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时间:2019-05-13 00:1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第一篇: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江苏省丹阳市珥陵中心幼儿园

潘云霞

212362 幼儿园课程是以主题活动为轴线,有机地、自然地整合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与要求,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总和。它鼓励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现实条件和本班幼儿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好教育活动最适宜的切入点,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平台。

我园地处农村,被青青郁郁的田园所簇拥着,一条银鲤似的小河东西横贯,桥下有嬉戏的白鹅、飘荡的芦苇,远处就是运输繁忙的丹金漕河码头。环境幽雅,自然资源丰富。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教育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中也为我们提出:“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条件。”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决定着手挖掘和利用农村化的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一、现状分析

为了使活动开展得更有生机,在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将以往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1、以往的教学内容大都照搬教材,教师预成多,而根据幼儿兴趣生成的内容太少,注重了教师怎么教,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获取了哪些经验,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活动过程过于呆板,缺乏生机,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活动主要安排在教学范畴内,重视了知识经验技能技巧的传授,忽略了社会性、情感、意志、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活动目标缺乏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可持续性。

3、教师已经开始关注了幼儿与大自然的互动,但只是流于形式,尚停留在带幼儿观赏大自然景物的层面,其内涵实质没有被充分挖掘。

4、幼儿的区域活动是独立开展的,几乎与课程的实施没有联系,活动的延伸性只是纸上谈兵。

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

找出问题,针对病因,我们开始了综合课程创造性地实施着手开展。

1、解放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

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中所特有的现象和事物,鼓励幼儿对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大胆探索,在直接感知中学习。

例如小班主题活动《秋叶飘》,教师和幼儿共同走向金色的田野,走向树叶婆娑的树林。幼儿在秋叶飘落的林荫小道上快乐地奔走。他们发现,有的树叶象羽毛,有的树叶象小船,有的树叶象宝剑,并对树叶的名字争论不休。他们还发现,水杉的叶子象鸟羽,踩上去软软的,没有声响,可是梧桐树的叶子宽宽大大的,象爸爸的手掌,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有些树叶已经变黄了,枯萎了,凋零了,可有些树叶却是依然葱绿如春,还有一些树叶就象喝了酒,变成了酡红色,象一树灿烂的朝霞……由于幼儿亲身融入到大自然中,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参与活动,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思想。他们对树叶的感受来自亲身体验,是非常真实的。回来后,幼儿用收集的各种树叶进行贴画、印画、制作树叶标本和树叶项链,用笔画出树叶美丽而有趣的叶脉。在对自然角的观察记录中,幼儿又对仙人掌有没有树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幼儿认为仙人掌只有茎,没有叶子,另一派认为仙人掌是有叶子的,但叶子在哪儿呢?他们也说不出来。于是我积极地鼓励他们寻找资料,并请小学里的生物老师来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从中发现,原来仙人掌上的刺就是它的叶子。但马上又有孩子提出疑问:这么小的叶子,怎么能够吸取水分呢?针对孩子的提问,我们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开展试验:一大盆水和一小盆水在太阳下晒。一整天下来,小朋友就有了答案,大盆装的水晒了个底朝天,可是小盆里还有浅浅的水。原来沙漠里的仙人掌用自己小小的叶子来锁住水分,保存生命力。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被动变为了幼儿主动的、富有乐趣的活动。

2、关注幼儿兴趣,促进课程与环境的互动

充分利用农村乡土环境,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积极的交流,相互利用,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谈话、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寻找可利用的本土资源来确定主题内容。如:中班主题活动《秋天的画报》,幼儿园的东面是一片蔬菜大棚,还有一片又一片丰收的田野。每到收获季节,我们就带着幼儿去大棚里帮助农民采黄瓜、摘扁豆、拔萝卜、搬运土豆、西红柿等,和家长联系好,去田里帮他们拾稻穗、摘棉花。在活动归来的谈话中,我们还创编了诗歌《秋游》:

一朵朵蒲公英,象一个个小雪球,唱着歌儿,轻快地飞出小田埂,随着凉爽爽的风儿去秋游。它飞过金灿灿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风里点头,棉桃姐姐露出小白牙,羞涩地向它微笑。

它飞过绿油油的菜园,红彤彤的灯笼是辣椒,黄澄澄的小船是豆荚。

它飞过蓝盈盈的小河,看见金黄的树叶和白云一起在水中飘摇,蛐蛐在草丛里传唱秋天的童话。

小燕子从后面飞来,快乐地向它招手:“再见了,我要到遥远的南方去了!”

