“清洌”要读得缓慢一点,因为它们写出了草野和溪水的特点,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疑问句,要读升调,“梦寐”一词要重读,读出牧羊女对牧童的思念,(讲到此处,生笑,有一生窃窃自语说,牧羊女在想牧羊王子呢?学生大笑,师不动声色,问学生朗读方式,有一学生插嘴说最好男女读,个别学生又笑起来,师也跟着他们齐笑,但这一组最终选择了齐读。)

读完之后,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了朗读的技巧,并能自觉地在朗读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其实为了激发情感,我们还可以借助另外的方式,请大家想想看,会是什么?

生:(不够自信的)说:是不是配上音乐?

教师肯定了她的回答,并放出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学生再次齐读。

点评: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三)描绘秋天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同学就给这首诗画了一幅画,(幻灯出示画面),你认为他画得如何?

生①:我认为这幅画画得不好,荷花不是在秋天开的,这幅画违背了季节规律。

师:花开各有时,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②:我也认为画得不好,色彩搭配得不协调,大红大绿,感觉太耀眼,不好。

生③:那树也不应该是秋天的树吧!秋天,叶子都枯萎了,哪有那样苍翠欲滴的树?

师:同学们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画,古人说,君子扬长避短,我们虽不提倡避短,但总不能一味地扬短避长吧!

生④:这幅画再现了诗歌的内容,有镰刀、有背篓,有农家小院,还有满心喜悦的农民,表现出农村丰收的景象。

生⑤:还画出了远处“丁丁”的声音,近处还画出了露珠,可见他对诗歌内容理解得很透彻。

生⑥:“丁丁”的伐木声是从远处飘出来的,为什么要把它画出来呢?

师:夏丽君同学能“温故而知新”,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网上搜索了一幅能表

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

生①:我更喜欢书上这幅图。它特别强调了农民撒网的动作,而且网是圆圆的,与诗歌内容比较照应,而这幅图的网是方方的,不符实情。

生②:我更喜欢屏幕上的画,它使我想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令人感受到一种美。

师:叶子优同学真是博闻强记。

生③:我也喜欢老师找到的画,因为它的色彩给人感觉很协调,很有诗情画意。

生④:书上这幅图虽然没有着色,但黑白是最永恒的色彩。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反映你内心的真情实感,就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如果让你画第三幅画面,你将画上什么内容?

生①(迫不及待地):画面上有蟋蟀、有草野、有溪水、有牧羊女和牧童。

师:有牧童吗?

生①(犹豫一下):没有。

师:真的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牧羊女在思念牧童。

生②:应该在牧羊女的头上画几个水泡,说明她在想他。

师:可见牧羊女是实写,写牧童属于什么?

生:虚写。

师出示课件上的第三幅画面,很多学生有吃惊的感觉,可能感到这幅画面与想象中的有出入。

师:(同时出示三幅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描绘,先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准备充分之后再说给大家听。

生:面对屏幕上的画面,纷纷叙说,教师就个别学生的疑问作答。(3分钟后,教室恢复平静、但没有人举手)

师: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现在请我们班的勇者亮自己的风采。

生①:(作大义凛然之状),我描述的是第二幅画面。

天空瓦蓝瓦蓝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明媚的阳光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罩在江面上,给江边的花花草草打上柔媚的胭脂。一只芦篷船在温柔、宁静的湖面上漂荡,好不悠闲自在,渔夫喷了一口烟,从身后娴熟地拿起一张网,手用力一挥,圆圆的网好似在空中跳跃、舞蹈,终于张开双臂投入了水的怀抱,过了一会儿,猛的一收网,收起的只是那在水中嬉戏玩乐的乌桕叶的影子,莫非渔夫在和鱼儿们玩捉迷藏?

师:讲述得太美了,请同学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接下来还有谁愿意试一试?

沉默片刻,无人敢试。

师:那就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大家推荐了叶子优。

叶子优犹豫片刻,站了起来:我所讲述的是第一幅画面。

清晨,嫩绿的叶子上挂着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柔和的晨光下格外明亮。一陈微风拂过,那露珠如一串断了线的珍珠从叶尖儿滑落。在那幽幽的山谷之中,轻轻飘出了丁丁地伐木声,伐木工人早已开始工作了,在稻田里,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一陈风吹来,掀起层层金黄的稻浪,田野上回响着农民爽朗的笑声,那一把镰刀如芭蕾舞演员在稻田上飞舞着。果农在果园里,望着满园肥硕的瓜果,不禁喜上眉梢,将这秋天的赏赐装满了背篓。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为农家带了丰收的喜悦。

讲述完毕大家再次鼓掌。

师:两位同学的讲述都很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请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同学在课后讲述给同学听。

点评: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

(四)歌唱秋天

师: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下面就请同学把这首诗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歌。

课件上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屏幕上出示歌词,听完之后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改写歌词。

2分钟以后就有学生陆陆续续地交上歌词,师选择能体现三段文字内容的三首,用实物投影投出歌词,大家齐唱。

小组①: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小组②: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清晨的小河上,那里能撒网,那里能捕鱼,还能够摇着小浆满载而归。

小组③: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寥阔的草野里,那里有蟋蟀,那里有小溪,还有那思恋牧童的牧羊女。

在学生的演唱声中,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总结: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里?秋天就在我们的心田里,它是一首诗,抒写着清新与 9