(这首诗歌后来被发表在《早期教育》上。)

幼儿饶有兴致地念着诗歌,回忆着去野外秋游的点点滴滴,交流着秋游途中看到的听到的情景,非常快乐。

大班主题《丰收的秋天》综合了植物、动物、人物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好吃的蔬菜》这一活动中,我们指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参观菜市场,采访买菜的人,了解蔬菜的名称、营养、用途,体验丰收的喜悦,收集各种各样的蔬菜,开展“我知道的蔬菜”活动,将收集来的蔬菜分类摆放好,开蔬菜博览会,向别班小朋友介绍蔬菜的营养,让他们喜欢吃蔬菜,参与蔬菜园地的种植与管理。幼儿在如此丰富的环境中体验尝试,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他们用收集来的蔬菜制作了各种玩具,画我喜欢的蔬菜,我发现的蔬菜,用玉米皮、布等制作各种蔬菜。教师和幼儿还共同创设了活动区:美工区制作了各种蔬菜娃娃、结构区幼儿正在搭建大棚、角色区幼儿运用自制蔬菜开小饭店、自然角里观察蔬菜的根等等。

我们还以此为契机,生成出了《种子的世界》这样一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主题方案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美丽的大自然也成了种子的世界。孩子们在小河边找到了菱角的种子、芦苇的种子、浮萍的种子,在果园里找到了苹果的种子、柿子的种子、山楂的种子,在地里找到了花生的种子、水稻的种子、油菜的种子,在田埂上找到了苍耳的种子、黄豆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他们把采集到的种子用塑封膜包装好,按照发现地点的不同布置在墙上,并由此生成“种子的用途”这一延伸活动。幼儿尝试播种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记录下种子破土而出的神奇力量。参观粮油加工厂,看到许多种子被加工成食品,幼儿还运用种子制成装饰品,来装扮我们的环境。我们在活动室和孩子们共同开辟了主墙面作为主题环境的布置,那一把把芦苇、一串串稻穗、一个个可爱的蔬菜娃娃、水果宝宝、一幅幅用花生、蚕豆等种子穿成的珠帘、一张张幼儿活动的掠影……无一不记载幼儿探索的足迹.由于活动内容与环境创设直根于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因此,幼儿、教师、环境三方面有机互动:环境生成主题活动,环境又在主题活动中不断产生变化,促进课程的发展。

3、正确把握生成与预设,灵活调整方案计划

随着主题一个又一个开展,我们常常发现:主题内容往往被地方性区域性所局限,使我们无法正常地开展活动,于是,我们运用多种渠道、方式,变通活动内容,使得幼儿获得相同的有益经验。

例如大班主题《规则与标志》,这一主题内容在城里很容易找到,但在农村却较为困难,于是我们根据农村的地区特点,将规则和标志扩大到各种商品标志和公共标志,如环保标志,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物品熟悉图标,理解图标的含义,再进一步过渡到书上的内容,这样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的东西,就有兴趣的多了。

元宵节的主题活动到了,可是乡下很少有“灯展”的场景,那么怎样让幼儿获得有关元宵节的知识呢?我们首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开展“调查问卷”“小记者采访”等活动,通过家长来告诉幼儿元宵节的知识。我们还请家长帮助幼儿准备一些米粉和一盏花灯,让幼儿亲手搓汤圆、下汤圆、亲口品尝汤圆,体验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教师把谜语放在花灯中,让幼儿来猜灯谜,幼儿还编了谜语让老师猜,如:“谁的鼻子长又长?”“谁是三瓣嘴?”“谁的尾巴象剪刀?”等。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师幼交融,情感得到了提升,整个活动轻松愉悦,幼儿既丰富了知识经验,动手能力也有了提高,幼儿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也增加了许多。

三、感想与反思

综合课程在我园已实施了一年半,每一学期,我们都会以展示课、评优课、保质课为契机,向全园教师汇报主题活动,并积极展开“教科沙龙”、“综合论坛”等教研活动,畅谈开展综合活动的过程,交流;活动开展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困惑,并为解决这些困惑寻找积极有效地方法。在全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张小燕老师的主题活动《冰的探索》在市主题活动评优课中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主题活动全面开花的今天,我明显地感觉到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过去教师主导整个活动改变为幼儿的合作伙伴、引导者。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从强调计划性到关注幼儿兴趣需要与计划性相结合,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发展,从封闭式教育到走出幼儿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从牵着孩子走到让孩子自由地走......本土化的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更加重视儿童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尽管如此,我还有几点反思:

1、在“综合课程”和“方案活动”主导的潮流下,如何正确、适度地将二者合并为一,为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服务。2、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固然有其本土化特色,但农村家长素质始终得不到提高,是阻隔在综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块心病。3、墙饰是幼儿与课程互动的证明与产物,如何丰富、生动地让它成为幼儿探究过程的记录?

综合课程是《纲要》指导下的新生代,其活动内容、组织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立足本职,关注幼儿,兢兢业业,勇于尝试与探索,和幼儿共同建构属于和适合我们自己的主题活动。

第二篇:充分挖掘当地资源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充分挖掘当地资源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中心小学

双溪桥镇中心小学是咸安区最大的镇级学校之一,现有15个教学班,794名学生,38名教师;2007年被评为咸安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市妇联三关爱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开办13年,以“快乐学习,快乐童年、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形成“崇德、善学、尚美、创新”的校风,在咸安区享有较高的声誉,特别是多年来,我校构建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的德育网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教育特色,得到全体师生、家长和一定区域公认。

一、开发当地资源,拓宽德育渠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是指地方资源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我们从这些资源中找出适应于现代德育需要的积极因素,并充分开发及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而切实收到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

双溪桥镇,一个拥有独特人文资源和优秀革命传统的乡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周边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里东临107国道,西临阳新革命老区,南临高桥大幕,北与武汉江夏接壤。这里既有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详实素材,又有着培养现代人品格素质的鲜活材料。在实际教育中,如何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人文、自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创造更有利于建设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便成了学校的优势与压力。

学校面对新形势,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方针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掘、利用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整合当地资源,构建德育网络

双溪桥镇区域德育资源十分丰富,学校充分挖掘这些德育资源,与双溪民政办、双溪中心卫生院、双溪派出所、市区妇联、省团委、湖北宝洁集团、咸安区实验中心小学、双溪街道办事处、湖北精华公司、双溪中学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与家庭一起构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双溪派出所的同志担任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来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咸安区消防队的指战员义务给师生进行消防教育,还与学校一起组织消防演习;双溪中心卫生院的医生给师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省团委、市区妇联经常来校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双溪司法所同志义务给师生进行普法教育,帮助师生行为规范化。

三、自主参与,利用地方资源,探索提高德育实效

(一)挖掘德育素材,探索革命传统教育新模式

学校与地方开展共建,邀请当地退役老红军、反越战争英雄长期担任学校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与学校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言传身教,一批批少先队员亲身感受到了老革命身上的那种崇高精神,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最近几年,学校积极打造“红色记忆”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革命精神代代传”“让历史告诉我”等主题活动,抗美援朝老战士万忠庭、李德年老爷爷、反越英雄李永怡、老红军陈黑牯老爷爷等革命前辈的优秀事迹和高尚的情操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我们还发掘、收集、整理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周总理爱兵如爱子》《“东纵”英雄小鬼班》等系列革命故事。去年5月份,学校组织了“长征:缅怀过去·感动现在·展望未来”主题活动,开展了读长征书籍、讲长征故事、谈如何继承长征精神的系列活动,学生代表还采访了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陈黑牯爷爷,学生们都被红军战士的精神所震憾,人生观得到涤荡升华。同年9月份,学校与老革命一起组织了“让历史告诉我们”的大队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每一年清明节前后,少先队员分批分次地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下与老红军老八路爷爷一起到烈士坟墓,瞻仰纪念碑,聆听革命战斗故事,唱响革命励志歌曲,重温那段革命历史。

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同学们加入少年军校,举行“强我体魄,铸我意志”的军事夏令营体验活动。同学们在教官、老师的带领下,经受了炎炎烈日和大运动量的考验。军训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坚强了他们的意志,树立了保卫祖国的决心。

为进一步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内容,使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受到教育。听一则革命故事,唱一首革命歌曲,看一部革命影片,参加一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知识竞赛,开一场革命故事演讲赛,采访一名革命老人,深入当地农村开展“当地社会发展调查” “走进社区”“让红领巾与孝心同行”“绿色畅想曲”社会实践活动,以调查报告、“绿色畅想”演讲赛、课本剧表演、美术展览等形式,互相交流讨论,获取对双溪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充分展示出地方德育资源的丰富性,使未成年人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充分开发这些蕴藏在社区的德育资源,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亲身考察实践中了解革命历史,潜移默化,真切感受革命传统,有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使爱校、爱乡、爱国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培育阳光少年,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工作重在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是我校取得德育实效的重要经验。多年来,我校依托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开展了大量思想积极、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参与性强的德育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每学期的安全法制教育月,在双溪派出所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参观展览、高楼逃生、紧急疏散、家庭灭火等消防演习,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求生能力。在法制副校长的协助下,经常邀请司法部门同志讲法律常识,进行法律常识竞赛,学校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学生快乐轻松的活动中学法、懂法。