宁静,它是一幅画,描绘着成熟与丰收,它更是一首歌,散发着热情与希望。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喉讴歌秋天,用五彩的画笔描绘秋天,用真挚的情怀拥抱秋天。

点评: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课件出示作业:

1、喜欢画画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画一幅画。

2、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3、喜欢写作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改写成散文。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流畅自如,高潮迭起,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本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

成功之二: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只吸收不吐纳的接收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

成功之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

但成功与失误总是相伴相随,因此,在喜获丰收的同时,本堂课存在的失误也是

不容忽视的。

失误之一:教学容量过大,使得各个环节的落实还不够深入,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既无法实现当场背诵的目标,又使有些语句分析还只是蜻蜒点水,浮在表面。

失误之二:因为时间以及问题难度的关系,本堂课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课堂气氛虽然一直很活跃,但回答面不够宽广,本堂课参与回答的学生只有10来个,有些学生回答了好几次,有些学生却只是课堂的倾听者,真正身体力行地用诗意解读诗意的学生还只是少数。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唯有这种遗憾,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地追求,力臻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

参考资料:

①《语文课程标准》

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③《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④《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第二篇: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四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诗情画意读秋天—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秋天》是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奠定基础。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秋天》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教师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

此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因为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提高;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中其乐融融;而品味语言,描绘画面,创作歌词都检测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选择型作业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可能地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完成《秋天》的教案编写。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4、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件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由此导入: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元朝马致远曾有“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点评:以学生熟知的名诗名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

(二)品味秋天

课件上出示“品味秋天”这四个艺术字,在“情趣深浓”的背景下显得富有诗意,师设问:采用什么方式品味?

生:(兴奋、异口同声)朗读。

师: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①要划分节奏,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生:②有些词语要读得长一点,读出拖音,疑问句要读出升调。生:③不是每一句话在语气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句应该读得强一些,有的应该读得弱一点。

生:④有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⑤要注意感情。

课件上出示朗读的四大要点,即: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1、划分节奏(停顿,语速)

2、标出重音(理解词意)

3、注意细节(拖音、语调、抑扬顿挫)

4、体会情感(诗人、自己)

师:下面就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朗读之前先要从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处理,选择一位同学作组长,等会向同学介绍朗读时的处理方法,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朗读,齐读,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都行,先在小组内范读,范读时要做到旁若无人。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解决一些疑问,教室里出现看似嘈杂但不乏全员参与的热情,等声音渐渐低下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合作的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撒网”的“撒”,“收起”的“收”写出了渔民捕鱼的动作,要重读,“轻轻”要读出悠闲自在的神态。

生②补充:“满载”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还要把喜悦之情朗读出来,“游戏”一词也要重读,读出轻松、自如又自得的情感。

生③:摇着归泊的小桨要吸气,才能把后一句读好。

朗读方式:四人齐读,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第二组组长:我们选择第一段,这一段中的“飘”字要读出拖音,“饱食”“肥硕”要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景象,“栖息”一词既写出了秋天在农家里的景象,又创造出一种闲静的氛围,读的时候,声音不必太响,但语气要重。

朗读方式:每人读一句,最后一句大家齐读。

读完之后师请学生评论。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生②:选择朗读的方式比较新颖,但四人合作得不够协调,第②位同学声音太响,第3位同学又太低,反差太大。

师总结,朗读时是要注意抑扬顿挫,但要防止出现矫枉过正的场面,师请选择这一段的所有学生朗读,女生读①②句,男生读③④句,齐读最后一句。

师:读得很棒,男女合作很成功。

第三组组长:我们这一组也选择了第一段,“满披”一词也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秋日清晨露珠之多,可见空气非常清新。

朗读方式:一名女生代表全组作朗读表演。

师:叶纯纯同学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老师还特别注意到她朗读“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时”面带微笑,不仅借助声音,还借助表情读出了丰收的喜悦,下面请选择第三段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合作的成果。

第四组组长:老师,我想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师请学生回答,无人举手。

师:梦寐就是睡梦,《诗经》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寐寐思服”的名句,可见,牧羊女在梦中都想着牧童。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没有。我们这一组认为“寥阔”,“清洌”要读得缓慢一点,因为它们写出了草野和溪水的特点,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疑问句,要读升调,“梦寐”一词要重读,读出牧羊女对牧童的思念,(讲到此处,生笑,有一生窃窃自语说,牧羊女在想牧羊王子呢?学生大笑,师不动声色,问学生朗读方式,有一学生插嘴说最好男女读,个别学生又笑起来,师也跟着他们齐笑,但这一组最终选择了齐读。)

读完之后,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了朗读的技巧,并能自觉地在朗读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其实为了激发情感,我们还可以借助另外的方式,请大家想想看,会是什么?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生:(不够自信的)说:是不是配上音乐?

教师肯定了她的回答,并放出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学生再次齐读。

点评: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三)描绘秋天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同学就给这首诗画了一幅画,(幻灯出示画面),你认为他画得如何?

生①:我认为这幅画画得不好,荷花不是在秋天开的,这幅画违背了季节规律。

师:花开各有时,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②:我也认为画得不好,色彩搭配得不协调,大红大绿,感觉太耀眼,不好。

生③:那树也不应该是秋天的树吧!秋天,叶子都枯萎了,哪有那样苍翠欲滴的树?

师:同学们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画,古人说,君子扬长避短,我们虽不提倡避短,但总不能一味地扬短避长吧!