近三年艺术节与元旦,学校先后组织了“浓浓民族情,莘莘学子心”“我的未来由我创”“我的风采我展示”主题艺术节活动,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学生们用表演唱、朗诵、讲故事、小品、相声等形式来演出“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经典内容,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理想、责任、能力都得到了一次升华。

三、积极反思,展望未来,深化德育成效

(一)德育成效

1.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活动,如请退休老教师讲何功伟烈士的事迹谈体会,写听后感。这样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育人效果初见端倪。几年来,我们把课堂教育与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育新人这方面,我们提炼新一代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作为突破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情感。2.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这一课题从家乡乡土资源入手,让学生在地方特色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我校校长张金霞撰写的论文《一校一魂》被评为省级一等奖,《校长述职报告》被载入中央党校干部论坛,评为国级一等奖,涂继钊老师的艺术作品,石秋燕老师的课研成果均获得区级嘉奖。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理念得到了转变和充实,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和实践水平。4.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校“红色记忆”德育实践活动以独特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大学生的青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思考与展望

1.地方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现代新形势的变化,更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适应德育新形势的资源,以不断地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2.为进一步挖掘地方资源中的教育因素,探索德育特色活动与队员素质培养的规律,提升我校少先队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将继续引导挖掘地方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德育体验活动;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与实际工作水平。

第三篇: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挖掘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含金量

贵峁完小

李绘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多方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为此,我结合新课程教学探讨一下如何挖掘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活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地区、学校及学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运用生活资源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给了教师自己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权利。但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蕴含在学生的身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最需要老师去开发、利用和拓展。如一年级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虽然个别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大部分学生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主动跟父母上市场买东西,观察人民币的面值情况,并试着帮父母算账。有了课前的生活体验,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就水到渠成了。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教材上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巧用错误资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四、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的个性经历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为课堂教学带来各种可能。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能有效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并很好地加以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会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篇: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海南昌茂花园学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之一,“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了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保国家、地方、学校的有效实施,在课程实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大力挖掘和合理地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积极地开发校本课程,努力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了一批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生。

现就一年多来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提出

步入全球信息化、知识产业化、市场经济化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对生产力的需求实际上是对先进生产者的需求。而先进生产者的塑造自然离不开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学校。作为教育的学校自然应在培养新型人才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开设的课程。以往的课程往往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开设,没有区域之分,更不可能考虑多校的实情,这样千人一面,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独创精神,没有关注个性发展。

通过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创办具有特色的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课程资源,开设符合校情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才能站稳脚跟。

昌茂花园学校是一所社区学校,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宽裕,父母文化素质较高,对子女的渴望值也高。他们希望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过硬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水准。在充分考虑到家长学生的前提下,我校在创办之初,就尝试着将英语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周开设两节英语课,并在每周按排两节课作为兴趣课。让学生自选课程,参加兴趣班的学习。实验证明,这种举措是完全正确的。这也为我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二、总体框架与目标的确立

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的环节相当多,为了对校本课程准确的价值定位,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循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原则,不搞形式,不唱空调。

在确立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时,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座谈会,讨论了“本校具有什么特色?”,“为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你有什么点子?”“开设哪些课程最能符合学校校情和办学宗旨?”。通过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应本着“天道酬勤,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开设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同需要,一改变学生被动接收教育的现状。另外,课程安排学生能做到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还应注意不另外加重家长负担。为了鼓励老师们的积极性,工作超量的校方要适当给予补贴。

在确立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采取“先调查,再讨论,后定项”的方式。即每开设一门课程,都是先调查、摸底,虚心听取家长们的意见,了解社会上的需求,吸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再看老师有什么特长,要求老师展示自己的才华,然后由拟任课老师写出一份有关课程的培训方案,经校方审议,认为可行,才定项开课。

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李汉昌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审议、申报、立项、实施检查、督促、评估工作。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制定课程纲要

一经确定立项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制定本课程纲要。本纲要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材选用、教具设备、教学课时、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

至今,学校已立项的课程有:小作家写作辅导、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声乐、合唱、手风琴、电子琴、钢琴、腰鼓、形体舞蹈、儿童舞蹈、国画、素描、儿童想象画、书法、手工制作、男篮、男子足球、国际象棋、武术、计算机操作、英语会话、剑桥少儿英语等22个科目的选修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形体,一、二年级国际象棋,学前班起始的四个科目的必修校本课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同武警总队教导大队联手成立了“少年警校”,经常利用节日组织学生学习军事知识,体验部队生活,参与军训。

2、班级的整合

为了确保选修课程的正常教学,每学期我校都对学生报项情况进行摸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开学初,将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情况汇制成表格,内容包括序号、兴趣班名称、活动地点、辅导教师及简介,活动时间,注意事项等。为了避免出现个别班级爆满而某些班学员不足(少于5人)的现象,学生填报志愿时,须备选一个项目,以便人员的调整。调整后,组成的新班重新建立花名册和点名单,坚持每节课点名,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着落。(见附表1)

3、统一安排授课时间

为了保证教学的井然有序,学校对选修课程的授课时间作了统一的安排。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定在每周四下午2、3节课;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定在每周五下午第1、2节课。而对必修课则作为常规课纳入常规管理。其中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国际象棋课(一、二年级必修)每周一节,形体课每周一节,以加强特色课程的教学力度。

4、教材的使用和编写

为了弥补教材的空缺,我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编写教材。由李自斌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低段上下册),通过专家评审,已出版,投入使用。李娜老师编写的《昌茂花园学校形体教材》正在评审,即将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教案之中,按照学校要求,按课时写教学计划。可以说这些教案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用的辅助教材,是现行统编教材的延伸,为学生拓展了知识领域。

四、本课程的教学评估

各门课程在其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采用了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平时的抽样检查,对课程的既定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出即时评价,看其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学期末的测查,看学生一学期来的收获。测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成果、作品展览、汇报演出、小竞赛、小测验等,以次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为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每学期末,任课教师都要对所教课程进行一番科学的总结,包括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取得的成绩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面貌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校由校本课程开发带动的教学成果捷报频至。

其中:集体获得的奖项有:

(1)2002年海口市小学生田劲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2)海口市首届少年军校检阅阅兵分列式优秀单位;

(3)海口市椰岛杯“洁净海口、爱我家园”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得的奖项有20多个,学生个人获得的奖项有40余人。

六、尚待解决的问题

说实话,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专家指导,很大程度上受时间、人力所限,做得还很不完整,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特别是评价方式和标准上,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与技术资格认定制度上,我们还需要更健全。所以我们不能在刚取得的一点成绩面容就沾沾自喜,我们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只是第一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创造条件,发挥优势,昌茂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上一定能走出一条辉煌之路。

第五篇: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理论支撑

(五)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理论支撑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依赖于实践,有转过来为实践服 务。认识又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否则 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更正 确、更全面的反映客观事物。认识运动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没有结束,它必须 能动地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付诸于行动。本土文化的开发正好体现了从实践到 认识的发展过程。学习者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新知,发展智慧与 情感;而活动的设计者将自身的理性认识变换为新的学习实践情景,既为学习者 创造了发展的条件,又使自身的理性知识受到了实践的检验,从而改变了那种从习题到习题、从原理到原理的违背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

现象学认为,最基本逻辑规律是被知觉到的,而且被知觉到的东西不以任何 其他东西为前提。本质知觉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 质规律目标的一种认识方法。本质知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实本身”。本 土文化的开发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向事实本身。

一、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内涵

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知识。通俗地说,是一种具有浓郁 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思维习惯及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由 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构成,一个是代表国家、民族的制度性主流文化,另一种 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二者之间又是“互动互补”的。地域性是地方文 化最主要的特点。地方文化地域性特质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劳 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无论是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地方 传说等地方性知识的显性文化,还是社会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 等地方传统与精神的隐性文化,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地方文化是个 体生长、发育的摇篮。不但那些语言、饮食、艺术、建筑、社会风俗等形态的 物质文化构成了个体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精神观念层面的文化还潜移默化地 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及内在精神与品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生于斯、长 于斯的个体在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在享用先辈们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精神成果的同时,也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个体的独特的精神面貌与内 在气质。校本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学校地方社会 发展和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开发设计的新课程。“校本课程重视教师研究与不断反省成长及主体性的知识。”‘,地方文化不仅是 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 所在。人类学家指出,地方文化不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本身 就是一种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的真正的生活。事实上,依托地方文 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使 地方课程资源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理性地建构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增强爱乡之情。