生④:这幅画再现了诗歌的内容,有镰刀、有背篓,有农家小院,还有满心喜悦的农民,表现出农村丰收的景象。

生⑤:还画出了远处“丁丁”的声音,近处还画出了露珠,可见他对诗歌内容理解得很透彻。

生⑥:“丁丁”的伐木声是从远处飘出来的,为什么要把它画出来呢?

师:夏丽君同学能“温故而知新”,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网上搜索了一幅能表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

生①:我更喜欢书上这幅图。它特别强调了农民撒网的动作,而且网是圆圆的,与诗歌内容比较照应,而这幅图的网是方方的,不符实情。

生②:我更喜欢屏幕上的画,它使我想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令人感受到一种美。

师:叶子优同学真是博闻强记。

生③:我也喜欢老师找到的画,因为它的色彩给人感觉很协调,很有诗情画意。

生④:书上这幅图虽然没有着色,但黑白是最永恒的色彩。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反映你内心的真情实感,就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如果让你画第三幅画面,你将画上什么内容?

生①(迫不及待地):画面上有蟋蟀、有草野、有溪水、有牧羊女和牧童。

师:有牧童吗?

生①(犹豫一下):没有。

师:真的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牧羊女在思念牧童。

生②:应该在牧羊女的头上画几个水泡,说明她在想他。

师:可见牧羊女是实写,写牧童属于什么?

生:虚写。

师出示课件上的第三幅画面,很多学生有吃惊的感觉,可能感到这幅画面与想象中的有出入。

师:(同时出示三幅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行描绘,先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准备充分之后再说给大家听。

生:面对屏幕上的画面,纷纷叙说,教师就个别学生的疑问作答。(3分钟后,教室恢复平静、但没有人举手)

师: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现在请我们班的勇者亮自己的风采。

生①:(作大义凛然之状),我描述的是第二幅画面。

天空瓦蓝瓦蓝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明媚的阳光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罩在江面上,给江边的花花草草打上柔媚的胭脂。一只芦篷船在温柔、宁静的湖面上漂荡,好不悠闲自在,渔夫喷了一口烟,从身后娴熟地拿起一张网,手用力一挥,圆圆的网好似在空中跳跃、舞蹈,终于张开双臂投入了水的怀抱,过了一会儿,猛的一收网,收起的只是那在水中嬉戏玩乐的乌桕叶的影子,莫非渔夫在和鱼儿们玩捉迷藏?

师:讲述得太美了,请同学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接下来还有谁愿意试一试?

沉默片刻,无人敢试。

师:那就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大家推荐了叶子优。

叶子优犹豫片刻,站了起来:我所讲述的是第一幅画面。

清晨,嫩绿的叶子上挂着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柔和的晨光下格外明亮。一陈微风拂过,那露珠如一串断了线的珍珠从叶尖儿滑落。在那幽幽的山谷之中,轻轻飘出了丁丁地伐木声,伐木工人早已开始工作了,在稻田里,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一陈风吹来,掀起层层金黄的稻浪,田野上回响着农民爽朗的笑声,那一把镰刀如芭蕾舞演员在稻田上飞舞着。果农在果园里,望着满园肥硕的瓜果,不禁喜上眉梢,将这秋天的赏赐装满了背篓。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为农家带了丰收的喜悦。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讲述完毕大家再次鼓掌。

师:两位同学的讲述都很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请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同学在课后讲述给同学听。

点评: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

(四)歌唱秋天

师: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下面就请同学把这首诗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歌。

课件上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屏幕上出示歌词,听完之后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改写歌词。

2分钟以后就有学生陆陆续续地交上歌词,师选择能体现三段文字内容的三首,用实物投影投出歌词,大家齐唱。

小组①: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小组②: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清晨的小河上,那里能撒网,那里能捕鱼,还能够摇着小浆满载而归。

小组③: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寥阔的草野里,那里有蟋蟀,那里有小溪,还有那思恋牧童的牧羊女。

在学生的演唱声中,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总结: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里?秋天就在我们的心田里,它是一首诗,抒写着清新与 9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宁静,它是一幅画,描绘着成熟与丰收,它更是一首歌,散发着热情与希望。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喉讴歌秋天,用五彩的画笔描绘秋天,用真挚的情怀拥抱秋天。

点评: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课件出示作业:

1、喜欢画画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画一幅画。

2、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3、喜欢写作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改写成散文。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流畅自如,高潮迭起,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本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

成功之二: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只吸收不吐纳的接收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

成功之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

但成功与失误总是相伴相随,因此,在喜获丰收的同时,本堂课存在的失误也是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不容忽视的。

失误之一:教学容量过大,使得各个环节的落实还不够深入,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既无法实现当场背诵的目标,又使有些语句分析还只是蜻蜒点水,浮在表面。

失误之二:因为时间以及问题难度的关系,本堂课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课堂气氛虽然一直很活跃,但回答面不够宽广,本堂课参与回答的学生只有10来个,有些学生回答了好几次,有些学生却只是课堂的倾听者,真正身体力行地用诗意解读诗意的学生还只是少数。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唯有这种遗憾,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地追求,力臻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

参考资料:

①《语文课程标准》

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③《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④《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

第三篇:《秋天》教学案例

《秋天》教学案例

榆社县华峪中心校 岳道萍

一、背景分析:

(一)、案例描述

《秋天》是一篇儿童诗,它也具有儿童诗特有的艺术特点。浓郁的儿童情趣,鲜明的形象性,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