二、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课程由国家统一编制,学校、地方对课程的编制几乎

没有任何自主权。80年代,我国课程灵活性得到进一步扩大,教育部颁发的《全 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规定:“为了适应学生的爱好和 需要,发展他们的特长,更好地打好基础,高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这 是我国课程改革走向多元化的开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对新课 程改革的深入思考与反复实践中发现,如何认识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精神,从教师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发,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 和优势、学生的兴几趣和需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乡村学 校可根据本地本校情况选择国家课程,也可因地制宜,自行挖掘、开发、利用 当地的乡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适合本校的乡土校本课程,“以适应不同办学 模式的学校需要。”‘邵将新课程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具体落实到每 位学生身上,最终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发 展。这无疑是当前基础教育如何真正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精神、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鱼待理清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立“以校为 本”的教研机制作为一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被提了出来,作为对这一理念的积 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三、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人类学家指出,地方文化面向社会大众,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与 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地方文化课一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使校本课程真正回归学

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 保证地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在全球化时代继续保护人类文化多元特色 的重要途径。

1、开发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可以创新地方文化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课 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因 而,赋予校本课程以文化底蕴,也是培养学生文化创造力,尤其是创新地方文 化的需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需要人们开发的未知领域和拓展的空间,地方文 化亦如此。学习地方文化,“不只懂得如何保存生活,而且懂得如何创造生活。” 川当学生对地方文化进行认知和体验时,尚有大量未知的部分等待他们去认识、理解、开发和创造。因此,在认知和理解地方文化时,不能把地方文化作为一 个己完成的事态、一、个现状,而是把它作为现代文化构成某一阶段的历史过程。“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既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 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5,也就是从这个角度说,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需 要不断更新和建构的。“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保持开放性,才能获得时代意义上的适切性内涵与标准。”‘。从地方文化本身的 构成看,也很复杂。它既包含着许多积极先进的内容,同样,也夹杂着许多负 面的东西,有的甚至可称为陈规陋俗。因而,自觉的、.有意识的开展地方文化 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创造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直接参 与地方文化的建构与塑造,从而推动一个地区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创新地方文 化,需要的是热爱地方文化,了解地方文化并对它不断追问、积极探索的人。通过开发有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认识自己所生长的地方文化,在批判反思地方文化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地方文 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培养学生建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进净 行理性质疑及批判反思,尤其是注意把时代发展状况下的新价值、新观念、新 道德、新规范融入到地方传统当中,这样才能为其注入活力,使其保持鲜明的 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2、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师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状来看,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

义。在“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下,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一切向分数看的弊病。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发展的唯一尺度,分数也成了教师所道求的唯一目标,学校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学习短期效应”的现象,教师面临“除了工作还是工 作”恶性循环。开发地方文化教育,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活力。这不 仅在于内容的扩展,更是改变了以往空洞说教,让教师与学生参与搜集,经历 研究过程,接受文化熏陶,化被动为主动,是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实 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发展,更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提 高教师的开发课程的能力。所以说传承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具有现 实意义。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关注知识 能力,而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完整的人,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 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 人生态度。高中语文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生活,实

现课程的时代适应性,在愉悦中认识生活,了解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使情感受到熏陶,为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3、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优化教育资源

从优化教育资源来看,地方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是特定文

化氛围中的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 接受的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的各种观念受到了 巨大的冲击。地方文化教育正是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地方文化,来感菜教育教师、学生,来 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传承地方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形成 正确的文化观。

二、国内外关于社区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就开始重视社会和社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日本就有 人提出开展扎根社区的教育,认为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基本场所是社区和家庭。学校要根据家 长要求,同家长协作,改造学校教育课程,将社区当作编制教材的重要来源。日本有的学校 开展的修身旅行就是把广阔的校外世界作为学生学习与考察的对象。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将语文教学与社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注重加强民族教育、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校本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澳大利亚的教育者在开发社区资源方面重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经常以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为语文教学的主题。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强调语文教学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学校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选举,了解和熟悉法案的运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或参政意识。英国的一些学校每到春秋季,都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的能力。英国的一所学校曾在著名的达特莫(Dartmoor)大草原开展活动后,要求学生开展讨论并完成一篇习作,主题包括:(1)一篇说明文:配图介绍草原地图;介绍行走路线;(2)一份实验报告(3)一篇描写草原动植物或人物活动的文章;(4)一篇有关草原的虚构故事;(5)一篇叙述文:学生按时间顺序叙述整个活动的过程。为了促进学校与社区有效交往,更好地利用社会和社区的教学资源,一些国家还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机构、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以促使学校与社区在教育方面形成合力,形成学校与社区在资源上的共享。如美国的家长教师联谊会、社区顾问委员会和社区学院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 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还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赋予社区顾问委员会、社区人士参与学校课程编制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更是在教育改革方案和校长资格条例中将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结合作为重要内容,确定学校对社区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时也赋予社区对学校更多的控制力。此外,北欧的民众中学,日本的公民馆等,都是学校与社区沟通结合的组织保证。

从国外对社区资源的利用现状中,我们发现,欧美等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开 展了学校—社区关系的大量研究,内容涉及到学校—社区关系的基本理论,学校与社区有效交往的要素、特点、过程和策略以及方式与手段等诸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与社区 的交往实践。‘学校根据各地社区资源的特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编制校本课程,并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社区问题、分析社区需要、制定行动方案等实践活动,甚至为了保证学校和社区的有效交往、获得社区的支持,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作为组织保证。从中我们发现,他们都意识到社区资源对学生社会责任认同感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学生关注现实的需要,意识到直接经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社会和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语文 课程的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到位。专门保障学校与社区沟通结合 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更是缺乏。20世纪90年代后,在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及“多尔课程论”引进后,这一状况开始逐步得到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尝试因地制宜,通过与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社区文化场所建立联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校外活动,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江苏吴锡市锡山区高级中学教师根据掌握的资料、学生的状况自己选编校本课程《感受吴文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吴文化,感受吴文化的意义、了解吴地的杰出人物、吴地语言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极大地激发了主动探究的兴趣,提升了人文素养。福建连南中学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地理、文化优势,在组织“民系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编写了颇具特色的《民系文化》校本课程,向学生进行民系文化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当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现状与校本课程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仍过度集中于校内资源学习,对校外资源尤其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语文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教材、大纲、教参,学生深入社区生活的机会少。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气氛沉闷、创新不够的现象。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仍然重视不足。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在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方面带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其一,由于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多数学校未能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二,社区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缺乏有机结合,学校未能将社区文化资源充分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从而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对校本课程资源的支持功能。其三,对社区文化资源的特点以及利用的原则、范围、途径、方式、意义等方面未能进行认真的审视,更缺乏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实证研究。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有必要对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编制校本课程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刘旭东在《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中讲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区域特色显著,各地都蕴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它们是构成课程的潜在材质。”③本课题的研究将回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入到正规的语文课堂,有其重要意义。

(2)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的开发和实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全 面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汲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激发热爱家乡的 浓厚情感,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 具体的现实情境,让他们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生活,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乡土文 化的独特魅力,置身于大自然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强化亲身体验的过程;在综合 实践活动中,有助于提高他们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 性、创造性,不断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回 族乡土文化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

趣,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感受回族乡土文化”的教学中,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回族乡土文化,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具 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多样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开阔眼界,从而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丰富了国家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重公共知识,轻本土知识的缺陷,体现了课程的民族性、课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了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

第二节开发理论依据

一、课程资源论

现代课程理论的创始人泰勒(Ralphw.Tyler)早在1949年就对课程资源做

出了界定,他从课程研究过程角度和资源可利用性特点出发,提出了课程资源的 四个方面内容:教育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资源,制定评估方 案的资源。并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 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the一out一Of一 SCho01Curriculum);帮助学生与学校以 外的环境打交道”‘。因此,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一直较为注重教育资 源开发和利用,而我国到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课程资源的 概念及开发利用问题才被明确提出。2001年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在其《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文中将课程资源正式引入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其认为“课程 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 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 直接因素来源。”2 笔者认为,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果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目前有关课 程资源的概念有多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从 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界定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 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 育大辞典》中提出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的总和”。在湘西州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突出特色,就要把课程资源 的开发问题与特色学校的建设问题结合起来。湘西州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 资源、生态资源,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作为民族 地区学校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 校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心理学新思潮,主张把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重视人性的研究,并把人性置 于心理学研究核心地位。以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 等为代表的,形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从人本 主义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要素,即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 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 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种“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主体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 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坚信任何学生都有他自身的价值,并努力发 掘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以往的传统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共性和统一性,而漠视学 生的个性,进而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漏,课程要充分关注 人作为人的一面而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知识”,是理性主体去体验、领悟、建构 的结果。因此,个性化必将成为未来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恒久主题。因此,“一 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本质上就 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人为本的,其观点是:“以人为 本,即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充分注重人的价值的同时,不忽略教育和人的 社会背景,注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内外结合和辩证统一”。‘湘西文化校本 课程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它的开发过程就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充分体现。