秋天具有象征色彩——丰收、喜庆、舒适、愉快。诗的第一部分中“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为这种色彩定下了基调。

诗人在第二部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秋天田野中的丰收与美景图。作者选取的是秋天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如向日葵、苹果、葡萄、玉米、高梁。文字叙述,多运用比喻、拟人、把秋天的物象拟人化了。学生读起来充满童贞、童趣,充满无尽的遐想。由于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喜庆、舒适,体验到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所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整体),诗人发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丽的阳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庆,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伴随孩子走过一生。

整首诗叙述自然,由走在秋天写起,接着写秋天田野的丰收、美好进行,最后享受秋天,对秋天喜爱意犹未尽。本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可感的画面中。

(二)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三年的语文学习,在理解课文词语上,学生已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并试着去把握课文内容,背诵积累也在积极进行。因为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较弱,所以在课文理解上需要老师慢慢引导,但生活在他们生活在农村,非常熟悉诗歌描绘的景物,能够感同身的理解诗歌,对诗歌学习激发了极大的兴趣。

基于教材特点和班内学生学情,结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诗歌阅读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我制定了教学的基本策略:

本篇课文,对于文字理解,学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体现诗趣、情趣和童趣,“用诗的方式教学诗歌”。教学方法则以诵读品味为主,辅以想像,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实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整体的阅读感悟中适度拓展和表达运用,在扎实有效的“学语习文”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重受益。

二、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三、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入秋

师:上节课我们走近秋天,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既读懂了“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也了解到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这首诗,感受秋天的美,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品秋

师: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都去过哪些地方,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读第二节诗。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秋风来到田野里,在那里打滚。生:秋风来到小路上,在那里奔跑。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思考,你喜欢秋风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觉得他就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师:你从那些词语中读出的?

生:打滚、奔跑、抓一把、轻轻涂掉。

师小结:“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本来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这样一来就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个性,让我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

师:秋风“把夏天的脚印,轻轻涂掉……”秋风飘到那里,那里就会是丰收、喜庆、舒适、愉快。下面,我们就用用拟人化的动词写一写秋风。

出示:秋风飘到___,轻轻______, 给它____。

生:秋风飘到草地上,轻轻涂掉它的绿发,给它染上黄发。生:秋风飘到枫林里,轻轻脱掉它的绿袍,给它披上红袍。生:秋风飘到树枝上,轻轻闭上知了的小嘴,让它缓缓入睡。生:秋风飘到果园里,轻轻涂去苹果的绿色,给它穿上红袄。

…………

生:老师,通过理解我觉得秋风不止调皮可爱,它还善良,爱帮助人,你看他帮助农民伯伯让庄家水果成熟了。

师:真是可爱思考的孩子。你能用朗读把你的理解表现出来吗?(生带着感情朗读)

师:在你们的眼里,秋风变成了魔术棒,让世界变得色彩斑斓;让我们用朗读来来尽情表达我们对秋风的喜爱吧!

男女生赛读,齐读,感受秋天的调皮可爱、善良。

师:秋风姑娘吹一口气,秋天向我们呈上丰收的果实,让我们跟着秋姑娘的脚步,走进田野,走进果园,去看一看,闻一闻吧!

出示朗读要求

1、调动脸上的表情,用美妙的声音朗读3-6节。

2、划出你认为表现秋天特点的句子,并在课文空白处写批注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秋天,田野里各种农作物都成熟了:玉米、高粱、稻穗......生:秋天,果园里的各种水果也成熟了:苹果、葡萄、梨.....生:秋天,羊肠小路上的野菊花盛开了。

师:是啊,秋天是丰收季节,遍地果实累累。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的?

生:都把他们当人来写了“向日葵低头弯腰,苹果嚷着穿红袄,葡萄嚷着披紫袍,玉米举着,高粱红着脸等。这样写,就觉得它们都是那么惹人喜爱。

师:“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这些词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仍然是拟人的表达作用。

师: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把3—5节读一遍。

(指名同学读,齐读,相机交流指导)

师:大家从这几小节中读出了秋天的丰收,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我读出了秋天是彩色的。金黄的稻穗、各色的野菊花、红苹果、紫葡萄。

生:我都出了秋天是喜悦的。因为“玉米乐了,高粱笑了”。生:“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也写出了秋天的丰收和喜悦。

师:“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师:怎样理解“玉米乐了” “高粱笑了”,为什么说一曲酒歌在心灵创造?

生:因为丰收了,人们很高兴。

生:因为高粱能酿酒,表达了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师:“秋风如同发亮的梳子,把田野梳的井井有条。”怎样理解?(引导启发后师讲解)

师:秋风不知疲倦的轻轻吹拂,不停止地吹,吹来吹去,把果实吹熟了,把庄稼也吹熟了,所以说秋风很柔韧。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师:是啊,秋天是丰收的、多彩的、喜悦的季节。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一次朗读这几小节。

(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师小结:诗歌里的文字之所以富含生命活力,那是因为蕴含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我们读诗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声。

师:让我们用上拟人手法,学着写一节秋天的果实的诗歌。(生写,指名2-3个同学交流)

三、惜秋

作者把对秋天的千般情,万般爱,都写进了最后一节里,那就是秋天的思绪——秋思。那么是什么东西才可以承载作者的秋思呢?

师、读第七节,划出最能表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

生:拣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会永远向我们微笑。

师、再从这句话里找一找最能浓缩作者情思的一个词。

生:珍藏

师:作者珍藏的是什么?(黄叶)为什么珍藏黄叶? 生:因为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师:从作者珍藏黄叶你悟出了什么?

师小结: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美丽的黄叶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依恋。

五、读秋

秋天里,更红更娇的秋阳,调皮可爱的秋风,累累的果实,美丽的秋光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意盎然的图画,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这美丽的图画吧。请大家站起来朗诵这首诗歌。

六、作业布置:

用拟人的手法写走进田野、果园、小路去描写一下那里的秋景吧。教学反思

一、努力追求富有生机的、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诗教学。现代儿童诗明白如话,诗句的语言浅显易懂,大致意思学生基本能读懂,因此阅读现代诗歌的重点不在理解诗的大意,而在是个情感的体会。如何让儿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最好的方法不是对诗歌的理性分析和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去体会或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其次是激活想像,感受诗歌描绘的镜,体会诗歌的形象美,培养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诗歌教学的一大任务。

一、鼓励儿童大胆形象,放飞童心。

教学中,我努力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交还学生阅读交流的时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和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像秋风抹去了夏天的那些痕迹,给秋天带来了那些变化,学用拟人手法去写秋天田野上的其它农作物,从而感受秋天的丰收和喜悦.创设多元的感悟情境,通过生动活泼的角色转换促进移情体验,从而努力让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二、努力创设朗读情境,放飞情感。

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入情入境,教学设计中努力做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努力让学生“读”进去然后“读”出来,读进诗心,读进文心。读的过程,是一个品味的过程,也是一个揣摩和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生竞赛读、交流读、齐读等。用读来感受诗歌鲜活的的词汇、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新颖的构思、在增加读的趣味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生活体验读诗,放飞思维。

诗歌 以“秋风跑啊跑,带来了____”为内容起领教学全程。在教学伊始创设一个童话的情境,继而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可以说这是一条明线。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并没有“借景抒情”,作者的强烈的情感是悄悄隐藏在文字的背后的,这体现了含蓄蕴籍的艺术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中我将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作为一条暗线,引导着教学的的进程。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自己放在广阔的农村田野上,在阅读中将文字还原成视象,放飞思维,去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童诗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尽管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作过多方面的有益尝试,但可供借鉴并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还不多见。要想找到一条能“一网打尽”所有童诗教学的“良方”恐怕只能是虚妄,因为诗歌首先是充满个性和灵性的,“诗是最为精粹的文学样式”,这决定了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即儿童诗的教学,必须“量身定制”。《秋天》一课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虽然整节课流畅,自然,但感觉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朗读环节指导还可再精炼。希望自己在不断地筛选、扬弃、追问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秋天到了教学案例

《秋天到了》教学案例

活动主题: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第五课《秋天到了》 主题目标:

1、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学习观察秋天的特点,了解秋天里的各种果实。品尝果实的甘美及体会其来之不易。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城镇小学,但好多孩子来自农村。校园周围就有大片菜园、秋收中的农田、成片的果树。学生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随时接触大自然,能直观、零距离的观察秋天,发现秋天的季节特征。从情感上讲,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教学准备: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果实、美工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收获的季节

上课铃声响起,学生齐唱一首关于秋天的歌曲《秋天多么美》。

1、找秋天: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到大自然里找秋天。关于秋天你有什么发现? 生:秋天到了,天气变凉了,不像夏天那么热了。

师:哟,你感受到秋天气温下降了!人们的衣着有什么变化?

生:人们穿上了毛衣或者是外套。早上和晚上出门有点冷了,中午还是比较热。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连温差比较大都发现了。所以早上和晚上我们要注意添加衣服,以防感冒。

师:除了天气,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秋天里,草和树叶慢慢变黄了。我们学校里的梧桐树就开始落叶了。师:你还知道哪些树木开始落叶了?

生:白杨树、槐树、松树。(其他学生补充:枫叶、银杏叶„„)师:秋天里有什么花开吗? 生:菊花开了,像金黄的卷发。

生:街道两旁的桂花开了,在远处就闻到了香味。

师:金黄的菊花,飘香的桂花,各种颜色的树叶,秋天真迷人!师:除了这些,秋天里还有什么地方也很迷人? 生:金黄的稻子很迷人,农民伯伯最高兴。生:果园很迷人,苹果和梨熟了,可好吃了。生:还有丰收的玉米、花生、板栗、红枣 „„

师:同学们眼里的秋天真美啊!老师再带你们到秋天的王国里走一走。(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各种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课前观察,课中交流,课件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伴随秋天的脚步,在大自然里寻找秋天的足迹,感受秋天如诗如画的美和秋天的季节特征,以不断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赞美秋天。

师:你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用自己喜欢的话赞一赞。

生:秋天是丰收的,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满山的板栗咧开了嘴。

生:秋天是彩色的,金黄的菊花、雪白的棉花、火红的枫叶、蓝蓝的天空。

生: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黄了,一片片金黄的落叶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生: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象一个个火红的小皮球。

生: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玛瑙。生:秋天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秋天师收获的季节。

师:是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赞美过秋天!现在我们就来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儿歌和诗词吧。生:唐朝诗人杜牧写了一首古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生: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到了》。