三、教育本土化

“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是使 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我国教育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 程。”2在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看来,“教育本土化须坚持扬弃与创新相

结合的原则,即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 度,对外国教育特别是西方教育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 筛选,根据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 的主体意识,经过辨证的综合,创造出既有本民族特色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 新教育。”‘台湾张春兴教授也认为,就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观点而言,负责施教 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者也是本地区的学生,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 题,全都是本土性的。基于此义,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上,没有“最好的 方法”,凡是适合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 法。’因此,笔者认为湘西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本土化”这 一理论依据,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与本地区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因地 制宜,这样才能满足湘西州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利于教育目的、教育目 标的实现。

四、多元文化教育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就己出现多元文化教育概念的萌芽,当时的研究者多 称之为“文化上多元的教育”

(Culturallypluralistieedueation),即认

为它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基础,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而有目的、有 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间的教育。美国学者班克斯(JameSA.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 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3华东师范大学的郑 金洲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依据受教育者 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所实施的教育。”‘

在我国没有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之前,课程开发者很少 将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文化纳入教育的体系中,更没有在相关的教育法规或制 度中给予少数民族文化应有的位置,因此造成了主体民族文化成为教育的主要内 容而少数民族文化被忽视的不良状况。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三 级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课程 空间和制度保障。笔者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渠 道,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湘西州,更应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出发,利用本地 区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使本地区少数民族 文化真正得到有效的传承。

1.乡土文化之于当今时代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地域的广大和历史的久远使得我 国各地区有着丰富的、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正是这些地方的文化资源,构 成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的逐步发展,大量优秀珍贵的民间 文化正在迅速地散失、消亡。在现代大潮中,“无数珍贵的民间技艺随着老人 的逝去而销迹;大片大片风格各异的古老民俗以及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精神 正在被推土机推倒铲除;大量民间文化的典型器物流失海外,民间年画、皮 影、傩戏、剪纸、传世刺绣等经典民间艺术随其生长土壤环境的破坏而日渐 衰微。”[1]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转换所向披靡,这是因 为,这种转换时历史的大势所趋,是一种进化。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了 农耕文化的文明创造,它们是数千年的历史阶段留下的巨大财富。” 乡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无根之木会枯死,无源之水会干涸。失去 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就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认同中国文化,中华民 族也就失去了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文明 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我们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 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血肉相连,语文教 育并非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但是语文教育的这 种文化特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而 摒弃其人文性价值。随着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探索与创新,人们不断追 问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一次次大讨论。我 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界对语文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开展语文 乡土文化教育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陈胜庆主编的《乡土地理教育新论》(测绘出版社,1992)阐述乡土地理概念和区域

范围、新时期的乡土地理教育、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乡土地理教学实例评析、乡土 地理教材的编制等等。乡土地理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园地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幼苗,正在 茁状地成长,并在近几年来形成了一股“乡土教育热”,成为推动中小学地理教育改革 的突破口之一。且《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又指出: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 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或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所以 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乡土地理教学突出 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通过多途 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实践活动,直接感知家乡地理;能培养学生利用与改造 家乡地理环境的技能、能力,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的喜悦,形成 高尚的道德行为;发展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不同 类型学生的才智和特长都能得到发展「”〕。许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能够满足学生 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 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 课程资源观点。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 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区及社会中的等等资源,把多种多样 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 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那么就能 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泉州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即多元文化交融,如 有宗教文化、海丝文化、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闽南文化等等。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 以作为泉州地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 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下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创造性地实施综合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用活课程资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案

    语文第一册实验教科书内容新,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有利。如何利用好新的语文教科书和生活中丰富的语言教学资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在这方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立足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立足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因此,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对这一......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研究 一、 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

    挖掘吴地文化资源园本课程正稿[定稿]

    挖掘吴地文化资源,建构特色园本课程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华俊红 【摘要】: 园本课程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

    挖掘影城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系列谈重点

    挖掘影城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系列谈 新桥镇中心小学史德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总结2010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总结 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小学 杜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课程形态,也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我校在邯郸会议上有幸被确立为省级实验校,学......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

    多元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   多元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  2011-6-1 浏览(240) 【大 中 小】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詹兆华 兴化市板桥初中自2002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已整整走过了八......