生起头背诵,其他学生不知不觉的跟着变成了齐诵。师:除了语文书上学到的,你还搜集到哪些? 学生诵读展示各自课前收集到的古诗、歌谣。

4、画秋天:秋天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丰富啊,美丽的、多彩的、丰收的。赶快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秋天的图画吧!学生创作,播放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感受,通过赞一赞的言语描述,诵一诵的文学积累,画一画的美工展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学习目标,同时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二课时

我们一起来品尝

1、举办“秋田美食会”,师生共同品尝秋天的果实。

根据本地特色,学生带来的果实会有梨、桔子、板栗、枣、花生、红薯„„

2、小游戏:我说你猜。

由一名同学说自己带来的果实的颜色、味道、外形特征,其他同学猜猜果实的名称。

3、分小组讨论:(小组内果实集合)

这些果实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说说它们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4、设计果实小名片:根据不同果实的特点(外形、味道、颜色),为自己喜欢的果实设计一张小名片。

展示学生设计的果实名片,进行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品尝、交流,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秋天里的各种果实,初步了解一些秋天里常见果实的特点

5、明理:出示22页图片,这个小男孩做的对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6、考考你:1)你知道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农民伯伯经过了哪些辛勤的劳动吗?

2)除了插秧,你还知道哪些作物的种植方法?

课件播放一些种植的活动影像,然后让学生照样子演示一些劳作过程,反复演示,体验农民种植的辛劳,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7、诵读儿歌《一粒米》、古诗《锄禾》。体验收获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看影像资料,模仿劳作等活动,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丰收的果实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创造劳动成果的劳动者。

第五篇:《秋天》教学案例

《秋天》的教学案例 城东中学

张晓春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学习《秋天》这首诗,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这首诗以后能够举一反三,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他诗歌铺平道路。因此,我紧紧抓住诗歌语言凝炼形象的特点及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结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秋天》本身就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秋天》的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品味秋天——借朗读诗歌来品味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炼、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可谓“一石击三鸟”。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另外,《秋天》所表现的那种宁静、悠闲的意境与现代学生内心的喧哗与浮躁格格不入,它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城市学生的生活也很难贴近,但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功底还还很不错,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兴趣高涨,回答问题也能达到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的效果,于是这堂课我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形式力挽文本与学生生活脱节之狂澜,这也是以诗——画——歌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另一原因,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实现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此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力求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提高;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中其乐融融;而品味语言,描绘画面,创作歌词都检测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富有弹性选择型作业不仅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大可能地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完成《秋天》的教案编写。?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4、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件出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由此导入:?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清代女诗人秋瑾就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二)品味秋天? 课件上出示“品味秋天”这四个艺术字,在“情趣深浓”的背景下显得富有诗意,师设问:采用什么方式品味?? 生:(兴奋、异口同声)朗读。? 师:快速回忆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回答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①要划分节奏,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生:②有些词语要读得长一点,读出拖音,疑问句要读出升调。生:③不是每一句话在语气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句应该读得强一些,有的应该读得弱一点。? 生:④有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⑤要注意感情。? 课件上出示朗读的四大要点,即:?

1、划分节奏(停顿,语速)?

2、标出重音(理解词意)?

3、注意细节(拖音、语调、抑扬顿挫)?

4、体会情感(诗人、自己)? 师:下面就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朗读,朗读之前先要从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处理,选择一位同学作组长,等会向同学介绍朗读时的处理方法,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补充,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朗读,齐读,四人合作分角色朗读都行,先在小组内范读,范读时要做到旁若无人。?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解决一些疑问,教室里出现看似嘈杂但不乏全员参与的热情,等声音渐渐低下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展示合作的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中的“撒网”的“撒”,“收起”的“收”写出了渔民捕鱼的动作,要重读,“轻轻”要读出悠闲自在的神态。? 生②补充:“满载”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还要把喜悦之情朗读出来,“游戏”一词也要重读,读出轻松、自如又自得的情感。? 生③:摇着归泊的小桨要吸气,才能把后一句读好。? 朗读方式:四人齐读,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第二组组长:我们选择第一段,这一段中的“飘”字要读出拖音,“饱食”“肥硕”要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景象,“栖息”一词既写出了秋天在农家里的景象,又创造出一种闲静的氛围,读的时候,声音不必太响,但语气要重。? 朗读方式:每人读一句,最后一句大家齐读。? 读完之后师请学生评论。? 生②:选择朗读的方式比较新颖,但四人合作得不够协调,第②位同学声音太响,第3位同学又太低,反差太大。? 生②:反差大,才能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师总结,朗读时是要注意抑扬顿挫,但要防止出现矫枉过正的场面,师请选择这一段的所有学生朗读,女生读①②句,男生读③④句,齐读最后一句。? 师:读得很棒,男女合作很成功。? 第三组组长:我们这一组也选择了第一段,“满披”一词也要重读,因为它写出了秋日清晨露珠之多,可见空气非常清新。? 朗读方式:一名女生代表全组作朗读表演。? 师:叶纯纯同学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老师还特别注意到她朗读“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时”面带微笑,不仅借助声音,还借助表情读出了丰收的喜悦,下面请选择第三段的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合作的成果。? 第四组组长:老师,我想先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师请学生回答,无人举手。? 师:梦寐就是睡梦,《诗经》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寐寐思服”的名句,可见,牧羊女在梦中都想着牧童。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没有。我们这一组认为“寥阔”,“清洌”要读得缓慢一点,因为它们写出了草野和溪水的特点,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疑问句,要读升调,“梦寐”一词要重读,读出牧羊女对牧童的思念,(讲到此处,生笑,有一生窃窃自语说,牧羊女在想牧羊王子呢?学生大笑,师不动声色,问学生朗读方式,有一学生插嘴说最好男女读,个别学生又笑起来,师也跟着他们齐笑,但这一组最终选择了齐读。)? 读完之后,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了朗读的技巧,并能自觉地在朗读的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其实为了激发情感,我们还可以借助另外的方式,请大家想想看,会是什么?? 生:(不够自信的)说:是不是配上音乐?? 教师肯定了她的回答,并放出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学生再次齐读。?

(三)描绘秋天? 师: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同学就给这首诗画了一幅画,(幻灯出示画面),你认为他画得如何?? 生①:我认为这幅画画得不好,荷花不是在秋天开的,这幅画违背了季节规律。? 师:花开各有时,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②:我也认为画得不好,色彩搭配得不协调,大红大绿,感觉太耀眼,不好。? 生③:那树也不应该是秋天的树吧!秋天,叶子都枯萎了,哪有那样苍翠欲滴的树?? 师:同学们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画,古人说,君子扬长避短,我们虽不提倡避短,但总不能一味地扬短避长吧!? 生④:这幅画再现了诗歌的内容,有镰刀、有背篓,有农家小院,还有满心喜悦的农民,表现出农村丰收的景象。? 生⑤:还画出了远处“丁丁”的声音,近处还画出了露珠,可见他对诗歌内容理解得很透彻。? 生⑥:“丁丁”的伐木声是从远处飘出来的,为什么要把它画出来呢?? 生⑤“丁丁”是听觉形象,但这位同学把它转化为视觉,这跟《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方法一样,是通感,我认为这处“丁丁”画得特别好。师:夏丽君同学能“温故而知新”,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网上搜索了一幅能表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 生①:我更喜欢书上这幅图。它特别强调了农民撒网的动作,而且网是圆圆的,与诗歌内容比较照应,而这幅图的网是方方的,不符实情。? 生②:我更喜欢屏幕上的画,它使我想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令人感受到一种美。? 师:叶子优同学真是博闻强记。? 生③:我也喜欢老师找到的画,因为它的色彩给人感觉很协调,很有诗情画意。? 生④:书上这幅图虽然没有着色,但黑白是最永恒的色彩。?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反映你内心的真情实感,就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如果让你画第三幅画面,你将画上什么内容?? 生①(迫不及待地):画面上有蟋蟀、有草野、有溪水、有牧羊女和牧童。? 师:有牧童吗?? 生①(犹豫一下):没有。? 师:真的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牧羊女在思念牧童。? 生②:应该在牧羊女的头上画几个水泡,说明她在想他。? 师:可见牧羊女是实写,写牧童属于什么?? 生:虚写。? 师出示课件上的第三幅画面,很多学生有吃惊的感觉,可能感到这幅画面与想象中的有出入。? 师:(同时出示三幅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先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准备充分之后再说给大家听。? 生:面对屏幕上的画面,纷纷叙说,教师就个别学生的疑问作答。(3分钟后,教室恢复平静、但没有人举手)? 师: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现在请我们班的勇者亮自己的风采。? 生①:(作大义凛然之状),我描述的是第二幅画面。? 天空瓦蓝瓦蓝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明媚的阳光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罩在江面上,给江边的花花草草打上柔媚的胭脂。一只芦篷船在温柔、宁静的湖面上漂荡,好不悠闲自在,渔夫喷了一口烟,从身后娴熟地拿起一张网,手用力一挥,圆圆的网好似在空中跳跃、舞蹈,终于张开双臂投入了水的怀抱,过了一会儿,猛的一收网,收起的只是那在水中嬉戏玩乐的乌桕叶的影子,莫非渔夫在和鱼儿们玩捉迷藏?? 师:讲述得太美了,请同学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接下来还有谁愿意试一试?? 沉默片刻,无人敢试。? 师:那就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大家推荐了叶子优。? 叶子优犹豫片刻,站了起来:我所讲述的是第一幅画面。? 清晨,嫩绿的叶子上挂着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柔和的晨光下格外明亮。一陈微风拂过,那露珠如一串断了线的珍珠从叶尖儿滑落。在那幽幽的山谷之中,轻轻飘出了丁丁地伐木声,伐木工人早已开始工作了,在稻田里,稻穗沉甸甸的,低下了头。一陈风吹来,掀起层层金黄的稻浪,田野上回响着农民爽朗的笑声,那一把镰刀如芭蕾舞演员在稻田上飞舞着。果农在果园里,望着满园肥硕的瓜果,不禁喜上眉梢,将这秋天的赏赐装满了背篓。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为农家带了丰收的喜悦。? 讲述完毕大家再次鼓掌。? 师:两位同学的讲述都很精彩,由于时间的关系,请选择第三幅画面的同学在课后讲述给同学听。?

(四)歌唱秋天? 师: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下面就请同学把这首诗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歌。? 课件上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屏幕上出示歌词,听完之后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改写歌词。? 2分钟以后就有学生陆陆续续地交上歌词,师选择能体现三段文字内容的三首,用实物投影投出歌词,大家齐唱。? 小组①: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小组②: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清晨的小河上,? 那里能撒网,那里能捕鱼,还能够摇着小浆满载而归。? 小组③: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寥阔的草野里,? 那里有蟋蟀,那里有小溪,还有那思恋牧童的牧羊女。? 在学生的演唱声中,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总结:?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里?秋天就在我们的心田里,它是一首诗,抒写着清新与宁静,它是一幅画,描绘着成熟与丰收,它更是一首歌,散发着热情与希望。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喉讴歌秋天,用五彩的画笔描绘秋天,用真挚的情怀拥抱秋天。? 课件出示作业:?

1、喜欢画画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画一幅画。?

2、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3、喜欢写作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改写成散文。?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流畅自如,高潮迭起,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本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习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到的不再是“冰冷冷的知识”,而是在情感的推进中体验着心灵的颤动,在实现知识的构建中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完成了以诗意解读诗意的目标。

成功之二: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只吸收不吐纳的接收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这不仅使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其乐融融,而且能使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与鼓励中自信起来,热情起来,主动起来,使他们的心灵,焕发出诗意的色彩,与创设的诗意氛围相互融合,有利于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这也与弘扬人性,重塑人的尊严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一脉相承的。? 成功之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或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在探究诗歌语言的精彩与对画面探讨以及歌词的创作之中,到处可以采撷到学生喷发出来的思维的火花,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学生张扬着的个性特征。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分析、朗读,连作业也可以选择,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其个性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成功之四:给学生提供了诗歌学习的方法。杜威曾说过:“学校里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因为知识是教不完的,而方法之树常青。语文教学应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教师就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白品味语言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朗颂是品味语言的极好手段,朗颂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引导自己进入诗歌的一种极好的手段是借助背景音乐这一载体。另外,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内容,还可以让诗与画与歌和谐交融。掌握了以诗意解读诗意的诗歌学习方法之后,学生不仅学习课内的其他诗歌能游刃有余,还可以在课外的诗歌海洋里纵横驰骋。可见本堂课不仅初步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而且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无裨益。? 但成功与失误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总是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因此,在喜获丰收的同时,本堂课存在的失误也是不容忽视的。? 失误之一:教学容量过大,使得各个环节的落实还不够深入,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既无法实现当场背诵的目标,又使有些语句分析还只是蜻蜒点水,浮在表面。如对第一段文字中的“冷雾”“白霜”等秋天特有的意象未做分析,学生未曾提及,教师也就没有点拨,这样就不能更深入地体会秋天那一种朦胧的诗意,其实教师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在听完第一组组长的汇报后可适时提问“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撒网,而不是向江面撒网,为什么不说满载着鱼儿而说白霜?”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停留在“雾”“霜”上,再引导学生从课外收集的写秋天的诗句中找出一两句写霜、雾的语句,对比阅读,就能更细腻地体会到清凉、冷寂、朦胧的画面,诗意的效果会更明显,同时也可以使课前准备(3)的目标得以实现。诸如此类的失误还有一些,下次教学时要力争避免。另外,描绘诗歌创造歌词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应该把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完成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继续完成二、三部分可能就不会有赶时间的嫌疑,同时能使诗意的课堂氛围更深厚。失误之二:因为时间以及问题难度的关系,本堂课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课堂气氛虽然一直很活跃,但回答面不够宽广,本堂课参与回答的学生只有10来个,特别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这一场合,只有具备语文特长特别是写作特长的叶纯纯和叶子优两位同学能够回答,其他同学基本上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些学生回答了好几次,有些学生却只是课堂的倾听者,真正身体力行地用诗意解读诗意的学生还只是少数。如何真正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想,在课后反思中,我觉得最好能采用有梯度的,可以做弹性选择的问题设计。如第二个环节描绘秋天,问题的设计可以调整为:教师先选择其中的一个语段作示范,用文字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学生可模仿着这样的语句仿说,也可以创造性地口头作文。这样,一大批作文水平不高特别是速度不快的学生采用了仿写的方式就不会有无从下手的尴尬了。而写作功底深厚的同学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做到两全其美,当然,真正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还是今后需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失误之三:无法很好地发挥合作的积极作用,本堂课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但合作时分工不够明确,出现了个别学生成为合作时的多余人的局面,甚至还有“闲坐、闲听、闲谈”这三闲现象的发生。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的一大败笔,给热情高涨的教师拨了一盆冰水。看来,小组讨论时教师的提问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让小组合作发挥分层教学的功能,课后我查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在不断的反思之中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今后的教学中要开展小组合作,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小组内各个成员都有任务,比如第一环节的朗读合作,可以让一个学生落实重音,一个学生处理节奏,一个学生找出细节,一个学生做好记录并准备发言,这样的合作,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

2、合作学习要与个别学习相整合,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如“改写歌词”这一环节,每个学生应该先独立思考,写出一两句,然后再把自己写出的结果与大家一起交流。取精去粗,共同完成完整的一首歌词。而本堂课直接让学生合作,展示的歌词其实也只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的个人作品,合作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3、合作学习要达成全班交流的目的,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结果,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内容,这种交流才能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4、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而应该是合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认真倾听、适时交流,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演变成熊熊大火。?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遗憾也是一种美,因为唯有这种遗憾,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探索、不断地追求,力臻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

下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诗情画意读秋天—《秋天》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黄 黎 学生由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虽然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养成了......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谢秋香 教学背景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大珠小珠落玉盘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背景】: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

    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

    《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及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2、体会作者......

    我爱秋天作文教学案例

    《我爱秋天》 本色作文指导案例(适用于小学中年级)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注意用好平时......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

    特色教学案例——秋天的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描写出秋雨的特点。课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